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819600000004

第4章 做大师,也做老小孩(3)

即使如此,吴宓仍然对自己的每一堂课充满虔诚,他的授课如机械一样精密,其背后则是他苦心孤诣地备课的艰辛。

抗战时,钱穆与吴宓同在西南联大任教。流亡途中,有段时间钱穆和吴宓、闻一多、沈有鼎四人同处一室,吴宓备课的认真让钱穆都大发感慨:

当时四人一室,室中只有一长桌。入夜雨僧则为预备明日上课抄笔记,写提要,逐条书之,有合并,有增加,写成则于逐条下,加以红笔勾勒。雨僧在清华教书,至少已逾十年,在此流寓上课,其严谨不苛有如此……翌晨,雨僧先起,一人独自出门,在室外晨曦微露中,出其昨夜撰写各条,反复循诵,俟诸人尽起,始重返室中。余与雨僧相交有年,亦时闻他人道其平日之言行,然至是乃深识其人,诚有卓绝处。(《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

在上课时,吴宓几乎不看书本和笔记,所有内容一气呵成,极其流畅,上课主要用英语,有时也说中文,所有的表达都清楚明了。

吴宓的严谨不仅表现在授课上,也表现在他为师的态度上。

西方语言文学大师李赋宁原本就读于清华土木工程系,在吴宓的影响下转入清华外文系就读,他回忆吴宓:“先生写汉字,从不写简笔字,字体总是正楷,端庄方正,一丝不苟。这种严谨的学风熏陶了我,使我终生受益匪浅。先生讲课内容充实,条理清楚,从无一句废话。先生对教学极端认真负责,每堂课必早到教室十分钟,擦好黑板,做好上课的准备。先生上课从不缺课,也从不早退。先生每问必答,热情、严肃对待学生的问题,耐心解答,循循善诱,启发学生自己解答问题。先生批改学生的作业更是细心、认真,圈点学生写的好句子和精彩的地方,并写出具体的评语,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不断进步。”

吴宓不仅对自己要求一丝不苟,对年轻老师也是如此督促。在西南联大时,有一次一位年轻的老师把自己上课的教科书弄丢了,想先跟吴宓借用一下,没想到招来吴宓的一顿训斥:“教师怎能丢失教科书呢!一定要找到,上课前必须找到!”晚上宿舍已经熄灯睡觉了,吴宓还跑到那位青年教师的房前敲门,大声问:“教科书找到没有?”那位青年老师怕吴宓大动肝火,只好撒了个谎:“找到了。”吴宓这才放心,告诫他说:“那就好,教师不能丢教科书,下次再不能丢!”

要注意,那个时代是没有什么教参的,老师讲课都要自编讲义,水平优劣很容易判断,不像现在大多老师可以浑水摸鱼、滥竽充数。

在1943年的日记中,吴宓曾痛批西南联大的老师们整天想着挣外快,教书倒成了副业,讲课敷衍、作业不批,甚至连评阅新生考卷都不到场。反过来,吴宓当时已经是赫赫有名的大学者,他就连学生考试的时候,也要亲自陪在一旁,亲手准备糕点、茶水为学生服务。吴宓出的试题不好答,很费时间,有的同学用时太长,误了晚餐,他还会请他们上饭馆。

其实,吴宓未免有点苛责当时的老师了。在那样的战乱时期,老师们那一点薪水根本应付不了通货膨胀,“教授教授,越教越瘦”,陈寅恪这样的大教授都穷得要把自己的皮鞋卖掉,甚至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的夫人都卖起了糕点,因此老师搞点副业还是可以理解的。

当然,吴宓上课不是一成不变的刻板,他也常常有激情燃烧、“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时候。

刘绪贻在西南联大时曾选修过吴宓的《欧洲文学史》,他回忆吴宓:“讲但丁《神曲》时,用手势比划着天堂与地狱,时而拊掌仰首望天,时而低头蹲下。当讲到但丁对贝亚特里切那段恋情时,竟情不自禁地大呼Beatrice!”

