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014600000033

第33章 《明儒学案·甘泉学案》选读(9)

混而一之。则其义不明。离而二之。则其体难析。谵诸灯然。心犹火也。性则是火之光明。又譬诸江河然。心犹水也。性则是水之湿润。然火有体。而光明无体。水有质。

而湿润无质。火有体。故有柔猛。而光明无柔猛。水有质。故有清浊。而湿润无清浊。火之明。水之湿。非一非二。此心性之喻也。夫率性之为名。自天之降衷。不杂乎形气者而言。而心之为名。合灵与气而言之者也。性只是一个天命之本体。故为帝则。为明命。为明德。为至善。

为中。为仁。种种皆性之别名也。此未尝有外于心之灵觉。而灵觉似不足以尽之。心者至虚而灵。天性存焉。然而不免有形气之杂。故虞廷别之曰人心道心。后儒亦每称曰真心妄心。公心私心。其曰道心真心公心。则顺性而动者也。心即性也。其曰人心妄心私心。则杂乎形气而出者也。心不可谓之性也。君子之学。能存其心。便能复其性。盖心而归道。是人而还天也。即灵觉。即天则。岂有二耶。夫性之在人。原来是不识不知。亦原来是常明常觉。即寂而照。即照而寂。初非有内外先后之可言。若以虚寂为性体。而明觉为心用。是判心性为二物。断知其有不然也。见罗兄又谓虞廷之相传者在中。道心人心。总皆属用。大学之归宗者在善。心意与知。总非指体。此等立言。俱不免主张太过。中固是性之至德。舍道心之微。更从何处觅中。善固是道之止宿。离心意与知。却从何处明善。性无内外。心亦无内外。体用何从而分乎。尊教有云指体而言。则不识不知。指用而言。则常明常觉。此语犹似未莹。盖常明常觉。即是一识不知。本然明觉。不落识知。一有识知。即非明觉。有明觉之体。斯有明觉之用。

恐又不得以不识不知为体。而以常明常觉为用也。万古此心。万古此性。理有固然。不可增减。经传之中。或言性而不言心。或言心而不言性。或心与性并举而言。究其指归。各有攸当。混之则两字不立。析之则本体不二。要在学者善自反求。知所用力。能存其心能复其性而已矣。斯道无人我。无先后。辄因二公所论。一究言之。惟愿高明更赐裁正。若尊刻术齐所辩宋儒物理之说。其说颇长。姑俟他日面教。尽所欲请也。

恭定冯少墟先生从吾

冯从吾字仲好。号少墟。陕之长安人。万历己丑进士。选庶吉士。改御史。疏请朝讲。上怒。欲杖之。以长秋节得免。请告归。寻起原官。又削籍归。家居讲学者十余年。天启初。起大理寺少卿。与定熊王之狱。濯副都御史。时掌院为邹南蒊先生。风期相许。立首善书院于京师。倡明正学。南蒊主解悟。先生重工夫。相为监梅可否。而给事朱童蒙郭允厚不说学。上疏论之。先生言宋不竞。以禁讲之故。非以讲之故也。我二祖表章六经。天子经筵讲学。皇太子出阁讲学。讲学为令甲。周家以农事开国。国朝以理学开国也。臣子望其君以讲学。而自己不讲。是欺也。倘皇上问讲官曰。诸臣望朕以讲学。不知诸臣亦讲学否。讲官亦何以置对乎。先臣王守仁。当兵戈倥偬之际。不废讲学。卒能成功。此臣等所以不恤毁誉不恤得失而为此也。遂屡疏乞休。又二年。即家拜工部尚书。

