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孩子上学了,我们把一大堆的要求突然放在他的面前:“你必须成绩好,必须听话,必须专心,必须上课不讲话,必须坐着不动,必须做完作业,再做几张同步练习卷,必须考到前几名……”如果他做不到我们要求的,我们就把一大堆的指责推给他。孩子在这个时候得出的结论是:“妈妈不爱我,爸爸不爱我,爸爸妈妈都对我不满意,他们讨厌我,他们不要我了。”这让他自信全毁、无所适从。
在孩子进入叛逆期之前,我们没有帮助他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我们虽然生了孩子的身,但这只是硬件。
软件呢,我们给了孩子什么样的软件?
软件是指思维意识,即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帮助他一点一点建立正确的思维意识系统。
当孩子进入叛逆期,做一些离谱的事情时,我们无所适从,恼羞成怒,又打又骂,采取各种惩罚。渐渐地,孩子的心跟我们远了,他怕回家,怕上学。哪里轻松、哪里放松,哪里有安慰他就去哪里。
当他离家出走,跟着一帮不三不四的朋友在一起,我们到处找,找的时候想:只要回家就好,只要不做坏事就好,只要不出去害人就好,成绩好不好不要紧的……
现代教育体制下,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的教育体制下,通常20%的孩子能很快适应学校教育;30%的孩子通过努力,通过家长老师的帮助,可以适应;而30%的孩子很难适应,但可以忍受;20%的孩子对学校教育无法适应,甚至很反抗。这并不是孩子不听话,不爱学习,而是因为他无法适应这种教育方式,加上家长没有方法没有耐心,或者觉得自己把孩子送到学校就全由学校负责了,而老师又顾不过来。作为家长,作为家庭教育,要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帮助他化解不适应,但绝不能成为学校教育的随从。
当孩子的一切都让你不满意的时候,你怎样对待孩子呢?退伍兵的故事可以给我们一些思考吗?
拿破仑·希尔对继母的爱
成功后的拿破仑·希尔说:“我最尊敬的人是我的继母,是她用爱和正确的方法,改变了我的命运,给了我一切。”
拿破仑·希尔是个全球闻名的激励大师,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究竟经历了什么,让他成为世界第一的激励大师呢?
其中的故事耐人寻味。
小时候的拿破仑·希尔是人们公认的坏孩子。生母去世后,唯一对他关心的人没有了,他在父亲和兄弟们以及乡邻们眼中的形象变得更为恶劣,年幼的拿破仑·希尔已大有破罐子破摔的态势了。
在他9岁的时候,父亲把继母娶进了家门。为他的屡屡犯事而伤透脑筋的父亲,是这样向新婚妻子介绍拿破仑·希尔的:“亲爱的,希望你注意这个全郡最坏的男孩,他已经让我无可奈何。说不定明天早晨以前,他就会拿石头扔向你,或者做出你完全想不到的坏事。未来你在这个家庭里,所有眼泪的来源将来自于他。”
出乎拿破仑·希尔的意料,听完父亲介绍后,继母竟然微笑着走到他面前,两手放在他的肩上,说:“真的吗?这是最坏的孩子吗?完全不是!他应该是最优秀的才对!”继母略为停顿了一会儿,然后对父亲说,“我觉得他恰恰是最聪明的一个,我们要做的事情是如何把他的美好的特质更好地发挥出来!我更相信,在未来,我幸福的眼泪、自豪的眼泪、激动的眼泪也将来自于他。”
年幼的孩子虽然不谙世事,但毕竟能区分言语的好坏,拿破仑·希尔被激励了!
一年以后,拿破仑·希尔就成了当地有名的少年写手。20岁的时候,他已经被人们称之为作家了。拿破仑·希尔整整奋斗了20年,创造性地提出成功的28项黄金法则,帮助千千万万的普通人走上成功和致富的道路,成为全世界赫赫有名的激励大师。
幸亏他有一位善良慈爱的继母。继母以足够的耐心,一次次鼓励孩子,并懂得透过孩子闯祸的现象,去了解观察孩子表面现象下真实的内心。
成功后的拿破仑·希尔说:“我最尊敬的人是我的继母,是她用爱和正确的方法改变了我的命运,给了我一切。”
第一次读到这则故事的时候,我把自己从头到尾对照了一下,看自己作为一个母亲的合格程度,我最多能得50分,囡还是我亲生的,我郑重地向囡道歉!
