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85100000011

第11章 转变发展方式,从GDP到GNH(1)

经济发展方式决定幸福度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好”字当头。也就是说,要让老百姓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发展状况也有了很大改观,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改善,社会公平得到有效保障和体现。从总体上看,以往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增加物质资本和劳动投入,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0%,加上我国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产业结构层次都比较低,经济体制不合理,导致地区间低水平重复建设等原因,造成经济增长投入大、消耗高、效益差,对环境污染加剧。这样的快速增长持续的时间越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越大,对社会长远的发展积极不利,因此,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以消耗能源和污染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不能再仅仅靠GDP数量的增长,而应纳入社会这一大系统中,通过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十七大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念,这是社会发展的跨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把粗放式经济增长转变为集约式经济增长;把单纯追求GDP量的扩张转变为更加注重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质量;把追求经济飞速发展的陈旧理念转变为以人为本、更加注重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从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持续多年的高速发展,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环境资源的巨大牺牲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扭曲与不合理为代价的。而依赖资源能源消耗的发展方式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致命伤”。在后金融危机严峻的形势下,这种发展方式转变越早越主动、转变越快越见效。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传统的、落后的经济发展方式不转不行,必须把加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作为首要任务,以调整结构促进转变。

我们国家在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失衡问题,重新协调好国民经济的主要比例关系,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实现了腾飞,“十二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党和政府将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的质量上来,把发展成果更多地用于民生。而这一切,都贯穿着一条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将引领中国经济实现再次腾飞。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我们应该将各方面工作重点放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上来。这一认识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百姓更加幸福输入了动力元素。目前,我国已全面进入经济发展转型期,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推动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刻不容缓。同时,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内容形式更丰富、水准要求更高、权利诉求更强烈,追求体面、尊严和高质量生活已成为全社会的价值追求,落实以人为本、增进民生福祉同样刻不容缓。

通过经济发展转型,可以大大提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创造社会财富,同时也可以公平分配社会财富,让人民群众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增强人们幸福感。当然,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提高全国人民幸福感而努力的同时,也要防止先造成“不幸福”,再去追求“幸福”,应该把推进社会发展和增进人民福祉统一起来,努力实现与国家发展阶段水平相适应的人民幸福。

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只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才有持久的动力,社会进步才有牢固的基础,国家才能长治久安。离开民生改善的经济发展是毫无意义的,也是没有持久动力的。当然,改善民生也不能只是说说而已,必须要实实在在地行动起来,为百姓做实事、做好事,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

GNH,一个超越GDP的发展概念

对一个国家而言,以GDP为指标创造的经济财富,能换来国民的幸福感吗?对个人而言,收入提高后,就会感到幸福吗?幸福,是每个人的最终追求;全民幸福,是国家发展的最根本目的。那么,如何实现全民幸福感的提升?

过分强调GDP增长模式的各种弊病近年来广受非议,各种替代性的增长模式和衡量体系陆续被提出。在这一背景下,国民幸福指数(GNH)的概念及相关指标体系获得了全球性的影响。这一概念最早由南亚的不丹王国提出,已经过30余年的实践。GNH概念的提出包含了对发展主义的反思和批判,将人民的心理幸福、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等因素纳入了政府施政的核心目标,认为只有经济增长的生活方式是不值得追求的。

时至今日,“国民幸福指数”逐渐得到国际认同。2008年法国总统萨科齐组建了一个专家组,成员包括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里茨和阿马蒂亚?森等在内的20多名世界知名专家,进行了一项名为“幸福与测度经济进步”的研究。该项研究认为应当将国民主观幸福感纳入衡量经济表现的指标,以主观幸福程度、生活质量及收入分配等指标来衡量经济发展。

GNH的提出,打破了传统经济学所认为的增加财富是提高人们幸福水平的最有效手段的认识。对世界上69个国家的调查结果显示,尼日利亚、委内瑞拉、墨西哥和********等国的“国民幸福指数”很高,这些国家50%以上的人认为自己非常幸福。而美国这一比例为39%,法国为31%,德国仅为20%。在堪称福利国家典范的瑞典,感到自己很幸福的人只有36%。结果表明,个人幸福感与物质财富的多少不但不成正比,甚至还有呈反比的趋势。研究人员认为,在一个人处于贫困状态时,物质财富的增加确实会带来幸福总量的增加,但金钱积累到一定程度,情况就发生了变化,这个时候,个人的快乐和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质财富以外的许多其他因素。

