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28800000033

第33章 民族乐派(1)

18-19世纪,意大利、法国、德国和奥地利是欧洲音乐艺术大国,其中,意大利、法国的歌剧,德国、奥地利的器乐,分别作为其他国家同类型音乐创作发展的风向标。

在19世纪欧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推动下,从19世纪中叶开始,许多音乐家的民族民主意识普遍增强,建立本国民族音乐体系的呼声空前高涨。他们自发地组织起来,投入到收集、整理和研究民族民间音乐的工作中,努力创作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

民族乐派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和爱国思想,他们以复兴民族音乐文化为己任,强调以民族特色的音乐创作来提升本民族音乐艺术的国际地位。他们极力摆脱音乐艺术大国既成的共性创作原则的束缚,积极倡导富于本民族个性特色的音乐创作,努力将个人的音乐创作与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复兴事业联系在一起。他们作品的民族性可大致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 内容的民族性。常常以民族的历史、英雄、风俗、山川、田园等为题材进行构思,以激发听众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2. 形式的民族性。充分借鉴或采纳民族民间音乐为素材进行创作,使作品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民族乐派兴起于19世纪下叶,从东欧开始并扩展至西欧。它是浪漫乐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一直延伸至20世纪上叶。民族乐派音乐中的“民族性”主要体现在作品注重引用民族民间音调、节奏等基本素材方面,而其所采用的创作手法、音乐体裁、审美观念等方面,则与浪漫乐派基本一致。

民族乐派若按其所在国家主要可分为东欧和西欧两个发展区域;若按其所在的时间则可分为19世纪和20世纪两个发展阶段。东欧民族乐派大体可分为:俄罗斯的民族乐派、捷克民族乐派、匈牙利民族乐派、波兰民族乐派、挪威民族乐派、芬兰民族乐派、罗马尼亚民族乐派等;西欧民族乐派大体可分为:英国民族乐派、法国民族乐派、西班牙民族乐派等。民族主义音乐创作观念不仅成为19世纪下叶欧洲艺术音乐的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且对20世纪世界音乐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一节 民族乐派的主流

一、俄罗斯民族乐派

17世纪以后形成的俄罗斯是东欧最大的国家,约占东欧面积的2/3。17世纪以前,这个地区由若干小国构成。10世纪,拜占庭基督教传入该地区,拜占庭教会音乐也随之传入,17世纪以前,教会音乐是该地区唯一的专业音乐。17-18世纪,俄罗斯的世俗音乐创作迅速发展,特别是18世纪中叶,意大利和法国的歌剧团相继来到俄罗斯进行演出,促使俄罗斯出现了最早的西欧式的管弦乐队和歌剧院,出现了许多从意大利等西欧国家前来就职的作曲家、歌唱家、演奏家,他们成为当时俄罗斯城市商业化演出的主角。18下叶至19世纪中叶,俄罗斯人开始意识到建立自己音乐艺术家队伍的重要性,开始把的目光投向西欧,随之一批批具有音乐天赋的年轻人不断地涌向意大利、德国、奥地利、法国等西欧国家,到那里去学习和研究西方音乐艺术,其中不少人学成归国,为祖国效力,格林卡、安东·鲁宾斯坦(A.G.Rubinstein,1829-1894)、尼古拉·鲁宾斯坦(N. Rubinstein,1835-1881)等可谓其中的佼佼者。他们在19世纪中叶创作的一系列音乐作品,成为近代俄罗斯专业音乐艺术崛起的标志。

在19世纪俄罗斯音乐家群体中,格林卡、达尔戈梅斯基(A.S.Dargomijsky,1813-1869)五人团等成功地将西欧的音乐艺术体裁、作曲技巧等元素与俄罗斯民间音乐元素相结合,成为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安东·鲁宾斯坦、尼古拉·鲁宾斯坦则将西欧古典-浪漫主义音乐艺术引入俄罗斯,并分别建立了俄罗斯最早的两所高等音乐专业教育机构——彼得堡音乐学院(1862年建立)和莫斯科音乐学院(1866年建立),并培养出柴科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斯克里亚宾、格拉祖诺夫等优秀音乐家。鲁宾斯坦兄弟是近代俄罗斯“学院派”的奠基人。在民族乐派和学院派的共同努力下,19世纪下叶俄罗斯音乐艺术水平快速提高,并进入欧洲的音乐大国之列。

