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13300000004

第4章 农民与中国农民问题(3)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在其著作《贫困与饥荒》分析了“贫困与饥荒”产生的原因。他认为:“对食物的所有权是最基本的权力之一,每一个社会都有规范这种权利的法律。权利方法所重视的每个人控制包括食物在内的商品组合的权利,并把饥饿看作是未被赋予取得一个包含有足够食物消费组合权利的结果。”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荒[M].王宇,王文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45页.“一个人支配粮食的能力或者他支配任何一种他希望获得或拥有东西的能力,都取决于他在社会中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权力关系。而这些权力关系则取决于他拥有什么?交换机会能够给他提供什么?社会可以免费给他些什么?以及他由此丧失了什么?正是整个权利关系决定着一个人是否有能力得到足够的食物以避免饥饿,而粮食供给只是能够对其权利关系产生影响的众多因素之一。”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荒[M].王宇,王文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93页.从他的分析可知,社会整体权力系统首先决定个人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反过来,如果一个社会贫困和饥荒丛生,也能说明该社会权力系统的失衡。

农民问题,说到底,是一种利益问题,是一种农民权益保障问题。黄克亮.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农民问题研究[J].探求,2006(3):11.近年来,随着“三农”问题研究的深入,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认识到农民问题的本质是农民权利的保护问题。有学者(聂海峰、曾晓洁,2003)认为,社会权利中的二元的户籍制度导致的城乡差异,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会使得城市人口的福利高于农村人口,即导致二元的不利于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三农”问题专家陆学艺(2001)也指出,“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格局,至今没有改变。”长期以来,我们就这样人为地分割出城市和农村,市民和农民。用户籍制度把人分为城市人口和农业人口,将几亿农民拒之于城市之外;用统购统派制度把持的粮食也分为农业粮和商品粮,让农民供养市民;用劳动制度把人分为工人和农民,又将农民拒之于工厂之外;用工资福利制度把人分为有权享受和无权享受的两种人,最后将农民拒之于一切社会保障的制度之外……这种把城市和农村截然分割,对城市、市民是一套,对农村、农民又是一套的“一国两策”的体制,就使得中国的农民,无论在教育、医疗、劳动保障、养老、福利这些社会待遇上,还是在交通、交换、分配、就业、赋税这些经济待遇上,都出现了严重失衡。陈桂棣,春桃.中国农民调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78页.

对于城乡二元结构,当代学者是批评较多的。多数学者认为,改革前,国家通过“政府计划”,将农业剩余转为工业化资本积累,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与“市场”共同作用,将农业剩余、农业资源转为工业化的资本,也有相当多的学者注意到了城乡二元结构与中国特殊的工业化道路之间的关系给予合理性分析。但总的来看,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因为工业化的完成而消除,而是以更加复杂化的形式存在,在此背景下的城乡利益失衡问题也就一直存在。农民以廉价的劳动力、丰富的农产品、宝贵的农村资源、巨大的土地增值、巨额的农村资金和不断增长的乡镇企业税收支持整个国民经济和城市发展,而在国民收入二次分配中却得不到与城市居民平等的待遇,农村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发展也比较滞后。

毋庸置疑,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始终把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放在首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一种新型生产关系,在农村雨后春笋般地迅速建立起来,使得广大农民取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和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邓小平对此进行了深刻的经验总结,认为我们这些年来搞改革,有一条经验,首先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一靠制度,二靠政策。靠制度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靠政策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江泽民也曾指出,“确定农业政策和农村政策的首要出发点,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一定要在思想上加强对农民的社会主义教育的同时,在经济上充分关心他们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确实保障他们的民主权利。离开一定的物质利益和政治权利,任何阶级的任何积极性是不可能自然产生的。我们的一切政策是否符合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就是要看这种政策能否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132页.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相对于城市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2004年以前的农村基本没有什么社会保障,改革前建立在农村集体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救济、“五保户”供养和合作医疗等低层次的社会保险制度在绝大多数农村地区几无作用。农民利益问题呈现新的特点:(1)市场竞争使得利益多元化,农民分化为多个群体,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成为突出问题。(2)在政府不断汲取乡村社会资源的过程中,农民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现象也比较严重,一度使地方政府和农民的关系处于紧张的状态。(3)随着城乡资源流动的不均衡性的加剧,政策性和非政策性资源向城市的集中,使得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农民利益问题更加突出。(4)城市化过程农民流动劳动者(农民工群体)和转移性就业者(失地农民群体)的利益损害和补偿引起广泛关注,屡屡成为社会和政治的热点。

