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70200000021

第21章 走进四堡(2)

然而,今日的四堡却多多少少地让我失望。

雕版印书固然不存,而祖先的血脉还在后人身上流淌,那种开拓精神、进取之风当永存不灭。我所说的标记,也是对四堡的一种期望。四堡,应该在雕版以后的时光中出现另一种创新与事业,田园里将长出某种与时俱进的新型产业。可是没有,似乎半点也没有。雕版印刷衰亡后,四堡又退回到地地道道的传统农耕社会。

今日四堡,真的与中国大地上其他普普通通的乡村没有多大区别。雕版印书不过是一场没有留下多少痕迹的风暴,一番席卷过后,一切的一切,也就归于平静,回到了男耕女织那怪圈般的传统轨道。

古街依旧,赶圩依旧,当然,还有那些曾经红火过的刻坊建筑,也依旧高高耸立。

四堡坊刻,曾遭受过三次大的冲击。

以横扫儒教、推翻满清为使命的太平天国,曾将战火烧到了闭塞的四堡。而四堡印制的书籍,又多为儒学典籍。于是,四堡也就在劫难逃了,毁于兵燹的书籍、版刻不计其数。然而,四堡利用旧有技术,很快就恢复了元气。

清咸丰、同治年间,上海出现了石印,印刷快捷,装帧美丽,与雕版印刷相比,占据明显优势,对四堡书业构成潜在而有力的威胁。尽管如此,四堡并未感到多大危机,印书业仍在过去的轨道上照常运转。

清朝末年,致命的竞争与打击出现了,国外铅印新工艺传入中国,很快垄断市场,四堡无法抗衡,遂一落千丈,一蹶不振。书坊大多停业倒闭,只有残存的几家苦苦支撑,惨淡经营至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终于落下了最后的帷幕。

雕版印刷的衰亡,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稍加反省,四堡的衰落,又与自身有关。

当四堡的印书业如日中天之时,外地书商往来云集,江西浒湾的书商在雾阁买了一块地皮,搭房盖屋,坐地采购转运,大发书财。这本是一桩进一步促进四堡印书业更加繁荣的好事,可四堡人却眼红了,寻找各种借口刁难排挤。浒湾书商一气之下购走四堡刻版,回到故乡经营自己的印书坊去了。如果没有四堡的刺激与嫉妒,明清时期的中国雕版印刷基地中,很可能只有三地,不会出现浒湾之地这一强大的竞争对手。

有着如此心态,四堡在石印、铅印的侵袭下没有转型获得新生而直趋衰亡,也就不难理解了。

我以为新的转型不外两个方面,其一,利用旧有的生产供销一体化资源,像先人那样,引进、采用新的印刷技术;其二,科举废除后,印书内容应有所扬弃,从大量应试需用的儒学经典,转到时尚课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读物。然而,四堡人没有这样做,也许连想也没有这样想过,只是一味地躺在祖宗留下的遗产上固步自封。

不惟四堡,即使整个民族,在新技术面前也表现出相当的守旧与顽固。早在900多年前的北宋庆历年间,毕升就发明了效率大为提高的活字印刷术,可这一被国人自豪地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先进技术却长期没有得到推广。直到鸦片战争前夕,活字印刷不仅没有取代雕版印刷,就连相应的发展也微乎其微。对此,有人做过专门统计,清末版本目录《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共著录历代书籍7748种,不同版本计20000部,其中活字印本只有220部,仅占总数的1%强。

寿终正寝后的四堡,到处都是积压的书籍,长霉的雕版,废弃不用的房舍,以及各种杂物。即使风光不再,利用这些旧物还原、再现当年的辉煌与风采,也不过是一件举手之劳的事情。可是,虫蛀、霉变、朽烂,特别是人为的毁弃,对四堡的雕版遗存构成种种破坏与威胁。尤其是****时期的文化虚无主义,更是给四堡带来了一场极大的灾难,不少古籍、雕版在“破四旧”的熊熊大火中顷刻化为灰烬。

****结束,中华民族终于变得理性起来,逐渐认识到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然而,面对一片废墟,保护该从何入手?一切只有从零做起。

同行的马卡丹曾任连城县文化局局长,20世纪90年代初,他利用当时下拨的500元人民币作为启动经费,一元一块,向当地居民征集私藏的残存雕版。一元钱,即使在那个年代,又能够做些什么呢?费用只是一种象征,主要还是捐献。四堡,是卡丹的祖居之地,也是他的第二故乡,从15岁到19岁,他在四堡度过了将近五年的青春岁月,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倾注着难以割舍的深厚情谊。在他的感召下,500元经费,竟征得了500块雕版,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当然,这也充分体现了当地民众的责任与情怀。

