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这样,不要这样,快起来。张成,你去看看那锅稀饭,馊成什么样儿啦。”刘墉一边叫摊主快起来,一边吩咐张成。
张成过去一看,嗬,这锅稀饭味儿直熏脑浆子。
“回中堂,这味可真够冲的啦。又臭又酸熏死人。”
“嗯,这我就放心了,30两银子总算没白花!”
这话可把张成给搞糊涂了。
中堂大人今天这是怎么了,30两银子买这锅馊稀饭,这是人吃的吗?
张成心里在嘀咕,又听中堂吩咐道:
“你也别闲着,把那馊稀饭泼到甬路上去。”
“泼……,中堂,那味要散开,就更大了。”
“啊,就要那馊味道。”
“要……,要那馊味道?中堂,你这是干什么呀?”
“少说废话,让你泼你就泼,待会儿再把甬路打扫干净喽。”
“哎,泼!”
只听得“哗”一声,张成使劲荡起大锅底朝天地把那馊稀饭全泼到了甬路上。
一会儿工夫,后门桥一带是怪味儿刺鼻,又臭又酸。
不大会儿工夫,听得啪啪的甩鞭声,和珅回府坐轿过来了。正巧,风又助兴,一股又臭又酸的味道顺风猛往轿子里灌,呛得和珅直咳嗽。
“刘全,怎么这么大的味儿呀?”
和珅一边咳嗽,一边问轿旁的刘全。
“回中堂大人话,大概……大概是后门桥底下的淤泥气味儿吧,啊……奴才也不太清楚呀!”
“嗯,那……往后就别走这条道啦。”
“是,绕道!不走这儿啦。”
摊主们一听,是一个个甚是高兴。好,你往后不走这儿啦,也省得我们关门收摊了。
和珅的轿子刚要掉头,就听得有人在喊:
“刘中堂在此恭候和大人!”
和珅在轿子里探头一看,刘墉在道边站着呢。冤家路窄,和珅心想,平常你刘罗锅百般地戏弄我,今天我可遇上你了,我是堂堂正宰相,你虽入阁混了几年,但不入军机,不当“真宰相”,见官大一级,你得下轿恭候,给我施礼。
“落轿。”和珅果断地令道。
当和珅从轿子里一出来,这边刘墉就迎上去了。
“和中堂吉祥如意,待我大礼参拜。”刘墉也毫无犹豫。
说完,刘墉一撩外褂,那意思是要跪下磕头。
和珅心想,他要跪磕头,我就不得不搀他呀,也得跪下一条腿。就说:
“唉,不必如此,中堂免礼。”
说着话,和珅就跪下了。用手一搀,没搀着,连刘墉边都没沾上,就听见刘墉说:
“中堂免礼!”
和珅抬头一看,刘墉根本就没下跪,倒是自己先给他跪下了。
第二天,和中堂给刘中堂当街磕头的事便传遍了京城大街小巷。
刘墉对和珅营私舞弊,有恃无恐的行为更是恨上加恨,有时他仰天长叹,叹大清王朝要毁在和珅这个欲壑难填的奸相手中,有时他也当面上奏,奏请乾隆皇帝除掉和珅,以保大清一统江山。
无奈的是,和珅惯于阿谀奉承,极力投乾隆帝所好,深得皇帝宠信,这使得刘墉往往被乾隆误解,无端受到皇上指责。
刘墉只好运用旁敲侧击、歪打正着的办法对付和珅。在对付和珅贪污问题上,有一次真使乾隆帝和和珅甚为难堪。这就是传说中的刘墉反穿朝服反击和珅监修御路的故事。
乾隆后期,京城到玉泉山的道路——“御路”因年久失修,已变得坑坑洼洼。皇帝包括整个皇宫常年吃水靠玉泉山的泉水。早在明代,从西直门到玉泉山的三十多里路就已用大青石条铺就,专为皇宫拉水之用。天长日久,到乾隆后期,这段路已坏,以至水车从玉泉山灌满到皇宫后就只剩下半车水了。
一天,乾隆突然心血来潮,要到玉泉山出访,来回几十里的残破青石条路面,不仅使轿夫们个个精疲力竭,更使乾隆受尽颠簸之苦。
这次到玉泉山出访回来,乾隆帝竟然两天没有上朝。大臣们个个纳闷,不知又有什么大祸临头。
还是和珅善于揣摩乾隆的心事。他想一定是皇帝出访吃尽苦头,看来京城至玉泉山的三十里御路非修不可了。
