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14500000066

第66章 评点《窥词管见》(7)

现在单说由诗到词的变化。大多数人都认为词是“艳科”,词的产生和发展,与人们的娱乐生活关系密切;同时,词最初阶段与歌唱不可分割,而歌唱与娼妓文化又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唐时,娼妓常常在旗亭、酒肆歌诗,诗人也常常携妓出游,或在旗亭、酒肆听娼妓歌诗。宋王灼《碧鸡漫志》卷第一云:“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诣旗亭饮。梨园伶官亦****聚燕,三人私约曰:‘我辈擅诗名,未定甲乙,试观诸伶讴诗,分优劣。’一伶唱昌龄二绝句云:‘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帆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一伶唱适绝句云:‘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之涣曰:‘佳妓所唱,如非我诗,终身不敢与子争衡。不然,子等列拜床下。’须臾妓唱:‘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之涣揶揄二子曰:‘田舍奴,我岂妄哉。’以此知李唐伶伎,取当时名士诗句入歌曲,盖常俗也。”又云:“白乐天守杭,元微之赠云:‘休遣玲珑唱我诗。我诗多是别君辞。’自注云:‘乐人高玲珑能歌,歌予数十诗。’乐天亦醉戏诸妓云:‘席上争飞使君酒,歌中多唱舍人诗。’又闻歌妓唱前郡守严郎中诗云:‘已留旧政布中和。又付新诗与艳歌。’元微之见人咏韩舍人新律诗,戏赠云:‘轻新便妓唱,凝妙入僧禅。’”可见唐时妓女歌诗之盛。所歌之诗,就是最初的词,或者说逐渐演变为词。因为最初的词与便于歌唱的诗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前曾引《苕溪渔隐词话》卷二中的话:“唐初歌辞多是五言诗,或七言诗,初无长短句。……今所存止瑞鹧鸪、小秦王二阕,是七言八句诗,并七言绝句诗而已。”之后,苕溪渔隐紧接着指出:为了便于歌唱,就要对原有七言或五言加字或减字:“瑞鹧鸪犹依字易歌,若小秦王必须杂以虚声,乃可歌耳。”这样,“渐变成长短句”。这里举一个宋代由诗衍变为长短句的例子,也许可以想见最初诗变为词的情形。宋吴曾《能改斋词话》卷一:“唐钱起湘灵鼓瑟诗,末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秦少游尝用以填词云:‘千里潇湘挼蓝浦,兰桡昔日曾经。月高风定露华清。微波澄不动,冷浸一天星。独倚危樯情悄悄,遥闻妃瑟泠泠。新声含尽古今情。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滕子京亦尝在巴陵,以前句填词云:‘湖水连天天连水,秋来分外澄清,君山自是小蓬瀛。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帝子有灵能鼓瑟,凄然依旧伤情。微闻兰芷动芳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秦少游和滕子京就是这样在钱起原诗基础上增加语句而成为词。由此推想:最初(譬如隋唐时)可能只是对原来的五言或七言诗增减几个字或“杂以虚声”,就逐渐使原来的诗变为小秦王或瑞鹧鸪--变为“曲子词”。李渔自己《窥词管见》第二则也说到类似意见:“但有名则为词,而考其体段,按其声律,则又俨然一诗,欲觅相去之垠而不得者。如《生查子》前后二段,与两首五言绝句何异。《竹枝》第二体、《柳枝》第一体、《小秦王》、《清平调》、《八拍蛮》、《阿那曲》,与一首七言绝句何异。《玉楼春》、《采莲子》,与两首七言绝句何异。《字字双》亦与七言绝同,只有每句叠一字之别。《瑞鹧鸪》即七言律,《鹧鸪天》亦即七言律,惟减第五句之一字。”值得注意的是,李渔在说到《字字双》和《瑞鹧鸪》时,指出《字字双》与七言绝“只有每句叠一字之别”。《瑞鹧鸪》、《鹧鸪天》与七言律,“惟减第五句之一字”,这“每句叠一字”和“惟减第五句之一字”就是由诗变词的关键。李渔推测:“昔日诗变为词,定由此数调始。取诗之协律便歌者,被诸管弦,得此数首,因其可词而词之,则今日之词名,仍是昔日之诗题耳。”我很赞同李渔的这个观点。

