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158500000003

第3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2)

鲁迅很珍惜自己的时间,但还是挤出时间来回答海婴没完没了的问题,而小海婴正是通过“问”得到了许多课外的知识,也懂得了很多道理。

一次,幼儿园的考试小海婴得了第一名,回到家里,便对鲁迅说:“爸爸,你如果有字写不出来,只要问我就是啦!”鲁迅看到自己教的知识,已对小海婴起到了作用,高兴得连声答道:“好的,我一定来问你。”

对于孩子的性教育,鲁迅也认为是“极平凡的”。许广平回忆说:“****的身体,在洗浴的时候,并不禁止海婴的走进走出。”

实际的观察,实物的研究,遇有疑问,随时解释,见惯了双亲,也就对于一切人体都了解了,再也没有什么惊奇了。

在孩子以及孩子众多的问题面前,做父母的应该高兴,应该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耐心地回答他们的问题,不要总是板着面孔。

即使对孩子的问题一时回答不上来,也不要搪塞、哄骗,而要留有余地。当孩子有自己的主见时,更应当高兴地和他交谈,决不能武断地加以干涉。

4、父母不能包办孩子的兴趣

——丁肇中的“成长自白”

诺贝尔物理奖的获得者丁肇中,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兴致勃勃地谈到了关于自己的教育问题。

他说:“我虽然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奖,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不是天才。因为在12岁之后,我才入的学。”

小学时,丁肇中读的学校是一所大学的附属小学,他的妈妈是那所大学的校长。

所以,她很注重对丁肇中兴趣的培养。

当时的小丁肇中对上学没有兴趣。到学校看看,如果不喜欢的课就走掉了。

到哪儿去?有时候到池塘游泳,有时候到河边摸虾。那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丁肇中一家的生活过得很困难。

丁肇中的父母都是着名教授与科学家。家里来往的也都是科学家,再加上从小父母就把牛顿、爱因斯坦的故事讲给他听,耳濡目染,培养了丁肇中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可以这样说,是兴趣把丁肇中牵引到科学的“峰巅”。

说起了自己的童年生活,他心里感慨万分。

他说:“影响我最深的人是我的外祖母。外祖母对我很好,但是她从不要求我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

“其实,我的父母也不管我,他们让我干自己感兴趣的事,这和很多中国的家庭不同。所以,我不赞称强迫孩子读书。

“可是我的弟弟妹妹全都对自己的孩子抱有‘望子成龙’的态度,担心孩子学不好这、学不好那,早早地给孩子安排好一切。

“实际上,孩子在学校考第一代表不了什么,现在,在我认识的科学家当中,他们都不是每学期都考第一的学生。我更不曾考过第一。

“我只是对科学充满兴趣。每天,我不到7点就踏进实验室,到很晚才走出实验室,没有圣诞节,没有星期天。

“兴趣对一个人的事业起着非常大的影响。如果没有兴趣如何去享受工作呢?所以,我劝那些想干成一番事业的朋友,应该多培养自己的兴趣。

“有人曾问我如何安排家庭生活、整天搞试验会不会影响到家庭?我想,这要问我的妻子才对呀!不过,我这位开明的妻子经常把孩子带进实验室。

“女儿3岁时,就可以清楚地说清各种仪器是干什么的,而且她还有过目不忘的本事。

“有人说我女儿长大肯定是一名物理学家,我当然想让女儿学物理,长大去接我的‘班’,不过,女儿却对物理不感兴趣。

“对这,我不去干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嘛!我想,她将来会在别的学科上做出成绩的。父母不该包办孩子的兴趣。

“因为‘包办’是不能代替孩子的选择的,有时孩子即使出于孝心,勉强顺之。可因缺乏兴趣做基础,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5、给孩子一座“书房”

——博格斯如何激发儿子的学习兴趣

乔治·路易斯在阿根廷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作家,他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

1899年,乔治·路易斯生于布宜诺斯艾丽斯的郊区。他的父亲乔治·博格斯是一位民事律师,同时也是一位兼职的心理学老师及作家。

乔治·路易斯每次谈起自己的父亲,那种感激之情都溢于言表。他曾经在许多场合声称,父亲是一生中给他鼓舞最多的人。

乔治·路易斯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

我的父亲非常有学问,而且他像所有的读书人那样心地善良。

从前父亲曾经告诉我应当好好看一看士兵、军装、军营、军旗、教会、主教及肉铺,因为它们有可能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掉。

