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881400000019

第19章 雕塑(7)

随着社会文明建设的发展,砖雕艺术将以它“取材简易、雕制便捷、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群众喜爱、雅俗共赏”等优点,更广泛地进人人民的生活,它将会与其他传统工艺美术一样,通过艺术实践的革新,创造出更完善的风格来。

一,历史渊源

砖雕艺术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据考古发现,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建筑用陶上就出现了双钩纹和方格纹等。战国至秦汉,除大量使用模印和刻画瓦当外,画像砖异军突起,砖雕艺术趋于成熟。四川省出土的庭院画像砖不仅内容充实、刻画细腻,甚至采取了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法,把不同视点所看到的景物组合在同一画面里。这种高妙的手法,为以后徽州砖雕的浮雕、透雕等立体刻画技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画像砖的强劲风势,一直延续到南北朝。随后,长江中下游一带后来居上,精美有加。

隋、唐、五代,尤其是隋唐两代宫殿建筑和碑石墓志空前发展。所用砖瓦,在纹饰方面,与以前的秦代相比,却大有逊色。唐代建筑用砖,以莲花、葡萄纹最为多见。唐代砖雕比较突出的是1978年河南洛阳发现的修定寺塔。修定寺塔位于安阳市西北35公里清凉山。

单层方形的修定寺佛塔,用菱形雕砖饰面,各种形式的花砖计有3775块,嵌砌面积达300平方米,没留下一处空白。上面有丰富多彩的人物、动物和以莲花为主的图案。四隅亦装马蹄形团花角柱,两侧加滚龙攀缘副柱,自檐部起整个壁面如同覆垂的一幅华丽的大幅幔,每一菱格一个单元,其图案包括道人、菩萨、武士、童人、胡人、天马等共有72种。

到了宋代,墓砖雕刻较为普遍,不过这种砖雕技术与以前的模制不同,而是直接用砖雕为浮雕,或半圆雕的人物,镶在四周墓壁上。

明、清两代徽商遍布全国,由于受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影响,他们在外面赚了钱后,都要回乡办教育、搞建筑。徽州多山多水,鲜亮多彩的建筑琉璃使人眼花缭乱,反而不如青瓦白墙更醒目,于是在建筑上使用砖雕、石雕和木雕很快便风行起来。

我国的民间砖雕流行于北京、天津、山东、山西、陕西、安徽、江苏、广东等地,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因地域环境的不同其创作技法、题材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最终形成了风格迥异的砖雕流派。总体上北方体系的砖雕工艺纯熟、造型洗练、风格古朴而豪放;南方体系的砖雕技法更为丰富,造型精致层次感强,风格或典雅或绮丽,蕴含阴柔之美,典型之作有徽州砖雕、苏州砖雕、广东砖雕和河州砖雕。

二、制作工艺

砖雕是在一定的器型内布置一个或一组恰当的纹饰,既要考虑砖雕本身的精美,又要考虑整个建筑的和谐统一。因此,无论是题材还是技法都要力求完美。

砖雕一般是先烧后刻。选细泥和水搅拌,过池沉淀后排水取泥,做成砖坯阴干入窑,掌握好火候和浇水分寸。砖色以青灰最好,太脆易迸,太嫩易碎。砖制成后,经“打坯”、“出细”两道工序完成。所谓“打坯”就是通过构思凿出画面轮廓、层次,使物象定位;所谓“出细”就是精雕细刻。砖雕是一项集技术性、艺术性于一身的综合工艺,对匠人的经验、修养要求都非常高。砖雕雕刻技法有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等,刀法有圆刀、平刀、直刀、斜刀等。

砖雕图案的题材相当广泛。以人物为主的,内容包括神话传说、戏曲图谱、民间故事和习俗等;以花鸟、动物为主的有梅兰竹菊、荷、石榴、蔬果、狮、象、麒麟、蝙蝠、鱼、雁等。

§§§第二十节 泥塑:艺林一绝誉中华

泥塑俗称“彩塑”。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雕塑工艺品。制作方法是在粘土里掺人少许棉花纤维,捣匀后,捏制成各种人物的泥坯,经阴干,涂上底粉,再施彩绘。

泥塑艺术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的一种,它早已走出国门,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远涉重洋,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所接受和珍爱。

一、历史渊源

泥塑是我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

我国泥塑艺术可上溯到距今4000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史前文化地下考古就有多处发现。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陶羊时间约为6000—7000年前;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古陶井及泥猪、泥羊头时间约为7000年前。可以确认,这些都是人类早期手工捏制的艺术品。

