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39800000006

第6章 爱情与婚姻(6)

父母在好几个孩子中间,应得把母爱和父爱极力维持平等。即使事实上不是如此(因为各个孩子的性格,其可爱的程度,总不免有所差别),也得要维持表面上的平等。且当避免使儿童猜着父母的不和。你们得想一想,在儿童脑海中,父母的世界不啻神仙的世界,一旦在这世界中发见神仙会得战争时,不将令儿童大大难堪么?先是他们感到痛苦,继而是失去尊敬之心。凡是那些在生活中对任何事物都要表示反抗的男人或女人,往往在幼年时看到极端的矛盾,即父母们一面告诫他不要做某种某种事,一面他们自己便做这种事。一个轻视她的母亲的女孩子,以后将轻视一切女人。一个专横的父亲,使他的儿女们,尤其是女儿,把婚姻看作一件可怕的苦役。“真能享受家庭之乐的父亲,能令儿女尊敬他,他亦尊敬儿女,尽量限令他们遵守纪律,可不过分。这种父母,永不会遇到儿女们要求自由独立的可怕的时间。”童年到青年的过渡时期,得因了这种父母,为了这种父母,而以最小限度的痛苦度过。他们比着专暴的父母快乐多了。“没有丝毫专制而经温柔澄清了的爱,比任何情绪更能产生甘美的乐趣。”

爱就是学习如何被爱

大多数人都把爱的问题看成主要是被爱的问题,而不是看成主动去爱和爱的能力的问题。这样,对他们来说,爱的问题就是如何能够被爱,如何变得可爱。他们循着几种途径追求这个目标。一种途径——这种途径尤为男子们所采用——是获得成功,在其社会地位许可的范围内变得有钱有势。另一种途径——这种途径尤为女子们所采用——是靠修饰其肉体、穿着等等而使自己迷人。还有一些使自己迷人的方式则是男女皆可采用的,譬如培养优雅的风度、谐趣的谈吐,变得热情、得体、讨人喜欢。使自己可爱的众多方法与那些使自己成功的方法完全是一回事,就是“赢得朋友,影响他人”。事实上,在我们的文化中,大多数人心目中的可爱,无非是指成为一个既为大众喜爱又富有性感的混合物。

在这种关于爱没有什么需要学习的态度之背后还有另一种假定:爱的问题是一个关于对象的问题,而不是关于心身能力的问题。人们认为去爱并不困难,但要寻找一个适当的对象去爱——亦即被适当的对象所爱——却是困难重重。这种态度有一些植根于现代社会发展状况的原因。一个原因是,“爱的对象”的选择在20世纪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就像在许多传统文化中一样,爱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由之会导致婚姻的个人经历。相反,婚姻是按照习俗缔结的——或是由各自的家族,或是由婚姻代理人,即便不借助于中间人的帮助,也总是在社会考虑的基础上缔结婚姻,而爱则被看成是随着婚姻的缔结自然产生的东西。最近几十年,浪漫的爱情观在西方世界几乎成了带有普遍性的生活方式。在美国,人们对于习俗的考虑虽不是完全没有,但在很大程度上都在追求“浪漫之爱”,寻求由此应该发展为婚姻的那种爱的个人体验。这种新的爱的自由观必然极大地提高与爱的功能的重要性相对立的爱的对象的重要性。

——弗洛姆《爱是一门艺术吗》

爱是一门艺术

导致关于爱没有什么可以学习之看法的错误在于,人们常常把“坠入”爱网时的最初体验和存在于爱之中(或更确切地说,“置身”于爱之中)的持久状态混淆起来。如果两个像我们大家现在这样素不相识的人,突然打破了把他们分隔开的那堵墙,感到亲近起来,合为一体了,这种合为一体的时刻乃是人生中最令人激动、最令人兴奋的体验之一。这对于那些一直处于封闭、孤立、没有爱之状态中的人来说,尤其是妙不可言、惊喜莫名的。这种突如其来的亲近的奇迹如果又是与性的吸引和结合相联系或是由它所引起的话,就更加容易发生。然而就其本性而言,这类爱是好景不长的。两个人之间愈是熟悉,他们之间的亲密愈是失去其神秘性,直至他们的对立、失望和彼此厌倦终于扼杀了残存在心中的那一点最初的兴奋。然而他们开始并不知道这一切。他们并不懂得,所产生的那种强烈的迷恋,那种证明他们相爱之深的彼此“发痴”的状态,实际上可能只是证明了他们先前的孤独程度。

