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昭,字子布,是三国时东吴极不寻常的人物,他资格最老,影响也很大,可以说是东吴的三代老臣。孙策临死托弟时留下了“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的遗言,一直让人们觉得他在东吴的地位非同寻常。
然而,东吴的外事的确由周瑜来解决了,但内事似乎并没有委任张昭,甚至张昭还处处与孙权闹矛盾。反正,在人们的心目中,张昭好像是个说不清的人物。其实,这是因为缺乏具体分析的缘故。
孙策在创业之初就非常尊重他。任命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如兄弟一样器重,文武之事,尽委张昭。张昭也的确十分尽心尽力,率领群僚尽力辅佐。
孙策刚刚去世,孙权心情非常悲痛,不愿立即主持政事,张昭曾严厉地批评他,认为他的职位不同于常人,应当以完成父兄的大业为己任。孙权猛醒,开始主持政事。孙权称王以后,张昭一直兢兢业业地辅佐孙权,对其过失和缺点直言不讳,有时甚至弄得孙权无法下台。
孙权性情刚猛,喜欢打猎,经常骑马射虎,有一次,一只吊额晶睛虎冲向射猎的孙权,孙权趴伏在马鞍上,才免于被冲向他的老虎伤害。
张昭立即严厉地对孙权说:将军作为君主,责任是驾驭英雄、驱使群贤,怎么能在原野上驰骋、与野兽较量呢?逞匹夫之勇,万一发生不幸,岂不让天下人讥笑吗?孙权醒悟,马上向张昭道歉。
孙权喜欢饮酒,有一次,孙权在武昌庆祝战斗胜利,自己喝得大醉,并强迫群臣喝酒,让人用酒水泼洒在群臣身上取乐。张昭见了,一言不发,也不喝一口酒,神色严肃地走到外面去了。孙权很难堪,就派人找回张昭说:我只是想与大家高兴高兴。
张昭很不客气地说:我听说殷纣王以酒为池,痛饮达旦,后来怎样,您自己大概明白吧!孙权惭愧万分,立即宣布结束酒宴。
张昭就是这样一个人,看起来是一个贤明的人,但孙权却一直没有拜他为丞相。
孙权称王之初,群臣两次举荐张昭任丞相,孙权都没有同意,却任顾雍为丞相。第一次不用张昭时,孙权推托说:当今多事,丞相者责重,所以没有用最好的。
到第二次不同意任张昭为相时,孙权说:我难道不是爱护他吗?做丞相不但事情繁多,而且还要有胸襟,而张公性情刚烈,从不让人,三句话不对头就跟人拉扯不完,完全凭性子,担任丞相不是好事情。
有一次孙权举行宴会,他让诸葛恪给群臣斟酒,诸葛恪就一一给大臣们斟酒。斟到张昭面前,张昭已经醉了,推辞不肯再喝,诸葛恪仍劝他喝一杯,张昭气呼呼地说:这哪是尊敬老人的礼节!
当时,诸葛恪只是一个小孩子,而一个长者对一个小孩子说这样的话,显然在人们眼中有失厚道,而孙权也偏偏故意给他出难题,对诸葛恪说:看你能不能让张公理屈词穷,不然这杯酒你就喝了。
诸葛恪是天下第一聪明人,眉头一皱,鬼点子就来了,对张昭说:过去师尚父九十岁了,还举大旗使兵器,领兵作战,不提告老的事。现在,领兵打仗,请您在后,而喝酒吃饭的事情,请将军在前,这怎么能说不是敬老呢?
这无疑把张昭损了一下子,还使张昭无话可说,他只能把满满一杯酒喝了下去。
又有一天,孙权和诸葛瑾、张昭等大臣们在大殿中议事,诸葛恪也在。忽然一群鸟飞到大殿前,这些鸟的头部是白色的,孙权不认识,就指着那一群鸟问诸葛恪:你知道这是什么鸟吗?诸葛恪不假思索地回答说:这是白头翁。
当时在座的张昭年纪最大,一头白发,他听了诸葛恪的话,以为是取笑他,就对孙权说:陛下,诸葛恪在骗你!从来没有听说过叫白头翁的鸟。假如真有白头翁,那是不是应该还有白头母呢?
