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311100000036

第36章 近现代时期(11)

女儿陈珊珊上小学时,不光要学好学校教的功课,母亲还要她学弹钢琴,钢琴老师留下的作业,母亲都要过问,并严格督促她一丝不苟地完成。

陈珊珊有段时间想打退堂鼓,母亲不仅不同意,反而对她要求更严格了。

陈珊珊是听话又诚实的孩子,既然母亲嘱咐要按老师的布置做,每天必须弹奏多少时间的琴,她就老老实实地完成。隔壁******家的邓榕、毛毛也在练钢琴,但她们的妈妈卓琳要求孩子就比较宽松,所以邓榕常常在陈珊珊未练完琴就过来约她去玩。孩子们总是爱玩的,这时陈珊珊总是从心底羡慕邓榕,但她还是强忍住欲望,直到练够了时间才一起出去玩。

陈毅经常以谈心的方式让子女了解革命前辈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从而沟通两代人的心灵。1963年8月间,陈毅就先后四次和儿子谈话,他向儿子讲述家史,他还谈了外祖父给他的印象。正是与外祖父的接触,使他看透了官场上的那些人物的丑恶面目,开始对腐朽没落的旧中国的政治制度有了认识。

陈毅又回忆了自己参加革命的经历。由于地主家庭出身,家庭没落了,受人歧视,才感到社会的不公平,有了模糊的反抗意识。又由于接受了洋学堂的教育,感到必须向西方学习,才能变弱国为强国。这时,心里萌发出一种民族责任感。到了西方,受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工人运动的影响,崇拜自由、平等、博爱。每到星期天,看到法国的工人也系领带,逛公园,参加舞会,看不出受压迫的样子,认为要学法国,学资产阶级。可是不久参加了勤工俭学,深入到贫民窟里,才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肮脏和工人的悲惨生活,从而对资产阶级有了新的认识。

陈毅还检查了当时自己思想上的矛盾,封建思想和资产阶级思想斗争很激烈。在法国既接触了马列主义,又想当博士,进入上流社会显赫一下,荣宗耀祖。正在这徘徊之际,他找到丁共产党,接受了马列主义的真理。

回国后,由于当了留法学生与段祺瑞谈判的代表,出入官府,又能写文章发表,颇受赞扬,思想有了波动,资产阶级思想又重新抬头。经过认真的自我教育,自己于1923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与旧社会决裂。

陈毅在无情地解剖了自己之后对儿子说:“我觉悟得比较迟,但觉悟之后就坚决干,我认定一条,党内比党外好,同志之间可以互相帮助,党的事业可以发展,革命一定走向胜利。

觉悟迟没关系,有反复也不怕,只要真正觉悟就好办。就怕觉悟得早而不真,迟早仍会动摇,也不怕犯错误,就怕不改。”

他对大儿子吴苏说:“能得到组织批准入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入党后,下定决心,坚决干到底,更不是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在革命的转折关头”。

陈毅的儿女们牢牢地记住了父母的教导,在以后的工作中踏踏实实地做人、做事。

陈毅用诗歌教育孩子

陈毅出生于耕读之家,他的父亲陈昌礼是同门兄弟中读书最多的,且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皆胜人一筹。也是这个原因,陈毅能在夫妇之间、父子之间建立起一种与众不同的“诗沟通”方式?1949年春,陈昊苏和弟弟们自东北抵达新解放的山东济南市,而陈毅此刻刚率部打过长江,准备进攻上海。

听到父亲新近的消息,已读小学二年级的陈昊苏随即给父亲写了一封信,在信的末尾,把他和弟弟创作的一首“诗歌”抄给了父亲。

“嘻嘻哈哈笑呵呵,快快活活扭秧歌,妈妈身体很健康,爸爸前方打胜仗,打垮敌人反动派,一家大小团圆过,你说快活不快活?”此后,家人便逐渐习惯以诗歌进行沟通。

1961年夏,陈毅的二子陈丹淮高中毕业,以品学兼优保送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学习。陈毅想到儿子是第一次自己出远门,理应尽父辈教诲的责任,于是提笔作诗:

小丹赴东北,升学入军工。

写诗送汝行,永远记心中。

汝是党之子,革命是吾风。

汝是无产者,勤俭是吾宗。

汝要学马列,政治多用功。

汝要学技术,专业应精通。

勿学纨绔儿,变成百痴聋。

少年当切戒,阿飞客里空。

身体要健壮,品德重谦恭。

工作与学习,善始而善终。

人民培养汝,报答立事功。

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

试看大风雪,独有立青松。

又看耐严寒,篱边长忍冬。

千锤百炼后,方见思想红。

一首写罢,他觉得还需再嘱咐几句,便又研墨展纸深夜拂纸笔,灯下细沉吟。

再写几行诗,略表父子情。

儿去靠学校,照顾胜家庭。

儿去靠组织,培养汝成人。

样样均放心,为何再叮咛?只为儿年幼,事理尚不明。

应知天地宽,何处无风云。

应知山水远,到处有不平。

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

尤其难上难,锻炼品德纯。

人民培养汝,一切为人民。

革命重坚定,永作座右铭。

陈毅一有时间和子女沟通的时候,谈论得最多的便是古今诗词,或问子女对自己新作的感受,或以诗词中的微言大义对子女谆谆教诲。三子陈晓鲁记得父亲用唐诗中“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向子女形容革命成功的来之不易,告诫他们不要依赖父母的功劳与地位,要永远把人民群众放在心目中最高的位置上。

肖华教孩子不动巴掌用搔痒

肖华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生于1916年,参加过土地革命战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空军政委、总政治部副主任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他谱写的《长征组歌》被评为20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之一。

肖华和妻子王新兰共有5个孩子。

建国后,肖华与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多了起来。但他事务多,每天总是很晚才回来。因此,一到晚上,孩子们便早早站在院子里等着父亲回家。肖华一出现在门口,5个孩子就一齐奔向爸爸,有拉胳膊的,有抱腿的,有从前面搂脖子的,还有从后面攀背的。

肖华就在孩子们的簇拥下,笑着闹着走进屋子。

一次,陈毅从上海到北京开会,顺便到肖华家,刚好看到这一幕。陈毅开着玩笑说:“肖司令,你成了一棵树,身上长满了娃娃,果实累累呀。”

肖华赶紧整了整衣服,有点不好意思地说:“让陈老总见笑了。”

陈毅摇了摇头说:“哪里哪里,你们一家人其乐融融,实在让人羡慕。”

孩子们见来了客人,非常知趣地站好,礼貌地向陈毅问了好,便跑回自己的屋子里去了。

陈毅指着散去的孩子们,不禁赞叹道:“在父母面前恣情放纵,在客人面前懂得自制,小小年纪,便有如此教养,足见你们教子有方。”说着,陈毅还伸出手掌,比画了一下,悄悄地问肖华:“管教成这样,没少用这个吧?”

肖华说:“五个孩子,我们没有动过一巴掌。”

陈毅听了瞪大了眼睛:“一次也没有?”

肖华笑笑说:“生下第一个孩子,我就和新兰约法三章,不打孩子是其中之一。至今,我们还没有违过例。”

陈毅佩服地说道:“难得,难得呀!”

肖华和妻子的约法三章是:在任何情况下,不打骂孩子,不拿孩子出气;进行说服教育,与孩子平等进行思想交流;以自身良好形象影响孩子。

即便孩子们真的犯错了,肖华也是用自己独创的办法来惩罚孩子。每当有人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他就把她(他)放倒在床上搔痒,直到孩子笑得喘不过气来,并告饶说“下回再也不敢了”为止。

随着孩子们慢慢长大,肖华也就慢慢地不再用这种玩笑性的惩戒了,而采取平等的对话来与子女交流。在谈论问题时,肖华总是鼓励他们畅所欲言。子女们和他争,和他吵,他也从来不生气。

在肖华的教育下,肖雨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哈军工,儿子肖云也考上了清华。如今,肖华的5个子女中,虽然没有一个地位显赫的,但在各自的工作中都很出色。他们觉得,父亲留给自己的永远都是那样朴素、丰厚,使他们慢慢品味,享用一生。