监修御路,这可是个大赚特赚的好机会。和珅千方百计地想把此事争到手。
两天后,乾隆皇帝上朝。
乾隆刚刚坐定,和珅就跪在品阶台前讨旨:
“皇上,西直门外至玉泉山的御路,年久失修,水车往返,费时少功,皇宫已有缺水之虞。臣为此事,彻夜难眠,现特来讨旨,请皇上恩准。”
乾隆帝一听和珅此话,一半生气一半高兴。一想起两天前到玉泉山出访,在那青石路上备受辛苦,气就不打一处来;眼下和珅主动讨旨,愿监修此路,正合朕之心愿。唉,还是和珅能为我着想。
没等乾隆帝开口说话,就听到那边刘墉说道:
“皇上,这监修御路本是工部职责,臣请皇上令工部监理,及早修缮。”
原来,刘墉也早已听说西直门外的御路年久失修,已难再用。今日一上朝,和珅突然讨旨监修,一定又是财眼发急,乘机私饱。得想办法拦住他。刘墉话音未落,和珅又赶紧接话:
“万岁明鉴,修筑御路关系宫内用水,实系京城防卫之大事,臣身为内辅,其责难脱,义不容辞。”
乾隆皇帝一听刘墉又和和珅对上了。这个刘墉啊,工部只管土木建筑呀,和珅监修此路,正合朕意。
随即传旨,特命和珅监修西直门至玉泉山御路。
下朝之后,刘墉和和珅先后来到朝房。
刘墉本想阻止和珅监修御路,无奈皇上下旨,难抗帝命,眼见着和珅就是鼻子眼睛都不顺,他这旁敲侧击又来了:
“和中堂啊,你可真是见钱眼开,隔行如隔山,这监修御路你未必能胜任吧。”
和珅心想,你刘罗锅专跟我作对,我胜任不胜任,反正皇帝已准奏,你真是多管闲事。上次你当街戏弄我,害得我当面给你下跪,如今京城四处还在议论纷纷,这次我也得气气你。
“啊,刘中堂,俗话说:牛皮不能吹,泰山不能堆,葫芦不能勒,罗锅不能推。修路算什么呀,我和中堂在朝内什么没干过,你就走着瞧吧。御路修好,我让你坐轿先走一回,保不准你的罗锅儿还能好几成。”
刘墉一听,这奸相真是欺人太甚。这事我决不能后退一步。
和珅监修御路开工后,刘墉便微服上路,亲自去作调查,一心想看个水落石出。
西直门至玉泉山的御路上,整个工地全面开工,民工的噪杂声,铁锤、撬棍的碰撞声杂乱一片,到中段也一眼望不到两头。刘墉心中直纳闷,历来修路都一段接一段,和珅一张铺开,莫非还真有新招。
刘墉心里揣摩着,就听见两个监工模样的人在旁边嘀咕:
“这修路哪有这样干的,一线铺开。”高大而赤黑的一位这样埋怨。
“管那么多于啥,让怎么干就怎么干呗。”瘦子在一旁大声叫着。
身体高大的一位又说道:
“可这大青石一块块连窝都不挪,翻过来放上了事,这能交差吗?”
这下引来了瘦子的解释说:
“哎,你怎么这么死心眼呀。采运大青石那真不易,得一块块从京城西南的房山开采,凿打齐整,这还不算。从房山运到这西直门外,一百多里路,只能在冬天靠泼出的水道运输,冰道上倒是比土道好运,可还得拉纤呀,一天能拉出十里就够你呛的。和中堂说过了,就这法儿,这叫‘御路翻个儿’。”
刘墉到工地这一看一听,心里有了底。心想这和珅也真是黑了心眼,为了捞到这十几万两银子,竟欺君枉上,还美其名日“御路翻个儿”。
事不宜迟,刘墉连夜写好奏折,第二天早朝即跪奏皇上:
“万分火急,臣刘墉专奏呈上,请皇上御览。”刘墉的口气显得十分着急。
乾隆帝一看,嗬,密密麻麻,整整五大张,还真不少哇,这让我看到什么时候呀!
“刘墉,什么事这么急呀,朕让你口说出来。”
刘墉也没办法,当奏折白写,口奏更利索:
“昨日臣等到御路查看,和珅竟‘御路翻个儿’,枉法贪赃,理应治罪。”
乾隆帝一听,什么“御路翻个儿”,刘罗锅你又在搞什么名堂?
