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901400000010

第10章 里仁第四 内心的爱是最美好的(1)

1.内在的仁才是美好的

【原文】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译文】孔子说:“内在的、内心的与人相互亲爱的关系,才能成为美好的。选择、挑选不停止于与人相互亲爱的关系上,怎么能得到知识呢?”

【说明】在《八佾》篇中,孔子多次强调了“礼”的内在精神,本篇讲“仁”,孔子也是强调“仁”的内在精神。在春秋时期,没有“内在”这个词,孔子也没有想到要用“内在”这个词,但怎么样才能表达出“内在”这个含义呢?孔子就用了“里”这个字。这从《八佾》第二十节、第二十三节、第二十五节中孔子论音乐的谈话中都可以体会得出来。从“里”字的字面意义也可得到证实。里,里面也,人的内心里面。里面即是内在也。里仁就是内在的仁,就是内在的与人相互亲爱的关系。“择不处仁”是说选择要不停止于仁上,就无法得到知识,也就是说,人生的选择、挑选一定要落实在“仁”上。当然,这个道理很简单,人与人相互亲爱,才能形成一个社会;若是人与人相互仇恨,也就没有了人类社会。我们知道人从一出生就要开始学习,呀呀学语、学吃、学步、学会适应环境等,都在学。跟谁学,向谁学?都是在跟自己相互亲爱的人学。如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仇恨或者是别的什么的话,是不会相互学习的。所以,孔子在本篇第一节提出的这个话,很简单,内在的仁是美好的,选择、挑选若不落实在仁上,怎么能获得知识呢?

2.违反了社会行为规范,就必然不受欢迎

【原文】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文】孔子说:“不能与人相互亲爱的人是不可以长久地停止于约束的;是不可以长时期地停止于快乐的。与人相互亲爱的人是安于与人相互亲爱的,有知识的人是有利于与人相互亲爱的关系的。”

【说明】其实孔子的这段话不难理解,不能与人相互亲爱的人也就是不愿遵守服从社会行为规范的人,也就是不愿意受到社会行为规范的约束的人。既然是不愿意受到社会行为规范的约束,那这个人必然也就要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如果做出了一些出格的事情,也就说明了这个人没有停止于社会行为规范的约束上。按孔子的推断,这种人必然也就不可能长时期地停止于快乐上。因为他违反了社会行为规范,就必然不受欢迎,一个不受欢迎的人能在人类社会里得到快乐吗?这个问题就不用回答了。这段话的最后一句也很重要,现代称没有知识的人是文盲加法盲,就是说人在这个人类社会里,必须要有相应的与人相处的知识以及所在社会的有关知识。知识愈丰厚的人,他在与人相处的问题上就愈能够做到完美。譬如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出了问题,没有知识的人便是打一架了事,而有知识的人知道打架不解决问题,反而有法律上的麻烦,便探索到问题所在,从而解决问题,两人之间的误会冰释,于是便和好如初。

3.有着良好心态的人才会有羞耻之心

【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译文】孔子说:“唯有能与人相互亲爱的人才能团结和睦于人,才能有羞耻羞愧之心于人。”

【说明】孔子关于“仁”的这个道理也很简单,没有能与人相互亲爱的心态,能团结和睦于人吗?显然不能。没有能与人相互亲爱的心态,会有羞耻之心吗?显然也没有。所以“仁”的核心就是人内在的心理状态,只有有着良好心理状态的人才能团结和睦于人,也只有有着良好心理状态的人才会具有羞耻之心。而一个人一旦具有了羞耻、羞愧之心,也就是他对社会行为规范的一种反思,也就是说他承认社会行为规范的合理性,以及对自己行为的批判。

4.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

【原文】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译文】孔子说:“若是有志于与人相互亲爱,也就没有羞耻、羞愧了。”