对幸福的阐释是多层次的,一个层次是社会大众的普遍幸福,这涉及到社会财富分配和社会福利均等化的问题;另一个层次是如何理解个体人生的幸福。从这个意义上说,GNH不仅是宏观的,而且是微观的;不仅关乎国家社会发展,也关乎个体人生的完满。如果说“生产总值”体现的是物质为本、生产为本的话,“幸福总值”体现的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充分肯定了人是“社会人”而非“经济人”的观点,即人们在追求物质上的满足感的同时还希望在人际关系等方面得到满足。所以,在注重GDP快速增长的同时,还应该兼顾其他能够影响人们幸福感的因素。“国民幸福指数”的概念正是在充分考虑了除经济增长以外的影响后重新建立了衡量国民财富的标准。

GNH的提倡为个人提供条件以获得健康和良好教育,有效地平衡生活和工作,还有弹性的生态、生机勃勃的文化、富有活力的社区生活、体面的生活水平以及健康的精神幸福。他是用来衡量人类综合和持续发展的一种手段,最终的目标是为了达到全人类的幸福。

近年来,国民幸福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非常严格的概念,它涉及到社会创新、社会平等、义务教育、心理健康等。我们认为,国家政策应该关注公民幸福,并应以实现人民幸福为目标。我们国家现在提倡的和谐社会,没有硬性指标,很难确定这个社会是不是真正达到了和谐。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借助‘幸福指数’进行衡量。令人欣慰的是,从来没有哪一个时刻,中国人像现在这样,把幸福当作一件国民大事进行讨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而言,国民幸福指数具有重要意义,它将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历史性的里程碑。

中国经济发展转型必须转向幸福主义

“有了GDP,走到哪儿都神气。”这句话是不短时间里中国发展的真实写照,最大限度提速GDP曾是我们国家部分地区追求的目标。“两会”召开之前,各地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建议,“调低GDP增速”成为与以往不同的“风景”。另外我们也发现,部分地区调低GDP增速的同时,转而开始注重提速经济转型,强调发展质量,关注民众“幸福”。“幸福”成为“两会”热点,也引起全国人民的热烈讨论,中国“幸福主义”已经到来!

三十年前,从****中走出的中国,开始将经济建设作为自己的中心,GDP一时成为衡量经济发展快慢的“硬指标”。随着高速的经济增长,我们国家正在逐步由中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发展。作为全球有影响的大国,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正面临诸多挑战,包括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与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问题、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问题、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随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福利系统的解体,“读书贵、看病难、房价高”逐渐成为社会问题,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环境恶化、腐败案件、群体性事件频发等一系列的问题也对政府治理提出挑战。这个时候,人们在重新思考一个问题:经济发展到底是为了什么?

在国家发展中,经济增速指标具有极强的导向性,GDP指标向来是国家发展规划中最受关注的指标。在今年的地方“两会”上,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山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公布的“十二五”经济增速目标悄然调低至个位数。此前在十七届五中全会上,《****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未提及有关GDP增速的定量要求。“十二五”规划纲要也将GDP增速确定在7%,低于“十一五”规划纲要的7.5%。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已经调整了“风向”,不再将经济发展放在首要位置,而是开始转变、转型、结构调整,发展重心偏向了民生和人民幸福。

从全国来看,“十二五”期间,经济转型是重中之重。各级政府正在转变执政理念,过去是把GDP发展定为主要目标,现在则将民生发展放在重要位置,从而有利于解决居民收入与GDP增长速度之间的不平衡。经济增长为民生福祉提供物质基础,而人民幸福则是国家经济增长的根本目的。在我国,民生社会事业发展还有一定的差距,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比较突出,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领域问题逐渐引起人们关注,人民群众“幸福”的呼声和诉求越来越强烈。

与之相应的,政府又及时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第一次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政治、文化的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四位一体。这种发展理念的转变是划时代的,政府接下来要将相关制度安排到位,因为财税体制、干部选拔机制等原有制度不调整,观念就很难实现实质性的转变。

但是,我们也要知道,改善民生是一个综合的、长期的、发展的过程。过去我们说讲改善民生,可能就是要让老百姓吃饱穿暖、有地方住、有钱花;现在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民的需求增高,改善民生的重点是要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改善民生与要与社会经济增长协调统一。改善民生,首先要增加就业、增加收入,这可以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内外需共同拉动经济增长,这样又可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另外,改善民生,还要发展文化、健全法制、完善社会管理等,这些都是支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在民生领域反应突出,如果政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就很难赢得公众的支持和信任,不利于国家和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因此,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民生福祉摆在重要位置,着力提高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增强社会安全感、维护公平正义、让人民安居乐业,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使民生福祉和经济协调发展。