三、农民问题是一种政治问题

面对现实,无庸讳言,政策、体制与制度上的偏差也是导致农民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虽然中国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获得了政治上的彻底解放。但严格的“户口制度”,创造了中国人的职业属性等级,使得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村人在各方面都低于城市人口的待遇,众多的农村人不仅不能平等地享受社会发展成果,而且由于“城乡界限”和“户籍制度”等制度、体制与政策的制约,造成中国农民权利整体失衡以及权利受侵害时获得救济的途径和机会缺失。

其一,政策上的约束,让“城市人”与“农村人”经纬很明显,其属性的帽子已经紧紧地戴在了人们的头上。“城市人”的孩子是“城市人”,“农村人”的孩子是“农村人”,长久以来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认知的问题。

其二,长期的政策束缚和成分约束,让社会把“农村人”看成了“草根”一族,被圈在某一个范围内两眼一抹黑,像世外桃源一样自种自吃,成为愚昧、土的象征,其思想观念也被称为“农民意识”。而“城市人”却恰恰相反,他们一直被看成“国家人”,享受国家公民的各种待遇。

其三,长期的政策倾向,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村人”被赋予了终身制“农业户口”,农业户口就已经给你定性为只能从事农业劳动而“城市人”却相反,他们是“非农业户口”,是“国家人”的一分子,可以从事各种职业、可以成为国家干部。

其四,由于中国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挖农补工”战略,即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农业和工商业的生产力水平不同,农产品和工业品在交易的时候本身内部就隐含着剪刀差,所以,在看似平等交易下,“农”是必然要养“工”的,乡村必然是要“养”城市的,这一点虽在近几年来有所改变,但历史形成的贯性仍然存在,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公平。如果政策不能弥补这种客观上的不平等,对农民权利的损害也就更大。德国农村社会学家A.A.Bodenstedt就认为,权力向城市的集中是出现城乡居民相互对立的根本原因。城市人的超越性的权力导致了农村对城市“单向的”资源输出,从而使得城市越来越富有和越来越有权,相反,农村只能处于与城市相比的落后和贫困状况。UlrichPlank、JoachimZiche.Land—undAgrarsoziologie,Stuttgart,1987:39.

可见,中国农民问题的出现,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能解释通了,它实际已经是一种成分、一种地位、一种等级、一种身份和属性象征的通用名词了。

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中国农民主体地位的弱化、边缘化现象始终未能改变。以农业为生的农民,虽然也是现代化主体之一,在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内容的现代化大潮中,但和其他主体相比较显然处于弱势地位。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国家更加重视农业和农民利益,但由于一些制度的、非制度的以及市场关系等原因,农民社会政治地位较低的现状并未改变。一是被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二元社会结构的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限制了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应该享有的诸多合法权利;二是缺少参与政治的具体组织形式和便捷渠道,已成为现实政治的被动接受者和最大的弱势群体;三是政治诉求遭冷漠,政治需求受限制,政治活动的能力和绩效偏低,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常常处于被动不利地位;四是政治主体地位被变相取代。李长印.中国农民的四次解放的回顾与思考——兼论中国农民问题的实质[J].社会主义研究,2007(6).

作为公民,宪法和法律赋予农民平等的政治权利和社会经济文化权利,但法律的平等性在现实中并不能完全实现,往往表现为各种形式的不平等,构成权利享有中差距,形成所谓“问题”。

(第四节)中国农民问题研究综述

根据现代化经典理论,现代化意味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意味着城市和乡村的中心—边缘、支配—被支配的关系。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乡村将面临严峻的挑战:生存还是毁灭,衰败或是复兴,遗弃或重建……任何走向现代化的国家都必然面临并必须解决这一“哈姆雷特”式的难题。中国农民问题正是在现代化背景下提出来的一个社会改造和发展问题。在古代,社会是乡土社会,农业是主要产业,民众主要是农民,以农耕文明为特质的均质性社会按照自身的逻辑演绎和发展。因此,在古代,农村、农业和农民并没有构成社会和政治问题。只是随着以工业文明为载体的工业、城市和工人等现代文明因素的出现,与传统农业文明密切相关的农村和农民便构成了社会和政治问题。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宏伟目标。由于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有着众多的自然村落,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总是与农民的前途和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在迈向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征程中,农民问题成了理论与实践无可回避的根本问题。

