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312000000013

第13章 生死之间的遐想(4)

她看到了什么?看到了所有坏的东西往更坏处去。她尽量在这个国家四处行走,想发现可以使人感到鼓舞的新东西。但她没有发现。新的国度上演的政治戏剧其实从来都很古老。所以,她发了感慨:“爱上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政权,实在是一桩危险的事,你的心几乎肯定会因爱而破碎,甚至会丢了性命。”她说得很好,问题是从来就不存在一个抽象的国家。国家从来都是由一个政权来代表的。

她看到,“状况很危险,是革命之后的典型。”“大批青年得到许诺,将拥有一切。为了那些许诺,他们作出牺牲,可到头来却是一场空。”

她看到,或者是人们不断告诉她,这个“国家腐败成风”,但她还在辩解,说,“穆加贝也在努力。”

这次,她到了黑人的农村。她看到了童年时代的白人农场模式以外的农业。白人农场是具有规模效应的、技术含量很高的方式。而在黑人农村,穆加贝同志部分兑现了承诺的地方,白人农场的地被抢过来,划成一小块一小块分给了黑人。这样的农业运作方式,或许可以使耕作者温饱,但不可能有进一步的发展。南罗德西亚时代的农业是成功的。但是,津巴布韦的当政者没有借鉴这种成功的经验。

更重要的是,这种现实不会被真实呈现出来,因为在这个国家流行着两套语言:“一种是官方场合公开使用的语言,是一种自我保护;另一种是活生生的语言,承认第一种语言的虚假。”“要是你能私下接触某位部长,你就会发现他们对实际局势都很了解。可当他和别的部长们出席内阁会议时,或者出任某个委员会时,他不敢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另一个英国移民作家的话可能更精辟,萨尔曼·拉什迪说:“有两个国家,真实的和虚构的,占据着同一个空间。”

离开这个国家前,她回到了自己长大的“老农场”。“我被带到这里,从五岁起生活在这里,直到十三年后永远离开它。”

1988年,她再次离开,依然没有告诉我们离开时的心情。但是,1989年,她又回来了。是怕自己看错了什么吗?

这个在非洲算是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最好的国家,“从东到西,人们到处在谈论腐败。”

艾滋病开始流行了。“人人都意识到这个问题,”但它只是一个人们私下里的话题,“它悬浮在谈话的边缘,刚冒个头,又自行沉了下去,它让人感到不舒服,仿佛谈起它就是在散布谣言,害怕为此而受到惩戒。”同时,在****政治神话中说,“艾滋病毒是CIA制造出来的,目的是削弱第三世界国家”。

1992年,她第四次回来。

在这本书中,第一次回来时笔墨最多,然后,越来越简短。这一次,她回来,在五百页的书中只写了二十页。因为现状依旧,只是程度加深,更加匮乏,拥有特权者更加高高在上,更加腐败……书写这些现实,不过是让人更加绝望。多丽丝·莱辛在这本书中从不直接讲出自己的心情,这一次,她引用了别人给她的信中的话:“每当我想到独立时那些梦想,我就想为津巴布韦放声大哭。”也许,这也是她想说的话吧。

这次,她结束得很匆忙,确实也不必写得太多了。她终于在最后一个小节里谈到了农业(是想探讨一下穆加贝的革命事业失败的原因吗?),许多国家的立国之本。她谈到农场和农场主的存在本是津巴布韦农业成功的主要原因,但是革命者们总是如此——尤其是游击战出身的革命者更是如此,不愿意依凭前人成功的经验,特别是当这种经验是来自自己的革命对象。正是这样的思路导致了津巴布韦农业的失败。须知这是一个未曾工业化的农业国,农业的失败就是这个国家全面的失败。

于是,“货帀贬值了,现在津巴布韦元只值过去的四分之一,这让业已贫困交加的人更加走投无路。”那是1992年,到了2009年,“津巴布韦中央银行已发行单张面额1000亿津元的钞票,以对付失控的通货膨胀。目前,津巴布韦官方公布的年通货膨胀率高达2200000%。但独立的经济学家认为实际数字更高。”

