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014600000024

第24章 湛若水教育文论选读(2)

来谕于“随处体认天理”,而会之以“执事敬”之一言,最亲切。或疑随处体认,恐求之于外者,殊未见此意。盖心与事应,然后天理见焉。天理非在外也,特因事之来,随感而应耳。故事物之来,体之者心也,心得中正则天理矣。

所云:“看来宇宙内无一事一物,合是儒者少得底。”此言最当。更不若云。“宇宙内无一事一物,合是人少得底。”

犹见亲切。盖人与天地万物一体,宇宙内即与人不是二物,故少不得也。

云“敬者心在于事而不放之谓。”此恐未尽。盖程子云:

“主一之谓敬”。主一者心中无有一物也,故云一,若有一物则二矣。故孟子曰,心勿忘勿助长。勿忘勿助之间,乃是一。今云“心在于是而不放”,谓之勿忘则可矣,恐不能不滞于此事,则不能不助也,可谓之敬乎?敬合始终内外之说最妙。

又云“即大学格物之义,近时学者未尝及此”。程子曰:

“格者至也,物者理也,至其理乃格物也。”故大学古本以修身说格物。今云“格物者,事当于理之谓也,”不若云“随处体认天理之尽也”。体认兼知行也,当于理,是格物后事,故曰“物格而后知至。”云“敬而后当于理,”敬是格物工夫也。

来谕云“不睹不闻,即是隐微字,戒谨恐惧即所谓慎独。”区区之见正如此。中庸“慎独”一节,即申上节,所以下一个“故”字。圣贤之学,元无静存动察相对,只是一段工夫,凡所用功,皆是动处。中庸、大学、艮卦、通书无不皆然。

盖动以养其静,静处不可着力,才着力便是动矣。至伊川乃有静坐之说,又别开一个门面。故仆于先师石翁墓铭云:

“孔孟之后,若更一门。”盖见此也。今来谕云云,不易见得。

钦羡,钦羡!程子于尹彦明,静坐半年后方得大学、西铭看,即非读书、写字专心之云矣。惟明道作字甚敬,即是学之言,乃区区今日二业合一之诀也。如何,如何?

勿忘勿助,元只是说一个“敬”字。先儒未尝发出,所以不堕于“忘”,则堕于“助”,忘、助皆非心之本体也。此是圣贤心学最精密处,不容一毫人力,故先师石翁又发出自然之说,至矣。圣人之所以为圣,亦不过自然如此,学者之学圣人,舍是何学乎?

来谕说“忘、助”二字乃分开看。区区会程子之意,只作一时一段看。盖“勿忘勿助”之间,只是中正处也。

来谕又以为,丹炉火候者正如此,故老子曰“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即火候也。学者下手、须要理会自然工夫,不须疑其为圣人熟后而姑为他求。盖圣学只此一个路头,更无别个路头。若寻别个路头,则终枉了一生也。先儒多未说出此苦。

同上书,卷七。

与何吉阳启

恭谂开府江右,哲人伊迩,足慰老怀。

闻下车之日,学者翕然感仰,旬日之间报书四五至,足见所养矣。夫子之得邦家,志立道行,绥来动和,只是此风耳。

大道无穷,千蹊万径皆可入。明道所至响应,其出入释、老十年,入而能出,所以为明道也。释、道这些家私都被明道识破,后来辟之痛切,岂可以执一论人?周濂溪玉色金声,一府皆倾,亦与僧寿崖、白鹤道人游,伊川便不能不疑之。故太极图通书皆不道及,直以明道,孟子之后一人而已。

抚下阳明公过化同志者众。近日建宁刘太守吾南、董二守蓉山为老朽与阳明创武夷一曲大同书院,以图寄示。

水甚喜得两家大同之意,为百代公案也。水与关阳明公戮力振起绝学,何尝不同?故尝云,良知必用天理,天理莫非良知,亦公案也。后来独说常知常觉,空空兴起,遂甚失阳明公本指,所以往往明之。在赣州有讲章,无非为阳明公街道,见此大同意也。邹东郭作一曲书院记甚得此意,不识公见之乎?兹董蓉山来价陈曾于秀才,便谨布启,兼少仪附引贺忱,万希挥览。

同上书,卷七。

送杨少默序

杨少默游烟霞一载,将归潮,诣于甘泉子。

甘泉子曰:呜呼!杨子!一尔心,毋支离尔学矣。曷谓支离?曰:或偏则外,或偏则内,二之皆支离也。人知偏外者之支离矣,而未知偏内者之为支离矣。偏外故忘本,忘本则迹;偏内故恶物,恶物则寂。二者皆支离之疚也。离也者,离也,离而贰也。是故致一则一矣。

君子之学,内外合一,动静合几,体用合原,物我合体。

内外合一者德,动静合几者神,体用合原者道,物我合体者性。尧曰执中;舜禹曰精一;禹传之汤,汤以传之文、武、周公,周公传之孔子,曰一贯;孔子传之颜氏,曰博约。是故内外动静一矣,体用物我一矣。孔、颜之后,离而二之者渐矣。

千有余年而后有周程,故程子曰一原,曰无间。周、程之后,离而二之者甚矣。呜呼!一之者其谁乎?

