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255400000022

第22章 做人(5)

阿那托·法郎士曾言:“只有一件事可以使人类的思想感到诱惑便是烦闷。绝对不感到烦躁的心灵令我厌恶而且愤怒。”的确,在历史上,每个灿烂的文艺时代,总是由不安的分子鼓动激荡起来的!古典派和浪漫派一样,不过前者能够遏止烦闷,而后者被烦闷所征服罢了。在个人的体验上,心境的平和固然是我们大部分人所渴望的乌托邦,但这种幸福只有睡在坟墓里叹了最后一口气时才能享受。而且,就令我们在生命中获得这绝对的平和(它的名字很多,如宁静、休息等),我们反而要憎恨它;失掉了心的平和,我们又要一心一意地企念它:这是人类永远的悲剧。不独如此,人类的良知一朝认识了烦闷的真价值,还幽密地在烦闷中感到残酷的喜乐。

西方的医药上有一句谚语:“世界上无所谓病,只有病人。”《世纪病》的作者乔治·勒公德把现代青年的骚乱归之于现代社会的和思想上的骚乱;这无异是“世界上无所谓烦闷,只有烦闷的人”的看法。固然,我们承认他有理。在一班所谓健全的,尤其是享受惯温和的幸福的人眼中,烦闷者是失掉了心灵均衡的病人。然而要知道,烦闷的人是失掉了均衡,正在热烈地寻找新的均衡。他们的欲望无穷,奢念无穷,永远不能满足,如果有一班自命为烦闷者,突然会恢复他们的宁静,那是因为他们的烦闷,实在并不深刻,而是表面的、肤浅的。真正在苦闷中煎熬的人绝不能以一种答案自满,他们要认识得更透彻、更多。他们怕找到真理,因为从此以后,他们不能再希望一个更高卓的真理。唯有“信仰”是盲目的,烦闷的人永远悲苦地睁大着眼睛。

每个人在他生命中限制自己。每个人把他要求解决的问题按照他自己的身份加以剪裁。这自然是聪明的办法。他们不愿多事徒劳无益的追求。实在,多少代的人类曾追求哲学、伦理美学等的理想而一无所获!然而没有一个时代的人类因此而停止去追求。因为他们觉得世俗的所谓“稳定”、“宁静”、“平和”,只是“死”的变相的名称。“死”是西方人所最不能忍受的,他们极端执着“生”。

烦闷的现象是多方面的,又是随着每个人而变动的。从最粗浅的事情上说,每个人想起他的死,岂不是要打一个寒噤?听到人家叙述一个人受伤的情景而无动于衷是非人的行为。因为,本能地,人类会幻想处在同样的境地,受到同样的痛苦。同样,一个人在路上遇到出殡的行列,岂非要兔死狐悲地哀伤?一切的人类真是自私得可怜!这自然是人类烦闷的一种原因,心理病学家亦认为烦闷是一种感情的夸大,对于一种实在的或幻想的灾祸的反动,可是认为烦闷是对于不测的事情的简单的恐怖,未免是肤浅的、不完全的观念。因此对于病态心理学造诣极深的作家,如保罗·布尔热(Paul Bourget)亦不承认心灵上的病,是完全由生理上的病引起的。生命被威胁的突然的恐怖,在原始民族中,确是烦闷的唯一原因。可是民族渐渐地长成以至老大,他的烦闷亦变得繁复、精微,在一班普通人的心目中也愈显得渺茫不可捉摸。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自然承认有若干病的影响存在着,但除了病态心理学家的物的解释以外,还有精神上的现象更富意味。

人类在初期的物质恐怖以后,不久即易以形而上的恐怖。他们怕惧雷鸣,远在怕惧主宰雷鸣的上帝以前。原始时代的恐怖至此已变成烦闷,人类提出许多问题,如生和死的意义等。被这些无法解答的问题扰乱着,人类一方面不能获得宁息,一方面又不能度那丰富的追求生活,于是他祝祷遗忘一切。柏斯格说过:“人类有一种秘密的本能,使他因为感到苦恼的无穷尽而到外界去寻觅消遣与事业;他另有一种秘密的本能,使他认识所谓幸福原在宁息而不在骚乱。这两种矛盾的本能,在人类心魂中形成一种渺茫的计划。想由骚动达到安息,而且自以为他得不到的满足会临到,如果他能够制胜他事业中的艰难,他便可直窥宁息的门户。”

