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14400000007

第7章 毛泽东品鉴古典文学(7)

******还引用了《何典》中的两句:“说嘴郎中无好药”,“一双空手见阎王”。江湖郎中信口雌黄,嘴上说得好听,口袋里却没有好药。在******看来,****是“万岁不离口,语录不离手,当面讲好话,背后下毒手”,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政治骗子!****阴谋败露后,仓皇出逃,摔死在蒙古的温都尔汗,正是“一双空手见阎王”!

这几句话用以描绘****,真是既形象又贴切,在座的人听了感到很新奇,就问******这几句话是从哪里来的。******说:是从一部小说里面看来的,鲁迅写过一篇序文,推荐了它,这部小说叫作《何典》,作者是清嘉庆年间上海人张南庄。

于是,当时政治局就要求把《何典》找来,用大字体重印了一次,16开本,政治局委员人手一本,连中央委员都没有资格分到。郭沫若还是后来想方设法才弄到了一本。

《何典》系清朝嘉庆年间上海才子张南庄所著的讽刺性滑稽体章回小说,共十回,12万字左右。张南庄书宗欧阳询,诗法范仲淹、陆游,著作等身,而身后不名一钱,无力付梓。咸丰初年太平军攻入上海时,张南庄的其他著作尽付一炬,独《何典》幸存。虽是吉光片羽,但亦足显其绝世才情。

《何典》的奇特之处在于采用了别具一格的“幽默”文体,一反旧小说的所谓“文人气”,无章无典,无规无矩;满目脏字却不下流,油嘴滑舌却很严谨。作者主要通过对“下界阴山”“鬼谷”中的“三家村”土财主活鬼一家两代的不同遭遇和福祸的描写,嘲笑了阴曹地府的形形色色、光怪陆离的丑恶现象。在鬼蜮世界,到处都是“有钱使得鬼推磨”的金钱至上观念,也充斥着“杀人弗怕血腥气”的冷漠和残酷。作者借此讥讽了我国封建社会“人吃人”的黑暗现实。举凡敲诈、贪污、****、造反等人间上演的事情,在鬼的世界里照样应有尽有。作者的想象力极为丰富,书中塑造了活鬼、雌鬼、活死人、形容鬼、六事鬼、饿杀鬼、催命鬼、刘打鬼、黑漆大头鬼、青胖大头鬼等形象,还有什么赶茶娘、臭花娘、醋八姐等人物,无不栩栩如生,让人读来欢天喜地、笑断肚肠。

张南庄以“过路人”的化名在自序中述说了自己的语言风格和构思方法,称《何典》是逢场作戏,随口喷蛆;见景生情,凭空捣鬼;“新翻腾使出花斧头,老话头箍成旧马桶”;“天壳地盖,讲来七缠八丫叉;神出鬼没,闹得六缸水净浑”。其风趣幽默于此可见一斑。现在人们听到不着边际的话,爱问“语出何典”,殊不知这就与张南庄张大才子有关!

1926年年初,北京大学教授刘半农在厂甸旧书摊上购得光绪四年(1878年)上海申报馆印行的滑稽小说《何典》,十分高兴,迅即加以校勘标点,又略加注释,交北新书局出版(1926年6月),一时颇为畅销,到1930年4月已印到第四版。

《何典》是一本很“另类”的书,流传不广,鲁迅因为写小说史要买这本书,想了不少办法,始终没有找到。刘半农运气好,竟于无意中得之,他放下教授架子来出版这本书,据说也有一点不得已的情况——那时国立大学拖欠工资日趋严重,教授愈教愈“瘦”,非另外想点办法不可了。

《何典》出版问世后,风靡一时,跟鲁迅的大力推荐有关。

刘半农深知鲁迅对古代小说研究有素,于是请他为新版《何典》写一篇序。鲁迅很快就把题记写来,其中讲起《何典》一书的价值:

