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315000000012

第12章 “我不好,你也不好”式的沟通(1)

沟通游戏一是的,但是

情境1:任务完不成了

关于毕业论文的焦虑:

A:我的论文在最后期限前完不成了,怎么办呢?

B:怎么会呢,还有两个月。

A:这两个月我还要实习,哪有时间?

B:晚上可以写啊。

A:你以为实习工作轻松啊,晚上经常加班,这决定了我能否留在那个单位。

B:周末呢,你做什么?

A:周末有时很累,有时又很焦虑,总担心能否有个理想工作,不能安心写论文。

B:那能不能申请延期?

A:教授说了,今年卡得特别严,“不能例外”。

B:别人也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完成的啊,你到底想不想顺利毕业?

A:我怎么不想,不想能这么着急吗?

这种游戏的结局是所有参与者都很沮丧。

表面事实是A对于毕业论文的事寻求帮助,但他成功地拒绝了所有的建议。就像个孩子,虽然从父母那里得到各种各样的劝告,但没有一个使他满意的。A后来承认,他早已考虑过所有建议,只是控制不住想要向他人再次寻求帮助。

在这个游戏中,发起者是A,A用他的“儿童状态”对待其他人的“父母状态”,吸引其他人对他的关注,希望他人关注他遇到的困难的严重性,关注他的巨大压力,关注他的无助感。

他内心的隐蔽动机是:任何自以为是的指导都不可能告诉我任何新的东西,也不可能真的帮到我。在自己和他人都很沮丧时,他的心理定位和潜台词也很明显:“我是没做好,但你同样帮不了我。”(我不好,你也不好)

沟通中的戏剧三角形

朋友B最早扮演的是“拯救者”,帮无法完成论文的A出主意、想办法。直到所有的办法都被拒绝之后,感到了挫折感,B成了“受害者”,然后开始愤怒,怀疑对方是否想努力完成,发出指责变成“迫害者”。

沟通中的自我心理状态

这个游戏是建立在早期“儿童状态”

的判断基础上的。本案例中的A,其实有一个被忽视的童年。母亲在他5岁时去世,父亲娶了一个比较粗心的女人成为他的继母,并且父亲一直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帮助关心他。所以,A在儿童时期的判断是:“父亲和继母只关心他们自己,对我并不关心。别人给我出的主意只是敷衍,并没人真正关注我的感受。”

“是的,但是”这个游戏一再印证了他的判断,但不会给他带来真正的成长和改变。A永远希望像孩子一样得到关注,但由于幼年时期没有获得受关注的经验,所以不能直接表达自己的这种需要,只能通过游戏的方式成功地把自己无助的感觉传达给对方。

在沟通中什么被漠视了

在此情境中,游戏的发起人是表面上寻求帮助的朋友A,A漠视了三个最基本的事实:

一是自己已经长大,不再是那个处处需要帮助的孩子,自己有足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环境已经改变,朋友不是曾经忽视他的父亲和继母。

三是漠视父亲和继母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所付出的关心。

这三个漠视产生的根源,都是因为在A的人格结构中“儿童状态”占了太多的比重。

“儿童状态”有一些自己的缺点。首先,弱小的儿童天生具有恐惧性,很害怕没有人来保护自己、照顾自己,最害怕被父母遗弃。其次,“儿童状态”中的人倾向于自我纵容而且希望事事如自己所愿——他希望的东西,什么时候想要,都要立即能够实现。儿童很多时候以自我为中心:“我需要帮助,但这种帮助必须是以我喜欢的方式。”如果别人用自己的方式去关心他,他是感受不到的。再次,儿童都不愿长大,不愿承担责任,他们倾向于过多关注困难和问题的严重程度,忽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儿童状态”中的人对别人的能力存在一种幻想,因为总把自己当孩子,所以觉得别人都是大人,都应该有更好的办法。如果对方没有让自己满意的办法,就认为对方不关心自己,不爱自己。

A可以如何调整

一是主动觉察自己的“儿童状态”,每次出现“没人能真正理解我,关心我”这种感觉时,要觉察到自己又回到那个无助的“儿童状态”了。

二是表达,真诚地向他人表达这种无助的状态,而不是戴着成人的面具假装求助,借助游戏反复印证“没人关注自己”,那只会让自己更沮丧。

三是寻求别人能够提供的帮助,并接受别人按他们自己的方式提供帮助。如上例中,A写论文需要搜集资料,如果需要这方面的帮助,直接表达出来,朋友们就更清楚自己该如何向A提供帮助。使用沟通游戏的方式只会让大家无所适从。

情境2:最近累死了

朋友打电话诉说自己最近身体感觉很累,于是对话开始:

A:我最近累死了,一点力气都没有,感觉要得绝症了。

B:怎么回事,去医院看了吗?