这种烦闷的形而上的意义固是极有意味的,但它还不能整个地包括烦闷。烦闷,在人类的良心上还有反响——与形而上的完全独立的道德上的反响。例如,责任观念便是烦闷的许多标识之一。假定一个作家在创作的时候,为使他的文章更为完满起见,不应该想到的著作对于群众将发生若何影响的问题,然而一本书写完之后,要作家不顾虑到他的书将来对于读者的影响是件不可能的事。

原载一九三三年一月一日上海《时事新报》

历史的镜子

近人用史料写一般性的论文而汇成专集的,在上海还只看见吴晗先生的《历史的镜子》一种。它不是一部论史的专著,而是以古证今,富于现实性、教育性、警告性的文集。全书十七篇短文,除两三篇外,大都以吾国黑暗的史料做骨干;论列的范围,从政治经济到思想风尚,可说包罗了人类所有的活动。不过这些被检讨的活动全是反面的,例如,“政出多门,机构庞冗,横征暴敛,法令滋彰,宠佞用事,民困无告,货币紊乱,盗贼横行,水旱为灾等”,外加一个“最普遍最传统的现象——贪污”。因为作者是治史的学者,材料搜集相当丰富:上至帝皇卿相,下至门丁衙役,催征胥吏,那副丑态百出的嘴脸,都给描下了一个简单而鲜明的轮廓,在读者心头唤引起无数熟悉的影子:仿佛千百年前的贪官污吏,暴君厂衙,到现在都还活在那里,而且活得更有生气,更凶恶残忍,因而搜刮得更肥更富了。本来,生在今日的人们,什么稀奇古怪的丑事听得多、看得多,身受其苦的也不可胜数,所以对汉灵帝明神宗辈的贪赃枉法,也觉得稀松平常,情理得很。但在一个深思之士,偶尔揽镜,发觉眼前种种可悲可痛的事原是由来已久,“与史实同寿”时,便不由不凛然于统治阶级根性的为祸于国家人民之深远惨烈,而觉悟到非群策群力,由民众自己起来纠正制止,便不足以挽救危急的国运。

在这一点上,本书的作用绝不止于暴露,也不止于以过去的黑暗反映现在的黑暗;作者不但在字里行间随时予人以积极的暗示,且还另有专篇论列人治与法治的问题。历史上君权的限制一文,尤其有意义:它除了纠正近人厚诬古人的通病,还历史以真面目外,并且为努力民主运动的人士供给了很好的资料,同时也给现时国内的法西斯主义者一个当头棒喝。自汉至明,尤其是三唐两宋,君主政体纵说不上近代立宪的意义,至少还胜于十三世纪时英国大宪章的精神。君主的意志、命令、权力,广泛地受着审查、合议、台谏和信天敬祖的传统限制,和今日号称民国的政府相比之下,不论在名义上或事实上,法治精神皆有天壤之别。历史上政治最黑暗的时代,都不乏大小臣工死谏的实例;近人很多以“忠于主子”、“愚忠”一类的话相讥;其实他们的“忠君”都有“爱国”的意识相伴;而且以言事得罪甚至致死的人,维护法律维护真理的热忱与执着,也未必有逊于革命的志士烈士或科学界的巨人如迦里莱之流。反观八年抗战,版图丧失大半,降贼的高官前后接踵,殉职死事的将吏绝无仅有;试问谁还能有心肠去责备前代的“愚忠”?另一方面,汉文帝、魏太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一流的守法精神,又何尝是现代的独裁者所能梦见于万一的!而这些还都是五十年来举国共弃的君主政体之下的事情。

当然,本书以文字的体裁关系,多半是大题小做,像作者所说的“简笔画”的手法;对各个专题的处理,较偏于启示性质;在阐发探讨方面的功夫是不够的,结论也有过于匆促简略的地方,甚至理论上很显著的漏洞亦所不免。例如“论社会风气”,作者篇首即肯定移风易俗之责在于中层阶级;后来又把中层阶级的消灭列为目前几种社会变化的第一项;结论却说:“在被淘汰中的中层集团,除开现实的生活问题以外,似乎也应该继承历史所赋予的使命。对于社会风气的转移尽一点力量。”这种逻辑,未免令人想起“何不食肉糜”的故事。这等弊病,原因是作者单纯地依赖史实,在社会科学——尤其是经济方面的推敲不够透彻不够深入。“治人与治法”,“历史上政治的向心力与离心力”诸篇,一部分也犯了这个毛病;而视野的狭隘,更使论据残缺,分析难期周密。