自新石器时代之后,中国泥塑艺术一直没有间断,发展到汉代已成为重要的艺术品种。考古工作者从两汉墓葬中发掘了大量的文物,其中有为数众多的陶俑、陶兽、陶马车、陶船等等,其中有手捏的,也有模制的。汉代先民认为亡灵如人生在世,同样有物质生活的需求。因此丧葬习俗中需要大量的陪葬品,这在客观上为泥塑的发展和演变起了推动作用。

两汉以后,随着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人,以及多神化的奉祀活动,社会上的道观、佛寺、庙堂兴起,直接促进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到了唐代,泥塑艺术达到了顶峰。被誉为雕塑圣手的杨惠之就是唐代杰出的代表。他与吴道子同师张僧繇,道子学成,惠之不甘落后,毅然焚毁笔砚,奋发专攻塑,终成名家。为当世人称赞:“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

泥塑艺术发展到宋代,不但宗教题材的大型佛像继续繁荣,小型泥塑玩具也发展起来了。有许多人专门从事泥人制作,作为商品出售。北宋时东京著名的泥玩具“磨喝乐”在七月七日前后出售,不仅平民百姓买回去“乞巧”,达官贵人也要在七夕期间买回去供奉玩耍。’

元代之后,历经明、清、民国,泥塑艺术品在社会上仍然流传不衰,尤其是小型泥塑,既可观赏陈设,又可让儿童玩耍。几乎全国各地都有泥塑生产,其中著名的产地有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山东高密、陕西凤翔等。

(一)天津泥人

天津“泥人张”彩塑是清道光年间发展起来的,自张明山先生首创,流传至今已有180年历史,“泥人张”彩塑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艺术特色,能真实地刻画出人物性格、体态;追求解剖结构,夸张合理,取舍得当;用色敷彩,典雅秀丽。“泥人张”彩塑适于室内陈设,一般尺寸不大,约40厘米,可放在案头或架上。它所用的材料是含沙量低无杂质的纯净胶泥,经风化、打浆、过滤、脱水,加以棉絮反复砸揉而成的“熟泥”。经艺术家手工捏制成型,自然风干,再施以彩绘。

(二)无锡彩塑

无锡彩塑相传已有400年的历史。经艺人世代艺术实践,创造出享誉世界的惠山泥人。惠山泥人品类丰富,分为粗货、细货两大类。粗货又称耍货,主要以吉祥祈福为题材,采用模具印坯,手工绘彩,其造型夸张,线条简拙,整体丰硕稚胖,彩绘用笔粗放,色彩对比强烈。主要供儿童玩耍。细货是以手捏为主来塑造艺术形象。内容大多以戏剧题材为多,故称手捏戏文。也有捏佛像和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一件作品从脚捏起,从下到上,由里到外,分段组合,一气呵成。在彩绘上则以细腻的笔触,从头到脚,从人物表情到衣服褶裥作精致的描绘。手捏戏文再现了戏剧演出的典型场景,突出戏剧人物的瞬间神态,造型生动,色彩艳丽悦目,装饰精美,历久不衰。因此,这种彩塑是人们家居的装饰品和送礼的佳品。

(三)高密泥塑

高密泥塑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在明朝隆庆、万历年间,这里的农民就自己设计用泥做成一种叫“锅子花”(也称泥墩子)的焰火出售。后来又把装火药的泥坯塑成娃娃型,焰火放过以后,再当玩具或装饰品摆设,最后这种泥塑的品种逐渐增多,有“老虎”、“狮子”、“猴子”、“小狗”、“小猫”、“鸡”、“鸭”等动物,也有“白蛇传”、“孙悟空”、“牛郎织女”等传奇故事,并且涂以各种颜色,使其生动活泼。从此,泥塑不再是焰火的附属品,而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手工艺术品了。到清朝乾隆年间,聂家庄泥塑又借鉴了杨家埠年画的艺术特点,在表现手法上和着色上有所创新,且逐步增加了音效和局部动作,使声音、色泽、动作融为一体。每逢山集,庙会都有卖泥玩具的。民间流传着“孩子哭,找他妈,他妈买个泥娃娃,逗得孩子乐哈哈”的民谣。可见当时泥玩具深受孩子们的欢迎,现在它已经作为一种民间艺术保留下来,并多次在国内外展出。

