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89000000009

第9章 中国文学原型系统综论(5)

中国的古代诗词以不断反复的意象表现着既往的与现时的情感经验,这构成中国抒情文学的重要特征。那么,是什么把这种富于想象的经验连贯成一种经验的整体,激起一代代人们的深层心理情感呢?人们马上会想到中国诗词独具的格律。诗词格律从孕育、产生到定型并被长期运用,其间必定有着人们表达情感心理的特殊需要和它满足这种需要,的独特功能。而它的特殊格式十分有利于这些特性的发挥。诗词格律在,中国文学中,从它的产生变化到定型,已经成为一种“原型体裁在,这里,体裁就是语言的一种约定俗成的功能,一种与世界的独特的关系,一种规范和期待。中国诗讲究跳跃性,一个个意象或互不关联的事,物,却能被作者和读者联成一个完整情景或意境,这背后不仅有语义关系,更有原型心理起作用。

某种体裁或具体文体成为一种体裁原型模式,又是与文化模式和文化心理结构有关的。由潜在的文化模式所制约、并与特定民族的精神历程和情感体验相关的“先在“的心理结构,影响着对文学艺术倾向和表达方式的“选择”。因为文学原型“其实不过是文化的产物,是共同的认识前提和习俗的结果只是这种结果的形成是漫长的,经过了由生理性向心理性的转换、积淀的过程。

从文学活动中作者和读者的关系来说,总有某种相似性的因素在根本上制约着创作和接受,在看似“任意“的背后是“有意“的选择。作者可以“任意“取舍而不至于造成混乱或不被理解,这本身就意味着一定有一个在作品中看不到的无形之“型“在发挥着作用,它确定不同的,具体意象在“境“中的位置,使不同意象相互之间构成特定的关系,使作品产生整体的意蕴而又能被理解。这个“型“起着特殊的结构的作,用,它就是心理原型,是积淀了特定文化因素的心理结构。作家与作家,之间,作家与读者之间,尽管有许多不同的具体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感,受,但是,其集体无意识是相同的,亦即心灵深处有着相通、相似的方面,正是这种相通、相似性,决定了不同作品某些本质因素的相似性。

这就是一方面似乎“千篇一律另一方面又新意迭出的重要原因。

形式意识

中国古典抒情文学,是表现的艺术,而对于形式的重视则与这种特点相关。

宗白华在《常人欣赏文艺的形劫》的文章中引用歌德的话说,呐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秘密。这里的内容、涵义、形式实际是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中国文艺的特质不表现在一眼就能看到的内容上,而在它的涵义和形式上,对一般人来说,内容深处的涵义和虽能眼观却不易理解的形式是一个秘密。而这个秘密,与中国文艺所追求的终极的意蕴目标相关,它要通过作家个人的情结而触及集体无意识,通向心理深处,通向“道”。如何通向“道“中国文学不重对于事物的客观再现,而是通过表现,打破物象的类属界限,重新构成与心理原型对应的意象,这就不能不特别依赖于形式的运用了。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构成“境“的时候有联想物、意象或象征物,并把这些联想物构筑为能引发人的深层心理的艺术图式,以与原型对应。这种图式的构成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模式,每一种具体的文艺作品,都离不开这种模式的规范,读者对它的阅读欣赏也是带着这种预先的模式去解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格式也是一种特殊的原型。中国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对于形式的重视与这种艺术目的有关系,形式的意识与重形式的理论便应运而生。

重视理念与重视形式,是中国艺术的两极,又是一对对立统一的矛盾。如果以与诗相通的中国画来说明,就更为清楚了。“中国画之所以13世纪以后走向最纯化的文人画形式,观念的前导与掌握这些观念的人一一艺术家们的审美定向是一个最根本的理由……我们足以称中国画为“观念化了的形式。

绘画的真实动机,是为了把看不见而应该回形式美探索,看见的东西变成为可以感觉的东西。因为形式确定却又易逝,意义无形去又永恒,而确定的形式又是无形的意义的显示,故形式便由感觉的被动性变为意识的主动性,再现为了表现,表现在于意义,意义的发现,又积淀为心理意识结构的形式化功能。这种意义与形式的关系,实际上论一一球体说就是感觉与表现的关系。创作者把自己的感觉凝铸成绘画之时,也一个关于历史发就是固定、物化基因之时,欣赏者从绘画里追寻、启动自己的感觉,又时同时将凝结、僵化在绘画中的基因复活了。

吗寺中有画,画中有诗,曾是中国以山水自然为对象的艺术所追求的境界。中国画和中国诗词中那些反复表现的意象,能不断生发出新意的奥妙,不在题材,而在对于存在“形式“的变换,意象的创造性重组,以营造出新的心理图式,对原型心理不断触动。谁的作品能最大限度地包容和触及人的原型心理和无意识领域,谁的作品能透过历史的长河揭示和表现人类的普遍的心理结构和文化积淀,他的作品就具有相对的真理和永恒的价值。所谓百读不厌、“超越“意识,实际就是作品在触动人的原型心理方面仍有作用,他所揭示的人的心理结构和特殊的心理体验的模式存在着,还能满足着人对其欣赏的需要并从中观照自己。

程式的意义

中国叙事文学,包括小说和戏曲,在形式上最重要的特点,首先是程式化,其次是演义性,而对小说来说还有章回体。而这些形式特点,与叙事文学的原型有什么关系呢?或者说这种创作中的外在模式对于原型的形成有无内在的作用呢?

