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901400000028

第28章 子罕第九 怎么样作好一个人(2)

8.知识的最高处就是“无知”

【原文】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译文】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没有知识!有乡野鄙间的人来问我,我头脑里空空的没有知识。我只是把他所问的问题正反两面都仔细分析后,而穷尽了问题罢了。”

【说明】孔子“多能”吗?他自己否认了,“空空如也”。这与《述而》第二十四节中孔子所言是一个意思,“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丘:《马王堆汉墓帛书·十六经·三禁》:“刚强而虎质者丘。”《汉书·息夫躬传》:“躬归国,未有第宅,寄居丘亭。”颜师古注:“丘,空也。”《广雅·释诂三》:“丘,空也。”丘字本义为“空”,意思是:“你们这些学生认为我有什么对你们隐瞒的吗?我对你们确实没有什么隐瞒的。我没有言说给你们的原故,是因为我已经说完了。”空空如也。这就是孔子真正的修养,非常高的修养。俗话说“半瓶水响叮当,一瓶水摇不响。”一个瓶子装满了水似乎也就是空的了。其实,知识的最高处就是“无知”,空空洞洞的没有什么,没有什么主观的东西存在就是学问的最高境界。只有是空空的,才能容纳更多的东西,象天一样空,才容纳得下宇宙。但孔子说自己“空空如也”,也是实话,他学习的、继承的是“周礼”,发扬光大的也是“周礼”,他自己没有创造出什么新的学说,新的理论、新的主义。所以,就他自己而言,是空空的,他没有将所学的东西填满自己的心胸而自满而不再学习其它的东西。但他怎样解决问题呢?孔子举了个例子,其实很简单,把问题的正反两面都仔细分析了,而穷尽了问题的根本原因后,问题也就解决了。也就是说,孔子没有拿出个什么办法来,也没有运用什么逻辑学、价值学、控制论、优选法等所谓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其实,很多问题都是这样,只要把它分析透了,也就解决了。

9.不敢自比为圣人

【原文】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乎!”

【译文】孔子说:“凤凰不飞来,黄河没有出现八卦图,我就算了吧,没有什么可说的。”

【说明】孔子怎么样证明自己是无知呢?孔子就说我没有看到凤鸟飞来,也没有看到黄河里出现八卦图之类的东西,所以我是无知的。因为在古代传说中只有圣人能看到凤鸟或是能看到河图洛书,这实际上就是说,孔子不敢自比为圣人,不敢自比为有高智慧的人。因为他们创造出有《易》之类的人类智慧结晶的思想,是一般人不可攀比的,也是我不可攀比的。孔子的谦虚是真诚的,也更是值得我们仿效学习的。

10.健康的心理观念和正确的思想品德

【原文】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译文】孔子见到穿丧服的人,见到穿国家制服而衣冠整齐的官员与见到盲人,他们要来见孔子,即使来的人很年轻,孔子也必然要站起身;要是从他们身边走过,也必然要快步急走。

【说明】这是《论语》的编纂者们追述孔子行为的一段注解,是用来表明孔子之自认为“无知”而尊敬他人的谦逊的言行举止。也就是说,孔子并没有以自己博学多闻而骄傲自满,而高傲自大,瞧不起其他人。这种事情,从文字上看来很平常,似乎我们人人都能做到,但如果深入研究下来,就会觉得这些事很难做。看到“齐衰”的人,我们现在很难起同情心,但孔子一见,即起同情心;同情他们丧失了亲人,为他们感到惋惜。而见到“冕衣裳者”时,就象我们现在看到国旗一样,必然应该致敬,以崇敬心看待;但我们现在的人看到穿国家制服的国家官员,还会有这种崇敬心吗?对于盲人,孔子则是以同情心、怜悯心来看待;而我们现在的人如果看到盲人,就如视而不见,甚至还嫌他们挡了自己的路。当然,还是有不少人会帮助盲人过马路躲汽车的。如果是同龄人或是对比自己年长的人,有这些同情心、崇敬心、怜悯心,那就比较容易;但如果是年龄小于自己的人,我们往往也就容易生起傲慢心了。所以孔子“见之,虽少必作”,也就很难得了。《论语》之记载这些事,并不是无事可记了,无话可说了,而是想通过孔子的这些言行举止,力图表明一个人的心理观念问题。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是不健康、不平衡的,即使他有以上这些行为,也只是表面的、暂时的,不可能有长时期的良好行为。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长时期地自觉地遵守社会行为规范,有能与人相互亲爱的思想,也才会具有这些同情心、崇敬心、怜悯心。孔子之提倡“仁、义、礼、智、信”,不仅仅是在口头上说说,从这段论述看,他确实是做到身体力行的。

