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35600000004

第4章 创业经商——卖米卖砖卖木材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是,如果没有山,没有水,靠什么?只能靠自己努力,白手起家。没有任何背景的王永庆,为了生计,只能在米店当学徒。通过给老板打工,他意识到,要想赚钱就要自己开店。从此,王永庆走上了艰辛而漫长的创业之路……

大米——事业的开端

王永庆在米店当了一年学徒就对米店的经营运作了如指掌。创业的雄心在这个少年心中升起来了。他想:“如果我开一家米店的话,我一定能做得跟老板一样好。”

那年的春节,王永庆回家乡直潭过年。他把自己想开米店当老板的想法告诉了父亲,他认为,米店的经营方法已经掌握,自己开店就缺本钱了。

王长庚对儿子的想法有些吃惊又有些高兴,他决定支持儿子创业。

王永庆回到家以后,王长庚挨家挨户去亲朋好友那里借钱,说尽了好话。

王家在当地口碑不错,王长庚也是一个说话算数的人,颇受人敬重,没几天,他就筹到了200块钱。这样,王永庆就可以开始他的创业之旅了。

16岁的王永庆辞去工作,在嘉义开了一家小小的米店。从打工仔到老板是王永庆人生的第二个转折点。很多人工作多年不敢迈出这一步,王永庆小小年纪就敢于做出这一抉择,其胆量和气魄确实不同一般。

王永庆的米店坐落在一个偏僻的巷子里,不是做买卖的好地段,但王永庆只有200块钱本钱,租不起好地方,只好暂时将就。当时,他也请不起伙计,于是一切亲力亲为,既当老板又当伙计。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他便将大弟王永成与二弟王永在带到他的米店帮忙。王长庚在从事茶叶生意,一到冬天无生意可做时也会到嘉义来协助儿子经营米店。

作为米粮集散地,小小的嘉义已有米店近30家,竞争非常激烈。城里的居民都有自己熟识的米店,而那些米店也总是紧紧地拴住这些老主顾。王永庆的米店开办最晚,规模最小,更谈不上知名度了,没有任何优势。在新开张的那段日子里,生意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刚开始,王永庆曾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一天下来,人不仅累得够呛,效果也不太好。谁会去买一个小商贩上门推销的米呢?为了打开销路,王永庆决定从每一粒米上打开突破口。那时候的台湾农民还处在手工作业状态,由于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落后,很多小石子之类的杂物很容易掺杂在米里。人们在做饭之前都要淘好几次米,很不方便。但大家都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

王永庆却从这司空见惯中找到了切入点。他和两个弟弟一起动手,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类的杂物捡出来,然后再卖。一时间,小镇上的主妇们都说,王永庆卖的米质量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烦。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米店的生意日渐红火起来。

然而,王永庆并没有就此满足,他还要在米上下大功夫。那时候,顾客都是上门买米,自己运送回家。这对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就是一个大大的不便了。由于年轻人无暇顾及家务,买米的顾客便以老年人居多。王永庆注意到这一细节,于是主动送米上门。这一方便顾客的服务措施更是大受欢迎。那时还没有“送货上门”一说,这一服务项目的出现等于是一项创举。

王永庆送米并非送到顾客家门口了事,还要将米倒进米缸里。如果米缸里还有陈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把米缸擦干净再把新米倒进去,然后将旧米放回上层。这样,陈米就不至于因存放过久而变质。这一精细的服务令顾客深受感动,为王永庆赢得了很多的顾客。

他还注意收集顾客用米的情况:家里有几口人,每天大约要吃多少米……估计哪家买的米快要吃完了,他就主动把米送到那户人家,甚至免费为顾客掏出陈米、清洗米缸等。

他的米店开门早,关门晚,比其他米店每天要多营业4个小时以上,随时买随时送。有时顾客半夜里敲门,他也总是热情地把米送到顾客家中。

在日本统治台湾的年代,一般台湾民众的生活相当拮据,因此免不了在买米时欠款赊账。为了及时回收米款,并避免给顾客造成不便,同时也给自己省去不必要的麻烦,王永庆总是先打听好顾客领薪的日子,然后再在次日登门送米时收账。

举例来说,当时服务于铁道部的顾客每月21日领薪水,他就在当天晚上或隔天去收款,因为这些顾客比邻而居,不但收款方便顺利,顾客对这种收款方式也很满意。如此一来,王永庆的米既卖得快又口碑好,生意自然蒸蒸日上。更重要的是,所谓“质优价廉”和“顾客导向”的经营策略也就由此在他的心中扎下了根。这种建立“顾客档案”的做法对台塑后来的“表单化”经营管理方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

