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015500000023

第23章 王安石教育语录分类解读(1)

(一)关于哲学观点和人性论

原文(1)五行,天所以命万物者也,故初一曰五行。(《临川文集》第六十五《洪范传》)

原文(2)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何也?五行也者,成变化而行鬼神,往来乎天地之间而不穷者也,是故谓之行。(同上原文(3)道有本有末。本者,万物之所以生也;末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本者,出之自然,故不假乎人之力,而万物以生也。末者,涉乎形器,故待人力而后万物以成也。夫其不假人之力而万物以生,则是圣人可以无言也无为也。至乎有待于人力而万物以成,则是圣人之所以不能无言也无为也。 (同上卷六十八《老子篇》

注释

老子反对“有为”而主张“无为”,所以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为政》)“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贪损》)“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论德》)他的意思,凡涉乎形器的,都“不足言”“不足为”,故主张去礼乐刑政而唯道之是崇。王安石这段话都是批评老子,针对“无为”而说的。

原文(4)夫毂辐之用,固在于车之无用;然工之琢削,未尝及于无者,盖无出于自然之力,可以无与也。今之治车者,知治其毂辐,而未尝及于无也,然而车以成者,盖毂辐具,则无必为用矣。如其知无为用,而不治毂辐,则为车之术,固已疏矣。今知无之为车用,无之为天下用,然不知所以为用也。故无之所以为车用者,以有毂辐也;无之所以为天下用者,以有礼乐刑政也。如其废毂辐于车,废礼乐刑政于天下,而坐求其无之为用也,则亦近于愚矣。(同上《老子篇》)

注释

“毂”音谷。轮之正中曰“毂”,空其中,轴所贯也。“辐”音福,“辐”谓轮中直木,一端贯轮,一端贯毂。老子主张“无”的学说,所以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王安石针对这个学说而加批驳。

原文(5)道者,万物莫不由之者也;命者,万物莫不听之者也。器者道之散,时者命之运。由于道听于命而不知者,百姓也;由于道听于命而知之者,君子也。道万物而无所由,命万物而无所听,唯天下之至神为能与于此。(同上《洪范传》)

原文(6)君子之道,始于自强不息,故于乾也,自强不息,然后厚德载物,故于坤也,君子以厚德载物。(同上《易象论解》)

原文(7)万物莫不有至理焉。能精其理则圣人也。精其理之道,在乎致其一而已。致其一则天下之物可以不思而得也。《易》曰:“一致而百虑。”言百虑之归乎一也,苟能致一以精天下之理,则可以入神矣。既入于神,则道之至也。 (同上卷六十六《致一论》

注释

《易系辞传》下云:“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王安石推论其说,作《致一论》。

原文(8)夫身安德崇而又能致用于天下,则其事业可谓备也;事业备而神有未穷者,则又当学以穷神焉。能穷神则知微知彰,知柔知刚。夫于微、彰、刚、柔之际,皆有以知之,则道何以复加哉!圣人之道,至于是而已也。(同上注释《易经系辞传》下云:“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又云:“穷神知他,德之盛也。”又云:“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原文(9)龙善变,而尚变者,天道也。(同上卷六十三《河图洛书义》

原文(10)气之所禀命者,心也。视之能必见;听之能必闻;行之能必至;思之能必得;是诚之所至也。不听而聪,不视而明,不思而得,不行而至,是性之所固有而神之所自生也,尽心尽诚者之所至也。故诚之所以能不测者,性也,贤者尽诚以立性者也,圣人尽性以至诚者也。神生于性,性生于诚,诚生于心,心生于气,气生于形,形者,有生之本(同上卷六十六《礼乐论》)

