缂丝技艺在宋代以后得到不断发展。南宋时,缂丝生产重心随着政治中心的南迁而转移到了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由于宋徽宗的推崇和宋代院画的兴起,这时的缂丝功能发生了重大转折。它从以往的日用装饰品发展成为具有纯粹欣赏价值的艺术品。这时缂丝品表现内容主要是以临摹名人书画为主。南宋的缂丝艺人用细腻的缂织技巧缂出织锦、印花和刺绣等工艺均无法表现的绘画艺术,在艺术效果上能达到与现实环境以假乱真的境界,并且其特有的立体感更“胜于原作”。这一时期的缂丝技术达到了其最高的水平,苏州、松江逐渐成为缂丝的重心。同时,缂丝名家辈出,朱克柔和沈子蕃是当时的缂丝名家。
元明时期在缂织工艺上的创新较少,只在色彩线的配制别具匠心。崇尚金色的元代有圆金线缂织,当时的缂金线有赤圆金和淡圆金两种,每根丝的细度仅为0.2毫米,每厘米内缂织的圆金线可达96根。明代则有明金缂法、孔雀彩羽、双股强拈丝线等特色佳作。明代流行孔雀羽线作为缂织的原料。这种缂孔雀羽线的具体工艺是将孔雀翎毛上的羽绒一根一根与丝绒拈合而成,如此织出来的花纹金翠耀眼,且永不褪色。定陵出土的明万历皇帝的缂丝龙袍及故宫博物院院藏的明代缂丝椅披、桌垫上的龙纹图案等,都采用了孔雀羽来缂织龙纹,使其更显高贵。元明两代缂丝的纹饰以摹缂古人书画作品为多,并出现了巨幅缂丝作品,如:明代的《瑶池乐庆缂丝》图轴,画心高达260厘米,宽205厘米;《赵昌花卉缂丝》图轴长也有244.5厘米,宽44厘米。明代的缂丝品种,除画轴、书法、首卷、佛像、裱画等外,还广泛用于各式袍服、朝靴、铺垫、桌围、挂屏等用品。花纹图案除传统的画鸟题材外,在表现人物和故事情节方面也有了较多的作品。如故宫博物院所藏的表现唐明皇和杨贵妃的《长生殿缂丝》图轴。
清代的缂丝则被大量用于各种花纹的服装和室内陈设用品上,大到整件龙袍、挂屏,小到荷包、扇套,同时这一时期缂织的巨幅佛像及宗教画也较多。清代缂丝最大的创举就是发明了集缂、绣、绘三者为一体的“缂绣混色法”。这种方法大多用于缂织人物、山水草木、花鸟虫鱼以及含有福、禄、寿等含义的书画图轴中。
二、制作工艺
(一)缂丝制作器具
缂丝制作工具主要有:织机、竹筘、梭子、剪刀、撑样板。
(二)工艺流程
1.将牛丝上调到织机后轴。
2.牵经(穿竹筘):把生丝经线按需要的根数、尺寸牵出。
3.上经:包括接经头、拖刷经面、打结、嵌经面、捎紧。
4.挑交:把经面上的经丝交替分成为一根上和一根下。
5.打翻头:把每根经丝扣卜丝线圈,结在木条板上,分成上下两排,使经面可上下交替开口。
6.拉经面:在上好的经面上,拉上几梭纬线,使经面排列均匀。
7.上样:把图案勾稿用撑样板托于经丝下面,用蘸墨毛笔依样在经丝上勾画出来。
8.摇线:将熟丝色线摇绕至梭子中的竽筒(古称“挣”,材料为竹子或木头)上,然后将线简装进梭子。
9.缂织:足踏竹棒,控制翻头上下开口,手工穿梭,穿梭后将梭子在纬线匕均匀拨压,另一手将线条轻轻按捺,逐渐放松使纬线。拨压好后交替经面开口再穿梭拨压。完成后将作品从织机上剪下。
10.修毛:完成后的缂丝织品正面附毛(纬线线头),织品铺平后用剪刀将线头修剪无痕,至此作品全部完成。
11.装裱上框:将织品裱装于镜框之中,精品多以红木镜框装裱。
(三)缂丝技法
1.平缂
又称齐缂,缂丝基本技法,即依照图案色彩的变化要求顺经纬之理进行平纹交织。
