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39700000003

第3章 神性笼罩的皇帝(3)

不过从此事推断,在社会上,尤其某些场合,辞令的重要程度常常让人无法想象。比如李安世这几句话,除了自夸、吹牛、炫耀,有什么积极作用?自夸者尽管一本正经,一派严肃,到最后老百姓还是穷如故,愚如常。以他的智慧,他不会不知道空洞的外交辞令毫无作用,可他仍旧说,原由就在于最高统治者希望他那样说,欣赏他那样说。说一句中听的话,比做一件漂亮的事情更能得到赞许。做一件虚假的样板工程,比踏踏实实工作更能获得上峰欢心。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秋天,蝗灾大起,蝗群遮天蔽日,所过之处一片赤地。可京兆尹杨知至,上本奏称,托皇上的恩庇,蝗虫飞到京畿一带,不仅不吃庄稼,而且都抱着荆棘自杀死掉了。这显然是黄口小儿的诳语,可才高八斗、满腹经纶的大臣们,偏偏相信这样的谎言,正儿八经为这个奇迹互相祝贺。外国的一位政客说,谎话重复千遍就成了真理。那是在外国,在古老****的社会,看样子用不着强调那样多的次数。

李安世是一位不错的官员,太和九年(485年),他感于贫富不均,豪强广占田土,百姓无立锥之地的社会现状,上疏建议实行均田制,限制士族多占田产,分配土地给无地农民,此举深为百姓所称道。可见,他并非只会玩弄词汇之辈,而是有求实的一面,并不把实力误认为软实力,把软实力误认为宣传,也没有因宣传工作干得不错就把宣传看得天高地厚,而是在做实事。他在外交场合口若悬河,应对自如,可能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外国人的挑衅逼迫;二是自然而然对历史遗产的继承。别国人巧舌如簧,挑衅生事的情况并不鲜见,查查战国时代的说客之言,就可以约略了解这一点;说到历史遗产,翻翻史书,也能发现,能言善辩之士的腔调多是如此。

这次外交上的胜利,只能说明古人创下的展示史极其深厚。世界上不具有展示功能的事物,我们实在举不出几件。不论好坏,凡是事物公之于众之后,都具有了展示的功能。不过,自夸、展示等等,总分两个方面,既是事物本身的展示,也展示了与之相关的因素。比如隋炀帝在外人面前展示了他领导的隋朝很富裕,但通过展示各种事物的行为,也展示了隋朝领导人的好大喜功,浮夸自赏。人们臧否人物,评论古今,所据的资料无论是地上的或是地下的,多是当时人物不忌讳的文字,这些资料公布出来以后就具有了展示功能。当然,也有良史甘冒被砍头的危险,按他们所见到所理解的真相撰纂文字,然后藏在密处,等待后人阅读。有朝一日这种文字解密了,除了文字表面叙述的事情有了展示功能,文字后面的事情也具有展示功能。比如解密时的政治状态、经济状态等等。

因此,我对“展示”的做法,并不反感,觉得它无可厚非。因为不管你是否想借某事展示什么,从根本上讲都是“展示”。也可以说,不管你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事情的“展示”意义,诸事本身具有的“展示”功能是不变的。而“展示”的难点就在于如何准确把握“刻意”展示与“自然”展示之间的尺度。

隋炀帝“刻意”展示隋朝富庶的例子,被后人引用了成百成千成万次。隋炀帝大业六年(610年),各蕃部落酋长请求到丰都市场进行交易,隋炀帝批准了。他先下令整修装饰店铺,屋檐式样要统一,店内挂设帷帐,店堂中摆满珍稀货物,商人们服饰华丽,连卖菜人也要用龙须席铺地。胡客凡有经过酒食店的,店主都要邀请其入座,酒足饭饱之后,不要酒饭钱,并诓骗他们说:“中国富饶,酒食照例不要钱。”胡人都惊叹。很多胡人发现,路上的树木居然用丝绸缠裹,聪明的人就问:“中国也有穷人,衣不蔽体,为什么不把这些丝绸给他们做衣服,却用来缠树呢?”做买卖的人非常惭愧,答不出来。

“示强”无错,难的是不明晰如何“示强”。隋炀帝虽然“天资”不错,却是一个“单向思维”者。他只知“示强”,却不知道“示强”是个很复杂的事情——你本想“示”此事之“强”,结果可能“示”了彼事之弱。胡客中的“黠者”不就提出来中国也有穷人么?因此肤浅的“示强”,永远与实力无缘,也与真正的软实力不相干。

