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45500000005

第5章 科学家的故事(5)

我们知道,空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其中的氧气是人体进行新陈代谢的关键物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第一需要。最早在空气中发现氧气的,是法国化学家拉瓦锡。

拉瓦锡1743年8月26日出生于巴黎一个富裕的律师家庭。5岁那年他母亲因病去世,从此他在姨母照料下生活。11岁时,他进入当时巴黎的名校——马沙兰学校。21岁取得律师的资格。他的家庭打算让他继承父业,成为一个开业律师,然而在大学里他已对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主动地拜一些著名学者为师,学习数学、天文、植物学、地质矿物学和化学。从20岁开始,他坚持每天做气象观测,假期还跟随一名地质学家到各地作地质考察旅行。

1765年,法国科学院以重奖征集一种使路灯既明亮又经济的设计方案,22岁的拉瓦锡勇敢地参加了竞赛。他的设计虽然未获得奖金,但被评为优秀方案,荣获国王颁发的金质奖章,这项活动给崭露头角的拉瓦锡以很大的鼓舞,使他更热情地投入科学研究的事业中,同时他的科研才华也开始引起了科学界的注目。1768年他被任命为法国皇家科学院的副会员,逐渐成为科学界乃至政界的一位新星。

1768年,拉瓦锡选择的一个研究课题是验证水能否变成土。在当时,许多人都相信水能变成土。人们也时常发现在容器中煮沸水,时间长了总会有沉淀物生成。然而,对于这种解释,拉瓦锡一直持怀疑态度。他是一个善于独立思考的人,不经过自己的实验验证的东西,决不轻信。为此,他设计了一个验证实验。他采用一种欧洲炼金术中使用过的很特别的蒸馏器。这种蒸馏器能使蒸馏物被反复蒸馏。他将蒸馏器称重,然后加入一定重量的经3次蒸馏后的蒸馏水。密封后点火加热,保持微热,同时进行观察。两周过去了,水还是清的。第三周周末开始出现很小一点固体,随后慢慢变大,第八周固体因增长而沉淀下来。就这样连续加热了101天,蒸馏器中的确产生了固体沉淀物,冷却后,他首先称了总重量,发现总重量与加热前相比没有变化。他又分别对水、沉淀物、蒸馏器进行称量,结果是水的重量没变,沉淀物的重量恰好等于蒸馏器所减少的重量。据此,拉瓦锡著写论文驳斥了水转化为土的谬说。

1772年9月,拉瓦锡开始对燃烧现象进行研究。早在1702年,德国化学家斯塔尔认为金属在煅烧中放出了燃素,而后产生了金属灰。斯塔尔的“燃素说”出现之后很快被化学界所接受,成为18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化学理论。拉瓦锡在研究了化学史的概况和前辈化学家的成果之后,对“燃素说”提出了质疑,并决心解决揭开真相。首先他对磷、硫等易燃物的燃烧进行观察和测定,他发现磷、硫在燃烧中增重是由于吸收了空气。于是他想到,金属在煅烧中增重,是否由于同一原因?1774年,他做了煅烧金属的实验。他将已知重量的锡放入曲颈瓶中,密封后称其总重量,然后经过充分加热使锡灰化。待冷却后,称其总重量,确认其总重量没有变化。尔后在曲颈瓶上穿一小孔,发现瓶外空气带着响声冲进瓶内,再称其总重量和金属灰的重量,发现总重量增加的值恰好等于锡变成锡灰后的增重。拉瓦锡又对铅、铁等金属进行了同样的煅烧实验,得到相同的结论。由此,拉瓦锡认为燃烧金属的增重是金属与空气的一部分相结合的结果。那么,与金属相结合的空气成分又是什么呢?

