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15000000028

第28章 午夜的钢琴曲——《钢琴课》《钢琴师》

一支午夜的钢琴曲归于寂静对了,是这样:一个人走近我犹豫了片刻,随即欲言又止地退回他所从属的无边的阴影

——西川TT:

今夜里我想重说几个钢琴的故事。我在CD机里放一张肖邦。他的声音像是水滴,天上落下,一曲终了,是雨过天晴,凉润的空气。音乐比起绘画,比起文字,要分外的感性,也分外的抽象。它有更接近爱情的气质,不可言说,只愿陷溺。然而这几个关于钢琴的故事,爱情很少很少。生命、****、音乐,都与我们通常所说的爱情拉开距离。生活里的爱情,要几分烟火气,才得长久。这些个故事,没有一个落到凡尘的——战争、孤岛、海上的船——就是不肯俯就,“此曲只应天上有”。

我从《钢琴师》说起。起头。是黑白街道,1939,华沙。是黑白琴键,一双手,温柔坚定地抚过、压下、弹起。

这个钢琴师的眉毛紧压住眼睛,不好看,笑起来倒是觉得诚实。他是犹太人,在波兰电台弹钢琴,而那一天,炮弹落到屋里,人们纷纷奔逃。硝烟。他笑着与一个邂逅的女子招呼,不知道从此自己会有一段时间,一长段时间,不能再弹琴。

影片的前半段是历史的复述。一个中产之家在战争中失去财产,失去尊严,失去活的权利。恶可以到何种程度。他从围墙下拉进一个孩子,前一秒钟还在努力挣扎,后一秒钟,已经死了,软软瘫在地上。围墙那一面,有怎样的人,可以将子弹射进一个孩子的一半身躯?恶成为无需理由的规条。一些人是另一些人的主宰。只行使杀戮的权力。街上堆叠着死尸,一列人中,单数被杀死,双数被留下,留下的是什么?

于是我们也惊异于人的顽强。在去集中营前,父亲以20元钱买一颗糖,分给家人。面对只能服从的命运,还能够这样坚决地,再品尝一下生命的滋味。

钢琴师逃亡了。他在一间又一间临时的居所,像一只老鼠一样生活。这个人的生死越来越沉重地压上我的心头。他揭开屋里钢琴上的白布幔,不能发出声音,而手指却在虚空中舞蹈。他没有去路,退,退,退到一片废墟之中。

一个德国军官看到他了。问他是干什么的。他说:“钢琴师。”废墟之中,他弹起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这是一场希特勒与肖邦的战争吧。肖邦是胜者。军官放了他,甚至救了他,给他食物与衣服。我想,得是在战争的末期,怀疑的阴影已压到这个纳粹军官的身上,钢琴师才可能有如此幸运。

苏军的坦克开进华沙,身穿纳粹军大衣的钢琴师在最后一刻,险些死于这个符号。他忘了,他只是饿,只是冷。战争把什么都逼退,退到只给一点生存的本能。越过生死,当他重新穿着整洁的礼服在华丽的音乐厅里演奏时,因为记忆,我不能欢喜,只有对命运的巨大恐惧与疑虑。

音乐与生命间是怎样的联姻呢。它在一整片的黑暗中,成为缝隙里透进的微光,成为美的最后坚持。它毫无力量,不能抵抗,它只能作用于心灵与感受,只能寄望:于善的根还没有枯死。

《钢琴师》描述恶的浩大,但也给美以微芒。它给了生以惟一的理由。

第二个故事,是《钢琴课》。简·坎皮恩要说一个极致的故事,所以让她的女主人公是哑女,再让她到一个荒岛上。

她的美丽是非常清冷的,缺乏沟通的可能性。她的丈夫娶的不是一个好妻子,她永远都身在此,心在彼,他无从把握,无从理解。他几乎是愤恨地看着她,她的内心天堂将他拒之门外。当然,他有力量,他可以把她的钢琴弃置在荒芜的沙滩。

另一个男人是蛮荒的。他爱这个她,也没有什么理由。也许他爱她的心,却只能通过身的途径,或者爱本就是身心一体。他将她压在琴上,身体与琴键交撞,身体与身体交撞,没有旋律了。只有巨大的声音。共鸣。