有趣的是,人们总是以为这种带有明确目的性的展示,就是国家强大的根本,甚至奇妙地以为得到夸赞就是强大的标志,受到责备就是脑后有反骨。于是,“展示”的雪球越滚越大,几乎诸事都想展示。进而发展为做事就为“给人看”,浮躁之气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

鸡生蛋蛋又生鸡,周而复始,浮躁就成壮观之气了。

选官流弊与微调之力

我国选拔官员的措施,随着社会制度的更替而多有变化。如夏、商、周实行世卿世禄制(又称世官制)。“世卿世禄制”的卿,是古代高级官吏的称呼,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国君之下的贵族;禄,是官吏所得的财物。世卿世禄制是按血缘关系分封诸侯、卿、大夫等官职的,这些职位是世袭的,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世袭其职,世受其禄。从周武王到周成王,先后封了八百多个诸侯国,其中较大者有七十一国。

春秋战国时期是政治制度大变革的时代,陈旧的世卿世禄制,已经不合时宜,“任人唯贤,因功受禄”的选举制度便取而代之,“军功”和“养士”成为这一时期选官的重要途径。秦统一中国后实行十二级爵制,应该说与春秋战国时期的选官制度有承继关系。

历史进入到两汉以后,察举制大行其道。所谓察举制,即刺史、郡守等地方官或中央的三公、九卿、列侯推荐人选,供朝廷遴选。因此,察举制又称为“荐举”。这一制度与征辟制度一起,共同构成了汉代选官制度的主体。

察举制的确选拔了不少有用之才。但这一制度到东汉后期,便日益腐败。《后汉书》卷六十六曰:“民有赵宣葬亲而不闭埏隧,因居其中,行服二十余年,乡邑称孝,州郡数礼请之。郡内以荐蕃,蕃与相见,问其妻子,而宣五子皆服中所生。”此处的“蕃”即陈蕃,也就是传说中那个扫天下而不扫一屋的人。此时陈蕃为乐安太守,接见了这个大孝子。可细加询问,赵某竟在这二十年中在墓道内生了五个儿子。按礼法,服孝期间必须禁欲不亲女色。可见,当时的选官政策下,士人矫饰、虚伪到了什么程度。时人谓:“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两汉实行的选拔人才制度,相对于世卿世禄制而言是一种进步。察举制使商周以来一直占据统治地位的世卿世禄制被逐渐打破,不少出身低微、幽处乡间的才俊步入仕途,成为国家的栋梁。但到了东汉后期,朝政越来越黑暗,察举制也一步一步走向没落的境地。

魏晋南北朝时期,察举制的不足已经显露无遗,为使其发挥优长之处,统治者还以九品中正制与其配合。九品中正制就是在州、郡、县设置大、小中正官,由中央选派原籍德才兼备、有识鉴的官员担任。这些中正官负责察举本地区的士人,把他们分为九品,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中正官将九品人选上报朝廷,由吏部依据所定品第高下及家世、行状,授予官职,原则上说,名列上品的可以做大官,下品的只能做小官。

和两汉时期的察举制一样,九品中正制到了后来,尤其是西晋之后,门阀世族掌握大权,门第高下成为评定品第的主要依据,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局面,九品中正制蜕变为门阀世族维持其特权的工具。就中正来说,选举只重家世,不重才能,徇私舞弊,以权谋私,趋炎附势,定品失实,贪赃受贿,请托公行,公报私怨,随意降品等劣行,使中正定品失去了公正与平允,日益成为门阀士族势力的代表,日益熏染国家政治和社会风气。

终于,隋朝以后,科举制成了国家的选官正途。然而,自清朝嘉庆、道光之后,科举考试制度的腐朽表现得越来越突出,从科举选拔出来的官吏,对外界事物毫无所知。1905年9月2日,清廷明确谕令停止科举,废除了这种已经实行一千多年的选官制度。

面对选官制度的诸种改变,有一个现象不能不提,那就是变化较大的选官制度,总是随着朝代的更替而产生,总是随着政权的更迭而出台,在平稳的社会环境下,往往没有“改良”的冲动。说往往没有,就意味着不是根本没有,只是微调力度太弱,不能弥补制度出现的漏洞,或者说堵塞漏洞的速度,远远不能与漏洞出现的速度相抵。事实上,历代都有人指出当时政策的弊病,也有当政者加以修补,可惜力度太小。

社会进步,有的是因为革命导致的改朝换代,有的是因为社会的微调机制有效堵塞漏洞,使民众看见曙光。利用暴力改朝换代,不可能不流血,不可能不给民众带来损害。如果社会进步必须用暴力革命去交换,代价就远远大于改良换来的一切。但是,革命发生之前社会往往是平静的,如果当政者缺乏忧患意识,缺乏对社会切实的了解,一味享受这种平静,不思对制度进行微调,甚至拖延改良,阻碍改革,制度的漏洞就会显现,动荡就难以避免。清政府虽然主动停止了科举,但与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相比,太迟了。所以,如果一个社会能够培育灵敏的微调机制,的确是民众之福,也是主政者的福气。

何时罪己?