还有学生回忆:“雨僧先生讲课时也洋溢着热情,有时眉飞色舞。”在讲述欧美诗歌时,本身就是诗人的吴宓,讲到得意之处,常常拿起自己的手杖,随着诗的节奏,一轻一重地敲着地面。更有学生形容吴宓“上课像划船的奴隶那样卖劲”。

另外,看似严肃的吴宓老师不乏幽默的时刻。

在联大上课时,有一次吴宓在讲授《中西诗比较》课,学生李俊清养的一条大狗径自跑了进来,蹲坐在教室角落里。吴宓看见了,并没有使出打狗棒法,而是走到大狗跟前,很和气地对它说:“目前我尚不能使顽石点头,不是你该来的时候,你还是先出去吧!”说罢手一挥,那条狗竟似听懂了吴宓的话,低着头垂着尾巴悄悄地出去了,同学看到这一幕,不由得哄堂大笑。

1977年,在****中饱受摧残的吴宓被他的堂妹吴须曼接回老家,在这里他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一年。吴须曼的小女儿在家待业,常来照顾吴宓,吴宓则帮她补习英语。在双方一次闲谈中,吴宓得知学校里还没有开设英语课,因为没有英语老师,他马上说:“为什么不来请我?我还可以讲课……”说这话的时候吴宓已经八十三岁高龄,重病在身,腿有残疾,一只眼睛已盲,另外一只眼睛也几乎看不见。

千古多情吴雨僧

吴宓除了是一个大学者之外,还是一个大诗人、大情人,他的诗跟当世的顶尖高手比还有差距,但是他对诗歌的热爱却几乎无人能比。同样的,吴宓一生中未必有轰轰烈烈的爱情,但是他始终处于一种追求美好情感的“在路上”状态,我行我素,学生茅于美说他“那种治学的严谨与生活的散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成就了吴宓别人无法复制的经典形象。

众所周知,吴宓平生酷爱《红楼梦》,是天下闻名的红学大师。在西南联大流传着吴宓的一则逸事,说是联大附近有一家牛肉馆,名曰“潇湘馆”。吴宓看到这个招牌后,认为这是对林妹妹的侮辱,一怒之下动手把招牌砸得稀巴烂。

这个故事未免有点小说家言的味道,但是从一个侧面可以说明吴宓对《红楼梦》的痴迷。吴宓常自比《红楼梦》中的“紫鹃”,因为紫鹃对林妹妹的感情是最纯洁的。但是从吴宓的性格来看他更像贾宝玉,两者都对女性有一种天生的好感,并竭尽自己的生命去呵护和追求她们。

吴宓对女同学的关怀与照顾是出了名的。茅于美记述道:“我们师生数人走在狭窄的铺着石板的街道上。那街道两边是店铺,没有人行道。车马熙来攘往,挤挤搡搡,先生总是尽量照顾我们。遇有车马疾驰而来,他就非常敏捷地用手杖横着一拦,唤着苏生和我,叫我们走在街道里边,自己却绅士派地挺身而立,站在路边不动,等车马走过才继续行走。他这种行为不禁令人想起欧洲中世纪的骑士行径。”

在汪曾祺的记忆中,吴宓于西南联大开设“红楼梦研究”时,常有后来的女生没有椅子坐,吴宓看到后亲自去旁边的教室搬来椅子给这些女生坐,之后他才开始讲课。吴宓的绅士行为,备受女同学赏誉,也引来了许多男同学的效仿。

有一次吴宓点名,点到“金丽珠”这个名字,情不自禁地说:“这个名字多美。”全班闻言大笑。最离谱的是,吴宓竟然帮女学生作弊,把自己翻译好的文章,署上女学生的名字拿出去发表。