1774年10月,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列访问巴黎。在拉瓦锡举行的欢迎宴会上,普利斯特列告诉拉瓦锡,在3个月前,他曾在加热水银灰的实验中发现一种具有显著助燃作用的气体。这信息给拉瓦锡以启示,他立即着手汞灰的合成和分解。实验使拉瓦锡确信,燃烧中与金属相结合的决不是燃素,可能是最纯净的空气。

1775年末,普利斯特列发表了关于氧元素的论文后,拉瓦锡恍然大悟,原来这种特殊物质是一种新的气体元素。随后,他对这种新的气体元素的特质进行了认真的考察,确认这种元素除了助燃、助呼吸外,还能与许多非金属物质结合,生成各种酸,为此他把这种元素命名为“酸素”。对氧气作了系统研究后,拉瓦锡明确地指出:空气本身不是元素,而是混合物,它主要由氧气和氮气组成。1778年他进而提出,燃烧过程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可燃物质与氧的化合,可燃物质在燃烧过程中吸收了氧而增重,所谓的“燃素”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拉瓦锡关于燃烧的氧化学说终于使人们认清了燃烧的本质,并从此取代了燃素学说,统一地解释了许多化学反应的实验事实,为化学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因此,氧气的发现在化学发展史上被认为是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

就在拉瓦锡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一个又一个的重要进展时,1789年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的大革命,包括拉瓦锡在内的60人组成的征税承包商集团成为了革命的对象。1793年,革命政权逮捕了包括拉瓦锡在内的包税商。1794年5月8日,拉瓦锡从容不迫地上了断头台。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正当他事业兴旺时,落得这样一个可悲的结局,当时和后来的许多人都对此深感惋惜。

智慧人生

拉瓦锡既没有发现新物质,也没有提出新的实验项目,甚至没有创新或改进实验手段或方法,然而他却在重复前人的实验中,通过严格的、合乎逻辑的步骤,阐明了所得结果的正确性。所以说,氧气的发现是对拉瓦锡善于学习、善于进行分析综合的钻研精神的馈赠。

毛发湿度计发明者索绪尔

我们常常用“冷、热、干、湿”四个字来说明周围大气的情况,“冷、热”指的是温度,“干、湿”指的便是湿度。湿度代表着空气中水蒸汽的含量,往往跟下雨等自然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很早就受到了人类的关注。能不能制造一种像温度计一样的湿度计,一看上面的刻度就知道大气干湿的程度呢?按照这个思路,瑞士人索绪尔设计发明出了世界上第一支具有应用价值的湿度计。

索绪尔是18世纪瑞士著名的植物学家、物理学家。他对地质学、气象学也具有浓厚的兴趣,是冰川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为了研究各种植物随高度变化的分带情况,索绪尔曾多次登上阿尔卑斯山,并将所见所闻记录到了《阿尔卑斯山旅行记》一书中。在索绪尔进行各种科学研究过程中,自然离不开对气候的研究。除了温度之外,湿度是一个主要的研究项目。自然,湿度计是工作的必备仪器。“要是有一种像温度计那样的湿度计就好了,我可以随身携带,测量阿尔卑斯山上各处的湿度了。”索绪尔在撰写《阿尔卑斯山旅行记》一书时,常常闪出这样的念头。

在索绪尔生活的时代,人们对于湿度计的研究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早在15世纪,大发明家达·芬奇就已经想到要对空气湿度进行测量了。当时人们已经知道,干燥空气和潮湿空气中所含水分的数量是不同的。因此,达·芬奇设想用干棉花吸入空气中的水分,然后根据它的重量来测量湿度,他设计了一种一看就明白的湿度装置:在一根直棍正中,吊上一根线绳,棍的两端各挂上一个重量相同的球,一头的球涂上蜡,另一头贴上棉花,并使两侧重量仍相同。然后将它放在潮湿的空气里,蜡不会吸水,但棉花却因吸进水分而变重,放着棉花的一端,便渐渐下降,直棍往下倾斜,其倾斜角度对应的角度刻度,就是表示湿度的数字。显然这种湿度计很不精确,误差很大,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但是,它却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后来,一个叫布兰德的德国人发明出了绳子湿度计,它其实就是一根下系重物、上端固定的绳子,绳子背后标了一些刻度,可以表示它长度的变化。我们可以想象,这种绳子湿度计的精确度是很小的,只有在大气干湿变化悬殊时,它才会有一点点变化。

索绪尔十分关注布兰德的发明,他知道要制成理想的湿度计,必须找到理想的材料。确定了主攻方向后,索绪尔便开始大量收集用来制作湿度计的材料。只要他看到的或者他想到的,他都要找来。很快,他的研究室里堆满了各种材料。接着,索绪尔先在几种材料上洒水,然后测量它们的长度,并做记录。之后,把它们放在太阳光下晒。待晒干后,再测量它们的长度。这样比较一种材料在潮湿时和干燥时的长度差异,就可以看出这种材料对于湿变化的敏感度。索绪尔夜以继日地工作,遗憾的是,将所有收集到的材料都检测了,仍没有找到合适的材料。

