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002800000035

第35章 《春秋繁露》译读(4)

正贯第十一

[原文

《春秋》,大义之所本邪,六者之科,六者之指之谓也。

然后援天端,布流物而贯通其理,则事变散其辞矣。故志得失之所从生,而后差贵贱之所始矣;论罪源深浅定法诛,然后绝属之分别矣;立义定尊卑之序,而后君臣之职明矣;载天下之贤方,表谦义之所在,则见复正焉耳;幽隐不相逾,而近之刚密矣,而后万变之应无穷者,故可施其用于人而不悖其伦矣。是以必明其统于施之宜,故知其气矣,然后能食(犹“养”)其志也;知其声矣;而后能扶其精也;知其行矣,而后能遂其形(旧本作“刑”)也;知其物矣,然后能别其情也。故倡而民和之,动而民随之,是知引其天性所好,而压其情之所憎者也。如是则言虽约,说必布矣;事虽小,功必大矣。声响盛化运于物,散入于理,德在天地,神明休集,并行而不竭,盈于四海而讼(与“颂”同)泳。《书》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乃是谓也。故明于情性,乃可与论为政。不然,虽劳无功,夙夜是寤,思虑心,犹不能睹,故天下有非者。三示当中,孔子之所谓非,尚安知通哉?

[译文

《春秋》这部书,是一切道理的本源啊,分为六类,是说有六种意旨的意思。它援引天道的开始,布散到万物之中,贯通其中的道理,以史事为对象,把揭示道理的文辞分散到每件事情中去。所以《春秋》记录事情得失发生的原因,然后来区别贵贱是从何时开始的;讨论犯罪动机的深浅,来决定处罚的轻重,然后应该断绝什么、继续什么就能分别开来;立下原则来确定尊卑的次序,然后君臣的职责范围就能明确:记载天下贤良方正的人的事迹,表明谦让的道义就在这些人的行为中,那么就可以看到如何回复到正道上来;《春秋》中幽深隐晦的文辞并没有完全脱离事实真相,而是非常接近真相,并和真理有密切关系,知道了这一点然后就能贯通这些文辞,应付各种各样变化无穷的事物,所以还可以把它运用到人事上,却不会显得不伦不类。所以,君王一定要明确他的纲纪、准则是否适宜于灾施,了解人民的气质,然后才能培养他们的意志;了解人民的语言,然后才能扶植他们的精神;了解人民的行为,然后才有促使他们有所成就;了解人民的事情,然后才能辨别他们的真情。因此君王倡导人民就附和他,君王行动人民就跟随他,这是因为他知道引导人民天性所喜好的,而压制人民感情所憎恶的。如果这样虽然他的言辞简单,而他的言论一定能够传播;虽然他所做的事情很小,但他的功效一定会很大。他的言语教化运行于事物之中,散布在事理当中,他的德行存在于天地之间,神明聚集,各种措施同时施行没有竭尽,充满在四海之内而人民都歌颂他。《尚书》说:“各种乐器能够和谐地演奏,不要失掉自己的次序,那么神和人就和睦了。”就是说的这个意思。所以了解人民情性的人,才可以和他讨论施政的问题。不这样的话,即使辛劳也没有功效,即使昼夜不眠,殚思竭虑,也不会有什么发现,所以天下还会有批评他的人。贯通天地人三者的是君王,而孔子却对他们有所批评,哪里还有贯通古今一成不变的道呢?

十指第十二

[原文

《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文,天下之大,事变之博,无不有也。虽然,大略之要,有十指(通“”)。十指者,事之所系也,王化之所由得流也。举事变,见有重焉,一指也;见事变之所至者,一指也;因其所以至者而治之:一指也;强干弱枝,大本小末,一指也;别嫌疑,异同类,一指也;论贤才之义.别所长之能,一指也;亲近来远,同民所欲,一指也;承周文而反之质,一指也;木生火,火为夏,天之端,一指也;切刺讥之所罚,考变异之所加,天之端,一指也。举事变,见有重焉,则百姓安矣;见事变之所至者,则得失审矣;因其所以至而治之,则事之本正矣;强干弱枝,大本小末,则君臣之分明矣;别嫌疑,异同类,则是非着矣;论贤才之义,别所长之能,则百官序矣;承周文而反之质,则化所务立矣;亲近来远,同民所欲,则仁恩达矣;木生火,火为夏,则阴阳四时之理相受而次矣;切刺讥之所罚,考变异之所加,则天所欲为行矣。统此而举之,仁往而义来,德泽广大,衍溢于四海,阴阳和调,万物靡不得其理矣。说《春秋》者,凡用是矣,此其法也。