这是由诗变为词的文学艺术本身之内在机制。

“第十九则”评:精通音律之李渔

第十九则【原文】

填词之难,难于拗句。拗句之难,只为一句之中,或仄多平少、平多仄少,或当平反仄、当仄反平,利于口者叛乎格,虽有警句,无所用之,此词人之厄也。予向有一法,以济其穷,已悉之《闲情偶寄》。恐有未尽阅者,不妨再见于此书。四声之内,平止得一,而仄居其三。人但知上去入三声,皆丽乎仄,而不知上之为声,虽与去入无异,而实可介乎平仄之间。以其另有一种声音,杂之去入之中,大有泾渭,且若平声未远者。古人造字审音,使居平仄之介,明明是一过文,由平至仄,从此始也。譬之四方乡音,随地各别,吴有吴音,越有越语,相去不啻河汉。而一到接壤之处,则吴越之音相半,吴人听之觉其同,越人听之亦不觉其异。九州八极,无一不然。此即声音之过文,犹上声介乎平去入之间也。词家当明是理,凡遇一句之中,当连用数仄者,须以上声字间之,则似可以代平,拗而不觉其拗矣。若连用数平者,虽不可以之代平,亦于此句仄声字内,用一上声字间之,即与纯用去入者有别,亦似可以代平。最忌连用数去声或入声,并去入亦不相间,则是期期艾艾之文,读其词者,与听口吃之人说话无异矣。

【评】

唐圭璋先生《词话丛编》给此则的小标题是“词忌连用数去声或入声”。

李渔真是填词老手和高手,且十分精通音律,这在《闲情偶寄·词曲部·音律第三》“慎用上声”条已经表现出来:“平上去入四声,惟上声一音最别。用之词曲,较他音独低,用之宾白,又较他音独高。填词者每用此声,最宜斟酌。此声利于幽静之词,不利于发扬之曲;即幽静之词,亦宜偶用、间用,切忌一句之中连用二三四字。盖曲到上声字,不求低而自低,不低则此字唱不出口。如十数字高而忽有一字之低,亦觉抑扬有致;若重复数字皆低,则不特无音,且无曲矣。至于发扬之曲,每到吃紧关头,即当用阴字,而易以阳字尚不发调,况为上声之极细者乎?予尝谓物有雌雄,字亦有雌雄。平去入三声以及阴字,乃字与声之雄飞者也;上声及阳字,乃字与声之雌伏者也。此理不明,难于制曲。初学填词者,每犯抑扬倒置之病,其故何居?正为上声之字入曲低,而入白反高耳。词人之能度曲者,世间颇少。其握管捻髭之际,大约口内吟哦,皆同说话,每逢此字,即作高声;且上声之字出口最亮,入耳极清,因其高而且清,清而且亮,自然得意疾书。孰知唱曲之道与此相反,念来高者,唱出反低,此文人妙曲利于案头,而不利于场上之通病也。”三百多年前的李渔没有今天我们所具有的科学手段和科学知识,但他从长期戏曲创作和诗词创作实践中,深刻掌握了语言音韵的规律,以及在戏曲创作和诗词创作中的具体运用(包括下面的第二十则“不用韵之句”的作法,第二十一则“词忌二句合音”等问题),非常了不起。我不懂音律,但我建议今天的语言学家、音韵学家、戏曲作家、戏曲演员和导演,仔细读读李渔《窥词管见》和《闲情偶寄》中这几段文字,研究和把握其中奥秘。

“第二十至二十二则”评:由“宜唱”到“耐读”

第二十则【原文】

不用韵之句,还其不用韵,切勿过于骋才,反得求全之毁。盖不用韵为放,用韵为收,譬之养鹰纵犬,全于放处逞能。常有数句不用韵,却似散漫无归,而忽以一韵收住者,此当日造词人显手段处。(毛稚黄评:非神明乎此者不能言,非眠食乎此者亦不能听。)彼则以为奇险莫测,在我视之,亦常技耳。不过以不用韵之数句,联其意为一句,一直赶下,赶到用韵处而止。其为气也贵乎长,其为势也利于捷。若不知其意之所在,东奔西驰,直待临崖勒马,韵虽收而意不收,难乎其为调矣。

