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819500000012

第12章 唐宋词演进历程中的基本形态和词人创作观念的转变(2)

才过笄年,初绾云鬟,便学歌舞。席上尊前,王孙随分相许。算等闲、酬一笑,使千金慵觑。常只恐、容易蕣华偷换,光阴虚度。

已受君恩顾,好与花为主。万里丹霄,何妨携手同归去。永弃却、烟花伴侣。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

这是柳永歌伎词中的一首,是偏于俗的,上海辞书出版社《唐宋词鉴赏辞典》选了这首词。在现存两百多首柳词中,歌伎词不仅数量最多,而且是其中最精华的部分,最能代表柳词的特点。不仅如此,他在语言上用的还是市井俚语。

与柳永同时的张先,和比他晚的黄庭坚、秦观,也有这样的词。

柳永还有一些词,力求做到雅俗共赏,做到俗而不伤雅。这类作品,能得到文人的赞赏。如《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可以说是俗语,到“杨柳岸、晓风残月”,又很有风致。其中“无语凝噎”句,把人物的心态把握得比较准。还有《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也是如此,“想佳人妆楼颙望”很俗,但与上片深秋的景色融合,故“不减唐人高处”。

雅俗共赏的成熟典范,总体上是雅,或者说偏于雅,与柳永雅俗共赏偏于俗不同。

在这一点上,周邦彦(1057—1121)是典范,人称“二百年来,以乐府独步”(南宋·陈郁《藏一话腴》),是北宋词的“集大成者”。他的词,在描摹人情物态上很下工夫。如他的名篇《兰陵王》写得就很出色: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此词凡三换头,谓之“渭城三叠”,是周邦彦代表作之一,写得情景交融,词风沉郁顿挫。

我们知道,社会中的人是戴面具的,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让别人知道,有些感情是不能明言的。文人之所以运用词这块小天地,是因为这块天地比较明净,这里没有诗教、道统,人们可以毫无顾忌地表现帷幕后面的生活和感情。在这方面,写得最好,最符合词的体性,也最符合文人口味的,是周邦彦。

周邦彦的词是很精美、缜密的。词到他手里,真正做到了能“留”。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拈出“沉郁”二字评词,也提到周邦彦。他继柳永、秦观诸人之后,使词在形式上更加规范化,尤其在格律方面,使之更加严整,趋向完美。如果讲到词法,应该以周邦彦为典范,以此为审美定势。等到审美定势形成,词也就达到高境了。到这时,词体范式已为创作群体所遵循,于是形成一种观念,这就是:诗庄、词媚。

4、革新之词

人是无限丰富的,所以任何一种文体都无法纳入所有创作者的创作活力。一旦横绝一世的天才闯入词的地域,他就有勇气,而且有能力冲破这种狭小的传统框架。这个人就是苏轼。

苏轼(1037—1101)是一个“全能”作家,对各种文学样式都精通,诗、词、文、书法、绘画无所不工。但他过分强调各种文学之间的相通,这是不利于各体文学的发展的。比如,他认为情和志是相通的,所以词也可以言志。这就打破了“诗言志,词抒情”的传统。那些怀古、感旧、悼亡、记游、说理等历来为诗人所惯用的题材,苏轼都能用词来表达。这样,就使词的内容与诗没有什么区别了。难怪陈后山在《后山诗话》中说苏轼“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但作为“天才”,苏轼也能写出好词,如悼亡这类题材,在诗歌里很早就有了,西晋时代潘岳的悼亡诗就很有名,但这种题材却还从未在词里出现过,而到苏轼则写出了《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这种传诵千古的名作。至于宋诗特色之一的“理趣”,在他的词中也得到很好的表现,如《水调歌头》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苏轼四十一岁任密州太守时所作。词中以明月为线索,把人间与天上、理想与现实、忧闷与自慰、意境与哲理有机地融为一体,构思奇妙,情理兼胜。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在形式上,苏轼也不愿受传统声律的束缚,不以内容去迁就音乐,所谓“豪放不喜裁剪以就声律耳”。这是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对他的评语。当然,陆游的话并非微词,但这种作法是有损词的体性的。另外,他自身的创作习惯,诸如好用典、好发议论等,对词的体性也是有损害的。