[译文

《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内容,天下之广大,世事变迁之博杂,没有不记载的。虽然如此,大概的要义,有十个要旨。这十个要旨,是人事所维系的,是君王的德化所以流传的根由。举出人事的变化,表现出其中重要的地方,这是一个要旨;体现人事变化所以发生的缘由,这是一个要旨;根据它所以发生的缘由去治理它,这是一个要旨;使君主的权势强大,臣子的权势削弱,使根本壮大,枝末弱小,这是一个要旨;辨别有嫌疑的事情,区别同类的事物,这是一个要旨;议论贤才之善,区别他们所擅长的才能,这是一个要旨;亲爱身边的人,招徕远方的人,使人民的愿望相同,这是一个要旨;制止周代的崇尚文彩,而使之返归到崇尚质朴,这是一个要旨;木产生火,火是夏天,(木是春天,春天)是上天的开端,这是一个要旨;审察讽刺讥诮所惩罚的对象,考究自然界发生怪异现象的原因,是上天的开端,这是一个要旨。举出人事的变化,表现它重要的地方,那么百姓就安定了;体现出人事变化所以发生的缘由,那么事情的得失就明白了;根据它所发生的缘由去治理它,那么事情的根本就端正了;使君主的权势强大,臣子的权势削弱,使根本壮大,枝末弱小,那么君臣的名分就明显了;辨别有嫌疑的事情,区别同类的事物,那么是非就明确了;议论贤才之善,区别他们所擅长的才能,那么百官就有一定的次序了;制止周代的崇尚文彩,而使之返归到崇尚质朴,那么所致力的教化就能确立了;亲爱身边的人,招徕远方的人,使人民的愿望相同,那么仁义恩惠就能遍市天下了;木生火,火是夏天,那么阴阳四时运转的规律相承而有次序了;审察讽刺讥诮所惩罚的对象,考究自然界发生怪异现象的原因,那么上天的愿望就能实行了。概括这十个要旨而列举它,以仁爱来对待别人使自己的行为合乎道义,恩德广大遍布天下,阴阳和谐调顺,万物没有不合乎其规律的。解说《春秋》的人,都要运用这十个要旨,这是《春秋》的法则。

重政第十三

[原文

惟圣人能属万物于一,而系之元也,终不及本所从来而承之,不能遂其功。是以《春秋》变一谓之元,元犹原也,其义以随天地终始也。故人唯有终始也,而生不必应四时之变,故元者,为万物之本,而人之元在焉。安在乎?乃在乎天地之前。故人虽生天气及奉天气者,不得与天元,本天元命而共违其所为也。故春正月者,承天地之所为也,继天之所为而终之也,其道相与共功持业,安容言乃天地之元?天地之元,奚为于此?恶施于人,大其贯承意之理矣。(据钱唐校,从“惟圣人能属万物于”,至“大其贯承意之理矣”当移至《玉英》篇,此处不译,仅保留原文)能说鸟兽之类者,非圣人所欲说也。圣人所欲说,在于说仁义而理之,知其分科条别,贯所附,明其义之所,审勿使嫌疑,是乃圣人之所贵而已矣。不然,传‘原注:疑作“傅”于众辞,观于众物,说不急之言而以惑后进者,君子之所甚恶也,奚以为哉!圣人思虑,不厌昼日,继之以夜,然后万物察者,仁义矣。由此言之,尚自为得之哉!故曰:于乎!为人师者,可无慎邪!夫义出于《经》,《经》,《传》大本也,弃营劳心也,苦志尽情,头白齿落,尚不合自录也哉!人始生有大命,是其体也,有变命存其间者,其政也,政不齐,则人有忿怒之志,若将施危难之中,而时有随遭者,神明之所接,绝属之符也。亦有变其间,使之不齐,如此,不可不省之,省之则重政之本矣。撮以为一,进义(当从苏舆义证作“善”。)诛恶,绝之本而以其施。此与汤武同而有异,汤武用之治往。故《春秋》明得失,差贵贱,本之天王之所失天下者,使诸侯得以大乱之说,而后引而反之。故曰:博而明,切而深矣。