寻遭削夺。逆党王绍徵修怨于先生。及为冢宰。使乔应甲抚秦以杀之。先生不胜挫辱而卒。崇祯改元。追复原官。

谥恭定。先生受学于许敬庵。故其为学。全要在本原处透彻。未发处得力。而于日用常行。却要事事点简。以求合其本体。此与静而存养动而省察之说。无有二也。其儒佛之辨。以为佛氏所见之性。在知觉运动之灵明处。是气质之性。吾儒之所谓性。在知觉运动灵明中之恰好处。方是义理之性。其论似是而有病。夫耳目口体。质也。视听言动。气也。视听言动流行而不失其则者。性也。流行而不能无过不及。则气质之偏也。非但不可言性。并不可言气质也。盖气质之偏。大略从习来。非气质之本然矣。先生之意。以喜怒哀乐视听言动为虚位。以道心行之。则义理之性在其中。以人心行之。则气质之性在其中。若真有两性对峙者。反将孟子性善之论。堕于人为一边。先生救世苦心。太将气质说坏耳。盖气质即是情才。孟子云。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由情才之善而因见性。善也。若气质不善。便是情才不善。情才不善。则荀子性恶。不可谓非矣。

辨学录

人心至虚。众理咸备。丢过理说心。便是人心惟危之心。即有知觉。是告子知觉运动之觉。佛氏圆觉大觉之觉。非吾儒先知先觉之觉也。觉之一字。亦不可不辨。知觉的是天理。便是道心。知觉的是人欲。便是人心。非概以知觉为天理为道心也。若丢过理字说心说知。便是异端。

吾儒曰。喻利之心不可有。异端曰。喻义之心不可有。吾儒曰。为恶之心不可有。异端曰。为善之心不可有。或诘之曰。喻义之心不可有。喻利之心可有乎。为善之心不可有。为恶之心可有乎。彼则曰。喻义之心且不可有。况喻利乎。为善之心且不可有。况为恶乎。如此为言。虽中人亦知其非。彼又恐人之非之也。复倡为一切总归于无心之说。以为人之心体本空。无利无义无善无恶者。其本体也。必也无喻利心。并无喻义心。并无无喻义心。无为恶心。并无为善心。并无无为善心。一切总归于无心。方合本体耳。说至此。虽高明莫知其非矣。不知正是发明喻义之心不可有。为善之心不可有处。奈何不察而误信之耶。且义原非外。性原是善。心之本体。原是有善无恶的。可见必有喻义为善之心。而后为合本体也。今欲一切总归于无心。安在其为合本体耶。况人心易放而难收。尽去喻义。犹恐喻利。尽去为善。犹恐为恶。今欲一切总归于无心。窃恐义无而利未必无。善无而恶未必无。

反为本体之累不小也。又况义利只有两途。人心原无二用。出于义即入于利。出于善即入于恶。岂有无义无利无善无恶。一切总归于无心之理乎。大抵义原非外。特自有其义之心不可有。而喻义之心必不可无。性原是善。特自有其善之心不可有。而为善之心必不可无。总是喻之又喻。以至于化。为之又为。以至于忘。造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处。只好说有喻义之心而至于化。有为善之心而至于忘。有喻义为善之心。而无声臭之可似。亦说不得喻义之心不可有。为善之心不可有。今云云者。所谓小人而无忌惮者也。

问天命之性。无声无臭。原着不得善字。曰。天命之性。就是命之以善何消着。故曰性善。(不然。所命者何物。)孟子道性善。正直指天命之初而言耳。又问无声无臭。何也。曰。善曾有声有臭耶。

天命之性。如一阳来复。造化生意。虽未宣泄。而凡宇宙闲形形色色。万紫千红。无一不胚胎完具于其内。

故曰天命之谓性。此自是实在道理。原不落空。若曰天命之性。渺渺冥冥。一切俱无。如此不知天命的。是个什么。便于天命二字说不去矣。

问人心一概说不得有无。此是论工夫。若论本体。

则无善无恶。全说不得有矣。无心之说。盖指本体也曰。

不然。论工夫心原一概。说不得有无。还有不可不有者。

不可不无者。若论本体。则全说不得无矣。故孟子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云云。曰无曰非。何等明白。又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至我固有之也。曰皆有。曰固有。又何等明白。而曰本体无善无恶。异端无心之说。专指本体而言。误矣。