第二十一则【原文】

二句合音,词家所忌。何谓合音?如上句之韵为“东”,下句之韵为“冬”之类是也。“东”“冬”二字,意义虽别,音韵则同,读之既不发调,且有带齿粘喉之病。近人多有犯此者。作诗之法,上二句合音犹曰不可,况下二句之叶韵者乎。何谓上二句合音?如律诗中之第三句与第五句、或第五句与第七句煞尾二字,皆用仄韵,若前后同出一者,如意义、气契、斧抚、直质之类。诗中犯此,是犹无名之指,屈而不伸,谓之病夫不可,谓之无恙全人亦不可也。(丁药园评:笠翁又有《名诗类隽》一书继此而出,简首亦载《窥诗管见》数十则,有功诗学,大率类此。)此为相连相并之二句而言,中有隔句者,不在此列。

第二十二则【原文】

曲宜耐唱,词宜耐读,耐唱与耐读有相同处,有绝不相同处。盖同一字也,读是此音,而唱入曲中,全与此音不合者,故不得不为歌儿体贴,宁使读时碍口,以图歌时利吻。词则全为吟诵而设,止求便读而已。便读之法,首忌韵杂,次忌音连,三忌字涩。用韵贵纯,如东、江、真、庚、天、萧、歌、麻、尤、侵等韵,本来原纯,不虑其杂。惟支、鱼二韵之字,庞杂不伦,词家定宜选择。支、微、齐、灰之四韵,合而为一是已。以予观之,齐、微、灰可合,而支与齐、微、灰究竟难合。鱼虞二韵,合之诚是。但一韵中先有二韵,鱼中有诸、虞中有夫是也。盍以二韵之中各分一半,使互相配合,与鱼、虞二字同音者为一韵,与诸、夫二字同音者为一韵,如是则纯之又纯,无众音嘈杂之患矣。予业有《笠翁诗韵》一书,刊以问世,当再续《词韵》一种,了此一段公案。(何省斋评:《笠翁诗韵》大费匠心,得未曾有。不第诗学功臣,且是休文益友,人人当秘枕中。)音连者何?一句之中,连用音同之数字,如先烟、人文、呼胡、高豪之属,使读者粘牙带齿,读不分明,此二忌也。字涩之说,已见前后诸则中,无庸太絮。审韵之后,再能去此二患,则读者如鼓瑟琴,锵然有余韵矣。

【评】

唐圭璋先生《词话丛编》给第二十则的小标题是“用韵宜守律”,给第二十一则的小标题是“词忌二句合音”,给第二十二则的小标题是“词宜耐读”。

从第十八则起直到《窥词管见》篇终共五则,主要谈词的韵律等问题:第十八则谈“也字歇脚”,第十九则谈“拗句之难”,第二十则谈“用韵宜守律”,第二十一则谈“词忌二句合音”,第二十二则谈“词宜耐读”,总的说来,大约都不离押韵、协律这一话题。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民族是以诗见长的民族。广义的诗包括古歌,诗三百,乐府,赋,歌行,律诗,词,曲等等。

中华民族的远古诗歌都和音乐、舞蹈联系在一起,或者说,最初诗、乐、舞是三位一体的。譬如《吴越春秋·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之类最原始的歌谣虽然只是“徒歌”(即没有歌谱和曲调的徒口歌唱),但这简单的歌词是载歌载舞表现出来的,因此这里面应该既有诗,也有乐,还有舞。诗、乐、舞三位一体表现得更充分(至少让我们后人看得更清楚)的是《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这里面有“乐”(所谓“葛天氏之乐”),有“诗”(所谓“载民”、“玄鸟”等八个方面内容的歌词),有“舞”(所谓“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宋代王灼《碧鸡漫志》卷第一“歌曲所起”条引经据典,从歌曲起源角度论述了诗、乐、舞“三位一体”情况。他从《舜典》之“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到《诗序》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再到《乐记》之“诗言其志,歌咏其声,舞动其容,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得出结论:“故有心则有诗,有诗则有歌,有歌则有声律,有声律则有乐歌。永言即诗也,非于诗外求歌也。”王灼的意思是说,远古歌谣,诗亦歌(乐),歌(乐)亦舞,诗、乐、舞三者天然地纠缠在一起,是很难划分的。

