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311100000025

第25章 明清时期(7)

“说得好。”林宾日正在读《宋史·李纲传》,立即放下手中的书紧接着说:“做一个好男儿,就得努力读书,向书上的好人学习,比如像这位李纲,说来也是我们的同乡。你要是能学到他那样忠贞报国,我们就高兴了。”

林则徐过去曾听父亲介绍过李纲,还有和李纲同时代的宗泽、岳飞等民族英雄的故事。这次又听到父亲让他学习李纲,就很有点激动地表示:“我一定要照你们的话去做,长大了为国家效劳。”父母亲都满意地笑了。

林则徐忽然又说:“爹爹,我有一件事要请你答应。”

“什么事?”林宾日有点不知所措。

“好多大同学都开始做文章了,我也要你教我写文章。”

“你年纪太小,过几年再说吧!”

“不,写文章不在年龄大小,写文章要有自己的看法。我想只要父亲常给我开导、点拨,我是能写的。”

林则徐认真地说。

林则徐从小读书,喜欢发问,经常向父亲提出看法,而且还很有点自己的见识。林宾日为此也就答应了他。

第二天,林宾日带林则徐到私塾,开始教他做文章,还出了,作文题目。

几个月后,林则徐的文就写得很不错了,于是7岁的孩子就能写得一手好文章的消息很快传开了。私塾的东家好心地招呼林宾日:“这样早写文章,你可要把孩子弄傻的。”

林宾日满有信心地说:“我熟悉我的儿子。他是一个很有思想的孩子。

我这样做,不过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罢了。”

林则徐10岁那年的一天晚上,他家来了一个穿长衫的中年人,是林宾日的好友林希五。林希五也是一个穷秀才,为人耿直,嫉恶如仇。林希五进屋后从袖子里摸出一条纸卷,交给林宾日。林宾日打开纸卷,原来是一首民谣:

伍老官不正,两狮要金钱,两台黑暗暗,唯只烛光明。

林希五介绍说:“这是我在市场上抄来的。”林宾日拍案长叹,“不要脸!不要脸!”林则徐在一旁,不明白所以然,他诧异地问:“林伯伯,这里讲的是什么呀?”林希五耐心地对林则徐解释说:“‘伍老’,就是那个闽浙总督觉罗伍拉纳。‘两狮’就是本省的布政使和按察使,‘两台’就是抚台、镇台。这些国家一二品大员乌烟瘴气,漆黑一团,老百姓所见到的光明,只有那些蜡烛了。”

林则徐听了很是气愤:“我长大了,一定要惩罚这些贪官污吏。”

“令郎果然有志向,将来定是前程万里。”林希五抚着林则徐的肩头感叹地说。

“老兄过奖了,小孩子能懂些什么。不过,我平常倒也常教导他要做好人办好事。但如今八闽之地吏治这样败坏,真令人担忧。”林宾日说。

“那不怕!中华自古多英豪,就像李纲那样的人物,他也是一个书生,一个书生都敢担负起保卫京都、抗拒外侵的大任,要是国家多难,自然会有许多人敢于挑大梁的。”林则徐插话说。

“说得好!”林希五向林宾日称赞林则徐,“老兄真是因材施教呀,我从令郎身上看到了国家的希望。”

林宾日平时严格要求自己,在言行方面注意给儿子树立榜样。在日常生活中,林宾日很节俭,但亲朋、邻居有困难时,他却总是解囊相助。林宾日经常告诫儿子:“不妄与一事,不妄取一钱。”一次,一个土豪用重金想走林宾日的后门,为其保送文童,被林宾日严辞拒绝。他说,花自己劳动挣的钱踏实,花不干净的钱可耻。

父亲的言传身教在林则徐幼小的心灵里转化成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令人可喜的是,林则徐长大后以身许国,为国家做了很多好事,还以禁烟抗英的壮举而让世界震惊。同时他也因治家严谨、教子有方而被人们称道。据说他为官时常匹马上任,把妻子和孩子留在家乡,平时教育子女主要通过鸿雁传书,但即使这样他仍然将孩子教育得很好。