俄罗斯民族乐派出现于19世纪中叶,他们是近代俄罗斯音乐文化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成功地将西欧专业作曲技巧和俄罗斯民间音乐元素相结合,创作一大批举世瞩目的音乐艺术品。

1. 格林卡

格林卡(M·I·Glinka,1804-1857),俄罗斯作曲家。出生于斯摩梭斯克省诺沃斯巴斯克村的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喜爱民歌,深受乡村民间音乐熏陶。1818-1822年在彼得堡一所贵族寄宿学校就读,一方面学习基础文化知识,一方面学习唱歌、钢琴、作曲等。毕业后就职于政府机构。19世纪20年代,他相继创作出一批沙龙风格的器乐小品和艺术歌曲。1830-1834年间,格林卡先后前往意大利、奥地利、德国等地学习音乐。他在艰苦努力地学习和研究过程中,系统地掌握了意大利歌剧、德-奥古典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的创作技法,激发出创作俄罗斯民族风格歌剧的强烈愿望。1834年回到俄罗斯后,格林卡潜心于他的民族风格音乐探索与创作。其首部歌剧《伊凡·苏萨宁》于1836年完成,并于当年11月27日在彼得堡皇家大剧院首演成功。由于歌剧的主角是农民,歌剧音乐主题具有强烈的俄罗斯民歌风格,因而该歌剧被当时俄罗斯上流社会的一些人讽刺为“马车夫的音乐”。不过,该歌剧得到俄罗斯文化界和广大民众的广泛好评,也得到沙皇尼古拉一世的肯定,沙皇遂将歌剧名称改成《为沙皇效忠》。在首部歌剧上演后不久,格林卡被召入宫廷任唱诗班乐长。1839-1840年间,他先后完成了声乐套曲《告别彼得堡》,艺术歌曲《记得那美妙的瞬间》、《心中燃烧着希望的火焰》等作品。1842年,他完成了第二部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1844-1847年先后赴法国和西班牙巡演自己的作品,考察当地的文化生活和乡土音乐,创作了一些带有异国情调的浪漫主义音乐作品。1848年回国,并于当年完成管弦乐《马德里之夜序曲》和《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1856年赴柏林研究古代音乐,同年完成管弦乐《幻想圆舞曲》。1848年后他居无定所,四处漂泊。1857年病逝于柏林。

格林卡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奠基人、俄罗斯第一位享誉世界的作曲家。格林卡的创作植根于俄罗斯民间音乐,作品融合了西欧传统作曲技巧、俄罗斯民间音乐元素以及俄国城市音乐文化的养分。格林卡的创作体裁广泛,包括歌剧、戏剧音乐、交响音乐、室内乐、钢琴曲、艺术歌曲等。其中最突出的创作领域是歌剧。他的两部歌剧《伊凡·苏萨宁》和《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不仅是俄罗斯歌剧宝库中的珍品,而且是世界歌剧史上的杰作。其中,《伊凡·苏萨宁》被视为俄罗斯民族歌剧的奠基之作。他的管弦乐作品融入大量的俄罗斯元素,是俄罗斯民族风格交响音乐创作的开端,他的音乐对其后的俄罗斯风格交响音乐创作影响深远。

1)巴拉基列夫

巴拉基列夫(M·A·Balakirev,1837-1910),俄罗斯作曲家,“五人团”中的最早接受作曲专业训练的音乐家,强力集团的组织者、发起人。出生于下诺沃戈罗德,幼年时跟随母亲学习钢琴,1846年还在莫斯科有过一段短期的钢琴学习经历。1851年巴拉基列夫与莫扎特传记作者乌利比切夫相识并相交,在乌利比切夫的影响下接触到了格林卡和肖邦的作品,并在乌氏举办的音乐会上开始了最初的音乐实践。18岁时赴彼得堡,同年结识了“俄罗斯音乐之父”-格林卡。在为格林卡演奏了他以《伊凡·苏萨宁》主题写成的幻想曲后,格林卡对他的才华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深为他的民族主义理想所感动,鼓励他继续努力。与格林卡的结识促使巴拉基列夫更加坚定地踏上民族主义音乐的道路,在1857年格林卡逝世之后,巴拉基列夫继承和发展了格林卡的音乐传统,成为了格林卡的忠实继承人。