[译文

解说鸟兽的类别,这不是圣人所想要说的。圣人想要解说的,在于解说仁义而区别它,知道它的科别,贯通它所附属的事物,阐明它的道理之所在,详细地察究使人不会产生疑惑,这便是圣人所重视的罢了。不这样的话,只是附和众人的言辞,观察众多的事物,说一些不紧要的话而使后辈之人疑惑,这是君子最厌恶的,他怎么会那样做呢!圣人思考问题,不分昼夜,夜以继日,然后万物才能够明察,这就是仁义啊!由此说来,仍需自己去做才能够获得啊!所以说;唉!做人家老师的,能不慎重吗!事物的道理出于《经》,《经》,是《传》的重要根本,如果不肯用心,只是苦思冥想,即使头发花白牙齿脱落,仍然不能合乎《经》义!人一生下来就有正命,这是他的本体,中间也有变命,这是政治变化造成的,政治不清明,人就有忿怒的情绪,如果施行于危难之际,就会有随命和遭命,这是神明的接引,绝续的应验。也有变故其间,使政治不清明,如果这样,人不可不省察,省察它就是重视政治的根本了。“撮合为一,进用善人责罚恶人,断绝恶人的根本而施以善人的教化。这与商汤和周武王的作为相同而有差异,商汤周武王用来治理人民过去所做的事情。所以《春秋》阐明得失,分别贵贱,推究天子之所以失去天下而使诸侯大乱的说法,然后引导他们回归正道。”所以说:《春秋》包括的事情广博而鲜明,确切而深刻。

服制像第十四

[原文

天地之生万物也,以养人。故其可食者,以养身休,其可威者,以为容服,礼之所为兴也。剑之在左,青龙之象也;刀之在右,白虎之象也;之在前,赤鸟之象也;冠之在首,玄武之象也。四者人之盛饰也。夫能通古今,别然不然(原注案;然不即然否,下然字疑衍。)乃能服此也。盖玄武者,貌之最严有威者也,其像在后,其服反居首,武之至而不用矣。圣人之所以超然,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原注:此三句必后人妄窜入,删之,文义乃得通贯。)夫执介胄而后能拒敌者,故非圣人之所贵也,君子显之于服,而勇武者消其志于貌也矣。故文德为贵,而威武为下,此天下之所以永全也。

于《春秋》何以言之?孔父义形于色,而奸臣不敢容邪;虞有宫之奇,而献公为之不寐;晋厉之强,中国以寝尸流血不已。

故武王克殷,裨冕而笏,虎贲之士说剑。安在勇猛必任武杀然后威。是以君子所服为上矣,故望之俨然者,亦已至矣,岂可不察乎!

[译文

天地生长万物是用来养活人的。所以,那些可以吃的,用来养活身体,那些有威严的,可以作为服饰,礼节就是这样兴起的。剑佩戴在身体左边,是青龙星宿的象征;刀佩戴在右边,是白虎星宿的象征;蔽膝穿在身前,是赤鸟星宿的象征;帽子戴在头上,是玄武星宿的象征。这四种服饰是人们最华贵的服饰。只有能通晓古今的道理,辨别事情的是非,才能穿戴这些服饰。玄武,在这四者当中,是外貌最有威严的,它的象征排在最后,它的服饰反而戴在头上,虽然非常勇武却不用它。[圣人之所以超然,虽欲从之,未由也已!]至于手执戈矛,穿戴铠甲盔胄,然后才能抗拒敌人者,不是圣人所看重的,君子在服饰上显示出来,而勇武者在外貌上表现出他强悍的心志消除了,所以说看重文德,轻视威武,这是天下之所以永远安定的原因。在《春秋》中怎么说呢?孔父嘉的义气表现在脸色上,而奸臣不敢为非作歹;虞国有宫之奇,而晋献公因为他而睡不着觉;晋厉公强横、而国中大夫接连被杀尸体相枕流血不止。所以周武王灭殷,穿着裨农戴着冠冕,腰带上插着笏板,勇士解除了宝剑。勇猛,哪里在于一定要残杀之后才能树立威严呢。所以君子崇尚穿着的服饰、看他矜庄的神色也已经表现出来了,怎么能够不加审察呢?

