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85100000006

第6章 由“国富论”转入“幸福论”(2)

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出来的社会财富的一般形式,是体现经济总量的指标;而GDP增长速度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的核心指标;GDP的人均水平则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财富创造能力。一般而言,GDP越多、GDP人均水平越高,一国的经济实力就越强,社会成员占有的社会财富就越多,国家也越有能力调节社会各区域、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越有能力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越有财力支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越有力量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当前我们面临的各种问题,许多都是与这个主要矛盾相联系或由其引发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立足于解决这一矛盾,通过加快经济发展,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因此,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而发展最重要的内容,是以GDP增长体现的经济发展。

我国社会总体和谐的根本基础,就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如果没有30年来的经济高速发展,就不可能有人民的安居乐业,也不会有今天社会总体上和谐的局面。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万7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说明我国已经从金融危机中的阴影走出来了。专家表示,GDP增长率在“十一五”以10.3%的增速完美收官,为“十二五”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结构转型打下了坚实基础。表明国家应付金融波动、进口需求、资本流动等可能出现的冲击能力增强,即所谓“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对于稳定经济形势,特别是应付金融波动有极大的镇定作用和安定作用。

我国近40万亿元的GDP总量,被敏锐的日本记者观察到,随即提出了中国GDP总量已经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把交椅。为经济总量迈上一个新台阶而高兴的同时,也要冷静地看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经济结构还存在较大问题,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水和资源还比较高,经济质量还有待提高。虽然总量比较大,但人均数量仍然比较低。GDP达到40万亿元背后存在的对就业拉动不协调,惠及民生不够,通胀居高不下,百姓收入提高缓慢,民众生活成本快速增大,环境污染加剧,城市拥堵严重出行难等问题都是经济发展不协调、质量不高带来的。

何况,GDP考核只能反映经济发展总量,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否协调以及所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都无从体现。如果政府总是把GDP放第一位,调结构、转方式就永远被放在次要地位。过分强调GDP,会使地方政府更加关注促进短期的经济增长,而忽视长期的社会福利最大化的问题。

值得高兴的是,我们国家早已意识到一味追求GDP增速是片面的,是不科学的,因此,“十二五”将国家经济增长定调为“平稳较快”,并且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列为头号目标。没有增长的质量,没有老百姓充分的幸福感,“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最快增长经济体”等都只能是徒有虚名。而且,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调整结构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我们有信心、有理由相信中国经济存在的上述问题,一定会逐步解决。控通胀、控物价,调结构、转方式,提质量、惠民生,一定会取得成效,中国经济终将走向健康稳定较快发展的大道。

不是不要GDP,而是不“唯GDP”

在国内一些地区,存在着某种“谈GDP色变”的思潮。部分干部和群众在以往不科学的发展之后,开始将一些社会矛盾归罪为GDP增长。这种因噎废食的“去GDP”态度值得深思。

“九五”规划提出,要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十五”规划提出,要为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奠定坚实基础;“十一五”规划提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而在“十二五”规划中,却不再提及有关GDP增速的量性要求,这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信号。这表明,政府将努力构建一个人民满意的社会,这意味着对于各个地方政府的最终评价就在于人民满意不满意,以GDP为主要甚至唯一考核指标的时代过去了。

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规模的综合性指标,也是目前世界各国通用的一个重要宏观经济指标。GDP不是万能指标,它虽然在反映国民经济总量、结构和发展速度等方面具有其独有的功能,但也存在诸如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内在质量以及社会公平、民众的幸福感状况等局限和不足。“幸福指数”也不例外,在反映民生状况、社会进步尤其是人们对幸福预期的满足状况等方面具有独特功能,但同时也有不足之处。从这种意义上说,GDP和“幸福指数”具有相互不可取代的特定功能,它们之间是一种互补关系,而不是相互排斥。

对GDP增长速度的要求,让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的增长,也使中国经济的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但是,解决了温饱之后,一些新的社会矛盾却产生了。为了发展GDP,不少地方出现了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这是一种“断子孙饭碗”的行为,对国家长远发展极其不利。当前,地方政府官员考核上存在的“唯GDP主义”,是导致地方政府单纯追求GDP,不重视环境保护和居民收入同步增长的重要原因。GDP呈两位数的发展,但是我们的人均收入始终低于经济的增长速度。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不同步的问题日益突显。在GDP增长的同时,人民的幸福感却越来越低。