不过,吴宓跟我们现在的“禽兽教师”毕竟不一样,他对女生有好感,但“发乎情,止乎礼”,只为情不为性。

而得到吴宓青睐的女性也远不止他的学生。

国民党退守台湾时,吴宓属于老蒋重点抢救的学人,但他不肯接受邀请去台湾,也不肯出国。新中国成立后,吴宓留在了川中,任教于西南师院。在西师,吴宓是最大牌的教授,虽然他因为早年主办《学衡》杂志时与鲁迅有过论战,而屈居二级教授,但是月薪仍然达到280元(当时普通工人月收入只有二三十元),是典型的高薪阶层。

有一次,西师的一位女教师织了一双毛线袜子送给吴宓,吴宓愣是塞给了那位女教师100元。有人惊讶于这场“交换”的价值悬殊,吴宓却说:“多乎哉?不多也。袜子是有价的,感情是无价的!”

另外一个男老师向吴宓借了5元钱,到了时间仍没有还的意思,结果吴宓找上门去要钱。吴宓并不担心被人认为小气,他说:“我不是为了5元钱,我是在帮他提高道德修养。”

有人统计过,跟吴宓有过情感纠葛的女性,仅在其日记、书信、诗词等私人文字中出现过的就不下十几位。

当然,在吴宓情感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女人还是毛彦文。毛彦文比吴宓小四岁,毕业于金陵女子大学英语系,后又在美国密歇根大学获教育学硕士学位,曾任复旦大学、暨南大学教授,1999年在台湾去世,享年102岁。

毛彦文的表哥兼未婚夫朱君毅是吴宓读清华时的同桌,后又一起留学美国,两人情同手足。由于这样,毛彦文写给朱君毅的情书,朱氏都大方地与吴宓同乐,久而久之,吴宓对这位多情而又多才的毛妹妹也动了心。

1918年11月,在哈佛留学的吴宓接到清华同学陈烈勋的来信,欲将自己的妹妹陈心一介绍给吴宓。陈心一毕业于浙江女师,时年24岁,在浙江定海县当小学教员。在当时的社会,按她的年纪已经属于剩女了,据说此女心气很高,非吴宓这样的才俊不嫁。吴宓听说后,颇感兴趣,但身边的友人怀疑此女嫁不出去,她哥哥欺负吴宓老实,引其上钩。正好,毛彦文与陈心一同为浙江女师的同学,于是吴宓便托毛彦文调查一下陈心一的情况。毛彦文的结论是陈心一是一“旧式女子”,“做贤妻良母最为合适”,但如果吴宓“想娶善交际会英语的时髦女子,则应另行选择”,也就是说陈心一不适合恋爱但适合结婚。

1921年8月吴宓由美回国,8****在杭州陈家第一次见到了陈心一,吴宓在日记中用“一见如故”来形容两人的见面,有点宝黛初会的感觉。13天后,两人即闪婚。机缘巧合,在杭州吴宓也第一次见到了毛彦文。毛彦文和陈心一截然不同,正是那种“善交际会英语的时髦女子”,吴宓对她一见倾心。不过这个时候毛彦文名花有主,“朋友妻,不可欺”,吴宓也只能隐藏自己的感情。况且吴宓这个时候跟陈心一感情正笃,也没有出轨的念头。

未承想,在美国留学的朱君毅生物学水平精进,突然间以近亲不能结婚为由要求与毛彦文解除婚约。深爱表哥的毛彦文求助于吴宓,吴宓为之苦劝朱君毅,但最终未能改变这一结局。

朱君毅退出后,原本就暗恋毛彦文的吴宓竟然毛遂自荐,不顾自己是有妇之夫的事实,对毛彦文发动了感情攻势。毛彦文虽然身处失恋的苦痛之中,但她却无意接受这种畸形的爱恋,吴宓情意绵绵的书信不断飞来,让她有一种“躺着也中枪”的无奈。

