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23500000034

第34章 人文大家(19)

还有一件事,令梁实秋难以释怀。在青岛大学任教时,他赁租于鱼山路,房主王君乃铁路局职员。1934年,梁要离开青岛赴北京大学任教,遂于租满前3个月退租离去,仍依约付足全年租资。但王君坚不肯收,争执不已,声达户外。由此,梁实秋对齐鲁民风的淳厚有了深刻印象,他喟然叹曰:“此君子国也。”

江青昔日上司

青岛大学于1930年10月21日正式开学。梁实秋担任的课程有“英国文学史”、“文艺批评”等,这些课都是以前讲过的,轻车熟路。他除了担任教学工作和外文系行政职务外,还负责图书馆的工作,购书、内部事务等,工作十分忙碌。他天天走小路步行到校,从不坐车,身上一年四季都穿中式裤褂,外加长袍。有一次走小路赴校,小路草丛中忽然刷刷刷地爬出一条大蛇。梁见状大惊,急忙躲闪。幸喜没有交锋,它便向一侧草深处爬去了。从此以后,梁实秋购了一根手杖,每天上班作护身之用。

顺便一提的是,当时还籍籍无名的李云鹤,即后来大名鼎鼎的“红都女皇”的江青,就在梁任馆长的青岛大学图书馆当管理员。1981年1月13日台湾《中央日报》报道“梁实秋先生今庆八秩华诞”,有那么一段:“席闻欢然道别,谈到在大陆惨死的小说家老舍,由老舍又谈到正在北平受审的江青,江青曾是梁氏的部属,时在50年前梁氏担任青岛大学图书馆长,当时叫李云鹤的江青,是图书馆中的办事员。根据青岛大学同仁名册上的记载,馆长月薪400元,江青的薪水是30元。有人说:“难怪她后来要造反……”

据梁实秋续弦夫人韩菁清从台北到沪时,向作家叶永烈述及,梁公一面看公审江青的电视,一面说过:“当年,在青岛大学,她忽地向我借2角钱。我问她干什么用,她说买酒心巧克力吃。她借了钱,到现在还没有还我呢。”梁实秋说罢,大笑不已。

在青岛期间,除了教学,梁实秋更多的时间还是用在读书、写作和翻译上。此前,他在上海从事文学批评时,曾遭到以鲁迅为首的左翼文学家的猛烈攻伐。来到青岛后,梁实秋已基本上绝意于批评而潜心于读书了。他制定了一个庞大的读书计划,其中,《十三经注疏》、《资治通鉴》、《二十一史》被列在首位。《十三经注疏》全系“圈读”,而《资治通鉴》除圈读外还加了批注。一部仇兆鳌的《杜诗详注》,一直跟了他50年,都被“翻烂了”。对这些卷帙浩繁的典籍,他是下了真功夫的。一部《十三经注疏》,他甚至是在厕所里读完的。他自述说,将经书“置于厕内,虽云不敬,但逐日浏览,稍得大意,亦获益不浅。厥后对于经书始知仔细阅读。在厕内看书,在枕上看书,是我的毛病,积习难除,不足为训”。

开始翻译莎剧

但梁实秋更用心的,还是他的翻译工作。也正是在青岛大学,他开始了自己一生中最为人所钦仰、也是规模最为浩大的“工程”——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

早在1930年底,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即美国庚款委员会)召开第6次年会,议决成立编译委员会,以胡适、张准为正副委员长。经胡适推荐,第29次执行委员会议通过聘请丁文江、徐志摩、陈寅恪、傅斯年、赵元任、闻一多、梁实秋、竺可桢等13人为编译委员会委员。编译委员会下分两组,一为自然科学组,一为文史组。其工作则分为3部,其中一部是世界名著部,任务是“选择在世界文化史上曾发生重大影响之科学、哲学、文学等名著,聘请能手次第翻译出版”。

编译委员会成立后,胡适拟定了一个计划,准备成立一个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专门委员会,由闻一多任主任,成员有徐志摩、叶公超、陈源、梁实秋,共5人。其工作为担任翻译及审查,并先行试译,以期决定体裁问题,经费暂定为5万元。为此,胡适曾致信与闻一多、梁实秋仔细研究过。他认为:“最重要的是决定用何种文体翻莎翁。我主张先由一多、志摩试译韵文体,另由你(指梁实秋)和通伯(指陈源)试译散文体。试验之后,我们才可以决定。或决定全用散文,或决定用两种文体。”对这项工作,起初闻一多等都很热心,做了初步的计划,梁则分工从《哈姆雷特》入手,预计5年内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然而,由于时局不靖,大多数成员未能按计划进行。1931年11月徐志摩去世后,人手更为缺乏,合译计划遂无法实现。