在古代,发生天灾人祸或者皇权统治出现危机的时候,皇帝往往颁布“罪己诏”。在我们久远的历史中,太远的时代就不说了,汉武帝、唐德宗、宋徽宗、清世祖,都曾经颁布过“罪己诏”。比如汉武帝,颁布过两份“罪己诏”,一份是因为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谋反而颁布的,时间是元狩元年(前122年)。事发后,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自杀而死。受此案牵连而死的列侯、二千石、豪杰等达数万人。汉武帝下诏,将他们谋反的原因归咎于自己没有恩德。诏曰:“日者淮南、衡山修文学,流货赂,两国接壤,怵于邪说,而造篡弑,此朕之不德。”

征和四年(前89年),搜粟都尉桑弘羊与丞相、御史大夫上奏武帝,认为可在轮台(今新疆轮台附近)屯田,这样就能增加政府在西域的实力。汉武帝仔细反省了自征发匈奴以来所犯的错误,为大量士兵的死亡而痛心,驳回了在轮台屯田的建议。此时汉武帝已进暮年。汉武帝时代,对外战争频繁,军费开支巨大,加上广置宫殿苑囿,把文景以来的积蓄损耗殆尽。沉重的负担,使大量百姓破产流亡,进而沦为“盗贼”。同时,武帝末年的“巫蛊之祸”,导致了宫廷矛盾和激烈争斗。一连串的事件迭加起来,促使他反思统治政策。

征和四年三月,汉武帝对大臣们说:“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六月下诏书追悔以往的过错,史称“轮台诏”。汉武帝在“轮台罪己诏”中说:“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颁布“轮台罪己诏”,表明汉武帝统治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个封建皇帝能够宣布治国的政策失误,难能可贵。史说刘彻雄才大略,以他敢于承认失误来看,不全是粉饰之语。汉武帝这篇“罪己诏”并不空洞,也没有强词夺理,可能是皇帝们一系列“罪己”言辞中比较恳切的,只是有“马后炮”之嫌,铸成大错后才反省。

汉武帝时代结束后,汉宣帝也下过“罪己诏”。汉宣帝可谓中兴之主,他在民间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了解老百姓的疾苦,在他统治时期,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他还派农业专家蔡葵为“劝农使”,巡视全国,指导农业生产。为避免粮价过低而损害农民的利益,政府创设“常平仓”来收购丰年余粮。

但是,汉宣帝时期,社会贫富差距日益加深,豪强迅速发展,农民无奈流亡。吏治十分腐败,官吏任意征发徭役,百姓不能安居乐业。到后期,竟出现了“兵革不动,而民多贫,盗贼不止”的局面。吏治的腐败,冤狱的增多,使宣帝一方面自责,一方面整饬吏治。地节三年(前67年)十二月,下诏承认官吏巧文浸深,“是朕之不德也”。并采取措施,监督官员公正执法。

比较汉武帝与汉宣帝的“罪己诏”,不能说促使他们反省的原因是一样的,但都与统治政策有关。任何社会,国富民强,都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不同的只是不同形态的社会,表达这种意愿时所用词汇不尽相同。皇帝能够“罪己”,而不是把责任推给下级,虽然说明一个为政者的品德,但本来可以堵住的漏洞,却不加堵塞,任其扩大漫延,最后脏水四溢,“罪己”的分量就打了很大的折扣。能给老百姓带来灾害的事情,不难猜想得到然而却偏偏不加预防,能够借鉴的教训却偏偏轻忽,这样状态下的“罪己”,几乎是推卸责任。

