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50700000012

第12章 老家(2)

英国的茶具非常多,到处可见,能以相当划算的价格拿到相当不错的全套茶具,同等价格的产品,质量要比中国的高得多。英国有名的茶具品牌,除了大家所熟悉的Wedgwood,还有RoyalDoulton、RoyalAlbert等品牌。不过英国最多的还是各种各样的Mug,简直就是铺天盖地,随处可见,各处旅游纪念店里都少不了印有旅游标记的Mug。要说明的是,英式茶壶和中式茶壶有一点不一样。中式的茶壶一般内置过滤设备,倒茶的时候茶叶不会掉出来。英国的茶壶没有这个装置,要把过滤器(Strainer)放

在杯子上过滤。原因是中国茶一般叶片较大,一般茶壶中的过滤器就足以完成。英国茶叶片较小,必须要用专门的细网来过滤。再有一个小细节,英国卖的茶包都是没有订书针的,要么是用提线捆住茶包,要么干脆没有提线,可能是出于卫生的考虑。

最后再说一下中国茶和英国茶的区别。最主要的是喝法上的不同,英国一样喝祁门和龙井。在中国,你也可以用盖碗泡大吉岭。但在中国,自觉不自觉地,茶常常和雅事联系在一起,中国茶文化中存在一种对个体性、对韵味的把玩。例如用玻璃杯泡绿茶,观察绿叶在水中的翻滚,也是乐趣之一。泡完红茶和乌龙之后还要观察叶底的形状、色泽、完整度等。另外在茶壶上也极富个体性,特别是紫砂壶,对于每把壶,水冲泡的角度,在壶中旋转的角度,都是不一样的。我自己曾经试图养过一把紫砂,可惜几次之后就被养坏了。可能就是因为缺乏这种细致的耐心。

一般中国的茶都强调泡很多次,而且还强调不同次数之间口味上的细微差别,一水和三水就有很大的不同,这样才能把一个茶的全部潜力给体现出来,衡量茶好坏的标准还包括多少泡之后茶依然有余味。但是英国茶一般只泡一次,第二次就没味道了,要在一泡之中就把所有的芳香都泡出来,所以标准的泡法是100度沸水冲入180ml壶里泡五分钟,中国的好多茶叶这样泡就完全被糟蹋了。另外,中国的工夫喝法,一般碗比较小,英国的即使是Cup也要大很多。这个跟两者的茶也有一定关系,中国的茶一般单宁较少,因而香气比较微妙,需要慢慢品味。英国茶相对单宁较重,强调整体构造,大口喝茶,也能体验到其中的乐趣。

如果要真正去区分中式茶与英式茶,我觉得根本区别体现在思想上。中国的泡茶重过程,像严格的功夫茶,能有十几道程序要走,每一道程序都是对最后滋味的一种营造和烘托,缺乏这些过程,那一小杯茶汤就是寡味的。而英国的茶基本只重视结果。大部分英国人喝茶思维很简单,只把茶当做一种饮料,只是用来喝的,因而最完美的茶汤才是最重要的,其他都无所谓。所以无论外观是茶包还是散茶,拼配还是单一种类,茶杯还是茶壶,都为这个目的服务:一杯方便、精确、优美的茶汤才是最重要的。

纽约食事面条篇

喜北

因循长江南北的划分,多数人都习惯将上海归为南方,沪人自身也多习惯自视南人。我也不例外,除了偶为两广人民嘲笑之外,在不少北方群众面前还是能装一装“爱喝汤、喜食米”的南方姑娘的。有趣的是,尽管从小吃泡饭长大,我对各式面条却钟情不已。

我的面条之恋,可以追溯到二十年前红极一时的“营多方便面”。我对营多的痴迷,不仅家人皆知,就连我娘单位的同事都知道得一清二楚。有一回我娘单位组织游庐山,我在闷热的船舱里晕得天昏地暗,一点胃口都没有,我妈的一个男同事(我那会儿特别爱缠着人家,人家结婚的时候还伤心得要命)从兜里掏出一包营多,我本来还偎在我娘怀里,一下就双眼放光了。在已经有些模糊的记忆里,有外婆家的烂糊肉丝面,有上海小馆子里的黄鱼煨面,有初三每天半包的葱爆牛肉面霸120,有高中时每天中午踩着下课铃奔向食堂疯抢的一百碗限量大排、辣酱、雪菜肉丝面,还有那个日后常常被曝出质量问题的味千拉面。