11.将自己的心胸放空,敞开

【原文】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搏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译文】颜渊喟然长声叹息说:“老师的思想学问,我越仰望它就觉得越高,越钻研它就觉得越深。望远处看好象它就在前面,一忽儿好象又在后面去了。老师遵循着一定的次序很善于诱导人,让我博学于文化文明等文献典籍,约束我以社会行为规范,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行。我用尽了自己的才智,好象是有所成就,高高直立,与众不同。但我想要象老师一样,却找不到遵从的道路。”

【说明】这是颜渊对孔子的“无知”、“空空如也”的评论。孔子真的是“无知”、“空空如也”吗?肯定不是!但孔子的思想学问高到什么地步、高到什么水平呢?颜渊用“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来形容孔子之博学无边无际,不可捉摸。也就是说,不知道孔子的学问到底有多深,深不可测,就好象这天空是空的,但又蕴含着许多的实体一样。这是颜回对孔子的赞美与仰慕与敬佩。当然,人的学问是有止境的,一个人不可能懂得天下所有的知识。但孔子的谦虚好学,却是将自己的心胸放空,敞开;因为,只有具有一定的空间,才能容纳得下具体的实物。若是心胸填得满满的,怎么还能容纳其他知识呢?而骄傲自满的人,其心胸却是填得满满的,好象他全懂了,一切都明白了;其实,他是由于装满了也就无法再容纳其他的了,就好象一个杯子装满了白开水,再拿一些果汁来,它就无法再装进去一样。孔子的谦虚,就是将自己的心胸放空敞开,成为虚的,才能源源不绝地永远地装进新的知识,所以他的学问知识就是没有止境的。

正因为学问知识没有止境,孔子才能“循循然善诱人”。他自己在不断地探索寻求新的学问知识,也在循着一定的次序引导和帮助别人探索和寻求新的学问知识。“博我以文”,不仅是教育学生要博学多闻、博览群籍、博闻强记、博古通今,而且还要约束于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否则光是“博”了,而无视于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这个人就可能成为“书呆子”、“书蠹”,而于社会无益,于国家无益,于人民无益。

在这里,颜回也象曾子一样自我反省了一番,他说孔老夫子教育我好多年,我都感觉到自己很不错了,“如有所立卓尔”,好象是有所成就,高高直立,与众不同,但与孔子一比,才发现自己差得很远。自满了,好象是自己的心胸装满了,而看孔子,却是空的,“空空如也”,还能容纳得下更多的东西。自此,颜回才知道自己的不足。“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无法跟从老师的思想道路。

这一段话,虽然是颜回对老师的赞美与敬佩,但却表现出孔子虚以待人的求实的学问态度,表现出孔子提倡与追求“仁、义、礼、智、信”的崇高精神境界。

12.将生与死看得很淡泊

【原文】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於臣之手也,无甯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

【译文】孔子病得很严重,子路就让门人弟子来充当奴仆。在病情减轻期间,孔子说:“我生病这样久了,仲由这小子使用欺骗的方法,我这里本来是没有奴仆的,而仲由用了奴仆。我欺骗谁呢?欺骗天吗?而且我与其死于奴仆的手里,宁肯在你们这些弟子手里死去。而且我死了后即使不能得到大葬的礼节,难道我就会死在道路上吗?”