“什么‘御路翻个儿’呀,把朕都给闹糊涂了。”
“万岁,和珅监修御路,原石不动,正反翻个,以旧代新,虚报冒领,有负圣恩。”
乾隆帝一琢磨,原来如此,修好御路为当务之急。和珅监修,正合朕意,你刘墉就是跟他过不去。这折子不能准。
“刘墉。”
“臣在。”
“此事非同小可,待朕查明之后,再作议处。你先下殿去吧,明日再议。”
刘墉这次又被乾隆帝给拦住了。
刘墉倒也不泄气,乾隆宠爱和珅有加,参和珅贪财枉法,多次奏而不准,也在常例。晚上,他想出了“反穿朝服”的办法。
第二天,乾隆帝召和珅、一刘墉及众大臣一起上朝。
刘墉上朝伊始,即磕头上奏:
“臣刘墉呈奏,请万岁御览。”
乾隆一听,今天刘墉怎么第一个上奏,往常可都是和珅先奏呀,一面说着“呈将上来”,一面斜视刘墉一眼。
这还了得!乾隆皇帝只见刘墉今日反穿朝服,帽子倒戴,朝珠一律挂在背后,马甲上的飞禽也转到背后,整个是颠三倒四。
“大胆刘墉,反穿朝服,成何体统!违犯祖制,国法难容,你可知罪?”
众大臣面面相觑,朝堂一片哗然。
和珅眼睛一亮,即刻奏请:
“万岁,君臣之仪,代有规矩,刘墉反穿朝服,理当治罪,请万岁下旨。”
刘墉一听,和珅又乘机落井下石,忙回皇上:
“万岁,微臣反穿朝服有罪?”
“有罪!”乾隆帝斩钉截铁地大声说。
“那么和珅‘御路翻个儿’是否有罪?”
“当然有罪!”乾隆帝脱口而出。
“两位中堂,一个是‘御路翻个儿’,一个是反穿朝服,目无君上,法当不容。这样吧,和珅现将三十里御路一律换成房山新石头。刘墉停朝一月,以思悔过。”
乾隆虽恨刘墉如此不恭,他却又捎带着和珅,唉,两位都是朕的爱臣,就如此吧。
这边刘墉仍是不让,他把昨晚想好的一套又搬出来了。
“臣请皇上,和中堂既然得从房山拉石,就让他把‘青芝岫’,也捎回来吧。”刘墉又提起此事。
原来,“青芝岫”本是一块大石头,因其形如灵芝,颇有灵气而得名。据传,早在明洪武年间,北京有一位大富商,爱石成癖,专门收集奇峰怪石,以此挣钱致富。他在房山发现这块“青芝岫”,大喜过望,其石之异,其体之大,皆前所未有,便赶紧雇人往京城运。但因为此石体积太大,运送难成,未等石头运至良乡,这大富商已耗尽钱财,倾家荡产。如今这“青芝岫”仍在良乡路上。
刘墉这么一提,倒使乾隆帝想起前不久和珅曾随他去圆明园,乐寿堂前面的那块大石头,真是形如灵芝,乾隆帝甚是喜欢。
乾隆帝顺口应道:
‘噢,‘青芝岫’,那可是块好石头,和珅,你就把这块石头也运回来吧。”
“臣遵旨。”和珅有气无力地答道。
刘墉这次反穿朝服可使和珅大伤财力。要知道,从房山拉石头,修好西直门至玉泉山的御路,就得花上几十万银两。只从良乡把“青芝岫”运到京城,也得搭上好几万银两。无奈,和珅不仅没有捞一把,反倒赔进去许多,认倒霉吧。
乾隆皇帝称“十全武功”,喜欢舞文弄墨。身旁两位宰相,和珅和刘墉也都能知书对诗,君臣平日在一起,免不了做些对诗、猜字谜等各种文雅游戏。
即使在这种场合,刘墉也多以诙谐的问答戏弄和珅,整得趾高气的和珅丢尽脸面。
说来民间此类故事流传很多。
乾隆一朝清代统治达到鼎盛时期,四疆拓宽,叛乱平息,物产丰盈,国泰民安。尤其是人口的增长非常迅速,整个乾隆一朝60年,中国人口由一亿增加到三亿多。乾隆皇帝好大喜功,他把人口众多看作清朝强盛无比的标志。然人口众多,带来了物价上涨、粮食无储诸多社会问题,地方督抚经常为此上奏,为陈民癔,乾隆皇帝本身也对人口众多表示忧虑。
一日上朝,乾隆皇帝专就此事询问和珅:
“和珅!”
“奴才在此,恭听圣旨。”
“近来各督抚连连上奏,叹人口众多、诸事不畅。你倒说说,大清国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呀!”
和珅一听,皇上今天怎么问起这事来。还真不知道此事。
“万岁,奴才想应该全面清查全国户口,从县、府、州、省逐级禀报,不难知道此数。”和珅如此答道。
乾隆又转过脸来,问道:
“刘墉,你可知道。”
刘墉回乾隆:
“万岁,微臣不才,略知一二。”
“那就快点儿说说。”
刘墉仍不急不慢。
“回奏万岁,大清国每年生一个人,死十二个人。”
乾隆一听,这刘墉又在耍花招,怎么每年才生一个,死十二个呢?”