自1861年起,在巴拉基列夫的倡导下,一个具有民族主义倾向的作曲家小组逐渐形成,他们被称为俄罗斯“五人团”、“强力集团”或“新俄罗斯乐派”。他们将民间音乐视为创作的源泉,以格林卡为楷模,表现出鲜明的民族主义特征。巴拉基列夫是“强力集团”中首先在作品里表现出这种倾向和风格的作曲家,他对小组中的其他成员产生了一些有益的影响,是“强力集团”的中心,因此“强力集团”也称为“巴拉基列夫小组”。1862年巴拉基列夫创建了一所免费音乐学校以培养音乐爱好者,他自己担任副校长。在学校的音乐会上巴拉基列夫介绍他的“五人团”同行的许多新作品,后来也介绍利亚多夫和格拉祖诺夫的作品。1867年间,他担任了俄罗斯音乐协会指挥的职务。1871-1876年因神经衰弱而停止音乐工作,在这段时间他任铁路官员。1883年起任俄罗斯宫廷音乐指导。1910年于圣彼得堡逝世。

巴拉基列夫十分热爱和重视民间音乐艺术,他深入田间乡村收集和整理民歌,出版了《俄罗斯民歌一百首》,其中许多歌曲都成为了“强力集团”作曲家的创作素材。在创作方面,除了浪漫曲、歌曲外,巴拉基列夫还完成了一些具有风俗性或标题性的交响音乐。他的音乐风格旋律多彩且具有想象力,具有画面性和史诗性的特征,音响对比强烈,多采用变奏手法,而最为突出的是他对民间音乐主题的运用。巴拉基列夫是俄罗斯民族主义的忠实推崇者,他的音乐前承格林卡,同时也影响着“强力集团”其它作曲家的创作。他的代表作品有交响诗《塔玛拉》、钢琴曲《伊斯拉美幻想曲》等。1860年,他在伏尔加河沿岸收集民歌,著名合唱曲《伏尔加船夫曲》是当年他从伏尔加河上的水手、纤夫的口中记录的一首著名民歌,这首歌经过他修订整理后,在俄罗斯广为传唱。

2)居伊

居伊(C·Cui,1835-1918),俄罗斯作曲家、军事工程学家。出生于立陶宛的首都维尔纽斯,父亲是一名法国军官。6岁时跟随母亲学习钢琴,10岁入圣彼得堡彼得罗帕普洛夫学校,1850年随莫纽什科学习音乐。1852年进入军事技术大学攻读军事工程,在业余时间坚持学习音乐和作曲。1856年,居伊与巴拉基列夫相识,两人的民族主义音乐理想志趣相投,之后居伊加入了“五人团”,热衷于音乐创作和评论工作1857毕业后,居伊加入了陆军,1857年毕业于军事技术大学。后主要从事军事工程教学。1858年辞去军职专事作曲。1878年后成为圣彼得堡军事工程学院工程学教授,1904年军衔升为陆军大将。1918年居伊于彼得堡去世。

居伊主要在业余时间从事音乐事业,他创作有10部歌剧、4部儿童歌剧以及一些管弦乐、室内器乐和声乐作品,这些作品虽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民族特色和创作个性并不突出,他的主要成就在音乐评论方面而非音乐创作方面。从80年代起他主要从事于音乐评论活动,发表了多篇文章以宣传和推动“强力集团”音乐事业的发展。