而我可以自豪地告诉自己的孩子,我的确见过它们。不过令人遗憾的是,父亲的预言还没有得到验证。

我的父亲是一个非常谦虚的人,他喜欢默默无闻地工作……

他的偶像是英国作家雪莱、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以及英国诗人、文学评论家斯温伯恩。

作为一位读者,他对两方面的书籍感兴趣。

首先,他喜欢阅读玄学及心理学方面的书籍;

其次,他喜欢阅读文学及有关东方文化的书籍。

正是他向我展示了优秀诗篇的力量,让我认识到那些优美的诗句,不仅是一种交流的手段,而且是魔术般的符号,是沁人心脾的音乐。

当被别人问起什么对他早期的成长产生过重要影响时,乔治·路易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我父亲的书房。实际上,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早年的许多时光,都是在父亲的书房中度过的。父亲书房里的情景至今我都仍然历历在目。数千本书都整齐地放在玻璃书架上。以前的许多事情我都忘记了,可那些我时常读的书却是永远也忘不掉的。”

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乔治·路易斯爱上了阅读英文诗,并且养成了遇到不懂的地方,喜欢查阅字典和百科全书的习惯。

他写了许多被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其中有两则就是关于百科全书与图书馆的故事。

当乔治·路易斯只有6岁的时候,就骄傲地向父亲宣称:“我长大之后,要当一名作家。”

他写的第一则故事,着重反映了儿童生活。这位着名作家在获得了诺贝尔奖之后,依然不忘父亲的养育之恩。

他告诉人们:“我父亲时常激励我好好学习。在他的正确引导下,我对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父亲还注重培养我独立做事的能力,他把我引上正路之后,从来不对我如何做事指手划脚。

“他想让我自己闯出一条路来。他甚至说:‘有些时候,孩子们反倒能给做父母的不少启示。’”

6、给孩子一个梦想

——莱特兄弟父亲对他们的教诲

在美国的北部,生活着一位穷苦的牧羊人,他的妻子在几年前去世了,他只能和自己的两个孩子靠给别人放羊来勉强度日,日子过得很清苦。

一天,父亲和儿子在山坡上放羊的时候,正巧有一群大雁从他们的头顶飞过,消失在遥远的天际。

孩子们从小就喜欢提问题。这时,孩子又问他的父亲:“大雁要飞到什么地方去?”

“大雁要飞到温暖的地方过冬。”父亲回答说。

“如果我们也能像大雁一样有飞起来的翅膀就好了,那样我们就可以到天堂,看妈妈了,她在那里一定很孤单。”大儿子说。

儿子的话让父亲流下了辛酸的泪水,一阵沉默过后,父亲对两个儿子说:“只要你们有想飞的想法,就能飞起来。”

“我们现在就有这样的想法,我们现在就要飞起来了,就能见到妈妈了。”两个儿子伸开手臂试了试,可并没有像大雁那样飞起来。他们怀疑地看了看父亲,很明显,他们不相信父亲刚才说的话了。

牧羊人说:“我来做示范给你们看。”于是张开双臂,但是他同样也没有飞起来。

“我想肯定是由于我年纪大了才飞不起来,你们还小,只要努力并坚定想飞的信念,我相信总有一天你们能飞起来,飞到你们的妈妈那儿去。”

父亲的话久久地回荡在兄弟两人的心中,从此他们便开始研究自己如何才能飞起来的各项试验,当他们长大的时候,果真如父亲所愿飞上了天空,他们就是美国的莱特兄弟——飞机的发明者。

7、挖掘孩子的潜力

——柴可夫斯基父母对儿子的早期教育

柴可夫斯基(1840-1893),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出生在俄国维亚特斯基省的一个贵族家庭,10岁在彼得堡法律学校读书时,便开始学习钢琴和作曲。

他的作品被称为“俄罗斯之魂”,品种繁多,体裁广泛,歌剧《黑桃皇后》、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等都是他的作品。