到作家去斯德哥尔摩领奖时,那里的情形就更糟糕了。看到一则访问,津巴布韦出租车司机希卡姆巴无奈地说:“是的,我是一个百万富翁,一个什么也买不起的百万富翁。津巴布韦现在遍地都是百万富翁。我们是一个盛产百万富翁的国家,但是同时我们也一无所有。”但她在获奖演说中没有再议论那个国家所有方面的情况,也许是不忍心,也许是真的感到议论对那里情况的改变毫无作用。一般而言,知识分子的议论对改善某些方面的情况会产生一些作用时,这个社会是一个比较正常的社会。但在一些极端的情况下,当国家政权被某些利益集团所把持时,议论是无足轻重的,也无助于情形改善。历史上曾经存在的极权政体与她所关心的那个国家的现实情形,都会让她明了这一点。在这种情形下,还有些行动自由的人会选择做一点在局部会产生些积极作用的事情。所以,作家在获奖演说中反倒只谈她正在参与做着的事情,“我属于一个组织,它起始于把书籍送到非洲村庄里去的想法。”“我自费去津巴布韦做了一个小小的调查,发现津巴布韦人想要读书。”她只说了这么一句委婉地表达不满的话。她说:“人们拥护值得拥护的政府,但是我不认为这符合津巴布韦的情况。”

读多丽丝·莱辛的那些日子,我整天躺在病床上,脑子里被激活的问题有足够的时间久久盘桓。在许多批评家那里,作家介入社会生活好像始终是单向的,仿佛那是一个巫师的祷神仪式,只需完成,而不需回应。但在我看来,一个正常的社会中,且不说文学介入的途径与形式的多样,作家介入社会生活更依赖于来自社会与公众的反响。即便是拉什迪那样被某个国家所通缉,在奈保尔看来,也是“最极端的文学批评形式”。但是,如果一个社会对这样的作品就像根本不曾出现一样不作出任何反应昵?就多丽丝·莱辛这个例子来说,我想她前一部作品肯定是在当时的社会中有所反应的,所以她才有热情去写《非洲的笑声》。但我想,非洲真的发出了笑声,用沉默——如果沉默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讥讽的无动于衷的狂笑的话。我想,一个作家写下一部关于南部非洲某个国家的书,并不是为了给远在万里之外的我这样的读者提供一个关于远方的读本一客观上它当然有这样的作用。更进一步说,当作家表达了一种现实,即便其中充满了遗憾与抗议,也是希望这种现状得到改善。但作家无法亲自去改善这些现实,只是诉诸人们的良知,唤醒人们昏睡中的正常的情感,以期某些恶化的症候得到舒缓,病变的部分被关注,被清除。文学是让人正常,然后让正常的人去建设一个正常的社会。

她获奖的一半理由是“用怀疑、热情、构想的力量来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而面对绝望的现实,始终保持着一份热情去关注、去审视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所以,尽管她关于非洲的文字,关于种族问题,关于新生国家治理的文字都显得简单,但直到登上诺贝尔奖的领奖台,她的获奖演说,一直喋嗓不休的还是那个国家的人与事,所以,我想,简单明晰的作家也可以是一个伟大的作家,换句话说,成为伟大的作家不一定要非常复杂。更直接一点说,小说的文体与文字,其实不必因现实夹缠而夹缠,因现实丑恶而丑恶,而中国的许多小说就是这样。因为美好,因为善本来就是极其单纯的,当有人要把一件事或者一些事弄得过于复杂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怀疑其动机了。

复杂,还是简单?这对作家来说是个哈姆雷特式的问题。很多人未曾动笔就先被问住了,而多丽丝·莱辛用作品作了很好的回答。

《不是解构,不是背离,是新可能》

我们得承认,这个世界真的出现了一些新的“格局”。在这些新格局之下,不用解构什么,也不用背离什么,自然而然,就会生长出新的人。新的人多了,以他们为土壤,就生长出了新的文化,或者,有了成长出新的文化的可能性。

一直想谈谈奈保尔,这位诺贝尔奖得主。但我不是因为这个而谈他。那么,是作为一个优秀的作家来谈他?如果是这样,不是还有更多的被谈论过很多的优秀的作家吗?被谈过的作家总是更好谈一些,甚至连作品都不必看,就可以根据那些谈论来谈。而拉什迪被翻译得够多,但至少在汉语当中,对他的谈论是很少很少的。想必是因为根据我们惯常的路数,这个人和他的作品是很难进行讨论的。但我想谈这个人已经很久了,只是总在犹疑,不能确定到底从何入手。这跟很多批评家不一样,甚至跟在网文后跟帖发表评论的一些网友不一样。他们都太肯定,太不是此就是彼。但我发现,当你认真思索,真想解决自己内心的问题,而不是简单表示立场与态度的时候,可能就会不断对自己提出疑问。