是故内外分而动静判,动静判而体用离,体用离而物我间。夫天之生物一本也。夫道一本者也。知不二本,又何有于内外?故一之而后可以入道,道无二也。

或曰:杨子于子之言,契矣。闻由外、体用、物我之合一矣,执事斯敬矣,乎而之道矣。吾子犹谆谆乎支离之戒,何居?

甘泉子曰:傲慢游淫之戒,犹谆谆乎大圣也,何居?龟山之于程子也,晦翁之于廷平也,犹不能无惑于离索之后矣,何居?夫适道者不贰其途,虽万里可至焉。中道而贰之,则虽十里其能至之哉?呜呼!杨子!一尔心无贰尔途矣。

同上书,卷十七。

赠掌教钱君归姑苏序

壬辰之秋,钱子洪甫以进士告教职,以便迎养,得苏州教授。问教学之道于甘泉子,于是魏子、金子、沈子、柯子为之先焉。

甘泉子曰:嘻!吾尝职斯矣。教学之道,信乎斯斯已矣。夫学,觉斯者也;夫教,效斯者也。是故明乎斯斯之谓觉,达乎斯斯之谓效。漆雕开曰:“吾斯之未能信。”伊尹曰:

“予天民之先觉者,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夫斯也者,斯道也;斯道也者,天之理也;天之理也者,人之心也。正人之心,体天之理,信乎斯斯已矣。故以之成已则模范立焉,以之成物则士习淳焉。模范立则师道尊,士习淳则人道兴。

师道立,人道兴,则风俗厚,贤才昌,治化理而天下平矣。故厚风俗,昌贤才,理治化,平天下在师儒。教学之道始矣。

或曰:钱君学于阳明子。盖举进士六年而不仕,以潜养于墓卢,得阳明子之道深矣。阳明子之道,良知也,足以教□□,又求言于甘泉子者,何哉?且甘泉子之道,天理之学也,而又何取焉?

应之者曰:子谓知有二乎哉?子谓天有二乎哉?子谓子之天理有二乎哉?天有二则理有二,理有二则知亦有二矣。无所安排之谓良,不由于人之谓天,故知之良者,天理也。孟氏所谓爱敬之心也。知良知之为天理,则焉往而不体?故天体物而不遗,理体天而不二。故良知必用天理,天理莫非良知,不相用不足以为知。夫良知必用天理,则无空知;天理莫非良知,则无外求。不空知而外求,故曰人之心也,天之理也,先觉觉后觉之斯道也,尽之矣。

今钱子之往也,则将召庠士而问之曰:“子今之天,与尧舜孔孟之天同乎?”彼将曰:“同。”“天之所生同此人乎?”彼将曰:“同。”“人之生同此心乎?”彼将曰:“同。”“心之生同此知乎?”彼将曰:“同。”“所知同此天理乎?”彼将曰:“同。”

“同则将求之乎?”曰:“然。”“然则学问、思辨、笃行则将何求矣?”曰:“焉求哉?求自得斯而已矣,求斯心而己矣,求其知而已矣,求体乎天之理而已矣,求复乎天者而已矣。”则将应之曰:“子既不能外天,又乌能外乎天之理,又乌能外心,又乌能外心之知?”则将豁然大悟:吾心与天一,吾知与天一,而吾之理与天一,其为物不贰,故曰配天。于是苏之士,人人知师者之所以教,为弟子者之所以学。