老百姓看经济发展,主要看收入而不是看GDP。那么我们还要不要发展,还要不要GDP?答案是肯定的,我们不止要发展,而且可能比以往任何时期更加需要发展。目前,突出存在的问题包括教育、医疗、就业、社保、住房等。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民生水平是时代所需,既是群众所急,更是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标。要解决民生问题,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感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发展仍然是现在的第一要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唯有做好蛋糕、做大蛋糕才能有“料”分给民众。从淡化GDP考核到“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赶上GDP”,背后都体现一种“富民优先”导向。而“富民优先”与近年来提及较多的“民生优先”一脉相承,同时,富民是在民生保障基础之上的提升和飞跃,内涵更具体、要求更高。

经济学家们指出,我们不能一刀切地排斥GDP。要实现“民富国强”,使广大人民群众切实地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生活水平提升,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发展仍然是我们的第一要务。我们要认真思考的是GDP增长方式的科学合理性,是GDP的质量,而非走向“唯GDP”的反面极端。即便是“去GDP”,我们要“去”的也是以往粗放型发展中高消耗、重污染、结构不合理的低质量GDP。当然,发展是硬道理,并不等于“增长”、“速度”就是硬道理。以往对于“立竿见影”的粗放型发展的追求恰恰导致了今天很多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我们在告别“唯GDP”时代之后,更加应该将精力放在可持续性发展,“绿色GDP”以及“民生”与“民富”这些最迫切的发展方向上来。

如何兼顾经济建设与民生改善,用公共财政手段调节利益分配,实现城乡统筹、和谐发展,是我们面对的重大考验。结束“唯GDP”时代绝不是片面强调“去GDP”化,而是需要我们更加关注GDP的质量和价值。能够让更多民众参与、实现共同富裕的GDP,能够带来民生状况改善的GDP,能够实现资源合理利用、减少环境破坏的GDP都是我们举双手欢迎的。看待GDP视角的转变,同样是我们转变发展方式的开始。因此,发展,仍然是硬道理,而发展的“硬度”则取决于人民的幸福。

让国民幸福感与经济竞争力同步

在“十二五”期间,要达到“两个同步”,即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是前所未有的,可以说是我国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持续高速的增长态势,1978--2009年GDP和人均GDP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8%和8.8%,2010年我国更是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两个角度看,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均是一个事实。如果说经济增长具有“工具理性”,国民福祉和幸福感的持续提升则具有“价值理性”,经济增长只有转化为国民福祉和幸福感提升才有实质意义。1978年以来,我国国民幸福感虽在时序意义上不断增进,但其与经济增长相比仍存在相对滞后状态。盖洛普世界民意调查在2005--2009年对全球155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的国民幸福指数排在第125位。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我国经济增长与国民幸福增进之间存在不对称。

诉求定我们不能实现国民幸福,怎么能促进经济的再增长?因此,政府应经济增长通常指一国在特定时期内商品和服务价值的增加程度,而国民幸福感则是人们对自身生活满意程度的感受。经济增长具有客观性和单一性,而国民幸福感却具有主观性和多样性,主观性是因为幸福感与个体的自我体验息息相关,而多样性则源于幸福感需要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多维度的支撑。显然,理解国民幸福比理解经济增长要困难得多,而增进国民幸福比实现经济增长也要复杂得多。然而,国民幸福感首先构建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之上,从提升国民幸福感的角度去审视经济增长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GDP是世界范围内使用最广泛的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改革开放后,我国从1985年开始计算并发布GDP数据。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们把GDP奉为圭臬,将其作为考核各级政府经济工作的最重要指标,而GDP数据也确实在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提供政府决策参考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GDP逐渐成为了大众心目中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唯一指标。

同类推荐
  • 小张村大解放

    小张村大解放

    正当全国人民以各种形式开展纪念、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活动之际,一本即将付梓出版、尚未与读者见面的新书,却预先摆上了我的案头。我刚一翻阅,即为其新鲜的内容、朴实的语言所吸引,便一鼓作气读了一遍。深感这是樊林峄同志主动放弃离退休后的悠闲生活,甘受辛劳,携子笔耕,终有所成的一部力作,是他们向共和国六十华诞奉献的一份厚礼!
  • 博弈与合作:冷战后墨美双边与媒体关系

    博弈与合作:冷战后墨美双边与媒体关系

    从殖民地时期的依附,独立时期的民主抗争,直至目前的区域性合作,墨美双边外交政策不断发生着变化。冷战后,随着墨、美两国几届总统的更替,双边关系也因合作和发展的需要,不断得到改善。
  • 理性的光芒

