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当提起时提起,当放下时放下。光是提起,太多的拖累,非常辛苦;光是放下,要用的时候,就会感到不便。对于功名富贵放不下,生命就在功名富贵里耗费;对于悲欢离合放不下,生命就在悲欢离合里挣扎;对于金钱放不下,名位放不下,人情放不下,生命就在金钱、名位、人情里打滚;甚至对是非放不下,对得失放不下,对善恶放不下,生命就在是非、善恶、得失里面,不得安宁。
——星云大师
认识得失总在一念之间
佛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因为无住,而无所不住。太阳住在虚空之中,太阳的威力不是很大吗?我们的心不要有所住,尤其不要住于色、声、香、味、触、法,那就能心住虚空,量遍沙界。所以,我们可以反省得失之因果关系,切不可有得失之心!
舍得既是一种处世的哲学,也是一种做人做事的艺术。舍与得就如水与火、天与地、阴与阳一样,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概念,相生相克,相辅相成,存于天地,存于人世,存于心间,存于微妙的细节,囊括了万物运行的所有机理。万事万物均在舍得之中,才能达至和谐,达到统一。你若真正把握了舍与得的机理和尺度,便等于把握了人生的钥匙和成功的机遇。要知道,百年的人生,也不过就是对一舍一得的重复。
舍弃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懂得舍弃的人往往会有大收获。
有这样一个人,他喜欢跋山涉水,云游四方,以此为乐。
一次,他在经过一个险峻的悬崖时,一不小心,竟然从悬崖上掉了下去。
慌乱中,这个人双手在空中攀抓,刚好抓住崖壁上枯树的老枝,总算保住了生命,但是人却悬荡在半空中,上下不得。他第一次碰到这样的事,生命危在旦夕,又不知该如何处理。
在他进退维谷、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忽然看到慈悲的佛陀站立在悬崖上,他如同见到救星一般,立刻请求佛陀说:“佛陀,求您发发慈悲,救救我吧!”
佛陀慈祥地说:“我救你可以,但是你要听我的话,我才有办法救你上来。”
那个人忙说:“佛陀,到了这种地步,只要能救我的性命,我肯定会听您的话的。随便您说什么,我全都听您的。”
佛陀不慌不忙地说:“好吧!既然这样,请你把攀住树枝的手松开!”
那人一听,心想,把手一放,势必掉到万丈深渊,跌得粉身碎骨,哪里还能保得住性命。因此更加抓紧树枝不放,佛陀看到他执迷不悟,只好离他而去。
其实,他把手松开,正好可以用手抓住佛陀伸出来的手。双手抓树枝抓得太紧,不愿舍去,自然也不能拯救自己。有舍才会有得。
有时,赠予是舍得的前提。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时,以美、英、法为首的协约国几经磋商后,决定成立一个新的机构来协调处理世界事务,于是在纽约建立联合国总部。
当一切准备就绪后,大家突然发现,这个全球至高无上、最有权威的世界性组织竟在纽约找不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对于刚刚成立的联合国机构来说,一块地皮就让它显得囊中羞涩。如果选择让世界各国筹资,就要向世界各国搞经济摊派,难免会有一些负面影响,况且刚刚经历了战争的浩劫,各国都财库空虚,甚至许多国家财政赤字居高不下,在寸金寸土的纽约筹资买下一块地皮,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刚成立的联合国来说,这是一个困难,但对于一些人来说,他们却找到了机会。
一听到这个消息,美国着名的家族财团洛克菲勒家族就商议,出资870万美元,在纽约买下了一块地皮,将这块地皮无条件地赠送给了这个刚刚挂牌的国际性组织——联合国。
在洛克菲勒家族赠地的同时,他们也将毗连这块地皮的大面积地皮全部买下。
很多人吃惊于洛克菲勒家族的这一举动,870万美元,对于战后经济萎靡的美国和全世界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而洛克菲勒家族却将它拱手相赠,并且什么条件也没有。
这条消息传出后,美国许多财团和地产商都纷纷嘲笑说:“这简直是蠢人之举。”并纷纷断言,“这样经营不出十年,着名的洛克菲勒家族财团便会沦落为着名的洛克菲勒家族贫民集团。”
但出人意料的是,联合国大楼刚刚完工,毗邻它四周的地价便立刻飙升起来,相当于捐赠款数十倍、近百倍的巨额财富源源不断地涌进了洛克菲勒家族。这种结局令那些曾经讥讽和嘲笑过洛克菲勒家族的商人们目瞪口呆。
这“舍”与“得”之间关系严密,即“舍”是因,“得”是果。不有所“舍”,就不可能有所“得”;要想有所“得”,就得付出,得奉献,得舍得去“舍”。不付出、不奉献、不愿意“舍”,而企求“得”,那是投机取巧,是不劳而获。而任何方式的投机取巧和不劳而获,最终是要受到道德、良心甚至法律的惩罚的。
懂得舍得的真义,人才会知足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要你能看得开、放得下,人生纵使有了些许的愁闷,不也是成就菩提的资粮吗?