同上书,卷十七。

广德州儒学新建尊经阁记

广德州儒学尊经阁,前大成殿,后范文正祠,左王太史庙,右集贤馆,而中居尊,尊经也。迸玄妙观于东郊而阁其址,崇正也。

东郭子邹子三十五年笃志圣贤之学,以抗疏出翰林,来判广德。于时远近之士,执经而考德者咸集焉。邹子乃构材鸠工,凡六月而阁成。居六经于其上,而习诸生于其下。

凡为阁三间、六楹,而列二翼于前为燕居,会之以门为复初书院。

诸生有进曰:“敢问尊经之道何如?”东郭子曰:“吾无言焉,今有辟雍甘泉子者知圣学也、诸生盍往问焉?”遂俾方、施两生以来问于甘泉子。

甘泉子曰:“夫经也者径也,所由以入圣人之径也。或曰警也,以警觉乎我也。傅说曰:‘学于古训。’夫学觉也,警觉之谓也。是故六经皆注我心者也,故能以觉吾心。易以注吾心之时也,书以注吾心之中也,诗以注吾心之性情也,春秋以注吾心之是非也,礼、乐以注吾心之和序也。”曰:“然则何以尊之?”曰:“其心乎!故学于易而心之时以觉,是能尊易矣,学于书而心之中以觉,是能尊书矣;学于诗而心之性情以觉,是能尊诗矣;学于春秋、礼、乐而心之是非和序以觉,是能尊春秋、礼、乐矣。觉斯存之矣,是故能开聪明,扩良知。非六经能外益之聪明、良知也,我自有之,彼但能开之、扩之而已也。如梦者、醉者,呼而觉之。非呼者外与之觉也,知觉彼固有之也,呼者但能觉之而已也。故曰,六经觉我者也。今之谓聪明、知觉,不必外求诸经者,不必呼而能觉之类也。今之忘其本而徒诵六经者,展转丧志于醉梦者之类也。不呼而觉之类也者,孔子不能也;丧志于醉梦之类也者,孔子不为也。是故中行者鲜矣。是故天下能尊经者鲜矣。”

两生曰:“何居?”

曰:“弗或过焉,则或不及焉。过则助,不及则忘,忘则忽:助则侮。侮与忽可谓之尊经也乎?”

曰:“然则如之何?”

曰:“观之于勿忘勿助之间焉,尊之至矣。”

两生遂拜而受之。归以告东郭子,馋诸石以诏多士。

同上书,卷十八。

求放心篇

孟子之言“求放心”,吾疑之。孰疑之?曰:以吾心而疑之。孰信哉?信吾心而已耳。

吾常观吾心于无物之先矣,洞然而虚,昭然而灵。虚者心之所以生也,灵者心之所以神也。吾常观吾心于有物之后矣,窒然而塞,愦然而昏。塞者心之所以死也,昏者心之所以物也。其虚焉灵焉,非由外来也,其本体也。其塞焉昏焉,非由内往也,欲蔽之也。其本体固在也,一朝所觉焉,蔽者彻,虚而灵者见矣。

日月蔽于云,非无日月也;鉴蔽于尘,非无明也;人心蔽于物,非无虚与灵也。心体物而不遗,无内外,无始终,无所放处,亦无所放时,其本体也。信斯言也,当其放于外,何者在内?当其放于前,何者在后?何者求之?放者一心也,求者又一心也。以心求心,所为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只益乱耳,况能有存耶?夫欲心之勿蔽,莫若寡欲,寡欲莫若主一。

同上书,卷二十一。

立心篇

或问曰:“心不同乎?”曰“否。”‘曰:“立心有异乎?”曰:

“然”。“然则心有内乎?”曰:“心无内而有静。”“心有外乎?”曰:“心无外而有动。既曰有静,静而不驰,斯不亦内矣乎?既曰有动,动而不返,斯不亦外矣乎?故动者外之机,其流也为人。静者内之机,其实也为己。故为人者务外之谓也,为己者务内之谓也;务外者妄动之谓也,务内者主静之谓也。动静之机,内外人己之间也。“然则如之何?”曰:

“动乎动而不离于静,故不流;静乎静而不离于动,故能实。

藏心于晦,发而愈明,神之贞也。役志于明,久而滋晦,神在外也。中庸曰:‘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同上书,卷二十一。

责志论

知内外轻重之势,始可与言志矣。轻重,势也,内外,轻重之机也。势无两重,亦无两轻;物无两大,亦无两胜。无两重也,其必有轻者矣;无两轻也,其必有重者矣;无两大也,其必有小者矣;无两胜也,其必有负者矣。故君子于外之重,因以见内之轻,于物之大,因以见我之小;于气习之胜,因以见吾志之不兢。此程子发责志之说,于学者极有警也。

志也者,其内也,气也;习也者,其外也。知内外之势;则知轻重之势,知轻重之势,则知大小之势;知大小之势,则知胜负之势,而志自不容于不笃矣。夫天之所生,地之所养,而人为大。人之为大,以其有是性也,有是心也。有是心也,不能无是气也,不能无是形也。有是形也,不能无外物者触之。人之心不能无所之,有所之不能不动于气。气有邪、有正,不能不累于形,形之累不能不触于物,物之触,其渐也不能无成心,此志之所由生、而气与习之所不能无也。

