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73200000012

第12章 文化学无旁贷(1)

(第一节)惺忪的文化学

文化成了学,是人类从漫长的文化酣梦中惺忪地醒了过来,还是人类在苦苦的文化等待中惺忪地发现了那么一点微弱的亮光,于是恍恍惚惚地向某个那里踽踽靠近?

不如先来解开“文化学”的身世吧。它的名字是德国的原装制造,在德国人克莱姆出版于1845年的着作《普通文化学》中第一次被使用,当然那时还是德语的“文化学”─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я。等到1871年,英国人泰勒在其奠基名着《原始文化》中,将“文化学”这个概念从德语世界引入到了英语世界,并给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极富经典性的定义,自此“文化学”才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

时过百年,“文化学”在人类的惺忪睡眼中被赋予了更加波澜壮阔的价值使命:研究文化的起源、演变、传播以及文化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中变迁的多样性。讲起来很简单,但作为一门关于探讨文化的产生、创造、发展演变规律和文化本质特征的独立科学,它的综合性是几乎任何社会科学的学科都无可比拟的,要知道它是以一切文化现象、文化行为、文化本质、文化体系以及文化产生和发展演变的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并试图从总体上发掘出人类的智慧和实践在人类生活方式(主要包括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的表现及其发展规律。怎么样的内涵世界?又是怎么样的外延空间?恐怕即便是幻想力满分的人也只能构思出“文化学”体貌的局部。

相较其他社会科学,它希望揭示出文化现象底下埋藏得更深的本质和规律;相较自然科学,它要采集的标本是世上超脱了自然物属性的所有人化物;相较哲学,它要凌驾在具象和抽象认知以上,梳理出不能普世胜似普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听上去挺可怕的,当然也挺唬人的,不过明眼人一定会把它归类为印象派,而非落地派。且不管派不派的,既然“文化学”活生生又隐隐约地站在了我们面前,那么质疑它的存在已经没有意义,如何能够让更多活在当下的人感知到它的温度、识别出它的轮廓这也许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决然不能用印象去诠释它的惺忪,而要用新的清晰记忆盖掉它身上的那层磨砂,才算得上是设身处地为它着想,而这同它是否就是我们试图寻找的那个方向和目标无关。

近现代历史上确实不乏有人愿意为“文化学”的研究范畴进行分类,以让它的轮廓能够看上去清晰一些,只是美国人默多克、博厄兹,乃至日本人水野佑所作的努力都各有偏颇与失真。默多克凭直觉将文化细分为46类,繁杂而无序;博厄兹则相对简明而条理了不少,将类别主要划分为物质文化、社会关系以及艺术、宗教、伦理三大块,每一块对应了一些特定的无规律的存在形态;日本人水野佑在他的《日本民族文化史》一书中把文化锁定在了10个范畴框架内,其中包括时代、景观、民族、语言、国家、日常生活、宗教、社会组织、经济以及艺术,貌似有章可循,事实依旧是混沌不堪。

当然,对于“文化学”研究的争论和探寻并没有就此停滞,因为它所跨越的那些学科会时不时地拉它几把,抑或推上几下。拿社会学来说,它的研究发展是相对客观而有序的,从解析它的构成维度来看,“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有纵向的历史文化、现实文化,也有横向的不同区域、国家、民族乃至更小一些的不同社会组织形态的文化;从解析它的人类知行层次维度来看,“文化学”的研究对象可以分为理论文化和实践文化。再拿当代的企业文化学来说,它是通过“以身试法”的方式,更遵循规则也更穿透结构地钻进了社会发展最前沿的组织形态当中,在它看来,“文化学”研究的范围应当主要体现在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与人类和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有密切关系的方方面面。正是对这些方面的研究,“文化学”将使我们对人类自身以及人类社会的认知达到更高的程度,并通过实践推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变迁。