本书的前身显然是刊登杂志的文字;每篇文字写的时候都受时间与篇幅的牵掣,不容作者尽量发挥,这是可以原谅的;但为何他在汇成专集时不另花一番整理、补充、修正的功夫呢?“生活与思想”,“文字与形式”,“报纸与舆论”,虽在某程度内可做历史与现实的参照;但内容更嫌简略,多少重要的关节都轻轻丢掉了,与本书其他各篇很不调和;即编次的地位也欠考虑。这最后一点且是全书各篇的通病。

至于以史料的研究,用为针对现实的论据,在从前是极通行的,从习作文章起到策论名人传世的大作,半数以上都用这类题材。自从废止文言以来,史论就冷落了。但在目前倒利多弊少,颇有提倡的需要。第一,学术和大众可因此打成一片,尤其是久被忽视的史学,更需要跟大众接近:“鉴往知来”,做他们应付现实摸索前路的指南针。第二,在风起云从,大家都在讨论政局时事的情况之下,空洞的呐喊,愤激的呼号,究不及比较冷静、论据周全的讨论更有建设性。第三,吾国史学还很幼稚,对于专题的研究仅仅开端,即使丢开现实价值不谈,这一类的整理讨论也极有意义。关于明末的异族侵略史,清代的文字狱,到辛亥革命之前才引起大众的注意;当时倡导的人不过为了政治作用,结果却不由自主地帮助了近代史的发掘。第四,即使牛鬼蛇神之辈不会读到这类书,读了也绝不会幡然醒悟,痛改前非,至少这种揭破痛疮的文字的流传,也可促成他们的毁灭。否则,何至于连“外国的法西斯不许谈,历史上几百年前的****黑暗也不许谈……甚至连履春冰,蹈虎尾一类警惕的话也不许发表”?魑魅魍魉是素来怕照镜子的,怕看见从前虎狼的下场预示他们的命运,同时更怕民众在镜子里见到他们的原形和命运。

所以,即使瑕瑜互见,也是瑕不掩瑜:《历史的镜子》仍不失为胜利以来一本极有意义的书,应当为大众所爱读。我们并希望作者继续公布他的研究成绩,即是像附录内所列的十八则史话和十二则旧史新话,也是值得大规模地搜集、分析而陆续印行的。

所谓人道

美军在广岛上投下第一颗原子炸弹后,梵蒂冈教廷首先表示“极沉痛的”印象,英美人士也纷纷响应,为人道呼吁,认为残酷至极,应速制止。真难得世界上还有这些仗义执言的人!博爱怜悯的精神尚未绝迹,总算是人类的福音。对战争中的敌人都不忘慈悲,伟大更可想而知。黑暗已成过去,光明即将来到,岂不懿欤!

不幸我们的理解力和记忆力还没消失,欣幸之余,不免想到一些史实,引起许多疑问。

第一,惨酷之事不胜枚举,为何单单检举这颗原子炸弹?

第二,为何我们受到敌人难以形容的虐害时不发一声,而我们还击敌人时倒引起偌大的同情?说人类真有这种以德报怨的宽大胸襟,真有爱敌人爱到这种地步的基督精神,恐怕最乐观的人也不敢相信。

第三,为何同是残杀,施之于异时异地异民族,就不成其为残杀而不复予人“极沉痛的”印象?

例如,济南惨案,堂堂外交官蔡公时被割耳黥首,凌迟处死(最近又有杨光泩和朱少屏在马尼拉被惨杀之事);又如,五卅惨案,手无寸铁的青年学生,横死南京路;那时节,倘不是世界正义人士尚未降生,就该是我们的狗命不足挂齿。因为义和团杀害了外交使节和传教士,整个国家就得签城下之盟,从帝国到庶民都得代凶手赎罪。可见惨案有大小之别,被难者有种族之分:人类的同情心本来有限,只能节约,不可浪费。问题就是不知道大小与种族的标准如何。否则,定是人的同情心像歇斯底里一般也有它的周期性,若有若无,忽隐忽现,弄得人一下子义愤填胸,一下子熟视无睹。

假使杀人行为的应否谴责,当以被害者人数多寡而定,那么多寡的标准如何?伤五命十命的凶手,和只伤一命的凶手,该处以怎样不同的死刑?