请允许我在此,向天下继母敬礼!
继母是拿破仑·希尔的激励大师,若干年后,拿破仑·希尔成为全世界无数人的激励大师。
人的潜能到底有多大,谁也说不清。父母只要知道,唯有激励能让潜能迸发。如果懂得这一点,使用这一点,对于教育孩子,足够了。
如果孩子犯错,你就笑着激励他说:成功的人天天犯错,不成功的人天天防止自己犯错,但只要一犯错就是致命的错。所以,犯错不要紧,总结一下,让自己往前跨一步,就好。
如果孩子成绩不好,你就拍拍他激励他说:是啊,我相信你是对自己这一个阶段的学习态度不满意。态度好一切都能好,态度不好,什么都不会好。改变一下态度吧,你能的!
如果孩子在学校碰到一件不公平的事,你就跟他散散步,轻轻松松激励他说:只有学会应对不公平,才能学会生存。应对的不公平越多,人就越成熟。在不公平中做出成绩,才值得骄傲。
如果孩子问你要不要做班级干部,你就认真地激励他说:妈妈希望你能一直努力做个好班干,为更多的人服务。先成就别人,再成就自己。那么你可以在自己的简历上写——我从小学开始,就注重培养自己的管理能力,团结同学一起做事。
激励孩子,从被动变为主动,持续地、不厌其烦地激励,直到你的孩子真正地由被动变为主动。做母亲的一定要知道:如果人生是被动的,事做成了也是牺牲;如果人生是主动的,事做不成也是幸福。
在中国,家庭教育几乎空白,没有模式。家长虽然有教育的意识,但没有原则,或者非常朦胧,常常不能确信自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到底做得对还是不对。有统计证明,家长面对孩子的行为有90%都是错误的。
现在,至少有一个你知道是正确的,你是确认的,那就是激励你的孩子。通过你的激励,让他走向爱,走向勇敢,走向积极向上,走向独立,走向承担。
不做毒蛇猛兽般的父母
“你说我妈妈啊,我妈妈是毒蛇!”孩子很调皮,边说边学着毒蛇的样子,朝着记者吐吐舌头。记者十分不解,连问三个孩子,孩子们都把妈妈形容成动物了,而且都是很吓人的动物,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有一年的儿童节之前,电视台派记者到小学采访,记者选择课间休息的时间,在操场上,逮着一个正在玩的小朋友问:“明天是儿童节,你来说说你的妈妈,你妈妈什么样?跟我们来形容一下你的妈妈。”
“嗯,让我想想,我妈妈她是老虎!”小男孩说完就跑了。
记者吓一跳,再逮住一个孩子,问同样的问题。
“我妈妈啊,狮子!”
再逮一个,再问。
“你说我妈妈啊,我妈妈是毒蛇!”孩子很调皮,边说边学着毒蛇的样子,朝着记者吐吐舌头。
记者十分不解,连问三个孩子,孩子们都把妈妈形容成动物了,而且都是很吓人的动物,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记者把几个孩子叫到一起,认认真真问他们:“为什么把你们的妈妈说成老虎、狮子或毒蛇呢?”
孩子们这下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说:“你不知道我妈妈,她每次进我房间蹑手蹑脚,看我是不是在专心做作业。她这样轻手轻脚,突然把人家吓一跳,不是毒蛇吗?”
“我妈妈进我房间,总把鞋子拎在手上,我一开始不知道为什么,后来才知道是为了不发出声音,这样以便发现我是不是在偷看小说。”
“我妈妈不好好讲话,一跟我讲话就大声吼。整天瞪大眼睛,张牙舞爪的,一副要扑上来,吃人的样子,不是狮子吗!”