我国的封建社会中人们都把读书看得很重,正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林则徐却不然,他一方面教子要敬师勤读;另一方面教子学种庄稼,向儿子灌输“农民为世间第一等最高之人”的思想,督促他们“黎明即起,勤学稼穑”,可谓用心良苦。

林则徐强调读书贵在用世,即读书的目的在于为社会做出贡献。他告诫儿子既不能只读死书而全无阅历,也不可阅历深,而才学薄,而要做到读书和实践并重,指望儿子既有真才实学,又能为社会多作贡献。

林则徐要求子女像自己一样,为官刚正不阿、清正廉洁,不为功名利禄所累,绝不要在奉禄之外,妄取民间或下属一文一毫。正如他留在家中的一副对联所述:

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曾国藩教育后辈德才为上

清代名臣曾国藩是晚清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37岁任礼部侍郎,后任总督,殿阁大学士,直到封侯拜相,并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都有独到的贡献和见解。

尤其是曾国藩的家教之道更是令后人传诵。

曾国藩在家中是长子,他的教育思想对其兄弟及子女都有很深的影响,有句俗话说:富贵过不了三代。但曾国藩靠着教子以勤奋俭朴的家风,使得自己的家族长盛不衰。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精通诗文书画,在清代末年,他自己刻苦学习英语成为一名出色的外交官。在处理西北边境危机中,曾纪泽凭着其斗志和谈判艺术舌战强敌,从沙俄口中夺回了伊犁城,从而取得清末外交史上唯一的一次胜利。次子曾纪鸿喜爱自然科学,在数学研究上造诣更深,只可惜中年早逝。

难得的是,曾国藩不仅使儿子成材,其孙辈曾宝荪、曾约农等也都成为当时的教育家和学者。据调查,曾国藩及其四兄弟家族,绵延至今的200年间,共出现有名望的人才240余人,没有出现一个纨绔子弟。如此长盛兴旺之家,在古今中外皆属罕见。

其原因当归于曾国藩的教子有方。

无论工作怎样忙,曾国藩都不忘教育子女。曾国藩身居要职,公务繁忙,且长年在外,无法经常督促子女,于是写信成为他教育子女的重要手段。

有时即使工作到深夜,他也要抽空阅读子女的书信,并督促子女勤俭向学。

在家庭教育中,曾国藩提倡勤俭谦劳的精神,并极力反对奢侈懒惰。曾国藩本人虽位列三公,但他对兄弟、子女总是严格要求。他从不准许子女睡懒觉,不准子女积钱买田,不准子女斥仆佣、轻慢邻居,穿衣也禁止华美;还教育子女敬老爱幼,不能仗势欺人。

在家里男要扫地、种菜,女要做饭、织布。妻子女儿跟他同住江宁(今南京)两江总督府时,他规定她们白天下厨做饭菜,夜晚纺纱织麻到深夜,而且天天如此。曾国藩的日常饮食总以一荤为主,非客到则不增一荤;其穿戴更是简朴,一件青缎马褂一穿就是30年。

身教重于言教,曾国藩每天自晨至晚都勤奋工作,从不懈怠,主要公文几乎都是自批自拟。晚年时他右目失明,仍然天天坚持不懈写日记,直到临死之前一日才停止。这些都给子女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曾国藩教育子女不谋做官发财,只求读书明理。在封建社会谋出路的捷径就是做官,当时官僚子弟都想凭借权势挤入官场,曾国藩却再三叮嘱子孙:我不愿儿孙为将领,也不愿儿孙为大官,只希望你们成为饱读诗书、明白道理的君子。在他看来,能做到勤劳节俭,自我约束,吃苦耐劳,能屈能伸的,就是有德有才的人。

从曾国藩兄弟之后,曾家再没出领兵打仗的将领,为官者也不多。他们绝大多数勤俭好学,并留学英美等国的名牌大学,学贯中两,成就卓著,成为教育界、科技界、艺术界的名家大师,饮誉五洲四海。但这从根本上都要感谢曾国藩正确的教育之道。

总的来看,曾国藩在教子上有三个方面给人启迪:

1,教育子孙读书的目的在于明白事理他致力于培养孩子们读书的兴趣,注意观察他们的天赋、潜能,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培养、雕塑。他认为一个人只要身体好,能吟诗作文,能够明白、通晓事理,就能有所作为,就不愁没有饭吃,就会受到人们的尊敬。

他认为当官是一阵子的事,做人是一辈子的事;官衔的大小不取决于自己,而学问的多寡则主要取决于自己。

2,教育子孙要艰苦朴素曾国藩在京城时见到不少人家的子弟奢侈腐化,挥霍无度,胸无点墨,且目中无人。因此,他不让自己的孩子住在北京、长沙等繁华的城市,要他们住在老家。并告诫他(她)们:

饭菜不能过分丰盛;衣服不能过分华丽;门外不准挂“相府”“侯府”的匾;出门要轻车简从;考试前后不能拜访考官,不能给考官写信,等等。

因此,他的子女因为自己的父亲是曾国藩反而更担心自己的言行不够检点、学识不够渊博而损害自己父亲的声誉。

所以他们磨砺自己,迎难而上、奋发图强。

3,身教重于言教曾国藩很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凡要求小孩要做到的、先要求自己做到,他生活俭朴,两袖清风。传说他在吃饭遇到饭里有谷时,从来不把它一口吐在地上,而是用牙齿把谷剥开,把谷里的米吃了,再把谷壳吐掉。他要求曾纪泽、曾纪鸿也这样。他一有时间,就给小孩子写信,为他们批改诗文,还常常与他们交换学习、修身养性的心得体会。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曾国藩既是父亲又是朋友;既是经师又是人师。他赢得了孩子们的尊敬和爱戴,他的孩子们都非常钦佩、崇拜他,把他视为自己的人生偶像和坐标。

同类推荐
  • 与时代同行

    与时代同行

    立独行的思想者精神家园的守护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一次文化盛宴。本书回顾作者三十年的思想和文字历程,其中有一个转折点,从专业研究兴趣上说,从语言哲学转向了政治哲学;从社会文化立场的表述上说,从为改革开放摇旗呐喊变为既支持、又反思,在表示应当坚持改革的同时,更为注重改革中社会公正和人民利益的内涵。其中,不变的则是始终要求思想解放,继承和发扬“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的启蒙、民主、科学、理性。
  • 野菊花

    野菊花

    野菊花,经风雨,傲霜冻,鲜艳美丽,芳香迷人;花中强者,品质高洁,多好的野菊花!它是浓缩作者七十余年生活历程的真实写照,又是他们夫妻神圣而纯洁爱情的象征。作者以野菊花作书名,含义深刻。
  • 斑色如陶(在场主义散文丛书)

    斑色如陶(在场主义散文丛书)

    《斑色如陶》是作者近年来的散文优秀作品的结集。作者以朴实|智慧的语言,记述了往日的生活轨迹,字里行间可见作者对生活的深切体验。
  • 我与书的故事3

    我与书的故事3

    本书是“世界读书日”征文大赛作品集,宁夏青少年围绕“我与书的故事”这一主题讲述自己的读书方法、读书风貌、读书经历,回顾读书对自己成长的影响。分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入选作品千篇,编辑将其编校加工整理成书。本书能让同学们乐于读书、勤于读书,让书记的墨香弥漫在学生的成才之路。
  • 画脸

    画脸

    本书以小见大,由小而大,虽小胜大……这些词道破了本书的文体特质与创作真谛,同时,也真切地勾勒出了抚州文学以小之大说汇大系、以小之文体成大势、以“小”之创作立大家的鲜明特色。《画脸》通过精巧的构思,片段性地撷取某个故事情节、某个生活场景,巧妚地高浓度反映出生活的种种……
热门推荐
  • 婚姻逆袭:爱情中转站

    婚姻逆袭:爱情中转站

    他和她,注定要有一场故事。这场故事就从春天开始。当柳树刚开始泛绿,当桃花刚开始娇艳。一切的一切都有一个开始,而爱情,总是开始的让人如此动情。他和她,就这样毫无预兆的相遇了。相遇的时候呢?忘记了是什么季节,但那感觉,就直接就如海棠灿烂的时节,连空气中都弥漫着感动。
  • 中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第1卷)

    中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第1卷)