诸葛恪反驳道:鹦母这种鸟,大家一定都听说过,如果鸟也对称的话,那一定有鹦父了,请问辅吴老将军能打到这种鸟吗?张昭无言以对,闷闷不乐。这是张昭量狭。
甘宁投降孙权以后,急于立功,于是要求征黄祖、取刘表,并请自任先锋。孙权觉得可行,准备实施,张昭却说:吴下大业,若军果行,恐必致乱。
甘宁不服张昭,反唇相讥道:国家以萧何之任付君,君居守而忧乱,难道是您该做的事吗?
孙权看到这种情形,赶紧说:兴霸,今年兴讨已经决定了交给你,这是你建功立业的好机会。拿下黄祖就是你建的大功,何必在乎张长史所说的几句话呢?
虽然解了二人的围,但明显地站到了甘宁一边。此后孙权令甘宁作先锋征黄祖,大获全胜。从这件小事也可以看出,东吴众将不服张昭。这也说明张昭与人交恶。
张昭自己实际上没有什么具体的真实本领,但却看不起人,他对鲁肃的态度就很能说明问题。他几次对孙权说:鲁肃谦恭不足,年少粗疏,这人不可重用。
孙权用鲁肃是因为有“榻上策”在先,榻上策”堪称东吴的“隆中对”如此国家栋梁之才,孙权当然不会不用。所以,孙权也只是表面上敷衍张昭,而对鲁肃愈发器重。一个人不能识才用才,自然就不能做丞相。
孙权不用张昭,还在关系到孙吴存亡的一件关键大事上。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率数十万大军南下,企图吞并江东,众武将欲战,而以张昭为代表的文官却欲投降,幸亏鲁肃、周瑜坚持,又有诸葛亮的大力游说,东吴才与刘备联合,在赤壁战败了曹操。
张昭劝降,而鲁肃却一下看到事情的本质,鲁肃对孙权说:江东人人都可降曹操,而独独将军不能。因为人人都可以求得一官半职为生计,而将军却从此失去了一切。这句话从本质上坚定了孙权抗击曹操的决心。
张昭的胆小,让孙权极为反感,也大失所望:张昭这些家伙,各自顾及妻子儿子,私心太重,深失所望。
赤壁大胜之后,孙权建皇号,百官庆贺,功归周瑜,张昭也想趁机说些赞扬的话,孙权就毫不客气地抢白说:当初如听了张公之计,现在连讨饭的地方也没有了。张昭深感惭愧,伏地汗流。
孙权第一次不用张昭时说的话完全是托辞,第二次不用张昭时说的才是心里话。孙权不以张昭为相,陈寿评论说:这是孙权不及哥哥孙策的地方。而其实,历史上的孙权是以善于识人用人著称的。他任用从来没有名声和功绩的鲁肃和陆逊就是最好的例子,只要他认为这个人能胜任工作,就可以顶住任何压力而果断地作出决定,专为陆逊设拜将坛,赐尚方宝剑先斩后奏就是由此出发。
古今的贤相在于有宽广的心胸,要有识人用人的大才,要有运筹帷幄的智计,而张昭最大的优点大概就在于忠直敢言,至于其他方面,恐怕没有什么才能。综观张昭其人,确如孙权所言,性情刚烈,三句话不对头就要发火。当然,张昭最大的优点大概就在于忠直敢言,而且说得也不错,比如他明白帝王不能因小失大,但轮到自己就不知道该怎么做了。他可能是个学究,纸上谈谈还可以,但要真刀真枪就不像回事了。如果以他为丞相,东吴上下必定会群臣离心,四分五裂,闹个不亦乐乎。这一切就是由他量狭、交恶、自大、胆小的性格所决定的。
所以,孙权没有任他为丞相,而是选取了顾雍为丞相——这才是明智之举。东吴群臣饮宴欢乐的时候,如果有顾雍在场,大家都怕酒后有失,让丞相看见自己的不妥之处,因此不敢恣意妄为。众人对他的尊敬是发自内心的,这样的人当百官的领袖是合适的。后人说顾雍:为人不饮酒,寡言少语,举动适当。孙权自己也曾感言:顾雍不言,言必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