假使杀伤非战斗员才是战时人道主义的起点,那末,从古以来,有哪一次或大或小的战争不曾伤害过平民?这一次的战争先后已历八年,血流成河,尸横遍野,还不足以形容它的残酷,正义之士为何缄口不言?

假使残酷的程度方为决定同情心的主因,那么今日人们所谴责的是否便是最残酷的?高等动物的杀戮虐害,大致可分三类——第一类是直接痛快地处死:毒酒,腰斩,枭首,枪决,电刑,以及旧小说里的板刀面,馄饨,外国的断头台,吊架,方式虽多,目的则一,连杀人器具最完备的战争,也无非希望对方速死罢了。第二类是慢条斯理地处死:好比猫儿玩耗子,放一下,咬一口,要对方死得慢,死得惨。钉耶稣的十字架,焚烧异教徒的火刑,都属此类。第三类是既不许死,也不许活,晕厥了得救活,救活了得叫他晕厥;目的是要对方受难,越酷烈越长久越好。落伍的夹棍,老虎凳,新式的灌水,上电,用狼犬毒蛇咬,用长长的竹刺插进指甲,用各种毒液注射静脉等,皆在此列。凭我们简单的脑筋想,叫人不死不活的毒刑该是残暴之尤,其次才轮到钉十字架和火烧,因为犹太人并没把基督钉第二次,异教裁判所的法官,也无法把烧死的人救活过来再烧一次。直接痛快的死刑,在残酷的名单上应该列在最后,而教人死得最快的更当列在最后的最后,因为痛苦最少最短,甚至来不及有痛苦的知觉。然而仁人君子感到“极沉痛”的,并非拉锯式的炮烙之刑,倒是说时迟那时快的“电击式”的处决。

推其原因,大概人类为了生存斗争,几千年来慈悲心已经全部冻结。不是尸积如山,长年恶斗,他就不会疾首蹙额。“特工”的拷掠,集中营的酷刑,尽管比地狱还可怕,尽管在世界上天天发生,炮火的声音尽管年复一年地继续,大家可以不闻不问,直要到毒气和原子炸弹出现,才悚然而惊,矍然而起,大声疾呼地宣告末日临头。火不到燃眉不会着急:这是人类永久的悲剧。只见其大,不见其小,只见其骤,不见其渐,人类活到现在不曾进步多少。在“九一八”的时候,东北人民所受的苦难若被阻止,也许八年的战祸可以幸免。希特勒党徒虐害民主主义者和犹太人的酷刑倘被及时注意,纳粹主义恐怕不会如此根深蒂固,使欧洲民族遭受如此重大的牺牲。零星琐碎的残暴,几千年来都被放过了,才促成今日大规模的最新式屠杀,使百万生灵代前人偿还血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涓滴之水,可成江河,忘记了这两句名言,终有一天把地球翻身。

同类推荐
  • “两浙”作家与中国新文学

    “两浙”作家与中国新文学

    本书以“两浙”地域文化视角来探讨“两浙”作家与中国新文学的内在关联,目的是要努力地揭示出在中国新文学的发展过程中,“两浙”作家为什么会整体性地崛起的文化根源,并试图结合文化原型和母文化的孕育功能,以及地域文化的“集体无意识”积淀等特点,探讨“两浙”作家在新文学发展中的思想理念、价值建构、心路历程、精神轨迹和艺术探索等各个方面的表现,以及为中国新文学发展所作出的历史贡献,以确立他们在中国新文化、新文学发展史上的崇高地位。本书的部分章节已经以论文的形式在相关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 诗心如莲

