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43300000031

第31章 怪谈(2)

但更多的人,面对精怪的时候,采取的是暴力的手段,即使那精怪并无伤人意:“登封尝有士人,客游十余年归庄,庄在登封县。夜久,士人睡未着,忽有星火发于墙堵下,初为萤,稍稍芒起,大如弹丸,飞烛四隅,渐低,轮转来往,去士人面才尺余,细视光中,有一女子,贯钗,红衫碧裙,摇首摆尾,具体可爱……”

在这里,化作可爱少女的虫精,虽然没有恶意,但最后亦被扑杀。

屏风

唐宪宗元和初年的一个午后,一名书生正在厅堂里小憩。

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科举考试,他已在长安郊外曲江边的别墅蛰居多日了。

别墅是临时租来的。每年科考前,都会有大批外地举子云集长安。他们既需要寓居,又需安静地备考。于是,长安有经营头脑并有些背景的人,就纷纷在曲江边建造别墅,租给那些应考的举子。

唐朝有资格参加科考的人,包括生徒(国家最高学府、州县官办机构的结业生)、乡贡(自学成才者,通过县、州考试取得入京资格)、制举(以皇帝的名义征召的人才)。在考试类型上,分定期举行的常科和临时举行的制科,常科以明经、进士两科为主,又以进士考试最重要。考试时间,则在每年初春。

故事中的书生,是前一年深秋入住别墅的,由于多日伏案已身心俱惫,甚至一度出现幻觉。

书生躺在窗前的木榻上,阳光越过窗外的花树,落在他的面颊。他闭着眼,感到一阵深深的暖意:春天来了。他望着一旁的屏风,隐约听到踏歌声。这是一架仕女屏风,上面所绘的游春仕女,体态丰满,眉眼顾盼,栩栩如生。

在久久的凝视中,书生突然看到屏风上的姑娘们跃然而下,踏起歌来,其中一个雍容华丽的女子唱道:“长安女儿踏春阳,无处春阳不断肠。舞袖弓腰浑忘却,蛾眉空带九秋霜。”

旁边一个梳着双鬟的侍女问:“怎样才是弓腰?”

丽人笑道:“你不见我正在做弓腰?”说罢,丽人仰头弯腰,发髻及地,腰势如规。

书生看得痴迷,从床上站起身来,说道:“小姐刚才所吟何诗?”

丽人道:“《曲江春》。为我新创舞曲。可为君一抄。”说罢,丽人叫侍女取笔墨,于白绫上抄录下《曲江春》。

书生看后,将白绫收入袖中,问道:“可否观小姐一舞?”

丽人道:“又有何难?”

丽人的曼舞叫书生感到眩晕。

他闭上眼睛,努力回忆着刚才的一切。没想到窗外的春阳竟使自己神旌摇曳,产生了幻觉。因为他睁开眼睛时,丽人们仍静静地待在屏风上。

为了中进士,他过起完全封闭的生活。想到刚才的情景,感慨不已。少时,踏歌声似乎又起。歌声清越,温润人心。这歌声是从外面传进的,还是来自屏风之上?书生一时不能分辨。

恍惚中,他出了庭院,来到曲江边。

曲江畔,春光明媚,杂花生树,游春丽人,三五成群,或席地而坐,捻花私语,或托腮搭胯,玉体横陈。书生一路走来,与那些风景与丽人擦肩而过。

他来到一座锦绫帏帐附近。

显然,歌声是从里面传出来的。帏帐外,宝马香车,几个仆人正坐在草地上打瞌睡。帏帐里花光丽影,不时传出笑声。他闻到一阵浓浓的香气。他围着帏帐转了一圈,趁四下无人注意,分开帏帐一角,朝里面望去:

帏帐内的草地上,一位雍容丽人,身着锦绫拖裙,半露香肩,丰美动人。她的身旁是两名侍女。书生感到一阵心颤。他闭上眼睛,稳定了一下心神,放眼再望。这时丽人起身弄舞踏歌,歌词大意是:“长安女儿踏春阳,无处春阳不断肠。舞袖弓腰浑忘却,蛾眉空带九秋霜……”