问善之善。对恶而言也。无善之善。指继善之初。

不对恶而言也。恶如彗孛妖氛。善法景星卿云。无善之善如太虚。恶如木石屑。善如金玉屑。无善之善。如目中不容一屑。如何。曰。吾儒之旨。只在善之一字。佛氏之旨。却在无善二字。近日学者既惑于佛氏无善之说。而又不敢抹杀吾儒善字。于是不得已又有无善之善之说耳。不知吾儒之所谓善。就指太虚本体而言。就指目中之不容一屑而言。非专指景星庆云金玉屑而言也。善字就是太虚。

非太虚为无善之善也。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由可以为善之善。才见得乃所谓善之善。两个善字。原只是一个岂有可以为善之善。乃与恶对之善。乃所谓善之善。乃无善之善之理哉。

一有其善。便是不善。故曰丧厥善。一有意为意。

便不是为善。故曰虽善亦私。至于丧。至于私。则善于何有。如此。是其病正在无善也。

山下出泉。本源原清。此性之说也。渐流渐远。有清有浊。清者勿使之浊。浊者复澄之清。此学之说也。三品之说。是徒知渐流渐远。有清有浊。未尝不是。而不知山下出泉。本源原清。澄浊求清。非义外也。慈湖之说。

是徒知山下出泉。本源原清。亦未尝不是。而不知渐流渐远。有清有浊。则澄浊求清。非揠苗也。呜呼。不知本体者。疑性之或恶。而既以学为义外。知本体者。信心之即道。而又以学为揠苗。学果何日而明哉。

有意为善。有所为而为。如以为利之心为善。为名之心为善。以以善服人之心为善之类。非以安而行之为无意。为无所为。利而行之。勉强而行之。为有意。为有所为也。今人见人孳孳为善。而概曰有意。曰有所为。则阻人为善之路矣。

夫有太极而无思为。有物则而无声臭乃吾儒正大道理。正大议论。佛氏丢过太极。专讲无思无为。丢过物则。专讲无声无臭。是无思为而并无太极。无声臭。而并无物则。有是理乎。

知觉运动。视听饮食。一切****之类。原是天生来自然的。原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何思何虑。

佛氏窥见这些子。遂以此为真性。把吾儒这个理字。以为出于有思有为。出于伪。如告子以人性为仁义。庄子以仁义为残生伤性之类。不是天生来自然的。故孟子不得已指点出乍见孺子有怵惕。睹亲骸而颡。不忍騟觫之牛。不屑蹴之食之类。见得这个理字。也是天生来自然的。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何思何虑。非以人性为仁义而残生伤性也。纵是说出多少工夫。说思说为。只是教人思这个无思的道理。为这个无为的道理。非义外。非揠苗。非强世也。吾儒宗旨。与佛老全不相干。后世讲学不精。误混为一。以上达。归佛。以下学归儒。以顿悟归佛。以渐修归儒。以明心见性归佛。以经世宰物归儒。诸如此类。名为辟佛。适以崇佛。名为崇儒。适以小儒。何也。佛氏上达吾儒下学。佛氏得上一截。少下一截。工夫如此。是夫子下学儒而上达佛也。是佛反出其上可乎。修而不悟。岂曰真修。十五志学。七十从心。渐也。以十五而即知志学。非顿乎。学而不厌。修也。默而识之。非悟乎。此吾儒顿悟渐修之说也。经世宰物。而不出于心性。

安所称王道。先明诸心。知所往。然后力行以求至。非吾儒之言乎。今以上以悟以心性归佛氏。以下以修以事物归吾儒。是佛氏居其精。而吾儒居其骲也。有是理哉。不知佛氏之失。正在论心论性处。与吾儒异。不专在舍经世宰物而言心性。正在所悟所达处。与吾儒异。不专在舍渐修而言顿悟。舍下学而言上达也。

或曰。吾道至大。二氏之学。虽甚高远。总不出吾道之范围。故二氏偏不能兼吾儒。吾儒全可以兼二氏。曰不然。儒佛既混。谈儒者稍求精。便误入于佛氏。辟佛者稍欠精。反操戈于吾儒。是其贻祸者一。儒佛既浑。诋儒者摘一二误佛氏之语。以为非毁攻击之话柄。谈佛者借一二吾儒精微之语。以为惑世诬民之嚆矢。是其贻祸者二。