(四)凤翔泥塑

凤翔彩绘泥塑,造型优美,生动逼真。具有浓厚的乡土生活气息。泥塑的内容有人物、动物,也有植物,大都是空心的圆塑作品,也有浮雕式的挂片。其制作方法简便易行,将粘土和纸浆搅拌成塑泥,先制好模子,翻成胎坯凉干,上白色底粉,随后涂彩、绘画和上光。

风翔泥塑的色彩别具一格,以大红、大绿和黄色为主,使色彩显得鲜艳、对比强烈。同时,以黑墨勾线和简练的笔法涂染,给人以明快醒目的感觉。

凤翔彩塑取材立意极为广泛,戏剧脸谱、吉祥图案、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乡俗生活等无所不有。黑牛、卧虎、坐狮、虎头为拳头产品,造型洗炼夸张,神情生动,别具一格。

二、制作工艺

(一)泥塑一般制法

泥塑的基本用料——泥土需精心准备,一般选用带些粘性又细腻的土,经过捶打、摔、揉,有时还要在泥土里加些棉絮、纸或蜂蜜。泥塑的模制一般分为四步:制子儿、翻模、脱胎、着色。制子儿就是制出原型,找一块和好的泥,运用雕、塑、捏等手法,塑造好一个形象,经过修改、磨光、晾干后即可,有些地方还要用火烧一下,加强强度。翻模就是把泥土压在原形上印成模子,常见有单片模和双片模,也有多片模。脱胎就是用模子印压泥人坯胎,通常是先把和好的泥擀成片状,然后压进模子,再把两片压好泥的模子合拢压紧,再安一个“底”,即在泥人下部粘上一片泥,使泥人中空外严,在胎体上留一个孑L,让胎体内外空气流通,以免胎内空气压力变化破坏泥胎。最后一道工序是着色,素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一般着色之前先上一层底色,以保持表面光洁,便于吸收彩绘颜色。彩绘的颜料多用品色,并调以水胶,以加强颜色的附着力。

(二)“泥人张”工艺流程简介

“泥人张”创始人的作品能保存至今160年不燥不裂,首先在“备泥”上是有讲究的,要选择粘性极强的红色黏土(俗称胶泥)进行加工。打制时,将一定量胶泥放在青石板上,用木棰反复砸制,一边砸一边加入棉絮等配料,砸泥的火候非常重要,决定着成品的结实程度和可塑性。打制成型的土坯称为熟土,用油布分别包好,放入窖内保存,随用随取。

在选定主题、构思成熟后,先进行小稿的创作,即制作出作品的泥塑小样。对小样进行斟酌修改后,就可以开始泥塑创作了。创作的手法有拍、捍、压、挑等。泥塑成型后,要经过由粗糙到精细的细化过程。

泥人做好后,要放在阴凉处风干,全部干透后再用砂纸打磨,纯土制的泥人就成功了。有些泥人还经过了砖窑的烧制,使其更加结实牢固,可长期保存。

彩塑的泥人,要经过色彩和图案的设计与调配,细致地铺在泥坯上,最后将小配件固定于相适的位置上。这样,一件精美的泥塑作品就呈现出来了。

§§§第二十一节 面塑:不霉不裂艺高雅

面塑俗称标面人。以面粉调色为泥,捏制而成。面塑早在清代就已经在中原地区流行,1949年后得到迅速发展。邢台市任县与石家庄市深泽县仍然保留着这一稀奇的艺术形式。

面塑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更多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旨趣和技艺特色,其中包含了绘画、雕塑、刻印、装饰等诸多因素。因此,面塑既是雕塑却又超越了一般雕塑的意义。

一,历史渊源

我国传统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据文献资科,汉代早已有面塑的记载,宋代《梦粱录》中曾记载着把面塑用在春节、中秋、端午以及结婚祝寿的喜庆日子。在陕西、河北也有把面塑称作“面花”和“年馍”的,并将这古老习俗一宜贯穿于节庆日子的始终。从年三十到正月十五,乡村中到处可见互送礼馍的欢快场面。在陕西关中东部妇女几乎人人都是制作礼馍的高手,其中尤以年长的妇女技艺更是高超。

面塑实际上是馍,用糯米粉和面加彩后,捏成的各种小型人物。主要出现在嫁娶礼品、殡葬供品中,也用于寿辰生日、馈赠亲友、祈祷祭奠等等方面。农家把已蒸好的各种面塑花摆在诸神前,其中猪头形面塑俗称“大供”,另外还有花馍、花果馍、礼馍、馍玩具等。制面馍的工具十分简单:白面、剪刀、菜刀、梳子、红枣、花椒等物.只要掌握好发面技术,按照式样进行捏制,那么一个鲜活的面模形象就会脱颖而出。