“如何是弓腰?”侍女问。

“难道看不见我弓腰?”丽人笑道。说罢,仰面弓腰,长髻及地……

书生突然想起了什么。他往袖中一摸。一切都不出意外:一条白绫,慢慢地被抻出。上面所抄录的,正是那首《曲江春》。

这个故事不必有最后的答案。

因为那不重要。重要的是,踏春而来的仕女的笑声和曲江的花树一起绽放在这个唐朝的午后。这是历史深处温暖、安静和美好的片刻:“元和初,有一士人失姓字,因醉卧厅中,及醒,见古屏上妇人等悉于床前踏歌,歌曰:‘长安女儿踏春阳,无处春阳不断肠。舞袖弓腰浑忘却,蛾眉空带九秋霜。’其中双鬟者问曰:‘如何是弓腰?’歌者笑曰:‘汝不见我作弓腰乎?’乃反首髻及地,腰势如规焉……”

《酉阳杂俎》中的一些故事,是转录于前人的。这一个就是如此。

故事最初的版本,是沈亚之的《异梦录》。沈亚之,唐代诗人、传奇作家,韩愈的学生,李贺、杜牧的好友,元和年间中进士,但没做过什么高官。

在沈亚之的叙述中,德宗贞元年间,长安有贵族子弟邢凤,在平康坊投资百万,买了一处曲径幽深的宅子。盛夏时节,于庭中小憩,梦一美人,高鬟长眉,化古妆,一手执卷,且行且吟。

邢凤问:“为什么到我的宅子里来?”

美人答:“此妾家也。妾好诗,经常写几句。”

邢凤虽生疑,但不再追问,说:“我可以看看吗?”

美人递过诗卷,说:“公子一定想把它们传吟出去,何不记下一篇?”

邢凤即取彩笺,执笔抄录篇首的《春阳曲》:“长安少女踏春阳,何处春阳不断肠?舞袖弓弯浑忘却,罗帷空度九秋霜。”

邢凤抄毕,问:“怎么才是弓弯?”

美女说:“昔日父母曾使妾此舞。”说罢,美人整衣张袖,舞数拍,做弯弓状叫邢凤看。一曲舞罢,美人低头,伤感良久,继而告辞。

邢凤说:“能不能再留一会儿呢?

但美人已去。邢凤也从梦中惊醒,昏沉有所忘,直到当晚入睡,才有彩笺从袖子里脱落,上面所抄录的,正是那首《春阳曲》。

段成式把沈亚之的故事进行了改写,其中加入了屏风的元素,使整个故事陡然诡异起来。

在古时,屏风是不可或缺的家具。顾名思义,最初的作用不过是挡风而已,故多置于卧室床边或厅堂上。同时,起到分隔协调、遮隐视线的作用。这说的是实用性。到后来,美化空间和装点环境的作用加大,挡风功效已经退至次席。

唐时屏风分插屏和围屏两大类,插屏是单扇,有底座,底座上的屏风,以圆屏为主,亦有近似于方形的。围屏则多为四扇屏,也有二、六、、八扇屏,最多达十二扇屏,可折叠,造型上多为竖长形。材质上,有漆艺屏风、木雕屏风、绢素屏风、云母屏风、琉璃屏风、竹藤屏风等多种。皇家和贵族府邸的屏风,除用松木外,还用花梨、紫檀等名贵木种制成,屏面采用雕画技术,辅以云母、水晶、琉璃,并镶嵌有宝石、象牙、翡翠,玲珑灿烂。

诗人李峤亦写有一首《屏》:“锦巾云母列,霞上织成开。山水含春动,神仙倒景来。”诗中写的是用云母装点的屏风,王维也曾赞美这种屏风,其《题友人云母幛子》是这样写的:“君家云母障,时向野庭开。自有山泉入,非因彩画来。”李商隐的《为有》一诗同样写到云母屏风:“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由此可见,唐时云母屏风是非常受欢迎的。

屏风上多绘仕女、山水、园林。唐朝诗人袁恕己在《咏屏风》中这样写道:“绮阁云霞满,芳林草木新。鸟惊疑欲曙,花笑不关春。”姚合则有《咏破屏风》:“时人嫌古画,倚壁不曾收。露滴胶山断,风吹绢海秋。残雪飞屋里,片水落床头。尚胜凡花鸟,君能补缀不。”由此可知,当时除仕女外,园林乃至山川美景的画面已多起来。李白就曾现场观看好友元丹丘画屏,并写下《观元丹丘坐巫山屏风》:“昔游三峡见巫山,见画巫山宛相似。疑是天边十二峰,飞入君家彩屏里……”

不过,也有素屏,即不绘任何景物,呈全白色。白居易作有《素屏谣》:“素屏素屏,胡为乎不文不饰,不丹不青?当世岂无李阳冰之篆字,张旭之笔迹?边鸾之花鸟,张璪之松石?吾不令加一点一画于其上,欲尔保真而全白。吾于香炉峰下置草堂,二屏倚在东西墙。夜如明月入我室,晓如白云围我床。我心久养浩然气,亦欲与尔表里相辉光。尔不见当今甲第与王宫,织成步障银屏风。缀珠陷钿贴云母,五金七宝相玲珑。贵豪待此方悦目,晏然寝卧乎其中。素屏素屏,物各有所宜,用各有所施。尔今木为骨兮纸为面,舍吾草堂欲何之?”