梁实秋原来对莎士比亚的认识也甚为有限,只在读书时读过《麦克白》、《亨利四世》等几个剧本,但他认定翻译莎剧乃极有意义的工作,遂决定独立为之。他制订了一个翻译计划,预备默默耕耘,每年译出两部,18年后中文本莎翁全集即可问世。

从此以后,在教学之余,梁实秋就开始埋头翻译莎剧,到抗战前夕共完成8部,包括4部悲剧、4部喜剧。1936年,商务印书馆开始出版梁译莎剧。到1939年,相继出版《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威尼斯商人》、《如愿》、《暴风雨》、《第十二夜》等8部。到1967年,梁译《莎士比亚全集》才最终完成出版,这是梁实秋对于中国文化的最杰出贡献。

酒中“八仙过海”

由于校长杨振声的多方援引,上世纪30年代初,英、美派的留学生,尤其是与“新月派”有关系的文学之士,陆续来到青岛大学任教或学习。杨振声、闻一多、梁实秋、赵太侔、张道藩、游国恩、沈从文、黄际遇、方令孺、陈梦家、臧克家……有了这么多的亲朋好友,梁实秋自然喜不自胜。他和这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经常聚在一起,或论道谈艺、或仗策漫游、或饮酒作乐,度过了他一生少有的快乐时光。

齐鲁大地的山山水水,曾是梁实秋的漫游之地。他与闻一多曾是同窗好友,因此两人经常结伴同游。但两人因为气质、禀赋各异,所以趣味不能统一。闻激烈,梁沉静;闻好古,梁却趋今;闻倾心于人文,面梁则更接近自然。

一次他们游崂山,只见清流汩汩,令人生虑全消,故舍车扶策步行上山。仰视峰嶝,但见参差翳日,大块的青石陡峭如削,绝似山水画中大斧劈的皴法;而且牛山濯濯,没有什么迎客松、五老松之类的点缀,所以显得十分荒野。他们在靛缸湾的瀑布前流连忘返。闻一多说风景虽美,却没有古人留下的流风遗韵的痕迹,不能令人发思古之幽情;梁实秋却指点山上的岩石,说那就是千千万万年前大自然亲手创造的作品,还不算是“古迹”吗﹖

又有一次他们同游省城济南,在大明湖,闻一多看到历下亭的“海内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一联,这才欣然色喜,“仿佛依稀想见杜少陵李北海的游踪”;而粱实秋则淡然视之,不以为意。

酒,可以说是梁实秋多年的老朋友了。来到青岛后,酒更是常常陪伴着他。因为青岛这座城,虽然背山面海、风景如绘,是很多人心目中的最理想的卜居之所;但由于缺少历史、文化背景,没有古迹耐人寻味,也没有适当的娱乐,天长日久,梁实秋与同事们便偶感乏味得很。于是呼朋聚饮,三日一小饮,五日一大宴,猜拳行令,购得30斤一坛花雕酒,一夕便一饮而尽。

“酒中八仙”有梁实秋、杨振声、赵太侔、闻一多、陈季超、刘康甫、邓仲存,一女史则是新月社著名女诗人方令孺。他们有时还结伙远征,近到济南,远去南京、北京,狂言要“酒压胶济一带,拳打南北二京”。

一天,胡适先生路过青岛小憩,在宴席上看到这酒中“八仙过海”的盛况,大吃一惊,急忙取出他太太给的一个金戒指,上面镌有“戒”字,戴在手上,表示免战。

不久,胡适先生就写信给梁实秋:“看你们喝酒的样子,就知道青岛不宜久居,还是到北京来吧!”几经磋商,梁实秋携夫人结束了4年青岛之旅,到北京去了。“酒中八仙”聚饮时期也随之结束。

再见吧,青大

然而,青岛也绝非世外桃源。30年代的中国,国事日非,社会动荡,生灵涂炭,这一切都不能不影响到梁实秋们的宴席,也击碎了他娴静优雅的名士梦。

1931年“九?一八”事变,在全国引起极大震动。平津学生发动****,南下请愿,要求对日宣战。青岛大学的学生也受了影响,于10月1日组成反日救国会。这时,南京教育部责令各校劝阻学生南下。为了执行这个电令,11月30日,青大反日救国会召开大会。在会上,校长杨振声说青岛环境持殊,学生爱国不应超出学校范围。梁实秋也发表讲话,介绍国民党政府向“国联”申诉的情况,说今非昔比,国联的调查仲裁定能使公理战胜强权,因此他不赞成学生涌向南京请愿。