有了良好的开端,那些劫后余生的残存遗物在众多有识之士的努力下,开始一点一点地汇集到文化工作者及当地政府手中。

2001年7月,四堡被******颁布为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国庆期间,“中国四堡古雕版印刷基地展览馆”终于诞生了。

展览馆建于雾阁邹氏祖祠——定敷公祠内,除必要的图片文字说明外,陈列有印书、裁纸、装订的各种生产工具,还有一块块古牌匾额,自然少不了那些珍贵的木刻雕板与线装古书。展出的物品虽然不是特别丰富,但足以勾勒出整个雕版印刷的流程与原貌。

观看中,我对当年的印书品种之多及已然萌生的版权意识尤感兴趣。

四堡刻书种类可分为启蒙读物、经史子典籍、课艺应试用书、医药书、日常实用读本、堪舆占卜星算、小说故事戏剧、诗词及个人文集等八大类,有确切记载及留存实物的达900多种。什么书畅销就刻印什么,读者熟悉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四书》、《药性赋》、《神农本草》、《康熙字典》、《奇门遁甲》、《唐诗三百首》、《荡寇志》、《牡丹亭》、《西厢记》、《桃花扇》、《拍案惊奇》及四大古典名著等,这里都有印刷。被列为****、禁书的《金瓶梅》,在****统治者的严密监控下,北京、汉口、杭州等通都大邑难以出版,而天高皇帝远的四堡,却“明目张胆”地大量刊印。此外,他们还根据市场需求自编书籍,最著名的要数邹圣脉增补的《幼学故事琼林》。此书刚一问世,便风行天下,历经数百年不衰,成为一本家喻户晓的蒙学读物。

遗憾的是,搜集陈列的书版中,大多残缺不全,只有一部完整的书版。

为避免恶性竞争,四堡的马氏与邹氏宗族内部,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族人利益的措施。每年春节,马、邹二族各书坊都要张贴公布一年来新刻书籍的封面,表示“版板所有”,其他书坊不得擅行刻印同类书板。如现存《四书典要辨讹》雕版封面,便赫然印有“本斋藏板,翻刻必究”字样。其他书坊实在要印,也只能租借书板,所印之书,也须沿袭原书坊的堂号、封面、颜色及装订式样。

版权意识,是出版业走向规范有序的必由之路。可惜的是,由这一意识所引发的相关活动与秩序并未在四堡出现。

讲解员解说一番,拿过一块雕板,涂上黑墨,为我们每人在备好的宣纸上印制了一幅别致的古画,并盖上刻有“中国四堡古雕版印刷基地”字样的大印。我接过一瞧,但见两位身着古装的男女相对而立,仿佛在深情地诉说着什么,画面上部的文字说明则写着“梁山伯祝英台全本”。由此可以推测,我们手中拿着的是曾经风靡一时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封面,至于“全本”内容,可能是小说、故事,也有可能是戏曲。

同行的吴世灯先生兴致更浓,他拿过雕板,在解说员的指导下,又亲手涂墨,亲手印制了一张《梁山伯与祝英台全本》封面。吴世灯心中,有着一股浓浓的“四堡情结”。1992年,为挽救、挖掘、整理、研究四堡雕版印刷遗产,作为省新闻出版行业的研究人员,他曾三进四堡,白天与当地百姓交谈,挨家挨户寻找雕版、旧书、契约文书、族谱等相关资料,晚上则翻阅材料,摘录记载,认真研究。在驻扎四堡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他积累、掌握了大量珍贵的一手材料,写下了《清代四堡刻书业调查报告》等颇有份量的论文,发表在《出版史研究》等国家级刊物。作为四堡的有功之臣,他的大名被写入展览馆前言。

挖掘、宣传四堡的有功之臣中,还有一位不得不提及的外国友人——美国俄勒岗州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包筠雅女士。1993年8月,她曾不远万里来到四堡“安营扎寨”,刻苦研究,在四堡雕版文化与海外世界之间,架设了一道传播的金色桥梁。

也许是对四堡有着过高期望的缘故,因此,我产生了对其现状不甚满意的心态。其实,只要稍稍冷静一些,客观一些,就会觉得,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偏僻乡村,在统治当局没有任何扶植与奖励,还曾不断抽厘加税榨取的情况下,将雕版印刷进行得如火如荼、轰轰烈烈,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实在是太不容易了!四堡先民,可以说曾将生命的活力与生活的激情发挥到了一种少有的极致。