时过境迁,曾经一统江湖的营多早已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五花八门的各色泡面,吃面的习惯顺理成章地被我带到纽约。当然,我并不是来侃泡面经的,我只是负责把纽约吃过的几碗面条稍稍总结一下。注意,地址后标的符号$为人均$10左右,$$为$20以内,$$$则一般不超过$40。

墨汁销魂

我吃过最销魂的一碗意面,是在Soho的New American餐厅The Dutch(131 Sullivan St,$$$)。听起来有些令人难 以置信,但以海鲜见长的The Dutch却实在令人喜出望外。刚搬来纽约时住在哥大附近,记得有一家意大利餐厅以炮制墨鱼黑面闻名,但我一直找不到机会前往,直到我在The Dutch遇见我的第一碗墨鱼面。顺带一提,The Dutch的Craft Beer List和Oyster Bar同样令人印象深刻。Black Fettuccini($23),白色瓷盆里一团黑黢黢的面闪着油光,我必须得承认它的卖相并算不得诱人,但只要入口便会彻底扭转这种印象:墨鱼汁混着橄榄油、蒜和红辣椒,牢牢裹住煮得软硬适中的Fettuccini面条,拌入剁得细碎的蛤蜊肉,混上虾肉、小墨鱼圈,余下的唯有默不作声地风卷残云。吃完最后一口,忍了忍舔盘子的冲动——如果我有一块面包,我绝对会用它把整个盘子抹干净。当然我没有这么做,但那种深入骨髓的销魂鲜香,却让我从此拜倒在黑面脚下。注意,有同学提醒说The Dutch最近换菜单了,这个我表示很抱歉。去年再访波士顿,心心念念的都是意大利区Daily Catch的黑面($20,Cash Only,$$),可惜最后因为队伍排得老长而没有吃到。

带着某种难以名状的残念,我回到了纽约,出于对墨鱼面的想念(绝对没有夸张成分),加上乐于探索新鲜事物的秉性,发现了夹在东西村之间的Aroma Kitchen & WineBar(36 E 4th St,$$$)。Aroma是那种在下城僻静小巷中常见的酒吧布置,裸露的红砖墙,长条吧台,刻意昏暗的灯光下,浮动着一对对暧昧身影。被服务生领着穿过狭长的廊道,吧台后边的Dinning Room才正式入题:经过改造的民居,刷白的砖墙上一处刻意保留下来的壁炉,挑高的空间内,雕花银锡天顶上垂下两盏小型吊灯,铮亮的镜面中映出火光摇曳的白烛——没错,说那么多只是想告诉你们,这间Wine Bar非常适合约会。

墨鱼面

意大利Speck火腿和无花果的前菜令人印象深刻,橄榄(大约有两小碟)是免费提供的。Black Linguine($19)配菜方面比The Dutch给得慷慨,多肉的白虾和鱿鱼圈满满地嵌147 入黑面和瓷盘的缝隙之中,调味方面选的是龙虾汁,搭配樱桃番茄。相较Fettuccini,Linguini的口感柔中带韧,一根根嚼在嘴里,完全颠覆普通的白汤蛤蜊Linguini平板寡淡的印象。一旁的Swift酒吧,有相当不错的Craft Beer on tap,推荐给啤酒爱好者,不过不太适合一起行动。

东南亚往事

还记得几年前去新加坡吃过一碗海鲈鱼酸汤面,它不太便宜,但那爽口弹牙的鲜鱼肉片,却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也让那种酸酸辣辣、清甜爽口的味道就此种入脑海。

几年前的一个冬天,上海突然开始流行越南菜,越南风味的馆子霎时遍地开花,我便也爱上了吃Pho。一碗清汤中盘卷的河粉,盖着片得薄薄的生熟牛肉,撒上剪碎了的薄荷九层塔,泡入一把豆芽,细细淋上青柠汁,有条件的可以向老板要一碟浇头——无论翻江倒海式的饥饿来袭,还是胡吃海喝之后想要清淡养胃,抑或喝得酩酊大醉之后的Hang Over Food,一碗热腾腾的Pho粉所带来的满足感,着实回味无穷。

来美国以后,我同越南裔的姑娘们交好,因此也问过好些人,纽约最好吃的Pho在哪,得到的答案往往都是“纽约无好Pho”——实在是挺伤感的,不过大体上还是将下城 的几家Pho馆吃了一气儿,仅此罗列给各位Pho友作参考。Chinatown周围吃Pho,个人最喜欢的是芽庄(87 BaxterSt,$),倒也并非它家的Pho有多么出色,只是店铺看着清爽,菜式也较多,除了Pho以外还有榴莲奶昔($3.5),实在是我等榴莲爱好者的福音。千万不要去吃Grand St上那家NamSon,面条煮得太烂就不提了,肉菜几乎就没有现炒的。但要说感觉最好的,还是西村的Saigon Shack(114Macdougal St,只收现金,$),离纽大非常近的一间小