吴宓对婚姻的背叛最终让他与发妻陈心一未能走过“七年之痒”,结婚七年后,两人选择了分手。吴宓的行为遭到了亲朋好友的一致谴责,吴父更是公开指斥他“无情无礼无法无天”。

那时的男女恋情都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式的,但是吴宓却偏偏把它搞得非常高调。有一次,他把自己给毛彦文写的情诗发表在一家小报上,其中有“吴宓苦恋毛彦文,三洲人士共知闻。离婚不畏圣贤讥,金钱名誉何足云”之句,一时间成为市民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吴宓甚至把自己写给毛彦文的情诗在课堂上念给自己的学生听,成为笑谈。这让吴宓在清华的同事们都看不下去了,于是让人缘比较好的金岳霖去劝说吴宓。

金岳霖去了之后,对吴宓说:“你的私事涉及毛彦文,怎能在报纸上公开发表呢?私事是不应该宣传的,我们天天早晨上厕所,可是,我们并不为此而宣传。”吴宓听到后面一句勃然大怒,说:“你怎么可以把我的爱情看成上厕所!”

金岳霖哑巴吃黄连,弄巧成拙,不过他后来也认为自己把爱情等同于上厕所是不符合逻辑的。

在吴宓猛烈的炮火之下,毛彦文还真的心动了,一度想嫁给吴宓。1931年,毛彦文赶到巴黎和吴宓相会,两人几乎跨过了婚姻的门槛。然而,佳人真正到手了,吴宓却不珍惜,转而跟其他女孩打情骂俏,毛彦文对他就此绝望。33岁的毛彦文一气之下,嫁给了66岁的前北洋国务总理熊希龄。

1937年,熊希龄病逝,吴宓又开始追求毛彦文,然而毛彦文心里已经不能再起一点波澜,随着新中国成立后毛彦文的去台,两人的关系也走到了尽头。

吴宓对于爱情的渴望与追求,并不是建立在****的基础之上,相反,早年他在欧美见到西方人性开放,极其反感,大加鞭挞。他追求的是一种纯情,我们现在所谓的“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这样的精神恋爱也成了吴宓人生前进的源动力。

在1936年8月1日,吴宓反省自己的爱情,说:“盖中国一般人,其视爱皆为肉体之满足及争夺之技术,不知宓则以宗教之情感而言爱。真正之爱者,皆情智超卓,道行高尚,上帝之宠儿,而人类之俊杰也。爱乃极纯洁、仁厚、明智、真诚之行事,故宓不但爱彦(指毛彦文)牺牲一切,终身不能摆脱,且视此为我一生道德最高、情感最真、奋斗最力、兴趣最浓之表现。他人视为可耻可笑之错误行为,我则自视为可歌可泣之光荣历史,回思恒有余味,而诗文之出产亦丰。我生若无此一段,则我生更平淡,而更郁郁愁烦,早丧其生矣。”

胡适评价徐志摩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信仰,里面只有三个大字:爱、美、自由。这样的评价何尝不能用在吴宓身上?罗素说:“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苦难众生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吴宓又何尝不是如此?

只是对于那些吴宓生命中的女人来说,她们难免要成为吴宓“宗教式情感”的牺牲品,毛彦文就坦言自己对于吴宓不过是一个美好的幻想对象,即使两人真的在一起也难逃仳离的命运。所以毛彦文干脆选择不在一起,这一点她无疑是明智的。

两个人的情感最真实的一面,往往要在曲终人散之后才会表现出来,这在吴宓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吴宓与陈心一分手后,每月领到薪水,仍然会亲自回家把生活费交给她,然后再回校。对此,吴宓的挚友姚文青写道:“宓于故妻陈心一女士,德性夙所钦佩,但敬而不爱,终致离婚,然至今仍书信往还。夫妇之谊虽绝,良友之情故在也。”就连毛彦文也深为赞许:“吴君是一位文人学者,心地善良,为人拘谨,有正义感,有浓厚的书生气质而兼有几分浪漫气息。他离婚后对于前妻仍备加关切,不仅担负她及他女儿的生活费及教育费,传闻有时还去探望陈女士,他绝不是一个薄情者……”