书坊是文化发展的晴雨表,欲紧跟时代步伐,超越雕版印刷,采用西方先进的铅印技术,必须建立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转型之上。而中国近代前行的蹒跚步伐,足以说明历史的包袱之重、积淀之沉与转型之艰。

四堡,仅凭一个小小的乡村之力,是怎么也不可能完成这种转型与超越的。

明乎于此,打量四堡的目光中,也就多了几分欣赏与赞美。

出了展览馆,又去马屋古书坊。

马屋距展览馆约一公里路行程,一座座耸立的房舍显得十分宏大。建房之初,房主要考虑到两方面的功用与实效——既作印刷场所,又是生活民居,这便决定了每座房舍的格局与规模:作为数十乃至上百雕印工人、部分书商的工作之地及家庭所有成员的生活所在,建筑面积少则上千平方米,多达上万;而业主的财大气粗、印书的特殊氛围又决定了它的富贵与高雅,门楼泥塑石雕,屋脊飞檐彩陶,梁檩木刻雕花,窗屏彩绘漆画……建筑工艺与室内布置颇为讲究,精美雕刻与书画文墨比比皆是。

每走进一座古旧的书坊,虽是大同小异的厅堂、天井、回廊、上房、横屋,但其搭配、格局、朝向又各各有别。大多房间现已弃之未用,满地都是堆置的杂品旧物,木制构件在蛀蚀、朽坏,许多院墙在倾斜坍塌,不时有浓浓的霉味扑入鼻端。穿行在这些老迈而破败的廊坊间,心中不禁发问道,那个石盆,该是当年贮墨用过的吧?那间宽敞的厢房,是否当年的雕印场所?那座横屋,恐怕是一间藏板房吧?还有那成排低矮的房舍,是否当年堆放古书的仓库?推测与揣想中,四堡昔日那热火朝天的一幕幕场景,也就穿越时光的隧道,一一复活,历历在目了。

陪同的四堡前文化站长老包及新站长小邹告诉我们,当地政府准备投资开发,将马屋保存较为完好的林兰堂辟为四堡雕版印刷流程馆。届时,游客不必推测想象,即可实实在在地观赏到古代雕版印刷从刻版、上墨,到印刷、装订、裁切的整个操作过程与生产程序了。我说,还可印刷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籍如《论语》、《三字经》、《百家姓》等古籍向游客出售,这不仅复活了雕版印刷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还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走出林兰堂院落,门前的空地上,铺晒着一摊摊地瓜粉条。太阳当空高悬,四周静静的,空气中似有咝咝微响,一种淡淡的馨香在隐约浮动。当年这里排列的,则是一些刚刚用过的雕版或散发着油墨味道的线装古书。

马屋村的每座书坊,都别有洞天,自成一体。而当它们错落有致地排在一起时,又构成了一处鳞次栉比的建筑群落与引人注目的独特景观。最让我感到惊叹的是建筑者当年所具有的防火意识,书坊与书坊的外墙间,都砌有防火砖。是遭过火灾后的补救,还是建房之初就具有了这样的防御意识?不论何种情况,我以为都是一种少有的忧患与创举。

一条名为花溪的小河沿马屋书坊,缓缓流向远方。河道狭窄而水量丰富,虽不能行船航运,却是马屋的生命之源,印刷及生活用水,无疑要依赖这条浅浅的溪流。

马屋村头,横卧着一座进入四堡的古廊桥——玉砂桥。玉砂桥以石为墩,上架枕木,顶张伞篷,桥面铺设鹅卵石,两旁以栏杆为栅。作为四堡辉煌历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玉砂桥虽经300多年风雨侵蚀,仍显得精巧美观,楚楚动人。

四堡印书业主要由马氏与邹氏支撑,因此,除马屋外,邹姓雾阁村也留下了相对完好的古书坊群落,那里的敬业堂、文海楼、素位山房皆颇负盛名。因行程匆忙,下午还要赶往连城著名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冠豸山,与雾阁古书坊,此次也就只好失之交臂了。

四堡,在明清时期曾以一己以力,独自支撑起中国南方印书业的广袤天空。多重合力的作用,使得一个偏远闭塞的乡村,爆发出一股威力巨大的核能,在中国印刷史乃至中国文明史上,都称得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惊叹之余,我更加看重的,是她今天拥有的地位。当一处处印刷古迹在岁月的流逝中化为青烟与云雾一道飘散,变成灰烬与历史一同尘封之时,四堡,却挣脱了云烟与灰烬的吞噬,卓然独立,遗存于世。雕版印刷,曾是中国古代印刷业的主宰,而四堡又是硕果仅存的雕版印刷古遗存,由此可见,四堡在中国印刷史、考古史、传播史、文明发展史中,占据着怎样重要的位置。我不知道国外是否还有如此规模庞大的雕版印刷文化遗迹,即使有,四堡也称得上世界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是四堡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她的今天。偏远闭塞于文明而言,有着一种天然的排拒与阻隔;然而,当文明的春风一旦吹入,闭塞的环境又会成为保护文明绿地的有力屏障。**********的破坏,虽然严重地惊扰了四堡的雕版文化之梦,但时间短暂,未能构成毁灭性灾难。民间至今仍保存着大量的木刻雕版与线装古书,便是一个有力的明证。