一、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农民问题研究的现状

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农民问题国内研究趋于停滞,相反,国外研究却取得了一系列成果。1949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紧接着三年的经济恢复,马上进入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因此,中国在50年代初的土地改革之后,迅速转入农村集体化。此后一直到70年代末,对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认识的主线是围绕农业集体化展开的,并由此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重大分歧和争论。

土地改革后的农业集体化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增加生产,解决日益增多的人口吃饭问题;二是为工业化提供积累;三是实现大体均等,避免两极分化。集体化对中国来说的确是一场革命。因为,几千年以来中国的农业生产都是以户为单位,既不同于西方的个人本位,也不同于苏联有村社集体共同生产的传统。但是,受苏联模式影响,我们对集体的理解出现了偏差。认为集体不仅是生产资料的集合,而且是劳动的集合,以致集体的规模愈来愈大,由互助组,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一直到人民公社。由此就脱离了中国建立在手工劳动基础上以户为单位生产的国情和传统。1955年浙江等地因集体化过急过快引发了农民宰杀耕牛事件,随后通过政策调整和工作整顿,正确引导农民走向合作道路。集体化进程总的来说比较顺利,生产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特别是通过人民公社这种集中劳动和集体分配的方式,为中国的工业化提供了近7千亿元的资金,兴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做到了大体均等。但是,人民公社一成立,就面临着致命的弱点,即无法解决劳动管理和生产动力问题。在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生产方式下,受“不劳动不得食”的铁的规律支配,人们自觉劳动。进入集体以后,许多人共同劳动,劳动态度和贡献有所差别,但这种差别却难以通过报酬体现出来。由于报酬的平均化和科层制管理,势必出现集体性偷懒和少数人占便宜现象,从而影响生产的持续发展。在这一背景下,时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的邓子恢率先提出“集体劳动必须包工包产”的责任制主张,1957年浙江省永嘉县兴起“包产到户”,后在反右中被批判而中止。

一是包产到户的探索。由于粮食生产和供应的日益紧张,一些地方实行包产到户,并得到刘少奇、陈云、邓小平、邓子恢等中央领导人的支持。

二是坚持人民公社体制。毛泽东起初支持包产到户,是将其作为权宜之计。他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人民公社体制。认为人民公社的主要问题是一平二调,核算单位太大。主张通过调整,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这无疑是一个进步,但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和报酬脱节的问题。随着党内愈来愈多的人赞成和支持包产到户,特别是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由过去坚决反对到支持包产到户,引起毛泽东的高度重视,认为这与人民公社体现的平等理想背道而驰。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可以大体平均;包产到户一小二私,会出现两极分化。1962年八届十中全会,毛泽东将包产到户上升到两个阶级、两条道路斗争的高度,不仅激烈批判包产到户的主张,而且形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基本路线,最后发展到“文化大革命”。

由于这一时期农村和农民问题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因此,除了农民革命和农民战争的主题外,到1979年前,在中国境内有关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的研究基本停顿下来。

同类推荐
  • 人民史观论

    人民史观论

    人民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完善和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一切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文化都要靠人民去发展。《人民史观论》是从历史篇及现实篇等三方面论述了人的发展的历史过程。
  • 降低和优化政府成本

    降低和优化政府成本

    《降低和优化政府成本》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战略研究论丛之一,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资助。主要内容包括现代高效社会要求政府低成本运行、政府制度成本探索、政府决策成本控制模式设计、政府运行成本控制模型设计、政府公信力成本探索及建立绩效预算制度、降低政府成本等。
  • 新中国反腐简史

    新中国反腐简史

    《新中国反腐简史》这部著作全面、系统而又概略地记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历史阶段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基本情况,展示了我们党通过扎实的反腐倡廉工作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不懈探索及巨大成绩。我相信,这部著作的出版,对于深入学习和研究我们党的历史经验,继续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们共产党人不是狭隘的经验主义者,但我们是实践论者,始终重视实践经验在社会发展、人类进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 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研究

    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研究

    批判性思维技能和气质是邓小平重要的品质之一。邓小平是运用批判性思维的典范。他之所以能取得非凡的成就,正在于他用批判性思维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批判性思维在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邓小平理论的创立与发展是在批判性思维中实现的,可以说没有批判性思维,就不可能有邓小平理论。因此,对邓小平的批判性思维进行全面、系统的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 坏民主

    坏民主

    本书作者薛涌,和林达一起被列为第三代把美国介绍给中国的学者。本书分为六个篇章,分别从政治、经济、新闻媒体、公民生活等几个方面,更加全面、立体化的阐释美国民主生活。
热门推荐
  • 考生保健药膳集锦