【说明】通过本节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孔子家庭的境况。在西周、在春秋、战国时代,稍微有点地位的人,家里都使用有奴隶或奴仆。而且,都是以奴隶数量的多少来互相攀比的。也就是说,我奴隶多,我就富有,你奴隶少,你就比不上我。在这种社会环境中,孔子作为一个鲁国的大夫级官员或是作为一个很博学的大知识分子,家里多少应该是有几个奴隶的,然而实际上却没有!所以,由此观之,孔子在一生的生活中,都是自己照顾自己,也没有象现在的人动不动就请个保姆来照顾生活。开门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茶,都是孔子和家里人自己动手。这虽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显得很落魄或是显得很贫穷,但这种做法却体现出孔子真正平凡的本色以及他那人人平等的思想。

由于奴隶数量少或者是没有奴隶而使社会地位不高,因而不能享受大葬的礼节,孔子对此并不在意,他相信自己不会死在道路上也就够了。而所谓隆重的丧葬礼仪,只是一个虚名,满足人的虚荣心而已。人都死了,还要那个隆重的礼仪有什么用呢?当然,孔子不是反对举行葬礼,在《学而》与《为政》篇中,孔子多次提到过“孝”,即是在思想上能继承前人之志,而不在于什么隆重不隆重的礼节。所以,本节是继前面的论述,再一次表现出了孔子平凡而普通的本性与本色。只有将生与死看得很淡泊的人,才会有如此广阔的胸襟。

13.知识是拿出来用的

【原文】子贡曰:“有美玉於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译文】子贡说:“有一块美丽的玉石在这里,是把它收藏在柜子里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把它卖出去呢?”孔子说:“把它卖掉,把它卖掉!我在等待商人啊。”

【说明】孔子认为自己是个很平凡很普通的人,然而子贡却认为,一个人学了很多知识,其学的知识却是有如美玉,所以他以美玉为喻,征求孔子的意见。孔子当然懂得子贡的比喻是指什么,而且孔子也认为,一个人学了很多知识,是不能也不应该藏于椟中的。人学知识是为了什么?当然是要拿出来为人民、为社会、为国家做点贡献,或者说,学了知识也是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因此,知识是拿出来用的,藏于椟中而不用,这个知识学他干什么?但知识为谁所用,就是一个大问题。古代君王为政权故,都要收罗人才以利其统治;尔后官僚大臣以及一方长官都要收罗人才为自己所用,那么,将自己的知识贡献给贪官污吏,或是贡献给忠臣良将,这都是每一个有知识的人都必须慎重考虑的事。这也是子贡要找“善贾”之意。而孔子却不提“善贾”而只提“贾者”,为什么?在春秋时期的这个时代,孔子认为已经没有“善贾”了,都是邪恶的商人。孔子认为自己所学的是继承周文王为人民的思想,而现在各诸侯国的君主们都是在为满足自己的私欲。既然各诸侯国的君主们都在为自己而不为人民,孔子也就认为自己是不会为他们服务的了。但现在的史书都是这样评价:“孔子为了推行其政治思想奔走各国,他出门总带着拜见君主委质为臣需用的贽物,每到一国总要积极参与当地的政治活动,希望能有赏识和信任自己的明君,干一番事业。他曾非常自信地宣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可是他在周游卫、宋、陈、蔡等国的十多年中,却从未得到这样的际遇,最好的也不过是以优厚的俸禄把他供养起来,装点门面,更多的时候则备受冷遇。有时甚至处于饥寒交迫,生命危险,狼狈不堪的境地。但是,无论生活安乐或困苦,都不能使孔子放弃自己的政治抱负。公元前484年,在政治上不断碰壁的孔子已年近古稀,情知理想已无法实现,决心返回鲁国,终老于教育。”意思是孔子一生都在“待善贾”,而可“待价而沽”。其实不然,他之“待贾者也”,只是说,贡献吧,贡献吧,我将向人民贡献我的知识。也就是说,孔子所“待”的“贾”者,其实就是“人民”。其周游列国,其实也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对民情的体验与考察。(参看《子路》)

14.环境无法改变美玉的性质

【原文】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译文】孔子想搬迁到少数民族地区去居住。有人说:“那种地方很破旧狭窄落后,怎么住法呢?”孔子说:“君子去居住,那还会有什么简陋呢?”