历经兵燹战乱、新型技术、文化革命等多次冲击,坚强的四堡,每一次侵袭之后,总要****伤口,开始一种发自生命本能的自我修复。或恢复如初,或尽可能地留住往昔的荣光,或在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慨叹中挣扎……今日四堡留存下来的,是一种没有装饰的原生态雕版印刷文化,虽有着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不是那么完善美好,然而,正是这样一种状态,给曾经拥有一百多幢高堂书坊、二十座古祠、六家书院、两道跨街碑坊及一条三里古街的四堡,留下了发挥与改造的空间。空间过大显得散漫无章,过于狭小则无回旋余地,四堡的地盘正适宜于保护、开发与利用。适宜的空间与原生态现状,加上现代文物保护观念的指导,可以预见的是,一条具有古朴意蕴、原汤原味的中国雕版印刷文化长廊,将重现于四堡那狭长的谷地,让游客充分领略、感受、浸润中华传统文明之风。

四堡,庚续过雕版印刷技术,传承过中华文明薪火,却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凋敝衰落;她是辉煌的见证,是转型的祭奠,也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一块纪念碑。因此,我眼中的四堡,不仅仅是一处有待开发完善的中国雕版文化之乡,更是一段历史,一个符号,一种象征。四堡的底里,承载着许许多多超越雕版印刷并能促人思考、警醒与启迪的深厚内涵。

同类推荐
  • 向北向西:两位中国记者在“中俄友谊之旅”的行走故事

    向北向西:两位中国记者在“中俄友谊之旅”的行走故事

    本书通过自己的文章让从未去过俄罗斯的中国人全面了解这个白桦林的国度,讲述行走俄罗斯喜怒哀乐与难忘记忆。
  • 过站不停

    过站不停

    从不同的方面展示,记录,刻画了异乡少女的内心世界,寓意当代社会转型时期的城乡差别,同时告诉我们,世道人心可变,真情永生难忘。也在《猫眼》里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值得探讨的社会思考:保护个人隐私安全,却无意侵害社会他人权益,类似这样的“灰色现象”,富有良知的我们当如何面对?通过“穿越”的手笔,在《梦里依稀见过你》里作者透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和情感态度,以及对幸福人生、光明世界的积极追求。《拾荒者》想要表达的,是当一个人贫困荒凉一无所有的时候,亲情和牵挂会成为其平凡生命全部的价值和意义。
  • 戴望舒精品选

    戴望舒精品选

    戴望舒是我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人物,被称为“雨巷诗人”。在他的作品中,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均有体现。他不作肤浅的抒情和直露的说教,而是采取情与理的统一,通过象征、暗示、意向、隐逸、自由联想和语言音乐性去表现理念世界的美和无限性,进而曲折地表达他复杂的思想和微妙的情绪感受,颇具内涵之美。
  • 那人那情那词

    那人那情那词

    我国古代诗词一如灿烂的珠贝,点缀着历史的海滩:又如明媚的星光,照耀人们的心灵。虽然那些诗词已是过去的辉煌,但是却依然值得我们一读再品。有这样的符号激荡在我们的心口,有这样的文字充盈在我们的脑海。每一次的品鉴都像一次远游,使我们的灵魂挣脱枷锁,在那片或美丽或凄婉的世界里徜徉,放眼望去,美不胜收。温健所著的《那人那情那词》把影响了整个宋词走向的词人一一罗列,并把他们的代表作一一解析,不是用那种冰冷的专家式的口吻,而是用一种热情洋溢的笔法,以词为主轴,人为主角,铺陈出一篇篇令人心驰神往的故事。
  • 周赏集(郑欣淼散文)

    周赏集(郑欣淼散文)