在这里,且不管中国人对惺忪的“文化学”研究的缓慢发展做出了多大的贡献,我们中的一些曾经为之所付出过的努力都是值得追述的,其中包括1932年黄文山发表了“文化学建设论”等论文,1939年陈序经在西南联大开设文化学课程,1934年阎焕文的《文化学》、1947年陈经序的《文化学概观》以及1952年钱穆的《文化学大义》先后问世,它们无疑都直接地促进了中国“文化学”的本土化发展。

进入到21世纪之后,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乃至文化地位在全球范围内都到了显着的提升和广泛的认可,此时,世界范围的“文化学”研究也在逐年深入,而我们也渐渐对“文化学”的研究目的产生了新的理解和认知。作为国内相关领域的智库人物们,他们开始把目光聚焦到了从“文化学”的研究中寻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政治制度改革、社会经济发展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中国文化的未来等深层次问题的答案上,这无疑是个大有可为的趋势。作为十几亿分之一的人民群众,在此间可以得到的不仅仅是一门形而上的学科理论升级,而是对个人知行能力发展的难得机遇,因为我们对惺忪状态的“文化学”研究的认知与实践本身就是极具价值的人生体验。此外,在这个化解惺忪状态的过程中,我们还能够通过“文化学”的研究发展更加真实且深刻地了解我们所在的世界的文化发展规律,进而献己之力去迎合规律;更加明确且清晰地形成自己在世界中存在的文化价值理念,进而用更加包容开放的心态去包容各种存在形式;更加坚定且感恩地为创造了我们的世界去创造更多力所能及的文化价值,让它来见证我们的决心和努力。

说到此,“文化学”研究俨然已经变得出奇的神圣,但是,它的神圣与否是由我们一手决定的,我们只有不断地找、不断地学、不断地变,方能让它、进而让我们自己更加强大,更加富有灵性。既然这个过程在继续,我们便无需就此下个定论说什么就是“文化学”正确的研究范畴和分类,或者说什么应当是“文化学”正确的角色定位,我们不妨从更实在的“文化学”研究方法入手,参照一下那些我们在惺忪状态中尝试过的、总结过的、改进过的经验和教训,用以积蓄我们的能量,摸索我们的方向,意外的收获总会有的。

“文化学”,学无旁贷。

(第二节)文化学研究的三板斧

我们知道,在人文社会学科的领域内,时至今日,“文化学”总算是步履蹒跚地发展成了一门略有前途且较为完整的学科。所谓完整,就是终于在研究的理论定位上达成了一些共识,诸如从横向来研究文化现象,从纵向来研究文化发展规律,以及交互研究文化元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此外,还包括对文化研究方法的研讨,并从文化现象中概括出反映客观现实的概念和范畴来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当然,作为一门研究性学科,除了扎实的理论更要有拿的出手的可操作方法,而“文化学”算是通过几代人的现身说法,吸纳了多种学科的研究方法,终使其研究形式逐步趋于多样化、综合化。目前,“文化学”研究主要采用的是调查体验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三种较为常用且操作系统化的研究方法。对这些方法在“文化学”研究中的全面理解和迁移使用,将让我们具备在未来时间里去寻找那个方向、体验那个过程的有效知行能力。

一、调查体验法

调查体验法,又被译作田野调查法(Fieldwork),即亲身到研究对象所在地,通过体验观察的方式获取一手资料,对其人类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行文化研究的方法。由于人类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需要从人类的具体生活形态和状态中获得,因而,“文化学”者通常会在研究对象的生存圈当中生活体验一段时间,以便了解该生存圈内人类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其间会在适当的情况下通过语言交流等方式询问人们各种问题,并作详细记录与必要答复。此外,“文化学”者还会仔细观察检查该生存圈的所有文化产物,诸如食品、工具、服饰、建筑、容器、乐器等等。当然,作为调查体验工作的重中之重,“文化学”者会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对该生存圈人类的日常生活程序以及社会交往作长期而耐心的体验观察。不言而喻,调查体验法是文化学研究获取全面、生动的一手资料的必然途径。