也许是风流债太多,吴宓晚年终于付出了代价。1953年6月,60岁的吴宓与原重庆大学法律系毕业生、20多岁的邹兰芳结为夫妻。但是,吴宓很快发现自己陷入了一场阴谋当中,邹兰芳的目的只不过是想让他替她抚养两位兄长留下的几个遗孤。而邹兰芳自己也有很严重的肺病。事后吴宓曾对朋友说,这哪是黄昏恋的爱情,实是在为兰芳治病,在养兰芳一家九口人。

三年后,邹兰芳不治而逝。吴宓并没有怨恨她欺骗自己,反而极其伤心,每次吃饭他一定要在桌上多摆一副碗筷,乃至每次看电影也要为亡妻多买一张票。邹兰芳一家仍然由吴宓养着,直到“****”来临。

对吴宓的情事,其清华同学兼同事顾毓琇以“千古多情吴雨僧”一语加以概括,可谓得当。吴宓很喜欢莎士比亚的一句名言:“疯人,情人,诗人,乃三而一,一而三者。”这也是他本人的自况。

同类推荐
  • 美国国父:华盛顿(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美国国父:华盛顿(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名人创造了历史,名人改写了历史,那些走在时代最前列、深深影响和推动了历史进程的名人永远会被广大人民所拥戴、所尊重、所铭记。古往今来,有多少中外名人不断地涌现在人们的目光里,这些出类拔萃、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的名人中,有家国天下的政治家,有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有超乎凡人的思想家,有妙笔生花的文学家,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想象非凡的艺术家……他们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 嗜血的皇冠·大结局

    嗜血的皇冠·大结局

    洛阳城中已然危机四伏,刘秀将如何死里逃生?初入河北,刘秀随身仅有二十余人马,他将如何应对前方莫测的凶险,最终将河北据为己有,成为他日后称霸天下的第一桶金?
  • 临水照花人(女人花:杰出女性的人生轨迹)

    临水照花人(女人花:杰出女性的人生轨迹)

    “女人花”系列攫取唐、五代、宋、明、清、民国等古今中国的杰出女性,以传记故事的形式叙述她们的传奇生平,及在传奇后瑰丽变幻的人生。张爱玲:相见欢,小团圆。萧红:没有温度的女书。林徽因:完美小姐进化论。宋美龄:权力之巅,爱之冠冕。陆小曼:孤意在眉,深情在睫。
  • 刘勰与《文心雕龙》

    刘勰与《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是一部讲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专门著作。它总结了齐梁以来各种文体的写作经验,使之上升到文学理论层面,而且还运用这些理论对各个时代和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进行了深刻的批评,是一部世界文学史上空前绝后的文艺创作理论集大成之作。它的作者刘勰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
  • 理想爱情的歌唱家:屠格列夫传

    理想爱情的歌唱家:屠格列夫传

    本书用优美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记录了这位给世界文学和我国现当代文学以重大影响的世界文豪的创作和人生经历,带引读者走进他迷人的艺术世界。
热门推荐
  • 送张亶赴朔方应制

    送张亶赴朔方应制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超能者的日常

    超能者的日常

    “地球的表面积约为五亿一千一百万平方千米。”“地球的大小约为一千零八十三亿立方千米。”“人类尚未涉足的区域数不胜数。如此巨大的星球,数十亿年来积累的财富,可能会因为人类区区不过几千年的开采耗费和飞速发展而耗尽吗?”“真正的答案是,地球上大多数的资源,都被人类之外的智慧种族,占据着。”“传说中的那些生物、或者非生物,都是存在的。”“妖怪、僵尸、吸血鬼、狼人、异兽、鬼怪……这些异族占领了绝大多数的资源!”“在大面积杀伤武器无法在城市内使用的情况下。超能者,成了人类唯一有效的反抗力量。”“噢…可是人外娘好软好萌。”大致是一个‘平凡’超能力者的成长之路。*请勿当真及模仿*
  • 低调总裁