A:看了,什么检查都做了,但指标都正常。

B:那是怎么回事,是不是工作太紧张,要不去休个假?

A:怎么可能啊,我们这单位,哪能说走就走。

B:也是。是不是睡眠不够,每天早点睡呗?

A:我也想啊,但到家就不早了,吃完饭再收拾一下十点多了,躺下又睡不着。

B:那是脑力活动太多了,放松不下来,应该多运动了。

A:还运动,哪有时间啊?

B:这……还真是没什么好办法,现在这日子啊,唉……

A:(郁闷中)算了,我这又有事了,改天再聊。

B:嗯,好……(同样郁闷中)

类似的对话在生活中经常出现。朋友找到我们诉说苦恼,我们尽心尽力地出主意,最后却以沮丧收场。看着朋友失望无助的样子,那种无助感好像传递到了自己身上,希望能帮帮他结果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表面事实是:一个寻求帮助的人没有得到满足,失望而去。其实A的想法是:“你们把这问题都想得很简单,觉得是小事,你试试就知道其实很难处理。”所以A隐蔽的内心动机和潜台词是:“这种无助的感觉很难受,你们都试试,才能更好地理解我。真的很难啊。”由此可知A的心理定位是:我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但还是没办法,你们并不能真的理解我。(我不好,你也不好)

沟通中的戏剧三角形

B最早扮演的是“拯救者”,关心一个无助的人并认真地提出建议。但当他一次次地被否定之后,同样感觉到无助和挫败感,认为自己很无能,不能很好地帮助朋友,变成了“受害者”。而那个当初来求助的人此时已成了“迫害者”,成功地把自己无助的感觉转嫁给朋友,但同时也加重了自己的无助感——大家都没有好办法。

沟通中的自我心理状态

表面上是两个朋友一起讨论如何解决健康问题,但心理层面的真实状况却是一个“孩子”感觉到无助,很想放弃、逃避,还希望通过他人来证实自己是真的已经走投无路。沟通中的另一方看到一个无助的“孩子”自然以为他需要帮助,所以去扮演“父母”的角色:“好吧,我来帮你。”但其实对方此时需要的并不是这些建议,这些建议可能他已经想过或者尝试过了。从隐蔽的内心动机中我们可以看出,他需要的是让他人深深地理解他,当他得不到这种理解时,就会用自己的方式把这种挫败感传递给别人,让别人出现和他同样的反应——这也是一种得到理解的方式。游戏的最后,虽然表面上看没能解决问题,但游戏的发起人紧张程度会缓解,因为感觉别人也一样没办法,这会让他放松,这也是他发起这个游戏的一个初衷。

在沟通中什么被漠视了

在此情境中,游戏的发起人是表面上寻求帮助的朋友A,他漠视的是真实存在的问题和问题改变的可能性。

首先A自己也不知道要寻求什么样的帮助。在他的心理动机中已经认定:这就是一个目前不可解决的问题。而这种绝对化的信念才是他心理游戏真正的核心。为什么遇到困难之后,我们会用这种思维方式让自己陷入无助,并用这种游戏的方式拒绝别人的帮助呢?因为自己没办法解决难题又没人能帮我们解决,是让自己陷入抑郁状态的最好理由。玩这种游戏让我们在生活中更多以消极的状态出现。所以A漠视了自己真正存在的问题,只是一次次感受到无助并把这种“无助感”传递给身边的人。

看不到问题,便无从改变。如果A努力去尝试,也许他会发现他拒绝的所有建议其实都可能解决问题。

A可以如何调整

玩这种游戏的人有一种很重要的信念:我总是过不上自己期望的生活,无论我怎么努力都不行。比如“我总是这么忙乱,就不能从容地生活”,或者“我的钱总是这么紧张,就不能随心所欲”。其实这是在理想化自己期望中的生活,同时夸大目前存在的问题的严重性。