这种态度——认为爱是再容易不过了的态度——历来是对于爱的流行看法,尽管事实处处都证明与之恰恰相反。几乎没有任何一种活动、一项事业会像爱那样,以如此巨大的希望和期待开始,而又如此有规律地以失败告终。如果其他任何活动也都遇到类似情况的话,人们就会急于知道失败的原因,渴望学会如何才能做得更好——或者干脆放弃这种活动。然而爱是不可能放弃的,因此似乎只有一种方式可以令人满意地克服爱的失败——那就是考察这种失败的原因,进而着手研究爱的意义。

首先应当意识到爱是一门艺术,正如生活是一门艺术一样;如果我们想学会如何爱,就必须像我们想学习任何其他艺术——例如音乐、绘画、雕刻、医学或工程技术——时一样地着手。

——弗洛姆《爱是一门艺术吗》

性狂欢背后的孤独

这些狂欢可以用一种自我迷醉的形式,有时还借助于麻醉品。原始部落的许多仪式提供了一幅这类解决方法的生动画面。在这种迷狂的瞬间状态中,外部世界消失了,由外部世界而产生的分离感也随之消失了。又由于这种仪式是一种共同的实践,因此,增加了一种与群体混同为一的体验。与之紧密相关,并且常常和这种狂欢的解决方法混合在一起的是性的体验。性高潮能够产生一种状态,类似于出神所产生的状态或某些麻醉剂所达到的效果。群交的性狂欢仪式是许多原始部落仪式的一部分。狂欢的体验之后,人们似乎能有一阵少受分离之苦。慢慢地,焦虑的压力逐渐上升,然后通过重复先前的仪式,使这种焦虑再次减少。

只要这种狂欢状态是在一个部落里共同实践的问题,它们就不会产生焦虑或负罪感。以这种方式行动是正当的,甚至是至善至德的,因为它是大家共享的一种方式,是为巫师或祭司所赞成和要求的,因此,没有理由感到负罪或羞耻。但是,同样的解决方法,如果是由这种共同实践之后的另一层次文化中的某个人所选用时,情况就大不一样了。酗酒和麻醉瘾是个人在一种非狂欢文化中所选择的方式,与那些参与社会约定的解决方式的个人完全不同,前者就要大吃负罪和自责的苦头。尽管他们企图在酒精或麻醉剂中寻求解脱分离的方法,但是在狂欢的体验结束之后,他们感到更加分离,于是被迫愈益频繁、愈益强烈地求助于这种狂欢。与之差别不大的是求助于性狂欢的解决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它是克服分离的一种自然和正常的形式,是对孤独问题的一种部分解答。然而,对于许多没有用其他方法来减轻其分离感的个人来说,寻求性高潮所起的作用与酗酒和毒瘾的作用没有多大的差别。在绝望中,他力图逃脱由分离而造成的焦虑,其结果只能是愈加强烈的分离感。因为除了瞬息之间,性行为永远不会在两个毫不相爱的人之间架起桥梁。

——弗洛姆《爱是一门艺术吗》

爱是给予,而不是接受

实际上,这种凝神疗法的态度是最高的主动活动,它是灵魂的主动活动,它只是在内心自由和独立的条件下才是可能的。主动性的一个概念,一个现代的主动性概念指的是花费精力以实现外在目的;而主动性的另一个概念则是指人的内在力量的使用,它不管是否引起外在之变化。斯宾诺莎对后一种主动性概念已作了极其清楚的阐述。他区别了主动和被动情感之间。“行动”和“情欲”之间的不同。在主动情感的运动中,人是自由的,他是情感的主人;在被动情感的运动中,人是被驱使的,什么是动力的对象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这样,斯宾诺莎得出结论:善和力量是同一个东西,妒忌、猜疑、野心、任何的贪婪都是情欲;爱是一种行动,是人的某种能力的实践,它只能在自由的情况下实践,从来都不是强迫的后果。

