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056600000006

第6章 战后苏联课程改革述评(2)

鉴于以上情况,决议要求重新修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删除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多余的次要的材料,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根据决议的精神,苏联教育科学院重新修订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修订后的教学计划和大纲有以下几方面的变化:①增加了劳动教学时间,九至十年级的劳动时数从每周2小时增加到4小时;②减轻了份量,删去了次要的、多余的和过难的材料。外语课从五年级提前到四年级开始开设,九、十年级的外语课由每周2小时减为1小时,十年级的物理和数学课时也略有减少;③加强了课程内部结构的逻辑性和各科之间的联系,避免学科间内容的重复和学科内部的重复。新的教学大纲中各科都有一小节:“各科间的联系”,指出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④增开了选修课,以帮助学生自觉地、有目的地选择职业;⑤加强了综合技术教育方向性,每门课程都从不同角度向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使学生从理论和实践上认识社会生产的主要部门,认识当代的技术和工艺、劳动经济和组织问题;⑥列出了学生每年应掌握的概念、知识和技能,以及需要培养学生哪些自学能力和技能;⑦确定了文理课程的合理比例,规定普通学校自然科学-数学课程的时数占39.7%,人文科学的课程占43.3%。

这次旨在完善劳动教育的改革基本上是成功的,对于课程的改革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但从根本上看,由于历次教改都有点顾此失彼,不能尽遂人意,知识学习和劳动训练的关系一直没处理好。所以七十年代末的这次课程改革,只能解一时的燃眉之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势必要再来一次大规模的改革。

1984年的第四次改革1984年4月10日的苏共中央全会和月12日的苏联最高苏维埃分别正式通过了《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改革的基本方针》。《基本方针》的通过,揭开了战后苏联第四次大规模教育改革的帷幕。

《基本方针》指出,这次学校改革的“目的在于把学校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质的水平,使之与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条件和需要相适应。”据此,《基本方针》对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学制方面,规定小学增加1年,由原来的3年改为4年,儿童入学年龄由7岁提前到6岁。这样,中等普通教育的年限就由原来的10年延长为11年。但是,由于儿童提前一年入学,学生中学毕业和就业的年龄并没有后延。在课程方面,《基本方针》强调“要完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和直观教具适应社会经济进步和科学技术进步的要求,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保证“授予年轻一代以深刻而牢固的科学基础知识,培养他们把这些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技能和技巧,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基本方针》为这次课程改革确定了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第一,明确规定各门学科的名目和教材范围,消除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分量过重的现象,删去其中过于复杂的和次要的材料,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第二,保证准确而清晰地闸述各门学科的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思想,保证在各学科中使科学和实践的新成就得到必要的反映;第三,从根本上改进劳动教育工作,加强各科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综合技术方向性,使这些学科更好地帮助年轻人理解周围世界。为此,要更加重视实践作业和实验室作业,更加重视物理、化学、生物及其他科学原理的工艺运用的演示,把它们作为对青年进行劳动教学和职业指导的基础;第四,保证各科教学内容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要使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门学科的教学,都能促使学生养成坚定的唯物主义观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第五,使学生掌握使用现代计算技术的技能和技巧,在教学过程中广泛运用计算机;第六,按每门学科和年级确定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和技巧最适宜的范围;第七,保证普通教育学校、职工技术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在教学内容上的严格的衔接性;第八,教科书要有高度的思想性和科学性,并且还要做到叙述准确、鲜明生动,通俗易懂和简明栀要。

根据《基本方针》确定的这些原则,苏联教育部和苏联教育科学院立即进行了新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订工作。1985年2月,苏联教育部长谢尔巴柯夫批准了小学四年、初中五年、高中二年共十一年制的普通学校新的标准教学计划。新教学计划出现了以下一些值得注意的变化:①规定一年级每周授课时数为20课时,二年级为课时,三-四年级为24课时,五一八年级为30课时,九-十一年级为31课时;②加强了劳动教育,增强了劳动教学时间。新教学计划在必修课之外,又增设了必修的公益生产劳动和生产实习两门课,这些课程分别从二年级和五年级开设,一般集中安排在假期或一周中的某一天进行;③为了适应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状况,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电子计算机的基本技术和知识,新教学计划增强了《信息学和电子计算技术原理》的课程;④根据苏联当前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和学生的实际需要,新开设了《伦理学和家庭生活心理学》。另外,还在小学一、二年级增设了一门《认识周围世界》,目的在于使儿童认识自然和社会上的种种现象;⑤加强了选修课,新教学计划规定七、八、九三个年级每周2课时的选修课,十、十一年级每周有4课时。1985-86学年,普通学校的八年级利用每周0.5课时的选修课时讲授了《学生卫生和性教育》。