由于过度疲劳,索绪尔脸色苍白,身体瘦了许多,但他顾不得自己的身体,仍然在实验室工作。1775年的一天,索绪尔的妻子来到实验室看望丈夫,提醒他要注意身体并理一理头发。“头发?”索绪尔像想起了什么似的,眼睛直盯着妻子的秀发。“我的头发怎么了?”妻子不解地问。“不,你的头发很漂亮,也许,它还能帮我的忙!”索绪尔说着,用剪刀剪下妻子的几根头发。他马上对头发的干湿变化进行研究。他惊奇地发现,头发在受潮时伸长,干燥时缩短,这种长度变化可达1/40左右。由此,索绪尔发明了毛发湿度计:它的下端由螺丝夹住,上端则夹在一个圆筒上,毛发的伸缩会使圆筒旋转,从而带动一个指针转动。

索绪尔发现,这种毛发湿度计太脆弱了,外出考察携带很不安全。因此,他又设计了第二种毛发湿度计,这种新的湿度计虽然不及第一种灵敏,但却便于携带。在这种湿度计上有一片金属制成的扇形指针,边上有两条槽,一条槽放毛发,另一条槽为丝线,当毛发长度发生变化时,指针便会显示出来,由螺丝夹住,上端则夹在一个圆筒上,毛发的伸缩会使圆筒旋转,从而带动一个指针转动。

索绪尔发明的毛发湿度计不但为他的地质研究工作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还是现在人们使用的自记湿度计和家庭用湿度计的原始雏形。

智慧人生

索绪尔发明毛发湿度计的故事生动地告诉人们:做事情要心细,要注意观察。从细枝末节的变化与征兆中,往往会找到许多非常重要的信息。另外还要善于把前人遗留下来的一切有价值的成果继承下来,加以创造发展。最能创新的人,往往是那些最善于继承的人。

道尔顿的“意外收获”

英国大科学家道尔顿的一生科研成果卓著,其中最大的功绩是创立了科学的原子论。这一学说是他在对气体混合物的研究基础上得出的,与他的气象学研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说原子论实际上是道尔顿的一个“意外收获”。

1766年9月6日,道尔顿出生在英国西北部一个贫穷落后的农村。他的父亲是一个手工业者,养活着6个子女,生活十分拮据。道尔顿只读了几年私塾,从12岁起就接替老师,一边教私塾,一边种地。在私塾里,坐在下面的学生大都同道尔顿的年龄差不多,有的甚至还比他大些。大概是年龄相仿的缘故,学生们没怎么把他放在眼里,道尔顿讲课时,随时会有人打断他的话,并提出各种问题,而且许多问题明摆着是想难住他的。对此,道尔顿倒是一点儿也不生气,他认真耐心地解答学生的提问,遇到不会的便说:“我回去查查书,过几天再告诉你。”时间长了,道尔顿与学生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亲密友好,刁难他的人也少了。同时,为了解答学生的各种问题,道尔顿看了大量的书,查阅了许多资料,久而久之,道尔顿对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5岁那年,他应表兄之邀,到一个城市的寄宿制初中担任助理教员。在这里,道尔顿努力自学拉丁语、希腊语、法语、数学和“自然哲学”。从偏远的农村来到这虽不算大的城市,道尔顿感到天地开阔。他十分希望得到博学的老师的指点。当他听说学校附近住着一位双目失明的学者时,马上赶去拜访。这位学者名叫豪夫,道尔顿在他的辅导和鼓励下,学到了很多外语和科学知识,并开始对自然界进行观察,搜集动植物标本。

道尔顿非常喜欢观察气象,经常到山区、林区和湖沼地带去旅行。他用他自制的温度计、气压计观测气象。当时气象学还是一门很薄弱的学科,很少有人进行这方面的研究。1793年道尔顿出版了他的第一部科学著作——《气象观测论文集》,初步总结了他的观测结果,对气象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启蒙作用,这年道尔顿27岁。从此这位初中助理教员引起了科学界的注意和重视。这一年,由于这部论文集的出版,加上那位盲学者豪夫的推荐,道尔顿被曼彻斯特城一所专科学校聘去担任讲师。