我看了样本,以为校勘有时稍迂,空格令人气闷,半农的士大夫气似乎还太多。至于书呢?那是,谈鬼物正像人间,用新典一如古典。三家村的达人穿了赤膊大衫向大成至圣先师拱手,甚而至于翻筋斗,吓得“子曰店”的老板昏厥过去……这一个筋斗,在那时,敢于翻的人的魄力,可总要算是极大的了。

成语和死古典又不同,多是现世相的神髓,随手拈掇,自然使文字分外精神,又即从成语中,另外抽出思绪;既然从世相的种子出,开的也一定是世相的花。于是作者便在死的鬼画符和鬼打墙中,展示了活的人间相,或者也可以说是将活的人间相,都看做了死的鬼画符和鬼打墙。便是信口开河的地方,也常能令人仿佛有会于心,禁不住不很为难的苦笑。

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发生,文化人在书斋里坐不住了,《何典》开场白中的“放屁放屁,真正岂有此理”,成了对时政最好的注解。国民党元老吴稚晖称《何典》是他做嬉笑怒骂文章的范本。同时,文坛的一些重要人物,如胡适、周作人、林语堂等,也不断提到和向读者推荐这本书。

然而,也有一些当时的“文人雅士”,他们责难《何典》“不入流”。刘半农说:“凭你是天皇老子乌龟虱,作者只一例地看作了什么都不值的鬼东西。”因而引发一场文坛大战,被陈源攻击为“大学教授而竟堕落于斯”。鲁迅怒而撰文:“即便我是怎样的十足上等人,也不能反对他印卖书。”

20世纪20年代的文坛上围绕《何典》的论战,肯定引起了******的关注,也可以肯定,他正是此时期读了《何典》,并且反复读了一生。

延安时期,******曾两次寄书给远在苏联求学的儿子******和毛岸青。1939年,他托林伯渠买了一批书寄去,但中途丢失了。1941年1月,他写信说:“关于寄书,前年我托西安林伯渠老同志寄了一大堆给你们少年集团,听说没有收到,真是可惜。现再酌检一点寄上,大批的待后。”

******随信附上一张书单,并注明了册数,具体内容如下:

精忠岳传2,官场现形记4,子不语正续3,三国志4,高中外国史3,高中本国史2,中国经济地理1,大众哲学1,中国历史教程1,兰花梦奇传1,峨眉剑侠传4,小五义6,续小五义6,聊斋志异4,水浒传4,薛刚反唐1,儒林外史2,何典1,清史演义2,洪秀全2,侠义江湖6。

这张书单共列20多种书,其中许多属于人们所熟悉的明清时代的小说。但也有一些书显得比较冷僻,一般人别说没有读过,恐怕闻所未闻,比如《何典》。

张南庄擅长运用生动的方言俚语展开叙事,处处闪烁着民间的智慧。他的语言风格与******的审美趣味有着共同之处,这也是******引用和推荐《何典》的原因之一。

《何典》中的方言俚语,是二百年前的上海话,是迄今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上海话文字资料。张南庄不愧为当时上海十位“高才不遇者”之冠,他对上海话中的俗谚成语驾轻就熟,顺手拈来。书中大量熟语至今还活跃在上海人的口中,比如吃辛吃苦、拍手拍脚、拍台拍凳、疑心疑惑、号粥号饭、挨肩擦背、强头倔脑、牵风引头、性命交关、一无事事、立时三刻、三日两头、七支八搭、无千无万、斯文一脉、刁钻促掐、寻孔讨气、捋舌八哥、地头脚根、眉花眼笑、贼忒嬉嬉、闲话白嚼蛆、日头晒肚皮、碰鼻头转弯、捏鼻头做梦、有天无日头、关门勿落闩、盐瓶倒醋瓶翻、张亲眷望朋友、风扫地月点灯、钉头碰着铁头、扳只葫芦抠子、螺蛳壳里做道场、乡下狮子乡下调、外甥弗出舅家门、急惊风撞着了慢郎中、千拣万拣拣着了头珠瞎眼、闲时弗烧香急来抱佛脚,等等。作者把很有特色的上海俚言土语运用得非常自如,足见其才学过人。