至于有的帝王把“罪己诏”看成一种形式,视为一种表演,那就更无积极意义了。比如金朝的金熙宗一方面想发布“罪己诏”,一方面却对诏书中“深自贬损”之语气急败坏,把撰写诏书的人残酷杀害。这不仅使人看出那位皇帝的胸怀及品格,也让人认识到所谓“罪己诏”,不过是政治手段,是统治者收买人心的计谋,世人当不得真。真心“引咎自责”,是为政者必备的胸怀,是争取人心,赢得信任的高明之举,体现为政者的政治品格。汉武帝“轮台罪己诏”把造成帝国危机的责任揽在自己身上,而没有推责,并适时地改变治国策略,确实难得。怕就怕,“罪己”成为一种空洞的形式,成为推脱责任的手段,成为自我表扬的谋略。崇祯皇帝在形势紧迫之际也曾下诏罪己,而这个罪己诏并没有说自己有多大的罪过,只说自己“不期倚用匪人”,也就是用人不当。这样就把自己的责任减到了最小。如此这般,责也好罪也罢,“罪己”都变成了粉饰,都蜕成姿态,没有丝毫意义了。

“不由自主”****

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更替了一次又一次,皇帝换了一个又一个,可统治的路数却惊人地相似。

远古的事不必说了,自祖先之后,一代又一代的人只会走前人走过的路,所谓借鉴,也只是模仿前代的方法。起事成功了的人士莫不如此。比如底层社会的刘邦,比如甚于刘邦之“底层”的朱元璋,做了皇帝后,王朝的性质都没有什么改变。至于不成功的李自成、洪秀全等,除了初始宣传的土地政策,也无胜于旧朝之处,甚至不及他们拼命反对的旧朝。

考试四次都与秀才无缘的洪秀全,起事后几乎得到了半壁江山,所作所为却很难让人称道。他杀无辜百姓,焚毁图书典籍的事情,不说也罢,一个来自下层的百姓,一个读过书的人做出这样的事,我们可以理解为愤懑情绪暴虐的发泄,项羽入咸阳就是这么干的。除此,他还把统治者腐朽之处学了一个透彻。

从来****、腐败之人,在财与色的追求上最能看出其特点。可以说,财与色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出统治者的面目。明朝的万历皇帝,对金钱有特殊感情,整天数钱。在他住的宫殿后面挖了一个大坑,埋上三百万两银子,每天晚上要到坑边看看,如果银子还在,能睡个踏实觉,不然睡不着。明朝的皇帝多是如此。崇祯不承认自己是亡国之君,是有道理的,明朝走到亡国那一步,责任不全在崇祯身上。《明史》言: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同类推荐
  • 衙内闯三国

    衙内闯三国

    后世历史系小子穿越到三国,机变百出,巧妙布局。名将,我收!谋士,我要!天下,我的!智慧、诙谐、豪情,且看衙内引领你纵横三国,扫平天下。
  • 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每当翻开中国历史的厚重画卷,古老中国的沧桑与恢弘就一次次在我们面前铺陈开来。中国近代历史,是一部交织着愚昧与觉醒、压迫与抗争的历史,也是古老的中国走向新纪元的重大转折时期。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启了中国近代历史的新局面,而发生于1911年1O月1O日的武昌起义,则以它的胜利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辛亥革命的发生,其伟大的划时代意义,直到今天仍被后人所铭记。
  • 你知道或不知道的德国史

    你知道或不知道的德国史

    德意志民族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之一,历史上由于欧洲各国对它的忌惮,致使德国常年处于严重分裂状态。以至于歌德在一首诗中呐喊:“德意志,你在哪里?我找不到那块地方。”德国人在世界史上留下的笔迹总是那么凝重而深刻。两次战败,两次成为废墟,但又两次在短短的二三十年时间跃升为欧洲第一!本书简明扼要地勾勒出了一幅气势恢宏的德国历史画卷。希望通过这本书,能让读者对德意志历史有一个比较明晰、客观的认识,并从中学到德国人独特的处世风度和严谨的工作精神。
  • 清史讲义

    清史讲义

    本书原是孟森先生在北京大学授课时的讲稿,最初为北大内部发给学生使用的教材,后被中华书局等多家出版社整理出版,长期以来被作为各大学的教材使用。全书分两编:第一编总论,看似极短,泛泛而谈,却是全篇总领;第二编分为开国、巩固国基、全盛、嘉道守文、咸同之转危为安五部分,对清朝二百多年的政治、经济、文化进行了全面的评述。作者以《清实录》和《清史稿》为基础,兼采清廷档册及《朝鲜李朝实录》等鲜为人用的史料加以考订,揭示八旗制度原貌,剖析了清朝各个时期的诸多核心问题。全书内容充实、轮廓清晰、考证翔实,具有极高的学术深度,在清史研究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为现代清史研究的代表作之一。
  • 三国小秃驴

