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早朝前,灵珊未再像以前一样请求服侍真帝更衣上朝,到了午后,她才只身前来永和宫拜见皇后娘娘杨黛兰,并带来了一些撕碎后重新黏贴起来的纸张。
杨黛兰打开一看,纸上写满了很多相思的诗句,再看字迹,正是真帝的笔迹。杨黛兰纳闷地看着灵珊,只听灵珊款款说道:“皇后娘娘,这些都是皇上思念娘娘时写下的诗句,因无法示于人前,皇上写完后就撕碎了,撕碎后却又再写,上面满满的都是皇上对娘娘的一片真情。当时娘娘为爱出宫,皇上却痴心不改,为守护对娘娘的一片痴情,竟不在乎世俗成见,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决定不再另娶其他女子。是灵珊一再恳求,皇上才答应与灵珊假凤虚凰。如今,皇上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如愿娶到了娘娘,灵珊也就可以放心地离去了,不管将来灵珊身在何处,灵珊都会衷心祝愿娘娘与皇上永续前缘,相爱一生。”说完,灵珊对着杨黛兰深深地磕下头去,温柔的脸上写满了对皇帝和皇后最真挚的祝福。
杨黛兰震动地看着灵珊,这是怎样一位胸襟开阔、正直无私的奇女子啊,自己与她相比实在太渺小了,杨黛兰忙走下座位,亲自扶起她道:“妹妹,多谢你一直收藏着皇上的心意和秘密,相信如果没有你的善解人意,皇上一定很难捱过那段痛苦的日子,之前是姐姐我太自私了,没有顾及到你的感受,打明日起,皇上早朝前的更衣洗漱之事还是由你来做吧,姐姐我粗手笨脚的,实是没有你服侍的细心周到。”
灵珊心中一动,这么多年来,她早已把每日服侍皇上更衣洗漱看作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昨天真帝有史以来第一次不要她服侍,灵珊一整天都觉得心中空荡荡的没有着落,就连去给太皇太后请安也是魂不守舍的。今天一早她本已经习惯性地准备好了真帝洗漱的洗脸水,直到宫女问她“是否现在去见皇上?”,灵珊才突然醒悟,如今真帝身边已经有了皇后娘娘,不再需要她服侍了。灵珊把头埋在被窝里放声大哭了一场,却也慢慢想通了,于是才有刚才的一番话。
如今杨黛兰提出如此诱人的建议,灵珊不能不心动,只要能日日服侍真帝,要她去死她都愿意,可是她知道她不能再留在皇宫里了,如果她仍然只是宫女的身份,那么怎么都好办,但是她现在是皇上的妃子,是会与皇后争夺圣恩的女人,她不允许自己夹在皇帝和皇后之间,更何况皇上现在身边已经有了更能给他安慰和支持的女人,假如她的离去能让皇上和皇后更加舒心和快乐,她愿意这样做。
灵珊打定主意后,向杨黛兰福了一福,说道:“多谢皇后娘娘的美意,不过灵珊心意已决,如今只想出宫去看看,宫外的生活应该会更加精彩,所以只能有负娘娘所托了。对了,灵珊还有一事请问娘娘,娘娘当日离宫时,可曾对若梅说过要她这辈子好好地陪伴皇上、服侍皇上,以弥补娘娘你不能报答皇上恩情的遗憾?”
杨黛兰一愣,她何曾对杜若梅说过这番话,可是为何灵珊会有此问,颇觉困惑,心想:“难道这话是杜若梅说与灵珊听的?但是她为什么要这样说?”心里想着,便脱口而出道:“是若梅告诉你的吗?”
灵珊心中早已对杜若梅有所怀疑,此时听到杨黛兰的亲口回答,心中更是雪亮,她在宫中的岁月比杨黛兰久得多,后宫妃嫔为了争宠上位无所不用其极的那些手段花招,她也比杨黛兰更加了解。灵珊此时也不说破,只笑笑说道:“哦,或许是灵珊记错了。娘娘,时辰不早了,灵珊先告退了。”
杨黛兰虽然心中仍有疑惑,但是她向来把杜若梅当成知己姐妹,也就没再去追究此事。
很快,灵珊便去拜见真帝,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真帝赐她赵姓,认作御妹。灵珊故意请求当着真帝的面与杜若梅话别,真帝派人叫来杜若梅,灵珊道:“若梅,如今皇上有了皇后娘娘,你不如随我一起出宫去吧。”
杜若梅道:“皇上有了皇后娘娘,我们就一定要出宫去吗?皇上,难道这是您的意思吗?您当日亲口承诺要我们服侍您一辈子的,怎么您现在有了皇后娘娘,就不要我们服侍您了吗?这不是失信于天下吗?”
真帝还未回答,灵珊先说道:“若梅,皇上并没有失信于天下,而是你,假冒皇后娘娘的懿旨,蒙骗皇上娶了你,如今皇后娘娘已经回来了,你还想狡辩吗?”