******发动延安整风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反对“党八股”。******所列举“党八股”的罪状,其中一条便是“语言无味,像个瘪三”,即写文章或演说颠来倒去总是那么几个名词,一套“学生腔”,或者只有死板板条条框框,缺乏生动活泼的语言,像瘪三一样只有几条筋,没有血肉,瘦得难看。鉴于此,******强调宣传和文艺工作者“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因为“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在******看来,《何典》正是“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的典范。他对《何典》语言的化用和引用,实际上表达了对这种审美取向的认同与欣赏。

******1965年的词作《念奴娇·鸟儿问答》的最后两句是:“不须放屁,试看天翻地覆!”“放屁”一词使全词幽默横生,很可能是借鉴自《何典》。因为何典的开篇第一章的“词曰”中的两句就是:“放屁放屁,真正岂有此理!”

******喜读《历代通俗演义》

1936年,******和党中央由陕北保安进驻延安,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1937年1月31日,******专门致电在国统区开展工作的李克农:

请购整个中国历史演义两部(包括各朝史的演义)。

******所说的“演义”,就是蔡东藩的《历代通俗演义》。

蔡东藩(1877—1945),字椿寿,号东藩,浙江萧山临浦镇人。幼时嗜读《通鉴》,作诗填词一挥而就,有“神童”之称。于清光绪十七年考中秀才,清末以段贡生考入选,调遣江西省以知县候补。1911年到省不久,他因看不惯官场的陋规恶习,月余后称病返归故里。

蔡东藩与邵伯棠是好友,邵伯棠清末为上海会文堂编书。辛亥革命那年蔡东藩在上海与邵伯棠见面,应约,也为会文堂编写《中等新论说文苑》,当年冬天便出版。自此蔡东藩与上海会文堂书局有了联系。邵伯棠于辛亥革命前曾为会文堂编写一部《高等小学论说文苑》。武昌起义后,邵伯棠去世,会文堂为符合时势的需要,请蔡东藩修改此书。蔡东藩为其修订重版。此后蔡东藩就以每月数十元的稿酬长期为会文堂编书了。

1914年夏,袁世凯废除了《临时约法》,妄想恢复帝制,蔡东藩义愤填膺。他深知欲改造祖国,应先唤起民众,遂萌发了“演义救国”的思想,从通俗的历史演义着手,以一己之所学诉诸史笔,借中国历史上救亡图存的事迹,用通俗演义之方法宣传教育,以期激励国民的爱国情操。这也正是书生报国的意思。

为了符合时势的需要,蔡东藩写历代演义并不按时间顺序,而是先写了《清史通俗演义》,1915年开始至1916年完稿出版。其后,写了《西太后演义》和《历朝通俗演义》(《中华全史演义》)。

1921年至1923年间,蔡东藩完成了《宋史》《唐史》《五代史》,其中1922年完成了两部。1924年至1926年完成了《南北史》《两晋》《前汉》《后汉》,其中1924年完成了两部。

蔡东藩的全部通俗演义共11部,1040回,651万字,如加上《西太后演义》(后改名为《慈禧太后演义》)和《中华全史演义》共13部,724万字。10年间平均每天写作2000字。

《历代通俗演义》以演义小说形式再现了上起秦始皇、下讫民国的2166年间的中国历史,是前所未有的巨著,是一部具有二十四史规模的庞大卷帙之作。蔡东藩也因此成为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历史演义作家。蔡东藩为了写这部《历代通俗演义》,光看正史就达4052卷,还不包括其他众多的稗官野史。卷帙浩繁,以他个人独力完成这部巨构,这是著述界的一件了不起的奇迹,被人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