馆,干净利落,菜式很少花样,主食除了Pho($8)和越南面包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选择。面做得算是地道,但最重要的还是环境宜人。另外,他家的越南咖啡也算不错。不推荐大学路(University Pl)上的Saigon Market,店很大,东西自然做得不够精细,去过两次,Pho上来的时候都已经糊了。

几个礼拜前,和一个老美说起泰餐。这个连美国都没出过的朋友坚持说Hell"s Kitchen附近的泰餐都太美式(当然他后来继续显摆他在吃和人生体验方面的造诣,导致我至今没再理过他)。事实上,个人拙见,地狱厨房附近几乎有着全曼哈顿最好的泰餐。这个逻辑很好理解,集中势必导致竞争,结果若非价格的低廉,就是品质的提升。

我心目中这一区面条的销魂榜首,是一碗被美式化,或者说被改良了的冬阴功面。发现它,是在一个严重宿醉的午后,几乎是拖着脚步爬进Noodies(830 9th Ave,$$),一整墙的彩瓷盘饰令人刮目相看。本没有太好胃口的我,随意要了这碗Tom Yam($11)。实际上,它同以往我对冬阴功的印象截然不同,汤头中吃不出多少番茄味,倒是泛着一丝辛辣的椰香,浇头是烫熟的青豇豆、蘑菇片和虾肉碎,外加两只模样甚是俏皮的炸大虾。软糯的米面片浸泡在乳白的汤头里,拌着爽口的虾肉碎,对一个饿了半晌、突然大开胃门的人而言,绝对是狼吞虎咽的节奏。此后每每光顾这间铺子,吃这碗面,最后总免不了底朝天,连汤都喝得一滴不剩。当然,若你期待的是普通的冬阴功汤扑鼻的番茄酸味,也许你应该换去Chinatown的良椰,后文我会细说。

冬阴功@Noodies

地狱厨房周遭备受追捧的泰菜馆,还有一间Pure Thai Cookhouse(766 9th Ave,$$),去这一间倒不一定要点面,不过添入不少红醋的海鲜面($12)的滋味倒是正宗,不喜食酸的人最好避免尝试。个人也十分欣赏他家的小碟头,几个沙拉都做得相当入味。提到海鲜面,不怕黑地赞一记联合广场受尽众人鄙夷的美式泛亚餐馆Republic(37 Union Sq W,$$),他家的海鲜面($13)辣味倒是相当不坏,只是材料方面相对欠缺,鱼肉也好,虾子也罢,都略显小气。若有在附近上班上课的朋友,去吃个午饭过一下嘴瘾还是很可以的。

既然说到午饭,那么我就继续一路自黑下去。距离Republic一个路口的Laut(15 E 17th St,$$),曾经是一间米其林一星餐厅,后来因为“专注外卖三十年”导致品质下降,正餐Entrée几近残废。不过,作为Laut家的老主顾,工作午餐无论鸡、牛、虾一律$10的Pad Thai、Drunken、菠萝炒饭、马来西亚咖喱饭,还是十分划算的。但Laut最值得一推的还是马来西亚Laksa(虾,$13),纽约十分少见的正宗马来叻沙味,只是记得不要误点成纯吃汤头的Assam Laksa。

最后,把视线拨回Chinatown,几乎已经成为自用食堂

的良椰(Nyonya,只收现金,199GrandSt,$$)马来菜馆。

说到Nyonya(娘惹),总是心头一暖。一位曾在纽约住过8年的香港友人,告诉我十几年前开在街对面的良椰,曾是她的最爱。接过衣钵,良椰至少也能排进我的前五:便宜、好味、大份,你几乎挑不出不喜欢这个地方的理由。不过,良椰真正赢得我心,却是从一碗煲仔面($7)开始的。痴迷肉骨茶($10)和星洲炒米($7)的我,破例点的这碗砂锅面,味道好得惊人:片得薄薄的鸡肉,整只鲜虾、蘑菇、香菇、锯齿形的胡萝卜片、雪豆、白菜,厚厚地在伊面上铺着一层,浓郁的挂芡汤汁里漂浮着细碎的蛋花,鲜香可口,入口即化。后来,我发现了良椰点菜的秘诀:你得拿着它的外卖菜单,照着本楼特色菜的标记点绝对不会出错,桂花面线($7)就是一个不错的尝试。此外,马来栈大虾羊角豆、海南鸡都是反复下单的招牌菜,至于印度飞饼($3),几乎人手一盘的热门程度,就不用过多解释了吧?这间还是比较适合朋友聚会,但是周末一般都需要等位。