人民幸福是多角度、全方位的,人们的需求也是多层次的。国家整体的经济增长能够提高全国人民生活水平,增进人民幸福感,但是,物质财富越多不一定越幸福。研究表明,财富和幸福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不是简单的“正相关”关系。在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的时候,收入增加能使人们生活问题得到解决,使人们觉得幸福。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水平,物质财富能为人们带来的快乐开始减少。这就回答了让很多人不解的问题------有钱人并不一定快乐,发达国家的人民不一定幸福。虽然拥有了很多财富,但是精神上没有归宿,心灵的空虚会让人觉得不快乐;甚至有的国家GDP迅速增高,但是因为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没有兼顾社会公平,国家的公民不仅不觉得幸福,甚至仇视政府、憎恨社会,最后还可能会导致社会动荡。因此,个人在追求成功、获取更多物质财富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提高精神上的富足;一个国家在大力发展经济的时候,要考虑良性增长和协调发展,使国家的每一个公民都能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使人们感受到幸福。

十二五规划,一个以人为本的经济增长蓝图

“十二五”规划具有鲜明的特点,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不仅是我们观念上的进步,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与“十一五”相比,“十二五”规划更多地体现了以人为本。“十二五”指标体系弱化了经济增长指标,从以GDP为核心的指标体系转变为以人类发展为核心的指标体系。以公共服务指标为主、经济指标为辅,增加资源环境指标、基本公共服务、人民生活的指标等非经济指标比重,反映了政府职能的重大变化和转型;以约束性指标为主,预期性指标为辅,反映了政府强化公共服务的责任。

同类推荐
  • 中国共产党党员主体地位与党内民主问题研究

    中国共产党党员主体地位与党内民主问题研究

    党员主体地位与党内民主在实践中是互动互促与辩证统一的。政党民主持久健康发展,既需要制度保障,也需要动力支撑。党员主体地位在党内民主发展中,属于主体性动力,有内在性,广泛性,根本性的动力特点。本书内容的重点,是在厘清中国共产党党员主体地位理论来源与实践进程的基础上,从制度建设与动力合成有机统一的视角,立足党员主体动力产生的来源、动力体现的重点、动力效能检验的关键,探寻推动党内民主制度改革完善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 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研究

    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研究

    批判性思维技能和气质是邓小平重要的品质之一。邓小平是运用批判性思维的典范。他之所以能取得非凡的成就,正在于他用批判性思维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批判性思维在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邓小平理论的创立与发展是在批判性思维中实现的,可以说没有批判性思维,就不可能有邓小平理论。因此,对邓小平的批判性思维进行全面、系统的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 全球公民社会引论

    全球公民社会引论

    本书不仅要说明国家虽然受到来自全球公民社会的影响和制约,但其程度却是相当有限的,这种状态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即使是在全球公民社会与全球资本共同作用的情况下,国家在可以预见的历史中不会消亡;不仅要说明在今天仍显赢弱的全球公民社会具有美好的发展前景,它必将成为与国家和资本相平等的全球治理的三大基础设施之一;本书更要说明的是,虽然在未来的全球政治中,全球公民社会、全球资本将成为与国家相平等的治理主体,但这仅仅是否定了目前存在的国家作为“唯一的”(only)治理主体的地位,而不是要否定国家作为“主导性的”(primary)治理主体的地位,国家虽然不再是“家长”,但它应该拥有“兄长”的身份。
  • 战后日本的腐败与治理:以震撼政坛的四大腐败案为例

    战后日本的腐败与治理:以震撼政坛的四大腐败案为例

    本书以“战后四大腐败案”为例,梳理了日本战后腐败现象发生的历史轨迹及日本社会解决腐败问题的有效经验。书中高度凝练地展示了日本细密、周详的反腐败法律架构,还原与刻画了一些富有典型意义的行贿人、受贿人、办案人角色,并对战后日本政治生态进行了评述。
  • 皇权祸国

    皇权祸国

    尽管皇帝制度十分荒唐,十分无理,但它在中华大地上盘踞日久,已经成为大家头脑中难于清除的千年病毒。天下一乱,就会有各式各样的人做起“皇帝梦”来。有识之士做“皇帝梦”,是希望夺得大权施展抱负,救国救民;亡命之徒做“皇帝梦”,是希望获取私利、子女玉帛,荣华富贵。因此这个“皇帝梦”就为雅俗所共赏。更有些伪君子,野心家,表里不一,口是心非,嘴里说的是功名事业,心里想的是子女玉帛,流风所及,做“皇帝梦”者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什么样的人都有。1912年清帝退位之后,皇帝之名是没有了,但是皇帝之实──皇帝思想、皇帝作风──却长期徘徊在这一片古老的大地上,威胁着我们的心灵。
热门推荐
  • 晓晓暮风