但是,远古时代的歌谣大概不一定有什么伴奏,也不一定诵读。后来,例如到“诗三百”时代,则像《墨子·公孟篇》所说:儒者“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由此可见,最晚到春秋战国时代,“诵诗”、“弦诗”、“歌诗”、“舞诗”,可以分别进行。这时,诗、乐、舞有所分化,相对独立。以我臆测,“诵诗”,大约是吟诵,朗读。“歌诗”,大概是用某种曲调唱诗、吟诗。“弦诗”大概是有音乐伴奏的唱诗、诵诗或吟诗。“舞诗”大约是配着舞蹈来唱诗、诵诗或吟诗。“诵”、“弦”、“歌”、“舞”应该有所区别,它们可以互相结合,也可以相对独立。《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札观周乐,使工分别为之“歌”和“舞”《周南》、《召南》等诗,而没有说“诵”和“弦”,这说明“诵”、“弦”、“歌”、“舞”是相对独立的,它们可以分别进行表演;但它们又常常连在一起,如《史记·孔子世家》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就把“弦”与“歌”连用称为“弦歌”。再到后来,中华民族的众多诗歌形态,又有了进一步变化,也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又有了进一步发展和分化。有的诗主要被歌唱(当然也不是完全不可以诵读),如乐府和一些民歌等等,《碧鸡漫志》卷第一“歌曲所起”条说“古诗或名曰乐府,谓诗之可歌也,故乐府中有歌有谣,有吟有引,有行有曲”;有的诗主要被诵读(当然也不是完全不可以歌唱),这就是后人所谓“徒诗”,如古诗十九首、汉赋、三曹和七子的诗以及唐诗等等。有些诗歌,原来主要是唱的(如“诗三百”),后世(直到今天)则主要对之诵读;原来歌唱的汉魏乐府诗歌,后来也主要是诵读。清末学者陈洵《海绡说词·通论》“本诗”条说:“诗三百篇,皆入乐者也。汉魏以来,有徒诗,有乐府,而诗与乐分矣。”

“诗与乐分矣”这个说法,虽不能那么绝对,但大体符合事实。而且有的诗歌形式,开始时主要被歌唱,到后来则逐渐发展为主要被吟诵或诵读,“诗”与“乐”分离开来,诗自诗矣,而“乐”则另有所属。如“诗三百”和乐府诗即如此。词亦如是--从词的孕生、成熟、发展的过程可以得到印证。前面我曾经说过,词孕生于隋唐(更有人认为词****于“六代”),成熟于五代,盛于两宋,衰于元明,复兴于清。不管主张词起于何时,有一点是共同的:最初的词都是歌唱的,即“诗”与“乐”紧密结合在一起。清代王奕清《历代词话》卷一引宋人《曲洧旧闻》谈词的起源时说:“梁武帝有江南弄,陈后主有玉树后庭花,隋炀帝有夜饮朝眠曲。”如果说这是初期的词,那么它们都是用来歌唱的。清代汪森《词综序》云“当开元盛时,王之涣等诗句,流播旗亭,而李白菩萨蛮等词,亦被之歌曲”,认为唐时的“长短句”也是“诗”“乐”一体的。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一“词非诗之賸义”条云:“唐人朝成一诗,夕付管弦,往往声希节促,则加入和声。凡和声皆以实字填之,遂成为词。”陈洵《海绡说词·通论》“本诗”条也说:“唐之诗人,变五七言为长短句,制新律而繋之词,盖将合徒诗、乐府而为之,以上窥国子弦歌之教。”他们都从词的具体诞生机制上揭示出词与乐的关系。到词最成熟、最兴盛的五代和宋朝,许多人都认为“本色”的词与音乐是须臾不能分离的。李清照提出词“别是一家”,主要从词与音乐的关系着眼。词“别是一家”,与谁相“别”?“诗”也。在李清照看来,“诗”主要是被吟诵或诵读的,而词则要歌唱,故“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总之词特别讲究音律。她点名批评“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这些填词名家的某些词“不协音律”,“皆句读不葺之诗耳”;又批评“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乃知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少早于李清照的陈师道在《后山诗话》中也批评“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宋代词人谁最懂音律?从填词实践上说是周美成、姜白石;而从理论阐发上说,张炎《词源》讲词之音律问题最详。他们是大词人,同时是大音乐家。