原文(11)夫太极者,五行之所由生,而五行非太极也。性者,五常之太极也,而五常不可以谓之性,此吾所以异于韩子。且韩子以仁义礼智信五者谓之性,而曰天下之性恶焉而已矣。五者之谓性而恶焉者,岂五者之谓哉!孟子言人之性善,荀子言人之性恶。夫太极生五行,然后利害生焉,而太极不可以利害言也。性生乎情,有情然后善恶形焉,而性不可以善恶言也。此吾所以异于二子。且诸子之所言,皆吾所谓情也,习也,非性也。扬子之言为似矣,犹未出乎以习而言性也。(同上卷六十八《原性篇》)

原文(12)性情,一也。世有论者曰:性善情恶,是徒识性情之名而不知性情之实也。喜、怒、哀、乐、好、恶、欲未发于外而存于心,性也;喜、怒、哀、乐、好、恶、欲发于外而见于行,情也。性者,情之本,情者,性之用,故吾曰:性情,一也。

故此七者,人生而有之,接于物而后动焉。动而当于理,则圣也贤也,不当于理,则小人也。盖君子养性之善,故情亦善,小人养性之恶,故情亦恶。(同上卷六十七《性情篇》)

原文(13)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吾是以与孔子也。韩子之言性也,吾不有取焉。然则孔子所谓“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惟上智与下愚不移”,何说也?曰:习于善而已矣,所谓上智者;习于恶而已矣,所谓下愚者;一习于善,一习于恶,所谓中人者。上智也,下愚也,中人也,其卒也命之而已矣。有人于此,未始为不善也,谓之上智可也;其卒也,去而为不善,然后谓之中人可也。有人于此,未始为善也,谓之下愚可也;其卒也,去而为善,然后谓之中人可也。惟其不移,然后谓之上智;惟其不移,然后谓之下愚,皆于其卒也命之,夫非生而不可移也。(同上卷六十八《性说》

注释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

《阳货篇》)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见语上也。”(《论语》《雍也篇》)

原文(14)且韩子之言弗顾矣,曰:“性之品三,而其所以为性五。”夫仁义礼智信,孰而可谓不善也?又曰:“上焉者之于五,主于一而行之四;下焉者之于五,反于一而悖于四”;是其于性也,不一失焉而后谓之上焉者;不一得焉而后谓之下焉者,是果性善而不善者习也。(同上注释详见韩愈教育语录篇。

原文(15)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言相近之性,以习而相远,则习不可以不慎,非谓天下之性,皆相近而已矣。 (同上卷七十二《再答龚深甫论语孟子书》)

原文(16)贤者之所以贤,不肖者之所以不肖,莫非性也。贤而尊荣寿考,不肖而厄穷死丧,莫非命也。孟子之言性曰:“性善”。扬子之言性曰:“善恶混”。孟子之言命曰:

“莫非命也”。扬子之言命曰:“人为不为,命也。”孟扬之道,未尝不同,二子之说,非有异也;此孔子所谓“言岂一端而已,各有所当”者也。孟子之所谓性者,正性也。扬子之所谓性者,兼性之不正者言之也。扬子之所谓命者,正命也。孟子之所谓命者,兼命之不正者言之也。(同上卷六十四《扬孟篇》)

原文(17)夫人之生,莫不有羞恶之性。有人于此,羞善行之不修,恶善名之不立,尽力乎善,以充其羞恶之性,则其为贤也孰御哉?此得乎性之正者,而孟子之所谓性也。有人于此,羞利之不厚,恶利之不多,尽力乎利,以充羞恶之性,则其为不肖也孰御哉?此得乎性之不正,而扬子之兼所谓性者也。(同上注释“御”即反对的意思。

原文(18)有人于此,才可以贱而贱,罪可以死而死,是人之所自为也;此得乎命之不正者,而孟子之所兼谓命者也。有人于此,才可以贵而贱,德可以生而死,是非人之所为也;此得乎命之正者,而扬子之所谓命也。今夫羞利之不厚,恶利之不多,尽力乎利,而至乎不肖;则扬子岂以谓人之性,而不以罪其人哉?亦必恶其失性之正也。才可贱而贱,罪可以死而死,则孟子岂以谓人之命,而不以罪其人哉?亦必恶其失命之正也。(同上注释“皋”音罪,古文罪字通用。