【说明】这其实也就是我们现代所谓的心理健康了。有志于与人相互亲爱,就少有私心杂念;一切的言行,都在于与人相互亲爱,便能培养出良好的心理状态,有了良好的心理状态,也就不会胡思乱想,胡作非为,胡言乱语,当然也就不会有羞耻感了。

5.想往富贵而羞耻于贫贱,这是人之常情

【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译文】孔子说:“财富和地位,是每个人都想要拥有的;但不是凭正道、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要停留在这个富贵上。贫穷与低贱,是每个人都羞耻羞愧的;但不是凭正道、正当的方法得到它,是去除不掉的。作为一个君子,若是去除掉与人相互亲爱的关系,凭羞耻之心就能成名?君子没有在吃完一顿饭的时间里违背与人相互亲爱的原则,即使是仓促之间也是这样,即使是在受磨难、受挫折之时也是这样。”

【说明】本节是在说明“仁”的原则了。从私有制一开始,人类即分得有富贵贫贱等级,这是人类发展史上不可避免的历程。在这个有富贵贫贱的等级社会里,当然是每个人都想往富贵而羞耻于贫贱,这是人之常情。然而在这些富贵贫贱等级之中,怎么样做到与人相互亲爱,这就是个大问题。在《学而》第十五节里,子贡提出过“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子贡认为,真正地富贵了,但还是与平常人一样,没一点架子,还是很谦恭有礼地待人接物,尤其是对贫苦的老百姓也是同样,但是,孔子并没有赞扬他,只是说,也还可以吧。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贫穷落魄还仍然是快乐的,如果富贵以后还是很谦恭有礼的,才是真正地广作到了“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也就是说,仅仅做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还不行,还要“贫而乐,富而好礼”才行。“贫而乐”即是人之心理健康之表现,也就是人在贫穷之中仍能与人相互亲爱,所以他是快乐的。“仁”的内涵是与人相互亲爱,它与“礼”的关系是相互相承的,与人相互亲爱也就意味着遵守社会行为规范。所以富贵了而仍能遵守社会行为规范,也就必然是能与人相互亲爱的了。因为,如果是“富而不好礼”的人,必然是骄傲自大,目中无人,这样的人怎么能与人相互亲爱呢?至于贫贱,很少有人是安贫乐道的,即使是那些有宗教信仰的人的“苦行”,以及一些所谓的“隐士”,他们追求的是平静与安宁的淡泊,不是一般世俗意义上的贫贱。在世俗社会中的贫贱,是没有地位的,是随时随地都要受到侮辱而又不能反抗的。真正能乐于贫贱而能承受各种侮辱,就必须要有非常健康的心理状态,以及非常强的承受能力。孔子在这里所表述的“贫与贱”,即是那种隐士似的平静与安宁的淡泊。当然,从贫贱而富贵,通过人的奋斗努力是可以做到的,从富贵而到贫贱,就很难做到了。所以,不论富贵与贫贱,如果都能做到“好礼”而“仁”,也就是一个正常的人,一个好人,甚至是一个君子。

6.想到自己的同时又能够想到别人

【原文】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见也。”

【译文】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喜爱、喜好与人相互亲爱的人羞耻于不与人相互亲爱的人相互交往的。喜好与人相互亲爱的人,没有比这更尊崇的了。羞耻于不与人相互亲爱的人,其在与人相互亲爱的问题上,是不会使不与人相互亲爱的问题加在自己身上的。有能够一整天都把精力用在与人相互亲爱的关系上的吗?我没有看见这种精力不足的人。大概是有这种人吧,但我没有见到过。”