其实A要看到的是,每个人都在现实的压力中寻求平衡,只要有办法能让我们舒适一点就值得去尝试。要告诉别人自己真实的感觉,并且从中得到别人的理解,并不困难。只有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感觉和负面情绪,才有力量去寻求改变,解决问题。

B可以如何应对

当身边人玩这种游戏,要体会到对方的这种绝望和无助感,在自己有能力的情况下尽量耐心陪伴对方。一方面承认他曾经做过的努力,另一方面同情他的无助感。可以具体询问一下对方的情况,这种询问过程能让对方感觉到被理解。最后看看哪些方面你可以提供真正的帮助。

参见如下的对话:

A:我最近累死了,一点力气都没有,感觉要得绝症了。

B:怎么回事,这么严重,多长时间了?

A:快半年了吧,感觉特别疲劳,但其实也没太多工作。

B:这还真是个问题,这种感觉可不好。

A:是啊,自己觉得累,别人还不理解,去医院也查不出问题来。

B:都查了什么,医生有什么诊断?

A:就体检那些项目啊,能查的都查了。医生就是说亚健康,也说不出什么来。

B:结果都正常吗?

A:嗯,倒还正常。所以就着急,检查结果没问题,但身体感觉真不好。

B:都是哪些部位觉得不好呢?

A:就是手脚没有力气,走路感觉脚发软。经常感觉胸闷。睡眠也不是太好。

B:这还真不能轻视,我周围好像有同事以前也这样,我问问他怎么调理的,然后再打给你。

A:嗯,那我等你电话。

在以上的沟通中有几个要点:

一是耐心,多问问题,少提建议。因为“提问”表示关注,而“建议”容易被理解为对求助者的“要求”。

二是承认问题的重要性。和对方一样重视这个问题,这是一种最好的理解。

三是做自己能做的事情,而不要简单要求对方改变。

情境3:其实领导只想让我“听”

出场人物:经理及职员小李

经理:小李,这个客户很难缠啊,说说你有什么想法。

小李:是麻烦,要求又高,出的价又低。

经理:所以才觉得烦。

小李:要不找家当地的供应商,这样可以降低成本。

经理:唉,找了。但杯水车薪啊,解决不了大问题。

小李:这个,还真是,以前的项目咱也尝试过了。当地的资源也是现成的。按说,和竞争对手比起来,我们算是很有优势的了,没想到做起来还是这么困难。

经理:是啊,现在这市场形势太恶劣了,和几年前大不一样。

小李:就是,几年前客户哪会有这么多的要求,现在可是越来越精明了。

经理:简直就是刁钻。就他们那个老总,又要评估,又要录像。

小李:嗯,好在咱都有准备,录像的事咱提前和老师们打过招呼,评估咱也有工具。

经理:是,应付下来问题不大。

小李:在应付这样的客户时,我看很多同事还挺老练的。您以前敢于把大家调到一线锻炼真是很明智。

经理:可不,幸亏有这样一批人。好了,这个季度任务看来没问题了。咱谈谈季度考核和奖金的事吧。

小李:好啊,大家都盼着呢。

表面事实:经理找小李谈话,想寻求更好的解决办法。

隐蔽的内心动机和潜台词:“应付这个客户好累啊,需要疏解一下。”

这是一次成功的职场沟通。沟通的发起人是经理,开始也像“是的,但是”游戏一样,小李也确实险些进入游戏中。第一个回合,小李提了建议,被否定后,小李转变得很快,开始表达对经理的认同并关注积极的成果,不再扮演想提供帮助的“父母角色”,所以游戏并没有进行下去。这次沟通的成功之处在于小李关注到了领导的内心动机。从沟通的自我心理状态来说,这个游戏也始终处于“成人-成人”的沟通之中。

很多因为职场上下级关系前来咨询的朋友经常提到类似的场景。很多时候,当领导用这样的问话开头,我们会错误地认为对方真是在寻求建议,其实多数情况下这只是一个惯用的“开场白”,因为领导需要一个合理的理由开始对话。作为领导,不太可能说:“我最近压力很大,咱聊聊。”所以,聪明的下属会去关注领导的情绪,而不是关注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