到南宋,辛弃疾、陈亮、刘克庄等人又发展为“以文为词”、“以政论入词”,致使词体异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至于说到姜夔、吴文英他们,情况又不一样了。他们在创作上对前人的作法进行反思,这种反思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就“成熟时期词”的情感主体(“****”)而言,一是就“变革时期词”的情感主体(“政治性****”)而言。姜、吴就两方面的创作反思,主要表现在感情的净化,即审美化,这是第一点。就第二点讲,主要表现在深化,即寄托。这样,抒发“****”的情感,就成了词的主体。这种情,就是柔情,有的是以艳笔写柔情,有的以亵笔写柔情。而姜、吴则以雅笔写柔情,比较侧重于对情事的展现,它把“事”掩饰了,淡化到最低的程度。这方面,姜夔的词较突出。“事”淡化了,“情”也就显现了。姜夔早年在安徽合肥曾经结识一位弹琵琶的歌女,后来因故分手。词人一往情深,念念不忘,曾经为她写了许多美丽感伤的作品。如《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这是一首恋情词,但在风格上与传统的情词不同,它是以健笔写柔情,具有一种清峭隽永的情韵。

值得注意的是,姜夔和吴文英的词在描写男女恋情方面,很少再涉及有肌肤感触的感性认识,而是感情的内省。较之以往的婉约词,在感情表达上更加深沉、幽微,这主要是因为他们采用的是寄托手法。他们由苏、辛的叫嚣而转为托物寓意,深于比兴。在这个阶段,姜、吴作品中有一类作品开始增多,这就是咏物。后来王沂孙的词,几乎有一半是咏物之作。咏物词的产生,正是词转向雅的表现。

二、唐宋词人创作观念的转变

对文体,历来有正、变、尊、卑的观念。词是隋唐以来才有的新文体,又与“胡夷里巷之曲”有不解之缘,因此在特别重视“道统”的宋人眼目中,更显得品格低微、不能登大雅之堂。把词视为“小道”、“末技”,是当时非常普遍的观点(不过程度深浅不同而已)。反映在对词的称谓上,有在“词”前加一“小”字,称之为“小词”或“小歌词”者。如王安石读晏殊词,笑曰:“为宰相而作小词,可乎?”(宋·魏泰《东轩笔录》卷五);晏几道为晏殊辩护,曰:“先君小词虽多,未尝作妇人语也。”(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六)黄庭坚喜写艳词,法秀戒之曰:“诗多作无害,艳歌小词可罢之。”(宋·释惠洪《冷斋夜话》)李清照谓王安石、曾巩“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引见《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等等。

这种轻视词体的看法在宋代是相当顽固的。再举一个例子,据欧阳修《归田录》卷二记载:钱惟演坐着读经史,卧着看小说,上厕阅小词。这里,不一定是纪实,却反映了一种观念。

在这种观念之下,当时文人创作词的心态与写诗时是不一样的。他们作词的目的,大都是娱宾遣兴、自娱娱人。如晏几道在《小山词自序》中说,他写词,是“期以自娱”,“为一笑乐而已”。欧阳修、晁补之也称自己作词是“敢陈薄伎,聊佐清欢”(见其《采桑子》和《调笑》词序)。

这种情况,从唐宋词集的名称上也可以看出。如《花间集》、《尊前集》、《酒边词》等。胡寅《题〈酒边词〉》说,向子湮写词,往往是即兴而作,“随亦自扫其迹”,写好就扔掉了。写词只是一种游戏,是“谑浪”。在一般文人眼里,认为写词是有损于道德的。邵博《河南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九曾记载,当时有人认为晏几道“才有余而德不足”,劝他“捐有余之才,补不足之德”,不要写词。在这种风气下,当时词体的地位是不高的,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也是不能大力鼓吹的。此外,柳永也因写词而影响了声誉。

习惯的势力是相当可怕的。从北宋初期到中期,几乎没有人去改变这种观念,但在实际创作中不自觉地与这种观念相抵触。在创作中不自觉地以词言志,这志是接近情的。如李煜入宋之后,以词写他的自身经历和生活实感,在词中注入了丰富深沉的内容,使词“眼界始大,感慨遂深”(王国维《人间词话》)。范仲淹、王安石亦如此,都是不自觉地用词言志。

什么时候是自觉的呢?那是从苏轼开始的。他有意把各种文体贯通,所谓“物一理也”(《跋君谟飞白》)。“物一理也,通其意则无适而不可”,意思是:事物有共同的规律,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所以弄通了规律就无往而不利,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他在写词时,创作心态与写诗时是非常接近的。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记载:“诗与乐府同出,岂当分异?”提倡创作心态向诗文靠拢,即所谓“以诗为词”、“以文为词”。拿今天的目光来看,苏轼的“以诗为词”实质上是词坛的一场革新举动。词在他笔下,正如刘熙载所评的“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艺概》),成了与诗类似的抒情言志的工具。