“演义”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周党传》:“党等文不能演义,武不能死君。”据《辞海》解释:“谓敷陈义理而加以引申。”演义小说在我国有很悠久的历史。早在唐代便有说三国故事,北宋时期“说三分”已盛行,后来发展为“平话”,如《三国志平话》《五代史平话》等,这便是演义小说的前身。如果再上溯,那么在敦煌发现的《伍子胥变文》《昭君变文》等说唱历史故事的写本,该是演义小说的鼻祖了。如果按章太炎之说,“演义之萌芽,盖远起于战国”(《洪秀全演义·序》)。那么“演义”的起源就更早了。

演义小说由于采用了章回体形式,深得民众喜爱,故而得到迅速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历史演义小说在民间广泛地流行起来。

一生酷爱读史的******为何爱读蔡东藩《历代通俗演义》呢?原因可能有很多,但蔡东藩成功实现了历史著作中历史真实和趣味性相统一,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蔡东藩的作品用章回体,取其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用白话,取其浅显易懂。这些,他和明清以来的“演义”作家并无区别。蔡东藩作品的最大特色在于他对历史真实的严格追求。可以说,他是在用研究历史的精神和方法写“演义”。他自称所编历史演义,“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逸闻为纬,不尚虚诬”。他的前后汉、两晋、南北史绝大部分史料根据正史。唐五代以下,除正史以外,杂史笔记,博采旁搜,但记述乖牾的一概不录。其中有些事情,经戏剧、小说传播,几乎是家喻户晓、众口一词的了,原是演义中绝好的趣味资料,但他绝口不谈。他引用历史资料非常认真。凡是历史上可靠的记载,没有犹豫地写入演义。至于事情有出入的,他用三种方法处理:

第一种,有些事情有不同看法的,蔡东藩只介绍情况,不作肯定。如宋初的“烛影斧声”是件疑案,他在《宋史通俗演义》第十二回中写道:

小子通考野乘,也没一定的确证。或说是太祖生一背疽,痛苦得了不得。光义入视,突见一女鬼用手捶背,他便执着柱斧,向鬼劈去。不意鬼竟闪躲,那斧反落在疽上;疽破肉裂,太祖忍痛不住,遂至晕厥,一命呜呼。或说由光义谋害太祖,特地屏去左右,以便下手。至于如何致死,旁人无从窥见,因此不得证实。独《宋史·太祖本纪》只云:

“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把太祖所有遗命,及烛影斧声诸传闻,概屏不录。小子也不便臆断,只好将正史野乘,酌录数则,任凭后人评论罢了。

第二种,遇到史书上某些问题,蔡东藩对于某些说法认为不可靠的,在演义中予以批驳。《元史通俗演义》第五十七回,脱脱赐死滇边,蔡东藩注云:

余少时阅坊小说,至《英烈传》中记载脱脱自尽事,由丞相撤登及太尉哈麻主使,其实当时只有哈麻,并无撤登,正史俱在,不能臆造一人。

第三种,在有些事情并无史实可据,蔡东藩也有想当然的描写,但运用批注说明是自己的意见,态度是审慎的。如《宋史通俗演义》第十七回中说杨业被擒,撞死在李陵碑上,临死大呼曰:“宁为杨业死,毋为李陵生。”这当然是从“宁为袁粲死,不作褚渊生”脱胎来的。但在蔡东藩批注中则说明:“两语不见史传,系作者从杨业口中,警醒后世。”

由此可见,蔡东藩的著作有正文,有注,有批,除表示他自己的历史观点以外,对史料的取舍也做了一些说明。

《历代通俗演义》融历史与文学为一体,以很强的可读性为读者所接受,从而为普及中国两千多年历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蔡东藩在演义情节的设置上,巧妙地运用了“笙箫夹鼓法”、“剥笋脱壳法”、“层峦叠翠法”、“画龙点睛法”、“避实就虚法”、“烘云托月法”、“摹声绘形法”等许多演义小说中的传统笔法,把原本是枯燥的史事,演义成令人不忍释卷的文学作品。同时,在行文上多用短句,在遣词造句中也以朗朗上口为目的,使读者不觉厌烦,形成了一种独具风格的文字美。