曼彻斯特是当时英国蓬勃发展的纺织业的中心,交通便利,文化发达。道尔顿在这里很容易接触到新的知识,加速了他在科学上的成长。他经常到那里的公共图书馆借出各种书籍,阅读到深夜。后来尽管道尔顿的兴趣转向了化学,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气象学的研究,而且正是这一爱好,使道尔顿思路更为开阔,能用与其他化学家不同的方式去研究物质的结构,并最终创立了原子学说。

道尔顿是怎样把气象学与原子学说联系在一起的呢?当时,为了研究气象学,必须了解空气的组成和性质。道尔顿像前辈科学家玻意耳、牛顿一样,假定气体都是由微小的颗粒所组成,在这个假定的基础上,他发现了空气在压缩时温度会升高;还证明空气中水蒸汽的含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这一连串的成功给道尔顿带来了喜悦,也促使他更深入地思考,他想:“空气由微小颗粒组成”虽然只是一个假设,但由它所推演出的许多理论都被实验证明是对的,那么这不是正好说明了假设本身是正确的吗?

道尔顿进一步想:“如果假设是正确的,它能适用于气体,是否也适用于其他的物质呢?”恰好在1799年,法国化学家普鲁斯特宣布了物质组成的定比定律:由多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各元素间的重量比是一定的,而且永远是整数。这个定律给了道尔顿很大启发,他认为物质中各元素间的整数比,正说明元素是由一个个独立的微粒——原子组成。道尔顿又花费了两年的时间进行实验,并取得大量的第一手数据。

1803年,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其主要内容是:化学元素均由极微小的、不可再分的原子组成;所有的物质都是由这些原子以不同的方式相化合而成的;化学反应是原子重新结合的过程。

原子学说问世以后,很快被一个又一个的事实所证明,并成功地解释了许多现象,被公认为是化学的最基本理论,是科学史上一项划时代的成就。对于原子学说的创立,道尔顿曾不止一次地说过:“它得益于我所熟悉的气象学。”

智慧人生

同类推荐
  • 魔星师:星愿少女

    魔星师:星愿少女

    本书是肖云峰编著的麻瓜小魔女系列之一,它讲述了:苍穹之上,有一个被诡异的幽蓝色光芒笼罩的星球——潘多拉星。来自宇宙的暗黑能量涌动着,苍茫大地,浩瀚宇宙,即将掀起一场浩劫……水晶天使座下的麻瓜魔法师们,又将踏上新的历险征程……在这里,你又将收获怎样的感动呢……
  • 大眼睛探秘百科:挖呀挖,挖出一个大房子!

    大眼睛探秘百科:挖呀挖,挖出一个大房子!

    神秘的百慕大、金字塔,神奇的恐龙世界,千奇百怪的动植物,还有遥远的太空及外星人,以及历史上数不清的传奇人物和故事,对孩子来说,都有着莫大的吸引力。根据调查研究表明,中、小学生对历史知识、生物知识、未解之谜等特别感兴趣,而探究这方面的知识,有利于孩子增加阅读量,加强知识的储备,更重要的是孩子能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对小学生思维的训练和潜能开发起着重要的影响。
  • 奇案推理(走进科学)

    奇案推理(走进科学)

    本套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当今世界各种各样的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集知识性、趣味性、新奇性、疑问性与科普性于一体,深入浅出,生动可读,通俗易懂,目的是使广大读者在兴味盎然地领略世界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的同时,能够加深思考,启迪智慧,开阔视野,增加知识,能够正确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激发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精神,激起热爱科学和追求科学的热情,不断掌握开启人类世界的金钥匙,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使我们真正成为人类社会的主人。
  • 十万个为什么(全集)

    十万个为什么(全集)