从只赚一分钱开始

王永庆经营米店在品质、服务、收款等方面创新的做法大受顾客的欢迎。大家都说他品质好,服务周到,信用第一。于是“一传十,十传百”,生意越做越好。刚开业之时,一包十二斗的米一天都卖不掉;一两年之后,王永庆一天就可以卖出十几包米,营业额增长了几十倍。

当时有一句台湾俗语“粜米卖布,赚钱有数”,意思是说,米与布的营业金额很大,因此利润应当尽量压低。当时的米一斗12斤,售价5角1分,本钱5角,换言之,卖一斗米只能赚到一分钱,利润只有2%。因为利润微薄、钱不好赚,王永庆就格外地勤劳、努力,以争取生意。

一天的深夜两点多钟,外面下着雨,一家小客栈的厨师到米店敲门,说是半夜有旅客来住店吃饭,要他立刻送一斗米过去。

卖一斗米才赚一分钱,又是深夜两点多钟熟睡的时候,并且外面还下着大雨。如果一般人,不是假装没听见,就是把那位敲门的厨师赶走。但是王永庆一听有人敲门之后,立刻从被窝里爬起来,随便往身上披了个粗麻袋片就跑出去送米,回来后全身都淋湿了,冻得瑟瑟发抖。

这次经历使王永庆意识到,虽然自己已经有了相当多的固定客户,但若要想多赚钱,那么就要向上游发展,搞批发业务,即由自己来碾米,然后再自己卖或者批发给别人。因为他发现,沿着这条线越往上走,厂商就越少,竞争也就越小,并且行业的利润也就越高。于是,王永庆有了自己开碾米厂的念头。

经过一年多的资金积累和客户积累,王永庆便自己办了个碾米厂,在最繁华热闹的临街处租了一处比原来大好几倍的房子,临街做铺面,里间做碾米厂。

开了碾米厂,工作多了,三兄弟忙不过来,王永庆就到附近的渔村雇了一批壮汉来搬运大米。

王永庆碾米作坊刚开工就碰上了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日本人福岛正夫。在那个时代,台湾人不仅生活拮据,同时与日本人在各方面所受到的待遇也相当悬殊。就在王永庆的隔壁,有一家由日本人经营的碾米厂。日本人享有种种优惠条件,致使王永庆从一开始就处于十分不利的竞争地位。王永庆意识到,惟有更加努力工作才能使自己的处境得以改善。日本人的碾米厂下午六点就停工休息,但他却要一直做到晚上十点半,每天多干四个半小时。

碾米厂的活又脏又累,每天都弄得一身灰。福岛正夫上了年纪,比较注重生活享受,每天要花3分钱洗个热水澡。而王永庆仗着年轻力壮,跑到屋外的水龙头用冷水冲洗,即使冬天也不例外。他认为,每天省下3分钱等于比福岛正夫每天多卖出3斗米。

就这样,王永庆勤干苦做,开源节流。一年后,他的生意就超过了福岛正夫。嘉义当时共有26家碾米厂,王永庆排名第三,而福岛正夫位居第四。在日统时代,王永庆能有如此业绩,实属难能可贵。

后来,王永庆在跟年轻人谈成功之道时坦率地说:“贫寒的家境,以及在恶劣的条件下的创业经验,使我年轻时就深刻体会到,先天环境的好坏不足喜亦不足悲,成功的关键在于一己的努力。”

这条信念在以后漫长的岁月中,深深影响并支配着王永庆的工作与处事态度。在后来创办及经营台塑企业的过程中,他曾遭遇过种种困难,但每次他都以这条信念来勉励自己,一次又一次地克服困难,踏出稳健的脚步,追求着成功后的喜悦和不断的自我超越。

风云突变转低谷

王永庆的米店和碾米厂获得了成功之后,他用积累的资金扩大了碾米厂的规模。虽然他很年轻,但论经济实力,已成了嘉义数得着的头面人物。当时做生意的人,彼此交易都是凭一句话,大家说话算数,信誉良好。王永庆极讲信用,言必信,行必果,说一不二,深受同行敬重。