然志与气习二者,常相为轻重、大小、胜负之势。孟子曰:“志者气之帅也、气者体之充也。”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故有志,则气不足言矣、习不足言矣。其动于气,诱于习、均之无志者矣,而况于胜而夺之者乎?木之枯也,根坏之;丝之染也,体柔之。大人必自弱,而后物胜之;必自放,而后物夺之也。古之志士,常令内恒重而外恒轻,我恒大而物恒小,理恒胜而欲自消。故气莫能动,而习莫能干。故曰天之所以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小者不能夺;小者不能夺,则物亦不能交而引之矣。惟圣人者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夫出乎其类,则气全中正;拔乎其萃,则习自我成。贤者觉其偏而化之,知其陋而变焉。甚矣气习之移人,贤者不能自免,顾立志何如耳!

或曰耳之动于声,目之动于色,气使然也,非志之罪也。

齐人之多诈,楚人之多悍,习使然也,非志之罪也。是大不然。夫天地之生人与是心也,所以御是形也,非以御于形也。君子所以变其习也,非以变于习也。孔子曰:“匹夫不可夺志也。”匹夫之志可以动天地而通神明,而况其夺乎?

而况于气习乎?上下四方之宇,古今往来之宙,帅吾志而往,可立至也。今日欲之粤,明日欲之燕,其谁能我御?今夫心之能役其形,甚浅近易知也。形之有手足口鼻,又浅近易知也。欲手持则持、欲足行则行,而气不能使吾心之不欲也。齐人之子欲楚语则楚,楚人之子欲齐语则齐,而习不能使吾心之不欲也。故观于此,可以通志之说矣。如使心不能御其彤,志不能帅其气,而受变于习焉、乃诿曰气习使然、非我志之罪也。则夫手办杀人者,曰是气使然,非我志之罪也。习而为盗者,曰是习使然,非我志之罪也。其可乎?

然而知人之不可杀,而不暴其气;知盗之不可为,而不诱其习者,何也?凡以其志之有定也,古之人有颜子者,大贤人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不迁怒贰过,是有志也,能不胜于气者也。则曰,颜何人也?予何人也?颜能是而我不能是,是亦无志人矣,必责之,责之不至于颜不止也。古之人有舜、禹,大圣人也,舜之于瞽瞍,禹之于鲧,不夺于习者也,是有志者也。则曰舜、禹何人也?予何人也?彼能是而我不能是,是亦为无志人矣,必责之,责之又从而责之不至于舜、禹不止,可也。故为仁不如颜子,孝不如舜,勤俭不如禹,犹未免动于气,诱于习,不可以言志也。

故内重而外自轻矣,我大而物自小矣,理胜而欲自退(听)(“听”字疑衍)矣。是以希贤亦贤矣,希圣亦圣矣,为王亦王矣,为帝亦帝矣,是皆有志者为之也。故知内外轻重之势,其知所以责其志乎?天地间固有至重至大而可自胜者,君子之于志当何志?先王有言曰,言学便以道为志,言人便以圣为志,一志立而气习亡,道我在而圣可几矣。

同上书,卷二十一。

同类推荐
  • 角色论:个人与社会的互动

    角色论:个人与社会的互动

    本书是一本探讨角色理论的学术专著性教材。全书的基本框架分为三编:第一编角色总论,第二编角色分论,第三编角色建设,每编由若干章内容所构成。本书对就读社会学、心理学等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有志于探讨角色问题的读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中外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研究

    中外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研究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中、美、英、德、法、俄、日等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轨迹,指明了新闻传播教育的历史使命,明确了新闻传播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模式,提出当代新闻传播教育应弘扬人文主义精神,以高等教育为主体,以复式专才教育为途径,以社会责任为专业理念,以国际化为发展目标,以高素质的师资和雄厚的资金投入为保障。本书的读者对象是新闻传播教育工作者、新闻传播从业者、新闻传播史论的研究者和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的学生。
  • [苏]阿莫纳什维利实验教学体系与教育论著选读

    [苏]阿莫纳什维利实验教学体系与教育论著选读

    教师职业化、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教师职业素质素养达到基本要求和提高, 是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急迫要求。为此, 我们组织相关专家重新系统地、较完整地遍选、编译、评注了这套适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阅读的《中外教育名家名作精读丛书》
  • 魔鬼成语