大约从元代或宋元之间开始,词逐渐有了与“乐”分离的倾向,而“乐”逐渐属之“曲”。以此,词逐渐过渡到曲。清代宋翔凤《乐府余论》云:“宋元之间,词与曲一也。以文写之则为词,以声度之则为曲。”从这里透露出一个信息:“宋元之间”起,词就逐渐与“文”相联系,而曲则与“声”靠近;就是说词从歌唱逐渐变为吟诵或诵读,而歌唱的任务则转移到曲身上了。至明清之际,这种变化更为明显。沈雄《古今词话·词品下卷》云:“徐渭曰:读词如冷水浇背,陡然一惊,便是兴观群怨,应是为佣言借貌一流人说法。”从徐渭“读词”之用语,可见明代已经开始在“读”词了。

清初文坛领袖王士祯《花草蒙拾》云:“宋诸名家,要皆妙解丝肉,精于抑扬抗坠之间,故能意在笔先,声协字表。今人不解音律,勿论不能创调,即按谱徵词,亦格格有心手不相赴之病,欲与古人较工拙于毫厘,难矣。”由此可见清初文人不像宋人那么着意于词之音律(说“今人不解音律”也许太绝对)。江顺诒《词学集成》卷一,也说“今人(清代)之词”,不可“入乐”。词在明清之际,特别是在清代,逐渐变为以吟诵和诵读为主,大概是不争的事实。所以李渔《窥词管见》第二十二则才说:“曲宜耐唱,词宜耐读,耐唱与耐读有相同处,有绝不相同处。盖同一字也,读是此音,而唱入曲中,全与此音不合者,故不得不为歌儿体贴,宁使读时碍口,以图歌时利吻。词则全为吟诵而设,止求便读而已。”至晚清,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一亦云:“学填词,先学读词。抑扬顿挫,心领神会。日久,胸次郁勃,信手拈来,自然丰神谐鬯矣。”至此,“读词”几成常态。

当然,清代以至后来的词也有音韵问题,就像诗也有音韵问题一样,李渔还撰写了《笠翁词韵》和《笠翁诗韵》;但,这与唐、五代、两宋时以歌唱为主的词之音律,究竟不同。

到今天,词几乎与乐曲脱离,已经完全成了一种文学体裁;填词像写古诗一样,几乎完全成了一种文学创作。

同类推荐
  • 橡皮:中国先锋文学

    橡皮:中国先锋文学

    13个先锋小说家、43个先锋诗人、11个先锋评论家——共278篇各种题材的先锋作品凝结成这吓人的《橡皮(中国先锋文学)》读本。这是中国当前最有写作才华的作者队伍,每一个人都那样特立独行、不拘常规、又敏锐多情。翻开杨黎主编的《橡皮(中国先锋文学)》,您将由他们带领,走进中国先锋文学大本营,领略目前中国文学最前沿的动态,关于当下中国先锋文学 ,无论是题材、文本结构,还是语言才华和思想张力,您都将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获得一次丰富的精神滋养。
  • 心光:尚之年古诗词楹联集

    心光:尚之年古诗词楹联集

    之年先生耗时数年,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对祖国山川之美和人杰地灵的巴蜀大地,寄予了无限的深情,并以诗词这种特殊的形式,表达了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和期盼祖国繁荣强盛的心愿。同时,之年先生对亲情、友情和爱情也作了独特的细致的描绘。
  • 伟大的戏曲家关汉卿与元杂剧

    伟大的戏曲家关汉卿与元杂剧

    关汉卿,元代杂剧作家,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等是他的代表作。关汉卿的杂剧内容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弥漫着昂扬的战斗精神。关汉卿生活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突出,他的剧作深刻地再现了社会现实,充满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孙颖瑞编写的这本《伟大的戏曲家关汉卿与元杂剧》以清新的语言、扎实的史料,讨论了元的文化和元代文人,关汉卿的社会剧、爱情剧、历史剧,以及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 陈沂评说

