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63300000006

第6章 孩子成长需要什么(1)

孩子成长需要什么?这个问题,家长要花一点时间来思考。

其实,从灵魂学的层面上讲,看着孩子成长,你要做的事并不多。因为,一切未来需要的能力,孩子都与生俱来。家长只是要保证这些与生俱来的能力,在你所营造的环境中自然而健康地生长就行了。

一句话,宽松的氛围,鼓励的眼神,带领的行为,孩子成长最需要!

创造愉快的家庭时光

囡爸烧的糖醋排骨、红烧黄鱼、清蒸带鱼最好吃,囡吃得咂咂有声;囡妈烧的苋菜鸡肉羹、爆炒蛏子和韭菜馄饨最好吃,囡吃剩下的没带到学校去,会后悔一个月。中秋节之前,囡发短信回来说:“妈妈,中秋节,您在家吗?女儿已经枯竭了,需要韭菜馄饨滋补。”千里之外,能感觉到她的灿烂情绪。

愉快的家庭时光,在孩子成长道路上,你给了他多少呢?在他的脑海里,又留下了多少幅愉快的家庭时光的美好画面呢?有多少记忆能在孩子前途渺茫、徘徊沮丧的时候被想起呢?

有意识地创造愉快的家庭时光,请养成这个习惯。

一家三口一起在周末的上午,去菜市场买菜,爸爸喜欢吃什么?能烧的拿手菜是什么?妈妈喜欢吃什么?能烧的拿手菜是什么?孩子喜欢吃什么?能烧的拿手菜是什么?爷爷奶奶喜欢吃什么?外婆外公喜欢吃什么?一家人之间,喜欢吃什么互相之间都是有了解的。

孩子从小跟着,看着菜场的菜如何变成碗里的菜,孩子会有深刻记忆。这样的画面,将留在孩子心中。

讲到这里的时候,是不是有些家长会产生疑问:三个人一起去买菜,是不是太浪费劳动力了,太浪费生产力了?

你要那么多生产力干吗?你要那么多劳动力干吗?你要的是愉快的家庭氛围,整个家庭的共同记忆。

建议各位家长,你需要在你的厨艺当中,找出三五个拿手菜,这几个菜,有妈妈的味道,孩子今后走遍天下,他都觉得还是妈妈烧的那个土豆丝炒青椒最好吃。爸爸也一样,同样找出三五个拿手菜,这几个菜,有爸爸的味道。爸爸不会的话,要偷偷学艺呵。尽快学好呈现出来,意义无限。

囡爸烧的糖醋排骨、红烧黄鱼、清蒸带鱼最好吃,囡吃得咂咂有声;囡妈烧的苋菜鸡肉羹、爆炒蛏子和韭菜馄饨最好吃,囡吃剩下的没带到学校去,会后悔一个月。中秋节之前,囡发短信回来说:“妈妈,中秋节,您在家吗,女儿已经枯竭了,需要韭菜馄饨滋补。”千里之外,能感觉到她的灿烂情绪。

期待回家,向往家庭,是因为脑海里留着很多愉快的家庭时光画面。

“我才不要到饭店去吃饭,饭店做的饭哪有我爸爸做得好吃,我什么时候要请你们到我家,吃我爸爸做的葱炒鲫鱼。”孩子这样说,你一定做对了。

一个孩子跟我说:“老师,我妈妈整天在家里搓麻将,家里只有一个桌子,我要做作业,妈妈让我趴在床上做作业,不要烦她。”

这样的画面,请不要留在孩子心中,如果有了,用你的行动做橡皮擦,一点一点用力把它擦掉。

曾经有一篇征文《打麻将的妈妈》,我一直保留。写这篇文章的孩子上小学三年级,得奖了。但是,没有办法领奖,因为文章没有署名。如果署名并领奖,回家后,不知道会被妈妈打,还是能让妈妈顿悟。

三万、八条……妈妈又在客厅里打麻将了,此时的我已无心再做作业了,一股无名的恨从心头升起。我恨她,恨这个爱打麻将的妈妈,妈妈为了打麻将,竟然不顾我学习、不顾我吃饭。

一次测验我得了满分,我满心欢喜地把试卷带回家,想让妈妈高兴高兴、表扬表扬。但是,在麻将桌上的妈妈,竟然不屑一顾地说:“嗯,还行,不要骄傲!”她随手扔给我一张十元钱,说,“这是我昨天打麻将赢的,给你做奖励吧。”

我气得当时就把钱撕成两半,伤心地哭了!