向使佛自佛。儒自儒。不混为一。岂有是哉。且吾道本大。何必兼二氏而后见其大。若必待兼二氏以为大。则又安所称大耶。况吾儒正道也。异端邪说也。邪固不能兼正。正岂可以兼邪。若正可以兼邪。又恶在其为正耶。

吾儒之学。以理为宗。佛氏之学。以了生死为宗。

如人生则能知觉运动。死则血肉之躯还在。便不能知觉运动。可见人之生死的。是血肉之躯。这能知觉运动的。一点灵明真性。原未尝死。所谓本来面目万劫不磨者此也。

悟得这个。便是超悟。便知无死无生。所谓出离生死见性成佛者此也。其悟入处。不由积累。不由闻见。不可言说。不可思议。只在当下一觉。一觉便了。更有何事。虽中闲说得千变万化。其实宗旨则是如是。与吾儒论心性处。全不相干。盖性者心之生理。吾儒所谓性。亦不由积累。不由闻见。以理言。非专以能知觉运动的这个言。故彼所云性。乃气质之性。生之谓性之性。吾所云性。乃义理之性。性善之性。彼所云一点灵明。指人心人欲说。与吾儒所云一点灵明所云良知。指道心天理说。全然不同。

虽理不离气。而舍理言气。便是人欲。天理人欲之辨。乃儒佛心性之分。此宗旨处不可不辨也。

吾儒曰未发。目虽无睹。而天命真睹之理已具。耳虽无闻。而天命真闻之理已具。心虽无知觉。而天命真知真觉之理巳具。即发而皆中。即睹以天下而无不明。而所以能明的真睹之理亦不可得而睹。闻以天下而无不聪。而所以能聪的真闻之理。亦不可得而闻。知觉以天下而无不睿知。而所以能睿能知的真知真觉之理。亦不可得而知不可得而觉。故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冲漠无朕。即万象森罗。万象森罗。亦冲漠无朕。未发不为无。已发不为有。浑然一理。种种道理。自天命之初已备。后来多少工夫。多少事业。都只是率性之道耳。佛氏觉性本空。以为这一点灵明作用的性。本来原是空的。目惟无睹故能睹。

耳惟无闻故能闻。心惟无知觉故能知觉。目虽能睹。而所以能睹的真空之性。原不可得而睹。耳虽能闻。而所以能闻的真空之性。原不可得而闻。心虽能知觉。而所以能知能觉的真空之性。原不可得而知不可得而觉。故曰觉性本空。不生不灭。若与未发之中相似。而不知实有大不同者。

或曰。性只是一个性。那里又是两个。以义理气质分儒佛。余曰。人得天地之理以为生。此所谓义理之性也。而气质乃所以载此理。岂舍气质而于别处讨义理哉。

性原只是一个。但言义理则该气质。言气质则遗义理。故曰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焉。此辟佛之说也。且子既知性只是一个性。何不一之于性善之性。而独一之于生之谓性之性耶。今欲一之于生之谓性。而不一之于性善。此三品之说所由起也。是子自二之三之。以至于倍蓰而无算也。

性岂有二焉。孟子道性善。故曰夫道一而已矣。此儒者之旨也。

吾儒说去欲。佛氏却说欲是去不得的。吾儒说存理。佛氏却说理是不消存的。甚且并天理人欲四字。都要抹杀。中闲虽说欲障。其实是说理障的。客语毕竟要回护这个欲字。病痛全在误认生之谓性一句。知觉运动。是气是欲。而知觉运动之恰好处是理。佛氏原认欲字为性。不会论理。安得不抹杀理字。回护欲字。

问仁者人也。目能视。耳能听。口能言。身能动。

人也即仁也。何如。曰。此惑于佛氏之说也。视听言动。

是气不是理。如何说是仁。视听言动之自然恰好合礼处。

才是仁。耳目口体为形。视听言动为色。视听言动之自然恰好处。为天性。理不离气。天性不离形色。视听言动之礼。不离耳目口体。故曰仁者人也。非便以能视能听能言能动为仁也。若不论礼不礼勿不勿。而惟以视听言动为仁。是直把气质作义理。堕于****矣。