“我妈妈规定我,进爸爸妈妈房间必须敲门。可是,她自己进我房间从来不敲门,每次都被她吓一跳。我被她吓一跳的时候,她还说,那是因为我心里有鬼。”
拿着这则报道跟很多家长谈,妈妈们有的感觉很好笑,有的感觉震惊,有的听了双手一摊说“没办法”,有的无可奈何地叹口气,有的是完全没想到孩子这样看自己。
家长认为,如果他们的声音不提高到这种程度,孩子就不听!结果孩子却把他们评价为有暴力倾向的、像毒蛇猛兽一样的爸爸和妈妈。
这一切都是因为家长讲话不算数,久而久之造成的。比如,你跟孩子坚定有力地说一遍“吃饭了”就行了,不要再说第二遍,他不来,你们自顾自吃。你不断地催他,他就认为,催不到高八度的声音,还不用去做,妈妈一定会再催的。孩子还从中得出一个结论,做什么,妈妈都会不断提醒的,等提醒得她发急了我再做不迟,之前的提醒没有多大实际意义。到最后,真来不及的话,妈妈还会帮我,何必一说就去做呢?你听一听,事情到底是他的还是家长的,你搞混了,孩子也搞混了,怪谁?
每一种机制下,孩子都有一个应对的方式。家长们,先检查自己制订的机制。
每次跟孩子们在一起,都要对他们一一采访。
“请你说出你最讨厌父母什么行为?”
孩子们回答很踊跃。
“我讨厌妈妈整天唠叨!”
“我不喜欢爸爸经常喝醉!”
“他们说话不算数,答应我们的事都耍赖!”
“我妈妈从来不相信我,整天瞎猜我跟谁好,真没劲。”
“我不喜欢妈妈整天拿我跟同事的小孩比。”
“我不喜欢他们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吵架!我看见他们就生气,说我是小孩,他们才是小孩。”
“他们为了无聊的事吵架,还说不离婚是为了我!”
纪伯伦说:“孩子其实并不是你们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自身渴求的儿女,他们借你们而生,却并非从你们而来,尽管他们与你们同在,却并不属于你们。你们可以把你们的爱给予他们,但不能给予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们可以庇护他们的身体,但不是他们的灵魂。”
让我们学习更懂自己的孩子吧!听一首妈妈唱给孩子的歌《我想更懂你》。
孩子——
每次我想更懂你
我们却更有距离
是不是都用错言语,也用错了表情
其实我想更懂你
不是为了抓紧你
我只是怕你会忘记
有人永远爱着你,爱你
妈妈——
请你听听我的真心话
你每天看着我长大
但你是否了解我内心矛盾的对话
你板着脸孔不屑地对着我看
我的视线没有勇气
只好面对冷冷的地板
这就是你,这就是我,我们之间的互动
何时开始慢慢加以冷藏加以冷冻
我好想逃,好想躲进一个洞
我需要真正了解我的人,为我解救
这就是我的内心请你仔细地看
我试过好多次的机会想要触碰你的手
课本上说我们应是最好的朋友
但是显然不是,我叙述我的故事
可不可能没“代沟”
代沟的问题,困扰很多家长,代沟久了,孩子大了,根本看不起家长,家长在孩子心目中没有高度。孩子在家长心目中不孝顺、不尊重、不恭敬。如果孩子无法发自内心地行孝,而变成一种无可奈何的责任甚至负担,需要孩子用意志力来爱父母,天下孩子有多少能做到呢?不要考验孩子了,家长主动走近孩子,为减小代沟,一起进步吧。
看一下,父母与子女的衣着差异很大的,一个像是“**********”时代的人,一个是嬉皮士那样的人,代沟,一眼就看得出来。
改革开放30年来,代沟加深,父母与孩子间出现代沟的时间提前,即孩子叛逆期的年龄明显提前。原来是当孩子十三四岁开始有代沟,现在变成孩子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父母和孩子之间,代沟的现象和表现就出现了。
30年来,中国发展的主题是改革和开放,而很多父母并没有改革,也没有开放。
《弟子规》中说:“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你用家长的权势去压孩子,他心里不舒服、不接受,甚至抗拒,暂时没有表现出他的不满,是畏惧你的权威。这样的畏惧,在孩子长到小学三、四年级,最晚14岁的时候,爆发!
