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黛兰出征在即,得元帝恩准,专程回杨府拜别父亲杨易和弟弟杨文渊。杨易已经得知杨黛兰挂帅的消息,朝中上上下下对此议论颇多,杨易力挺女儿,对司马阴震等人的挑衅弹劾不加理会,更有不少以光明顶郭士鹏为首的忠义之士得到消息后专门投奔而来,武当掌门玄清道长也亲自前来为杨黛兰送行,还带来了武当七星阵的七名武当高手专门保护杨黛兰。杨黛兰的玄青宝剑入宫前留在了杨文渊那里,这次出征杨黛兰重新拿起母亲的玄青宝剑,想起弟弟杨文渊到了学武的年龄,于是跟父亲商量,把杨文渊托付给玄清道长带回武当练武。姐弟二人同时与父亲洒泪告别,杨黛兰临别前叮嘱弟弟务必要刻苦修练,为杨家争光。
终于到了大军出发的日子,这些天杨黛兰日夜苦读兵书,研究统领军队的要点,投奔而来的忠义之士中有不少吕天广部下的后人,都曾得先祖传授行军打仗的经验,正好与杨黛兰一起研究行军布阵,其中有一个人名叫辛小龙,是吕天广副将辛祈疾的长孙,辛小龙年纪虽轻,却从小熟读兵书,一心希望长大后能杀退辽军,继承先祖遗志,立志报国。他提出的军事战略颇具可行性,杨黛兰常常会不耻下问,甚至向元帝举荐由辛小龙担任先锋官,辛小龙盼了那么多年,终于能有机会一展抱负,对于杨黛兰自是衷心感激,甘效犬马之劳。
元帝携手长春皇后、太子和朝中大臣一起为西征大军送行,直送到十里坡外才回宫,杨黛兰一身戎装、英姿飒爽地端坐在战马上,身旁是副元帅赵元靳和先锋官辛小龙,身后除了朝廷派出的十万将士,还有八千名江湖豪杰由郭士鹏率领着跟在大军之后,粮草官于悭已经先行出发。
大军前行了数百里,得派出的探子回报,辽军已经攻到玉门关外,却遇到了玉门关守城将领张义民的顽强抵抗,现在十万辽军驻扎在离玉门关五十里处的玉川山下。
据悉这次辽军主帅也是个女子,是辽国萧太后的长孙女耶律铁菁,耶律铁菁的父母早亡,由祖母萧太后一手带大,从小练就了一身好武艺,长得又美丽大方,在大辽素有火凤凰的美称,成年后求亲的皇孙公子、英雄勇士不计其数,但是耶律铁菁一律看不上眼。
副帅是萧太后的侄孙凌霄,是耶律铁菁从小一起长大的表哥,凌霄号称是大辽第一勇士,武艺高强,精明能干,颇得萧太后的赏识,有心撮合耶律铁菁和凌霄成婚,共同继承大辽皇位,不过耶律铁菁迟迟未肯,凌霄心中虽然爱极了这位刁蛮泼辣的表妹,但是他为人光明磊落、孤傲清高,除非耶律铁菁点头,他是绝不会勉强耶律铁菁的。
辽国与大宋的战役断断续续持续了数十年,耶律铁菁自小得萧太后教诲,要兴旺大辽,灭了大宋,数月前开始与表哥凌霄一起策划伐宋。据他们潜伏在大宋京城的探子回报,元帝不久将会去皇家围场狩猎,于是与辽国武士密谋趁去中原邀战比武之际,派人埋伏在围场附近,伺机行刺元帝。哈扎因在泰山比武输给了杨黛兰,一心要争回颜面,于是自告奋勇爬上了围场悬崖,整整埋伏在围场半月之久。后来亲眼见杨黛兰和赵元靳摔下悬崖,自以为大功告成,得意洋洋的返回了辽军大营。