解读王安石并非单纯的哲学家,所以他的哲学思想都是片断的,没有显着的系统。不过从他所着的《洪范传》、《易象论》、《致一论》、《老子篇》和《河图洛书义》中,也可看出他的哲学观点的大概。在《洪范传》中,他说五行是一切万物的根源,能发生变化而不穷,所谓“五行,天所以命万物者也”,“五行也者,成变化而行鬼神,往来乎天地之间而不穷者也。”在《易象论》中,他说“君子之道,始于自强不息”。

在《致一论》中则认为“万物,莫不有至理”,能精其理,就是圣人,“精其理之道,在乎致其一”。他根据《易经》“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的说法来说明百虑要归乎一。在《老子篇》中,他竭力反对老子“无为”主“无”的学说,认为“道有本有末,本者,万物之所以生也;末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本者,出之自然,故不假乎人之力,而万物以生也;末者,涉乎形器,故待人力而后万物以成也。夫其不假人之力而万物以生,则是圣人可以无言也无为也;至乎有待于人力而万物以成,则是圣人之所以不能无言也无为也。”在“《河图洛书义》”中说:“龙善变,而尚变者,天道也。”以上这些说法,都可看出他认为万物的根源就是太极,由太极而生五行,由五行而能发生变化以至无穷,同时也说明了万物之所以生是不依靠人力的,而万物之所以成,是有待于人力的。他肯定了万物的独立存在,同时也肯定了人的能动作用,所以他的哲学观点,有唯物主义倾向。他的人性论和政治主张,都是以此为根据的。

王安石的人性论既然从他的哲学观点出发,所以认为:“太极者,五行之所由生,而五行非太极也。性者,五常之太极也;而五常不可以谓之性。”他根本反对韩愈的论性,对孟子的性善、荀子的性恶等说法,也都不同意。他根据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主张,对“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和“上智与下愚不移”作了比较正确的解释。他认为习于善则为上智,习于恶则为下愚;或习于善,或习于恶;则为中人。上智、下愚与中人,都看人习于善或恶而决定。假使为善的上智,最后去而为不善,就可谓之中人;假使为不善的下愚,最后能去而为善,亦可谓之中人。惟因上智为善而最后不移,所以称为上智,惟因下愚的为恶而最后不移,所以称为下愚,上智与下愚,并非“生不可移”的。这样就肯定了人并非生而就有不可移的上智和下愚,完全在乎所习如何,这种解释是历来儒家各说所没有的,值得教们重视。

王安石认定性的善恶完全在于所习,因而进一步肯定人性是无善无恶的。只是因情的关系,与外界事物相接触,因感染不同而有善恶的区别。性与情本是一体的,喜、怒、哀、乐、好、恶、欲存于内而未发的时候,谓之性;喜、怒、哀、乐、爱、恶、欲发于外的时候,谓之情。

所以作为情本体的性本无善恶,只因有能动作用,动而有感染,感染的合理与不合理,就形成善恶的区别,所以他认为性是情的本体,情是性的运用,而性是起能动作用的。他从这种见解出发,否定了孟子的“性善”、荀子的“性恶”以及韩愈“性三品”的论点。他的人性论,过于重视环境影响,有环境决定论的意味。