正当王永庆踌躇满志,准备放开手脚大干一番时,台湾的大环境却发生了急剧变化。那时,日本帝国主义扩大了侵略战争,并加紧了对台湾的掠夺,规定一切人力、物力都要优先供应战争所需,导致整个台湾物质极为贫乏。

到了1941年时,台湾的水稻因为肥料缺乏而收成大减,并且因为日本供应侵华战争需要的关系,导致粮油等物资极端匮乏,于是日本人开始在台湾实施物资配给制度,其中一项便是对大米采取“共精共贩”的方式供应。也就是说,对稻米的碾、售实施配给制度。当时的嘉义市大约有12家规模不一的碾米厂,在实施了新制度后仅剩余两家,其余的则一律关门。至于稻米的销售,则按过去营业额的高低进行分配,王永庆的碾米厂当然也在被迫关门之列。

勉强支撑了一段时间后,粮食越发奇缺,连替代食物也无法满足供应,台湾人民处于饥荒状态,甚至连卖米商都无粮果腹。在这种情形下,王永庆的米店和碾米厂只有关门。

自己苦心经营的事业落得如此下场,王永庆自然深感痛惜,但他并没有就此消沉。他知道,这是一个个人无法控制命运的特殊时期,只有耐心等待时局好转,以图东山再起。于是,他收拾家当,带着两个弟弟回到了老家直潭。

王永庆这次回老家,虽然算不上衣锦还乡,但毕竟在外面闯荡了10年,已经是小有名气,足以让乡亲们啧啧称羡了。而且,在这10年的艰苦创业中,他省吃俭用,积累了一笔钱。回到家乡后,他买了数十亩土地。中国有句古话:“有土斯有财。”穷人赚了钱,如果不知节俭,吃吃喝喝,不置产业,就永远摆脱不了贫穷。王永庆深明此理,将钱投资在土地上,既可保值,又可奠定自己的社会地位,还可在日后事业扩展时作为信用的保证。尤其是与银行来往时,有土地担保,自然可以确保贷款的信用。这不能不说他的眼光独到,高人一筹。

王永庆所购多是价格便宜的山林地,为了补充一家大小粮食供应的不足,他选择地势较平坦而且肥沃的地方栽种红薯。第一年种出的红薯特别大,第二年就明显变小了,第三年长出的红薯则像树根似的又长又细,而且多遭虫咬。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些土地原先没有种过庄稼,土地的肥力不足,第二年和第三年都没有施肥,肥力只有消耗没有补充,自然长不出好红薯。这件事让王永庆感慨良多。他想,米店和碾米厂关门是因为环境不好,但人不能一味依赖环境生存,还得多“施肥”,事业才能发达。如果听之任之,事业的土壤必定会贫瘠。

想通了这个问题,他决定行动起来,寻找新的机会。

主动出击交好运

后来,王永庆又跑到嘉义民雄一带开设砖厂。烧砖需要煤炭,对于资源十分缺乏的台湾来说,煤炭也就和粮食一样紧俏,再加上战争的影响,因此兴办砖厂也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另外由于烧砖时会冒出浓烟,影响当地的农作物,尤其是当稻子开花的时候,日本警察便会前来强迫砖厂停工。砖厂的员工都是海口渔村的人,一旦工厂停工便会影响到他们的工作。而当时的米都是配给的,因此员工们主动提出愿将配给的米交给警察机关,请其停配他们应得的米粮,以赔偿稻农因浓烟污染所造成的损失,让砖厂得以继续开工。

在距离王永庆所经营的砖瓦厂不远的斗南地区,有一个日本人经营的砖厂,名叫台湾炼瓦株式会社。在当时,日本人的砖厂被通称为八卦窑,其规模非常大,产量也很高。斗南这家砖厂的前身本是由台湾人经营的一个小规模砖窑,但台湾炼瓦株式会社为了控制市场,遂对其加以收购,并改建为一座八卦窑。除斗南外,台湾炼瓦株式会社在台湾其他各地还拥有数十座八卦窑,大多都是出于政策性需要才设立的,完全垄断了台湾的砖瓦市场。

红砖的原料是泥土,所需设备也比较简单,主要的问题在于取土搬运都要耗用大量人工,并且对煤炭的需求量也比较大。在王永庆看来,日本人经营的优势和特色是八卦窑的投资大、产量多,而且用煤较省,因此成本较低。另外,台湾当时的公共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红砖,但绝大部分业务几乎都被台湾炼瓦株式会社独家垄断,而像王永庆开办的小规模砖窑也只能是勉强度日罢了。