之后有许多情节。不重要。那些过于暴烈的情节也相当符号化,适合一个女性主义研究者规整出一篇论文。这个影片的长处在于提出问题,文明与野蛮,身体与音乐。之间的隔绝与企望,会以怎样的让人骇异的方式相结合。而简·坎皮恩没有足够的思想力来回答这些问题,她设置起惊人的场景,以形式来掩盖答案的虚弱。但她还是展示了可能的过程,以及解决这些困惑的一些方向。而如果这些困惑本身就是不可解决,那么她以影像与声音提供了一种感受的刺激,这个影片,看似理性,实则只是从感性出发,臆造传奇。

“对于我,对于很多新西兰人来说,那些野性四溢的海滩,尤其是奥克兰和新普利茅斯附近海滩上那些黑色的沙子,就等于是艾米莉·勃朗特的荒原。”这个影片,亦是简在荒岛上,以电影对《呼啸山庄》进行的一次仿写。

另外一个故事,我认为比《钢琴课》来得深入的,是《钢琴教师》。

40岁的女教师梳着一丝不苟的发髻,米白色的风衣下,身体瘦弱,却不是让人觉得可以爱惜,而是冷硬地有一种斥力。她的学生好像爱上了她,但这个20岁的,阳光灿烂的男生一点都不明白他爱上的是怎样的一个女人。

她的外表如古井无波,但她得通过偷窥与自虐来平衡内心与身体的欲望。她已经被扭曲,没法再从正常的方式中取得快乐。她的****一旦释放出来,带着被压抑太久的绝望,于是她从最高处直跌到最低处,洁净、优美的外罩落下,她的神色是乞求的,她强硬地,要求是受虐的那一方。

20岁的男孩子无法体会。他的世界太过明朗,没有经历过无数个黑暗的夜晚。他只是喜欢一个成年的,高雅的女子。他的身体成长得匀称结实,他的欲望也清楚明白。他无法体会这扭曲的人生与人性,因此恐惧厌弃。

被释放的****如一条蛇,将女教师绞得变了形。她没有办法说明。她与母亲的暧昧可耻的关系,几乎有着同性恋与乱伦的暗示。这两个生活在一起,躺在一张床上的女人间,没有温情。只有太深入的占有与太绝望的逃离。她将自己打扮得如一个下等妓女,她绝望地要求一次身体的汇合。但是她,令己令人作呕。这是肮脏的一幕。绝望的一幕。我用了太多的“绝望”。她毫无办法。没法再有一个平衡和谐的身体。也许她能在一个宽容的,而且得有很高的理解力的人身上寻到同情与交汇。但这个男孩不可能。她面对的是彻底的不可能。她只能妒忌平庸的女学生,生出低劣小手段伤害那个女孩。

走投无路。这是悲剧。她的天分太高。如果一个平常女子,也许根本走不上一条这样可怕的路。明亮的玻璃窗,明亮的灯。音乐会即将开始。她拿出一把刀子,刺人自己的左胸上方。她惨淡地笑着。

TT啊。我觉得痛苦。因为这个女子。因为世界上被安排得如此错乱的生活。无法纠正。无人体察。《欲望号街车》中,布兰妮说:“我依靠陌生人的慈悲。”

那个陌生人,在哪里?上帝,在哪里?

TT,这些陆地上的琴声,都响起又回落。给我美的指望,又将这指望切割得这样四分五裂,没有一个美好的世界吗?没有一个美好的,整体吗?在无边的痛苦之外,有没有无边的光和亮。像是琴键一样?白与黑的世界可以互相映证彼此的存在?