调查体验法的最早运用者是19世纪美国的人类学家摩尔根(LewisMorgan),而让此方法最终成型的人则是波兰人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Malinowski)。马林诺夫斯基根据自己在20年代初期的亲身经历系统总结了人类学的调查体验理论和方法,他认为“研究者必须融入研究对象的生活之中,与当地人打成一片,使用他们的语言,钻进他们的脑袋和心灵世界,既观察他们的生活,又体验他们的生活,只有这样,所做的调查研究才能更加接近被研究者的真实情形”。根据马林诺夫斯基的方法范式,后来的“文化学”者一般都会长期深入生活,以观察体验和深度访谈两种方式熟悉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举止,了解他们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和心理特征等,进而描述、分析其文化全貌。起初马林诺夫斯基的研究方法仅适用于无文字的、尚未分化的简单社会文化研究,对于历史悠久的复杂社会则不完全适用,而经过近一个世纪“文化学”者不断吸收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等跨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发展完善了马林诺夫斯基的研究体系,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学理架构,并被广泛采借和运用。

作为理论方法,调查体验的过程中“文化学”者需要掌握并参照三个必要的研究维度。一是整体性研究维度,它是指将研究对象所在生存圈的各种文化事项视为一个整体系统来看,从而分析出各文化事项的内在逻辑关系和不同的社会功能。二是历时态与同时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维度,其中历时态研究指的是从发展演化的轴线去研究文化,既考查该生存圈文化的历史变迁,又关注其文化的现实功能。具体而言,历时态的研究要求对该生存圈的文化特点与外部关系已经发生和正在进行的文化及其变化的程度,在若干年内进行反复的观察。同时态研究指的是从功能的角度对现存生存圈文化进行研究,尤其是某一特定时间内其文化的特点和社会生活表现,比如人类个体之间的血缘关系、人类社会生活方式以及各种社会组织形态的存在状态等的作用。总而言之,历时态和同时态相结合的研究维度其实是对时间和空间的兼顾,即把那些已经消失的历史文化传统纵向排列,同时将生存圈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横向排列,二者相互借鉴,终而对焦到研究对象及其所在生存圈文化的本质特征和发展演变规律。三是文化传播与文化比较的研究维度,这是指从整体上处理好研究对象及其相关者的关系,或者说处理好其宏观与微观的关系、点线面的联系。具体来讲,就是把研究对象的文化事项纳入其所在的区域性文化变迁,乃至国家、人类社会等大领域中予以考察比对,换句话说就是通过大文化与小文化的相互参照,进而提炼出更加具有典型性或独特性的研究对象的文化模式、文化类型、文化风格等等。

下面的表格是对调查体验法步骤方法的简要提示,仅供参考。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即便是完全与“文化学”工作无关的认知与实践行为,其实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和所谓的调查体验法毫无牵连。只要你愿意用心去体悟什么是调查体验的实质意义且付诸行动,那么你将比别人更早地发现这个世界,更快地适应这个世界,更多的时空际遇也将属于你。

操作流程操作方法操作要点

前期准备选择和确定专题研究对象和内容学术经历、研究兴趣点、研究资源基础。

查阅和摘录研究对象背景资料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互联网上的文献资料。

制定详细的调查体验计划调查地点及对象、调查日期和预计时间长度、调查课题及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具备的条件及准备如何进行调查体验。

调查体验的人力和物理筹备成员名单和任务分配,物品筹备(地图、摄影器材、录音设备、记录表格、个人证件、仪器设备、生活用品等)

正式研究直接观察生活行为方式、心理状态、人际关系、信仰禁忌、重要活动、特殊事件。

体验观察

采访调查(正式与非正式)口述史、影像技术法、问卷法、座谈会。

资料搜集地理、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建筑器具、交通工具。

整理记录实地分类、实时感想、研究方法、理论分析。

研究报告调查报告撰写细节解释、比较印证、理论升华。

调查体验法的步骤方法简示。

二、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指通过搜集查阅纸质或电子版的典籍、书刊、档案、文件、手札、影音以及其它记载中的相关文献资料对研究对象进行文化分析研究的方法。由于人类活动与认知的无限性和个体生命与认知的有限性相矛盾,所以决定了研究逝去的人类文化事实时需要借助于文献的必要性。当这种研究方法独立使用时可以体现出操作的灵活性以及历史的延承性,而现实运用中“文化学”者往往会与调查体验法等其他方法配合使用,以求达到更有效的现实分析作用。这很容易理解,因为大量的“文化学”资料除了从实地调查体验中采集外,还需要从各种历史和现实的相关文献资料中获取,以对实地调查体验结果予以补充和核验,并增加其历史性深度和科学的全面性。