昔人谓佛氏得吾儒之体。只是无用。又谓佛学有得于形而上者。而但不可以治世。不知佛氏所以为异端者。

正在不得吾儒之体。正在误认形而下者为形而上者。端犹端倪发端之端。异端云者。谓其发端处。与吾儒异也。若不穷究其发端。而徒辨别其流弊。彼将曰其所以破佛者。

乃佛书自不以为然者也。

同类推荐
  • 乘着歌声的翅膀:中小学艺术教育漫谈

    乘着歌声的翅膀:中小学艺术教育漫谈

    在艺术领域,由于多种新艺术的观念和样式此起彼伏,“交流”艺术正渐渐失去了主导作用的地位,由此对艺术本质的质疑和混乱意识进一步形成。由此,建立一个包容一切艺术的定义变得不太可能与没有意义。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流动复合体的艺术,在流变过程中,只能是短暂的、一时的,任何哪怕自认为是无懈可击的关于艺术的定义都只是一种阶段性的概括而非最终答案。今天,对艺术不可避免的谈论恰恰证明艺术正在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其实,人类喜欢刨根问底的天性是对千变万化的艺术现象背后本质的追问,也得益于人们不断了解和接近艺术。
  • 初中地理优秀教师说课经典案例

    初中地理优秀教师说课经典案例

    这本《初中地理优秀教师说课经典案例》所选说课稿均为实践型说课,追求教学的艺术性和高水平,重在教学思路的启发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针对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参考价值和实用性;所选说课稿多数是全国各省市说课比赛中的优秀作品,充分体现了各地最新教研教改方向,作者都是新课标教改的试验者和开拓者,引领着课堂教学的革新、潮流;所选说课稿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各有特色、各有风格、各有所长;所选说课稿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素质、学习方式及思维能力的培养。
  • 强迫症患者必读:乌托邦清单

    强迫症患者必读:乌托邦清单

    列清单强迫症患者必读。康夏:专栏作者,偏执病人,分类狂,绞尽所有脑汁为构筑美好乌托邦书写清单。
  • 办公室标准文书写作1001例

    办公室标准文书写作1001例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办公室文书的写作应用越来越广泛。办公室文书写作是办公室人员必备技能之一,《办公室标准文书写作1001例》为您提供了数十种文书写作,是广大办公室人员必备的写作和管理的工具书。您可以随时从中提取所需要的样本作参考。
  •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语文知识小丛书)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语文知识小丛书)

    《语文知识小丛书:中国古代文化知识》以国家正式颁布的语言文字规范为依据,以中学课本经典文章为实例,对常见的语文现象进行明晰透彻的辨析。从字、词、句、段、文,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地讲析,包含了语文常识的方方面面。是酎亍各业不同年龄、不同层次读者的好帮手,特别有助于学生提高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热门推荐
  • HP:作为哈利我很方

    HP:作为哈利我很方

    在这个魔幻危险的世界中作为主角真的不容易。如果想要追寻所有好人都能够平安幸福的未来,就必须有与之相应的觉悟,做好万全的准备。这不是游戏,更不能闹着玩。这是一场与命运的对抗赛,与死神的赌博战。在这个所有人都热爱着的魔幻世界,一场大无畏的冒险就此开始。
  • 沐血枪锋

    沐血枪锋

    华衍大陆,武道兴盛,强者林立。北国之地,古玄大帝号令天下;南岭之中,靡风妖皇统御万魔;东海之滨,逸浪岛主傲视群雄;西疆之境,仑殊佛陀教化众生;中原百域,群雄逐鹿,谁主沉浮?这个世界弱肉强食,实力至上。强者一怒,血杀万里,伏尸百万;弱者命如敝履,苟且偷生。一个背负屠村血仇的少年,如何能在这传承由豪门贵族所把持的大陆中手刃仇敌,报仇雪恨?且看少年封恪,凭借一杆长枪,杀仇敌,雪冤恨,斗世族,抵外辱,最终迈向武道极巅,成为万世之尊!尺许枪锋,顺我者生;三尺枪芒,逆我者亡。
  • 怪案