柴可夫斯基是个内向的人,他很少处理自己的日常内务。所以,家庭一直是他生活的重心。他与家人的关系相处得很好,尤其与母亲、妹妹和弟弟的感情最好。

柴可夫斯基最依赖的人就是母亲。在他受到挫折的时候,母亲总会给他最大的安慰,使他恢复力量。

柴可夫斯基的父母都不是音乐家,但他们都很喜欢音乐,所以,在无意之中培养了柴可夫斯基敏锐的节奏感。柴可夫斯基曾在《回忆录》中写道:“我的父亲使我在婴儿时期就感受到音乐节奏的魅力,这是我走上音乐道路的起点。”

柴可夫斯基出生于维亚特斯基的一个矿区,父亲是一个送矿石原料的马车夫,母亲是平凡的家庭妇女。

他在襁褓中的时候,母亲常常是横抱着他,一面哼唱着乡土味十足的俄罗斯民歌,一面轻轻地拍打他的小屁股,使他在和谐的节奏氛围中安然入睡。他醒过来以后,听见“的笃、的笃”的马蹄声由远而近,便知道是父亲回来了,就随着声音挥动着小手臂。

他的父亲一回到家就逗他玩耍:把他抱在双腿上,一面嘴里发出模拟马蹄的声音,一面轮流交换起左、右腿,使他东摇西晃,上下颤动,充分享受到了这一“节奏情趣”。

从小在父母那里受到的音乐熏陶,使得他有一双音乐的耳朵。他少年时期,常到父亲工作的矿山附近的一所东正教教堂玩耍,最爱听节奏分明的赞美诗歌曲,从中吸取了不少音乐养分,这为他以后创作节奏明快的芭蕾舞曲《天鹅湖》打下了基础。

还有一次,他的父母发现他能够把从家乡圣彼得堡音乐会上听来的旋律用钢琴弹出来。为此,他的父母相当惊讶,于是他们决定送柴可夫斯基去学校接受正式的音乐教育。由于他有过人的听力和勤奋刻苦的毅力,使他在音乐造诣上有所成就。

柴可夫斯基的父母并未有意培养孩子成为音乐家,但他们的“哄孩子睡”和“逗孩子乐”的动作,却在无意之中培养了孩子敏锐的节奏感,使柴可夫斯基自此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

音乐家舒曼说:“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没有节奏也就没有音乐。音乐家之所以能在笔端流淌出一串串悦耳的音符,一首首动听的歌曲,主要在于他有超常的节奏感,而节奏感的形成总是从童年开始的。”

8、寻找“笨孩子”的突破口

——祖冲之爷爷对其的“突破式”诱导教育

祖冲之(429-500),是南北朝时代南朝宋、齐间的科学家。他推算的圆周率比欧洲人早一千多年。

他编制的《大明历》中记载了岁差问题的计算方法。对于日月运行周期的数据记载也比当时的其他历法准确得多。然而,令人无法相信的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小时候却要经常挨打,并曾被父亲斥责为“笨蛋”“蠢牛”呢!

祖冲之的父亲祖朔之,是位小官员。他望子成龙心切。在祖冲之五六岁时,就逼他念经书,对那些枯燥难懂的内容,祖冲之实在读不上口,背不下来。

两个月过去了,祖冲之只能背诵十多行,气得父亲把书摔在地上,并且怒气冲冲地骂道:“你真是一个大笨蛋啊!”

过了几天,父亲又把祖冲之叫来,教训他说:“你要用心读经书,将来就可以做大官。不然,就没有出息。现在,我再教你,如果你再不努力,就决不饶你。”

可是父亲越教越生气,祖冲之也是越读越厌烦。他皱着眉头,愤愤地说:“这经书我是说什么也不读了。”气得父亲额头上的青筋都迸出来了,忍不住伸手打了祖冲之几巴掌,打得他号啕大哭。父亲口里还不断骂着“笨蛋”“蠢牛”“没出息”。

一直到了9岁,对学经书他还是没有兴趣。父亲打他也不起作用。爷爷祖昌是当时主管建筑工程的最高级官员,认为孩子不见得只有读经书,才能有出息。他主张让孩子在实践中开扩眼界,增长知识。

于是,祖冲之就随爷爷到了工地上。这样,他处处感到新鲜,问这问那。有一次,祖冲之问爷爷:“为什么每月十五的月亮一定会圆呢?”爷爷解释说:“月亮运行有它自己的规律,所以有缺有圆!”