《历代通俗演义》为世人提供了一部浩瀚而通俗的中华通史,可以当作《二十四史》的辅助读物;为后起的“纪实文学”开了先河,作了先导,是文学和史学熔为一炉的可贵尝试。

1941年1月,******写信给儿子******和毛岸青列的书单中,就有《清史演义》,即蔡东藩的《清史通俗演义》。

中南海******故居卧室床边陈列着许多书,其中就有蔡东藩的《历代通俗演义》,足见******生前对蔡东藩著作的喜爱和反复品读。

同类推荐
  • 最流连,烟火人间

    最流连,烟火人间

    《最流连烟火人间》是一本涵盖了饮食、读书、旅行、品茶等在内的心灵随笔。也是心灵随笔作家李丹崖一年沉淀的最新力作。俗世匆忙,读她,能让你慢下来;人心躁动,读她,能让你静下来。修身养心,不可错过。
  • 蓬莱随笔(蓬莱文化丛书)

    蓬莱随笔(蓬莱文化丛书)

    蓬莱阁与八仙渡迤北海面上经常出现变幻莫测的海市奇观,令每个得饱眼福的人惊叹不已,“异事惊倒百岁翁”,一代文宗苏东坡大学士的感叹,正是所有目睹海市者的共同感受。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为这一海天景象所陶醉,所倾倒。在历代文人雅士留在蓬莱的诗文中,以海市为题材的咏唱俯拾皆是,占了很大比重,充分印证了它的魅力所在。
  • 低于海平面:荷兰生活手记

    低于海平面:荷兰生活手记

    这是一本随笔集子,是一本作者的出国手记。作者跟随丈夫来到荷兰,用一个最平凡普通的中国人的眼睛看西方,从吃饭穿衣,点点滴滴中感受东西方的差异,经历了好奇、感叹、敬佩和反思,从中看到了差距,感受到了冲击,也不乏忧虑和感慨,同时也学会了如何敬重生命,珍爱生活。
  • 虚拟的九十九个夜晚

    虚拟的九十九个夜晚

    本书将收录的诗篇分为3辑:无关春天、宁夏书、虚拟的九十九个夜晚。
  • 唐诗鉴赏(国学小书院)

    唐诗鉴赏(国学小书院)

    本书采录唐、五代139位作家的诗歌作品326首,其中五代作家3人,作品3首。本书中作家的排列,先以其主要活动年代归某一历史朝代。在同一朝代中,以生年先后为序。生年无考者,则以其主要活动年代量情插入。同一作家的作品收录两篇以上者,尽可能按有关总集或个人别集的顺序排列。无名氏的作品则依其在有关总集中的位置加以处理。本书每一篇作品均在时代及作者前列出两个字的概括话,用以概括所写内容,另有内容、特色、注释、赏的等栏目。对典故和难懂的字句,一部分在注释栏目中加以解释,另一部分随文串解;以赏析为重点,一作品一赏析。
热门推荐
  • 复仇帝魂

    复仇帝魂

    他的存在只是为了复仇,为了完成这个夙愿。这变成了我活着的唯一理由。
  • 王俊凯爱上你我无悔

    王俊凯爱上你我无悔

    王俊凯你爱我吗?--------夏涵曦你知道吗?看见你的第一眼我就喜欢上你了,你知道吗?我爱你【夏涵曦】-----------王俊凯你是我的我喜欢的第一个女孩子,我喜欢你。---------王嘉艺。。。。。。
  • 她梦他城