【说明】上节是说“仁”的原则,本节则是孔子对于“仁”的反思。道理很简单,喜好“仁”的人,不会羞耻于与“不仁”的人交往,既然这个人能够与人相互亲爱,那么对于不能与人相互亲爱的人,他也能够去与他建立相互亲爱的关系。后来佛家提出的“大慈悲心”,就是描述了孔子所说的这种心态。就是说,一个人一旦从心底里发生出大慈悲心,他看任何人,对任何人都有一种怜悯的心态,慈悲的心态。唉,这个人真傻、真笨,怎么会做这种事呢?我该怎样帮助他呢?尽管这个人确实够坏,但有“仁”心的人仍然想帮助他。如果说,看见一个不仁的人,你就厌恶他,讨厌他,你没有起码的慈悲心,你的行为能称得上是“仁”吗?平常,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多数考虑的是“我”自己,我饿了,我累了,我困了,我渴了,我怎么怎么的,能够在一整天的时间里都忘我、无我,这是很难做到。所以孔子说“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乎”,因为这种“于仁”的精力我们每个人都有,只不过我们想到了自己就忘掉了别人。所以,能够在想到自己的同时又能够想到别人,这就很不错了。“损人利己”要不得,“损己利人”做不到,“损人不利己”又没意思,那么,“利人又利己”,双赢,也就可以了。

7.不要结党营私

【原文】子曰:“人之过也,各於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译文】孔子说:“人之所以有错误,就在于只和自己意气相投的人在一起。观察其所犯的过错,这就可以知道其与人相互亲爱的问题了。”

【说明】确实如此,我们观察社会中的人群,人与人的交往往往都是有自己的圈子。当然,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怎么能做得成朋友呢?所以,人们所交往的朋友都是和自己差不多的人。地位悬殊、文化知识水平悬殊,就能拉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这是人之常情。然而,就是这个“人之常情”往往害人不浅,《周易·同人》卦中,就“同人于宗”的问题作了详细阐述。要想真正和同于人,首先要有宽广的胸怀,能求大同,存小异;要允许别人、别族、别国有不同的生活习惯,思想意识,若限于门户之见,宗派之见,血缘关系,教派中心的话,则就会有憾惜。虽然大家志同道和,很是高兴,但谈来谈去,都是一家人,一个族的人,未免就会有陷于宗门之见的遗憾。在夏商周朝代中,私有制己经确立,“率天之滨,莫非王土”。自夏启之王天下,成为最大的奴隶主,整个天下为其私有。当然,邑与邑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邦与邦之间,诸侯与诸侯之间,各地区与各地区之间,生活习俗、语言文字,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人们要善于分辨不同的人、不同的部落、以及不同的器物和不同的用法。其上下、亲疏、善恶、强弱要分别清楚。物之贵贱、粗精、大小之别,都应分类而别之,使各得其分,以达“类族辨物”,方能达到真正的和同。而达到这个真正的和同,也就能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了。如果我们竭尽力量做到不“同人于宗”,打破门户之见,打破宗派之见,广收并蓄,虚心谦和,我们也就能少犯错误。

8.真正弄懂“道”,也就死而无憾了

【原文】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孔子说:“如果清早就能听说自然之规律的道路的道理的话,那么晚上死去了也不遗憾。”

【说明】每天的日出日落,月盈月亏,四季的交替,植物的生长、发芽、开花、结果,动物的出生、成长、死亡等等都各有其独特的道路。大自然由许多小自然构成,诸如人与动物,作物和树木,山与泽,水与火,风与雷,天与地等,这些存在物就构成了宇宙。凡此不同的存在物都有自己的道,就象大自然的情况一样,各自遵循自己的道。普遍性的大道由众多的小道构成,一切此类小道都有其自然之道要遵循,从开始到成熟最后到终点。这个“道”,也就是老子和孔子所描述的“道”。能真正弄懂这个“道”,是很不容易的,如果真的弄懂了,当然也就死而无憾了。这就是孔子的思想。

9.与人相互亲爱是不讲等级观念的

【原文】子曰:“士志於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孔子说:“有文化知识的学士有志于自然之规律的道路的道理,而羞耻于丑陋的衣服和丑陋的饭食的人,是不值得与他们讨论的。”