【说明】美玉终究是美玉,不论将它放在哪儿,即使是放到“九夷”这种地区或者是更边远的地区,它还是一块美玉。地区的环境无法改变美玉的性质,也无法改变一个人的真正的品质。这是孔子的教育方式,是孔子对子贡将人比喻为美玉,而孔子亦将美玉比喻为人的一种教育上的方式方法。这段师生间的问答很有意思,子贡自比于美玉,想求“善贾”而“待价而沽”,而孔子却想将这块“美玉”放到边远地区去,以再确定到底这是一块美玉还是一块普通的玉,亦或是一块石头。真美玉即使是放到环境恶劣的地方,仍会是美玉,不会改变其性质;而若是假玉,就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变得与普通的石头毫无分别。一个人同样是如此,“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具有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哪儿他都会做一个君子。思想不坚定的人,也就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15.求“善贾”而“待价而沽”

【原文】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後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译文】孔子说:“我从卫国返回鲁国后,开始整理音乐,使《雅》、《颂》各自归于它们本来的位置。”

同类推荐
  • 反直觉思考

    反直觉思考

    为什么你制定计划的时候信心满满,最后却总是完不成?为什么我们明知概率极低,却依然喜欢买彩票?为什么每一个决定都符合逻辑,最终却没有得到好结果?为什么“天才少年”非常努力,大多数都没有成功?为什么“专家”总被看成“砖家”,却依然是权威?为什么最聪明的人会犯一些最低级的错误?我们的所有思考都基于大脑的“默认设置”,使用的是百万年进化形成的“自带软件”,这种思维模式就是直觉思维,是我们所迷信的因果、逻辑、秩序,但它已经不能适应这个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要想做决定、做选择的时候不犯错误,我们必须掌握反直觉的思考方法。
  • 重阳诗钞

    重阳诗钞

    《沁樊重阳诗钞》中,共选录了明清80 多位诗人的200 余首诗歌。这80 多位诗人,大部分是土生土长的沁樊人,少部分是游宦至此或避难至此,受沁河文化熏陶的外地人。他们每逢九九重阳,在此登高饮酒赋诗,抒发对这方水土的热爱之情。这200 余首诗歌,大部分描写的是在本地过节、登山的情景,少部分是沁樊人在外做官、经商时写下的思乡、怀人诗篇。地域的节日文化,和全国各地的节日文化交相辉映,从广阔的层面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 优美的爱情散文(散文书系)

    优美的爱情散文(散文书系)

    散文是美的,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什么样的散文才是最美的散文呢?秦牧曾说:“精粹警辟的、谈笑风生的、亲切感人的、玲珑剔透的,使你读时入了神、读后印象久久不会消失的好散文,还是不多。”他还说:“一篇好的散文,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内容给人以思想的启发、美的感受、情操的陶冶。”品读精美的散文,宛如清风般涤荡沐浴;让散文的清扬与美丽永远地伴随你。
  • 折射的光斑

    折射的光斑

    《折射的光斑》由戴子著,这是接地气而又厚积薄发的作品。作者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对故土挚爱的情愫在审美创造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戴子有历史书记官的气象,春秋笔法,不遗忘,不遮蔽,表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戴子写的虽然是成都,但一花一菩提,一叶一世界,我们感到的却是世纪沧桑和整个当代社会的历史性变革。
  • 谷雨诗选(第一卷)

    谷雨诗选(第一卷)

    《谷雨诗选(套装全3册)》包括:《谷雨诗选(第1卷)》、《谷雨诗选(第2卷)》和《谷雨诗选(第3卷)》。《谷雨诗选(套装全5册)》主要包括:武丁、森林、大地、高山、湖海、余昭安、夜渡(外一首)、蒋天佐、献给八十年代第一个“谷雨诗会”、熊述隆、关于一只古老的谜、刘华、我拾到一双眼睛、李一痕、幸存者之歌(外一首)、王一民中年恋情(组诗)、陈小平、春天,一切都在萌动、肖麦青、端午,在故乡、刘晓宇、劳动者的歌(二首)、谢亦森、修路、陈良运和生命的密码等等。
热门推荐
  • 天朝求生

    天朝求生

    灾难爆发!末日降临!天朝拥有高达13.7亿的人口!!!被称为全球生存最艰难的国家!物资紧缺!空间稀薄!不!无论如何我都要活下去!——蒋欧盟
  • 冷漠公主俊王子