陈鹤琴用音乐教育子女

陈鹤琴是中国近现代杰出的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浙江省上虞县百官镇人,他6岁丧父,8岁入私塾,15岁由姐夫资助人杭州蕙兰中学。清宣统三年(1911)2月人上海圣约翰大学,同年秋转入北京清华学堂(1928年改名清华大学)。民国三年(1914)8月毕业。同年考取公费(“庚款”)留学美国,与陶行知同行。

就读于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硕士学位,1919年8月回国,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他在儿童心理、家庭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特殊儿童教育、社会教育、文字改革等诸多教育领域都有独创性研究和重大贡献。

1920年,陈鹤琴第一个孩子一鸣出生了。于是,他从孩子出生那天起就逐日对其身心变化和各种刺激反应进行周密的观察和实验,并作出详细的文字和摄影记录。陈鹤琴当时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为掌握第一手资料,他特意请假在家,将一鸣每天从早到晚的活动,都作了摄影。并给一鸣尝甜的、酸的、苦的东西,以观察其表情变化。他还把一鸣抱到课堂去给学生当活教材。

一鸣自幼喜欢画画,有时边画边说。他就把一鸣作画的日期、年龄及对画的解释都记下来,并完好地保存了100多幅。他连续花了808天的工夫,积累了大量的材料,具体剖析了孩子的身体、动作、心理、性格和言语等各方面的发展规律。经过3年的观察和实验,写成了《儿童心理之研究》和《家庭教育》两本著作。

陈鹤琴认为,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很容易,受责骂而改过却比较难。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听鼓励的话,而不鼓励听恶言。有一天,陈鹤琴看见一鸣拿了一块破烂的棉絮裹着身体玩。他考虑:我是立刻把他的破棉絮夺去呢,还是用别的东西去替代?他仔细一想,还是用积极的暗示去指导为好。于是他就对一鸣说:

“这是很脏的东西,我想你一定不会喜欢的,你是要一块干净的,对吧?你应当跑到房里去向妈妈要一块干净的,好吗?”儿子听见爸爸鼓励他,就很高兴地跑到房里换了一块清洁的毯子。

陈鹤琴在对孩子细心观察的过程中发现,音乐是儿童生来喜欢的。小孩子应有音乐的环境。他认为喜欢音乐是儿童的天性和本能,音乐在儿童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为此,他有意识地用音乐来丰富孩子的生活,其中,最让孩子们感到其乐无比的是晚饭后的家庭音乐会。

陈鹤琴有七个孩子,家居住在上海寓所时,每天晚饭之后的一段时间,往往是一家人最热闹、最快乐的时光。

这时候,7个孩子和爸爸妈妈聚在一间屋子里。妈妈和大女儿秀霞弹琴,大家一起唱歌。唱中国歌曲,也唱外国民歌。一首唱罢一首又起,歌声琴声,汇成了一种和谐欢快的气氛。

有时候,孩子们要求爸爸表演。

陈鹤琴就弹起那把从美国带回来的曼陀铃,唱民歌。孩子们或托腮静听,或轻轻哼唱。陈鹤琴的嗓子并不算太好,但他激情饱满,唱得非常投入,具有感染力。

陈鹤琴说:“家庭中有了歌声,如有了生气一般,试想一个家庭,吃完晚饭后,父母子女团聚一室,同唱同歌,这是何等有趣的事情!有了这种团聚,不但在精神上有无穷的快乐,感情上也可更加融洽,所以家庭中不可没有歌声和笑声。”陈鹤琴的教育之道值得今天的父母学习。

陈鹤琴针对几千年来死读书、教死书的陋习,提出活读书、教活书的要求,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著作有《家庭教育》《儿童心理之研究》《幼稚园的课程》《中国幼稚教育之路》《教育史导言》《我的半生》等,合著《智力测验法》《测验概要》等,辑入《陈鹤琴教育文集》中。

钱承沛“示范式”教育造就钱穆

被称为“一代儒宗”的钱穆曾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执教,被美国耶鲁大学誉为“古老文化的代表者与监护人,把东方的智慧带出了樊笼,来充实自由世界”,并以此获得荣誉人文博士学位。