读过奈保尔很久了。

先是读他的短篇小说集《米格尔大街》。

继而读到台湾繁体字版的《大河湾》。后来译林出版社出版了该书的简体字版,除译文有些区别外,书名也少了一个字,译成《河湾》。

再后来,相继读他的“印度三部曲”。

那时就想谈他了,但一直没有谈,没有找到头绪。

年初病中,又重新把上述这些作品都集中起来,重读了一遍。而且,还增加了三种:《奈保尔家书》、小说集《自由国度》、《作家看人》,准确地说是奈保尔这个人怎么看一些作家。

这更坚定了我的看法:这个人是有着独特的前所未有的认知价值的,他和诸如拉什迪这样的作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文学经验,但这个价值到底是什么,我并不确切地知道。也就是说,在脑海中搜索已经储存起来的现成的文学经验与理论,都不能对这种价值进行命名或归纳。

直到今天,在重庆开一个文学方面的会议,在这样的讲坛上,差不多全部关于文学的讨论都是基于现成的文学经验与理论。听到不太想听的话题时,我就借故短暂离开一下会场。其间某次,我打算去外面呼吸几口新鲜空气。揿下按钮,电梯降下来,降下来,一声“叮咚”的提示音响起,光滑的金属门无声洞开的那一瞬间,脑子里猛然一亮堂,做了这篇文章标题的那句话清晰地出现在脑海:“不是解构,不是背离,是新的可能!”

我知道,终于可以谈论他了。

我们如今的文学理论,先自把所有作家分成了两类。最大多数那一类,在祖国、母族文化、母语中间处之泰然。比较少的一类,或不在祖国,或不在母族文化,或不在母语中安身立命,竟或者几处同时不在,处境自然就微妙敏感。我属于后一类。三不在中就占了两处,常惹来无端的同情或指责。就在博客中,就有匿名的大概是身在母族文化又自以为母语水准高超者,潜隐而来,留言,提醒,教训。我的态度呢,不感动,也不惊诧。人家同情我流离失所,在外面的世界有种种精神风险。我呢,作为一个至少敢在不同世界里闯荡的人,对依然生活于某种精神茧子中而毫不自觉的人反而有深刻同情。这是闲话,打住。虽然如此,文章之道还在于多少要讲些闲话,但还是回到正题上来吧。

不想说前一类作家,关于他们已经谈得太多太多了。文学史以他们来建构,文学理论以他们来形成,当我们评述今天日益复杂的文学现状,所援引的尺度也全由他们的经验来标识。后一类作家是少数,但他们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不因为其他,只是因为时势的变化。全球性的交流不断增加,这个世界有越来越多的人脱离原先的环境(祖国、母族文化和母语),起初,这样的离开多是出于被动,比如非洲的黑种人来到美洲,比如二战前后的犹太人逃离纳粹的迫害,以及冷战时期昆德拉们的流亡。但这种情形渐渐有了变化。这种离开渐渐成为人们主动的选择。他们主动去到一个陌生的世界——寄托了更多理想与希望的世界,重新生根,长叶,如果他们中的一些人开始写作,还会时时回首故国,但这种回首,与其说是一种文化怀乡,还不如说成是对生命之流的回溯。这样的作家已经越来越多,其中许多已经具有世界性的影响,比如奈保尔。而且,这还只是一个开始,这样的作家将会更好更多。而我们对这一类作家的意义认识不仅不够,甚至有方向性的错误。这种错误就在于,我们始终认为,—个人,一个个体,天然地而且将不可更改地要属于偶然产生于(至少从生物学的意义上)其间的那个国家、种族、母语和文化,否则,终其一生,都将是一个悲苦的被放逐者,一个游魂,时刻等待被召回。在这样一种思维定式下,无论命运使人到达世界的哪一个角落,如果要书写,乡愁就将是一个永恒的题目。但我时常怀疑在这样的表达中,至少在某些书写者身上,是一种虚伪的、为写作而写作的无病呻吟。我不相信提着公文包不断做洲际穿梭旅行,皓发红颜精力充沛的四处作文化演说的人有那么深刻真实的乡愁。真有那么深重的去国流离的悲苦,那么回来就是嘛。要么,就像帕斯捷尔纳克,就是外面给了诺贝尔奖也怕再不能回到祖国而选择放弃。我不是道德家,不会对人提这样的要求,也反感对人提这样的要求。我只是把不同的人两相对照后,生出些怀疑。无时不在文字中思念故国者笑国悠游,偶尔回来说点不着四六的爱国话就被待如上宾,反倒是那些对母禹现实与母族文化保留着热爱同时保持着自己批评权利者瘐死故乡。20世纪的西藏,就出过这么一位叫更敦群培的。本来从西藏南部去了异国,在那里接触到封闭的经院之外的语言,并从那异族的语言中感到思想的冲击,回头来自然对经院哲学中的僵死保守的东西有所批判,而且,还要回到西藏,在那个封闭的世界里去实行继续的批判,结果遭受牢狱之灾,毁坏了身体,继而以佯狂放浪的方式,半是声讨,半是自保,结果身体更加不堪,西藏近代史上一位稀有的思想者,正当思想者的壮年,却因以身试法,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了这个他欲加以改造、希望有所变化的世界。