    她梦他城

    山河破碎,唯有她的等待依旧;城池残破,他的守候不曾改变。
  • 帝国七战皇

    帝国七战皇

    在宇宙中,有着一个蓝色水晶球的星球,称之为地球,地球有着十种强大的元素,这些元素分别支撑着地球,每个人的元素不能超过4种,,在地球的正中央有着一个强大的国家,名称为帝国,帝国创立于1000年前,有着辉煌的历史,在帝国第15代国主的时期,帝国出现七个风流的人物,他们被其他国家称之为帝国七皇,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帝国七皇竟然有着十种元素,而主要的是七皇中的最强战皇风皇,人们都称之为地狱里的死神,他将是这小说的男猪脚,让我们去看看吧
  • 葡萄藤下的约定

    葡萄藤下的约定

    《葡萄藤下的约定》是一部描述发生在葡萄园的美丽故事。关乎艺术品味、关乎信念、梦想,关乎亲情,爱情,友情……希望用温暖的文字,触动内心最柔软的……本书选材新颖,人物角色丰富,借助法国葡萄园为背景展开故事。两条主线同时展开,情节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就像人生充满了变数。内容涉及到品味、艺术、时尚等领域。本书想要展现给读者的不是人生,也是人生。跌宕起伏的故事中总会有一个片段或是一瞬间,能够找到我们自己的影子,比如那份对亲人的守候,对爱人的承诺,对友人的信任,对梦想的追求,对待人生的态度转变,从稚嫩一步步成长走向成熟,一步步从错失的错过的经历中开始学会理解、学会爱……借一个美丽的故事,为大家带来更多的触动和感动,在人物角色的经历中一起回忆、一起成长、一起珍惜身边的拥有。
  • 拽贵族少爷的淘气未婚妻

    拽贵族少爷的淘气未婚妻

    “爸爸,妈妈,你们在说什么呢?还弄得这么神秘?有什么事是我不能知道的吗?”没错,这正是我们的女主宫若寒说的。到底有什么事呢?快点点进来看吧!
  • 紫色明媚

    紫色明媚

    一觉睡醒,身份在变,身边的人也在变!明明是很幸福,但醒来后身边的人都在消失!明明是很天真,但醒来后只能伪装成冰山女!
  • 校园之冥魂护道者

    校园之冥魂护道者

    天地初开,万物化生,人生慧,化万物之灵,其身陨灭,留有其魂,其魂浑噩,留恋生地不知归途。上古时,有冥魂护道者安抚其亡魂归于冥府,至中元,冥府门开,引渡者出,魂灯过,百里魂相随,渡鬼门,踏往生,入轮回,又一世。万物生规,末法既至,天地轮回自生其道,引魂者灭,护道者消,万物轮回皆不可察。大道五十,天衍四九,人遁其一,林城高中生林昊天生阴阳眼又奇遇《安魂秘录》传承,失传已久的冥魂护道者即将重现于校园。
  • 守望无限

    守望无限

    三国、明末、十字军东征......世界就像一个不停变幻的巨大魔方,充斥着大规模的战争和灾难。即便拥有再强大力量的个体,面对扑面而来的千军万马,面对吞噬一切的“蚀祭”,也显得渺小不堪。这是一个必须要依靠智慧和人心才能生存下去的世界。世界为什么会是这样?潘古醒来了,迎接他的是一个未知的自己,一个待揭晓的世界。当遮盖住这个世界的面纱逐渐揭开,你会发现这是一本完全不同的无限流。亲爱的读者,如您喜欢本书,请收藏,您的轻轻点击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拜谢!(据部分读者反映,本书某些内容较重口,心理素质差者慎入。)
  • 通古鉴术

    通古鉴术

    鉴术在我国历史上来源已久,与瞳术,相术并称为中国民间三大奇术,瞳术讲究以眼为媒,观其之微,更多的却需要气运加持,如阴阳眼、三生瞳,多是天生所有,异别之处,远超常人。至于相术,离不开阴阳八卦,以人之穷力,衍化天机,因而相术精能者多半不得善终。而鉴术就要普通上许多,东西的好坏需要鉴术,古董的真假更需要鉴术,不过世间却流传着这样一种鉴术:术能通古,鉴物、鉴人,鉴山河,此为《通古鉴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