新的标准教学计划颁布不久,苏联教育部教学法委员会和苏联教育科学院主席团又通过了各科新教学大纲,这套新教学大纲已正式颁布,苏教育部规定从1986-87学年度开始向新大纲过渡。至此,这次大规模课程改革的第一个阶段基本上结束了。

总的看来,这次改革无论从深度和广度,还是从实现改革所需的时间之久(预计本世纪末完成)等方面来看,都是苏联历次教改所不能比拟的。苏联对这次教改从多方面作了充分准备,吸取了战后历次教改的经验和教训,积累了多年来实验研究的成果,所以尽管改革才刚刚开始,就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至于它以后如何发展和变化,结果到底怎样,还需拭目以待。

(二)战后苏联课程改革的基本经验

苏联在战后短短的几十年中,先后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课程改革,从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我们当前进行的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教育立法是课程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苏联历来重视教育立法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作用。战后进行的几次改革,苏联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将改革的基本原则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以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如1958年的改革中制定了《关于加强学校同生活的联系和进一步发展苏联国民教育制度的法律》;1973年又制定了《苏联和各加盟共和国国民教育立法纲要》,对1964年以来的第二次改革作了系统总结;1984年公布的《改革普通教育学校和职业学校的基本方针》也具有法律的效力,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和苏联部长会议将根据《基本方针》的精神重新修改苏联和各加盟共和国国民教育立法纲要及苏联的其他有关法律。以立法的形式推行改革,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

2.课程改革是全社会的事情,应号召全民共同关心改革苏联历来认为,课程改革不仅是教育内部的事情,同时也是全社会的事情,它与全社会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的每个成员都具有责任和义务关心课程改革。因此,在历次课程改革中,苏联都号召全民来关心改革,并将改革方案交********。如1958年的《法律》就是在********的基础上制定的;1984年的《基本方针》(草案)也交全民进行了三个多月的热烈而广泛的讨论,并在讨论的基础上作了修改。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意见,保证改革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全民对改革的认识,保证改革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

3.课程改革不能忘记普通学校肩负的双重任务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的基本手段,因此如何更好地完成普通学校的双重任务,即为高等学校培养合格新生和为毕业生劳动就业作准备,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目的。这是苏联在战后历次课程改革中从正反两方面得出的经验教训。1958年和1964年的改革都有点顾此失彼,没有兼顾好这两方面的任务。在1984年开始的课程改革中,吸取了前几次改革的教训,提出要加强教学内容的综合技术方向性,要更加重视实践作业和实验室作业,重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及其他科学原理在生产实践和国民经济中的实际运用,以此作为对青年进行劳动教学和职业指导的基础。

4.课程改革既要提高教学内容的科学理论水平,又不能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教学内容的科学理论水平,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是六十年代苏联课程改革刻意追求的目标,这种追求无疑是正确的,是符合世界潮流的。但教育家们在这次改革中忽视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学生的学习负担能力,结果改革后的课程太深太难,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影响了改革的效果。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先后进行的两次课程改革,吸取了六十年代的教训,力图做到既保证教学内容有一定的科学理论水平,又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如1985年公布的十一年制标准教学计划中学生每周的课时仍很多,九至十一年级达31课时。实际上,苏联一直没解决好的这个问题,美国也没解决好,从“新三艺”到“回到基础运动”的反复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说明,提高课程的科学性和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是课程改革中需要解决的一个带有世界性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5.课程改革要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这是被苏联历次课程改革一再证明了的一条重要经验,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苏联课程改革的特色。如60年代将小学由4年缩短为3年,让学生在3年内学完4年的课程,这一重大改革就是在赞科夫领导的“教育与发展”的实验及艾里康宁、孟钦斯卡娅等人领导的有关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些实验为课程改革提供了科学依据,保证了改革的科学性和有效性。80年代为6岁入学的儿童开设的课程也是经过长期实验制定出来的。这个经验值得我们重视。