古人爱屏,唐人尤如此。

杜牧有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从诗中可以看出来,唐人在夏秋之季,有把木榻搬到庭院中乘凉的习惯,同时也会把屏风搬出来。更有绝句:“屏风周昉画纤腰,岁久丹青色半销。斜倚玉窗鸾发女,拂尘犹自妒娇娆。”李商隐诗中也有多首写屏风:“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贺亦有《屏风曲》:“蝶栖石竹银交关,水凝绿鸭琉璃钱。团回六曲抱膏兰,将鬟镜上掷金蝉。沈香火暖茱萸烟,酒觥绾带新承欢。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诗人有在屏风上题诗的习惯,这是他们爱屏的一个重要原因。

《虚池驿题屏风》是宜芬公主(唐玄宗女)留下的一首诗:“出嫁辞乡国,由来此别难。圣恩愁远道,行路泣相看。沙塞容颜尽,边隅粉黛残。妾心何所断,他日望长安。”白居易也有《题诗屏风绝句》:“相忆采君诗作障,自书自勘不辞劳。障成定被人争写,从此南中纸价高。”温庭筠有《题李相公敕赐锦屏风》:“丰沛曾为社稷臣,赐书名画墨犹新。几人同保山河誓,犹自栖栖九陌尘。”韩偓有《草书屏风》:“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

唐时屏风不仅种类繁多,而且非常得高大,有的可接近两米,甚至中间掏有小门,可以供行走穿越。在这里说一句,在古代,除作为一种必备家具外,屏风往往还具有特殊作用。翻阅史书,可以看到:屏风后,是最好的窃听和伏兵的地方。所以,很多政变与刺杀,都跟屏风有密切关系。

在另一些唐人眼中,屏风是上演奇闻的重要地方。比如,进士赵颜,曾请一着名画师为其画屏,上有士女甚美。赵颜说:“要是能活了就好啦,愿纳为妻。”

画师说:“有何难?此女可叫她真真,呼其名百日,昼夜不歇,她就会答应。后以百家彩灰酒灌她的嘴,必能活。”

赵颜按其说的做了,百日之内昼夜不止地呼喊“真真”,第一百天,屏风上女子真的说话了:“我在此。”

随后又以百家彩灰酒灌她,该女飘然下屏。

年底时,赵颜和真真生了一个孩子。两年后,友人对赵颜说:“此女必妖,当锄之!”交给赵颜一把宝剑。

真真自然知道了,哭泣道:“君百日呼妾名,为使您达成心愿,才下屏,而今生疑,我不可再住。”说罢,抱着孩子慢慢后退,直至入屏。

赵颜木然,再望那屏风,画面上多了一个孩子。

这是一个令人感伤的故事。我们不知赵颜当时作何感想:是后悔,还是松了一口气?抑或茫然无措?

魔画

唐德宗贞元末年,开州有将军叫冉从长,轻财好客,州内文士多依附于他。时有画家名宁采,为其绘《竹林会》,甚为工整,悬于厅堂。

一日,冉宅有客郭萱、柳成二秀才,当时在座的还有宋存寿处士。闲谈之际,柳成突然对宁采说:“你这幅作品,所绘竹林七贤,长于气势,而失之于意趣。现在,我想表演个节目,不用五色笔墨,而修改此画,使之精彩绝伦!大家以为如何?”

冉从长笑道:“莫说梦话!不用笔墨,怎么修改?”

柳成也大笑:“我可以进到画面里……”

郭萱狂笑。

柳成说:“若不信,可打赌。”

郭柳二人遂赌五千钱,冉从长为裁判,宋存寿为观众。随后柳成腾身而去,没了踪迹,众人惊骇,急忙来到《竹林会》前,于画面上一阵摸索。

过了一会儿,众人忽听到柳成说话:“郭萱!”其声若出自画中。又过了一顿饭的工夫,诸位看到柳成自画上坠下,指着阮籍像说:“已完工。”

众人望去,感觉阮籍之像真的与以前有了区别,其嘴呈欲笑状。后来把画的原作者宁采叫来,叫他辨认,他摇头道:“这阮籍似乎不是我画的。”