在青少年领袖训练营上,我不止一次与这样的孩子交谈,通常孩子都跟我讲:妈妈整天打麻将,到吃饭的时候就扔给我几块钱,让我自己去买饭吃。她可以一整天都在打麻将。我有不会的作业去问她,她看也不看,让我一边去,不要影响她。她怎么可以这么过日子呢?她怎么可以这么没有追求呢?

太多的爸爸妈妈,创造一些东西,但不经营它。

比如生孩子,我们创造生命,但是,我们不经营生命,孩子就如一亩地,你没有好好耕种,但你期待收成。当你什么也不种,一样会长东西,长什么呢?不说你也知道:长杂草,杂草丛生。这样的收成你当然不会满意,可你并不承认自己没有好好耕种、没有好好经营。

比如买房,创造财富买房子装修房子,但是不经营家庭,不经营家庭关系,渐渐地,房子还是房子,却无法变成温暖的场所,家人的心无法在此停留。

长此以往,拥有孩子但不尽如人意,拥有房子但没有家的感觉,任其自生自灭。这样的拥有,不再是恩典,而变成了负担。

人生的经营,以一辈子为期限,幼时播种,全盘筹划,起点,以美好的家庭时光开始。

我们全家人一起去韩国,回国途中,囡说:“妈妈,我觉得韩国人确实有权申请端午节为他们的文化遗产。”我吓一跳,心想,来韩国的目的,可不是要让你这娃得出这样的结论啊。

我瞪大眼睛,问囡:“为什么?五天韩国行,何以得出这种结论?”

“妈妈,你没看见,韩国人多重视端午节啊,他们家家包粽子,一大家子人,穿着民族服装,围坐大桌前,孩子在脚边跑来跑去,七手八脚、有说有笑地一起包粽子,多美好啊。我们都是超市买现成的,多不美好啊。继承文化遗产,必须有全民意识,他们做到了,我们丢得差不多了。”囡看着我,带着近乎责备的眼神说,“妈妈,你想一想,我从小到大,你从来没有带着我一起包粽子,从来没有,一次也没有。所以,至今我还不会包粽子。”

我的脑袋立刻快速地转动了起来,快速转动不是想我有没有带着囡包过粽子,而是想我妈妈有没有带着我包过粽子。想了一圈,可以确认,我妈妈从来没有带着我包过粽子,我从来没有看见过我妈妈包过粽子。

这幅家庭画面缺失,缺了两代了。看都无法看到,又要如何复制。再缺几代,就找不到踪影了。

内疚,内疚。赶紧去书店买了两本书,先学着,明年一定带一大家子人,一起包粽子,摊饼子。我承诺,在此,请各位监督我。

怎样让孩子喜欢读书

他的生源是十里八乡被学校除名的孩子,孩子被除名了,年龄却还小,家长就拎着孩子的耳朵,到朱老师那里报到。朱老师严格,每天上午6点准时上课,下午6点下课,全天候读圣贤书,让孩子摇头晃脑地读,不讲解也不分析,读得不好用戒尺敲头。

怎样让孩子喜欢读书?从十月怀胎开始就给他读书!

十月怀胎,妈妈或爸爸可以天天给胎儿读半小时书,除了暴力的,什么都可以读!十月怀胎中,最好读完一部百科全书。这样的孩子长大,有一天,你一定可以骄傲地跟别人说:因为啊,我的孩子在肚子里就开始读书了!

0~3岁,家长要在每天睡前给孩子读书,读美丽的童话、优美的散文。每天捧着书读的人,尽量是同一个人。这个年龄,是孩子建立安全感最重要的阶段。

美国的一个机构,曾经做过多年的研究。研究机构进驻两个0~3岁的孤儿收养所,一家的孩子固定一位亲切慈祥的阿姨看护,另一个每天换一位亲切慈祥的阿姨看护。三个月后,两家机构的孩子大脑发育完全不同,第一家远比第二家的孩子智力发育得好。

事实充分证明,这个年龄的孩子,熟悉的面孔促进孩子建立安全感,安全感帮助孩子智力发育。

3~6岁,孩子的房间随手够得到的地方,要放大量的书。晚上睡觉,以不注意听不清的音量,在孩子房间放古典音乐、成语故事朗诵或英语朗诵。

5~10岁,睡前每天给孩子讲故事,但不要讲完,当孩子问“妈妈,后来怎么样了啊,结果怎么样了啊”的时候,你就扔书给他,跟他说,“自己去读,精彩的结果在书上”。

囡小时候,我给她讲《白雪公主》的故事,讲到最重要的时候不讲了,跟囡说:“明天讲好不好?”