    诗心如莲

    本书是诗集,分“幻影随心”“真迹如铭”“桃林杏苑”“心香一缕”和“雨湿尘埃”等辑。
  • 忘了归来

    忘了归来

    本书作者砺平是沁水籍“三平美女作家”之一,长期固守沁水本土,笔涉诗歌、散文等领域,有诗文集《哪种离别不忧伤》面世。另两位是葛水平和杨平。葛水平是名扬全国文坛的一级作家,现任长治市文联主持工作的副主席;杨平在杭州打拼,出版了《人文晋城》上下册,在晋城轰动一时。
  • 诗的见证

    诗的见证

    本书乃米沃什应哈佛大学诺顿讲座之约所做的六次讲演的结集。米沃什关于诗歌的见证功能的阐释极其精辟。借助这本小册子,米沃什论述了诗歌之于时代的重要性。米氏所言并非老生常谈,他提醒世人关注的恰恰是诗歌的一个古老的传统,同时对于二十世纪的反省为这一思考维度提供了更为明晰的指向。
  • 斯大林与文学

    斯大林与文学

    研究斯大林作为政治家的生平和活动的著作不可胜数,而“斯大林与文学”还是一个新课题。本书是研究斯大林文学思想和文学活动的专著。内容包括:斯大林的文学思想,即斯大林的文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关于文学的主要论述;斯大林领导文学的活动,其中包括他制定和实行各种文学政策的过程以及他对一些文学作品的评论;斯大林与作家的关系,包括斯大林与老一代作家和诗人的交往,与苏维埃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作家的联系,对“同路人”作家的态度等。
热门推荐
  • 恶魔少爷的暖心女仆

    恶魔少爷的暖心女仆

    他在众目睽睽之下吻了她,让她成为了许多女生的情敌。回到墨家也要看他的脸色生活,每次想要离开,都被他带回来。芯涵回与哪位男神牵手呢?
  • 我就喜欢,不那么好的你

    我就喜欢,不那么好的你

    萧临:青春是一场萎靡而华丽的盛宴;破灭的轮舞曲已经敲响,华美的晚餐准备就绪,那闻到香味的食客,已经在路上。夏凉炎:我这辈子最糟糕的事,是在人生最璀璨的花样年华里遇见了蓝格那个混蛋;可是我却如此感谢这个混蛋,没有他,我如何能够参与一场,别样的另类年华?林乔:嗤,矫情。可我就喜欢,不那么美好的你们。
  • 无闲

    无闲

    人世纷纷,何来善恶;既无善恶,谁下无闲。
  • 为人处世36计

    为人处世36计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册,文章中除对各计进行了解详细的讲解外,还进行了具体分析及列举了其在实际运用中的相应例子。以清晰、灵活的方式再现了三十六计在古今中外的应用。
  • 哈佛给学生的25条成功箴言

    哈佛给学生的25条成功箴言

    本书是一部通过综述百年哈佛经典哲学来滋润学生心灵的励志读物。书中讲述的25条箴言涵盖做人、做事、学习、沟通、交往、习惯等多个方面,其内容充分诠释了哈佛大学教育理念中的精髓和哈佛精神的要旨,激发学生和家长以及广大读者对社会、人生进行全方位思考,从中获得智慧的营养,从平庸走向非凡。
  • 蒙求集注

    蒙求集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神兵纪元

    神兵纪元

    武林中永远不会缺乏神兵利器,就像武林中永远不会缺少传说一样。
  • 天道进化传

    天道进化传

    当无情的天道有了感情之后,天道还是天道吗?世界又该如何发展呢?看一位现代宅男成为一方小世界之灵之后的进化之旅……
  • NBA光荣之路

    NBA光荣之路

    1946年伊始,NBA从蹒跚起步成长为今天的巨人;三千七百多位球员,或曾籍籍无名或曾惊天动地,但在各自球队历史上都抒写了浓浓的一笔;中锋、前锋和后卫五大位置的纵横捭阖,三十支球队或起伏,或中兴,或辉煌的崎岖发展,每支球队当家球星的人生轨迹,五十位名人堂成员的历历神迹,洗尽铅华的禅师,淡定优雅的莱利,还有点燃一支雪茄的红衣主教,在余烟袅袅中从容地赏着王朝的轨迹,一部记录NBA发展的资治通鉴,一部记录人迹和神迹的四库全书,NBA光荣之路》带你领略巨星的前世、传奇的倒影……
  • 金箓十回度人午朝转经仪

    金箓十回度人午朝转经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