6.课程改革要与培训师资和充实必要的教学设备结合起来在这方面,苏联有经验,也有教训。50年代课程改革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于当时只是在教学计划上大量增加了劳动教学的时间,却没有培训出相应的合格的生产教学师资,没有配备必要的生产教学设备。有鉴于这个教训,苏联80年代决定在普通学校新开设《信息学和电子计算技术原理》课时,首先慎重考虑了师资设备问题。苏联当局采取了多种措施为这门课培训和配备师资,一种办法是在综合大学和师范院校的数学系和物理系增设了一门必修课《信息学和电子计算技术的科学教学法原理》,使物理系和数学系的毕业生在中学兼教这门课;一种办法是由各共和国的中央教师进修学院负责培训专业教师;还有一种办法是动员各地、各部门计算中心的技术人员为学校兼课。在教学设备方面,及时给各校配备了各种型号的计算机,如1984年分配到俄罗斯联邦学校的微型计算机为万台,1985年为3.4万台,保证了教学的需要。

7.课程设置既要有统一性,又要有灵活性课程设置整齐划一,只设必修课,不设选修课,是苏联早期学校课程的一大缺陷。在60年代的课程改革中,苏联对课程设置中的这种传统弊端进行了改革,首次提出在学校中普遍开设选修课。他们认识到,学校课程既要有统一要求,以培养符合国家,社会需要的建设人才,又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学生个人的特长、兴趣和爱好,保证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改革又强调了这个问题,要求进一步扩大选修课的范围。苏联在这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同类推荐
  • 兰州历史文化:重教兴学

    兰州历史文化:重教兴学

    本书依据兰州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基本特色,列出十二个专题,分别叙述了兰州的教育发展历史。
  • 广播剧编导教程

    广播剧编导教程

    广播剧是一门综合性艺术,也是一门具有想象力的艺术。它通过声音塑造艺术形象,营造场景,激发听觉美感。《广播剧编导教程》系统地论述了广播剧这门艺术的发生、发展以及创作过程。同时,结合长期教学方法与教学实践的摸索,《广播剧编导教程》尤其从广播剧的编剧、导演、制作三个角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述,并配以思考问题和获奖作品分析,是。‘本较为完善的广播剧创作类教材。
  • 媒介演化论:历史制度主义视野下的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研究

    媒介演化论:历史制度主义视野下的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研究

    本书聚焦中国媒介制度的变迁与演化过程,史论结合,以论带史,详尽而生动地揭示出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发生学原理;运用历史制度主义整合“行动”与“结构”分析的理论框架,本书构建了一个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四维模型”,以简驭繁,将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清楚地呈现出来。全书理论深厚、内容充实,逻辑严密,新见迭出,具有鲜明的中国媒介研究的本土意识和问题意识,堪称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研究的扛鼎之作。
  • 中国人的德行

    中国人的德行

    切斯特·何尔康比在中国居住多年,几乎与中国各个角落、各个阶层的人们都有过接触,他在书中对他所看到的中国社会作了一个全方位的鸟瞰。虽然不免有许许多多的偏见、误解与曲解。有的是西方人所固有的偏见与曲解,有的是文化上的误读和误解.但大体上还是勾勒出了一幅中国的社会的真实画卷。甚至在一些方面还具有理性的现代化的外来旁观者的深刻洞察力。
  • 泉州湾大讲堂

    泉州湾大讲堂

    内容包括台盟中央常务副主席汪毅夫的“民间信仰与两岸交流”、泉州市副市长陈荣洲的“两岸关系纵横谈”、福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鸿阶的“‘三规划两方案’与福建经济发展愿景”、泉州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黄斌的“微博与生活”、福建恒安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刘莹的“企业用人的素质要求与人才培养”、泉州师范学院原院长黄子杰的“领袖素质——卓越人才应当具备的潜质”、泉州师范学院副院长林华东的“国学与中华文化的传承”、参与两次南极科考的戴聪杰教授的“南极科考和海洋文化”等学术报告。这些报告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拓展了学生的人文科学视野,促动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开阔了学生认识社会的眼界。
热门推荐
  • 万人血祭之灵魂的碎片

    万人血祭之灵魂的碎片

    果然,来者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全是女子,她们身着长衣白裙,绝世的容颜,不施粉黛,仙女般的气质,让在场所有人惊叹不已。渐渐忘记了恐惧。呆呆看着眼前如电影般梦幻的场景。这时候她们已经到了房间门口,她们一一停了下来。带头的一个白衣女子手里捧着一个精美的圆盘,缓缓地走进婴儿的面前。“嘻嘻……哈哈!”婴儿竟然乐呵呵的笑起来。把人们的恐惧再次拉回来。只见那女子把圆盘放下来,打开盖子从里面取出一条钻石项链---黑色的猫眼石。然后小心翼翼地为婴儿戴上。随后转身离去,到门口处连同浩浩荡荡的队伍消失地无影无踪。
  • 听面包唱歌