3)鲍罗廷

鲍罗丁(A·Borodin,1833-1887),俄罗斯作曲家、化学家。出生于彼得堡,其父是一位格鲁吉亚公爵,其母是俄罗斯平民,鲍罗丁为二人的私生子。鲍罗丁自幼便显示出多方面的优秀素质和潜能,对周围事物具有极其广泛的兴趣,他热爱自然科学也热爱音乐艺术。他的音乐启蒙约从9岁开始,最初学习长笛和大提琴,14岁时尝试作曲,写出《长笛协奏曲》、《弦乐三重奏》、钢琴小品等习作。1850-55年间,鲍罗丁在彼得堡医学及外科学院就读,1859-62年间在海德堡等地学习自然科学,1862年被母校聘为化学副教授,1864年晋升为教授,化学为其终身职业。在从事化学教学和研究的同时,他利用业余时间创作音乐。1859年,鲍罗丁与著名科学家门德列耶夫(1834-1907)等一同前往德国、意大利、法国等地进行学术交流。在从事科学活动之余,他广泛地学习和研究所到国家的音乐艺术,由此接触到了瓦格纳的乐剧、意大利和法国的歌剧等。1862年回国后,鲍罗丁有幸结识了音乐家巴拉基列夫。巴拉基列夫对其音乐才华十分赞赏,鼓励他多创作音乐作品。鲍罗丁欣然接受巴拉基列夫的建议,他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地向巴拉基列夫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积极参与以巴拉基列夫为首的“新俄罗斯乐派”的音乐活动。从此,他与巴拉基列夫以及“新俄罗斯乐派”中的居伊、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四人结下了深深的友谊。他们继承和发展俄罗斯音乐家格林卡的民族主义音乐传统,为弘扬俄罗斯民族音乐事业同心协力、并肩奋斗,创作出一大批具有俄罗斯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因这五人对俄罗斯19世纪下叶的音乐崛起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故他们又被后世称作俄罗斯“五人团”或“强力集团”。1869年鲍罗丁在其朋友斯塔索夫建议下,开始着手创作《伊戈尔王子》,由于他的创作是在业余时间内进行,因而创作进程十分缓慢,生前未能完成。在他去世以后,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和格拉祖诺夫最后续写完成。

他既是一位在科学领域成就卓著的专业化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业余”作曲家、俄罗斯民族乐派“强力集团”的代表人物之一。鲍罗丁的音乐作品数量不多,主要有交响音乐、歌剧、室内乐和艺术歌曲。其中,具有俄罗斯中亚民歌音调风格的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以12世纪俄罗斯史诗《伊戈尔远征记》改编而成的爱国主义歌剧《伊戈尔王子》、具有俄罗斯史诗特征的交响曲《b小调第二“勇士”交响曲》最为著名。此外,他还作有《A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D大调第二弦乐四重奏》,以及《睡公主》、《为了遥远祖国的海岸》 等18首富有诗情画意的艺术歌曲。

鲍罗丁把民族音乐元素与古典-浪漫主义音乐技法高度融合的一系列音乐作品,对其后的作曲家如普罗科菲耶夫、格拉祖诺夫、德彪西、拉威尔、斯特拉文斯基等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他的音乐成就对俄罗斯音乐的崛起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4)穆索尔斯基

同类推荐
  • 华语电影的美学传承与跨界流动

    华语电影的美学传承与跨界流动

    两岸三地的电影相互影响深远而广阔。本书立足华语电影的历史研究,以“历史回望:流变与传承”、“博弈互动:中国电影与全球语境”、“影像美学:回溯与展望”以及“跨区流动:影响与播散”为研究切入点,以期对“华语电影”的概念进行厘清和辨义,填补国内外学术界华语电影研究的一些空白,并拓展华语电影研究的历史维度。
  • 著名协奏曲欣赏

    著名协奏曲欣赏

    《青少年艺术欣赏讲堂:著名协奏曲欣赏》主要内容包括:大协奏曲、勃兰登堡协奏曲、钢琴协奏曲、第二十钢琴协奏曲、bE大调第五(皇帝)钢琴协奏典、b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e调第一钢琴协奏曲、a小调钢琴协奏曲、b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b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等。
  • 听不完的历史

    听不完的历史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从圆筒录音开始直至二十世纪的重要历史录音唱片。全书分为录音先驱、浪漫派钢琴大师、德国现代钢琴学派、二十世纪早期诸多小提琴学派、中提琴和大提琴巨匠、德奥指挥学派、欧美指挥明星、意大利歌剧——从威尔第到真实主义、法国歌剧、瓦格纳王国等。每一章都按照时间顺序对作曲家的生平、重要录音、演奏风格、历史地位等做了详尽阐述,并配以各CD唱片的封面、编号、年代和评级。
  • 练琴:重回音乐

    练琴:重回音乐

    作者在本书中讲述了自己作为一名古典吉他演奏者的亲身经历:他从小心怀音乐梦想,在十数年如一日刻苦练琴并体尝演出的成功与失败后,认识到自身的种种局限,忍痛放弃音乐事业,经历多年远离音乐的生活后又重新回归音乐。作者以回忆和现实交替的蒙太奇写作手法,再现了青少年时期的学艺生涯,并以“练琴”二字为核心,贯穿起今日重拾吉他后对练习、表演、乐器、音乐以及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库尔茨作为人文学者的渊博睿智与他的音乐专业知识及体验在书中交相辉映。本书是献给吉他这门既普及又寂寞的音乐艺术的倾心之作,是关于练琴者及其挚爱乐器的动人故事,引发了无数职业音乐人和爱乐者的共鸣。
  • 玩意儿之断璧零圭:名玉离奇历史传奇