很多人在尝试过“提建议”之后才明白:原来领导只需要我去处理他的焦虑,并不需要我的建议,我做个好的“倾听者”就够了。

1)放下了自己先入为主的判断,不再建议。

2)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说“是”。领导说市场难做,他认同“难做”;领导说客户难缠,他同意“难缠”。不仅如此,小李还提出具体的例子说明客户多么难缠。如此几轮,他成功地让领导感受到,自己是真的理解领导的压力。

3)倾听之后的欣赏恰到好处。理解了领导的难处之后,再适时地恭维一下领导的成绩,言外之意就是:“困难这么多,领导还能做得这么好。”

情境4:一个想出家的人

求助者:我想出家了。

老师: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求助者:你不知道,从我得病后就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白读了这么多年书。

老师:别着急,再试试,会有机会的。

求助者:我都试了一年多了,也有一两个工作机会,但去了不到一个月就被开除了。

老师:要不就自己创业,不是非得上班不可啊。

求助者:拿什么创业,我看病花了好多钱,家里也没什么积蓄。

老师:贷点款也可以啊。

求助者:贷款也要有抵押啊,我家的房子很旧了,银行都不抵押的。

老师:那就先帮父母种地或搞养殖吧,收益也不错呢。

求助者:唉,我上了这么多年学,家里的农活根本不会干。

老师:这个……

求助者:我觉得现在呆在家里就是父母的负担,所以想出家。

老师:哦,看来这是你的决定了。

求助者:老师,您是不是也没办法。原来心理咨询其实也帮不了什么,就是听我说说而已。那就这样吧。

“是的,但是”游戏是咨询室里最常见的游戏,因为来咨询的人大部分的问题是“怎么办”或是“选择什么”的问题。表面事实是此时的咨询者无助沮丧,像孩子一样迫切地想得到别人的指点与帮助。刚刚从业的咨询师也经常会迫不及待地扮演高明的“指导者”。等进行到最后,所有的指导都被对方否决之后,换咨询师沮丧了。

也许咨询师最后才能发现咨询者隐蔽的内心动机和潜台词是:“看吧,你以为自己高明,能帮我,最后还不是跟我一样?”等发现这一切的时候,来访者的心理定位就不难看出了:我不行,你也不行。

沟通中的戏剧三角形

咨询师的戏剧三角形求助者的戏剧三角形咨询师最早扮演的是“拯救者”:关心一个无助的人并认真地提出建议。但当建议一次次被否定之后,咨询师同样感觉到无助和挫败感,认为自己很无能,不能很好地帮助对方,甚至怀疑自己的专业能力,变成了“受害者”。而那个当初来求助的人此时已成了“迫害者”,成功地把自己无助的感觉转嫁给咨询师,但同时也加重了自己的无助感:大家都没有好办法。

沟通中的自我心理状态

同类推荐
  • 跟着大师学思维

    跟着大师学思维

    本书精选60余位顶极大师获得成功所采用的思维谋略,精心分析大师思考、分析应对问题的思路和这种思路的来龙去脉,进而学着向大师那样思考。
  • 选择正确的工作

    选择正确的工作

    工作可以产生许多奇迹,它可以擦亮人的眼睛,强健人的肌体,增添面颊的红润;它还可以使头脑更敏锐,使思想更集中,使脚步更矫健。工作可以奇迹般地治愈多种身心疾病,工作的人才是最健康的人。
  • 中国人的处世哲学

    中国人的处世哲学

    本书从多角度分析了中国人的处世哲学,包括“面子哲学”、“关系哲学”、“权力哲学”等等,希望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能够学会更多处世原则,明了更多是非观念。
  • 和马云一起创业

    和马云一起创业

    本书结合马云创业的经历,为正在准备创业或刚刚起步的人以具体指导,成就人们的创业梦想。
  • 像爱玩儿一样爱学习

    像爱玩儿一样爱学习

    本书分别从九个方面向家长介绍,如何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沟通心与心,打开这扇门,让孩子的学习问题不再是问题!
热门推荐
  • 以剑正名