这当然是梁实秋的幻想,血气方刚的青年学生对这种态度自然不满。12月2日,青大学生共计179人,在北大学生南下的第二天,也登上火车向济南开去。4日,他们到达国民政府所在地南京,和各地学生一起,汇成一股抗日爱国的洪流。

为迅速恢复校园秩序,真正积极有效地开展抗日救国活动,在校长杨振声主持下,青岛大学召开了一次校务会议。据说,在会上“除两人作梗外”,其余一致同意“开除学生暴动首要分子数名”。尤其是闻一多更加慷慨激昂,他在发言中说,在此非常情况下,必须“挥泪斩马谡”。因为事关重大,“不得不尔”。自然,梁实秋也站在闻一多一边。

这样一来,双方的矛盾迅速激化。南下归来的学生怒不可遏,当即撕毁布告,而且“包围校长公馆”,演出“贴标语,呼口号,全套的示威把戏”。闻一多和梁实秋成了学生攻击的主要对象。在青岛大学的山石边,学生还贴了一条刺目的标语“驱逐不学无术的闻一多”。梁实秋对此大感不解:“不学无术”四字竟可以加在闻一多身上,真是不可思议!

有一次,梁实秋和闻一多从冷清的教室前面走过,无意中看见黑板上有一首新诗。这样写道:

闻一多,闻一多,

你一个月拿四百多,

一堂课五十分钟,

禁得住你呵几呵?

这是针对闻一多平常上课说话时喜欢夹杂“呵呵……”的声音而写的。

不仅如此,学生们还画了一个乌龟和一只兔子,旁边写着“闻一多与梁实秋”。见状,闻一多很严肃地问梁实秋:“哪一个是我?”梁实秋没有正面回答,只说了一声“任你选择!”

1934年,正在梁实秋彷徨无着的时候,从北京两个方面传来了同样热切的召唤——一个来自老朋友胡适之,他多次邀请梁实秋主持北京大学外文系;另一个来自梁实秋在北京的父亲,老人家希望儿子能回故园陪伴他。

在这样的情况下,尽管青岛大学(按:学潮后青岛大学已改为山东大学)这边仍然执意挽留,梁实秋一家还是于1934年7月离开了青岛。从此,梁实秋结束了他在山大4年风流倜傥的名士生活,把一生经历中最美好的回忆留给了青岛。

【大师小传】

梁实秋(1903—1987),生于北京,祖籍浙江余杭。1915年秋考入清华学校;在该校高等科求学期间开始翻译和写作,完成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1920年9月发表于《清华周刊》增刊第6期;第一篇散文诗《荷水池畔》,1921年5月28日发表于《晨报》第7版。

1923年8月自清华毕业后,赴美留学。1924年到上海,编缉《时事新报》副刊《青光》;同时与张禹九合编《苦茶》杂志。不久任暨南大学教授。1926年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1930年,杨振声邀请他到山东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长。1932年兼任天津《益世报》副刊《文学周刊》编辑。1934年应聘为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1935年秋创办《自由评论》;先后主编《世界日报》副刊《学文》和《北平晨报》副刊《文艺》。

1937年“七七事变”,离家独身到后方。1938年在重庆主持《中央日报?平明副刊》。后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国民政府教育部小学教科书组主任、国立编译馆翻译委员会主任委员等。抗战胜利后,回北平任师大教授。

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后改为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后兼任系主任,再后又兼任文学院院长。自1961年起,专任师大英语研究所教授。1966年退休。曾携妻子游美,在美、台两地轮流居住。其妻辞世后,重返台湾。1975年再同韩菁清结婚。

陈铨:他是“法西斯主义”与“汉奸理论”吗?