可大家也许不知道,钱穆早年连中学都没毕业。但是,钱家有一家风是好的:长辈教育孩子,从不疾言厉色,更不打骂,而是示范、启导、熏陶。祖祖辈辈都鼓励读书上进,学业有成,寓教于乐,注意方法,不是一味死读书。从孩子感兴趣的地方着手,在不知不觉中增长知识。

钱穆出生时,一连三天啼哭不止。

父亲钱承沛焦急地抱着他边哄边绕室走。他说:“我得一子,如人增田二百亩。”

后来,等钱穆稍微大点的时候,父亲每次外出归家,都从镇食品店带蛋糕之类,放床前的案几上,用帽子或碗盖住。钱穆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掀开看食物。入私塾读书第一天,儿子没看到点心。父亲说爱他如既往,不过既已成小学生,应学大人榜样,与哥姐一样,早上点心优待就断了。

钱承沛经常以慈爱与奋发教育子女。钱穆小的时候记字非常快,靠自己悟性凭字形就能识字。父亲表扬他,使他对识字产生兴趣,劲头也更大了。

钱穆7岁上私塾。塾师经常体罚让父亲心疼。他认为对学生,教师的职责在于引导。可七房桥小地方,找个有见识的先生太难,他不厌其烦四处打听,访得家住荡口镇的名师。全家为此迁至荡口。

这个老师不但对经史子集有一定功底,对新学尤其是自然科学也有涉及。他的教材《史概节要》《地球韵言》生动活泼,开阔了孩子们的眼界,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后来老师病了,学生也开始不好好学习了。

为避免儿子受不良风气的影响,父亲决定再次迁居。找不到好塾师,父亲就让钱穆自学。那是钱穆难忘的自由自在的读书时光。不久华氏家族在荡口镇建立育果学校,聘请好老师并设立了数理化音乐体育等课。钱承沛认为新学校是培养儿童全面发展的好途径,于是让孩子在这里读书。在这里,钱穆立下了他毕生研究学问的志向。

由于家境与健康双重原因,钱承沛不能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条件,但只要有可能,就陪孩子尽情玩耍。父亲还带钱穆看京剧,告诉儿子京剧十之七八来自昆剧等。

钱穆的母亲蔡氏可谓是贤妻良母。

她教育很严,但不疾言厉色。一次钱穆帮做家务,打翻了粥盆,母亲没有骂他,倒急着问烫疼了没有。母亲对人从不贬褒,从不说某人好坏。1906年钱承沛去世。去世后,家族的人来吊唁,才知其生活很艰难,要她依照惯例,到义庄领取抚恤金,她拒绝了。

在族人一再劝说下,她对二儿哭泣道:

“汝兄弟闻所言否?幸能立志早谋自立。”后来钱声师范毕业之后开始在乡间任教,虽然薪水有些微薄,母亲不再令儿子去义庄领取抚恤金了。

钱穆17岁的时候不幸得了伤寒,母亲小心地照顾着钱穆。钱穆对母亲感情很深厚。他说性情得益于母亲。

1939年,他一个人返回苏州,从此更名隐居,闭户不出。就这样,他一边陪76岁的母亲,一边研究学问,写作编辑《齐鲁学报》。

父亲的人格风范深深地影响着他。

钱穆这样评价父亲:“先父之得人尊敬,则日进而益深,愈远而弥殷,环居数十里间,士大夫读书人中,实无有更出其右者。益其得人尊敬,尤有超乎读书为学之上。”

同类推荐
  • 纳兰容若词传

    纳兰容若词传

    容若的一生,仿佛是一个纯真的孩子,赤身露体地走在命运的丛林里。终其一生,他都在实践孩子的艺术:放弃理智与逻辑,忽视人类社会道貌岸然的生存规则和价值观,听从感觉的蛊惑,让心灵成为指引。不要蔑视曾经幼稚的自己,就算对过去的天真无法欣赏,至少可以怀着凭吊的心情。
  • 世界最具感悟性的哲理美文(2)

