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孙权的父亲和哥哥都早逝,但孙权稍长大后就曾跟随哥哥孙策一起转战江东,也常在一起进行谋划。而且他们也拉起了一支有很强战斗力的队伍,也占据了一块相当大的地盘。这就为孙权在江南建立东吴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为老爸的孙坚培养了优秀的大儿子孙策,当然也在同时对孙权产生了极大的教育意义,父亲哥哥的言传身教、自己的耳熏目染,孙权理所当然也成了个“好儿子”。
这个不用别人来评论,且听听当世两大人物的话就可见一斑了。袁术是个大人物了,也叹道:“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这表扬的是哥哥孙策;曹操名头够大的吧,他后来也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是夸弟弟孙权的。
三 母亲吴夫人倚井教子 孙权赔了夫人又折兵
孙权的母亲吴氏,是孙坚的正室,史传中称为吴夫人;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吴太夫人。吴夫人,是一位才貌双全的奇女子,但也象历史上许多杰出的女性一样,却没能在正史中留下她的芳名。据《三国志?吴书?妃嫔传》记载:她本是吴郡人,吴郡的郡治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是个大范围的地理概念;也有一种说法是现今的浙江省建德市人,当时属于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市)。父亲吴辉,字光修,曾做过东汉的奉车都尉,官至刺史。由此看来,吴氏家族也应该是有一定的地位和势力的。吴辉去世后,葬在了姑苏山西北、胥口的东岸。父母双亲过世后,吴氏就与弟弟吴景一起,举家迁到了钱唐(今浙江杭州市),投靠在亲戚家中。正是青春的吴氏出落得美艳绝伦,又加上有学识才智,因此来钱塘后也算得上是个远近闻名的大美人了。
年轻的孙坚知这后,就想要娶她为妻。那时,孙坚因为与父亲一起乘船到钱塘去,在钱塘江畔只身智捕海盗,追杀盗贼,保护了商旅的财物,而名声大振,被郡府任命为缉捕盗贼的武官,因此也算是有点权力的小官吏了。但没有想到吴氏的亲戚都嫌孙坚“轻佻狡诈”,不够稳重,而孙氏家族的门第也不算很高,所以就想加以拒绝,孙坚感到失望又惭愧,并由怨而生恨。吴氏知道后,恐怕会因为自已的缘由,而给亲戚们带来麻烦与不利,就对亲戚们说:“为什么要为怜惜一个女子而招致灾祸呢?如果我找不到好丈夫,那也是命中注定的。(何爱一女,以取祸乎?如有不遇,命也。)”在吴氏本人的劝说下,亲戚们终于同意了这门婚事。
这样看起来,孙坚能够娶到吴氏,可以就是逼婚的意思,但吴氏对孙坚的才干也肯定是多少有所了解的,更重要的是,孙吴两家的联姻,无形中消弥了孙坚可能会对吴氏亲戚的仇怨或不利,并使孙、吴两族紧密地给合在一起。后来,吴夫人之弟吴景带领部属跟随孙坚父子北战南征,为创建东吴基业立下了赫赫战功,使是明证。而孙坚与吴夫人俩,婚后共同生活了近二十年,虽然有可能俩人是聚少离多,但他们却生育了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也算是对这段婚姻的最好注解。
在东汉末期的****年代里,作为地方将官的孙坚,往往是常年征战在沙场上,而抚养、教育儿女的重任也就落到了吴夫人的身上。而吴夫人教育儿女也很有办法,总是宽容、诱导,谆谆教诲,让儿女自己领悟,明辨是非,这对于子女的成长是大有稗益的。下面的这个事例可以看出吴夫人在教育儿子孙策、孙权兄弟礼贤下士,尊重人才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大儿子孙策可以称得上是东汉末年的“战神”,年轻有为,世人称之为“小霸王”,那就是小项羽啊!孙策二十几岁就率领一支数千人的军队渡江转战,以迅雷之势,很快攻下了丹杨、吴郡、会稽,成为了执掌一方的统帅,为开创东吴大业奠定了基础。