    考生保健药膳集锦

    本书作者是长期从事药膳研究应用的专家。他针对考生学习、考试中出现的精神紧张、记忆力下降、心神不安、失眠等情况,设计了增强考生记忆药膳、抗失眠药膳、补心益气药膳、增强消化吸收营养药膳、补脑药膳、抗病强身药膳,以及女生保健药膳等,共计500余种药膳配方。每种药膳有配方、功效、制作、食法、宜忌等内容,内容翔实,简单易行。适合各类考生及脑力工作者家庭制作食用,也可供餐厅厨师及药膳爱好者阅读。
  • 异世虐主全攻略之逆天

    异世虐主全攻略之逆天

    掉节操,无下限,斗比大陆来实践。来自异世的灵魂,充满玄奇的逗比之旅。天道无情。我欲乘风归去,唯怕天承不起。前途坎坷,偏逆天改命,叱咤风云。PS1:没什么阅读难度,大家伙就当相声看吧!PS2:参考影片《惊声尖笑》。
  • 相公:娘子罩你

    相公:娘子罩你

    曾经,分不出彼此的两人,再次面对时,却成为了陌生人。而目空一切的他,却千算万算都没有算到,自己会陷入自己织的甜蜜网中。为了她,他的三千青丝一夜之间,化为银丝。当真相大白之时,她到底该不该恨。
  • 异世之为人师表

    异世之为人师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大楚三世皇帝项政曰:“陈父(对陈匀的尊称)虽为吾师,但寡人亦曰:朕从未见过如此厚颜之人。”
  • 我当光明神的日子

    我当光明神的日子

    谁说光明神注定是扑街的悲剧?谁说光明神注定是猪脚的死敌?谁说光明神注定会脑残的送上无数经验值,助猪脚踏上成神之路?小警察郑剑在一次任务中,意外的带着一枚光明神神格穿越到了异界,从此开始了他的逆天之旅!当终于踏上了世界的巅峰,成为真正的大光明神,他却愤愤的说:“谁当初想当这个光明神,谁就是王八蛋!我多少次被揍成了猪头,只有我家二师兄知道!”大光明神座下圣兽二师兄哼哼的敷衍两声,然后继续跟外焦里嫩的龙肉拼命……书友QQ群:259314097,虚左以待,诚邀入群!
  • 重山烟雨诺

    重山烟雨诺

    苏伊诺一个什么都懂的逗B女,季曜沂一个一根筋的大好青年。携手经历了一些不敢想象的人生,出现了各种不忍直视的狗血桥段。从一个武功高强的高手,变成一个打架除了看就只能跑的逗B女,从一个天赋异禀的大好青年,变成快当配角的小男子。请看小女子和大,大,大豆腐的爱情和不同常人的人生。
  • 太清调气经

    太清调气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物质循环(自然瞭望书坊)

    物质循环(自然瞭望书坊)

    每一朵花,都是一个春天,盛开馥郁芬芳;每一粒沙,都是一个世界,搭建小小天堂;每一颗心,都是一盏灯光,把地球村点亮!借助图书为你的生活添一丝色彩。大自然美丽而神奇,无论是广阔的天空,还是浩瀚的海洋,无论是遥远的地球两极,还足近在身边熟悉的土地,总有那么一些现代科学努力探索却又无法清楚解释的未知事物和神秘现象。这些扑朔迷离的谜团既令人惊奇,又引人深思,勾起人们探索的兴致。
  • 傲圣天尊

    傲圣天尊

    傲天偶得一部《灭灵经》,在这百族群立,妖孽天才不断繁衍而出的天星大陆,看傲天如何手持一把赤血剑一路高歌猛进,谈笑间虐杀各路妖孽天才。
  • 替兄从艺:绝世天后

    替兄从艺:绝世天后

    她的哥哥在生前对她遗言:“亦兮……你要好好活下去……帮我带好……星漠神话……”从此,她便替兄从艺,成为美男偶像团队的作曲家,一次偶然的事故展露了惊人表演天赋,从此化身为“美男”主唱。——当众人发现那俊美的偶像是一大冷艳美女时,整个世界为她癫狂——从此,绝世天后便是她的专座——在娱乐界里的王者——什么?哥哥、复活了?——真相被揭露,谁想她竟是……哎呀,作者的概括能力差啦~大家自己看呗~求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