【说明】这一节乃是直承第六、七、八节而言的,“仁”者,好“仁”者,闻“道”者,知“道”者,到底与普通人有什么不同呢?怎样区别所谓的“仁”者,好“仁”者,闻“道”者,知“道”者呢?孔子在这里给出了一个标准:那些羞耻于丑陋的衣服和丑陋的饭食的人,就不是一个“仁”者。仁者爱人,不是去爱别人穿得怎样,吃得怎样;就是自己的吃穿,也是将就而不是讲究。从心里就讨厌、厌恶丑陋的衣服和丑陋的饭食的人,必然存在着等级观念。既然心里存在等级观念,就不可能与人相互亲爱,因为与人相互亲爱是不讲等级观念的。“富而好礼”,也就是人在富贵之后仍然能遵守社会行为规范,而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就是要与人相互亲爱。所以,有志于道者,自己本身就是立志于修“道”,知“道”,不会被物质环境所影响,所引诱,一旦碰上那些羞耻于丑陋的衣服和丑陋的饭食的人,从他们对别人的态度就可以看出他们是什么人,也就没有必要与他们讨论什么了。

10.有得便有失,得到的终归会失去

【原文】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於比。”

【译文】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什么所得的,也没有什么不得的,唯有人与人之间的最佳行事方式与人们之间的和同。”

【说明】这是继第九节之后孔子对“仁”者的又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大了,不是仅限于吃孬穿丑的问题,而是要求君子在追求“道”,修“道”,知“道”,好“仁”时,不要去希求什么别的物质的东西。换句话说,就是不要去追求名利什么的。用辨证法来看,无所得便无所失,有得便有失,得到的终归会失去,没有得到什么便不会有什么可失去的。得到了便兴高采烈,失去了便悲伤痛苦,人的一生就耗费在追求有所“得”上,想一想,确实也乏昧得很。而在追求“道”,修“道”,知“道”,好“仁”时,用人与人之间的最佳行事方式与人们之间相和同,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便什么都有可能得到。因为人们在看到你的言行后,会要求你出来帮助众人,会要求你出来领导人民,你也就会拥有了一切。这与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11.心里想的是人生的规律

【原文】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里想的是人生的规律,小人心里想的是自己的田土。君子心里想的是法度,小人心里想的是聪慧。”

同类推荐
  • 寻找英雄

    寻找英雄

    本书收入作家王培静的中短篇小说和散文六十四篇。不少篇幅都是军旅题材,是读者了解军营生活和军人情感世界的一个窗口,更是军人英雄情结的真实写照,军人内心世界的独特表白。语言风趣幽默,主题深刻,思想性强。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 彼时少年

    彼时少年

    许多灵感与文字都是在深夜里涌现出来的。它们仿佛是暗黑天幕下不经意绽放的烟花,绚丽而璀璨。
  • 哲理精粹

    哲理精粹

    在这套《中外名家精品荟萃》中,包罗了近百年来中外广泛流传的名家名作。它们的作者大都是在历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曾经影响过文坛的大师、巨匠、泰斗。这些作品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和历史的洗礼,作者的思想高度和精神内涵在岁月中不断沉淀,最终成为最美丽的琥珀。本书为其中之一的《哲理精粹》分册,书中精选了中外著名作家的有关名篇,还精选了哲学家、成功家、思想家等著名人士的哲理美文。
  • 烙印的灵魂

    烙印的灵魂

    一个漂泊者的内心独白一段异乡人的情感历程一幅人性善恶的风俗画以此书和亲人朋友道声问候,与父老乡亲打个招呼。这辈子你一直作客他乡,睡梦里都在遥远的地方在漂,在流浪着……一个漂泊者的内心独白,一段异乡人的情感历程,一幅人性善恶的风俗画。作者将多年流浪闯荡的经历、沉淀蓄积于心的情感不时诉诸笔端,在花甲之年把三十多年来写成的感悟随想收集整理,完全透明地呈现了生活的真实感受、心灵的彻底表白。
  • 印象乡村