王永庆在民雄的砖厂就是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惨淡经营。由于烧窑用的煤炭在当地不易取得,于是他又把砖厂搬到板桥。但是后来板桥的砖厂也在经营了一段时间之后因故关门了。虽然兴办砖厂的历史不长,但其间所获取的经验对于王永庆经营理念的形成也有着重要影响。

王永庆认为,在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中,一般人根本无法找到一项适合自己且能通过劳动获取财富的事业。这也就是他后来之所以花费几乎大半生的时间来抨击垄断势力的主要原因。

他无奈地回忆说,记得在经营米业的那一段时间内,虽然也有若干困难,但在当时的经济状态下,货银出入大,可以自由操作业务,每日大批进出,充满着活力和进取的气氛,度过了将近10年的岁月。如今突然转入依靠人工取土制砖瓦的这种单纯行业,加上业务交易都是依靠附近散户自备牛车前来取货,因此深感在经营上无法自由发挥,甚至是处在一种半退休的状态。虽然工作完全可以胜任,但在闲散中度日却终非王永庆所愿。

在台湾,嘉义县不但盛产稻米,同时也是木材的集散地。大约在1943年前后,也就是王永庆大约26岁时,他开始转向买卖木材。也正是这段经历使他对嘉义和宜兰两地有着深厚的感情。

抗战胜利后,台湾脱离了日本统治,重回祖国的怀抱。光复后的台湾百废待兴,岛内对于建筑材料,包括木材的需求急剧膨胀。

王永庆从事木材生意,对客户收账的条件放得很宽,并且从不要求客户担保,所以既没有因此吃过倒账,也没有和客户发生过争执,原因在于他不但充分了解客户,而且还和客户建立了良好的交情。当时有超过半数的营造厂都是他的客户,这使他的业务蒸蒸日上。

前华夏海湾塑胶公司董事长赵廷箴,当时正从事营造生意,他成立营造厂时必须交缴一笔保证金,于是他找到王永庆,希望他能提供资金支持,王永庆当即借给赵廷箴十几根金条。等到赵廷箴的乐丰营造厂成立之后,工程上所需要的木材则完全由王永庆承包了。王永庆说:“人与人之间总是会互相回报的,所以赵廷箴先生后来向我买木材。”

同类推荐
  •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

    蒲永平编著的《莎士比亚》内容介绍:莎士比亚的戏剧突破悲剧和喜剧界限,不受三一律束缚,努力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深人探索人物的内心奥秘,从而塑造出了众多性格复杂多样、形象真实生动的人物典型,他的作品将广阔的、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展现在大家眼前,并使之以悲喜交融、富于诗意和想象、寓统一于矛盾变化之中,使其既富有人生哲理,又具有批判精神。一起来翻阅《莎士比亚》吧!
  • “画圣”吴道子

    “画圣”吴道子

    吴道子,唐代画家。画史尊称吴生。又名道玄。汉族,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少孤贫,初为民间画工,年轻时即有画名。曾任兖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尉,不久即辞职。后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开元年间以善画被召入宫廷,历任供奉、内教博士、宁王友。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画圣”吴道子》为“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系列之一,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画圣”吴道子的有关内容。
  • 过往红尘:八个女人的人生解读

    过往红尘:八个女人的人生解读

    作者品评的八位女性,均在上个世纪留下过深刻的人生印记。她们以各自不同的人生姿态和生存际遇,仍让今天的我们萦怀于心。顺着作者的笔触,品读她们的命运和人生,竟会是如此的苦涩而又温馨,仿佛有干愁百结,欲罢不能。
  • 习惯就好

    习惯就好

    关于独立,关于偏见,关于成长,田朴珺首次执笔发声,细说独立女人,笑看偏见传闻!不煲鸡汤,只啃骨头!王石不推荐?习惯就好!中国演艺圈最具争议性的人物田朴珺,身兼演员、王石女友、电影制片人、杂志专栏作者等多重身份,首次以作者的身份出版的第一本随笔集——《习惯就好》。主要收录了田朴珺从被中戏退学到跨入演艺圈,转战地产界、到去纽约游学生活等重要的人生阶段所发生的各种奋斗经历、感情经历以及思考感悟等。本书将会首次揭秘田朴珺本人多年闯荡演艺圈以来的各种被大众误解的争议事件,并且第一次回应与地产大亨王石的“红烧肉”事件,力求展现一个不一样的田朴珺到大众面前。
  • 倚仗临风听暮蝉:王维