面塑艺术的特点是:“一印、二捏、三镶、四滚”(泥塑的步骤),还有“文的胸、武的肚、老人的背脊、美女的腰”。

面塑就捏制风格来说,黄河流域古朴、豪放、深厚;长江流域却是细腻、灵动、精巧。就其存放方式来看,有签举式和盒装式之分,盒装式又以比较便于保存和携带而受到青睐。

二、制作工艺

面塑按其使用功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专用于收藏的面塑,一类是可以食用的面塑。用于收藏的面塑通常用精面粉、糯米粉、盐、防腐剂及香油等制成,而用于食用的面塑则用澄粉、生粉等制成。本文要讲的是用于收藏的面塑。

制作面塑时,和面是关键之一。制作面塑的和面与制作面点不同,前者需要考虑面团的可塑性、防腐性等方面的要求。

许多人在制作面塑时都会遇到诸如面团不易塑造成形、作品易干裂、绽口等问题,究其主要原因,恐怕还是制作者没有完全掌握面塑和面的诀窍。

由于面塑的流派众多,故和面的配方和手法各有不同。即使是同一流派,和面的配方和手法也会因季节的变化及作品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一般情况下,冬季和面的配方为:精面粉1500克、糯米粉1000克、精盐200克、防腐剂100克、香油250克。

其制作手法为:将面粉、糯米粉、精盐、防腐剂放在盆中和匀,再徐徐倒入开水并用筷子搅拌,然后将面团反复揉搓,直至达到“三光”效果,即面光、手光、盆光。用手将面团压成薄片,上笼蒸约45分钟取出来,迅速将面片与香油揉和均匀,再放入塑料袋中,用毛巾裹好,放置24小时至面团上劲后,即可用广告色进行调色了。

如果是在夏季,考虑到气温和湿度等因素,一般可适当增加面粉的比例,可将面粉增加到1700克左右。同时,防腐剂和香油的比例也应适当加大。

和好的面团在冬季可保存1—2个月,夏季放在冰柜中也可保存1个月左右。取用时若感到面团发硬,可用手将其揉软,这并不影响其使用效果。

初学面塑者在和面时,由于对原料的用量比例及制作手法掌握不好等原因,容易出现下列问题:

1.面团过干

这会造成面塑各部件之间不易粘接。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和面时水加得过少或面粉加得过多。但如果发现问题已出时切不可再加水揉和,只能用502胶或白乳胶对部件进行粘接。

2.面团太软

这就是说面团失去了骨力。主要是因和面时水或糯米粉加得过多所致。其解决的办法是:将面团置于阴凉通风处,吹至面团不粘时即可。

3.面团弹力过大

同类推荐
  • 大戏剧论坛(第5辑)

    大戏剧论坛(第5辑)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纪念周贻白先生一百一十周年诞辰专辑、精神之自由与天壤同久——纪念我的父亲、论恩师在中国戏剧史学科上的建树、发凡起例:周贻白戏剧史研究的历史意义、周贻白先生与戏曲文物、简论周贻白先生曲艺、小说、诗词研究学术成就、周贻白先生对中国戏剧史学的贡献、周贻白与中国戏曲学科体系的建构等等。
  • 视觉艺术欣赏

    视觉艺术欣赏

    孙殿武编著的《视觉艺术欣赏》从细节入手,以作者的审美经验,对建筑、雕塑、书法、绘画、篆刻艺术进行结构,分析解读美,传达给读者更多的是审美感受,从而更贴近读者,让读者更快捷、更清晰地感受视觉艺术的魅力。本书向读者展示的数百件建筑、雕塑、书法、绘画、篆刻作品,都是世界级的经典艺术精品,堪称视觉艺术的盛宴。
  • 看名画的眼睛.2

    看名画的眼睛.2

    《看名画的眼睛2》,精选14幅西洋传世名画,均为印象派到现代派美术史中的代表作,包括《撑阳伞的少女》、《呐喊》、《亚威农少女》等,从 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创作意图全方位、多角度深入解读画作本身及画家生平,带你看懂每一幅画,分享喜悦与感动。 图文并茂的解构带你观察这些画作的细微之处,仿佛就站在图画面前,亲眼品鉴传世佳作的无穷魅力。
  • 民国时期教育电影发展简史