    微型小说,在我国虽然自古有之,如《世说新语》《唐元话本》《聊斋志异》等,但一直属于短篇小说的范畴,未能从短篇小说中独立出来。 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人们生活节奏加快,读者没时间看长篇大论,喜欢看短小精悍的小说。微型小说便很快盛兴繁荣起来,受到读者的喜爱。因而一些报刊纷纷开辟微型小说栏目,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发表微型小说的报刊有两千家左右,每年发表的微型小说达七八万篇。 《中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以微型小说是一种独立的文体的眼光,重新审视了过去混杂在短篇小说中的微型作品,精心筛选了一个世纪以来的微型小说经典佳作。较之近来出版的一些标榜微型小说经典选集,更具有综合性、经典性和权威性。
  • 历代律令(上)

    历代律令(上)

    由竭宝峰、刘心莲、邢春如、李穆南编著的历史之谜系列丛书共32分册,用来阐述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并揭示古代历史长河角落中最为隐秘的部分。
  • 731系统:女配要逆袭

    731系统:女配要逆袭

    简介无能,原谅主角们的名字,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我需要做什么?”白晶晶看着黑洞洞的四周,问到。【叮.逆袭女主。】“怎么逆袭?”【叮.抢男人!】“……………”我们的宗旨是:把女主的男人抢光光!把女主的男人送给其他用情至深的女配!让女主什么都没有!打败所有的伪莲花!
  • 对不起我的平凡世界

    对不起我的平凡世界

    我不漂亮也不美丽,只是平凡罢了。我也希望在这个城市里“遇一人而白首,择一池而终老”!但这个城市,一个女人,急急忙忙的过客,只是来过一下子,影响我一辈子!泪无情地流过我的心房,我的青春被爱情所挥霍的地方,一步一步走向一条复仇的不归路!
  • 樱花变奏曲

    樱花变奏曲

    4月17日,每年的这一天,在新樱高校总能目睹一幕令全世界都叹为观止的奇观。——粉色的樱花,漫天飞舞着,像一片粉色的海洋一样汹涌澎湃,笼罩着整片天空,又犹如一位位花枝招展的美丽少女,千篇一律地摆动着轻盈的舞步,粉色的樱花伴随着纯净的白羽天使降临在人间,仿佛瞬间为大地披上了一层纯洁至净的圣装。伴随着不知何处吹来的轻轻凉风,某个角落响起了欢快的音乐,人们由此便踏入了这一片粉色的汪洋大海之中,走进一个纯洁的樱花的世界去了。于是,这一篇关于樱花故事的扉页就这样翻了开去……
  • 备急灸法景宋本

    备急灸法景宋本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风雨琉璃倾城夜

    风雨琉璃倾城夜

    我想上个世纪的中国,在那个年月,应该是没有什么东西能够超越家仇国恨山河沦丧的。可是一个人爱上另一个人应该是不需要什么理由的。爱情是很奇妙的一件事,它足以让一个人包容另一个人所有的优点和缺点,也足以让一个人不问世事甘愿身败名裂。......警备司令部。女子身穿一身墨绿色旗袍,静静的坐在会客室里。主位的男人,喝了口茶,徐徐开口“顾小姐,先生说了,救左先生的方法已经告诉您了,嫁给先生。他可以寻一回私。”......
  • 神之试验地

    神之试验地

    你可曾想过,在那无边无尽的宇宙中,有这么一群人,为了生存的星系而游走在死亡的边缘。你可幻想过,在那万千世界中留下只属于你的传奇故事。修真,斗气,魔法,未来世界,看来自地球都市的林鹏如何化身为魔,只为了心中最后的执念。“只有染满鲜血,我才能托起那颗蔚蓝色的星球。”
  • 海贼王之游戏人生

    海贼王之游戏人生

    楚寒重生到了这海贼肆意纵狂的世界,带着dnf的游戏系统。“前世的我只是旁观,今生,我也要好好体会下这波澜壮阔的世界,这自由、冒险和梦想的时代!武之魂,剑之玄,枪之奥,法之义!阿拉德的绚丽与这片大海的碰撞,会是怎样的一番体验,真是让人期待啊~”——罗德·c·洛迪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