2.掼缂
缂丝技法之一,即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相邻的不同颜色的色丝依纹样轮廓走向顺序缂织的方法。通常用来表现海水的层次等纹样。
3.勾缂
缂丝技法之一,又称“构边”。在纹样边缘以区别于主体纹样色彩的另一种色线缂出明显的边界或轮廓线,具有分别色彩层次和划分纹样间界线的作用。
4.搭梭
缂丝技法之一,当织到两种不同颜色的花纹相接的边缘时,因两色不能互相连接而形成裂缝,故在每隔一定距离处使两边的色纬相互搭绕在对方****的一根经线上,以避免竖向裂缝过长而形成裂口,此种缂织技法称搭梭。
5.结
缂丝戗色法之一,即用相近的二色或三色丝线按退晕的色阶层次顺序缂织,从而使纹样具有立体感且更富于装饰性,如创作云纹、水纹、山石等。
6.长短戗
缂丝戗色法之一,即在花纹由深至浅的晕色中利用缂丝线条伸展的长短变化使深色纬与浅色纬相互交插,从而得到自然晕色的效果。
7.包心戗
缂丝戗色法之一,即基于长短戗的原理,从两边同时向中间戗色,使颜色产生深浅不同的层次变化,以表现图案的立体感和转折变化,如处理岩石凸出的受光面。
8.木梳戗
缂丝戗色法之一,与长短戗不同的是其不同色阶的丝线互相交错戗织时边缘整齐划一,如同木梳齿缘一般。
9.参和戗
缂丝戗色法之一,参和戗是纵向表现色彩的变化,其深浅色交替,但不一定平均使用,而可灵活地运用色丝的深浅变化表现图案的层次。
10.凤尾戗
缂丝戗色法之一,以两种色线交替缂织长短、粗细不同的线条,线条的戗头一排粗钝一排尖细,粗者短、细者长,粗细相间排列,因形如凤尾状而得名。风尾戗为明代增创的缂法,极富装饰性。
11.子母经
用一根纬线在两根经线上缠绕,其特点是在织造时可以随作者的意图安排画面的粗细疏密,也可以随题材内容的不同而变换织法,采用这种技法,能使缂丝制品更加层次分明、疏密均匀而富于装饰性。
12.透缂
即双面缂,让缂丝品两面花纹相应,外观皆清晰平整。在清代缂丝工艺广泛发展后,精致的双面缂被应用在扇子、屏风、服饰等生活用品上。
13.三蓝缂法
缂丝晕色法之一,即在浅色地上用深蓝、品蓝、月白三色退晕,抢缂成各种花纹图案。
14.水墨缂法
缂丝晕色法之一,在浅色地上用黑色、深灰、浅灰三晕色抢缂法织制花纹。
15.三色金缂法
缂金晕色法之一,在深色地上运用赤圆金、淡圆金和银色三种捻金银线,使缂丝作品有花纹闪亮的效果。
16.缂丝毛
即用丝线缂织地纹、用毛线缂织花纹的织品,其花纹具有毛绒凸起的装饰效果。缂丝毛在缂织禽类或家畜图样时,使物象质感逼真,形象更为突出。
17.缂绣混色法
即在缂丝作品上结合缂丝、刺绣和彩绘三种手法,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织物的装饰效果,丰富和提高了缂丝的艺术表现力。另一方面,随着着笔的增多以至滥用,也成了缂丝织制中偷工取巧者常用的方法,有的仅在物象的花纹轮廓处加以缂织,余皆以笔绘染,缂丝原有的纹理之美和艺术特色则消失殆尽。
§§§第十三节 珠绣:高雅魅惑
勾人眼珠绣也叫珠片绣,属于档次高雅的工艺绣品。由它装饰的物品很受人们喜爱,特别适用于社交聚会、文艺表演、庆典活动和晚宴舞会等场合,具有华贵的魅力。