耶律铁菁和凌霄也派出了细作去打探大宋主帅的底细,得报说这次的大宋主帅不是司马阴震,而是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少女,不由面面相觑、大吃一惊。凌霄又问副帅和先锋官分别是何人,细作回报说副帅是位年轻的皇子,从未打过仗,先锋官也是位不知名的少年。耶律铁菁忍不住哈哈大笑道:“看来大宋是没人可用了,吕天广之后,大宋就再没出现过能与我大辽抗衡的将领,而那个所谓的大元帅司马阴震更是胆小如鼠的老头一个,表哥,看来这次我们要直捣黄龙了。”
凌霄毕竟老成稳重得多,细想大宋再怎么不济也不可能派一个平庸的少女出任主帅,此女子既然能挂帅,必然有她的过人之处,想到这里,忙提醒骄傲自大的耶律铁菁万万不可轻敌。
耶律铁菁道:“怕什么,我们大辽的铁臂铜锤阵几十年来从来没人能破得了,我就带上此阵去会会大宋的女娃主帅,如果能将她打败,那么大军也不用再打了,押了他们的主帅直接挺进玉门关就成了。”
凌霄沉思道:“若能不损一兵一卒就攻下玉门关,固然是最好。我们就发个邀战贴给他们的主帅,如果对方如约而至,我们有铜锤阵在应该不会输,如果对方不来,哼哼,那就更好,两军对垒,最忌临阵脱逃,他们主帅不敢迎战,会直接打击士气,大宋也就不战先败了。”
两人商议妥当,即刻便写邀战贴,再安排了哈扎等十名最得力的辽国武士与八位铜锤阵高手一起前往主帅会战地玉川峡。
再说杨黛兰率领大军一路西行,终于到了玉门关内,玉门关将领张义民已经亲自在城门口迎接,这两日辽军并未攻来,张义民正好抽时间整顿队伍,并把辽人的军事情况做了详细的汇报,杨黛兰和赵元靳等人到后,也不歇息,立即便与张义民等一起商讨战事状况。这时前方收到辽营送来的邀战贴,是直接给主帅的,杨黛兰接过当场拆开,对方主帅约了她三日后在玉川峡对决,除了主帅本人最多只能带十八位武士跟随掠阵,副主帅和大军一律按兵不动。
赵元靳见杨黛兰看了邀战贴后沉默不语,便上前取过邀战贴,看完后怒道:“这辽贼真够狡猾的,知道我们大军到了,故意下个邀战书,让我们按兵不动,不知他们背地里又在搞什么花样。不用理它,直接杀过去就行了。”
张义民和辛小龙等人听赵元靳如此说,忙一起凑过去细看邀战贴的内容,张义民沉思道:“两军对垒,主帅间挑战是常事,如果不应战,可能有损大军士气。”
已经理清思路的杨黛兰随即朗声道:“不错!请张将军代我回帖,就说我三日后在玉川峡恭迎耶律主帅的大驾。”
张义民领命而去,杨黛兰又吩咐辛小龙协助赵元靳守在玉门关,然后自去找郭士鹏等武林豪杰商议随行掠阵的人选。
郭士鹏作为武林盟主的儿子,对武林各路人士的武功底子相当熟悉,很快就帮杨黛兰选定了十六人:武当七星阵的七位武当高手自然要一起去,五岳各派的掌门或嫡传弟子共有五人,少林、峨眉和青城三派高手有三人,郭士鹏自己也算上一个,杨黛兰见还差两人,略带疑问的看着郭士鹏,郭士鹏道:“实不相瞒,确实还有两位高手可助杨黛兰一臂之力。只是他们有急事外出了,要稍晚些才回。”
杨黛兰想起一人,立即问道:“其中一人可是清谷居士?”