祖冲之越听越有趣,从此,经常缠住爷爷问个不停。爷爷便对祖冲之说:“孩子,看来你对经书不感兴趣,对天文却是用心钻研,正好,咱们家里的天文历书多得很,我找几本你先看一看,不懂的地方问我。”

祖朔之这时也改变了对儿子的看法,每天教儿子读天文方面的书,有时祖孙三代一起研究天文知识。这样,祖冲之对天文历法的兴趣越来越浓了。

一天,爷爷决定带祖冲之出去见见“世面”,他们去拜见在天文方面很有成就的官员何承天。何承天向祖冲之问道:“小孩子,天文研究起来很费劲、很辛苦,研究它不能发财,更不会升官,你为什么要钻研它?”

祖冲之答道:“我不求升官发财,只想弄清天地的秘密。”

何承天笑道:“小兄弟,有出息。”

就这样,祖昌因势利导,为祖冲之创造良好的条件,使他从小走上了爱科学的道路。祖冲之终于成为一位着名的科学家、数学家。

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是祖冲之最早计算出来的,这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数值。他还制定了比较符合天象的《大明历》,并且制造了灵巧的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等。

祖父对孙子祖冲之因材施教,看其兴趣何在,就以哪儿为突破口,去启发、引导孩子,获得了惊人的成功。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特长,做父母的应注意观察分析孩子的个性特点,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使孩子的特长充分发挥,争取在某方面有所建树。

9、发挥孩子的天赋

——达·芬奇父亲对达芬·奇艺术感的培养

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最着名的画家之一。他画蛋的故事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而他创作的肖像画《蒙娜丽莎》和壁画《最后的晚餐》更是人们所熟知的名画。

他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名画家,很大的原因在于他的父亲及时地发现了他的爱好,并为他发展绘画艺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452年,达·芬奇出生在意大利佛罗伦萨附近的芬奇镇。他的父亲比埃罗是一名律师。母亲特丽娜是一位普通的农妇。

小时候,他的家里还比较富裕。达·芬奇出生后不久,父母离婚,母亲离开了他和父亲,他是在父亲的抚育下成长起来的。

童年时代的达·芬奇,对色彩很敏感,同时,对画画也很有兴趣。有时候,他一个人蹲在草丛中,用心地观察着各种花草树木,饶有兴趣地描绘着那些花瓣和树叶的形状。

为了探索动物的秘密,他还经常钻山洞,每次从山洞走出来时,身上总是弄得很脏,并总要捉几只小动物出来,带回家里,以便按照小动物的样子进行描绘。开始时,他画的并不像,但是,时间久了,他就画什么像什么了,镇上的人们都称他小画家。

一天,邻村一位农民拿着一块大木板,来到镇上,交给了达·芬奇的父亲,并说:“请你家的小画家在上面画些什么东西。”达·芬奇的父亲当即答应了,但不知是什么原因忘记告诉儿子了。

同类推荐
  • 问题女孩成长方案

    问题女孩成长方案

    本书内容包括:让女人心惊胆战的妙龄女孩、我想有个属于自己的家、双面胶女孩、18岁未婚妈妈的秘密等。
  • 这些事让孩子自己去做

    这些事让孩子自己去做

    本书从孩子的生活、学习、性格、心态、交际、理财等方面的细节入手,全面地向父母们介绍了哪些事是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做的,并着重指出了怎样让孩子去做的方式方法。书中还设有“自立小故事”、“教子小故事”、“相关小故事”、“延伸阅读”等内容,父母可以从中得到启发。
  • 孩子素质教育:守则篇

    孩子素质教育:守则篇

    读书和学习,不能占据工作中的突出位置的说法,会激起人们的某些惊奇,我这样讲有几个原因,一是希望抵制把多读书作为培养性格手段的流行趋势,第二这种选择多依赖父母、教师,而非本人意愿,容易忽略意愿对精神提高的基础作用。
  • 世界著名家族教子家训

    世界著名家族教子家训

    有句古老的谚语:三代培养一个贵族。无论是古代、近代还是现代,凡是有所作为而又延续繁茂的家族无不在教育上有独到之处。比如影响中国千余年的《颜氏家训》、《朱氏家训》;比如《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西方国家著名家族同样有如此的家训,比如洛克菲勒家族、比如布什家族、比如罗斯福家族等。
  • 日本妈妈这样教负责