最后一个故事,是《海上钢琴师》。

我爱这个叫1900的男人。他从来没有踏足过陆地。当那个小号手问他为什么不下船去看看时,他说:“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你们这些出生在陆地上的人就知道问为什么。冬天来了你们不能静等夏天,夏天来了你们又害怕冬天。你们总在追寻一年四季都是夏天的地方,我可不是这样……”

这时候响起的曲子,叫《白雪覆盖的航船》(ShipsandSnow)。温暖缠绵的弦乐背景上,竖琴轻柔弹拨,圆号与长笛响起,悠悠心寄。

可是他也还是生出过下船的心。那天在雨中的甲板上,他在远处凝视自己心爱的姑娘。镜头切过,是一个人低头坐在屋角,琴上传来了一个犹豫不决的动机(1—2—3—5),第三音上出现一个小二度和声,怯生生地,欲言又止。

可他终于还是没有离开。在他提着手提箱,穿上大衣,走下舷梯的那一刻,城市的影子在雾里,市场从远方传来。那个怯生生的动机又响起了。他停住脚步,抛起帽子。坚决地转过身。

爱情的所有,是舱房里两张纯洁的唇,一个纯洁的吻。

这是一个美的世界。有钢琴和小号,有船,和幻想。TT,1900以他的坚决,维持了一个音乐的乌托邦,一种可能有的,崇高的完整的美。可是我纵然明白那只是乌托邦,1900依旧是我的英雄。他以发烫的琴弦点燃香烟,递给杰利·罗尔·莫顿,自称在1902年发明了爵士乐的人。那一刻,他是无冕的王。

最后的一首歌是这样的,TT,它叫《弃儿的呼唤》(LostBoysCalling)。来拉住我的手,我还未离去,我不愿你孤独一人留在这里。在这死一般沉寂的海面上,你可听到被遗弃的孩子们在哭泣。你无法道出心中的恐惧,因此你才摘去帽子抛去。转身回到这钢铁的坟墓,踏过那条漫长的舷梯。在七月炎热的大街上,我听到那些海鸟的悲啼。手拉着已经长大成人的男孩,那男孩曾经被我们抛弃。聚光灯暗淡,孩子们离去,最后的音符在沙滩飘逸。在这坟墓般的静寂里,仍可听到被遗弃的孩子的哭泣。当孩子们幼小的时候,是我们把他遗弃在那里。西风吹来,人们已经散去,除了飞逝的时光,没留下任何东西。你从来没带我们去钓过鱼,爸爸,永远也不会再去。

TT,我把那天抄来的歌词一字一字敲在这里。1900,这个被抛弃与抛弃自己的孩子。在那空茫的大海上,留下了一个传奇。这个故事多么好。TT,小号手说完故事,精明刻薄的老犹太店主把小号还给了他,说:“一个好故事的价值,超过了一把旧的小号。”

我的那片CD已经播了一遍又一遍。故事都说完了。

睡吧。

七。

同类推荐
  • 连环画鉴赏及收藏(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

    连环画鉴赏及收藏(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

    《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所涉及的鉴赏及收藏内容包括碑贴、鼻烟壶、古代茶具、古兵器、乐器、古代瓷器、古代家具、古代酒具、古代书画、玉器、古金银器、古钱币、古青铜器、古铜镜、古砚、银币、古董、钟表、古化石、画像石画像砖、甲骨、牙角器、偶像、连环画、名石、扇页、石雕、唐三彩、陶器、陶俑、铜鼓、图书、古代瓦当、文房四宝、印章、玺印、古今邮品 纸币、票券、珠宝、竹刻、木雕、漆器、紫砂等,介绍了与之相关的各种知识。图书内容翔实,通俗易懂,是广大古玩鉴赏及收藏爱好者的最佳入门书籍。
  • 练琴:重回音乐

    练琴:重回音乐

    作者在本书中讲述了自己作为一名古典吉他演奏者的亲身经历:他从小心怀音乐梦想,在十数年如一日刻苦练琴并体尝演出的成功与失败后,认识到自身的种种局限,忍痛放弃音乐事业,经历多年远离音乐的生活后又重新回归音乐。作者以回忆和现实交替的蒙太奇写作手法,再现了青少年时期的学艺生涯,并以“练琴”二字为核心,贯穿起今日重拾吉他后对练习、表演、乐器、音乐以及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库尔茨作为人文学者的渊博睿智与他的音乐专业知识及体验在书中交相辉映。本书是献给吉他这门既普及又寂寞的音乐艺术的倾心之作,是关于练琴者及其挚爱乐器的动人故事,引发了无数职业音乐人和爱乐者的共鸣。
  • 范曾开讲:教你欣赏诗书画