陈铨是20世纪40年代名噪一时的“战国策派”代表人物,也是中德文学交流杰出的开拓者与先行者,著名学者、作家。自1934年2月起,陈铨先后在国立武汉大学、北京清华大学、长沙临时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授英文、德文及比较文学。1943年1月,在重庆歌剧学校、重庆中央政治学校任教授。1946年8月起,在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东吴大学、上海江苏省立师范学院、后勤部上海特勤学校、上海市立师范专科学校任教授,教授德文、英文、英国文学、德国文学。1950年8月至1952年7月,在震旦大学兼任教授,教授德文。1952年9月,调到南京大学外文系,任德文专业教授。

“战国策派”事件

陈铨于1934年2月回国之后,受聘于国立武汉大学。他随即把在德国克尔大学撰写的博士论文《中德文学研究》译成中文,于1934—1935年在该校学报《文哲季刊》上分4期连载完毕,题名为《中国纯文学对德国文学的影响》。1936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时,改题书名为《中德文学研究》。《中德文学研究》出版后,当时的学者厉啸桐给予特高评价:“此近人陈铨新著,精博条达,得未曾有。”“作者学养识见并至超卓”,“述二百余年来之史势,语约而意精。”

1937年抗战开始后,陈铨举家随清华大学南迁。由于历史的风云际会,陈铨、雷海宗、林同济等人相聚在昆明,为“战国策派”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战国策派”得名于20世纪40年代以西南联大及云南大学一批教授、文人为主创办的《战国策》半月刊。除了陈铨、雷海宗、林同济、贺麟等人之外,还有一批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被聘为该刊的特约撰稿人,比如朱光潜、冯友兰、陶云逵、沈从文、费孝通等。

“战国策派”的著作和学说,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法律、伦理、文学、教育、地理等各个学科,是一个综合性的人文社会科学的文化群体。“战国策派”以康德、叔本华、尼采等人的哲学为基础,以哥白尼的宇宙观、卡莱尔的英雄史观以及斯宾格勒和汤因比的史学思想为借鉴,形成了一套较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战国策派”主要的学术背景和思想渊源是西学。几位代表人物都是留学欧美并在西方有影响的学子;他们虽有深厚的中学功底,西学却是强化与激发他们民族主义情结的激活剂,“战国策派”显然是西学东渐的产物。然而,他们的总主题是文化救亡与民族品格重建,是抗日救亡中对国家与民族的另类构想。

具体而言,他们在文化哲学思想方面,提出“战国重演论”,提倡尚武精神,固守英雄史观;在人生哲理方面,崇拜英雄,倡导浮士德精神,批判民族活力颓萎,建构理想人格;在学术思想上,提出“第三周期论”,主张“文化摄象法”。“战国策派”用“文化形态学”来解释中国历史文化和世界格局,批评中国柔性主义文化传统和国民劣根性,大力倡导尚力精神和英雄崇拜,主张恢复战国时期文武并重的文化,以适应激烈的民族竞争,并主张战时在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

同类推荐
  • 花季里跳荡的思想脉律

    花季里跳荡的思想脉律

    这套丛书由8本书构成,是国内文学和语文教学论方面的知名学者优势互补,为中学生提供的“青春读书课”。它克服了文学专家文选式读物可能缺乏教育学阐释的弊病,也克服了教学论专家所编读物可能选文与解读不当的弊病。编撰的目的是:选择课本之外的、古今中外经典的文学作品进行教育学的加工,提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每本书都以“忧患意识”、“生命礼赞”、“大自然:温情澎湃的歌”之类的闪耀着人文精神光辉的语句把几十篇佳作组织成若干单元。单元内部由以下板块构成:单元人文内容概述、作家作品简介、作品、解读、话题、相关资料索引。这套丛书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开发语文学习资源、培养探究能力的教学观念,有助于中学生积累人文知识、品味人文精神、抒发人文感悟。这套丛书竭诚为中学生的成长加油!
  • 寸草痴心

    寸草痴心

    我很清楚,其实自己谈不上写作,只是出于对文学的一种爱好,善于读书,又勤于记录,把自己心里想说的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不同的人,不同的际遇,都会秉持不同的视角,作为我实践中的感悟和体会,记录了我的心路历程。也许很不完善,也许还缺乏更深入的思考,但至少是我真实、坦荡与光明的记述。
  • 国家万岁:记因战争而伤残的中国勇士

    国家万岁:记因战争而伤残的中国勇士

    本书描述的是一名负伤的中国赴缅甸远征军军人,在从缅甸返回山东老家的路上,所遭遇的具有传奇色彩的经历。本书讲述了悲壮的中国远征军伤兵集体自焚事件,“二战经典戏剧”惠通桥事件,远征军伤兵闹事事件。中日骑兵队苏鲁战区恶战,智救八路军女战俘、日本军人化装进攻遭八路军伏击等传奇故事。作者苏建新以细腻丰富又不失幽默的笔法将抗战时期的敌后战事与生活,军人的爱意情仇等故事串在一起,构成了一部风云变幻,惊险不断,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精彩作品,让人读来耳目一新。难以放下。由于作者本人就是战争伤残军人,其独特的家庭背景和战史研究背景。
  • 所欲心迹