爱是一种主动活动,而不是一种被动的情感;它是“分担”,而不是“迷恋”。在最一般的意义上,爱的主动性特征可以这样描述:爱主要是给予,而不是接受。

爱包含着关心和宽恕

爱包含着关心,这在母亲对孩子的爱中是最明显不过的。如果我们看到母亲对于婴儿缺少关心,如果她忽视了喂养孩子,忽视了给他洗澡,给他生理上的舒适,无论怎么说她爱孩子,我们都不会相信这是真的。如果我们看见她关心着孩子,那么她的爱就给我们以极深的印象。甚至对动物或花朵的爱也是一样。如果一个女子告诉我们,她爱花朵,而我们却看到她忘了给花浇水,那么我们就不会相信她“爱”花朵。爱是对我们所爱的生命和人或物成长的主动关注。缺乏这种主动的关注,就不是爱。爱的这一因素在《约拿书》中得到过极好的形容。上帝告诉约拿到尼尼微去警告那里的居民,如果他们不改正他们的恶劣行径,他们将受到惩罚。约拿没有完成这个使命,因为他害怕尼尼微的居民将会悔改,因此上帝会宽恕他们。约拿是一个具有很强秩序感和法治意识的人,但没有爱。可是,当他企图逃走的时候竟发现自己在鲸鱼腹内,这象征着由于他缺乏爱和与人类休戚与共之心而给他带来孤立和监禁的情形。上帝拯救了他,他到尼尼微去了,并按照上帝告诉他的话劝诫当地居民,然而他所害怕的事情到底发生了。尼尼微的百姓忏悔他们的罪过并改过自新,于是上帝便宽恕了他们,并决定不毁灭这个城市。约拿感到极度的愤怒和失望,他希望做到的是“正义”而不是仁慈。最后他在一棵树下找到一些安慰,这棵树是上帝为保护他免受日晒而造的。但当上帝使这棵树枯萎的时候,约拿便觉得沮丧并且愤怒地抱怨上帝。上帝回答说:“你怜悯这棵葫芦树,但你对它既没出过力也没使它长大,它在一夜之间长大,又在一夜之间死去。在尼尼微那个大城市里有12万多分辨不清是非的百姓,何况还有那么多牲口,难道我不该饶恕它?”上帝对约拿的这番回答应该在其象征意义上加以理解。上帝向约拿阐明,爱的真谛是为某些东西“出力”,并“使某些东西成长”,爱和劳动是不可分的。人人都爱自己出过力的东西,同时也为他所爱的东西而出力。

爱不仅仅是欲望

诉说自己的私生活,自己的希望和焦虑,表现自己的天真或幼稚的方面,建立一种面对世界的共同兴趣,所有这些都被当做是在克服分离。甚至表现出气愤、仇恨,缺少抑制力也被当做亲密的表现,而且这也可以解释夫妇双方常有的那种变态的相互吸引,只有当他们在床上或发泄彼此的仇视和狂怒时,他们似乎才亲密起来。但是所有这些类型的亲密都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越来越减弱。其结果是寻求对另一个新识者新的陌生人的爱。这个陌生人再次转变为“亲密者”,堕入情网的体验又一次使人兴奋和紧张,这种紧张又逐渐地消失,而最后则以希望另一次新的征服、一次新的爱而告结束——总是幻想新的爱会不同于以前的那些爱。这些幻想很大程度上是由性欲的欺骗性造成的。