杜若梅深知杨黛兰的性格和杨黛兰对她的情义,料得杨黛兰不会跟她计较这个,所以杨黛兰回来后她也从没担心过这个问题。万万没想到的是平日里视为盟友的灵珊却替杨黛兰出头了,还当着真帝的面提出此事,她一下子没了气焰,心中开始慌起来,不管怎样,欺君这个罪名不小,真要追究起来,说不定满门抄斩呢!
杜若梅只得跪下恳求道:“皇上,请念在臣妾是诚心诚意爱慕皇上的份上,饶了臣妾这一回吧。”
真帝拂袖怒道:“你居然敢公然欺骗朕!这还罢了,更可恶的是,你居然谎称这是皇后对你的叮嘱,实难让朕饶恕你。”
杜若梅从没见真帝发过这么大的火,心中更慌,平日里巧舌如簧的她,此时也只能哑声磕头,求真帝网开一面。
灵珊突然道:“若梅,你现在是否想随我一起出宫去了?”
杜若梅仿佛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忙回道:“姐姐,我愿意跟你一起出宫去,从此再也不提宫中的任何事情,再也不回到宫里来了,我实在无颜以对皇上和皇后娘娘。”
灵珊向真帝请求道:“皇上,就请允许我带若梅一起出宫吧,让她戴罪立功。她欺君罔上在先,杜家上下若得以保全性命已是天大的皇恩,必不敢再胡言乱语冒犯皇上。当年皇上曾说希望民间女子也可以舞文弄墨,提高文化素养,灵珊原身份卑微,出自民间,入宫后有幸得到皇上的亲自教导,文学才艺精进不少,现在灵珊便和若梅一起到民间去传道授业,开设女子学堂,帮助皇上实现心愿。”
真帝恩准了灵珊的请求,并赐给她一间居所,灵珊在居所里开办了学堂,专门招收想读书识字的穷苦女学生,她和杜若梅轮番执教,培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女文学家,宋朝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朱淑真、严蕊等人都是出自她们的门下。
为此杨黛兰曾亲自题词赞扬她们的功绩,引用了一副对联,正是当年真帝出的第一道试题答案:
九州茫茫三山五岳缀满华夏
大江浩浩前波后浪涌出奇才
在中国历史上宋朝文化是中国文化历史中的丰盛时期,后来宋朝民间涌现了许多的文学社体,都或多或少得益于此。
再回到真帝和杨黛兰大婚后二个月首次到泰山封禅祭祀,两人趁机携手同游了后山峡谷。时隔数年,已经结为夫妇的黛瑢二人再次来到湖心树屋,树屋里的摆设一切如故,绿萝和茸草居然越长越旺盛,让树屋充满了生机。抬头望着真帝当年用柳枝条拼写的四个大字“清谷居士”,两人相视会心一笑。
真帝笑道:“故地重游,不可无诗。”杨黛兰朝他嫣然一笑,走到桌前开始磨墨,突然,她捂着嘴呕吐起来,真帝吓了一跳,忙跃过去扶爱妻坐下,柔声道:“兰儿,你哪里不舒服吗?”边说边搭她的脉搏,微微一愣之下,转而欣喜若狂,忍不住在空中翻了数个筋斗,欢呼道:“我们有孩子了!”
后来杨黛兰共生下了两个皇子和两个公主,尊封为懿德皇后。光阴如梭,岁月匆匆,真帝和懿德皇后已经共同走过了三十年春秋,这三十年是大宋最繁荣昌盛的三十年,宋辽两国不仅和睦相处,还发展了边境贸易,两国百姓衣食无忧,文化交流日渐频繁,很多辽人开始学习汉文化,汉人也开始接触西方习俗。
又到了一年中秋夜,真帝和懿德皇后在宴席散后,踏着皎洁的月光,携手漫步到了竹园,竹屋前的兰花仍然开着十分俏可人,白色的花瓣如百合般纯洁,散发着高雅的清香,懿德皇后微笑道:“瑢哥哥,你看这兰花开的如此美好,母妃在天之灵一定十分安慰。”
真帝微笑道:“是啊,也是母妃的庇佑,让你我二人曾多次在这里偶遇重逢。”
懿德皇后笑道:“那都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瑢哥哥你还记得?”
真帝笑道:“你我夫妻间的点点滴滴,我都铭记在心。”说完,抽出一直随身携带的玉笛,放在嘴边吹了起来,一边吹笛一边深情无限地看着发妻,懿德皇后眼眶渐渐湿润,她低头轻试了一下眼角,也取出腰间的玉箫,伴着真帝的那首《雨碎江南》,吹了起来,曼妙的合奏乐声在皇宫上空徐徐回荡,经久不息,谱写着箫笛奇缘。
(全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