    书中列举了孩子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最爱问的常见问题,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科学探索、天文地理、人体奇趣、科技发明、古代文明等多方面给予孩子完整科学的解答,是学生课堂外有益的知识补充,更是生活中的得力助手和知心伙伴。《十万个为什么大全集》不仅是为孩子准备的学习礼物,也是家长和老师解答孩子问题的必备指南,有助于彼此间的良好沟通。
  • 红楼梦(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红楼梦(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由于许多世界文学名著卷帙浩繁,而广大中、小学生时间又有限,我们便在参考和借鉴以前译本许多优点和长处的基础上,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高度浓缩,保持了原著的梗概和精华,使之便于我们全面而轻松地阅读。为了全面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阅读的兴趣和爱好,这套课外读物还收编了大家喜闻乐见的广博知识,把阅读名著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扩大阅读的深度和范围,这正是设计本套读物的最大特色。因此,本套课外读物有着极强的广泛性、知识性、阅读性、趣味性和基础性,是广大中小学生阅读和收藏的最佳版本。
热门推荐
  • 无尽寒夜

    无尽寒夜

    真龙族,一个守护了天朝国几千年的隐秘种族,被来自于一千年未来的神秘组织“方舟”一夜之间灭族,种族中的最后一名族裔祝孙德为了复仇,踏上了前往尘世的旅途。
  • 天下为魔

    天下为魔

    这是一个被魔冥统治了三千年的大陆,神武系的消灭,十魂侍的重生,幻封的崛起,历经磨难,我是为魔所用,还是唯我魔王!追随主角寒霄子的身世,体验穷极踏险的征途旅程,看铃木脆骨重铸那三生的姻缘,品铭心之情再续前身的血泪史。不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世界因为天下终将为魔
  • 我的口袋妖怪世界

    我的口袋妖怪世界

    宠物小精灵(神奇宝贝)同人,游戏、动漫兼有。以下为简介正文:不只是温情,还有剧情;不只是轻松,还有悬疑。由18岁屌丝穿越而来的10岁富二代私生子究竟是哪家弃子?他将用何种方法荣归故里?还有朦朦胧胧的感情初体验;真真切切的友情、亲情;轰轰烈烈的劲敌大对决,影影绰绰的家族纠纷;纷纷扰扰的世界格局……最后,世界将会通往什么样的最终隐秘?好吧!上述只是噱头,本文志在以轻松诙谐的风格讲述一个屌丝宅男成功逆袭,成为最强训练师的故事。另外,虽说是系统流,但肯定比重不会太大,重点还是剧情,本人想写一个与众不同的小精灵同人。希望对神奇宝贝、宠物小精灵有爱的没爱的朋友都能多多支持一下新人创作。
  • 黑武之王

    黑武之王

    王者归来,谁与争锋!一个肩负着家族使命的少年,一次简简单单的奇遇让他拥有了完美新世界,他有他的校园故事,他有他的粉色传奇,他有他的快乐生活,他有他的巅峰之路,有了一切。正宗黑道,别样精彩!
  • 武神录

    武神录

    一封遗书,引出杀母深仇。明查暗访,拜师学艺,却得知仇人原是恩人,恩仇难分,敌我难明,他该何去何从?江湖霸主双龙隐退,玄青帮隐隐露出狰狞的爪牙,欲称霸江湖,他该如何力挽狂澜?
  • 华山南庙

    华山南庙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无限的玩命游戏

    无限的玩命游戏

    你们在这个世界上苟活着是为了什么?在一次又一次的玩命游戏中慢慢变强,享受人生才应该是我们做的!“怪物很强?可笑!在我柯林面前你敢说强!”“你是天才?可笑!我是天才屠杀者!”“你是异界重生者?你要是接的了我一招我就自杀!”“你要打劫?呵呵,要钱要命?”……在我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都是徒劳!
  • 相和歌辞·采莲曲

    相和歌辞·采莲曲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搏命之厚黑三国

    搏命之厚黑三国

    这本书就不要说了吧,如果你伤心,我肯定比你伤心!新书《儒巫》,沿袭非小白传统,可以成为智商高于30的同志们的粮草!书号:1225878,请求兄弟们前往支持,谢谢!
  • 江珊多娇

    江珊多娇

    若为自由故为了自由,她执行了这个任务,有了自己的名字,叫江珊,她很开心,即使不是属于她的名字。。。孤岛上的别墅,这未免也太豪华了!作为新女仆,她混了进去,开始了四个月的潜伏可是意外状况也未免太多了吧,不管了,为了自由!可是四个月后,她竟然下不了手!她这是怎么了?一定是病了!再可是,她离开后那一个个的,狠命地追。救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