    冷漠公主俊王子

    她,因爱生恨,亲手解决了仇人,他,一,直在身后默默的支持她。~~~~~~~~~~~~~”晴,你不许逃哦!“凌亦枫卖萌”凌亦枫卖萌可耻!“叶筱晴鼓着腮帮子气呼呼的说道”逃!我能逃哪去!再说你爷俩能让我带着肚子里的小包子逃吗!“~~~~~~~~~
  • 名将谱

    名将谱

    古今名将,灿若星河。名将谱,一一历数。军戈铁马,冰河入梦;看不一样的古今风云,品非一般的名将传奇!
  • 黑暗帝国:老公跪下唱征服

    黑暗帝国:老公跪下唱征服

    他是拥有无数财富的冷酷总裁,亦是黑暗中的君王:“想要伤害我要保护的人,那就要付出万倍的代价”;她是李氏集团最宝贝的女儿,一个庞大组织的继承人:“如果早知道今日之事都因当初救你而起,当初我就应该亲手送你下地狱”。小时候,在他的生日宴会上遇到了她,他便对她一见钟情,后因为特殊的原因分离的两人。长大后,当两人再次相遇之时,嗜血腹黑女王PK冷酷霸气君王,又会擦出怎样的爱情火花呢?
  • 命运

    命运

    展示的是大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沉浮。时间跨度较大,跨越了从20世纪30年代到七八十年代的时间长河,这中间有很多大的历史背景,如灾难深重的旧中国人民遭受的外敌侵扰,鸦片流毒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伤害与冲击,还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在不断地奋斗和探索中,中国终于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富裕之路。主人公曾源是一个出生于旧社会贫穷人家的苦孩子,但他积极上进,从军大半生,有着丰富的经历与体验,其人生在社会大背景下,跌宕起伏,激烈,深邃。
  • 我的千年鬼王老公

    我的千年鬼王老公

    同样是召唤术人家招都是金光闪闪高富帅,为什么我却是个凶神恶煞霸道鬼,白吃白喝还白住,最惨就是有脾气,每次召唤还收费,什么你问是冥币还是人民币?明明是个鬼却还要吸血,还好姐自带每月流血buff,哼哼反正没规定是什么血。
  • 苍莽牧星尘

    苍莽牧星尘

    阴霾遮蔽天空比极夜更凄冷的黑夜你是否还愿意向那一颗星辰的方向仰望光芒万丈都被无尽的虚空吞噬炽热的火焰崩碎成千疮百孔的尘埃你是否还愿意用鲜血引然那最后的狼烟你是否还愿意站在我身后和我一起提剑向前重新夺回属于我们的一切!
  • 凡生传

    凡生传

    夜半醉眼品明书,书中尽是殊途。正邪忠奸难猜透,一半是明了、一半是糊涂。日午憨笑看世事,事里都是迷糊。是非错对谁能断?嘴里喝一壶、心里喝一壶
  • 守护甜心之血般冰冷

    守护甜心之血般冰冷

    离开,死亡,背叛。你相信这些都是巧合么?还是冥冥之中就注定了的?曼珠出现,她开始逆天而行,上天对我不公,我为何要顺它!喜欢哭泣,不是软弱,而是坚强了很久。逆袭,弄死所有背叛,抛弃她的人,在战场上,我就是神!谁能与我匹配!【决不弃文,放心入坑】
  • 第二次起飞:中国经济为什么能

    第二次起飞:中国经济为什么能

    本书从一个求实中国学者的视角,以翔实的数据剖析21世纪中国在第二次起飞进程中的种种因素,特别是对中国经济的新制度再创新、城市化进程、新消费群、新经济增长点、新主导产业群以及潜在的增长优势,包括劳动力优势、后发和大国优势、非均衡增长优势、城市化和区域一体化形成的规模经济优势等都作了精辟的分析。同时指出中国在未来第二次经济起飞进程中潜在的隐忧、困境和危机,特别对庞大人口、贫富差距以及国际大环境等一些长期影响中国经济走势的问题做了详尽的描述和论证。本书为关心中国及其经济未来的广大读者,特别是投资中国的国内外读者提供了一面认识21世纪中国社会经济镜像的不可多得的机会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