(二)关于教育目的与作用

原文(1)人之才,未尝不自人主陶冶而成之者也。所谓陶冶而成之者,何也?亦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其道而已。所谓教之之道者,何也?古者天子诸侯,自国至于乡党皆有学,博置教导之官而严其选,朝廷礼、乐、刑、政之事,皆在于学。士所观而习者,皆先王之法言、德行、治天下之意,其材亦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此教之之道也。(《临川全集》第三十九卷《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原文(2)方今州县虽有学,取墙壁具而已,非有教导之官,长育人才之事也。唯太学有教导之官而亦未尝严其选。朝廷礼、乐、刑,政之事,未尝在于学,学者亦漠然自以礼、乐、刑、政为有司之事,而非己所当知也。(同上原文(3)学者之所教,讲说章句而已,讲说章句,固非古者教人之道也。近岁乃始教之以课试之文章。夫课试之文章,非博诵强学穷日之力则不能。及其能工也,大则不足以用天下国家,小则不足以为天下国家之用。故虽白首于庠序,穷日之力以帅上之教,及使之从政,则茫然不知其方者皆是也。(同上注释“白首”犹言白发。

同类推荐
  • 中小学班会、队会的主题设计与组织(创建和谐校园16本)

    中小学班会、队会的主题设计与组织(创建和谐校园16本)

    “班会”是指班级管理人员根据一定的教育指标,组织所有同学举行班集体活动。老师要参与指导,把握方向,关心学生需要及发展过程。按照活动设计、活动准备、开展活动和总结工作的顺序,有步骤地进行该主题活动。内容要广,可分为德育活动、智育活动、体育活动、美育活动和劳动教育活动。在具体活动中,目标不可单一,要有综合性,才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活动要多样性:讨论式、报告式、竞赛式、表演式、游戏式、参观式和课题式等,活动的形式与内容要组合在一起,要有创造性和趣味性。总的来说,好的集体活动可以提高集体人员的素养,也能促进集体发展。
  • 英才炼成记

    英才炼成记

    世界著名教育大师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任务在于为每一颗年轻的心都找到一把金钥匙。张丽雪相信,她能为自己的学生找到这把金钥匙。正是怀着这种信念,多年来,她一直默默地为每个学生寻找各式各样的金钥匙。张丽雪深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质,在她的引导下,学生们各个考入理想的学府,走上英才之路。《英才炼成记》是张丽雪教学生涯的纪实作品,书中以讲故事的形式真实地为读者呈现了班级学生成才的历程。为完成本书的写作,作者殚精竭虑,增删数十次,它不仅是一部感人至深的育人书籍,更是一部激人奋进的学生自主发展之作。
  • 中国传媒经典个案(1998-2008)

    中国传媒经典个案(1998-2008)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传媒大学校庆55周年之际,《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也迎来了30周年刊庆。《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创刊于1979年,迄今走过了整整30年的历程。作为国内创刊最早的广播电视学术期刊之一,30年来我们向广大读者奉献了160多期刊物,5000余篇论文,发行总量50万余册,为中国广播电视学术与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 大学生社会实践研究

    大学生社会实践研究

    本书主要以甘肃高校(兰州商学院为主)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为例,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了比较理性的解读,分为社会实践概论、社会实践的组织和管理、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和完善、社会调查的方法和基本程序、社会实践活动范文、附录共6大部分,旨在确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操作规范,提高它的可操作性,使这项活动能够顺利地开展。
  • 抗争与合作

    抗争与合作

    随着国家正式权力逐步退出乡村社会,传播正成为乡村治理中的主要策略。通过对江苏省J市的田野调查,提炼出乡村治理中的主要传播策略:强制型传播、灌输型传播、交易型传播、监督型传播和对抗型传播。最后本书提出一个理想型的乡村治理模式——协同型传播。
热门推荐
  • 那些爱情往事

    那些爱情往事

    相依为命的兄妹为了生活辛苦打拼,产生一段不被世人接受的感情。
  • 平地飞升

    平地飞升

    杨毅,一个普通的单亲少年,因自己母亲被害而陷入一场复仇的漩涡,在这个力量悬殊的斗争里,杨毅意外的踏入了休仙法门,复仇之后飞升天界斩心魔,断魔体成就大罗金仙之体驰骋仙界,无往不敌。
  • 读懂男人,看清女人