    民国时期教育电影发展简史

    民国时期的教育电影作为特定时期的一种特殊电影现象,具有与常规电影不同的特色。首先,从电影艺术形式来看,教育电影多是以科教片、社教片为其主要的存在形态。其次,从作为社会机构的电影业角度看,教育电影除了作为普及科技文化知识的教育手段得到推行外,也担负着对社会个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职能,从而在不同时期与不同的社会阶层、社会权力话语之间形成了一种相当密切的结合及共谋关系,并且进而决定了教育影业在各阶段的发展特征。可以说,民国时期教育电影的历史是此期电影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与同期其他电影样式互相影响、共同演进的同时,又呈现出独特的历史风貌、社会关联和内在的逻辑必然性。
  • 音乐深深深几许

    音乐深深深几许

    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音乐史,是“哑巴”音乐史,或多或少,都保留着古音乐残片。中国古代音乐在经过了光阴的摩挲、历史的酿制后,格外地活色生香,神秘,温润,玲珑。它们犹如一个个密码,一旦破译,就会浮现出某个朝代的社会风貌、政治信息、文化倾向,就会浮现出苍茫世事的涟漪、市井巷弄的悲欢、雨后杏花的清芬……音乐史作为历史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成分。《音乐深深深几许》通过挖掘音乐故事,追踪历史的耳语,再现千古变迁,诠释中国人特有的精神世界。
热门推荐
  • 诛灵之神剑

    诛灵之神剑

    上古世家少爷血脉不凡,却是不爱修炼,耽于享乐!一次偶然机遇得到最强上古神剑,惹来杀身之祸!举族被灭,一人独活!山脉流离,乞丐偷生,只为活下去,报灭族之仇!铸就不屈之志!诛灵剑宗,助天灵殿,开启复仇之路!焚尽血剑门,终成复仇之志!
  • 业海

    业海

    芸芸众生----------经世态炎凉,品人间冷暖。人生舞台----------忆如梭时光,送匆匆过客。
  • 等待都是值得的

    等待都是值得的

    乡村少年,用十几年的等待和努力诠释对梦想和爱情的执着。从年少无知到思念入骨,错过懵懂青涩和相濡以沫,直到牵起你手的那一刻,才发现原来我一直都是深爱你的。遇见,永远都是难得。等待,永远都是值得。没有你,我的梦想再大也不完美。
  • 大荒邪神

    大荒邪神

    思无邪,道无邪,大荒鼎中成邪神。思无欲,道无欲,邪神道中邪无欲。且看,一个小人物,如何破灭成邪,在大荒世界,走上一条邪神路。(新人新书,请多支持。若是喜欢,别忘了收藏推荐下,谢谢!)
  • 大小姐的修仙保镖

    大小姐的修仙保镖

    强者之路,我愿为卒,前进虽难,谁可曾见我后退半步!总的来说!这是一个骄傲到只向父母低头的热血修仙故事!
  • 华夏文化传世经典(第二辑):易经

    华夏文化传世经典(第二辑):易经

    《易经》以阴阳变化来说明宇宙万物的一切现象。它通过占筮来启示天道、人道、地道的变化规律,为的是把握人生立身处世之本,以趋吉避凶。所以,《易经》的哲理为后世崇仰深究,后人再以义理阐释,使《易经》成为占筮、义理兼而有之的典籍。
  • 猎罪笔记

    猎罪笔记

    现代之四大名捕!诡谲离奇之事件却有惊人的解释。十三名僧人自缢,诡异的人体自燃,扭曲的钩蛇在夜里吟唱阴森的戏码,长角的婴儿喜食人肉,青丘九尾之狐重现人间,被碎尸之人竟来参加自己的葬礼……上古仙魔与本格推理,难以顺应的逻辑与残忍至极的凶杀之结合。
  • 无量光

    无量光

    人之一生就在一个劫字,人一生下来就是劫不然就胎死腹中,这就是生劫,无边的天际,浩瀚的大域,不计其数的生灵等待它们的命运又是什么呢,更多精彩尽在无量光。。。。
  • 万世金身

    万世金身

    这是仙妖魔三足鼎立的繁华盛世,这是一个身在佛魔之间的主角。当此盛世,问一声:这片繁华大地,谁主苍茫?!
  • 斗战情癫

    斗战情癫

    林辰死亡后,来到无名世界,一棍斗战,为情癫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