    以剑正名

    人族变革,魔族入侵,一个平凡的少年修炼崛起~
  • 云成殇

    云成殇

    她是他所遇见的美好,是黑暗的宫中生活的一点星光,是啊,终究是星星,终究要滑落。看痴情皇子的崛起,再看成就霸业后的寂寥,他,成为千古传奇,他有贤良淑德的皇后,也有佳丽三千作陪,可是,他的爱情像星陨滑落,在无边深渊,挣扎不起。
  • Dnf,阿甘佐不要为我哭泣

    Dnf,阿甘佐不要为我哭泣

    “纱英!怎么这么多保镖在楼下?!”“公主快跑!你快带着玄卫一起跑!先从那边的窗户跳下去!”“纱英你呢?”“他们可不能把姆数屋的继承人怎么样。”“想跑?”家主说着,站在楼梯上抬手对着房间的纱英一指弹去“暗影夜猫!”当一只体型好似猎豹一样的黑猫扑到窗户前的时候,杰西正抱着玄卫要跳下窗去,“散弹枪!”纱英将枪管对准黑猫,砰撒!喵呜~!“就让你们看看吧!”望见心爱的公主成功跳出,纱英回头霸气的掏出枪袋里的双枪,“那想要保护公主的王子的决心是何等坚毅!!”
  • 浮华半生缘

    浮华半生缘

    她是沉浮于乱世中的一抹惊鸿,却浮浮沉沉掌握不住自己的命运。他与她,曾以为是一生的缘情,怎奈浮华半生,只得半生缘浅。他与她,曾以为此生无缘无情,怎奈漂浮半生,却执手白头。她纠缠在两个帝王之间,只为得那心里一片的安宁。曾为情入宫为后,后又是为情斩断情丝。浮华一生……
  • 猎狐

    猎狐

    宋文很幸运,却又很不幸。当他以为自己能自由自在的过着日子的时候,却总是一次次卷入意外的案子中去,相当个吃拿卡要的小片警却往往屡破奇案,想要向上爬却总被人踹到谷底,到底是上天的安排,还是有人刻意为之?
  • 屠龙记事

    屠龙记事

    男孩屠龙救村的故事。炮灰将军牺牲的故事。公主爱上男孩的故事。不死魔王被杀的故事。两面女孩御龙的故事。
  • 仙乐尽朝夕

    仙乐尽朝夕

    江湖权势,尔虞我诈,修仙之人,玩弄着世间苍生。修仙之人,觉悟不曾高于那些极恶之徒。芸芸众生,却也有着朝夕尽乐的生活。为了改变那已经被谱写好的宿命,我选择杀尽那群阻我大道之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进纵横交错的修仙世界。
  • 随曦而安然

    随曦而安然

    在一场阴谋的交集下,她看到了他最黑暗的时刻,她陪他度过最阴暗的少年时代,直到一场没有预兆的分手。两年后,他们再次相遇,而他早已决定对她绝不放手。她告诉他:当年如果不是因为她的懦弱,或许他可以不会遭受更多侮辱。他凝视着她说:当时她没有立马出现是他如今唯一的庆幸。即使在多年以后,两人伤入骨髓,形同陌路。他也从不后悔那时劈腿的决定。她望向他隐入阴影处的脸庞,呢喃出声:即使你黑暗肮脏,我也再不会离开。
  • 巴山夜雨

    巴山夜雨

    该书写于抗战胜利之后1946年开始连载1948年底载完,历时三年多。是张恨水“痛定思痛”之作。作者以冷峻理性的笔触,在控诉日寇的战争暴行同时率先对民族心理进行探索解剖国人在抗战中表现出的“劣根性”。本书以抗战时期重庆郊区为背景,以作家去南泉为轴心,展现了一幅川东风俗图。书中小公务员、教员、卖文为生的知识分子生活清贫,巨贾达官则是奢华腐败。小说描绘了日军对大后方狂轰滥炸、惨绝人寰的罪行,也表现了有正义感的文人的民族良知和对胜利的信心。
  • 爱的方幂c

    爱的方幂c

    他是演艺圈中耀眼夺目的巨星,她是微不足道的明星小助理,因为一次误打误撞碰撞在了一起。之后的一天,小楚儿拿到了一张她儿时从未知道的照片质问道:"你偷拍我!!"阳哥哥不以为然:"你不是也偷拍我吗."小楚儿无力反驳只好一个人到房间里蹂躏小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