贪婪一种攫取远超过自身需求的金钱、物质财富或肉体满足的欲望。古希腊《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句话:贪婪往往是祸患的根源。实践证明,在物质上的“不知足”,就会使人失去理智,迷失自我。
贪婪的人不懂得舍弃,只会不断地向外界抓取,而这些外在的东西却会将人套入名缰利锁的束缚之中,使你的人生得不到充实、丰富、自由和纯净。
1983年,石油危机爆发,石油大亨默尔不停地奔波于两州之间,连日的劳累终于使他病倒了。但当他病好后却卖掉了公司,回到老家苏格兰定居下来。
记者问他原因,默尔指着罗斯顿的名言,说:“利奥·罗斯顿。”
后来有人发现默尔在他的自传中写了这么一句话:“富裕与肥胖没有什么两样,不过是获得超过自己所需的东西罢了。”而默尔正是在罗斯顿的史言里学会了知足,并明白了,对于一个人来说,最大的财富就是健康和快乐。
常常听到周围的人抱怨,活着真累,做人有太多的愁苦忧烦。的确,因为无穷无尽的欲望总难以得到满足,失望与忧伤时常向我们袭来。为了生活得更加美好,许多人又不得不四处漂泊,流着汗辛苦地工作。尽管如此,困惑与烦恼依然与我们结伴同行。而通往幸福的道路更是扑朔迷离,我们在莫测变幻之中倘若没有足够的聪明才智权衡利弊得失,就可能会在不经意中摔跟头。学会生存智慧对每一个人都很重要。
这种智慧来自我们对欲望的把握,对舍得的坦然。
人们常说,人的欲望永无止境。俗话说:“猛兽易伏,人心难降;溪壑易填,人心难满。”而生活所能提供给欲望的满足却又总是有限的,因为欲望多多,不少人虽然每天出有车、食有鱼、穿名牌、住靓宅,但是依然体味不到生活的欢乐。人生之祸又大多是由于不知足引起的,唐人李群玉在《钓鱼》一文中如是说:“须知香饵下,触口是钻钩。”当今世上那些贪食贪财之人,还不是在欲望的钩子上败走麦城?更有甚者,对钱财、对权位、对美色贪得无厌,从而肆无忌惮地用不法手段攫取,以至最终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弄得身败名裂甚至误了卿卿性命。再看看监狱里形形色色的案犯,又有几个不是由于贪心而失去自由身?
知足才能常乐,知足才能常安,这是现代人应铭记于心并要身体力行的生存智慧。因为只有懂得知足,我们才能根绝那些折磨人的不切实际的欲望,从而生活得安宁。
当然,把知足作为一种生存智慧,我们不能把它理解成随遇而安、不思进取等消极的人生态度。“知足”是对现实生活的欣然接受。
对财富的追求是无可厚非的,但终日为钱所累的人,可以说做了一生有钱的乞丐,成了金钱的奴隶。更有甚者为了钱耗尽其毕生的精力,到头来除了钱一无所有。也许人们太在意对金钱的拥有,而忽略了其他,其实人间有许多无价之宝,没有任何土地或钱财能与这些无价之宝相比。如果我们想要以良好的心态、从容的步履走过人生的岁月,就不要表现得太贪婪。我们可以允许财富进入我们的世界,但永远不要让它主宰我们的心灵。
诺贝尔说过:“知足是唯一真正的财富。”人人都想站在人生舞台的最前面担当最佳主角,当欲望促使人们去仓促地采取行动,而最终无法得逞时,才悔悟:懂得舍弃者,才能拥有知足的心态,才能获得最大的满足。其实幸福在哪里,幸福就在我们心中,就在那个懂得舍得,学会知足人的手中。
有时你紧抓不放的,却是你最大的负担
提得起,放得下,好像皮箱一样,用的时候提起,不用的时候放下。凡事不比较、不计较,自然可消除压力。
选择是量力而行的睿智和远见,放弃是顾全大局的果断和胆识。放弃是明智者的选择,而选择是明智者对放弃的跨越。生活的真谛便在取舍之间。只有学会了选择和放弃才会拥有一份成熟。在人生之路上,要轻松、快乐地行走,也很简单,就是充分把有限的时间、精力、才智,运用到一种舒适、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只带最需要的起航,你才能毫无拘束,过自由的生活,拥有纯粹的愉悦,实现自我的价值。
人生就是一个选择和放弃的过程。选择成就一番事业,必然要放弃安逸的享受;选择清淡的生活,必然要放弃名利的诱惑。学会选择和放弃,可以在有限的生命中,抓住自己最需要的,舍弃不必要的负担。明智地选择与放弃,可以轻松掌握人生的主动,到达成功的彼岸。
聪明的农夫知道老鼠会来偷吃仓库里的粮食,所以事先设了一个可以让老鼠空腹进去的小洞,只要老鼠吃一点儿粮食就会钻不出来,到时就可以“瓮中捉鳖”。老鼠不知道农夫的计谋,看到有这种便宜可占,便一狠心饿了两天,顺利地钻入了粮仓,而当它美餐一顿后却怎么也爬不出来了,所幸的是农夫对这档子事疏忽了,老鼠才在又忍饿两天后得以钻出,逃之夭夭。
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应该得到深刻的启发:必须学会选择,懂得放弃,事事才能如鱼得水。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和物欲横流的社会,懂得放弃的人,会用乐观、豁达的心态去对待没有得到的东西,他们每天都会有快乐和愉悦的心情;而不懂得放弃的人,只会焦头烂额地乱冲,他们不但最终达不到目标,而且每天都陷于得失的苦恼之中。
每一个人在生命中都会面临着各式各样的选择,如何选择也就注定你如何成功。而最好的选择,需要一种独特的眼光。在同一情形下,成功的最佳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个,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个。选择是对放弃的诠释,放弃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学会选择和放弃,才能拥有一分成熟,做人也是如此。如果明白这一道理,你就是人生的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