    玩意儿之断璧零圭:名玉离奇历史传奇

    本书以和氏璧、渎山大玉海、翡翠扳指、清宫翠玉白菜等历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名玉的产生、流传及最终归宿为线索,用大众化的视角,生动地讲述了围绕这些名玉而发生的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语言辛辣幽默,极富老北京方言特色。
热门推荐
  • 再婚

    再婚

    再婚在我国经历了先秦(现象普遍存在,儒家思想中禁止再婚)、秦汉(行为依然存在,但是限制思想进一步系统化)、魏晋南北朝(法规沿袭前朝,言论有所放宽)、隋唐(再次放松)、宋代(法律条文的固定少动和礼教思想渐趋严酷下社会风气的改变)、明代(较唐代更为宽松)、清代(妇女改嫁要受到强大的宗族阻力,法规也有刑法的规定)至国民时期(废止了关于妻子再婚必须服完夫丧的规定)的发展。
  • 前左后右

    前左后右

    离别过后,我在远行列车上内心倾吐的冗长故事——发生在我大学生活中的支离破碎的事,都要随这趟行程一一整理清楚,好让我在远行的路上内心得到宁静。
  • 阵魂

    阵魂

    生不因我,死不由己。修炼之路,坎坷不平,层层蜕凡,步步化灵。入仙之路,怎可望神。悟道一生,终为黄土。生死之间,方能长存!
  • 爱风计划

    爱风计划

    做选择真的很重要,不只是重要,在面临生死的情况下要做出一个正确的选择甚至很难,什么是正确的选择什么又是错误的选择呢?相信谁也说不出来,就算是你已经做出了选择看到了结果,可你凭什么认为当初的选择就是错误的或正确的呢?或许结果会更好呢?如果有机会让你回到过去重新选择一次,那所有的一切还会和现在一样吗?“我要回去,我想改变一切,即使付出任何的代价。”韩风一脸坚毅的看着龙依伊,下一刻却又充满了愧疚:“对不起,老婆。”龙依伊伤心的问道:“是吗,即使以后再也不能回来了,再也见不到我了,也可以吗?”韩风沉默了……眼泪顺着龙依伊美丽的脸庞缓缓的落了下来……
  • 大宋恶少

    大宋恶少

    穿越者,是一直徘徊在牛A和牛C之间的存在!我是恶少我怕谁!宋江、田虎、王庆、方腊……统统靠边站!
  • 寰天劫

    寰天劫

    三生三世,置果成因。魔消道长,一印生死!若遇见是这命中注定的劫,那便寰天都成劫!若一剑斩不断这浩渺苍穹,那便撕裂寰宇,重组三界!不相忘,不能忘,那便勿须忘!寰天劫起,度灭由心,缘明缘晦,不昧初心。懵懂青衫少年郎,自苍莽北域走来,一步踏出,踏尽万古尘烟!
  • 马自然金丹口诀

    马自然金丹口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我的朋友堂吉诃德

    我的朋友堂吉诃德

    老周试图建构一个和谐无间的人际群体,却被视为精神病患者、犯罪分子。
  • 身守异处

    身守异处

    身为化妆品公司继承人,她整天待在研究室开发新产品,忽略了老公的存在,让小三有机可乘,不料她在抓奸后,老公嫌弃她的外表,因此跑去整型,还在麻醉就听到他老公要求麻醉增强……她没死?却穿越跑到人家身体里,她要在这里多积德想法子回家……
  • 英雄联盟之老子是外挂

    英雄联盟之老子是外挂

    在青铜坑爬了三年的赵麟在S6定级赛时候,意外穿越成为游戏外挂。至此,他开始走向人生的巅峰之路,遇见王者也是吊打的存在。赵麟宣言:我就算是一只眼也能把你老家给推掉!他不仅是游戏里的主宰,在瓦罗兰大陆中也是一名风度翩翩的。琴女、狐狸、奶妈……这群女人在赵麟的征服下,已经出场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