新意日面

纽约最火的面馆,非那几间嚼烂舌根的日本拉面店莫属。什么鸟人拉面、一风堂,也都随大流吃了,且不提长得骇人的等位名单,那汤头的口感,同当年的味千拉面并没有太大差别,浓得简直不像是熬出来的(我真的没有在暗示什么)。

相较东村那间过度好评到瞠目结舌的荞麦屋(只能归结为选址好,名字够深入人心),荞麦面的话,我更中意下东城的Cocoron(心温,只收现金,61 Delancey St,$$)。这间专营荞麦面、推崇素食的小馆是某个真纽约吃货姑娘的倾情推荐,尽管是Vegetarian friendly,餐厅还是供应不少肉类选项的。因为是冬天,就点了4oz汤面(6oz绝对吃不完),自选浇头,强烈推荐Poached Egg。不过,令我悔恨万分的是居然没有点本店特色的荞麦面Dip Soba,好在友人点了日式咖喱的Dip Style,基本颠覆了我对荞麦面的认知:一炉热气袅袅的咖喱蘸酱,配上暖烘烘的荞麦面,相当有新意的吃法。但是这间面馆只有一圈吧台位加上几张双人桌,若是要呼朋唤友一道前往,恐怕还是对街的粥之家比较合适。

相信各位对日本人的和洋合璧,尤其是在料理方面的融会贯通,都有所体会。日式咖喱就是青出于蓝的典型代表(对不起,我实在是太讨厌印度咖喱了),当然还有售卖日式咖啡的女仆店。和风意面则相对不那么寻常人家,撷取日本料理中常见的食材,让意面出离“浓油赤酱”(突然发现上海菜的特色也适合用来形容番茄肉球面)或“奶香扑鼻”的传统印象。Basta Pasta(37 W 17th St,$$$)是纽约十分罕见的日系意餐厅。

同类推荐
  • 郭沫若散文

    郭沫若散文

    中华散文,源远流长。数千年的散文创作,或抒情、或言志、或状景、或怀人……莫不反映出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们的思想情感。中华散文的这些优良传统在二十世纪以降的新文学那里,不仅得到了全面传承,且不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为了展示二十世以来中华散文的创作业绩,我们在新世纪之初即编辑出版过”中华散文珍藏本“凡三十种。自二00五年始,我们在此基础上先后选出二十六种,作为“中华散文插图珍藏版”第一辑、第二辑出版。此次又选出十种,作为第三辑出版。
  • 泰戈尔最迷人的美文:烂漫难收,如青春时候

    泰戈尔最迷人的美文:烂漫难收,如青春时候

    无论是水样的女子,还是孟加拉漫天的阳光,不管是人还是自然,在他笔下似乎总有些力不从心的忧怨。可是,它们又总是向上的,基调也总是乐观。他似乎在用一支忧愁的笔,赞颂人间真善美。这些文字流动着浪漫的光彩,充满了人生的哲思。他揭去了文字华丽羞涩的面纱,让它们落在平凡的日子里,变得平淡而随性。匆匆行旅,风中招摇的罗望子树,爱人的纱丽,离别的一眼瞬间,就连那闲坐的散淡光景,都成了是他纸页上的贵宾。和谐之美充满泰戈尔的文章,正如印度人说:“他是我们圣人中的第一人:不拒绝生命,而能说出生命之本身。”让我们一起踏上他为我们铺就的浪漫之路,去体会他那绚烂生命的庄严与美丽。
  • 徐志摩文集2

    徐志摩文集2

    《徐志摩文集:扫荡着无际的青空》收录了徐志摩经典力作,分为散文、书信和诗歌三部分。
  • 燃烧的红烛

    燃烧的红烛

    张家界这地方,出奇山,出秀水,出异物。单以花言,便有鸽子花、龙虾花、五色花等珍稀品种。鸽子花即“中国珙桐”,系冰川运动的孓遗物,全世界仅我们中国极少数地方幸存之;龙虾花多长于金鞭溪一带,模样酷似龙虾。遥想远古时候这里曾是一片海洋,便自然会生出纷纷的想像;绝无仅有的五色花,长于景区内的神仙湾一处。
  • 寻访那些红色记忆