    魔鬼成语

    本书分为人性的张扬、世态的感悟、思维的花朵、文化的传承四辑。从生命的价值、做人的真谛、审美的情趣、合作创新精神等方面理解成语蕴含的文化精华。
  • 宣威奥运

    宣威奥运

    本书介绍了中国运动员奋战第二十五届巴塞罗那奥运会的有关情况,内容包括:备战奥运、进军奥运、奋战奥运。
热门推荐
  • 高唐梦

    高唐梦

    李饮家贫,从小习毛体,喜诗词,上高中不久,便开始了大唐开元之旅。本书风格写实,文笔先下重墨,之后会浓淡相宜。——这是芹菜的第一本书,肯定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真心希望得到大家的宽容、理解与支持。——以下附庸风雅——香草美人,当从那馨香之物始。至于仗剑去国,游历天涯的情志,大唐除了这白之侠气和饮之儒雅,竟是难寻其右。饮穿大唐,唯有缚鸡之力,未得莫测神功。此人生存之道太差,只运气极佳,又因儿时于那诗词歌赋的些许嗜好,竟在大唐成了正果。至于正果究竟为何物,以愚拙见,当是免不了正头娘子以齐家,偏枕美妾以风流。再如治国、平天下者,当是凭栏浊酒咏醉之词,不足为据,只做流年笑谈罢了。
  • 田一事件薄

    田一事件薄

    曾经与昨天,在感觉上有惊人的相似!那时候,我们都很勇敢!我们是那么的执着,只因为我们认为那些事都是很有意义的!每一年,灾难与困苦视乎都来的不是时候,因为我们都不在乎它的存在!后来才发现,我们都错了,因为我们除了会闯祸,还会认错!那时候,是谁的侧脸倒在桌子的怀里?是谁用华丽的自嘲娱乐大家?是谁把紧张演绎的那么无谓?我想说我对男人没兴趣,但这篇文章满满的都是两个男人的故事。
  • 邻家剩女有点白

    邻家剩女有点白

    创下一年连续被炒四次鱿鱼的纪录,情感上屡遭被抛弃的滋味,心中滴血,却笑说世人皆醉她独醒;不甘寂寞,不甘认输,一心借鸡生蛋打造自己的女王帝国,四方征战,却搞得一塌糊涂,倍感凄凉;万般无奈,只好钻进虚幻装神弄鬼,靠豪言壮语来掩饰粉碎的心,面对不堪入目的新郎,眼泪涟涟;……
  • 武神闯异界

    武神闯异界

    龙啸天,一个以武成神的神话,被扰乱空间的龙族魔法带到了异世界,开始了他的冒险。什么神,什么魔,什么精英,什么王者,什么贵族,都是虚伪的化身,一个棋盘上的棋子。一个阴谋……
  • 契约者无限可能

    契约者无限可能

    被称为地狱门的不可侵入领域突然出现在东京。真正的星空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虚假的星空。世界各地开始出现被称为“契约者”的超能力者。这些本是普通人类的能力者丧失冲动的情感,只遵循“合理性”而行动。围绕“门”的谜团,各国势力和契约者们展开了殊死的利益争夺。
  • 夜花梦

    夜花梦

    当死亡的剧场以1比1的时间流速回放,你能否判定你是活在当下还是濒临离去?当物我混同,所有人都不可信之时,你是否会崩溃在世间的压力之下?
  • 亚非现代名著导读

    亚非现代名著导读

    我们中小学生必须要加强阅读量,以便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以便广开视野和见识,促进身心素质不断地健康成长。但是,现在各种各样的读物卷帙浩繁,而广大中小学生时间又十分有限,因此,找到适合自己阅读的读物,才能够轻松快速地达到阅读的效果。
  • 精灵城

    精灵城

    一只不安本分的黑暗鸦,牵起黑暗帷幕的一角;一位辞乡廿载的神秘客,扯开神秘组织的谋图;一段珍藏数月的诡异画,引发诡异难测的迷局。一个追逐梦想的少年郎,踏上复杂多变的征途,迷惘与抉择,困惑和取舍,他将如何登上那个巅峰?欢迎点击阅读小说《精灵城》。
  • 封神小兵

    封神小兵

    李凡一奔三普通八零后穿越至殷商本以为是正史之中不想是封神演义,成为了商纣一小兵,即不会舞枪弄棒,也不通神仙道法,但怎么说也受过新时代教育;所谓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知道历史走向的李凡本想平平安安遁入市野荒度余生,奈何逃跑时出现一小兵系统……“逃离阵营……抹杀……是/否”一句机械化的声音在李凡脑海中响起…………新书《踏天之战》希望大家支持!!!
  • 铃谣

    铃谣

    时至今日,才发现我们并不是相偎取暖,只是因同样的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