从一定意义上说,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由歌者之词转变为文人之词,由应歌转变为抒怀。他的审美趣味倾向于高雅,这正适合士大夫文人的口味。因此,他的词体革新,对南宋的“雅词”也有影响。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岂与群儿雌声学语较工拙,然犹未至用经用史,牵雅颂入郑卫也……以稼轩为坡公少子,岂不痛快灵杰可爱哉!”这段评语大致是正确的。如果没有苏轼大胆而成功地迈出第一步,要想在以后出现辛弃疾等人的爱国词作是不可能的。

时至南宋,词人的创作心态与诗人更为接近。据叶适《书龙川集后》载,陈亮每作完一长短句(指爱国词),辄自叹曰:“平生经济之怀,略已陈矣。”从这件事以看出,词的“地位”到了辛派爱国词人眼中,已经“大尊”了。

再从“寄托”方面看,南宋词也比北宋多。他们在创作时把诗的比兴寄托用入词里,通过比兴,寄微于显,结果往往意内而言外,言在此而义在彼,从而达到“言近而旨远”的艺术效果。如岳飞的《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陈亮的《水龙吟》(闹花深处层楼)等词中皆有寓象,正如林景熙所言的“有诗人之讽”(《胡汲古乐府序》)。

还有一点值得提及,词至南宋,在音乐上与燕乐分离,文人开始写自度曲。自度曲的音乐主要是古琴曲、古箫曲。古琴曲和古箫曲的韵味比较高雅清扬,促进了文人词的进一步雅化,从而把“应歌”的形式淡化了。

总之,长久以来,词一直被禁锢在“艳科”的圈子里,成为一种近乎“女性”的文学,正如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所说:“作词与诗不同,纵是花卉之类,亦须略用情意,或要入闺房之意……如只直咏花卉,而不着些艳语,又不似词家体例,所以为难。”而苏、辛等人出现之后,情况就不同了。他们对传统倾向不满,于是在创作中有一种新的审美取向和精神流向,这就是向正统文学即诗文移位。

同类推荐
  • 评点李渔:《闲情偶寄》、《窥词管见》研究

    评点李渔:《闲情偶寄》、《窥词管见》研究

    《评点李渔:<闲情偶寄>、<窥词管见>研究》作者杜书瀛,研究李渔30余年,他对李渔研究的理论内涵的发现和阐述,多有超群出众处,自1982年推出《论李渔的戏剧美学》开始,陆续出版了一系列李渔研究的专著,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李渔研究专家、行家、大家。《评点李渔:<闲情偶寄>、<窥词管见>研究》是杜书瀛先生关于李渔最新最全的一部专著。他借鉴中国古典文论中特有的“评点”的形式,对清代戏曲家、理论家李渔两部重要著作《闲情偶寄》和《窥词管见》进行全面、系统而深入的校勘、注释和评点。
  • 梁实秋读书与做人

    梁实秋读书与做人

    《梁实秋读书与做人》精选梁实秋谈读书和谈做人的散文七十余篇,希望能反映一代大师才、情、趣之一端。“以一般人而言,最简便的修养方法是读书。”梁实秋谈读书:深入浅出,以文学家、翻译家谈读书经历、阅读感悟,从中可见出一代大师的成长及东西方文化之精髓,读者亦可从中体悟到学习外国语言、阅读外国文学的心得。梁实秋谈做人:信手拈来,对生死,幸福,金钱,友谊等,梁实秋都有自身的独到见解,谦和之下暗藏幽默,见出大师的修养与睿智。
  • 晚风集(卷二)

    晚风集(卷二)

    殷谦散文作品精品合集。其中不乏犀利的批评,怡人的观点,明智的思想。这五部作品从人生的各方面都有所涉及,或者通过故事,或者通过评论,形式各种,但可见作者独特的心境,让我们受益匪浅。
  • 唐诗鉴赏(国学小书院)

    唐诗鉴赏(国学小书院)

    本书采录唐、五代139位作家的诗歌作品326首,其中五代作家3人,作品3首。本书中作家的排列,先以其主要活动年代归某一历史朝代。在同一朝代中,以生年先后为序。生年无考者,则以其主要活动年代量情插入。同一作家的作品收录两篇以上者,尽可能按有关总集或个人别集的顺序排列。无名氏的作品则依其在有关总集中的位置加以处理。本书每一篇作品均在时代及作者前列出两个字的概括话,用以概括所写内容,另有内容、特色、注释、赏的等栏目。对典故和难懂的字句,一部分在注释栏目中加以解释,另一部分随文串解;以赏析为重点,一作品一赏析。
  • 大湘西系列作品集(第2卷)