    听面包唱歌

    收录了尤今20则在袅袅炊烟里完成的美食散文,与读者一起分享蕴藏在袅袅炊烟里的人生智慧和生活哲学,让我们大家感受——烹饪,是艺术的创造、也是快乐的源泉。 尤今把书名定为《听面包唱歌》,是希望人人都能听到发自食物那宛如天籁的美妙声响,感受它、享受它;珍惜它、爱惜它。最重要的是,让这种圆融的幸福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 学好关系学 事半功倍效

    学好关系学 事半功倍效

    这是一个风云激荡的年代,这是一个机会频生、奇迹迭出的时代,这是一个人人都渴望成功的时代,每个人都必须在竞争中求生存,必须在思考和学习中塑造自己,通过本书的学习,你必将学到许多实实在在的成功方法,这些都将成为你今后生活、工作、事业中的指南。
  • 颜倾天下:冷帝的娃娃宠后(完)

    颜倾天下:冷帝的娃娃宠后(完)

    她真的不想批评那些神仙,但这样也太玩忽职守了吧?居然一边打游戏一边办公,害她穿越到这个冷酷的朝代,成了十一岁的娃娃女丞相!丞相就丞相吧,好歹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为什么偏偏转眼就成了亡国丞相?而且这个娃娃生前貌似真不是个好人,亡国皇帝说她是妖孽,龙帝恨她入骨,还有一大群人想尽方法来争夺她、追杀她,不过是个十一岁的女娃娃,到底能做什么大事啊?她——张潇然,对天发誓,自己真的是个廉洁守法的好公民,马路上捡到一元钱都要教给警察叔叔管理,要说她唯一与别人有些不同的是,她能看到某些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比如——鬼。于是,这就成了这场穿越的导火索……推荐同校好友的作品:《呼吸的距离》文/缇那http://novel.hongxiu.com/a/112189/http://novel.hongxiu.com/a/119995/
  • 转变”官“念

    转变”官“念

    本书从七十三个流传甚广的领导观点入手,对许多领导者长期以来深信不疑的一系列管理理念提出质疑,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分析了这些观点和理论的局限性,甚至错误性。多角度、多层次地解释和论证,突破书本定势,突破经验定势,并且提出新的观点,对各级领导者来说,这是一本开卷有益、掩卷深思的书。
  • 仙来仙往

    仙来仙往

    卜天者,必遭天诛也。正道大炙,魔道彼消。前一千年,三生大乱,种下无数孽缘因果,佛门也罢,道修也罢,皆在回轮内,避之不及。金仙大罗,昆仑缥缈,梵门净地,大日摩诃。平凡少年,逆天而为,且看层层剥开因缘际会,解构梵天之迷,搅乱天地无极。无毒无害,清心利尿,放心阅之。修炼等级:启智、固心、守胎;聚气、散气、望气。入定、开光、金身;小乘、法身、涅槃。仙来仙往读者交流群:119612610。
  • 独身男女

    独身男女

    世界太美、诱惑太多,赵茗语以为,跟她相恋三年、堪称二十四孝的男友能够HOLD住,结果却被现实狠狠扇了一耳光。爱情观被颠覆,赵茗语准备一辈子不嫁,秦寰准备一辈子不娶,两人偶然邂逅,谁也没想到,居然负负得正、修成正果!
  • 武战未来

    武战未来

    黑市拳王唐龙在未来世界展开了一段追寻武道极致的神奇之旅。什么是武?什么是侠?武侠二字代表的不仅仅是江湖,更多的是责任。
  • 妃你莫属:王爷请娶我

    妃你莫属:王爷请娶我

    他是王爷了怎么了,只要她喜欢,他就得娶她,什么公主什么圣女,她都不要管,因为爱上了,谁也不能来阻止,哪怕是父王母后,哪怕是王公大臣,哪怕是三纲五常,只要她喜欢就够了,只要他答应就够了,爱是两个人的事,就算真的到了那个时候,她会嫁的,但那人必须是…
  • 殿下在上萌妹求指教

    殿下在上萌妹求指教

    预言中一对不详的兄妹。一把神秘的嗜血银枪。无法预知的危险。这份爱情,究竟是地老天荒还是就此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