    寻访那些红色记忆

    采访了六位老红军,记录了他们口述亲历,记录了六个从延安来到甘肃的红孩子的革命回忆,记述了红军后代子女对父辈经历的回忆,记录了亲历抗战的老战士口述对革命战争的回忆,记录了红色延安的教育家吴燕生、南梁列宁小学的首任教师张景文,从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走来的景泰水电工程的开拓者李培福的革命奉献精神。
热门推荐
  • 三生三世不分离

    三生三世不分离

    第一世,她是普通的少女,而他则是大家族的少主。介于他家人的关系,他没有娶她,而是娶了另一位大家族的小公主。他们明明相爱,却只能错过。第二世,她是豪门千金,而他则是一位空有文凭的穷秀才,她被家人强迫成亲,而他在成亲那晚喝了几大缸酒,一醉方休。这一世,他们的爱终也无果。第三世,她是夏蕴国众人眼中空有美貌的废材公主,却无人知晓,她就是夏蕴国的医仙、最强大的女军师。他是西铭国的二皇子,战无不胜的鬼将军。当这一世,她遇上他,能否圆三生三世之梦?
  • 半神说

    半神说

    他,堂堂皇帝,坐拥天下,冷血无情。后宫佳丽三千,却只痴心于一人,直到她的出现。她,神的遗孤,活泼可爱,却为爱变得冷漠,让人心疼............
  • 血狐狸

    血狐狸

    在一个黑漆漆的夜,四个小孩闯进了吸血狐狸的别墅。惊险刺激之余,一个小男孩偷走了一颗吸血獠王的獠牙,引来吸血狐狸的疯狂报复。一场獠牙争夺战中,小男孩毅然吞下獠牙,却开始了自己的血瘾兽化之苦,而唯一的办法就是找到另一颗早已失踪的獠牙,于是众人为了解救小男孩开始了一段寻找獠牙之旅,而狡猾的狐狸却尾随其后……
  • 天下搜神记

    天下搜神记

    神仙去了哪里?妖怪在何方?八百年前,太阳系中能够适合修炼的天地灵气在一夜之间消失不见,火星上的天庭与雷音寺,金星上的西方诸神殿,也在一夜之间举教搬迁,飞向了宇宙的深处,不知去了何方,能走了都走了,走不了的和不想走的,选择潜伏了起来,躲在神影级法宝里,等下灵气回归的一天。从此太阳系中的修真界从此落寞,也不再适合修炼仙法与妖法。
  • 君意倾城

    君意倾城

    放荡不羁的江湖女侠与柔情似水的深闺小姐义结金兰却同时落入爱恋漩涡,那个文武双全,眸倾天下的他究竟会选择谁。
  • 英雄联盟之最脏新秀

    英雄联盟之最脏新秀

    白峰,把青春献给了电子竞技。为了电竞,他放弃了恋爱,以27岁高龄坚持在电竞是赛场上。结果他迎来的是无尽的羞辱,和粉丝的唾弃!作为一个失败者,他因心脏脱落死在了赛场上。但是上天仿佛听见了他的呐喊,他重生了,拥有十二个赛季的比赛经验,拥有如同黑科技般的未来战术,这一世,他绝对会不一样。更优秀的他虽然依然全身心地把精力投给电竞,但是他曾经喜欢的女生却对他改变了态度。他成为新秀的教科书,他的战术骚不可耐,他是最骚新秀,白峰。
  • 天劫缘

    天劫缘

    以为命中注定,却忘记了难测天命。我们是最安详的归属,最遥远的相拥。于是所有人都忘了,我曾偷恋你的半世眸光。
  • 可能是我不够坚强

    可能是我不够坚强

    每一个接触爱情的人,心里都有一座城,城里住着疼。相恋十年,却越走越远,即使遍体鳞伤,也不愿放手。
  • 东陵渡

    东陵渡

    一个隐匿在大都市的玄门道徒,为两个世界的平衡承当着将现世的灵魂渡往彼岸的任务。爱财、贪色、有时刻薄如小人,有时有大义如君子。
  • 医生的绝世魅宠

    医生的绝世魅宠

    咱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受伤害,但是还是懂什么叫识时务者为俊杰,人家订婚了,那咱就收手吧。那他是谁?他是一名医生,最高医学学府毕业,技艺精湛,却在我们这个中小城市医院卧虎藏龙。他是我的老师,冷面,寡言,却总是倾囊相授,诲人不倦。是选择暗恋对象还是选择明恋自己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