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曲流传千古的绝唱《虞美人》是在牢狱里的南唐后主李煜留存世间的。可当时得了天下的皇帝赵光义看了却勃然大怒,他不能容忍一个亡国之君还在如此深情地思念故国,于是就在看到这首词的当晚,便派人用一种极毒的毒药“牵机药”将李煜毒死了。之后,赵光义又虚情假意地赠李煜以太师头衔,追封为吴王,并以王侯之礼厚葬于洛阳北邙山,这自然少不了一篇墓志铭。这篇文字由谁来写好呢?一位大臣提出了徐铉,说:知道吴王事迹最详的臣下,莫过于徐铉了。
徐铉是江南名臣,曾被李煜派到宋朝求和,后来兵败国亡,同李煜一起被俘。当时的宋太祖赵匡胤指责他不该不早点劝李煜投降,声色十分严厉,他却誓死不屈,抗争道:臣为江南大臣,国家灭亡,我罪固当死,别的就不必再说了!赵匡胤很欣赏他的忠义,不只没杀他,反而好言抚慰,留下他在宋朝任职,对他说:你是一个忠臣,今后为大宋朝尽力,也应当同对李氏一样!但以他这样一个身份的人来为李煜撰写墓志铭真是为难,说好说坏都不是,称颂李煜吧,宋朝的皇帝及大臣不会答应;贬斥李煜吧,他也不能够,因为他们过去毕竟是君臣关系,以臣下来指斥君上,既为道德所不容,舆论所不齿,他的良心也不允许他这么做。
于是他直接去面见皇帝,征求道:臣先前侍奉李煜,陛下既让臣撰写他的墓志铭,请允许臣保留对故主的情义,臣才能奉诏。
赵光义答应了他,于是他撰写了《吴王陇西公墓志铭》对李煜一生的为人、为政、为文做了一个盖棺定论的评价。
徐铉明白,推荐他的人必定是他的仇家,故意设置这样一个陷阱,将他置于一个两难的尴尬境地。由于他熟悉官场中相互倾轧的种种机谋,才绕过了仇家的陷阱,幸免于难。徐铉的可贵之处不只在于他的忠心,更在于他的老实态度,既不卖主求荣,也不屈服于新贵,是就是,非就非,这样,他的仇家也就拿他没有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