    陈沂评说

    本书从小说、散文、诗歌、影评、文艺思想、政治思想、政坛伟人交往、文艺大师交往等方面对陈沂进行了研究。
  • 思想者的盛宴:聆听大师内心深处的声音

    思想者的盛宴:聆听大师内心深处的声音

    无论生活曾经给予了我们什么,还是生活曾经使我们失去了什么,我们都应以博大的胸怀和豁达的心灵,去容纳和洞察所有的痛苦和欢乐。一个活着的人,有思想才有意思。有思想,并非是要我们一定成为思想家或哲学家,而是要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些自己独特的看法,有一些对生命的感悟。每天给自己十分钟的时间静静品尝,梳理自己的思想,走好铺在脚下的每一个日子。
热门推荐
  • 甘肃文史精粹 4(风物卷)

    甘肃文史精粹 4(风物卷)

    本书遴选了《甘肃文史》自创刊以来47期发表的甘肃文史方面的精品文章,分为学术、资料、掌故、风物四部分,涵盖了甘肃历史、经济科技、政治、文化、文献等领域。
  • 双眼所看到的世界是致命的

    双眼所看到的世界是致命的

    他是一个游离在时间线外的人,说到底,他的思想是三维的,但是他完全不知道,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也都不会知道,直到有一天……
  • 忘仙曲

    忘仙曲

    她是仙人后裔他身怀魔族之血只因为少时的一段际遇就注定了一世的羁绊正邪如何辨仙魔由谁分不信天不信命只信掌心一柄长剑还有他……
  • 此间有子应怜生

    此间有子应怜生

    登临者,夺魂取舍,强掠他人的人生。穿越者,如坠梦幻,进入别样的世界。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两条未降世就被安排好归宿的生命。然而……“谈不上逆天,只是想帮你们这群要死不死的登临者改改命而已。”……“怜生,你的外挂真的很强力!”……“秦家少爷,你也发现了吧。其实这个世界如你我一样的穿越者……到处都是呢。”“然而我们至今仍未知道他们穿越有什么卵用。”PS:穿越在本书是卖点,却也仅是配菜,想看穿越的朋友请耐心看下去,相信本书一定能吸引你的。
  • 对酒示申屠学士

    对酒示申屠学士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萌萌公主闯情关之轻幽一梦

    萌萌公主闯情关之轻幽一梦

    阴错阳差间借尸还魂的轻纱其实是紫阳国的公主,她到了另外一个人的体内重生,在清雅国遇到了痴情王爷和笑靥如花的皇上,一个飘逸俊朗的鬼魂和礼部尚书之子爱称呼自己为本少爷的秦朗。本以为在那里就已另一个人的面目就那样活下去之时,轻纱发现了自己这副身体主人的秘密。轻纱意识到这件事重要性质决定要逃走,她请求与自己一般无所依靠的鬼魂夜与自己相伴,渐渐发现了自己的感情,他竟与自己很久之前认识的人感觉相似,似曾相识。这是一个爱恨纠缠着的,整篇被谜团环绕至结局的小说,被爱,错爱,虐爱,欺爱,的花样展开。以主角之力带领所爱之人拯救世间的故事。
  • 综漫之虚无神魔

    综漫之虚无神魔

    吾,即是神,也是魔!吾,即使光明,也是黑暗,吾并非混沌,吾,什么也不是,吾!就是虚无的主宰!极·无上虚无神魔本源主宰!!
  • 重生之侬本无情

    重生之侬本无情

    你我的仇怨恐怕几辈子都无法化解,会毫不留情的给予彼此各种恶毒的字眼,时时刻刻希望对方下地狱!可是,夜深人静的时候,没有人知道,有一种爱、撕心裂肺!【有完本小说一本,坑品保证,欢迎跳坑哦~!】
  • 政理

    政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极道飞仙

    极道飞仙

    永生之巅,命运河畔诡异蔓延,黑暗弥漫殒神大陆,群魔乱天动地,四海风云突变,妖兽肆虐横行!永恒未知处,黑暗弥漫,诡异蔓延,命运河畔,众生哀叹!深山少年,横空出世,踩着敌人的累累尸骨,一步步走上絕颠,征战永恒,拳镇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