奈保尔则溢出了这样的轨道。

他的父辈就带着全家离开了印度。他出生时,和他家庭一样的印度裔的人,已经在那个名叫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国家,在那个国家的首都西班牙港形成了自己的社区。他的表达精妙的小说集《米格尔大街》就是他多年后身居英国而回望自己的成长岁月时对那个社区生活与人物的叙写。这本小说是我最喜欢的小说之一。笔调活泼幽默,描写简练传神,有豁达的命运感叹。但没有通常我们以为一个离开母国的作家笔下泛滥的乡愁,也没有作为一个弱势族群作家常常要表演给别人的特别的风习与文化元素。因此之故,我就爱上了他。

同类推荐
  • 感悟中学生的优美杂文

    感悟中学生的优美杂文

    本书是一套中学生课外读物,收编了古今中外著名的诗歌、小说、历史故事等,共18册。
  • 火车头震荡:宜万铁路始末

    火车头震荡:宜万铁路始末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作为古蜀道中最艰险的南部通道,宜万铁路线上山高壁陡,河谷深切。岩溶、顺层、滑坡、断层破碎带和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分布广泛,是目前国内铁路中最困难、最复杂的铁路。作家赵瑜用感性的文字为读者展示了其中的惊叹、悲伤、感动和震撼。377公里的宜万铁路,足以惊天地泣鬼神!
  • 河畔小屋

    河畔小屋

    本书描写了哈德逊河的美丽风景,铁杉树林、“黑溪”以及他青年时代漫游过的卡茨基尔山的森林。书中收录的散文作品包括《南卡茨基尔山腹地》、《鸟类求偶》、《花栗鼠》、《热爱大自然的人》、《一棵老苹果树上鸟儿的生活》等。
  • 中华古代散文精典

    中华古代散文精典

    古代散文是古代作家依照他对自己时代的社会生活的认识而创作出来的,那么后世的读者应该可以把它分析开来,以便了解、认识、评论作家的这一作品写什么、表达什么。由于文言文的特殊性,以及大量的典故和不同时代的民俗风情,更是需要有专业人士的引导。本书选取的散文大多出自名家,题材广泛、意境悠远、文字优美,是学习和欣赏古代散文的不可多得的好书。
  • 萤窗小语(全新珍藏)

    萤窗小语(全新珍藏)

    “萤窗小语”系列是著名作家、励志大师刘墉先生最早出版、最受欢迎、最被铭记的励志散文作品,也是刘墉先生的成名作,畅销数百万册。《萤窗小语(全新珍藏)》收录了《人生不惧时间的弯镰》、《最初的梦想紧握在手上》、《快乐是最美的化妆品》、《爆米花好美从头到尾》四辑“萤窗小语”系列单行本。“文章无所谓新旧,无论时代怎么变迁,总有许多不变的东西,在我们心底流动,由十八岁到八十岁”……这段刘墉语录是在说给时间听?是在说给你听我听?而刘墉本身,也是常读常新……嗯,人生不惧时间的弯镰。
热门推荐
  • 九界无敌

