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014600000022

第22章 江门心学的学术归向

明代的心学阵营,主要是由陈献章开创的江门心学和王守仁开创的姚江心学两派组成。虽然两家学术各具特色,湛若水的着述之丰,年龄之长又都在王守仁之上,然而就门庭兴旺而言,江门却远不及姚江。究其原因,王守仁在当时“事功”卓着,影响大,既然是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也由于江门心学主旨多变,对心学的理论主题缺乏一贯的、连续的提法和论证,致使江门心学的师生关系中,理论的承接与发扬较为薄弱,湛若水之后就渐渐失去中心和作为一个学派所必须具有的、统一的理论标志,进而导致这一学派不振和衰落。诚如《明史·儒林传序》概述明代学术所说:“宗献章者曰江门之学,孤行独诣,其传不远;宗守仁者曰姚江之学,别立宗旨,显与朱子背驰,门徒遍天下,流传逾百年”

(一)陈献章及门弟子偏离江门心学的两种倾向

陈献章的及门弟子,《明儒学案》录十二人,最着者当为湛若水、张诩二人。他二人代表了陈献章门人阐发江门心学时的两种不同倾向:吸收融会程朱理学思想和吸收融会佛、老思想。

湛若水是陈献章最得意的弟子,是他亲自选定的“衣钵”继承人。湛若水对陈献章也极为尊重,但正如前述,他的思想却与陈献章大相径庭。陈献章认为“作圣之功,惟在静坐”,主张修养方法是“静坐中养出端倪”。湛若水则认为“以静为言者皆禅也”,而主张“随处体认天理”。陈献章在朱、陆之间表现了明显的离朱近陆的倾向,而湛若水正相反,他对陆九渊及其弟子杨简有所批评,在阐述其“随处体认天理”时和在与王守仁发生分歧的几个理学问题上,都带有明显的程、朱思想痕迹,表现出离陆而近朱的倾向。这些上面已有所论,这里不再赘述。

张诩,字廷实,号东所,也是陈献章得意门生,其学深为陈献章所嘉许:“廷实之学以自然为宗,以忘己为大,以无欲为至,即心观妙,以揆圣人之用。其观于天地,日月晦明,山川流峙,四时所以运行,万物所以化生,无非在我之极而思握其枢机,端其衔绥,行乎日用事物之中,以与之无穷。”(《白沙子》卷一《送张进士廷实还京序》)陈献章认为,他心学中的“以自然为宗”的宗旨和“万化我出”的思想观点,张诩都有所领会和把握。但实际上,张诩对陈献章心学的理解是有偏离的,他忽视了陈献章心学的儒学本质,而把它看作如同佛、老一样的学说。他在《白沙先生墓表》一文中概述陈献章心学完成过程时说:

白沙先生壮从江右吴聘君康斋游,激励奋起之功多矣,未之有得也。及归,杜门独扫一室,日静坐其中,虽家罕见其面,如是者数年,未之有得也。于是迅扫夙习,或浩歌长林,或孤啸绝岛,或弄艇投竿于溪涯海曲,忘形骸、捐耳目、去心智,久之然后有得焉,于是自信自乐。其为道也主静而见大,盖濂洛之学也。由斯致力,迟迟至于二十余年之久,乃大悟广大高明,不离乎日用一真,万事本自圆成,不假人力,其为道也,无动静内外,大小精粗,盖孔子之学也。

(《明儒学案》卷六《白沙学案二》

张诩把陈献章心学的最后完成归之于“忘形骸、捐耳目、去心智”,这是老、庄的修养方法,而不是陈献章的“静中养出端倪”;张诩把陈献章心学修养完成后的境界说成是“万事本自圆成,日用不离一真”,这是佛学的话头,也不是陈献章所谓的日用间种种应酬,随心所欲而皆合圣训的“作圣之功”。张诩这种以佛、老解心学的做法,引起陈献章其他及门弟子的不满或反对,如湛若水说:“常恨石翁(即陈献章)分明知廷实之学是禅,不早与之斩截,至遗后患。翁卒后作墓表,全是以己学说翁全是禅意,奈何奈何!”(卷四《知新后语》