“刘墉,如此说来,这督抚们都是一派胡言了。”
“回奏万岁,每年生的人,无论男女,均是一属性,叫每年生一个;每年死的人中,都有十二个属性,叫死十二个。”
乾隆一听,对刘墉的机敏才智不禁佩服起来。和珅在旁边听得面红耳赤,不尽暗自想到:“好呀,刘罗锅,今天我栽在你手里,待他日时机成熟,此仇必报。”
9.志道不和,不足为谋
和珅贪婪成性,颐指气使,最为正直官吏所痛恨。俗话讲:志道不同,不足为谋。和珅与纪晓岚等正直官员视如水火,格格不入。
清代的家法是对贪官一向严惩。但随着国力增强,出现了海内富庶的情况。一般而言,经济越发展,物欲越会成为人们追逐的目标,这时贪官也越多。清代康熙后期就有不少大贪官。雍正时由于严于治吏,贪官少了一些。到乾隆中叶,大贪官越来越多,乾隆也不手软,杀了很多大贪官。但乾隆是个很有权谋的君主,他总是把贪官养得肥肥的,再杀掉、抄家。因此民间有“审肥鸭”之称。乾隆后期,皇帝最宠信的是和珅这个“大肥鸭”,但乾隆直到死前,也没动和珅。他把这只最大的肥鸭留给了儿子吃。但这样一来,那些如纪晓岚、刘墉之类的清官就难以飞黄腾达了。这个时候,出污泥而不染,熔冰炭于一炉,并非易事。俗话说“话不投机半句多”,长此以往,又如何能忍受?
纪晓岚与和珅交往不多,和珅势焰熏天,纪晓岚有意回避。朝鲜使者徐有闻说:和珅专权数十年,纪晓岚是“终不依附”和珅的少有几位正直官僚之一。但不依附和珅并不等于不同和珅交往,而同和珅交往也并不等于与和珅同流合污。《清人说荟》就曾说,和珅“既贵,延吴白华省兰诸公于家,日与讲论古今,故于诗文亦粗解。有所作,私倩彭文勤元瑞、纪文达昀为之润色,二公虑被陷,恒为捉刀,独刘文清时与抗。人传文清门庭清峻,而不知性喜诙谐,数以谑语刺坤,坤不能堪,饰词以进,高宗亦知二人不相洽,每以温言解之”。
纪晓岚实在看不惯和珅的贪赃枉法,有时就想刺他一下。笔记小说中记载这样一则故事:
这年,恰好和珅改建府第,营造花园。和珅有意炫耀,把花园建造楼台亭阁、假山溪水、奇花异草,应有尽有。为装点门面,又雕刻名人题字题词,汇集名家书法。纪晓岚文才当时已名满京华,和珅自然也想到了他,请他为凉亭题匾额。
讽刺和珅的机会到了,但纪晓岚不动声色,热情地接待和珅,并感谢他对自己的垂青。郑重其事地为花园的凉亭题写了“竹苞”两个大字。
“竹苞”一语,出自《诗经·小雅》,原诗是歌颂周王宫室的落成。包含“竹苞”二字的句子是“如竹苞矣,如松茂矣”,意为宫室绿竹苍翠,青松茂密。“如”字作“有”字解。后来便以“竹苞松茂”作为颂扬华屋落成的词语。纪晓岚在这里只写“竹苞”二字,和珅以为故意省略,以求文简意丰。他看到纪晓岚对自己毕恭毕敬,又是那样兴致勃勃地为他题字,根本没有怀疑到纪晓岚戏谑自己。高兴地将题字拿回府去,督工制成金匾,端端正正地悬挂在亭上。
府第落成后,和珅很得意。举行隆重的落成典礼,大宴宾客。一时间,和府内外车水马龙,好不热闹。
和珅引导宾客四处观赏,接受那些文武百官的恭维,心花怒放。有人看到凉亭的“竹苞”二字,觉得其中颇有文章,但看到和珅那得意洋洋、不可一世的样子,有话也咽下去,笑着点头称好。
不久,乾隆帝也亲临和府。乾隆驾到,和珅更感到荣耀。奔前跑后,引导乾隆游览。乾隆来到凉亭跟前,细看“竹苞”二字,问是何人所题。和珅回答出自纪晓岚之手。乾隆听后,哈哈大笑。
这一笑,把和珅笑糊涂了,忙问:“奴才愚钝,不知圣上所笑何事,请明示。”
“这是纪晓岚骂你。”乾隆说,“‘竹苞’二字拆开来看,岂不成‘个个草包”’。
“呵——”和珅方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