    晓晓暮风

    韩晓,安于安逸,不善表达感情,不强求的宅女,出门准备储备物资的归途中发生意外状况,醒来后疼痛难忍,疑似面临被一老一少两个流浪汉掩埋的命运,理清一切之后为了生存努力,而后……
  • 荒古吞天

    荒古吞天

    分魂期大修士萧尘,报仇无望自爆身亡,当他醒来时却发现自己竟然回到了千年之前!带着绝世功法《吞天决》,踏上了守护与复仇之路。本书暂时境界划分:蜕凡、凝神、入窍、分魂、大乘(散仙),每个大境界有十层,大乘十层或者散仙四层之后可打破界限,走出荒古大陆。
  • 古域之使

    古域之使

    主角易凌墨吃下半颗桃子留有半颗桃核寻找另一半核背负上古使命至此回到上古时期与天焚合作击败上古至高神完成使命
  • 亦染相思碎

    亦染相思碎

    弦断,不见月圆。十年相别故人归,归来之时旁边带着笑靥如花的她‘跟我走吗?’沈翮执起棋子装作无意问她她低下头,‘我,我可是商戚凰啊’商戚凰这一世只有那一个夫君,不管他是死是活,不管他心里有没有我,他都是商戚凰的夫君啊。‘如果我遇见的是商淌,会不会,换个结局’雨滴打落在屋檐,声声沉寂扣动人心,不会有人在意沈翮的一抹苦笑商戚凰也曾一个人守一间空房哭红了眼阔别十年沈禛回家不认她呵,过程商戚凰哭了太多次,结局如何
  • 最后的绿岛

    最后的绿岛

    小姑娘柳春芽在上山下乡的高潮中来到了远离北京的西双版纳。这是一块富饶的充满希望也充满苦难的土地。当年中国动荡的政治风云和世间百态在这里有着充分的体现。
  • 腹黑女神医

    腹黑女神医

    意外重生现代的姬瑄儿,化身成为一代女神医,在她手中就没有治不好的病,只有不愿治的人,凭着超强的医术与不凡的眼力,强势挤身到名流行列......
  • 方圆之界

    方圆之界

    一位弱冠少年,稚气未脱,却肩负起难以承担的拯救使命,彷徨至黑暗尽头,打破灭亲的枷锁,鸿任难压少年肩,且看他如何于亲情中艰难抉择,于方圆大陆之上独占鳌头...........
  • 神秘消失的古国

    神秘消失的古国

    神秘的百慕大、金字塔,神奇的恐龙世界,千奇百怪的动植物,还有遥远的太空及外星人,以及历史上数不清的传奇人物和故事,对孩子来说,都有着莫大的吸引力。 根据调查研究表明,中、小学生对历史知识、生物知识、未解之谜等特别感兴趣,而探究这方面的知识,有利于孩子增加阅读量,加强知识的储备,更重要的是孩子能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对小学生思维的训练和潜能开发起着重要的影响。
  • 迷时

    迷时

    时间是什么?我游荡在过去寻找时间的真谛,却看到了本不可预知的未来。是谁赐予了我时间?我似乎不属于现在,过去的印记在旅途中愈加清晰。到底是谁!当漫天星尘闪耀之时,当大地上遍布星骸之影时。也就是我启程的日子。我要去找他,去到那时间的尽头。
  • 逆天狂妃:偷走腹黑王爷

    逆天狂妃:偷走腹黑王爷

    “你是我的。”他是超级王朝的君王,在众人的目光下,宣告天下。“你也是我的。”她勾起嘴角,在众人的抽气声中回答。“准了。”狂妄如他,颔首应允。“你我来自同一世界。谁能比我更有资格拥有你。”温润如他却为了她入魔,为了她癫狂。“资格?那是我说的算!”嚣张如她,抬起下巴睥睨天下。她是忘川大陆众所周知的废物,却生于忘川大陆斗气名家君家。她是二十二世纪顶级佣兵团的首领,却不料被雷劈死。当她醒来,承受着废物的记忆,她不再是废物,而是杀人不眨眼的佣兵团首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