    读懂男人,看清女人

    男人是一本书,读懂了男人的女人,就能拥有一个幸福的未来,女人是一团雾,看清了女人的男人,才能获得一个美满的人生。男人是女人的镜子,女人是男人最好的观众;女人的温柔是陷阱,男人的深沉是空城;女人是感性的,男人是理性的;男人凭的是意志,女人凭的是感觉;男人用眼睛恋爱,女人用耳朵恋爱;女人对男人朝思暮想,男人对女人朝暮楚;男人在改变女人,女人在塑造男人;女人决定爱情的方向,男人决定婚姻的走向……男人用眼睛看女人,最易受美貌的诱惑,女人用心来想男人,最易受心灵的折磨,男人认为女人可爱最重要,女人认为男人可靠最重要。
  • 吃货的修仙之旅

    吃货的修仙之旅

    身世成谜的柳初夏被元婴老怪捡去,成了最新出炉的吃货--长晴。长晴的梦想只是做一只幸福的吃货。爷爷说:“修仙以后就有更多的时间去尝遍世上的美味。”于是长晴在爷爷的忽悠下踏上了修仙之路,自此,灵界所有的灵兽、灵草、灵花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灵界一直流传着一个传说:长晴经过百草堂的之后,那里可是寸草不生,通通都在她肚子里了。长晴表示很无辜,更无辜的是总是有不明人士想要来诱拐她--的食物。一个字介绍这篇文:吃货也可以修仙。
  • 仙途之无路

    仙途之无路

    乌山崖边,金簪白衣鹤发童颜吹奏一曲悠悠笛曲,这是何等意境,可是这人怎么满嘴油污脚下还有一堆羽毛这就有点煞风景了。
  • 陌上花开锁琉璃

    陌上花开锁琉璃

    也许你也曾这样喜欢过一个人,因他或喜或悲!你从来没有这样想要了解一个人,哪怕变成狗仔!你和想听他说话,就算他是在敷衍你,也会觉得幸福!当年他们在树下许下的诺言“梦若为初,必成以诺!”让我们一起看他们走过的流年,回想自己的曾经!
  • 往生欢,百里梧桐

    往生欢,百里梧桐

    她好不容易可以报恩,却在进轮回时有一个....呃...乌鸦砸到了怀里,于是本来同心爱的上神历的情劫,硬生生变成和这个黑色的鸟历情劫,与......乌鸦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这对她产生了巨大的阴影...呐呐与这个黑煤球组成了冤家
  • 丫头来自宋代

    丫头来自宋代

    前世,她习武弄药,守护小姐,暗恋大少爷;今生,她骑马拍戏,叱咤歌坛,玩转娱乐圈。丫头本该潇洒快活,奈何爱情横插一脚,让她不知如何招架。他,他,还有他,飞越了八百年,老天想让她遇上的,到底是哪一个?
  • 狗血穿越之想不出名字来

    狗血穿越之想不出名字来

    逗逼猪脚淫刀在现实是一个杀手,结果世界灭亡,然后狗血穿越,大家去看,穿越的有《哈利波特》《火影忍者》《自己编的异世界》。。。。就是这样了,自己看吧。(建议大家看过原版的再看这个,因为不看的话,会感觉很讨厌,什么也不知道。)本来是想写末日来,结果看的人太少,所以就改成穿越了。(前面的挺难看的,建议从哈利波特之后的看。)
  • 枭妃:绝色帝王的逃宠

    枭妃:绝色帝王的逃宠

    沐倾歌,外人眼里的寻常公主,却有着不为人知的惊世之才。她精通琴棋书画,胸怀倾世谋略。苦恋三载的男子亲手将她推给她恨之入骨的男子时,她浅笑:“我沐倾歌对天发誓,你今天对我所做的种种,改日必十倍奉还!”诸葛琛,楚国的战神,一把战刀平天下,一记谋略定乾坤他不相信爱情,也不稀罕爱情,当她发现真相后绝决的跃下冰河彻底离开他的生命时,他才发现原来沦陷的是他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