如何让孩子安然度过叛逆期,只有用智慧去缩小代沟。具体介绍几个方法,请各位家长不怀疑、不争辩、长期坚持去做——
第一,父母都要穿着时尚。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外面。
穿着时尚代表你愿意尝试新事物。孩子期盼一个端庄、时尚、有灵气的、举手投足受人尊敬的妈妈。总喜欢穿着睡衣往街上跑的人,受孩子鄙视。
可是也有例外,一位家长跟我说:“我喜欢随意,我喜欢穿睡衣上街买个菜什么的,我孩子不批评我,他有时候跟我一样也穿着睡衣上街。”我咬着牙说:“那好吧,我不反对你们俩一起穿着睡衣奔向成功的人生。”
第二,永远对孩子所有的观点感兴趣。不批判,只引导。
回忆我们自己小的时候,有一个想法告诉父母,父母好像总是没什么兴趣,总在忙他们自己的事。孩子有一个阶段特别会问问题,问一些千奇百怪的问题,你抓耳挠腮,常常答不上来。
囡小时候,我带着她去家后面的幼儿园,走过几间老旧的平房,囡指着屋檐说:“妈妈,你看,那里有很多玻璃。”这是冬天,我一看,屋檐下结了长长的冰凌,她说这是玻璃。
我该马上纠正她说:“胡说,这不是玻璃,这是冰!赶紧走!”还是:“是噢,真像玻璃,它到底是不是玻璃呢,玻璃会不会挂在这里呢?来,妈妈拿一根给你。”
“妈妈,玻璃好冰啊。呀,它化了,变成水了。”
我说:“是吗,抓在手里就化了吗?今天回家,你把手按在饭桌玻璃台板上,看看家里的玻璃会不会化。”
从小到大,孩子会问很多问题:我怎么生出来的?我长大了能不能跟妈妈结婚?为什么会下雨?小狗为什么不会说话?天为什么会黑?妈妈为什么要上班?月亮为什么一会儿圆一会儿缺?一堆一堆棉花怎么挂在天上?……那么多为什么,家长招架不住,招架不住要怎么办?这里教你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
方法是,当孩子有那么多的观点,那么多的想法,那么多感兴趣的事情,而你又解释不清楚的时候,你就说:“孩子,问得好!你的想法真棒,你要探索的这个问题,妈妈跟你一样,也不懂,爸爸也不懂,这样吧,周末的时候,我们一起到书店去,我们去找书,查资料。你问的这个问题,书上一定有,《十万个为什么》上一定有。”
这里最坏的做法,就是不懂装懂,或者跟孩子说:“去去去,一边去,自己想去。”人之所以进步难,非常简单就是说“不懂”难,承认错误难。家庭必须建立承认错误的制度和道歉制度。
第三,学习到老,永远不说“我不会”,只说“我还没学”。对一切事物表现出热情。
中华大地上一道风景——父母送孩子去少年宫,去早教机构,自己坐在那里,边等孩子边打牌,或看电视,或打毛衣。看书的,几乎没有。
了解一些你孩子正在学的专长的背景,比如,如果孩子在学舞蹈,你看书查查资料,了解舞蹈方面的艺术家,如黄豆豆、杨丽萍他们的背景。孩子走出教室,你回家一路跟他讲舞蹈的故事和舞蹈灵魂人物的故事,以此建立孩子的兴趣并持续孩子的兴趣。
有这三条,足够用了。
代沟的问题,困扰很多家长,代沟久了,孩子大了,根本看不起家长,家长在孩子心目中没有高度。孩子在家长心目中不孝顺、不尊重、不恭敬。如果孩子无法发自内心地行孝,而变成一种无可奈何的责任甚至负担,需要孩子用意志力来爱父母,天下孩子有多少能做到呢?不要考验孩子了,家长主动走近孩子,为减小代沟,一起进步吧!
这些话你说过吗
如果你真的希望孩子有出息,你一定要懂得家里最需要什么文化氛围。最需要的是家庭文化的提升,最需要的是把孩子当作平等的生命,最需要的是放下作为父母的权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