湛若水和张诩在进一步阐述陈献章心学时所表现的思想倾向尽管不同,甚至互相对立,但在偏离陈献章江门心学的主要论题上则是共同的,即他们都抛弃了作为陈献章心学特色的“静坐中养出端倪”。湛若水否定了他的“静坐”,张诩则偷换了他的“端倪”。这样,从一开始,在江门心学的传继中,师生祖统的承接关系是清楚的,而思想学脉的承接与发扬却是微弱和贫乏的。

(二)湛若水门人不守师说的思想分化倾向

湛若水的及门弟子最着名者为吕怀、何迁、洪垣、唐枢四人。

《明史》概述四人学术宗旨及特色时说:“怀之言变化气质,迁之言知止,枢之言求真心,大约出入王、湛两家之间,而别为一义。垣则主于调停两家,而互救其失,皆不尽守师说也。”(卷二八三《湛若水》

吕怀,字汝德,号巾石。他在答一友人书中,完整地表述了他的为学宗旨和主张:

天理、良知,本同宗旨。诚得原因着脚,则千蹊万径皆可入国;徒徇意见,不惟二先生之说不能相通,古人千门万户,安所适从。今即使子良知、天理之外,更立一方亦得,然无用如此,故但就中指点出一通融枢要,只在变化气质。学问不从这上着脚,恁说格致,说戒惧,说求仁集义与夫致良知,体认天理,要之只是虚弄精神,工夫都无着落。(《明儒学案》卷三十八《甘泉学案二·巾石论学语·答叶德和》

从这段话里可以看出:一是吕怀认为,“天理”、“良知”同旨,反对在湛、王之间寻找分歧;二是吕怀提出为学宗旨“只在变化气质”。

就第一点而言,还不能说吕怀“不守师说”。尽管湛、王曾有分歧,但湛若水终则认为“天理”、“良知”“交用则同也”。就第二点而言,吕怀把为学宗旨确定为“变化气质”,则是有悖于师说了。

湛若水偶而也曾说过“学求变化气质而已矣”(卷二《新论》),但这里的“学”是指读书而言,他说:“诵诗三百,达政、专对,气质之变化也。学求变化气质而已矣。是故变化之道莫大乎歌咏。”(同上)他更经常强调的则是“随处体认天理”。即湛若水心学的修养方法,和陆九渊、陈献章一样,主要是对“善”的“本心”(或“端倪”或“天理”)的自我反省、自我发现,而不是对“恶”的气质(或“习心”

的剥落、煎销。而吕怀却认为自我反省的“发明本心”、“体认天理”

之类,只是“虚弄精神”,唯一的方法是“变化气质”。他说:“窃见古来圣贤求仁集义,戒惧慎独,格致诚正,千言万语,除却变化气质,更无别勾当也。”(《明儒学案》卷三十八《甘泉学案二·巾石论学语·复黄损斋》)对于这一观点,在宋以来的传统心学理论里是找不到论证的,于是吕怀就在心学理论范围以外寻找论证。他作《心统图说》,以“河图”之理,比附人之身心,表明他接受了象数派理论的影响。《心统图说》主旨在论述“性统于心,本来无病,由有身,乃有气质;有气质,乃有病;有病,乃有修。是故格致诚正,所以修身,戒惧慎独,所以修道。身修道立,则静虚动直,天理得而至善存矣。”(同上《与蒋道林》)这与张载“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的思想(《正蒙·诚明篇》),又有某种联系。故黄宗义在评论吕怀“变化气质”之论时说:“先生之论极为切实,可以尽横渠之蕴。”

(《明儒学案》卷三十八《甘泉学案·吕怀传》)这些都表明吕怀心学思想在确立宗旨和论证方法上都偏离了师说,超越了江门心学的范围。

何迁,字益之,号吉阳。他的为学宗旨以“知止”为要。他说:

“道有本末,学有先后,《大学》教人,知止为先止者,此心应感之机,其明不假思,而其则不可乱。”(同上《吉阳论学语·沧守胡子序》)何迁的“知止”说,实是指体认寂然不动之心。正如黄宗义所说:“此与江右主静归寂之旨大略相同。”(同上《何迁传》)然而,对于王守仁弟子聂豹的“归寂之说”,湛若水是深不以为然的,并有所批评。《天关语录》记曰:“聂双江有归寂豫养之说,其言曰:

归寂以通天下之感,致虚以立天下之有,主静以该天下之动,云云。先生曰:其言静以养动者,亦默坐澄心法也,不善用之,未免绝念灭性,枯寂强制之弊,故古来圣圣相授,无此法门。”(卷二十三)可见,何迁“知止”之旨,于其师说“随处体认天理”亦是有所偏离的。

洪垣,字峻之,号觉山。他是湛若水最寄厚望的弟子,称其“是可传吾钓台风月者”(《明儒学案》卷三十九《甘泉学案·洪垣传》),但洪垣并没有继承和发挥湛若水的“随处体认天理”之说,而是对它有所批评,认为这种方法“逐善恶之端以求所谓中正者,恐未免涉于安排。”(同上《觉山论学书·答徐存斋阁老》

唐枢字惟中,号一庵,是湛若水及门弟子中着述最多者,他提出“讨真心”三字为修养目标,这非但没有进一步发挥湛若水的“随处体认天理”,反而如黄宗义评断的那样:“‘真心’,致‘良知’也。

‘讨’即‘致’也。于王学尤近。”(同上卷四十《甘泉学案·唐枢传》

湛若水的二传弟子如许孚远,倡“着到方寸地洒洒不挂一尘,乃是格物真际。”(同上卷四十一《甘泉学案·许孚远论学书·与蔡见麓》)三传弟子如冯从吾,倡“学问之道,全要在本原处透彻,未发处得力。”(同上《冯从吾语录》)其心学思想虽然没有改变,但陈、湛江门心学的个性特色已经消失,而呈现出和王学融合的新特色。这样,在湛若水之后,江门心学由吸收姚江心学的某些观点开始,最后就慢慢融入了姚江心学。

总之,湛若水及其弟子主要是从人的心理本质和心理过程的角度,探讨了宋明理学的主要论题,从而丰富了人们对于人的“主体”

的认识。对这些如果不作仔细剖析,而用“唯心主义”一词加以全盘否定,那是不妥的。

同类推荐
  • 中华句典3

    中华句典3

    本书共收录名言警句、歇后语、谜语、对联、俗语、谚语等上万条。这些鲜活的语言文字语简意赅,大多经过千锤百炼,代代相传,才流传至今。这些语句,或寓意深长,或幽默风趣,有着过目难忘的艺术效果。本书以句句的实用性、典型性和广泛性为着眼点进行编排,所选的句句时间跨度相当大,从先秦时期的重要著作,到当代名人的智慧言语均有涉及;所选的名句范围非常广,从诗词曲赋、小说杂记等文学体裁,到俗谚、歇后语、谜语等民间文学都有涉猎。除此之外,书中还提及了一些趣味故事。通过这些或引人发笑、或让人心酸的故事,可以使读者更为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名句。
  •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

    读懂村庄,读懂中国!学者熊培云心血之作,写作时间跨越十年,备受各界关注。他以故乡村庄为立足点,考察百年来中国乡村的命运,乡村的沦陷与希望。其中有作者三十年生活的阅历与见证,六十年中国农村建设的荣辱与沉浮,并由此折射反映出近代百年中国历史的若干重要问题与玄机。一部大历史与小历史的结合,大时代与小细节的交织,延续着作者明辨,理性,温暖,悲悯,关乎心灵与真实的写作之路,堪称熊培云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一部著作。
  • 媒介经营管理的理念与实践

    媒介经营管理的理念与实践

    研究本土媒介的产业化,推介国际媒介经营与管理的先进理念,见证中国传媒经济学科建设的历程。本土化:走符合中国传媒学术与传媒实践要求的本土化道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国际化:在广阔的国际视野中,确立自己的历史与时代方位,关注国际潮流,关注世界大事。人文化:将文、史、哲、经、法、教等多学科的理论成果进行充分的吸纳,以此丰富和深化传媒学术的内蕴。专业化: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表达方式上,不断在专业领域达到新的高度和水平。
  • 中国人的人格

    中国人的人格

    本书写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些有人格的人。他们之中有帝王将相,有贩夫走卒,有义侠之士,有文人优伶,有山林隐者,更有弱质女流,上至尧舜,而下迄清末,历千百代而不绝不衰。
  • 激励创新:科技人才的激励与环境研究