    原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故宫学”的首倡者郑欣淼先生的散文精选集!书中所记多是怀德含芳的文化名人,有纪念怀想、回忆风云人物的生平事迹,与故友知己的深情厚谊,文中所记颇有许多造诣深厚的艺术界、收藏界名家。散文感情真挚,言辞恳切,眼界高远,思考深刻。文中涉及种种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和思考,文博界相关的名人轶事,有极强的社会教育意义和可读性;文从字顺,间有佳句妙词,值得品味。《周赏集》是原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故宫学”的首倡者郑欣淼先生的散文精选集!本书收录了郑欣淼多年来创作的长短八十多篇文章,约20万字。
热门推荐
  • 攻妻不备:总裁不纳妾

    攻妻不备:总裁不纳妾

    攻妻不备:总裁不纳妾简介:别人父母都是反对早恋,她家的倒好,为了亲热,直接一本红本本卖了她。初次见面,安然看着自己名义上的老公,一番评头论足:“帅气多金,就是大了点”北擎天邪魅一笑:“大的能疼人。”无数个夜晚,安然在北擎天身下疼的欲哭无泪。呜呜~她能不能不要他的疼人【本文强宠来袭:你若安然,我便是擎天】
  • 微时代之闪耀新星

    微时代之闪耀新星

    说实话,我对本书没抱太大希望,因为---------------------------------------------------------------------校园遍地有奇葩:1、女主是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啥都不会的美少女。2.、男主是个面瘫鬼:撒尿面瘫、吃饭面瘫、陪女主逛街面瘫、就连装帅也面瘫!难道他不应该回应一个迷倒万千女性的微笑吗?!!不过,那才叫帅!!3、女反派是个动不动就来战的人(李晨附体),“陌芊薇!上次输给了你,但,明天,我要让你输得很惨!”
  • 呆萌甜心腹黑竹马

    呆萌甜心腹黑竹马

    关注微博【蓝筝玥】那年她奶声奶气的叫“老公,老公。”每天晚上都赖在床上和他一起睡觉。十年后他15岁,她13岁。她还是追在他后面“老公,老公”“你过来,坐近点,我不会把你吃了,起码现在不会”她面对他突如其来的求婚,措手不及“我爱你,你是我一辈子的依靠”
  • 槐问长生

    槐问长生

    一个渴望逍遥的灵魂来到仙魔肆虐的世界却变成一棵不能移动的槐树,自由,我所欲也,长生,亦我所欲也!
  • 醋染江湖

    醋染江湖

    富家少爷逃婚初入江湖,误入贼窝,遇上那绝世红颜,一个是风采翩翩,自小以诗书礼仪养性就好比温室里的兰花;一个是江湖人传冷面紫卿,腹黑冷漠的罂粟化身;初相见,她给他太多神秘,让他想要走近,大相径庭的背景和性格相互充斥中情愫悄然而生了,只是才子与佳人向来多爱慕者插足,心生诡计,有心分离……只道是江湖人情,仇怨难清,醋意漫漫,染血腥腥。
  • 霍少,别乱撩

    霍少,别乱撩

    本是擦肩而过的命运,因为一杯被迫灌下的春药而联系在了一起,她的闺蜜为了得到她心爱之人,用一个借口骗去了她的第一次,他拒绝矫揉造作的千金,选择和她结婚,感情的升温也抵挡不了家庭和闺蜜的袭击,事情遇见复杂,他们之间,究竟能不能长久?--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亲爱的教练小姐

    亲爱的教练小姐

    我们始终都在等待,等待着这样一个人,来结束我无聊的生活,来照亮我未来的方向,来牵动我的每时每刻。感谢你,我亲爱的教练小姐。你教我做人的道理,我教你爱情的守则。没有先来后到,没有墨守成规,有的只是一次勇敢,一个耐心和一份执着。
  • 我手中有个世界

    我手中有个世界

    别人只看他猥琐了石像,没看到他手中已掌握了一个世界,看看一个宅男在仙侠世界中凭借手中一个三无世界怎么闯荡仙侠世界。。。。。。。。。
  • 腹黑邪王专宠妻:火爆妖妃

    腹黑邪王专宠妻:火爆妖妃

    未婚夫的一纸休书,名门小姐的残害,众人的欺凌,云骁凰冷眼观看,下一秒却让他们后悔来到这个世上。各种阴谋阳谋,明害暗害,云骁凰一一将它们揪出撕碎。“天若遮我,我捅破它;地若埋我,我掀翻它;众人若欺我,我打得他们连爹妈都不认识。”“爱妃,你先别捅天,先让……,我等了好久了。”某无良王爷躺在床上,媚眼如丝的朝着云骁凰说道。
  • 神探飞林

    神探飞林

    24世纪初,第五次世界大战刚刚完结,全世界都陷入了萧条的境界,华夏将领后裔林战开始了他在美国的侦探之旅,一段段精彩的故事即将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