    范曾开讲:教你欣赏诗书画

    《范曾开讲:教你欣赏诗书画》为范曾先生的艺术讲演录,不仅剖析了中国传统艺术的丰富内涵,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囊括了他对中国绘画、书法、诗词的慧见卓识及独特实践心得。
  • 甲骨、牙角及偶像的收藏艺术

    甲骨、牙角及偶像的收藏艺术

    甲骨,即龟甲兽骨旷但古玩中所讲的甲骨是特指在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所出土的甲骨。它们之所以为收藏家、研究家所青睐,也并非是甲骨本身,而是在它们上面所刻画的各种符号——甲骨文。
  • 歌剧的误会

    歌剧的误会

    《杨燕迪音乐文丛:歌剧的误会》收入杨燕迪教授近年有关歌剧的散文和评论。歌剧作为特殊的艺术体裁,其间必然涉及音乐、文学、戏剧、景观、舞蹈等各类艺术品种的交叉与融通。就“音乐人文”的关切而论,歌剧自然是最适合这一解读视角的音乐种类之一,这也是杨燕迪教授近年持续关注歌剧并从事歌剧解读和批评的个中缘由。这些篇什中,有的属于歌剧原理性的散议,有的是具体歌剧的导赏性剖析,有的则是歌剧演出之后的评论……所涉及的歌剧作曲家和剧目基本属于在国内舞台上演过的“主流”,但也有一些针对从未在中国舞台上亮相过的现代歌剧的引介。
热门推荐
  • 战魂永生

    战魂永生

    村野少年右眼天生顽疾,却因祸得福得到逆天神器,获得无上道法,从此只手遮天,霸绝天下!
  • 御仙逆魔

    御仙逆魔

    仙魔大陆,以武立国,修灵为尊。一个小人物在各种压迫下成长,斩了仙,逆了魔,能奈我何?
  • 杀遍宇宙

    杀遍宇宙

    在夜黑风高之都市,他如凶神恶煞般狂杀,他踏血高歌!在花前月下之情巅,他象温柔情圣似多情,他为爱忠诚!他是绝世的宇宙强者,他狂杀而不滥杀!
  • 燃魔冰雪

    燃魔冰雪

    我接受了神谕,载着炙热的灵魂降临于世,却不想在错误的时间遇上了对的人,与我踏入神界,共同寻找永恒。我知道,这是生命的最后一搏,而我,就算违背宿命,也不愿错失与你相守的每一刻。
  • 山水诗前史

    山水诗前史

    本书旨在考察朝向山水诗演进中诗类审美经验的变迁。无论是创作主体,还是诗歌文本所呈现的创作者应对外在世界的感性体验方式,从《古诗十九首》到玄言诗审美经验的变迁作为一个连续的运动过程,都生动而细致地演绎了中国古人的宇宙观、艺术观乃至行为选择对现实社会秩序的厌离、反动与超越。
  • 三生斑驳

    三生斑驳

    三生斑驳,半壁江山玉帝没有骗她,是让她还清他的一世情可是还给他的不是离别不是来生不见不是一声对不住而是再爱一次她与他的悲情恋,延续的却是无尽的悲欢离合。此生,将会如何再次相见、相恋前世,一个是臣子,一个是公主,今生,一个是弟子,一个是掌门来生,一个是将军,一个是主将如何来续写这段已经错过三生三世的爱恋?
  • 穿越成女皇

    穿越成女皇

    在二十一世界,虽然是个人人厌恶的丑女,但是穿越过来,发现自己成为了一代绝世容颜的大美女,且看她如何成就一代女皇,倾世天下。
  • 铃兰花的承诺不说再见

    铃兰花的承诺不说再见

    “遇见你,是我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泪水无声息地掉落在地上。
  • 牢记您谆谆话语

    牢记您谆谆话语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之所以越来越美好,越来越进步,就是因为有无数的精英人物前赴后继,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他们有的为民请命,有的慷慨赴死,有的钻研学问,有的发明创造……
  • 无限能量同调

    无限能量同调

    宇宙中的能量是无限的,控制这些能量,你将拥有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