仁义法第二十九

[原文

《春秋》之所治,人与我也。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以仁安人,以义正我。故仁之为言人也,义之为言我也,言名以别矣。仁之于人,义之于我,不可不察也。众人不察,乃反以仁自裕,而以义设人,诡其处而逆其理,鲜不乱矣。是故,人莫欲乱而大抵常乱,凡以暗于人我之分,而不省仁义之所在也。是故,《春秋》为仁义法。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予为义;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昔者,晋灵公杀膳宰以淑饮食,弹大夫以娱其意,非不厚自爱也,然而不得为淑人者,不爱人也。质(与“挚”同)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谓仁?仁者,爱人之名也。嶲《传》无大之之辞,(公追戎于济西),自为追,则善其所恤远也。兵已加焉,乃往救之,则弗美;未至,豫备之,则美之,善其救害之先也。夫救蚤而先之,则害无由起,而天下无害矣。然则,观物之动,而先觉其萌,绝乱塞害于将然而未形之时,《春秋》之时,《春秋》之志也,其明至矣。非尧舜之智,知礼之本,孰能当此。故救害而先,知之明也。公之所恤远,如(而)《春秋》美之,详其美恤远之意,则天地之间,然后快其仁矣。非三王之德,选贤之精,孰能如此。是以,知明先,以仁厚远,远而愈贤,近而愈不肖者,爱也。故王者爱及四夷;霸者爱及诸侯;安者爱及封内;危者爱及旁侧;亡者爱及独身。独身者,虽立天子诸侯之位,一夫之人耳,无臣民之用矣。如此者,莫之亡而自亡也。《春秋》不言伐梁者而言梁亡,盖爱独及其身者也。故曰:仁者爱人,不在爱我,此其法也。义云者,非谓正人,谓正我。虽有乱世枉上,莫不欲正人,奚谓义。昔者,楚灵王讨陈蔡之贼,齐桓公执袁涛涂之罪,非不能正人也。然而《春秋》弗予,不得为义者,我不正也。阖庐能正楚蔡之难矣,而《春秋》夺之义辞,以其身不正也。潞子之于诸侯,无所能正,《春秋》予之有义,其身正也。趋而利也(他本无),故曰:义在正我,不在正人,此其法也。夫我无之求诸人,我有之而诽诸人,人之所不能受也,其理逆矣,何可谓义。义者,谓宜在我者。宜在我者,而后可以称义。故言义者,合“我”与“宜”以为一言,以此操之义之言我也。故曰:有为而得义者,谓之自得;有为而失义者,谓之自失。人好义者,谓之自好;人不好义者,谓之不自好,以此参之,义我也明矣。是义与仁殊,仁谓往,义谓来;仁大远,义大近;爱在人,谓之仁,义在我(刘师培《春秋繁露补》校为“宜在我”),谓之义;仁主人,义主我也。

同类推荐
  • 金羊毛的寻找者

    金羊毛的寻找者

    本书收集了78篇研究人类学这一课题的文章,且内容都只涉及我国本土民俗文化,如《论生态民俗链——中国生态民俗学的构想》、《茶艺美学论》、《论镇物与祥物》、《广西民间故事〈金仲和阿翘〉的采录与研究》……这些研究成果都是基于注重基层群众的实践活动而辛苦获得,因此,不似其他有些研究课题,书斋气十足。
  • 逃离北上广2:上海太昂贵

    逃离北上广2:上海太昂贵

    如果你爱TA,就送TA来上海,因为这里是天堂;如果你恨TA,就让TA来上海,因为这里是地狱。 天堂和地狱之间,只隔着一件东西:钱。 日本人说,上海是魔都。 英国人说,金钱就是上海的未来。 郭敬明说,上海可以满足你的一切物质需求。大上海说,请买单。 我们说,请翻书。
  • 传播与文化

    传播与文化

    本书是作者2005年出版的《跨文化传播的后殖民语境》一书的延伸。《跨》奠定了从事跨文化传播必须解释清楚的后殖民“文化语境”,本书在此基础上,又引入传播和新媒体(新媒介)语境,以“文明演进”为横轴,以“文化变迁”为纵轴,探讨传播科技和新媒体为世界和中国的文化变迁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本书梳理和重新界定文化与文明的含义和关系,建构了一个二者的逻辑函数关系模型,提出了“新媒体成就中国”的理论假设并作了论证。这本书也是为作者下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建构一个中国视角下的跨文化传播学科所需要的理论体系一一在解决了研究语境、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概念问题之后。
  • 胡华文集(第五卷)