据《三国志》注引《会稽典录》记载:会稽郡的功曹魏腾,字周林,是个性格直率、刚毅不阿的人,办事坚持原则,决不会以长官的意志行事。有一次,魏腾违背了孙策的意旨,激怒了孙策。孙策为此火冒三丈,大发雷霆,决意要杀死魏腾。下属们见孙策发怒,都非常害怕,不敢去劝说,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解救魏腾。
吴夫人知道后,就站在了水井边要跳井自杀,侍从报告了孙策,孙策急忙前来看望母亲。这时吴夫人倚扶着井沿对儿子说:“你刚刚立足江南,好不容易开创了一个新局面,很多事务尚在草创之中,根基还没有稳固。当务之急是要礼贤下士,舍弃他们的过错,表彰他们的功劳,这样人们才会来投奔你。魏腾功曹办事遵守法度,尽职尽责,你今天要是杀了他,那么明天大家就会背离你而去。我不忍心看到你大祸临头,还是先投井自杀了省心。”孙策听了母亲的诉说,心中大为震惊,马上省悟了过来,领会了母亲的良苦用心,于是立刻释放了魏腾。
吴夫人机敏地现身说法,使孙策能清醒地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反省自己的错误,自觉地释放魏腾,而不会再加以追究。这既反映出了吴夫人的智机敏锐,教子有方,又可以想见吴夫人对这件事的重视。
魏姓家族是会稽郡的望族之一,他们在会稽郡乃至江东地区都有较大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孙策刚刚据有江东,处于开基创业之时,根基还没有稳固,势力还没有壮大,会稽郡以及江东的一些大族,有的还处于敌对顽抗的状态,没有完全归顺;有的还处在徘徊观望之中。孙氏要想立足江东,处理好与他们的关系,才是永久之计。
对于魏腾的处置,孙策在发怒时杀了他,在那个****的时代,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其影响则会是很大的,它会影响到一些大族的归顺去就,甚至激起更坚决的抵抗。吴夫人能清醒地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以及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并能及时地现身说教,义释魏腾,这对稳定江东的民心有很重大的影响。
所以孙策、孙权两兄弟能够礼贤下士,重视人才,广揽英雄,可以说与吴夫人的教育是有很大的关系的。吴夫人,也就是后来吴国太,史称她“智略权谲”具有政治头脑,对于大儿子孙策家教有方,对于少年统业的小儿子孙权也是尽心帮助,史称是“夫人助治军国,甚有补益”。
据说孙策孙权的母亲吴夫人是建德市梅城人,建德市区在当时也是属富春县。现在梅城古镇还保留有一口“六合古井”,相传就是这吴夫人倚井教子、保释魏腾的地方,所以大家都喜欢称它为“教子井”。
说道后来孙权赔了夫人又折兵,这个故事是小说《三国演义》中一个颇富喜剧性的有趣情节。小说中的孙权、周瑜一方本来安排这段姻缘是一场骗局,一出假戏,目的是以嫁妹为名诱骗刘备亲自前来招亲,以便将其扣留不放,索还原先借给刘备的荆州地盘。不料事态的发展竟然弄假成真,孙权白白地将妹子嫁给刘备,落得个“周郎妙计安天下,孙权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尴尬结局。所以发生这样大的转折,关键是一个老太婆和一个老头子所起的作用,两人在书中都有姓无名,一个贵称吴国太,一个尊为乔国老,其身份都是皇亲国戚。有了这位皇亲国戚的撑腰作主,刘备得以转危为安,化忧作喜,夫妻谐合,龙凤呈祥,孙权、周瑜枉费心机,无可奈何。
历史上是孙权自己要把妹妹嫁给刘备,历史真实的“赔了夫人又折兵”其实只是单纯的政治婚姻而已。孙权劝妹嫁刘备,“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基本情节倒是本于史书《三国志》的。不过《三国演义》在讲述这一历史故事时,也虚构了不少情节。