    九界无敌

    武道修炼,本就是逆天改命。凌轩,天生经脉不通,五行根骨劣质。武道路漫漫,一次奇遇,让废材变成一代奇才...且看凌轩如何登临武道巅峰。
  • 大德昌国州图志

    大德昌国州图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我的美女徒弟

    我的美女徒弟

    俗话说得好,要想学得会,先跟师傅睡。于是,钱江收了一群美女徒弟。
  • 炎黄纪元

    炎黄纪元

    女神结婚日,备胎穿越时。梁云穿越到一个满是名人的世界,这里的历史名人,却都是毁天灭地的大能。“你别说你跟我学过书法,别说我认识你!”王羲之炸毛道。“我说了很多次了,徒儿啊,这针不能随便扎,会出事的……”华佗着急道。“没错,我的道,就是王霸之道,我的枪,就是王霸之枪!”项羽自豪道。“终有一日,我要普天之下,都是我的臣民!国号:炎黄!”——蹲在门槛下啃着馒头的梁云说道。
  • 地狱杀神

    地狱杀神

    他是来自冥界的王,是无数位面的畏惧之源。众神合力镇压,让他灰飞烟灭,但最终却寻得一线生机,轮回涅槃。重获神器,参军抗敌,在战场上重拾往日的气势!神魔妖仙,遇他则死!仇敌对手,遇他也亡!一路成长,使他统领四军,斩杀四方!兄弟的挑衅,母亲的亡国之仇,都将被他一一化解,重获杀神之名……
  • 随风飘零童话集

    随风飘零童话集

    很幼的原创童话故事,没地方放,想到什么就写点什么,一些很简单的故事,,,,,,,,看到这边有短篇小说放的地方,所以来凑热闹,不敢放女生频道了,我想童心未泯的,不管男生还是女生.都是不长的故事,封面是一个五年级的孩子画的.原创的.
  • 换一种方式去开始

    换一种方式去开始

    秋风送爽,是人们喜获丰收之时。近日,由陕西省发改委干部培训中心主任张焕军创作出的散文随笔集《换一种方式去开始》,由陕西出版传媒集团、三秦出版社出版发行。8月26日下午,著名军旅作家、书序作者王宗仁、责编贾云与作者等人在一起,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茶韵书香座谈会,大家一边品尝陕南绿茶,一边再次阅读此书,交流读后之感,肯定了书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 剑神之踏天行

    剑神之踏天行

    剑神独舞,一只独秀。繁华三千,唯我一人剑舞?
  • 世俗的法规

    世俗的法规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甘肃各地民间的各种禁忌风俗,包括漫话禁忌、身体禁忌、生产禁忌、生活禁忌、婚丧禁忌、语言禁忌、礼俗禁忌、自然禁忌、动植物禁忌、鬼魂禁忌十章内容。
  • 霸道:别惹暴脾气少东

    霸道:别惹暴脾气少东

    娶她,只为将她绑在身边,而她现在,还没有资格当他的正牌妻子…………寒冬冽,寒家九代单传的唯一根苗,二十七岁的炙热年龄竟然从未碰过女人,传说他是……gay!真假?被父母逼迫去参加一个“选妻宴会”,却遇到了消失十五年的未婚妻!该死的女人,她不是已经死了吗?为什么又活生生的站在他的面前??那晚,她搞砸了他的宴会,还泼妇一般宣布,“我要跟你解除婚约!”什么?想断绝关系?门都没有……抓她!逼她!耍她!威胁她!不怕她不乖乖就范!直到某一天,他愤怒的掐着她的脖子,逼问:“说,这十五年里你都做了些什么?为什么会死而复生,为什么要回到我的身边?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可是,当他离真相越来越近的时候,却发现她其实是…………欧浅浅,神秘组织的一员,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只因为一个承诺,她就使用各种手段诱|惑他,设计他,甚至……可是忙活了半天,竟然发现他是一个……gay!她秉着“不认输”“不低头”“不到黄河心不死”的态度对他穷追猛打!试图让他转“性”但是,当她被吃干抹净,再吃,再抹的时候,她才发现,这个男人他……————————————————————畅畅新文:《总裁专属:情人十八岁》http://novel.hongxiu.com/a/2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