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灭掉蜀国以后,公元265年,司马炎逼迫魏主曹奂“禅位”自己称帝,建立晋朝,史称西晋。接着便派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驻守襄阳,对付吴军。
羊祜,字叔子,原费县南城(今属平邑县)人,出身于名门世家。他相貌英俊,德才兼备,胸藏韬略,是晋初难得的贤臣。魏末历任中书侍郎、秘书监、相国从事中郎等职,掌管军事机要。晋武帝时,升任尚书左仆射、卫将军。
羊祜刚到襄阳时见吴主荒淫暴虐,朝中人人自危,想发兵一举灭掉吴国。但是他的对手是东吴名将陆逊之子陆抗,此人足智多谋,极善用兵。当时,东吴西陵守军将领步阐叛变,陆抗随即率军包围了西陵。羊祜派兵增援步阐,结果竟被陆抗大败。步阐也兵败被夷灭三族。这一事件使羊祜认识到东吴还有相当的实力,于是改变了原来急于求成的战法,采取了怀柔之计,一方面构建要塞,加紧屯田,整顿军队,一方面主动与吴军搞好关系,务修德信以瓦解吴国军民的斗志,待时机成熟后再完成统一大业。
他的具体做法是:
一、吴人有降而欲去者,皆听之。
二、减少戍守巡逻的士卒。巡边时若割了吴境的庄稼,设法送绢给吴地的农家。因摩擦争斗而死的吴军将士,厚加装殓,并厚待前来迎丧的死者家属。
三、吴军沿边狩猎,凡吴军射杀的猎物,一律归还给对方。并勒令晋军“只在晋地打猎,不犯吴境”
四、主动与陆抗互通情好。一天,羊祜带领众位将领出外打猎,正巧赶上陆抗也出来打猎。羊祜命令道:我方的军队不许超过边界。众位将领接到命令,便只在晋国的地界内围猎,不侵犯吴国边境。陆抗见到此情此景,赞叹道:羊将军有纪律,不能够冒犯他呀!当天晚上,各自退回自己的驻防地。羊祜回到军营,查问所猎到的禽兽,如果有被吴方先射伤的,全都送还对方。吴方的人自然高兴,连忙来向陆抗报告。陆抗将送还猎物的人召了进来问道:你们的主帅能喝酒吗?来人回答:必须有好酒他才饮。陆抗笑道:我有一斗酒,藏了很久了。现在交给你带回去,请转告羊将军,这是我陆某亲自酿造供我自己饮用的,特此奉上一壶,以表达昨日出猎时以礼相待之情。来人答应了,携酒回去。陆抗身边的人问陆抗:将军送酒给他,是什么用意?陆抗说:他既然对我们表现出恩德,我怎么能不予以答谢?大家都感到十分吃惊。
再说来的人回去见了羊祜,把陆抗的问话以及送酒的事全都报告给了羊祜。羊祜笑着问:他也知道我善饮酒吧?便命令当场打开酒壶取出饮用。他的部将陈元说:其中只怕有奸诈,将军还是先别饮得好。羊祜笑道:陆抗哪里是给酒下毒的人,不必疑虑。 羊祜当着众人一饮而尽。从此,双方使者往来,彼此互通问候。
又有一次,羊祜从吴方使者口中听说陆抗病了,便将亲自调制的药物托来者捎给陆抗。陆抗服后“次日病愈”他感慨万分地对部将说:羊祜专以仁德待我,我若以残暴待他,那么他将不战而降服我军士兵。从今以后,我军要自保疆界,不能再在微细的小利上与晋军相争。
随着羊祜一系列怀柔措施的实施,时日一长,果然感动了吴地军民,使其“怀严敌之德”并有“弃主之虑”后来,吴晋双方在前线上交好的消息传到了吴主孙皓的耳朵里。孙皓大为不满,并查问陆抗,陆抗说:就连一邑一乡还不可以无信义,更何况大国呢?羊祜一再表示友好,我若不以礼回答,反而使羊祜的仁义德行更加彰显,若反其道而行之,倒是伤不到他的一根毫毛。再后来,孙皓听信谗言,几次主张侵犯晋的边境。陆抗却上疏反对说:今不奖励耕织,增加财富,不审察官吏,选用贤能,安抚百姓,却听信胡言,穷兵黩武,寇不为衰,我们自己却陷于被动,这不是强国的良策。由此可见,羊祜的怀柔政策确实达到了“夺敌之心”的效果。更为明显的是,后来羊祜病死,消息传到荆襄一带,军民哭声一片。吴地的军民闻讯后也纷纷落泪。人们在他生前常登临的岘山上建了一座石碑,上面写着“晋故持节侍中太传巨平侯羊公之碑”行人至此,均怆然泪下。
老子《道德经》上说: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不知。以柔克刚是一种高超的斗争谋略。由于所遇到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以柔克刚的表现方式也不同。但总的表现都是:用柔的、软的、温和的,很合乎礼仪的方式、方法或手段来战胜顽敌——政治斗争中的对手或是军事上的敌人。其优越性在于:第一,能争得舆论的同情、支持;第二,能赢得时间,变被动为主动;第三,能逐渐挫伤对手的士气和锐气,达到后发制人的目的。羊祜“以恩结之”的谋略,贯穿着“攻心为上”的精髓。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为将之道在于攻心。正由于羊祜采用了攻心战术,才有力地瓦解了东吴军民的仇恨之心、戒备之心。
应该指出的是,羊祜在行“怀柔之计”表面上与吴军修好的同时,一刻也没有放松伐吴的准备。他加紧屯田,开垦良田,使晋军粮草充足,兵强马壮。同时又推荐部下王浚出任益州刺史。益州处于长江上游,伐吴时顺江而下,必然会势如破竹。王浚到益州后大造战船,操练水军,后来在灭吴时果然起了极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