    所欲心迹

    本书收录作者近年创作之诗文70余篇,并配以相应诗文之书法,书法作品为“毛体”,亦诗亦书,有一定的鉴赏价值。
  • 当代文坛点将录2

    当代文坛点将录2

    《当代文坛点将录》共五卷,收录五十位作家。文章大都出自名家之手,或为文坛名家或传主的亲友,或同被写的传主关系密切。他们写出的关于某一名家的创作背后的故事或花絮都是第一手材料,对于了解被写名家的创作与生活均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满足一般读者对著名作家的窥私欲。
热门推荐
  • 先婚后爱:总裁不要染指我

    先婚后爱:总裁不要染指我

    他是亓城新贵,也是神秘的暗夜之王,多少女人趋之若鹜,却唯独把她宠上天,可宋乔心里清楚,她只是他的合约情人。身份揭穿,她涅槃重生荣耀归来!月黑风高夜,她褪去全部的青涩,“苏先生,合约到期,今夜是最后一晚。”他眉目轻佻,邪魅一笑:“你还想跑?”
  • 罗汉传

    罗汉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胜鬘义记

    胜鬘义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远心衡曲线

    远心衡曲线

    常常在想,缘分到底长什么样? 幸福又是什么形状?两个陌生的人,需要多少的缘分才能够相知相爱,相守到老?命运多舛的默冉,在时尚杂志社里当记者,乐观地为生活努力...
  • 去过少林不信佛

    去过少林不信佛

    大学毕业走上工作不几年的庄丁,死水微澜,直到有一次他和一个女学生发生了关系之后,他更加感到生活背后有一个巨大的深渊,因此,有一天他从自己惯常中的生活消失了,遇见了鱼乐,他们一起漫游,奔赴少林寺,渐渐的他也爱上了鱼乐,但是到最后她才告诉他,她自己不会喜欢任何一个男人……
  • 高唐梦

    高唐梦

    李饮家贫,从小习毛体,喜诗词,上高中不久,便开始了大唐开元之旅。本书风格写实,文笔先下重墨,之后会浓淡相宜。——这是芹菜的第一本书,肯定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真心希望得到大家的宽容、理解与支持。——以下附庸风雅——香草美人,当从那馨香之物始。至于仗剑去国,游历天涯的情志,大唐除了这白之侠气和饮之儒雅,竟是难寻其右。饮穿大唐,唯有缚鸡之力,未得莫测神功。此人生存之道太差,只运气极佳,又因儿时于那诗词歌赋的些许嗜好,竟在大唐成了正果。至于正果究竟为何物,以愚拙见,当是免不了正头娘子以齐家,偏枕美妾以风流。再如治国、平天下者,当是凭栏浊酒咏醉之词,不足为据,只做流年笑谈罢了。
  • 妙女佳遇:相公别傲娇

    妙女佳遇:相公别傲娇

    “阿初可真是越来越得本宫的心了。”太子,小时候的事我真的不记得了!!!“阿初,听说府上为你相了不少亲,你觉得在下如何?”柳公子,求放过,我怕被口水淹死。“阿初,你如此性格怎么立于朝廷,不如早些抽身。”恩公亲人,抽身后你养我吗?因为旁人的一句话转变了方景初一生的命运,一位来自现代女孩改写了她的生命轨迹,让本该在闺阁之中静默长大的闺秀却意外的参与了朝堂斗争。
  • 火影之暮雪

    火影之暮雪

    暮雪:鼬,我不会再让你一个人独自承受了!芸诺:求你了,放过他吧,就这一次!鼬:对不起……卡卡西:你这样值吗?
  • 世界如此残酷 我们要内心强大

    世界如此残酷 我们要内心强大

    你是不是曾经因为遭遇不公平对待而气愤不已?你是不是曾经因为一些不可理喻的事情而暴跳如雷?你是不是曾经因为不够自信而导致事情一败涂地?你是不是曾经因为生活中的一点儿小事而闷闷不乐?我们无法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心态。《世界如此残酷,我们要内心强大》作者马银文以“如何让自己变得内心强大”为核心,用通俗的语言、生动的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详细介绍了面对各种情况、各种环境要怎样战胜自己,以及怎样培养建设一个强大的内心。
  • 楚歌

    楚歌

    她说,她的世界永远都是这个样子。就好像战火峰飞时的一首楚歌,即便战败。她依然有自己想要爱、想要守护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