对于我国的“文化学”者来说,我们的历史文献资源可谓相当丰富,这对我们的“文化学”研究来说无异于天时地利,只要能配合上“文化学”者源源不断的主观能动性,我们理应走在世界“文化学”研究的最前沿的。从时间轴来看,我国的历史文献已经积累了3600余年,并已由历史学家们将其归为了四类:史书类(如史记、五代会要、史通、烈女传、太平寰宇记等)、档案文件类(如历代名臣奏议等)、史部外群籍(如诸子百家着作等)和少数民族古文字文献(如藏文、西夏文、古彝文、东巴文、白文、突厥文、契丹文、回纥文、女真文等)。

同类推荐
  • 秋风吹不尽

    秋风吹不尽

    本书是萧默作为建筑艺术专业之外的一个文章选集,是对那一代知识分子(如常书鸿、高尔泰等著名人物)的真实记录。1963年,作者由梁思成先生促成到敦煌莫高窟从事建筑历史研究,在那里度过了整整十五年。敦煌不仅赐予作者成为一位有影响的建筑艺术历史与理论学者所需要的学术资源,也给了他难以忘怀的人生历练。
  • 拉·封丹寓言

    拉·封丹寓言

    《拉·封丹寓言》是世界上最早的诗体寓言集,是继《伊索寓言》之后,又一部经典寓言名著。拉·封丹的寓言大多取材于古希腊、罗马和古印度的寓言,以及中世纪和17世纪的民间故事,成功地塑造了贵族、教士、法官、商人、医生和农民等典型形象,涉及各个阶层和行业,深刻描绘了人间百态,因此是一面生动反映17世纪法国社会生活的镜子。一位法国作家曾打过这样一个美丽的比喻:“拉·封丹的寓言像一篮樱桃,如果我们要最美的,篮子就空了。”
  • 中国人的吃

    中国人的吃

    有人说中国的文化是饮食文化,西洋文化是男女文化,可见中国人是最讲究吃的,古代即有“民以食为天”的谚语。中国是出美食家的国度,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令全世界惊叹。孔子堪称第一位美食家,他率先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口号。本书作者从个性化的角度,对中国人的饮食进行了剖析,力图透过饮食看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对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各种菜肴、小吃作了生动的描述,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是一本雅俗共赏的休闲读物。
  • 城画

    城画

    《城画:世界名城的经典面孔》包括:遇见无与伦比的美丽、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等内容。这里有繁华的大都会,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使城市散发着致命的诱惑,纽约、巴黎、东京……就是代表;这里有别致的小城市,婉约动人、灵秀质朴、浪漫唯美,这样的城市让我们对其一见钟情,斯德哥尔摩、维也纳、布拉格……就是它们中的佼佼者;这里还有一些别致的城市,热闹却不嘈杂、繁华却不失浪漫,如西雅图、温哥华……为了能够展现这些城市生动的、独特的、最具风情的一面,编者尽可能全面地了解这些城市,在了解的基础上,把最有价值的内容奉献给读者。
  • 中国年画

    中国年画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 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及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传 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年画因画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称谓。 整张大的叫“宫尖”,一纸三开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细致的叫“画宫尖 ”、“画三才”。颜色上用金粉描画的叫“金宫尖”、“金三才”。六月以 前的产品叫“青版”,七八月以后的产品叫“秋版”。《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年画》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热门推荐
  • 极品boss爱的初萌思密达