珠绣靠珠子、亮片的闪光色彩显示较强的表现力。光彩夺目是它的一大特色。为了达到卓绝的闪亮效果,它的底布一般采用丝绸面料,因为它质软飘逸。也有将珠片缀于毛料、毛针织物上,毛料的无光更可以反衬珠子、亮片的耀眼华丽,强烈的反差往往造成不凡的效果。
一、历史渊源
珠绣是一种近年来在发达国家和地区风行的手工加工技术。据了解,我国开始从事珠绣加工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
如今,在最早发展珠绣加工业的地区——广西福兴,产业工人占全乡人口的60%,其中专职工人更是达到3000人以上。做活的大部分是妇女,也有老人和孩子。
二、制作工艺
(一)珠绣的基本做法
1.珠片的类型
珠从类型质地上分为:陶瓷珠、人造水晶珠、塑胶珠、玻璃珠;从造型上分有小圆珠(直径2毫米)、小角珠(直径2毫米)、棍珠(长1厘米)、短棍珠、大圆珠、中圆珠、滴水珠、枣形珠、米珠等。有各色彩珠、变色彩珠、霓虹彩珠、透明珠等。
片的类型有:小六棱片(直径5毫米)、中六棱片(直径6毫米)、大六棱片(直径7毫米)、小圆平片(直径5毫米)、中圆干片(直径6毫米)、大圆平片(直径8毫米)、“大铜锣”(直径1.5—2厘米);还有各色彩片、变色彩片和霓虹彩片等。
2.珠绣的常用针法
(1)单针钉珠。起针一穿珠一落针。
(2)钉珠串。将珠逐个或几个用钉针固定。
(3)拉锁反定珠串。
(4)扣锁钉珠管。
(5)平针。排列整齐,不重叠,不露空,绣纹光平无凸凹。
(6)掺针。长短针参差排列。
(7)乱针。每针3粒珠,三线交叉绣钉珠。
(8)镇针。57粒珠锁1针。
(9)平排片柳针。
(10)半叠片柳针。
(二)珠片绣品的设计与制作
珠绣品大致可分为日常用品、装饰用品及欣赏品,主要有珠绣手提包、珠鞋、背包、钱包、香包、眼镜袋、项链、领花、门帘、窗帘、挂屏等。下面介绍手提袋和珠鞋的设计与制作。
1. 珠绣手提袋
珠绣手提袋的款式变化很多,有硬包式和软包式两大类。造型有方、长、圆、扁圆、梯形、心形等。它是服饰的组成部分,所以造型要简洁、光挺、大方,不宜变化过多。它或有包盖,或有拉锁,并配有精巧的扣门、搭扣、拉锁等。不论哪类款式的提袋,珠绣均作为其袋面装饰。
珠绣手提袋设计、制作的要领:
(1)确定提袋造型和提带、扣门、内袋的位置和样式。
(2)根据袋形和画好袋的裁片图,照样做缝。
(3)根据裁片图按珠片型号和色泽,画出珠片排列和色彩搭配图案,注明珠片的型号,按图施绣。
(4)将图案印在丝绸或仿丝绸面料反面,加热压衬,使面料平展、光挺,便于钉珠。绣成待用。
(5)制作软包。要上里缝合,装好拉锁、扣门和链带。制作硬包时要加人造革,上里缝合,装好拉锁、扣门和链带。
2.珠鞋
珠鞋一般适用于室内便鞋、拖鞋和礼服配用鞋。珠片只用于鞋面装饰,即鞋的重点装饰。其做法是:
(1)先确定鞋的款式和珠片装饰部位。可在立体楦上确定珠片装饰部位。画出裁片平面图和鞋面中线。这中线指从鞋头尖至脚山的中线,作为装饰图案构图的中心线。
(2)珠鞋用料有皮革、丝绸面料。在绣缀珠、片前,丝绸面料背面要贴好热压村,印好花稿。装饰方式可采用满珠、满片,不露布底,也可以采用部分装饰、部分露底,或与雕平绣等工种结合使用。一般用塑料珠,不用玻璃珠。为了提高绣品档次,还可以用人造水晶石、珠片作装饰。
(3)鞋面绣制完成后,按制鞋工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