见到冯嫽的那一夜,常惠想到了很多很多,也替乌孙处境艰难的解忧暗自心伤。他不用想象,就已经能知道那是怎样的一种悲哀。想当年,江都王之女刘细君作为公主出嫁时,汉武帝“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侍御数百人,赠送其盛”。细君公主到达乌孙后,猎骄靡也是封她为右夫人,随从工匠为她建造了宫室。汉朝每隔一年派使者探视。两年后,猎骄靡去世,其孙子军须靡继承王位。按照乌孙习俗,新王要继承旧王的所有妻妾。细君公主无法接受,向汉武帝请求归国,汉天子回曰:“从其国俗,吾欲与乌孙共灭胡。”这一句,便断绝了细君公主回归故土的所有希望。细君只得再嫁。但仅仅一年之后,天性多愁善感,柔弱忧郁的公主刘细君在为军须靡生下一女后,因产后失调再加郁结难舒,不久便郁郁而终。而细君公主所作《黄鹄歌》,将她所有于乌孙言语不通,生活难惯,心中幽怨悲伤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都表达得淋漓尽致,凄婉断肠。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公主血泪,世人皆叹。明知胡地苦,何为嫁女郎。
而今日,承受如此苦楚的却是自己所爱之人。思念及此,怎不叫他黯然落泪?“常惠啊常惠,为什么你当初要让她离开?”不知多少如水凉夜,常惠在心里反复自问,咎责自身。虽然作出选择的是解忧自己,可是最后自己也并没有阻止她,反而还是自己奉帝王之命,亲自护送她远嫁之路,眼睁睁看着她的和亲轿辇消失在自己的视线之中。那之后的第三年,自己又因为无法面对这样的痛苦而选择逃避,汉武帝天汉元年,于苏武大人出使匈奴之际向帝王自荐,随中郎将为副使,远赴匈奴,被困匈奴十九年。这十九年里,解忧又过着怎样担惊受怕的生活,而自己什么也没能够为她分担。即使二十七年后的现在,也只能远远地在这朔方之地,兀自守望,鞭长莫及。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在朔方郡等待的年月里,常惠一遍一遍的写着这篇高祖时期流传下来的乐府诗。曾有属下问过他,为什么这么喜欢这首诗。他只是笑而不语。然而这首诗,就是在那最后的时光里,解忧向他吟咏以之表白心意的定情之句。
他永远记得那一天,在飞花漫天的长安街市之中,她大声地对自己说,常惠,我喜欢你!她那个时候的模样,如此可爱。那一瞬间她脸上的娇羞与欢喜,那个令他终生难忘的表情,支撑着他度过囚禁在匈奴为奴的每个日日夜夜,坚定着他活下去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