    低调总裁

    忍受寂寞的煎熬,只为等待他的归来。归期何时?只愿让你看到改变后的自己。情不孤独爱寂寞……
  • 短篇故事:曾经

    短篇故事:曾经

    原本无忧无虑的人儿为何变得沧桑,一千年的折磨换来三生三世的厮守,却抵不过司命的一纸空文。三生悲哀人生能否让爱起航,再次相见两相望而不识,是阴谋诡计还是他残忍如蝎。活在过去的她能否在次爱上这个伤心欲绝的男人。
  • 月亮宝石

    月亮宝石

    月亮宝石——印度世代相传的一颗钻石。一个英国军官从印度佛寺掠走了这颗宝石,于是,这颗价值连城的宝石便传到了英国。此后,这颗该诅咒的宝石夺走了许多它的拥有者的生命。令人生畏的印度人若隐若现的身影,紧追着这颗宝石。
  • 夜色下的吻

    夜色下的吻

    回国之后去鸳星酒吧玩,鸳星酒吧在办一年一度的舞王,舞后,的活动,汐一时起兴就参加了,谁知道还有礼物,既然是.....................
  • 卡匪

    卡匪

    灿烂星空,在某个时空的某个时段,常常发生着某些不为人知的趣事。故事的发生地,是冲积着各种卡片的世界,通讯卡,生活卡,工业卡,召唤卡,武器卡,装备卡,魔法卡,仪式卡,领域卡等等,我们姑且把这个世界称之为卡世界!卡片世界七大区:金械区,水都区,炎川区,天木区,土华区,圣境区,暗夜区。一场五星学院的入学考核赛,引出无数风流人物,各大势力浮出水面。土华区利用政府资源的五大世家,心怀鬼胎。三宗六派九杂门,正统十八门传承,各显本领。一统的“猎魔手协会”对抗混合的“三联协会”,把猎魔手,制卡师,封印士,制器匠四个最强大的职业,推入无限的争斗!
  • 囚徒震幽冥

    囚徒震幽冥

    渺渺乾坤,万象真假。伏羲女娲,极尽盛世,是承继万古鼎盛,还是预兆祸乱星斗?六岁龄童,被放逐大荒,是结束,还是开始.......
  • 夜龙微吟传

    夜龙微吟传

    本是皇家之人,又逢乱世之君;能洒爱恨情仇,能留忠孝礼义。乱世英雄治世君,五代十国终归宋;身世显赫,却已没落。江湖英雄又遇家国大事,抛不开的儿女情仇,留不下的家国天下。忠君何必爱国,忠己合乎天道。自有一番风味,别忘记江湖传说。他来自江湖,他行走江湖,他是否能够离开江湖?
  • 邪君霸爱之弃女为后

    邪君霸爱之弃女为后

    她本金枝玉叶,亲生父母却弃她如敝履,养父养母视她如草芥,未婚夫君更是避她如蛇蝎、就因为她是丑颜孤女?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且待她容颜恢复。他万金之躯,却宿疾缠身。权倾天下,霸临一方。却连爱她都不能。唯一能做的,便是爱她伤她!她淡漠一笑,素手一揽,用他给的权利,为自己讨回一切,搅得这江山翻天覆地。殊不知,她最渴望的爱情,其实早已得到。他为她放弃皇位,异国犯险,甚至沉塘相陪。冰棺内,他拢着她的秀发,点点情意醉人至极。“我生为皇,只愿你一人为后,生同寝,死同穴。”只是她,再难回一个当年的浅笑。(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