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25900000007

第7章 “百年不遇”的胜景

从上一个世纪末,到这一个世纪末,是完整的一百年。这一百年的中国社会,发生过很多重大亊件。这些事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中国的文学。就社会而言,这一百年的经历,是由古典中国向着现代中国的衍变过程;就文学而言,则是开始并完成了由文学向着新文学的完整过渡的过程。不论是从社会发展的层面,还是从文学发展的层面看,这一百年对于中国都是意义重大的,是充满追求的激情和刻骨铭心的苦难的历程。

文学在映照这一百一年中国社会的全部丰富性中完成了自己。同时也留下历史性局限造出的畸斜乃至歧误。这就使这一百年的文学成为矛盾重重的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从文学的使命和内涵,到它的表现形式,直至最终形成的艺术基本风格,如今我们面对的文学百年,都未曾脱离中国社会决定性的制约。

文学承受着充满焦虑而又复杂多变的社会给予的重压。

文学为适应生长它的特殊环境而付出的代价:一方面为了顺应社会情势,文学竭力以自有的方式传达出这一特定时空中国的现实处境和中国人的情感经历;另一方面,它又不得不在较之艺术和审美更为急切的社会功利面前,不同程度地削弱以至在某一时期排挤文学自身的品质。审美与非审美,功利与非功利的矛盾、对立,以及“杂呈”,是这一百年文学的但中国这一百年待有的忧患却意外地使文学得到好处。一种崭新的文学形态在深重的危机和庄严的召唤中诞生。中国现代文学终于在古典文学沉厚的土壤上脱颖而出。诞生于本世纪初期的新文学直接受惠于清末以来文学改良和文体实验的一切成果,终于以充满现代精神和参与世界文学的姿态,进入了中国古典文学未曾也无法抵达的境界。

十九、二十世纪之交,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期,也是中国文学的转型期。尽管社会转型不一定伴随着文学转型,但在中国,这并不同步的现象都奇妙地有了某种叠合我们如今肴到的就是这样一种社会和文学相互印证、相互阐释的奇观。即将画上旬号的古典文学,以它最后的辉煌,提醒人们记住它永恒的魅力。而新文学则以让人目不暇接的快速的节奏,不断展示它充满锐气的试验性成果。一边是夕阳的灿烂,一边是初月的清辉。生逢此时的中国人,终于窥见了这“百年不遇”的胜景。这一切,如今都蕴积在这套《百年中国文学经典》中了。

“经典”一辞在以往是慎用的,如今被应用得有点普泛化。其实,任何关于“经典”或“精华”的厘定都是相对的。一个明显的道理就是,任何精神产品的价值判断,都不会是单纯的和唯一的,精神现象有不可比拟的繁复性。何况,做这些判断的人,他们的学养、趣味和考察的方式又是千差万别的。还有,一个无可置疑的事实是,文学史总有很多有意或无意的“遗漏”。文学史的基本方式不是累积,更确切地说,是淘汰。它以不间断的“减法”来保留那些最值得保留的文学资源「而忽略或弃贤那些一般化的材料。文学史正是以这种“无情”的方式,推进它富有建设性的工作。

尽管如今的“经典”并不代表让人敬畏的神圣,但经典却始终意味着一种高度。高度并不是尽善尽美,也并非无懈可峦。这里入选的作品,大体只是编者认为的是最值得保留和记忆的作品。这样说当然不是认为那些众多未入选的作品就应该遗忘。事实有多少个选家就有多少种选本,同时也就存在着各异其趣的选择标准。这在文学观念变得多元化的今天,就更是如此。

编者在他长期(怛都有限)的阅读中形成了他认为符合上面的陈述的观念。这种观念在遴选作品中被具体化了,这大体是指那些能通过具体的描写或感觉、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出生活的信念,对人和大地的永恒之爱,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又有精湛丰盈的艺术表现力的作品。由于考虑到这一百年文学和社会的密切关联,编者尤为关注那些保留和传达了产生它的特定时代风情的精神劳作。

编者在从事本书的编选工作时始终怀有一种庄严感而不敢稍有疏忽。但哲年文学浩如烟海,一个人的阅读非常有限,在这一点上。

同类推荐
  • 唐诗宋词全鉴

    唐诗宋词全鉴

    唐诗和宋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是一座浩大的文学艺术殿堂,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令人仰叹的高峰。它能丰富人的知识,陶冶人的情操,充实人的精神。本书精选了唐诗宋词中最具代表性的篇章,通过作者简介、原文、注释、鉴赏几个版块,进行了精准的阐释,便于读者更好地领悟唐诗宋词的美学内涵,由此增强内在的人文修养。
  • 薇蕨集:郁达夫作品精选

    薇蕨集:郁达夫作品精选

    本书是感悟文学大师经典,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本套图书格调高雅,知识丰富,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权威性和系统性,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陈列。
  • 蓝色蜃楼

    蓝色蜃楼

    以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和西部大开发为大背景,描写了西部的生态状况和农民的生活处境。作品以腾格里沙漠治沙英雄石述柱,全国治沙模范八步沙六老汉矢志治沙、景泰电力提灌工程、移民搬迁工程以及众多企业家依托沙漠生态资源艰苦创业造福家乡的事迹为素材,塑造了治沙模范刘万忠,热心支持沙漠治理的县委书记杨子华以及青年企业家刘涛等众多人物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腾格里沙漠干部群众为了改造严酷的自然环境而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歌颂了西部农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引黄西进、治沙移民,顽强地同严酷的自然环境抗争的开拓精神。
  • 丹霞初映