例如在小说中促成刘备招亲的关键人物吴国太和乔国老,而其实在建安十四年他们均早已不在人世;再如“佛寺看新郎”的佛寺即甘露寺,当时也并不存在;小说对孙权之妹在这桩政治婚姻中的态度描写也不真实,嫁与年近半百的刘备,而且是嫁到名为盟友实则勾心斗角的去处,这种政治婚姻,对她来说是悲剧而绝非喜剧。
还有一点很容易混乱搞错的就是,这个故事里的吴国太可不是上面“倚井教子”的吴国太,其实孙权的老爸孙坚同时娶了吴家两姐妹,而教子的是大吴国太她是姐姐,看中刘备的却是小吴国太了。那是大吴国太已经过世,她生了孙策孙权等几个儿女,所以《演义》中的吴国太是指孙权的姨母兼庶母吴氏,是孙权生母的嫡亲胞妹。
孙权的庶母兼阿姨小吴国太,“亦复饶有姊风”,也就是说很像孙权亲妈的作风。孙权同周瑜的交厚也是她竭力促成的,据《周瑜传》记载:“初瑜见友于策,太妃又使权以兄事之”。意思是说,起初周瑜跟孙策交往的时候,就是这位吴国太极力促成孙权把周瑜也当自己哥哥一样对待。
可见这位小吴国太也跟她姐姐一样具有“智略权谲”,的确是“亦复饶有姊风”的。《三国演义》的相婿一回也描述了她对孙权的一番责备的话:孙权入后堂见母亲,国太捶胸大哭。权曰:“母亲何故烦恼?”国太曰:“你直如此将我看承得如无物!我姊姊临危之时分付你什么话来?”孙权失惊曰:“母亲有话明说,何苦如此!”……
吴氏姐妹二人临大事的决断,真是如出一辙。所以国太允婚,孙权也不敢不依。事实上,国太的坚决主婚,完全符合孙刘联盟共拒曹操的形势要求。
另外,孙权之所以对阿姨也是小妈的吴国太这样百依百从的孝顺,除了母子感情以外,还有更为深厚的基础:当初孙策、孙权弟兄俩离开袁术独立,最先就是投靠在曲阿(今丹阳市)的舅父丹阳太守吴景,而后才发展势力独霸江东,所以吴国太的主张他孙权也就不能不遵从了。所以说孙权的孝顺,除了感情之外还有政治压力的因素在内。
四 孙权有谋占江东 纵横捭阖开帝业
公元200年,孙策被害致死,临终时,孙策将孙权托付给了张昭,然后又将印信交给了孙权,对他说:“如果论率领江东将士征杀疆场,和天下豪杰逐鹿中原,你比不上我。但是如果论知人善任,合力稳定江东,哥哥我又不如你了。现在大任已经落到你的肩上,你自己好好努力吧。”孙策死的时候也很年轻,仅仅二十六岁,孙策也没有辜负哥哥的希望,在二十七岁时联合刘备在赤壁大战中大败曹操,奠定了自己的霸业。
孙权继承父兄大业之初,政权是很不稳固的,当时的统治区域虽然已经包括了江东六郡,但并没有完全稳定,再加上孙策刚死,许多人想投靠新主子。危难之际,文臣张昭和武将周瑜齐心协力说服了大家一起辅佐孙权,说孙权完全能担当复兴江东的重任。政权终于初步稳定了下来。
紧接着,孙权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继续稳固自己的地位,并看准时机来扩充领地。哥哥孙策以前任命的庐江太守李术在孙策死后不再听从孙权的命令,显露出反叛之心,还明目张胆地收留包庇叛将。孙权命他交出,李术却狡辩说:“如果你有德有才,那大家一定会听从你调遣的。如果没有德,那大家肯定会离开你另投别处。我现在不能从命。”公开和孙权作对。
为了彻底除掉李术,孙权周密谋划。他预料到李术将来被攻时肯定会向北面的曹操求救,于是就先下手,写信给曹操。信中重提李术以前杀掉曹操的扬州刺史的旧事,以引起曹操的嫉恨,然后说李术的本性狡诈凶残,毫无信用。现在我要兴兵讨伐他,希望曹操不要听信李术的诡辩之词,给他派援兵。孙权这封信很绝,可谓一箭双雕:一是堵死了李术的退路,二是堵住了曹操出兵的借口,因为当时曹操为了多树立一个割据者和江东作对,自己就多了一份力量。准备工作做好了,孙权便开始动手了。
等孙权的军队将李术围困在皖城后,李术果然不出孙权所料,急忙向曹操求救兵。曹操恨他反复无常,拒绝出兵。李术终于被孙权诛杀。
平定了李术,孙权又平定了一次内部的叛乱。他的堂兄孙辅害怕孙权年轻无能,无法保住江东,自己与其等死,不如先投靠曹操,然后自己来做江东之主。没想到送信的人并没有和他同流合污,而是直接将信送到了孙权那里。孙权先是不动声色,然后叫上张昭一起去找孙辅。见了堂兄,孙权笑着说:“兄长是不是享乐得不知如何是好了?为何私自招引别人来江东?”