    日本妈妈这样教负责

    对日本妈妈来说:孩子可以爱,但不能宠坏!与其给他一切,不如教他方法!当一个华人妈妈看到一个日本孩子,会有什么样的冲击与省思?同样身为东方人,日本的街道为什么比较整洁,日本的孩子为什么比较有礼貌,日本人为什么比较遵守社会规范?此书以生活化的例子,清楚呈现中日教育观念的差异,并且提出既简单又实用的教养建议。
热门推荐
  • 面门

    面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中国情人

    中国情人

    古老民族的情欲史,少年中国的反转片!西方价值遭遇中式思维,会有怎样的尴尬?看韩东归来!剑指中国人的狂欢与沉沦!20世纪90年代中期,“艺术家”张朝晖和女友瞿红、好友常乐在京郊“艺术村”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日子。随后,为了寻找梦想,张朝晖孤身一人远走美国。14年后,在国外遇到发展瓶颈的张朝晖回到国内寻找机会。而此时的瞿红已经成了一位颇具眼光的艺术品投资商,常乐也成了频频上镜的“国学大师”,一切都已物是人非。三人再次相遇,饭桌上的众人的寒暄,让张有些眩晕,他似乎已经不能适应国内这十几年的变化……《中国情人》极尽韩东式的幽默,在精简的叙述中描绘了中国跨世纪以来的翻天巨变、中西价值的剧烈冲突以及我们时代的爱与疯狂。18岁以下读者谨慎阅读《中国情人》!
  • 网游之飞逝星辰

    网游之飞逝星辰

    神秘的身世是他的疑惑.....广阔的天空是他的追求.....奇异的能力是他的凭借.....身边的美女是他的魅力.....脚下的尸体是他的荣耀.....神秘而美丽的星辰,无数次的从天空划过...却从不为任何人停留.
  • 武霸荒宇

    武霸荒宇

    青空派少年被虏三年,却逆天成长,成为变节者第一怀疑对象。生与死,险与恶,种种逆境在他身上体现,可他霸刀横起,迎难而上,一步一步踏上武霸荒宇征途。
  • 天生真魔

    天生真魔

    陆逊与夫子论道。夫子问曰:“何谓王道?”陆逊答曰:“若对手不乖,便从其身上碾过。”夫子又问:“何谓霸道?”陆答:“若乖,也碾过。”夫子再问:“何谓仁道?”陆答:“碾过之前,先知会一声。”夫子大笑:“那,何谓天道?”陆亦笑:“任何时候,想碾谁就碾谁。”夫子捧腹,问出最后一个问题:“何谓道?”陆逊指自己:“我。”
  • 万恶毒女:落雪倾天下

    万恶毒女:落雪倾天下

    她是将军府的正牌嫡女,却是享誉全国的一枚废物,再次睁开眼眸,她已是现代顶级魔法师,天赋异禀,无人能敌。他是冷酷的暗夜魔王,无心无情天下皆知。乱世中相逢,处处倾轧,步步危机。唯一不变的,是他向她伸出的手。
  • 神都潜龙传

    神都潜龙传

    山中少年,身怀绝技,红尘炼心,路在何方?点将指出,百炼精钢化作绕指柔,奇门遁甲,千变万化,周天易术,算尽天下!药补食补,美味人生,美女三千,怎么能只取一瓢饮?
  • 木叶莘莘

    木叶莘莘

    他于她,是恨之入骨;她于他,是爱之如命。撕开兄妹这层伪装,他们只是仇人。她说:“哥哥,你怎么不去死呢?”他笑得绝望:“黎沐,你离不开我的。”
  • 儿子和情人

    儿子和情人

    矿工瓦尔特原本性格开朗,充满活力,后因酗酒而日渐沉沦。妻子格特鲁德失望之余,转而将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长子威廉又不幸早夭,遂对次子保罗产生了强烈的感情。面对情感变态的母亲,以及两个各有其不同恋爱观的女友,年轻的保罗一时颇感迷惘。
  • 制霸老公,请放手

    制霸老公,请放手

    她为了保住父亲生前的心血,被迫和他分手。从此他们形同陌路却又日日相见。他和别人相亲高调喊话,让众人关注。“相亲就相亲,我不在乎,我不在乎,我不在乎!”她无动于衷。正式订婚时她却意外出现,包中藏刀。“你敢和别人结婚,我就敢死在当场。”“张兮兮,是不是我把手里的股份给你,你就会和我睡。”他邪魅的问道。“你就不能把股份分几次给我,多睡几次!”捂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