    大湘西系列作品集(第2卷)

    《大湘西系列作品集(共4册)(精)》由李康学所著,这部汇集李康学数十年文学创作作品共计267万字,是武陵地区历史文化集大成之作。李康学在《大湘西系列作品集》中,通过挖掘武陵地区留下的印记,拾掇民族地区传奇的历史;客观评价少数民族历史人物,并用散文笔调创作游记美文,把武陵地区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族风情描绘得惟妙惟肖。
热门推荐
  • 我的贴身校花

    我的贴身校花

    一个普通的高中生,无意间得到一瓶丹药,让他身怀数种异能……
  • 幻境仙踪

    幻境仙踪

    一个来自远古的幻仙传说,一个来自烬家的少年疯狂修炼拯救父亲,打破了三万年都未有人打破的纪录,超强的实力和天赋,带领弟弟和朋友走到了大陆巅峰,并去寻找杀死九名环线的科克里人
  • 四姑凉闯天下

    四姑凉闯天下

    好吧好吧,我承认,我作者大大写的作品简介,是有些简短的,但内容一定好的!!
  • 诛神榜

    诛神榜

    一篇文章,日月生辉,风调雨顺。一曲高歌,乾坤颠倒,神魔起舞。一把铁剑,纵横九州,快意恩仇。一杆长枪,血战沙场,保家卫国。封禅,沧州青霄城人士,于十七岁参加武举和文举,获得文武双科榜首。十九岁参加殿试,金榜题名文武双状元!
  • 爱是把你相拥

    爱是把你相拥

    雨若湿了整片天空,亲爱的,请别把伞撑开,那是我在为你感动。只恨时间太匆匆,还没来得及和你相拥。也怪城市的灯火太过闪烁,遮住了我送你的那一片彩虹,如果可以,我想抱着你再痛哭一次,然后捧着你的脸颊,轻声的说:亲爱的,哭过之后,就不要再痛。
  • 龙王之心

    龙王之心

    明灭的呼吸,残缺的人道,迷离的灯光中,鲜血肆意的泼洒。蠢蠢欲动的妖魔鬼怪们和咒术师缠斗了好几万年,至今未分出胜负。巨大的阴影将黎明的光辉遮掩,那曾经称霸十方的上古龙族竟堕落成和妖族为伍,誓死要铲除咒术师,夺回属于他们的荣耀。开战的声音在无息间打响,这是一场入侵者和守护者的游戏。林硕,遗成上古龙族之身,却偏偏要做守护者,他发过毒誓,不会再让眼前的人离自己而去,然而命运的转轮出现了一道无法修补的裂痕…………这是龙族的天下、妖族的天下、咒术师的天下、咒之气的天下。
  • 涅槃重生:绝色小不点

    涅槃重生:绝色小不点

    前世,被勿为是祸星,为爱的人而死。今世,又被轮为废材,看她如何将自己由废材变为天才。今世,她一心只想复仇,觉得自己不会在爱了,可是有一个人改变了她,助她复仇。她却深深的爱上了他。他会是我值得爱的人吗为什么小不点不能结受姐姐呢?是姐姐做的不好吗?王妃,你这是生本王的气了没有,没有绝对没有,我那敢啊,您可是涅槃国的七王爷啊……本文绝对健康,放心放心。
  • 熏衣花开遇见你

    熏衣花开遇见你

    他和她曾经在医院相遇一次,薰衣草成了他们的记号。几年后的相遇,他们彼此相爱,一直爱慕他的表姐,让是恋人的他们产生了误会。分手后,他在一次去祭拜死去的母亲发现了他所谓的现女友,当知道了真相后的他们,会怎么样呢?
  • 念卿一诺为红颜

    念卿一诺为红颜

    他,是雨国最后一位皇子,念卿一,他父王走的时候留给他的名字,寓意是只爱他母后一个人。阴差阳错,让他来到了念流山,认识了小师妹,和自己有着同样复国心态的唐雨萌。一场最盛大的人间别离,一个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一段可歌可泣的复国之路。究竟,他会笑到最后吗?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是什么?不是死亡,而是死亡的背后,永远的别离。
  • 妃倾九天

    妃倾九天

    她天生美丽善良,却被继母冷落虐待,他九天圣主,爱慕他的女子如云,却独独钟情于她,他为他屡屡妥协,两个世界的他们相遇又会是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