开始孙辅不肯承认,等孙权将他给曹操的书信拿出来后,再也无法抵赖。张昭一见,也异常恼怒。孙权将孙辅抓了起来,考虑到兄弟情谊,没有要他的性命,而是将他监禁起来。对于他的属下,孙权毫不手软,基本上都处死了,手下的兵士则分给了众将充实军力。
辅佐孙权的大臣们中,除了张昭和周瑜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就是鲁肃。他对于孙权就好像诸葛亮对与刘备一样,他也曾经像诸葛亮在“隆中对”中那样为孙权分析过天下大势:“现在的汉朝已经无法恢复元气了,但是曹操也很难短期内将他清除。现在将军您最重要的是安定自己的后方,以便对抗曹操。稳固自己的领地之后,再等待有利时机,四处征讨,最终将长江两岸广阔的领地据为己有。到那时便可以称帝号令天下了。这其实就是当年汉高祖曾经创立的功业。”
孙权听从了鲁肃的谋略,开始稳固江东,适时地出击,扩充领地。首先他解决了山越人骚扰的问题。山越人是秦汉时期百越的后代(百越就是古时候生活在现在江南和华南,以及西南的广西和云南的少数民族,现在的“越南”一名就是在百越之南的意思),为了逃避原来苛重的赋税,逃进山林中,形成了自己的组织和社会,拒绝向孙权政权交纳租税。
开始的时候,孙权派兵镇压,但收效不大。为了集中兵力对外用兵,解除后顾之忧,孙权调集重兵开始对付山越人。大将吕范、程普、太史慈、韩当、周泰等领兵合围,逐渐将山越人的领袖抓获,其他山越人区别对待:强壮的青年人充实军队,老人、妇女统一管理,从事农业生产。孙权集中兵力终于解决了山越人的问题,后方得以彻底稳固,这为他下一步对外用兵奠定了基础。
在孙权踌躇满志地想继续进兵荆州时,曹操却领兵南下,在他之前进入荆州地界。孙权联合刘备共抗曹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
当时的荆州牧(即荆州的行政长官)刘表刚病死,两个儿子刘琦和刘琮不合,鲁肃建议孙权派他去劝说他们与江东合作,同时尽力联合暂时寄居荆州的刘备,共同抗击曹操,然后再寻机夺取荆州,奠定帝王大业。以后孙权的行动基本上是按照鲁肃的计策施行的。
鲁肃在历尽艰辛见到刘备之后,提出了联合抗曹的主张,这和刘备、诸葛亮的设想不谋而合。后来曹操从江陵东进,形势危急,诸葛亮急忙同鲁肃一起去见孙权,分析了曹操兵力与江东和刘备兵力的对比,以及曹操长途征战的不利因素,加上水上作战江东占据上风。孙权听了很兴奋,便召集大臣们共同商议,恰好这时曹操送来了书信,说自己领兵八十万,要与江东决一雌雄。曹操的恐吓使张昭等文臣提出暂时投降曹操。孙权很不高兴,后来借口去厕所暂时躲出来,鲁肃追上他又进行劝说,说别人投降都可以,惟独他孙权不能,否则性命难保。鲁肃又提议孙权将周瑜请来商议。周瑜回来之后力主抗曹,这坚定了孙权的信心。刘备和江东终于联合起来做抗曹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