    胡华文集(第五卷)

    本书是胡华文集的第5卷,收录了胡华关于周恩来等党史人物的研究论文、评论数十篇,系统地研究了周恩来生平、思想、革命历程,是研究周恩来和重要党史人物的珍贵文献。
  • 网络媒体的经营管理

    网络媒体的经营管理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媒体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网络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介质,有着与传统媒体截然不同的新特征。网络媒体给我们的时代提供了最快捷、便利的传播方式。网络媒体是人类有史以来增长最快的传播工具。网络媒体的出现和对文明的意义,不亚于中国人发明纸张的意义。
热门推荐
  • A 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

    A 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TFBOYS木目哒

    TFBOYS木目哒

    (:本文纯属虚构,不喜勿喷,呵呵哒:)----
  • tfboys之因为有你不孤独

    tfboys之因为有你不孤独

    追星族的她们,偶遇自己的偶像——三小只。与凯源玺展开了恋爱,然而,因为三小只的追求者不断对主人公造成伤害,以及各种外界的干扰,结局会怎么样?
  • 自由的老虎

    自由的老虎

    作者在高二那年因一个交换生项目赴美,之后被普林斯顿大学录取,在这个培育过无数英才、尤其是著名作家菲茨杰拉德的母校里,开始了四年的生活。她写作这本书的初衷,是向自己钟爱的作家菲茨杰拉德致敬,却在查阅资料时无意发现,原来菲茨杰拉德还曾深深影响过许多曾在普林斯顿就读的学生,其中有杰出的外交家乔治凯南George Kennan,知名传记作家斯科特伯格A Scott Berg,炙手可热的金融记者迈克尔刘易斯Michael Lewis,还有因写作《江城》《寻路中国》而在中国声名鹊起的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命运似乎在无意之中成为一个神秘的圆环……
  • 未央离宫

    未央离宫

    即为人,何为仙?即为佛,何为悯?人皇,人族共主。三皇子恪,当为顶天立地之人。汉王李恪,当为宇宙洪荒之名主。没有系统,没有重生,不一样的李唐,不一样的西游,不一样的洪荒,不一样的仙侠。
  • 蜜莉亚之风起云涌(下册)

    蜜莉亚之风起云涌(下册)

    有着数百年基业的庞大家庭,究竟沉淀着多少人的辉煌与痛苦?其中又有多少家庭之间的明争暗斗?宗族之争,皇权相迫,当一切均由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肩负时,她将以什么样的手段去解决一切?“谁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 仙剑问情2

    仙剑问情2

    南海大战几经诡谲波折,终于落下帷幕。远古的大神羲和破水而出,指点张醒言复活梅雪仙灵的道路。历经了人间的名山大川,御剑江湖的小儿女终于要飞举昆仑仙都。号称天墟的众仙之地和那位来历神秘的琼肜究竟有何关联?众仙之长的西王母与他们有无关系?霞飞天外,仙落人间,此时那人间大地的帝苑深宫中却发生了骇人听闻的变故。锦衣玉食的公主一朝陷于腥风血雨,她与张醒言的前缘是否就此断绝?要圆满仙路的情缘、烟尘的旧事,张醒言要乘槎天外、洗剑银河!“仙路不知行远近,人生若只如初见”。一切绚烂终归于平静,路到终点又回到起点。一段幻丽而温馨的仙剑传奇,就要在本册画上完美的句点。
  • 穿越红楼之我是迎春

    穿越红楼之我是迎春

    意外的穿越,让她成了红楼世界里最不引人注目的二木头迎春,迎春的懦弱、逆来顺受让她决定为她活出一个不一样的人生,她决定用她所知的一切来帮助红楼世界里那些薄命的女子,尤其是黛玉!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qq炫舞之尚依恋

    qq炫舞之尚依恋

    我爱你爱上你就像老鼠爱大米(糊弄一下)爱爱爱爱
  • 穿越做狐妃

    穿越做狐妃

    她,梦想着成为一代舞蹈家,却在万千聚光灯打在身上时摔下舞台,身转千年,受尽沦桑!穿越到白狐身上是她的错吗?她要做一个纯美的白狐是她的错吗?为何,为何,偏要她做这异世中的灵类,她不甘心,她真的不甘心,她定要和天斗一斗,把自己的命运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