囡:“不好不好,现在讲!”

“现在离你睡觉还有半个小时,要不你自己看吧,妈妈有事了,去做事了。”

这样做,只为让孩子产生一个感觉:哇!书上有好玩的东西,你看妈妈讲那么多精彩的故事都在书上,妈妈没时间讲完,我自己翻书,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于是,孩子就开始读书。

家长要有智慧地引导你的孩子,让他爱书。但一定不是自己一边搓麻将一边跟孩子说:好好看书,好好读书,这样做的结果可想而知。如果这样的话,一定会有一天,你焦虑地跟老师说:没办法,我一直叫他看书,他就是不看,我没有办法。

如果你的孩子稍大了,超过10岁了,要让他爱上读书,怎么办?

请你在孩子看书做作业的时候,千万不要在一旁说:字怎么写得那么难看啊?怎么这么坐没坐相啊?人怎么弯着啊?眼睛要离开书本远一点啊!笔要拿得好一点啊!做作业怎么能听音乐呢?你到底是在做作业还是在听音乐啊?作业怎么做得那么慢啊?告诉你,只要他在做作业,你就要安静,不去烦他。

但当他打游戏、看电视时,你就盯着他,烦他,跟他说以下的话:怎么可以离电视这么近?赶紧把腰挺直,一刻也不可以弯下来,要弯下来就去看书,看书可以弯下来;这么爱看电视就专心看,不能一边看一边吃东西;打游戏就专心打,不要翘着腿;每次游戏必须记录分数和成绩,打完后,写一篇分析文章,为什么分数忽高忽低,800字,两天后交给我。

总之,他看书,可适度放松对他的要求,他玩就严格要求他。

这里,我要对家长再多提一个要求,如果你希望孩子有大成就的话,请带着孩子读些经典。

我们总是把老祖宗的文化说成是中国传统文化,今天,你把“传统”两个字去掉。我们所学的是中国文化。日本人在浩瀚的中国文化中,只读懂了“禅宗”,就让日本民族雄居世界经济强国之列。可见中国文化里有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和能量,它帮助我们认知生命、丰富生命,教导我们稳稳地度过人生。

大概在两年前,中国的最后一位私塾先生朱先生去世,享年88岁。他是安徽人,在安徽做了一辈子的私塾先生。为他送葬的队伍绵延好几里。队伍里,有显赫的政府官员,有当地商界巨头,有教育界名人,有普通百姓。

你肯定会问:他在“**********”时做私塾老师,改革开放了,还在做私塾老师,他的生源哪里来呢?

他的生源是十里八乡被学校除名的孩子,孩子被除名了,年龄却还小,家长就拎着孩子的耳朵,到朱老师那里报到。朱老师严格,每天上午6点准时上课,下午6点下课,全天候读圣贤书,让孩子摇头晃脑地读,不讲解也不分析,读得不好用戒尺敲头。

一段时间以后,孩子变了,大变,学校通过考察,愿意重新接受孩子上学。最长的,在朱老师的私塾里待了三年,复学了。

最重要的是,若干年以后,这些孩子都发展得很好,很不平凡。也许你觉得真不可思议,其实没什么不可思议的,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力量。

但愿朱老师的离去,没有带走这一切。

决定孩子命运的不是分数

成绩不好不要怕,亲爱的爸爸妈妈们,想一想成绩好的孩子来不及建立的东西是什么?他们可能缺乏的东西是什么?他们认为不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在成绩好的光环下,容易被他们遗忘的那些东西是什么?

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成绩好,我说的是学校教育的分数。

人类大脑的十项脑区功能中,数字序列、逻辑思考、空间理解、长期记忆、短期记忆这些脑区功能强的,才可能学习成绩好,特别是容易把数理化学好。但是,就算这些脑区功能强大,如果恰好不喜欢任课老师,也可能得不到好成绩;如果家庭学习环境不好,也可能得不到好成绩;如果情绪不好,经常被情绪控制,也可能得不到好成绩。即使全力以赴、两耳不闻窗外事,搞好了成绩,那也只是记得一点知识,不代表未来能成功。

所以,孩子成绩不好,先看看是不是学习习惯不好,不爱读书,或者是没有对学习这件事负起责任。这跟孩子5~10岁时的家庭书卷氛围有关,5~10岁是一个孩子建立学习习惯、建立自我管理能力的最佳时期。时机过了,也许很难再爱上看书这件事。