    世界最具感悟性的哲理美文(2)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自吟自悟话古诗

    自吟自悟话古诗

    我国素以诗的国度而著称于世。诗歌是历千百年而不衰,深为人们所喜爱的文学体裁,也是我国历代文学史中一份极为宝贵的遗产。它就像耀眼的明珠,镶嵌在中国文学这顶皇冠之上;如同一串串跳动的音符,弹凑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仿若盛开的鲜花,穿越时空,送来缕缕清香。
  • 张强文集·艺术批评卷

    张强文集·艺术批评卷

    通过对艺术家各个时期创作观念的衍生与嬗变的梳理,力图较为全面地呈现艺术家的艺术发展轨迹。
  • 散文诗·帕拉莎(智量文集)

    散文诗·帕拉莎(智量文集)

    您正在掀开的《散文诗帕拉莎》是一本绚丽多彩的书。 在这本《散文诗帕拉莎》中,屠格涅夫有时用他一支饱含诗情画意的笔恬静地、满怀深情地为我们描绘着他的祖国俄罗斯那片美丽丰饶的天地。那蓝天、 白云、峡谷、亚麻田、滚滚的麦浪、高翔的云雀……和善良的普通俄罗斯人的日常生活与劳动。
热门推荐
  • 圆桌内参

    圆桌内参

    本书的内容为19篇文章,每篇文章都有推荐人,提出推荐理由和在文中做批注。它的来源是正和岛邀请的诸位学界、商界和政界的知名人士,包括王石、吴敬琏、任志强、周鸿、陈志武、田溯宁、郭广昌、张维迎、钱大群、卫哲、刘永行等,向正和岛的岛民推荐文章,并做私家批注。全书通过各界大家理性地批判、建设性地表达,实现了各方思想和观点的对话与交锋,碰撞出更多思想的火花,发掘更具创造性的价值。读者从这一系列文章中,可以清晰看到企业家们当下关心的问题,试图解答的方式,以及寻找解决方案的路径。在互联网深度影响的出版时代,内容本身的价值下降,但选择内容的价值在凸显,而这本书正呈现了这种价值的实现。
  • 娇妻金主:我的老公是明星

    娇妻金主:我的老公是明星

    她是立鸿影视新上任的总经理,旗下艺人无数。他是任性霸道的娱乐圈小天王,人见人怕肆意妄为的季大牌。他是一战成名的娱乐圈新人,来势汹汹的天才艺人。女金主和大明星欢喜冤家虐恋情深HE
  • 废帝守墓人

    废帝守墓人

    汉废帝,被认为是一代荒淫皇帝,在位极短便是被废。我以为这只是一个典型的官富n代的砒霜故事,却没想到,我却是这废帝守墓人的后裔。
  • 灵异怪谈集

    灵异怪谈集

    繁忙的都市下,隐藏着太多不为人知的灵异事件,有的流传甚广,有的却不为人知,跟随我,一起走进灵异的世界吧。
  • 吴地记

    吴地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夺一群之造化

    夺一群之造化

    群员胡乱开脑洞,导致全群被穿越,不收集齐全部群员还不能回地球?群主周子楚表示,这TM无妄之灾啊!但一旦接受这样的设定——周子楚:“为什么别人都在二次元收集破壳萌,我却在修真界收集群员……”
  • 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

    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

    这本书改变了乔·古拉德与原一平的人生,同样也将会改变你的命运。一经问世销量迅即突破100万,被18个国家引进传阅,全球销量最大的成功励志书之一。
  • 明伦汇编人事典百岁以上部

    明伦汇编人事典百岁以上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逆天魂师

    逆天魂师

    刘邦,秦始皇,朱元璋,李世民?仙侠版英雄杀。啥?你们都是千古圣王大帝?秦易这时挠了挠头;圣王对我须膜拜,谁叫老子是真仙!貂蝉、西施、杨玉环?红颜祸水,芳华万代?真仙我只想将尔等纳入仙宫啊!且看秦易,随波逐流,成就真仙。
  • TFboys之花季恋爱

    TFboys之花季恋爱

    那年花季,那甜蜜的初遇,难以忘怀。三位富豪千金与阳光三小只的爱情故事,就此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