    三国小秃驴

    穿越就罢了,穿越成一个和尚;穿越成和尚也就罢了,还穿越到三国!穿越到乱世也就罢了,等等,关羽真龙护体,郭嘉逆天改命?!宗师多如狗,群仙遍地走!继上古封神之后,最混乱的群仙争霸,儒家智珠在握,道家不甘示弱,贼秃蠢蠢欲动!云杰仰天长啸:这是开什么国际玩笑!为了活,与神鬼妖仙圣,战个痛!
热门推荐
  • 地下钱庄

    地下钱庄

    壬甲丁编著的《地下钱庄》内容介绍:这是一个灰色地带,他们游离于阳光与阴暗之间,在外人看来,这个神秘的行业又显得那么黑白分明——做着政令不允许的勾当,享受着暴利,干扰着国家经济。 钱庄“业内人士”与专业出版策划人首度亲自合笔,从数个地下钱庄告破案件着手,从巨额交易量的产生以及沸沸扬扬的热钱话题切入围绕着关于外汇兑换过程中虽不至于血雨腥风但又凶险无常的故事,详细介绍了地下钱庄的萌芽、发展以及大多数人没有听说过的内幕交易细节,对比了不同时期钱庄的不同操作手段彻底揭示地下钱庄整个组织与运作的规则,展现其“蚂蚁搬家式”的经营奥秘与瞬间促成天量交易的幕后秘密。一起来翻阅《地下钱庄》吧!
  • 网游之天墓

    网游之天墓

    三国与武侠的结合,历史人物与武侠名人的碰撞,是历史人物横霸一方,还是武侠名人武力逆天?有吕布对决乔峰,神鬼戟术与降龙掌孰强孰弱?有北冥神功与西方斗气的比拼,北冥神功能否吞噬巅峰斗气?东方道法呼雷唤雨,西方魔法冰火齐出,究竟是道法超凡,还是魔法无敌?末日之后,天墓降临,与九只一起闯荡天墓!敢问上苍,天道不可欺,人亦可欺否?
  • 管理是炼出来的:优秀管理人员的80个细节

    管理是炼出来的:优秀管理人员的80个细节

    本书让读者轻松、愉快、快速学到管理人员“拍板”的艺术、运权的技巧、识才选才用才的技巧,员工激励方法等细节。
  • 三界图

    三界图

    一个天赋神力的孩子,对魔法元素的感应力却接近于零,且无法凝聚出哪怕一丝一毫的斗气,在这个魔法、斗气盛行的世界,他将何去何从?无意中得到的一块神秘绸布,使这个孩子最终走上一条与大陆所有人都截然不同的修炼道路,纯粹的武体修炼达到巅峰后将会是怎样的?上古的秘辛,失落的传说,神砥的传闻,禁地的探索,帝国的战争……一切的一切,将会演绎出一段怎样的传奇?
  • 王者的英雄联盟

    王者的英雄联盟

    对英雄联盟,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理解。宋松的理解是:电竞游戏,如果不是为了胜利,那么,请你离开。你认为玩英雄联盟最辉煌的是什么时候。是你站在巅峰,走上神坛。亦或者,你所玩的英雄会成为英雄联盟里非BAN必选的存在。为了走上这条辉煌之路,英雄就是要义无反顾。
  •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王俊凯:深冬晚来雪

    王俊凯:深冬晚来雪

    我本以为我们只是彼此生命中的一个偶然的擦肩而过,怎料想,这一眼,便是万年。那次雪夜,定下的约定终究牵扯不清。
  • 无良宝宝绝色庶女

    无良宝宝绝色庶女

    庶女逆袭,风华无限,无良宝宝助阵,腹黑无敌,且看母子联手,谁与争锋!
  • 崇祯帝

    崇祯帝

    一个平凡的文科大学生穿到了明末的时代,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不幸当上了皇帝。用拿笔杆子的手来力挽狂澜,真的有这种可能性么。
  • 跟汪涵学说话之道:策神是怎样炼成的

    跟汪涵学说话之道:策神是怎样炼成的

    他,就是幽默睿智、玉树临风、貌比张卫健、才比苏永康、亲切似倪萍、粉丝遍布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主持人汪涵。一次,美国某高中一名校花应邀参加汪涵主持的节目,在飞往中国的航班上,坐在校花身旁的中年华人医生听说姑娘要去见汪涵,兴奋地说:“我是涵迷,请一定转达我对他的喜爱!”这位医生还请校花在节目中念他写给汪涵和节目组的赠言。美国姑娘还没见到汪涵,便先感受到了他的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