孩子成绩不好,应该检讨的是家长。

家长坐在那里看书,对5~10岁的孩子来说,很重要。

如果这个时期的孩子没有建立起爱书的习惯,到叛逆期就会很危险。因为,当孩子到了叛逆期,家长一定会想方设法阻挠孩子长时间上网或看电视,孩子没有更有趣的事情来填补上网或看电视的时间,那要真正把他从网上拉出来就困难了。

其次再看看学习成绩不好,或者偏科,是不是因为不喜欢任课老师。一些孩子跟任课老师不和,内心有抵触情绪,那么,即使他这项脑区功能强大,也不大可能学出好成绩。老师因为太忙、压力大,跟孩子互动的方法简单,老师又对成绩好的孩子有明显的偏向,对成绩不好的不能充分启发、积极带动,这样,本来可以学好的孩子被荒废了。

家长要学会问问题,问孩子:是不是不喜欢这门课?是不是不喜欢任课老师?为什么不喜欢?老师教的这门课长大了有没有用?有用的话要不要跟老师赌气?

北师大第二附属中学的纪连海老师,经常在《百家讲坛》上讲历史。有一年,他班里的同学,无一例外,全部报考大学历史系。

纪连海老师很诧异,便问同学们:“该考什么专业考什么专业,为什么全部都考历史系啊?”

同学们说:“我就是喜欢历史,因为研究历史太有意思了。”从正常的比例上来讲,不可能全班碰巧都对历史有特殊喜好。应该说,是纪老师把历史讲得太生动、太有趣、太有意义了,同学们才纷纷爱上了历史。

孩子喜欢有趣的老师,还是一本正经的老师?纪老师爱职业、爱历史,轻松有趣,治学精益求精。在此,请允许我表达对纪老师最崇高的敬意。

最后,再看看孩子成绩不好,是不是因为有一个强劲的课外爱好,一个让他魂牵梦萦的爱好。因为这个爱好,在时间的分配上缺乏主次。家长要帮助孩子做时间管理,懂得主次,有序分配时间。

注意,课外爱好,不是要被扼杀的,而是要被鼓励的。家长不能只看眼前,来帮助孩子寻找未来的职业。什么都可以成为职业,有些职业目前闻所未闻,而将来会出现。比如,以前没有计算机程序员,没有心理咨询师,也没有婚姻家庭咨询师等职业,而现在这些都是好职业。家长不用着急,不要因为几分成绩,而损害孩子未来的发展。

即使真的智商低,无法学好学校的功课,那又如何。一般先天智商低的,情商不会低,将来有的是职业可以选择。改革开放的现实表明,关乎智商的职业很容易被机器所代替;关乎情商的职业,比如服务业、创意产业,未来发展势头强劲,永远也不可能被机器代替。

问一问自己——孩子成绩不好,你生气、着急、训斥孩子、打骂孩子,你到底在怕什么?

怕他将来没有饭吃?怕你自己没面子?怕考不好需要多花钱走后门?你到底在怕什么?

上大学是人生的目的吗?拿到名牌大学的文凭是人生的目的吗?还是拿到大学文凭找到一个好工作是人生的目的?不要先折磨孩子,想明白了再说。

同类推荐
  • 父母新知:让孩子学会交朋友

    父母新知:让孩子学会交朋友

    家庭教育畅销书《我家小孩有人缘》的姊妹篇。本书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着手,帮助家长分析孩子的问题,用一些实用的心理学小技巧、小训练,帮助孩子学会交朋友,形成友谊观。为了让家长好懂易学,本书用案例、讲方法,帮助家长用有针对性的办法,培养孩子的友谊观。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缺少与兄弟姐妹相处的机会。因此,对于现在的父母,如何让自己的孩子学会交朋友,如何帮助自己的孩子在与同伴交往中学会理解和忍让,并获得社会交往能力,这是相当重要的教养环节。
  • 父母一定和孩子做的80件事

    父母一定和孩子做的80件事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才,这一点必须明确。为人父母要多给孩子些自信,多些鼓励,少些埋怨;要多些倾听,少些攀比;要多些身教,少些言传;要多些沟通,少些诋毁。每个孩子都是骄傲,没有不合格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父母。愿天下父母共同努力,满怀爱心、信心、耐心与智慧之心,培养出更多健康、快乐而优秀的孩子吧!
  • 孩子不自立父母怎么办:有效解决孩子问题的50个对策