郭士鹏笑道:“正是。清谷日前已经随大军一起出发了,不过昨日他和同伴发现了一个辽军布阵的秘密,好像是什么铁臂铜锤阵,听说非常厉害,是昔日西域高僧所创,清谷与那同伴一起去少林寻找破解之法了,清谷临行前曾说三日后即回,那么在玉川峡对决前应该来得及赶回来。”
杨黛兰听得清谷前来相助,不由地勇气大增,信心更足,似乎前方有刀山火海她都不怕了。
第二日一早天没亮,杨黛兰就起床练武,然后观看了士兵们操练,再由张义民陪同视察了玉门关城墙内外的敌我形势,站在城楼上,遥见五十里外玉川山下黑压压一片的辽军阵营,心中不由得想起了外公军要遗书中所著“一马平川的大地上,只见黑压压的辽军已经铺天盖地席卷而来,我军按照战前布的撒星阵,布列如星,连成一排的“拐子马”冲来时士兵散而不聚,使敌人扑空。等敌人后撤时散开的士兵再聚拢过来,猛力扑击敌人,并用刀专砍马腿,以破辽军。”杨黛兰想到此处,问张义民道:“此前我军是否练过撒星阵?”
张义民如实回道:“启禀元帅,我守城将士未曾操练过此阵,不知此阵有何妙用?”
杨黛兰于是把撒星阵的阵法要点详细讲述了一番,张义民喜道:“此阵法正是对付辽军的克星,多谢元帅指点阵法,我这就去安排将士操练。”
杨黛兰又快速将阵法的操练细节默写了下来,交与张义民。张义民立即去安排操练,杨黛兰自行回到了帅营,辛小龙和赵元靳等人已经在营帐等候,星象官前来回话,据天象观测,五日后将会有暴雪袭来,彼时已至初冬,关外更加寒冷,玉川山顶常年积雪,天气恶劣时还会出现雪崩。天时并不利于行军打仗,好在粮草还算齐备,玉门关城内百姓也都自给自足,温饱不愁,相比而言,辽军远离汴京,万一粮草补给不及时,大军被困雪山,小则饥寒交迫,大则全军覆没。辛小龙喜道:“如此看来,老天爷在帮着我大宋。”
杨黛兰却皱眉道:“我们既然有星象预测,辽军必然也有,如果五日后真有暴雪来袭,保不定五日内辽军就会大举进发,强攻入城。我们还是要尽快做好防范。”
辛小龙忙道:“是!元帅分析得极是,末将差点犯了大错。”
赵元靳道:“那么辽军下的战帖会不会是个调虎离山之计,趁我军主帅离开军营而大举进攻。”
杨黛兰沉思道:“也有这可能。据探子所报,辽军的副主帅是号称大辽第一勇士的凌霄,此人善于用兵,能力恐怕还在主帅耶律铁菁之上,不排除他们做两手准备的可能,二皇子,你要小心提防才是。”
赵元靳笑道:“请元帅放心,靳定会时刻不忘自己副元帅的身份,那凌霄不来则罢,若是真的来了,我正好前去会会他,让他知道我们大宋副元帅赵元靳的厉害。”
辛小龙道:“既然他们会做两手准备,我们亦可趁对方主帅不在,前去袭击,辽军驻扎玉川山下已有半月,暴雪袭来前,他们的粮草冬装供应必须到达,那么此刻很可能正在路上,我们不妨派一队轻装劲骑去伏击辽军押运粮草的队伍,如果能切断他们的后方供应,半月内辽军必会退兵。”
杨黛兰想了想,觉得辛小龙所言倒是逼退辽军的一个可行之计,于是命令辛小龙马上派人去查辽军押运粮草的路线,辛小龙得令去了。杨黛兰又跟其他将士讨论了一会,然后摊开张义民给她的玉川峡地势图,仔细地研究着二日后主帅决战的地形方位。只见玉川峡位于玉川山脉的中央低凹地带,从玉门关到玉川峡需要经过玉川平原,此处离辽营驻扎地不远,然后进入玉川山脉南部,绕过玉川湖,就是玉川峡了。此时玉川湖已经结冰,如果想快速出入玉川峡,甚至可以直行通过冰冻三尺的玉川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