    丹霞初映

    内容是多方面的。有新闻工作的回顾,有游走四方的见闻,有读人观影的笔录,有散文随笔的实践。体裁也是五花八门,有散记、随感、评论、语录等。我也想清一色,这样别人就好对你有个正规评价,包括人和作品。可我做不到这点。我说过,我一辈子常年奔波在新闻一文学这两座山峰之间,存在决定技能,所以,我写的东西就是这两种体裁杂交的作品。往往有这样的情况,在写新闻特写时,文中会跳出几句文学语言;在写散文作品时,文中又会夹杂几句新闻评述。这是职业化带来的后果,没药可救。好在自己写的东西大多是写给自己看的,公开发表的不多。现代社会又是多样化的趋势,我这样的文章就是读者也是可以宽容的吧。
  • 免费午餐:柔软改变中国

    免费午餐:柔软改变中国

    2011年3月1日,一名普通的调查记者通过微博,让我们看到了大山深处那些因为上学路远无法回家吃饭,必须忍受饥饿的孩子,并大声疾呼:孩子们需要一份“免费午餐”!一夜之间,无数像你我一样善良的人们,用网络时代特有的方式,为山区孩子送去一份份热腾腾的午餐。看似普通的献爱心活动,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冰冷的电子屏幕背后,还有一颗颗炙热的心,和对我们深爱着的这个国家的呵护之情。所以,请停止抱怨,用行动改变中国。翻开本书,见证您的一份爱心,如何让越来越多的孩子们免于饥饿,快乐成长。
热门推荐
  • 那天的阳光刚刚好

    那天的阳光刚刚好

    她前一秒是专业特工,下一秒便是商战军师,再下一秒又是对总裁冰冷若霜的普通女下属,她自认为与他的世界一直遥不可及,她越逃离,他却越拼了命的想要拥有她....
  • 当前文学症候分析

    当前文学症候分析

    《当前文学症候分析》为丛书之一,对当前文学症候作了深入的分析。“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与批评书系”,选择了有代表性的当代十三位评论家的作品,这些集子都是他们在自己文学研究与批评作品中挑选出来的。无疑,这套规模相当的文学研究与批评丛书,不仅仅是这些批评家自己的成果,也代表了当今文坛批评界的最高水准,同时它又以不同的个人风格闪烁着这些批评家们独立的睿智光芒。
  • 莫家阴阳宅

    莫家阴阳宅

    死宅男初次相亲被捉弄,二十三年竟然还是小处处。半夜路遇结亲难道是见鬼?“没错,你就是见鬼了!”“我家的阴阳宅可以归你,前提是……做我媳妇儿……”
  • 赤色火焰

    赤色火焰

    【天谕同人衍生小说】那团火印在她的记忆里挥之不去,那红色出现在他的梦境中难以摆脱。他只是想一心悟道,领悟白帝留下的刃道奥义,命运却再三捉弄。她不明白守护时间秩序有什么意义,可她又不知走向何方。柳夷光、启极、帝都、狐族等,所有的一切交织在云垂大陆,掀起又一阵狂澜。
  • 还你一个好男人

    还你一个好男人

    好男人定义:好男人,乃性情中人也。浅说尴尬,男人并不畅快,躲过五光十色的美丽陷阱,还得强作欢颜;细说本色,男人并没长大,尽管也能冷酷到底,却敌不过泥做的骨肉;聊说峥嵘,男儿当自强,及时行动,成功在望! 本书潜心于两性心理文化研究,决不同于流行的俗文化,它既权威又通俗,读来兴味盎然让人豁然开朗。本书不同于一般的理论著作和通俗读物,它既有浓浓的哲味又有活灵活现的案例。
  • 法华义疏

    法华义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冷少的新娘

    冷少的新娘

    他,是修罗场上踩着死尸走出来的魔王,亦是商业王国里令人叹服的“鬼才”,可是八字太硬,出生没多久就克死了父亲和哥哥。算命的说,如若寻一个八字和他一样硬的女孩做童养媳,兴许能庇护其余的家人一世平安,于是便有了她这个新时代的童养媳。
  • 往事并非如烟

    往事并非如烟

    上官和朱大可是城市普通人,在他们身上发生了爱情纠葛和各种际遇:朱大可卧底卖肾组织;上官和生命垂危的李子悦举行结婚仪式;陶李和杨光为抗战老兵网上旅游、送磨刀老人回家……这个世界上,确实还有一种爱仿佛离心灵很近,却离身体很远。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心里的宁静。
  • 界之尊

    界之尊

    异世重生是巧合......还是人为?神秘古玉究竟有什么来历......远古遗迹的残壁上,为何刻印着前世的神文?相似的历史下,两个世界是否有着联系……陆宇相信,随着他实力的提升,这一切谜团最终都会一一揭开!
  • 橡树路

    橡树路

    “行走”,始终是作者心中一个永远排遣不掉、充满了诱惑和诗意的童话。橡树路,这条已有200多年历史的“租界”,是一座充满了传奇和神秘色彩的古堡,主人公的这次行走是从进入古堡开始的,跨越久远又如此斑驳,但最终他还是立足在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一批人的故事中,因为作者始终认为:这一代人经历的是一段极为特殊的生命历程。本书充分书写了令人揪心的一段现实苦难,但却将最不可思议的一曲童话榫卯契合地嵌入其中,将现实中的“王子”和“仙女”与童话中的一一对应,并将二者的历史渊源神奇地探求追溯,做到了历史与现实、童话与真实的一次无缝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