从其根源来看,叙事文学原型的程式化与心理原型有关。中国叙事文学中这种明显地具有“型“的功能的叙事模式,与中国传统观念、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层的联系。殷、周之际,《易主》八卦卦象所标志的“阴阳”、“八卦”、“五行“观念的确立,就是某种“程式“的出现。

“阴阳“总括生化之道八卦“统摄万物秩序五行“涵盖万物性能,而这一切又都在一定程度上既具有程式化之特色,又有演绎性之功能。惕纷在这方面的特色,或许可以说明中国文化精神中就有这种把森罗万象的世界置于某种“形式“中推演的特性,中国人就有以特殊模式精神地掌握世界的心理需求和能力。叙事文学原型可能就包含了这,种文化因子和心理倾向的积淀。

原型作为模子的规范作用在于它实际是一种内在的结构。小说的章回体叙事模式、戏剧的程式化表演,是一种原型体裁。章回小说中的每一章,就是一个“单位是满足读者或昕众“圆“型心理的一个相对完整的环节,而这种套路,也是适应“俗情喜同不喜异“欣赏的需要更深一层说,戏曲的程式化表演,以鞭代马,以桨代船等,是约定俗成的模式,具有原型体裁的特点。

叙事文学中的原型母题、叙事模式,实际是文化心理模式的一种造型一些原型模式的较集中的出现,反映着人们共同认定的文化准则。叙事模式的形成,一方面是表现形式的需要,是观众、昕众和读者欣赏心理的需要,是欣赏趣味和习惯的定型化,但是,另一方面,从原型的角度说,它的实质是伦理标准、审美趣味等心理的情感的内容积淀演化为原型模式。欣赏习惯也是一种文化。而且,创作模式的反复本就是一种心理情感需要的反复。

叙事文学中的演义往往就是通过故事演述义理。义理始终是中国小说故事背后所要揭示的意蕴。中国文学对义理演绎的特色最早可以从诸子散文中找到踪迹,在两汉时期大体得以确立,到唐代的文言小说承继了这一传统,而章回小说的这种特点非常突出。“章田“是在小说由短篇演化为长篇过程中,受评话和杂剧艺术、明传奇结构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结构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形式方面的“反复“运用,它同时表明“典型情景“的不断再现和置换变形。它能长期被延续和反复,表明它是一种文化因素的承传和因袭,它维持的既是一种欣赏习惯、趣味,也是一种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念,是群体意识的连续性或个体之间的同一感的延展。中国叙事文学故事本身的生动性,情节的丰富性,人物形象的鲜明性(善恶对比鲜明性),以及关键之处的“且昕下回分解构成中国叙事文学创作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在长期积累集体心理基础上形成的,而当创作中把这些特点有意地体现出来时,作者就有一个先在模式,这种模式就是一种原型心理系统。中国叙事文学中,故事的有头有尾、有始有终,情节连贯,是要给人以心理上的“圆“满和完整。不管故事多么复杂曲折,都在这个无形的“圆“中演变。作者把握叙事的特点和利用读者的好奇心理,于是就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因中止而产生悬念,因悬念而对结果和“下场“更感兴趣。对人物命运的关注都围绕“结果“这个中心、圆心。而喜好喜剧、偏重伦理和相信善恶必报的读者自然也喜欢大团圆的结局,所以鲁迅把它视为中国“国民性“表现之二。

中国文学,如同普罗普对于神话现象的描述,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千奇百怪,五彩缤纷,另一方面,它如出一辙,千篇一律。在观念层万变不离其宗,在意象层千姿百态。即使从观念出发也因欣赏者的原型与此相通而能理解。它形成了一套特殊的意象符号,这决定了中国文艺世俗而神圣、似浅而深邃的特点。在“形式“中充实进无意识的具体内容,把反复表现过的对象再组合,使其形成新的原型意象或图景,从而触及新的集体无意识,是中国文艺表现对象“古老“而艺术精神不竭的原因。

同类推荐
  • 20世纪重庆文学史

    20世纪重庆文学史

    本书比较全面地叙述、分析了从1901年到2000年重庆文学的发展状况,并对重点作家、作品进行了介绍和评析。
  • 有思文丛:从清晨到日暮

    有思文丛:从清晨到日暮

    本书是小说家弋舟的一本散文集,由“异乡·寓言”、“无远弗届·书与人”、“和光同尘·创作谈”3辑37篇文章构成。内容涉及对历史的哲思、对生活的体悟、对作家作品的解读、对创作经验的总结。本书的语言极具特色,长短句错杂,耐人寻味。
  • 倾听心灵的天籁