    孩子不自立父母怎么办:有效解决孩子问题的50个对策

    现在许多孩子不能自立,其责任更多在于父母,因为父母过于娇惯孩子。不自立的孩子无法面对社会的纷繁芜杂,无法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所以,从现在开始打破为孩子建立的“安全圈”,开始培养孩子多方面自立的能力。本书列举了50种有效的解决方案,以帮助家长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让孩子成长为独立自强、身心健康的人。
  • 现代儿童教育缺少什么

    现代儿童教育缺少什么

    孩子刚出世是天真无邪的,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关键在于后天环境影响才有了差别。大的环境有三个:家庭、学校、社会。其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是一个人接受的最早的教育,对未成年人的品格、情感、思想等影响非常重大,对生活、学习、劳动等各项习惯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整个教育的起点。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是家庭教育的延续和补充。社会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最广泛,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影响越来越大。这三方面因素决定了孩子是不是能够长好,长到什么程度,长成什么样子。孩子长不好的原因就出在这三方面。只有对它们有了深刻的了解才能培养好孩子。
  • 0-18岁孩子脊骨成长必读

    0-18岁孩子脊骨成长必读

    宝宝刚出生不久,就经常无缘无故哭闹不停?无论拿什么美味进行诱惑,宝宝就是没有食欲?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突然成了“小结巴”?孩子上学还没多久,就开始多动、厌学、不听课?孩子根本不用功,但不知不觉竟成了“小四眼”?孩子头痛或气喘,怎么“对症”治疗都毫无成效?各种问题,看了此书,不再是问题。
热门推荐
  • 诡命

    诡命

    家里不让我去算命,我好奇试了一次,结果给我算命的先生们,一个个吐血要跟我拼命……
  • 浮生若梦:不惹尘埃

    浮生若梦:不惹尘埃

    一面古朴的镜子,背后的花纹却透露出其隐藏的爱情。
  • 逃出轮回路

    逃出轮回路

    大贪官林火死亡后,因生前坏事做尽,被打下18层地狱(转折),然后受尽九世死亡轮回磨难,来偿还罪孽。…………过奈河桥,喝孟婆汤,因生前经常喝高度白酒、如伊力王、霸王醉、波兰精馏伏特加,免疫了孟婆汤的遗忘功效,所以带着记忆踏上了轮回路…………(求推荐,求收藏,求所有……)
  • 夕阳下的等待

    夕阳下的等待

    没有穿越重生,没有豪门恩怨缘,没有宏篇巨制,只是一个个的小故事。每个故事各不相干,每个人物都是独立的。爱情、友情、亲情......似乎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似乎又离我们很远。
  • 制霸老公,请放手

    制霸老公,请放手

    她为了保住父亲生前的心血,被迫和他分手。从此他们形同陌路却又日日相见。他和别人相亲高调喊话,让众人关注。“相亲就相亲,我不在乎,我不在乎,我不在乎!”她无动于衷。正式订婚时她却意外出现,包中藏刀。“你敢和别人结婚,我就敢死在当场。”“张兮兮,是不是我把手里的股份给你,你就会和我睡。”他邪魅的问道。“你就不能把股份分几次给我,多睡几次!”捂脸~~
  • 异族:争霸

    异族:争霸

    不同的人生,不同的种族,在杀戮中前行,巅峰之上谁与争锋
  • 神器之殇

    神器之殇

    纵横平行世界却不好世事的十大神器之主在仙魔大战中由于仙魔的贪心而不幸陨落,却以此为契机开启了一段因缘。前世的爱,今世的恋,伴随着无尽的利益与黑暗,像他袭来,波澜起伏的生活,他到底能否守住这黄金般的日常。扬起幽蓝的羽翼,畅游三界,逍遥六界千年的轮回,只为一次平凡的生活,当平凡降临时却又那么突然、美丽。新人出道,多多指教由于某种原因可能更新稍慢。
  • 重生豪门:妹控总裁的小娇妻

    重生豪门:妹控总裁的小娇妻

    苏小雅回到了高二那年,那时,他未娶,她未嫁。这一世,她决不放弃哥哥!
  • 和珅官场笔记

    和珅官场笔记

    本书从和珅的出身说起,贯穿其一生,重点介绍了他非同一般的升迁道路,以及火箭式的升官历程。从一个“反贪能臣”到一名“巨贪蛀虫”,和珅的经历,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 末世生存之行尸走肉

    末世生存之行尸走肉

    末世降临,各种不同的病毒开始以一种恐怖的速度蔓延,催使着停滞了万年的人类重新走上进化的道路,同时,各种生物也争先恐怖的迎来了进化的大热潮。百花争放,残酷的斗争,这个时代只属于进化最快的物种,人类不再是食物链的顶端生物——每个生物都在不停的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