    怪案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平凡的世界中却有很多不平凡的事物,真假与否,全靠你自己去评判,不过我相信这世界上没有见不到,只有想不到,我就给大家讲述一个平凡的警察经历的不平凡的故事。
  • 观潮手记

    观潮手记

    本书选取了国内十七位著名文艺评论家的评论作品,主要是新时期以来,特别是近期的论作。选本中既选有见于以往评论集但颇具学术价值、代表评论家本人一定时期学术成就的篇什,也选有尚未编集出版的近期评论新作,涵盖作家、作品评论和专题理论研究与探讨的文字。丛书展示了新时期以来,特别是近期我国评论界的成就,同时也反映了我国文学发展的概貌和对许多著名的和新起作家的创作成就及有关见解。
  • 吴天传奇

    吴天传奇

    这是个以剑为主的世界。本为地球修真者的吴天,在突破金丹期的时候忽遭从天而降的雷劫被带到异界,重生于将门子弟身上。掌握着无数这个世界奉为神级的剑技,还有这个世界中人无法理解的神奇医术,本身却是武道低下体质。吴天将用什么方式来创造属于自己的传奇?
  • 改变习惯改变一生

    改变习惯改变一生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举手拱足、一言一行、接人待物、饮食起居……这些看似细小的习惯却影响着我们一生的幸福与成功!据研究发现,人们每天高达90%的行为都出自于习惯。如果我们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希望拥有幸福与成功的人生,就应该尝试着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改变我们的习惯,让健康、积极的习惯成为我们生活的“主旋律”!
  • 笙笙入戏

    笙笙入戏

    “莫依笙!你不许死,你人是我的,你的命也是我的,听到没有!"君无曜扯下自己的外衣直接将莫依笙整个包在里面。莫依笙此时已是满头大汗,脸色比之刚才更加苍白。哆哆嗦嗦连话都说不出来。“看来这回,就算你再讨厌我,好像也得和我死在一起了。”莫依笙苦笑。难道真的将葬身于此吗?君无曜,那就让我陪你死,我们一起死。“莫依笙,我不明白,你不要地位,你不要名利,你也不要我的爱,你要的究竟是什么?”他抱着怀中受伤的女子怒吼。只见女子笑了笑,开口,“无曜,我想要的,不过是你平安一生,幸福一生,有这些,也就足够了。”
  • 逃妃,逃跑要用力

    逃妃,逃跑要用力

    悲催不,莫名其妙就穿越了,还生死由命?不跑是傻瓜好不好!说走就走!
  • 高唐梦

    高唐梦

    李饮家贫,从小习毛体,喜诗词,上高中不久,便开始了大唐开元之旅。本书风格写实,文笔先下重墨,之后会浓淡相宜。——这是芹菜的第一本书,肯定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真心希望得到大家的宽容、理解与支持。——以下附庸风雅——香草美人,当从那馨香之物始。至于仗剑去国,游历天涯的情志,大唐除了这白之侠气和饮之儒雅,竟是难寻其右。饮穿大唐,唯有缚鸡之力,未得莫测神功。此人生存之道太差,只运气极佳,又因儿时于那诗词歌赋的些许嗜好,竟在大唐成了正果。至于正果究竟为何物,以愚拙见,当是免不了正头娘子以齐家,偏枕美妾以风流。再如治国、平天下者,当是凭栏浊酒咏醉之词,不足为据,只做流年笑谈罢了。
  • 奇葩伪宅的大学生活

    奇葩伪宅的大学生活

    伪宅就是伪宅,介乎于宅男宅女和常人之间的存在。通常脑子都是各种不好使,神经略微不正常。程鹏是个喜欢天天宅在那个好像废弃大楼的学生宿舍的伪宅男,他喜欢看动漫,能够每天吃了睡睡了吃,懒懒散散就是他的人生信条,懒人撞鬼会是什么情况?搞笑?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