    理性的光芒

    党校学历教育:本书收录了50篇论文,探讨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分析研究基层地区、部门工作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并从未来发展的角度,对基层部门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进行研究。
  • 社会保障与社会发展

    社会保障与社会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社会保障事业得到巨大发展。2008年12月18日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日,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和浙江省社会保障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举行了社会保障与社会发展论坛。
  • 白宫内外:美国已故37位总统从政生涯研究

    白宫内外:美国已故37位总统从政生涯研究

    这是一部有关美国总统和美国政治的成功作品,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也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值得有关领导、专家、国际关系研究者和政治爱好者学习、借鉴和参考。作者通过美国总统的从政生涯,对美国政治生态、内政外交、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作了提炼和概括,清晰准确、深刻生动,对我们客观认识美国国情,正确把握中美关系,具有很好的借鉴和帮助。
热门推荐
  • 玩转迪迪的小世界

    玩转迪迪的小世界

    穿瞎了!性别都变了,女变男也好呀,偏偏变个中人!
  • 中国古典散文集2

    中国古典散文集2

    散文是美的,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什么样的散文才是最美的散文呢?秦牧曾说:“精粹警辟的、谈笑风生的、亲切感人的、玲珑剔透的,使你读时入了神、读后印象久久不会消失的好散文,还是不多。”他还说:“一篇好的散文,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内容给人以思想的启发、美的感受、情操的陶冶。”品读精美的散文,宛如清风般涤荡沐浴;让散文的清扬与美丽永远地伴随你。
  • 好久不见,大叔

    好久不见,大叔

    某大叔见到某傻瓜和陌生男子相亲,顿时怒气就上来了,拎着某傻瓜的后领,强行塞进车里,于是.........自己YY哈(写这小说时,我提纲都没想好,临场发挥,写的不好,不要怪宝宝,宝宝下次一定改!吼吼)
  • 星魔恋:啸傲江湖

    星魔恋:啸傲江湖

    莉莉娅原本是魔法学院里普通的学员,相继被各界王子所注目,没想到把自己捡来抚养长大的人、老丑陋的云游魔法师竟是昔日神界最有前途的英俊王子、眼中长相平凡的少女却是美得令人惊叹的魔女;当所有的信念在一夕间改变时,面对昔日的恩情、亲情、友情、爱情,自己该如何抉择?
  • 以我相思

    以我相思

    直到遇到你,我终于知道时间很长,生命很短暂,我知道你过得很好,我不想去打扰你,因为我也过得很好。
  • 末世纪晓光

    末世纪晓光

    战火在寂静中渐渐平息,别期盼的和平看似终于到来,然而在新世纪的楼宇下,一直带着特殊能力平静生活了七年的贝雨馨却再陷战火风云,被未来选中的奇迹少年白淼能否在几大势力的重磅压力下,秒杀对手,完成保护贝雨馨的使命。旧时的重逢,心底的相遇,pls之间的斗争,超自然能力的碰撞,有谁会坚持到最后。在命运的相交线上,生与死的逃避间,在战幕落下的时刻,他们是去抉择命运,还是等待着被抉择?而在漆黑的幕后,掌控因果的罗盘到底是谁在秘密操纵?一切等在着时间慢慢去消磨。
  • 仰望光芒

    仰望光芒

    前言喵,这是悦颜的处女作。可能不被大家喜欢,但希望文章中有那么一个细节让你怦然心动。因为当你怦然心动时,你的心境与我写这个细节时的心境是一样的,当心境相同时,也许我们就能彼此理解,赞赞的!
  • 看破,瞬间天晴

    看破,瞬间天晴

    这是一本教你看破万象,放下烦恼的都市身心灵修行悟本。将“正能量”真正实践。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没有烦恼的自在。看破才能放下,放下才能淡定。唯有平静对待世事,才能跳出患得患失的心态。世间种种烦恼、困惑,全部都是因为执迷、执着,困顿其中,所以不得其解。倘若看透了烦恼的本质、困惑的根源,自然豁然开朗、心如天晴。
  • TFBOYS之我们终究会错过

    TFBOYS之我们终究会错过

    一开始我们都以为我们的相遇只是巧合,直到后来才知道那是上天注定的安排。从一开始的山盟海誓,到最后的渐渐分离。我们才知道,原来上天是在跟我们开玩笑,,我们今生今世都不能相爱。
  • 终成陌路

    终成陌路

    转眼间,千年以逝。有些人有些事,也早已不复当初模样。过去的,就是过去;也,只能是过去。我所要做的,就是抓住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