    倾听心灵的天籁

    起这个我人生路途中早已消失的故事。我的责编催我写一篇后记时,这个故事强烈地跳了出来。我想我没办法不把它写出来,它和《我短暂的贵族生活》一样,都属于我生命中的东西,是一种“不是为了什么去写”,而是生命中的鼓点和舞步,是不期而至的暗示,是“必须写出来的小说”。《我短暂的贵族生活》和我上面讲的鑫子的故事一样,是一个在于丢失爱情、期望遗落的故事,它需要安静地体味,用心去对话,那样,故事的结论肯定是不同的。几千年,无论场景和道具如何更换,我们总在重复一个相同的主题,因为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谁也没办法把它扔在身外。
  • 有一种爱叫心痛Ⅱ

    有一种爱叫心痛Ⅱ

    本书讲述了那些发生在地震中的真实故事。我们可以从每一个故事中,分享到那些感人的经历。在灾难面前,在生命受到威胁的特殊时刻,他们的选择让我们感动,让我们黯然流泪。
  • 文星璀璨:北宋嘉祐二年贡举考论

    文星璀璨:北宋嘉祐二年贡举考论

    历史是一个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一些时间关节点,不仅本身绚丽多姿,而且贯穿整个发展过程,甚至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嘉祐二年贡举就是这样一个时间关节点。如果说有宋三百年以科举得人最盛,那么嘉祐二年(1057)的贡举则尤为突出。
热门推荐
  • 冰山公主恋爱吧

    冰山公主恋爱吧

    6岁那年,她惨遭父母仇人毒手。10年后,已经成为专业杀手、拥有强大背景的她强势回归,在校园展开报复计划一步棋差,她险些再次殒命。而这一切,究竟有什么阴谋?
  • 平行纪元之开端

    平行纪元之开端

    天空驿站的恶鬼,血脉之都的血人,“k”集团的野心,大世界国的贪婪。架空世界大阴谋,来一来,看一看,轻轻一点,只要轻轻一点,你点不了吃亏,也点不了上当。点点点点点点(亲民的省略号)
  • 记忆深处的传说

    记忆深处的传说

    因轮回六道中天地二道意志被混沌侵蚀,导致六道轮回崩溃,金蝉,乃轮回阳灵珠转生,获得生命的同时也被赋予要拯救六道众生的重担,前路迷离,困难艰险,且看他如何屠神魔,灭混沌,创造属于六道众生永恒的传说
  • 坠落轨迹

    坠落轨迹

    那些浅凉多梦的夜晚,梦的边处时常漫延着一种渗着黑的腥红。像缓缓注入水中的一汪血,渲漾着清净澄亮的水面,染成一朵盛绽的罂粟花。那红覆住了谁的眼,使其疯狂;那红浸入了谁的心,让其迷茫;那似新生血液的红,又救活了谁,即将枯竭的生命。这挥不去的噩梦若不想成为永久的魇,就只能由她亲手打破。沉睡之前,她爱这座城,如今醒了,她恨这座城。
  • 重生之神级系统:异界纵横

    重生之神级系统:异界纵横

    第一杀手若轻狂雨中打电话被雷劈死(简称:雷死),重生在天武大陆。借尸还魂到同名人身上,还拥有包罗万象的修炼系统。从此杀手变纨绔,穷人变少主,屌丝变男神,废材变天才。人生之路漫漫兮,且等我先泡妞兮。
  • 史上第一凶悍中锋

    史上第一凶悍中锋

    我是凶兽,凡是挡我者死。且看史上第一的凶悍中锋暴龙,如何在NBA赛场上弑神灭佛。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 无限之龙神

    无限之龙神

    这只是一个普通人在无限的世界里如何突破自我打破无限的诅咒的故事
  • 医武至尊

    医武至尊

    给王子戴了绿帽,狂傲特战军医逃回都市,金麟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化成龙。
  • 帝天纪

    帝天纪

    太古之时,天玄大陆人、妖、巫三族并立。一部仙界仙经的出世,让三族陷入了举族混战。上古之时,巫族最先消亡。经过上古、远古地争霸,人族逐渐占据上风,将妖族赶出了天玄大陆,妖族退而占据了广袤的外海。人族欲乘胜追击,但无奈外海实在广袤无边,人族只好占据了外海中离天玄大陆不远的一些大型岛屿,作为外海基地,一来监视外海妖族,二来攫取外海资源。妖族经过中古、近古的蛰伏,修养生息,已经恢复了元气,时刻准备反攻人族,重临天玄大陆。在这风云激荡的时候,一位人族少年,身怀神秘玉牌,并无意中得到了上古之时就已失踪的巫族至高典籍——圣天策,从而开始了他精彩纷呈、波澜壮阔的传奇之旅。
  • 像水一样柔软

    像水一样柔软

    罗盘掏完自家烟囱后,正好发现了不务正业、早已离婚的侯夏和年方18的少女王丫混在了一起。罗盘本着对王丫负责的态度将此事告诉了王丫的父亲王宝生,并建议王宝生当场捉奸以免侯夏抵赖。侯夏被捉后没有抵赖,但几天后和王丫私奔了。王宝生用实际的行动感化着罗盘,罗盘只好答应替他寻找私奔的侯夏、王丫。一次不经意的窥视,却换来变卖家产、远走他乡的终生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