    极品boss爱的初萌思密达

    他说他爱她,这是能相信的鬼话?大灰狼盯上白雪公主,还有七个难缠的小矮人爸爸,这场战,他要慢慢打。。。。。。。
  • 森尼布鲁克农场的丽蓓卡

    森尼布鲁克农场的丽蓓卡

    丽贝卡寄居在两位姨妈家,她与刻板、守旧的米兰达姨妈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反映了美国内战后社会快速发展,新旧思想、特别是新旧教育思想的矛盾与斗争。米兰达想用传统的观念把丽贝卡塑造成一个循规蹈矩的淑女,而丽贝卡却在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和老师明友们的帮助下,追求知识、理想和自由,成了一个爱憎分明、敢做敢为、乐于助人、充满爱心和有强烈责任感的人。她不但以自己的才智和人格力量改变了米兰达姨妈,使她变得开朗,感到生活的乐趣,而且凡是与她接触过的人,都会被她的天真活泼、富于想象和具有同隋心的性格所感染而喜欢她。她被美国人视为“一个世纪以来,美国女孩和女人的典范”,不是没有道理的。
  • 美女的终极高手

    美女的终极高手

    十年前,洛天是霸都高中的风云人物,但是就在高考前三天,因为至亲的逝去,让洛天心灰意冷,紧接着离开霸都,没有人知道他到了哪去,只留下一个霸都神话传说。十年之后,洛天低调归来,现在他的真实身份已经是华夏三大顶级战兵之一,外号“龙少”,敌人闻其名只能逃离。
  • 凡心决

    凡心决

    仙之道,在于凡。成之道,在于心。创一决曰凡心。摘一叶是苍天。
  • 灵显天穹

    灵显天穹

    灵显天穹,九霄大陆。十世轮回,六道无边。普法渡劫,灵动蛮荒。三千世界,谁人称王?平凡少年,也有不凡之愿,青年林萧,无故卷入一场巨大的阴谋之中,而令人想之不到的是,若干年后......
  • 世界如此残酷 我们要内心强大

    世界如此残酷 我们要内心强大

    你是不是曾经因为遭遇不公平对待而气愤不已?你是不是曾经因为一些不可理喻的事情而暴跳如雷?你是不是曾经因为不够自信而导致事情一败涂地?你是不是曾经因为生活中的一点儿小事而闷闷不乐?我们无法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心态。《世界如此残酷,我们要内心强大》作者马银文以“如何让自己变得内心强大”为核心,用通俗的语言、生动的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详细介绍了面对各种情况、各种环境要怎样战胜自己,以及怎样培养建设一个强大的内心。
  • 全能小毒妻

    全能小毒妻

    她是21世纪天才神医,一朝穿越灵魂误入架空大陆。斗渣男,虐白莲,解谜题。岂料遇到腹黑太子爷。打不过,跑不掉,还渐渐遗失了心。“爷,奴家只想一生一世一双人!您身份高贵,不约不约。”他邪魅一笑:“天下,权位,都不及你半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重生之别惹霸道女王

    重生之别惹霸道女王

    并不是很大的床上躺着一位少女,苍白的脸上看不到一丝的血色,如同色人一般。温暖的阳光洒在她脸上,小手动了动,似乎是有了知觉缓缓起身,微微睁开了眼,这似乎是个陌生的世界,白色的天花板,白色的墙壁以及空气中散发出的药水味。少女打量着着四周:狭小的空间里只放了一张床,还有身上的病服,应该是医院吧少女垂下眸看着自己的手,发现了自己左手腕上正缠着厚厚的纱布,还能隐约的看到里面的血痕,这无疑是割脉自杀所造成少女缓缓从床上走下来,径直的走到了桌子上的圆型立镜前,镜子上有些许灰尘,她用袖子轻轻的擦去灰尘,方才看到自己的模样。。。。
  • 宝章待访录

    宝章待访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夜色温柔

    夜色温柔

    描写的是一个出身寒微但才华出众的青年对富有梦幻色彩的理想的追求以及最终如何遭到失败、变得颓废消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