    印象乡村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大多数国人都是踏着唐诗宋词的韵律走上社会的,我也不例外,小时候,一手被李白的浪漫主义牵着,一手由杜甫的现实主义拉着,开始咿呀学语,习字诵诗。读初中的时候,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时候学生中涌动着一股强劲的读诗写诗的热潮,大家都跟着舒婷北岛疯狂,我因生命的底蕴而好诗喜文,就糊糊涂涂地跟着感觉走,渐渐地就走进了诗里。
热门推荐
  • 天清

    天清

    一部奇经道出的乱世风云,一本魔谱造就的举世无双。
  • 民间鬼事

    民间鬼事

    古代与现代人们常以“无鬼论”来阐述世间无鬼无神,但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至今仍无法解释当今的奇怪现象,所以科学家门把这些无法解释的现象,称为边缘科学,所以至今无法对鬼神论给予明确的定义。在民间里也流传着鬼神,大多为人们所见到,所听到的,所以接下来我来给大家讲述一系列的真实民间鬼事,在我认为,人类与鬼是并存的,有人一定就有鬼,鬼也是一种存在生物界的自然体系,它们也有着灵魂。。。。。。
  • 外面风大,和我回家

    外面风大,和我回家

    他,叫边伯贤,是一个不幸却也有幸的人,即便经历过许多事,却也希望在风雨过后能看到彩虹,属于自己的彩虹,那么,朴灿烈,你是我的彩虹吗?他,叫朴灿烈,是一个生活在闪光灯下光鲜亮丽的大明星,即便得到万千宠爱,却也只爱一人,喂,边伯贤,外面风大,和我回家吧
  • 摘星

    摘星

    韩绮偶然得到了一面镜子,镜子那头是一万年前的世界。于是韩绮通过那镜子认识了师门所供奉的远古真神。最大的问题是,那位真神那会儿还是个好奇宝宝天真无邪正直好少年。
  • 剩女追婚记(全本)

    剩女追婚记(全本)

    简介:白骨精黄小凡的持续相亲中,遇到无数衰男。但其中有三个让她记忆犹新:一是长相酷似港星吴启华的白马大帅哥刘辉峰,二是学识渊博外形儒雅懂得体贴尊重女人的海归教授朱庆瑞,三是武断专横颇具男性气质魅力无穷的北京IT公司副总杨耀松。最终,命运分配给她的男人,却是那个经常令她头痛让她手足无措的上司——天啦,原来他才是自己的最爱!—————————————————————————桐的新坑地址:http://novel.hongxiu.com/a/214597/《休了你,J男》
  • 七上八下

    七上八下

    本书是在表达主人公的生活状态和心路历程,是一部青春小说,述说着青春的故事,成长的岁月。
  • 都市修真之剑仙

    都市修真之剑仙

    一次偶然的机会,魏索在路边摊得到一本古书,借此机会如何踏足修真界,且看魏帅如何混迹都市,坑蒙拐骗,征战仙神魔三界,成为一代剑神。
  • EXO下个轮回我等你

    EXO下个轮回我等你

    那一湾湖水,我见到了狼狈不堪的你,那么莫名其妙,那么让人无语,不知什么时候,我已经爱上了你,直到最后,我也不知道能不能等到你回来。——朴灿烈(李瑈)那片桃林下,或许我已对你芳心暗许,只是那时候的我不懂爱情是什么?就这样错过变成了遗憾,若有来世,我愿在下个轮回等你,等你来找我。——柳萱不知该如何说,你这样出现,那样的与众不同,我在众人之中,一眼看见的就是你,只是为何你会忽然的离开,再也没有任何的消息?——金珉硕(李珦)
  • 群魔乱舞与冷酷仙境

    群魔乱舞与冷酷仙境

    这是一本贴近你我内心深处,一路成长一路温暖,无压抑有轻松,适度意淫无限幻想的小说。
  • A New View of Society

    A New View of Societ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