冉从长与郭萱一起拜那柳成,后者自然没要五千钱,而是告辞走了。

这则故事影响了蒲松龄《聊斋志异》里的《画壁》:“江西孟龙潭,与朱孝廉客都中,偶涉一兰若,殿宇禅舍,处分不甚弘敞,惟一老僧挂搭其中。见客入,肃衣出讶,导与随喜。殿中塑志公像。两壁图绘精妙,人物如生。东壁画散花天女,内一垂髫者,拈花微笑,樱唇欲动,眼波将流。朱注目久,不觉神摇意夺,恍然凝想。身忽飘飘,如驾云雾,已到壁上……”

按段成式的说法,其友宋存寿处士曾在现场,目击了这一事件:“贞元末,开州军将冉从长轻财好事,而州之儒生道者多依之。有画人宁采图为《竹林会》,甚工。坐客郭萱、柳成二秀才,每以气相轧,柳忽眄图谓主人曰:‘此画巧于体势,失于意趣。今欲为公设薄技,不施五色,令其精彩殊胜,如何?’冉惊曰:‘素不知秀才艺如此!然不假五色,其理安在?’柳笑曰:‘我当入被画中治之。’郭抚掌曰:‘君欲绐三尺童子乎?’柳因邀其赌,郭请以五千抵负,冉亦为保。柳乃腾身赴图而灭,坐客大骇,图表于壁,众摸索不获,久之,柳忽语曰:‘郭子信来?’声若出画中也。食顷,瞥自图上坠下,指阮籍像曰:‘工夫只及此。’众视之,觉阮籍图像独异,吻若方笑。宁采睹之,不复认。冉意其得道者,与郭俱谢之。数日,竟他去。宋存寿处士在释时,目击其事。”

如果说在上面的故事里有人纵身跳入画中,那么下面的故事里则有人牵着马从画中走了出来:“建中初,有人牵马访马医,称马患脚,以二十环求治。其马毛色骨相,马医未常见,笑曰:‘君马大似韩干所画者,真马中固无也。’因请马主绕市门一匝,马医随之。忽值韩干,干亦惊曰:‘真是吾设色者。’遂摩挲,马若蹶,因损前足,干心异之。至舍,视其所画马本,脚有一点黑缺,方知是画通灵矣。马医所获钱,用历数主,乃成泥钱。”

唐德宗建中初年,长安有人牵马寻访马医,以二十枚铜钱求为马治脚病。

马医观其马的毛色、骨相,甚为惊奇:“此马实在奇怪,极像韩干所画,而真马中没有这样的!”

于是,他建议马主牵马绕长安东、西两市走一圈,自己跟在后面。

马主按照他说的做了,忽逢一人,亦大惊:“此马怎么一如我所绘制?”

此人正是唐朝画马高手韩干。

韩干细观那马,见其前蹄损伤,心中怪异,回家后展卷观看自己所画之马,见其中一匹脚上有一黑缺,以此确定那正是自己所画的马。

传说如此,是在说韩干的马画得太活灵活现了吗?

韩干自幼喜欢绘画,天赋很高,但少时家贫,曾在长安的一家酒馆里打工,闲时便在地上作画,后为诗人、画家王维发现,传授了他一些画技。王维是中国文人画的鼻祖,所绘山水名扬天下。不过,韩干最喜欢画的是马,后拜高手陈闳为师,功力日进,超而越之,冠绝唐朝,作品有《文皇龙马图》、《玄宗试马图》、《宁王调马打球图》、《圉人调马图》、《内厩御马图》、《牧马图》、《照夜白图》等。

故事到这好像就结束了。

慢着,还有一点没说清楚:牵着韩干所画之马去看病的人是谁?据后来所记,他给马医的那二十枚铜钱,过了几天后,就化作泥钱了。由此可见此人非人。按当时流传的说法,因韩干画马名气太大,以致惊动冥界,有鬼使前来相索:“知君善画良马,愿求一匹。君画而焚之,我即可得到。”

这句话除了说明韩干的马确实画得好外,也道出一点:鬼也需要脚力。既然写到这儿,就不妨顺着说下去。

不是所有的鬼都有马骑,大约是因为级别问题,有的只能靠两条腿走路。

同类推荐
  • 情歌

    情歌

    龙仁青,当代著名作家。1967年3月生于青海湖畔铁卜加草原1986年7月毕业于青海海南民族师范学校藏语言文学专业。先后从事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的新闻翻译(汉藏文)、记者、编辑、导演、制片等职,现供职于青海电视台影视部。
  • 两晋通俗演义