    激励创新:科技人才的激励与环境研究

    《激励创新:科技人才的激励与环境研究》是关于研究“科技人才的激励与环境”的专著,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创新激励篇,下篇为创新环境篇:上篇主要是反映“适应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人才激励机制”课题的研究成果;下篇主要是反映“北京市科技创新人才环境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每篇可以自成体系,均包括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比较研究和政策研究四部分内容。
热门推荐
  • 雪姬魅世

    雪姬魅世

    她曾说“Lovingyouisdecreedbyfate"他曾说“宁负天下,只为搏红颜一笑,足以”。《本书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龙武华夏

    龙武华夏

    话说明世宗嘉靖皇帝统治期间,日寇席卷中原,使得中土之地生灵涂炭,而嘉靖皇帝却始终沉溺在温室之中,而在边关的戚继光却率领着自己的戚家军与日寇血战,成为了当时史上抗倭第一大英雄。然而日寇席卷中原并不是没有原因的,在戚继光还很小的时候,中原大地上的江湖却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那是在一个让人感到飘飘欲仙的地方,这里被人们称之为世外桃源。
  • 低等动物

    低等动物

    在商界只手遮天的沈家大少过去那么多年都顺风顺水的,直到有一天,他也终于栽了。沈大少回忆第一次见到那克星的场景,依稀想起当时自己想的是:这女人挺符合我最近口味的。如果时光真能倒流,沈大少唯一的愿望就是回到初见的时候给那克星跪下唱征服!
  • 无双神将录

    无双神将录

    “吾戎马一生,却落的个缢死而终,如今重见天日,必让这世载我勇武于史!哈哈哈!”“喂喂喂,别说这些有的没的,先把面前的敌人解决了再想那些成吗,吕奉先吕温侯?”
  • 精明生意人是这样造就的

    精明生意人是这样造就的

    本套丛书为综合性励志丛书,共35册。所收内容较为丰富,包括处事、礼仪、管理、商务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对于指导人们修身养性,塑造完美人格以及提高用人、识人、管人技巧、商业管理、谈判能力等具有积极作用。
  • 岁月流沙

    岁月流沙

    岁月自流我何处,时光自逝我何辜。指间流沙一松紧,生死淡然一悲喜。岁月流沙、无止、业六年风霜七年雨,道之艰辛道难行。八年寒暑九年局,一步踏错一世遗。路遗、无止、业今夜花雨花满楼,昨日田中垂纶休。一梦千载岁月流,梦醒时分独叹幽。花落一枝相思愁,明月对饮几时休。无缘相守此情终,来年何以再回眸。梦中赋、琴弦音动、无止、业岁月长河无边无尽,春泥落花轮回宿命,世人都是岁月里的一抹烟花,各有不同:有的灿烂,有的凄惨,有的平凡......世人无法抗衡岁月的痕迹,岁月抹平了痕迹,岁月改变了我们,我们经历了岁月
  • 青梅配竹马:相濡以沫

    青梅配竹马:相濡以沫

    当竹马遇上青梅~当然是扑到啦~“哼哼,我要出轨~”某女傲娇偏头。“我看谁敢要你!”某男摸摸某女的头。某女找了一圈的人……真的没人要她!某男看着自己的手机,嘴角微微上扬……绝对不虐,绝对不虐,绝对不虐!重要的事要说三遍!
  • Z龍传説

    Z龍传説

    从现世到异世,从腥风血雨的人间江湖到雄兵百万的异界帝国……从默默无闻的消瘦少年到独擎天下的绝代枭雄……请记住,他的名字叫————纪天龙(Z龍)~!!
  • 傲视女盗:重生邪妃

    傲视女盗:重生邪妃

    阴阳交错,替母出嫁。前世的仇人今生的情人,前世的种种今生再现,不同的心下,她会做出怎么样的改变?她会改变她痛苦的内心么?
  • 火法九天

    火法九天

    水无世无争,却润泽万物。包容万物却不与万物争。火与水相反。小屁孩无意间学会了火系魔法技能-火球术,走上了逆命之旅。在这过程中,童真、善良还是幼稚?在这旅途中,阴险、狡诈是否还有不忍之心?我本逍遥心,自在山水间。无意入世间,奈何风不止。入世江湖乱,世中窥情暖。执杖问九天,敢有欺我者?男儿在世当丈夫,对酒当歌奈我何?九天之众多仇敌,执杖洒血又何妨?自问生来为哪般,我辈枭雄傲九天。qq:541834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