    倚仗临风听暮蝉:王维

    一片诗心,绘成画境,一片画境,酿出禅意。他 那稳藏在墨色里的人生,氤氲着一个传奇而动人的秘 密。他就是——王维。朱丹红编著的《王维(倚仗临 风听暮蝉)(精)》为“大唐才子诗传”系列丛书中的 一本,《王维(倚仗临风听暮蝉)(精)》讲述了大唐才 子王维“才人老去例逃禅”的一生。
热门推荐
  • 我和你交换能力吧

    我和你交换能力吧

    写了能力者之间的恋爱和能力交换,有点污,不过还是挺甜的拉~最后他两都死了...我就不继续说下去了
  • 强势婚宠:帝少蜜宠甜妻

    强势婚宠:帝少蜜宠甜妻

    他是商界精英,尖端财经杂志争相报道的青年才俊。接受访问时,记者提问:“请问君先生您这辈子最有成就的事和目前最大的心愿是什么?”他一本正经的答:“睡了许俏俏!最大的心愿是睡她一辈子!”嫁给君瑾年是她从小到大的梦想,结果阴差阳错睡了他的大哥君牧野,从此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中。君大少的爱情论里,能动手的事绝不跟她讲道理。于是,叛逆的许俏俏姑娘在被君大少无数次身体力行的“教育”之后,终于暴走——“君牧野,我要跟你绝交!”他慢条斯理的扯开领带,缓缓靠近她:“我很有兴趣了解一下,绝交是什么体位……”
  • 异世成神录

    异世成神录

    百年难得一遇的穿越了,当然是可劲的捞好处了!跟着水蓝第一剑圣修炼玄战诀,又被当成百年难得一见的魔法天才,天天被人捧着的感觉爽啊!
  • 情坚以守书

    情坚以守书

    爱情或许也不过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罢了,于是不就是那每个星期五我为你写的情书吗!
  • 天脉神王

    天脉神王

    东灵大陆,以武为尊,适者生存。武者逆天改命,拥有各种天赋体质,其中包括水灵之体、火灵之体、金灵之体、土灵之体、木灵之体五种先天灵体。先天灵体之上还有血脉之体,其中血脉之体之中拥有超级神兽血脉的体质便为天脉之体,而这天脉便是最最妖孽之血脉。陈若凡原本只是一个无法修炼的废物,一顿痛打让他认识到自己的废物,从而无意间得到超级神兽王者麒麟的血脉,从而获得了天脉,天脉神王由此诞生。
  • 你要我们在一起我偏不

    你要我们在一起我偏不

    高考后因车祸穿越的唐言,看拥有现代人聪明的她如何大闹古人,如何俘获人心,如何觅得如意郎君.....
  • 沧海月明珠有泪

    沧海月明珠有泪

    来自现代人的灵魂,有着古代人的许多束缚,爱情终归何处?是英勇霸气的少年天子?还是年少英雄的魔教之主?抑或是情深旖旎的音辰楼主?一切尽在不言中……
  • 时空墟影

    时空墟影

    存在于这个世界,谁能知道自己是否曾被蒙住双眼?时空长河中,永存者唱着孤独的歌,赞颂命运的严苛。醉心于世界的人们如蝼蚁般在夹缝中欢笑。然而挣扎着,奋斗着,不屈着的英雄们啊!命运的长矛洞穿了你们鲜活的梦!少年火热的青春因这场战争披挂炽血!大火还在燃烧,世界并未安宁,迟到的选择突然到来,身世之谜即将解开!破碎的巨石碑,不存在的火场,迷乱的记忆......路西法,信徒,时空塔......世界的裂痕中蕴藏了多少未知的秘密?自己战斗的方向又在哪里?未知的敌人究竟在哪里?向前吧,为了信仰,为了梦想,为了爱与义的重铸,为了生命与青春的炽烈燃烧!
  • 网游之三系法神

    网游之三系法神

    在人人都习武的时代,人们是如何玩网游的呢?网游是否会因为武功而变的更加精彩?肖逸对感情心灰意冷的武者经历两部网游的职业玩家却在选职业时选择了法师他能用魔法战胜各种战斗职业和各种隐藏职业吗?他还能拥有真爱吗?
  • 伦敦杂记(朱自清作品精选)

    伦敦杂记(朱自清作品精选)

    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