    两晋通俗演义

    蔡东藩最先撰写的是《清史通俗演义》,1916年9月问世,最后完成的是《后汉通俗演义》,1926年秋季脱稿。在大约11年的时间里完成了11部演义,而每写一部演义,都得搜辑、研读有关的大量史料。前面谈过,光“正史”就有4052卷,但光研读“正史”还远远不够。例如他写《元史通俗演义》,除了根据《元史》,还参考了《元秘史》、《蒙鞑备录》、《蒙古源流》、《元史译文补证》与国外有关蒙古史的译文。由此可见,蔡东藩为了完成这部普及祖国历史知识的通俗演义,付出了多么艰巨的、几乎令人难以想象的精神劳动。
  • 救了小孩中状元

    救了小孩中状元

    该书是《青少年爱读的中国民间故事读本》系列丛书之一,分为“德行善报”、“鬼狐精怪”、“帝王官宦”、“奇案故事”、“民间传说”、“生活故事”等六辑,作者根据民间传说和自己的构思创作成一个个青少年喜爱阅读的小故事。
  • 我们要的幸福:婚房Ⅱ

    我们要的幸福:婚房Ⅱ

    林小洛也曾因此抱怨过、彷徨过,可是,却从未丢失过追求幸福的勇气。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林小洛渐渐明白:幸福不是你拥有得越多就越幸福,而是要懂得知足常乐,因为幸福没有一劳永逸,幸福永远在路上。
  • 荒野深处

    荒野深处

    乌云又厚又低,在山峡间涌动弥漫,似猛兽般铺展开它巨大的躯体,张牙舞爪地笼罩着海拔4200米的轮空大坂。周围满是重重叠叠荒凉不毛的山岩峭壁……
热门推荐
  • 十字情缘

    十字情缘

    人的一生,不过是时时的选择,爱与恨的取舍,有时让人更是难以解出一个不用犹豫的答案。
  • 湛渊静语

    湛渊静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中尉,立正稍息!

    中尉,立正稍息!

    6年前的军训,陈慕枫是科班出身的冷峻“疯子”教官,姚晓璟则是漂亮张扬的“女妖精”,他们一个严肃,一个桀骜,一碰面顿时天雷勾动地火!6年后的尴尬相亲,他恳求她,妖精,不如我们凑作堆?她冷笑,疯子,才会嫁给你!不过,妖精和疯子才是绝配,中尉与妖女才最登对!
  • 霸少的午夜新娘:38°C妻

    霸少的午夜新娘:38°C妻

    为着白马王子只有三个月的生命,她甘愿做他的午夜新娘,忍受他的肆虐,安慰他的痛苦,三个月后,她才知道,生病是假的,爱她是假的,邪少和她都只是一场报复游戏中的棋子。
  • 中国名人爱情密码

    中国名人爱情密码

    本书搜集了十八对中国名人夫妻的爱情故事。这些动人心扉的爱情故事,被人们口口相传,经久不息。有郎才女貌,有比翼双飞,如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吴祖光与新凤霞、梁思成与林徽因……有志同道合、相濡以沫,如孙中山与宋庆龄、冰心与吴文藻、钱钟书与杨绛……其最大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的爱情不是肤浅的,与当今社会某些三分钟热度的素食爱情形成鲜明的对比。
  • 军旅日记

    军旅日记

    这本《军旅日记》的原则一是说实话,照原样。本子上怎样记的,怎样抄下来。因此不同时期都有当时的话,甚至是错话和幼稚的话,现在不好理解的话。二是日记不是全部。一年只摘录了几十篇。三是日记特点是事情多、学习多、会议多、接待多、吃饭多。这后面“三多”,特别是最后一“多”正好是要反对的。
  •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事业型女人何蔚子和丈夫叶斯承原本平静美好的婚姻中出现了陷阱和迷局,何灿和徐豫的生活因为前男友程嘉烨的回归而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本文讲述了一场关乎善与恶的阴谋与真相,是个混合了爱与蛊,聪明与糊涂的故事。
  • 圣道本武

    圣道本武

    我的回忆,说出来,吓死你!信与不信,请自便,我随意。
  • 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

    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殉夜

    殉夜

    鬼族,吸血鬼,丧尸,异能者里面六位少年的从不同的世界一同卷入了一个由恶魔统治的大陆他们从相知到相遇,达成协议一起对抗恶魔,从此建立了一份深厚的情谊。然而,某天的到来,使他们离得越来越遥远。到最后的相杀爱与恨,占有,友情,究竟谁对谁错?谁是谁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