性欲的目标是结合,而这种欲求绝非仅是一种肉体的欲望、一种痛切的紧张得到减缓。孤独的焦虑、征服或被征服的愿望、虚荣心、伤害甚至破坏的愿望都能刺激性欲,就像爱也能刺激性欲一样。性欲似乎很容易和任何一种强烈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并被这种情感所刺激——而爱只是这类情感中的一种。由于在大多数人的意识中,性欲是和爱的概念结合在一起的,因此他们很容易错误地得出结论,只要他们在肉体上互相需要,他们便彼此相爱着。爱的确能激发性结合的愿望;然而这时,肉体上的关系并没有贪婪,没有征服或被征服的愿望,而只是温柔地交融。如果肉体结合的欲望不是由爱所激起的,那么其结果只不过是短暂而放荡的结合而已。在一瞬间,性吸引创造出融合的幻觉,然而,没有爱,这种“融合”只能使两个陌生人还像以前那般疏远,有时还会使他们彼此感到羞耻,乃至互相仇视,因为当幻想消失后,他们感到比过去更加显著的陌生。温柔决不像弗洛伊德所认为的那样,是性本能的升华;它不仅存在于爱的非肉体形式中,也存在于爱的肉体形式中。

爱的广博内涵

如果性爱是爱的话,那么它就有一个前提,即我从我存在的本质去爱,并且在他或她存在的本质上体验着另一个人。本质上,整个人类都是同一的。我们全都是太一的部分;我们即是太一。这样的话,我们爱谁就都一样了。爱,本质上应是一门意志的艺术,一门决定以我全部的生命去承诺另一个人生命的艺术。确实,这是婚姻不可分解性观念的理论基础,正像它是许多传统婚姻形式背后的理论基础一样,在这些传统的婚姻形式中,配偶之间从不互相选择,只是为了对方而被选择,然而却期望他们彼此相爱。在当代西方文化中,这种思想显得更加虚假。爱被认为是一种自发的情感反应的结果,突然被一种不可抑制的情感抓住的结果。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只看到了两个人所含有的特征,而没有看到事实上所有男子都是亚当的一部分,所有女子都是夏娃的一部分。他们忽略了性爱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意志。爱某个人并不只是一种强烈的情感,它是一项决定,一种判断,一个允诺。如果爱只是一种情感,那么,永远彼此相爱的允诺便没有基础。一种情感可以出现,但也可以消失。当我的行为并不包含判断和决定时,我怎么能断定这种情感将永远持续下去呢?

把这些观点考虑进去,便可以达到这种认识:爱只是一种意志和承诺的行为。所以从根本上说,这两个人是谁就无关紧要了。不管婚姻是其他人所安排的,还是个人选择的结果,一旦婚姻实现,意志的决定就应保证爱的继续。这种观点似乎忽略了人类本性和性爱的矛盾特征。我们都是一个人,然而我们每一个人又是唯一的、不成双的实体。因为我们都是一个人,因此我们能像胞爱那样,以同样的方法爱每个人。但是,因为我们又都互有差别,因此性爱要求某种特殊的、高度个性化的因素,这些因素只存在于一些人之间,而并非存在于所有人中间。

性爱完全是个人的吸引,是两个特定的人之间独特的吸引的观点,和性爱只不过是一种意志的行为的观点,这两种观点都是真实的,或者更贴切地说,真理既不是这种观点,也不是那种观点。因此,一个人如果在性爱关系上不成功,这种关系就会轻易消失的观点和性爱关系永不会消失的观点一样是错误的。

——弗洛姆《爱的艺术》

自私的爱和无私的爱

同类推荐
  • 大师的哲理笔记

    大师的哲理笔记

    《大师的哲理笔记》一书通过大师们写的随笔为我们解读他们对人生的思考,读后让我们获益颇多。大师们在人生、生活、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等各个方面,都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大师们洞察世事的睿智和丰富的阅历,能给予我们无尽的启示。
  • 求索

    求索

    形式和内容是相对而言的,既没有绝对的现象也没有绝对的本质。作为物质的任何结构的本质在这一结构中的更深一层的结构之中。依次下去,以至无穷。后者总做为前者的本质,前者总做为后者的现象。
  • 李达唯物史观思想研究

    李达唯物史观思想研究

    本书主要论述了李达唯物史观思想的历史生成、中国第一个唯物史观思想的体系化、唯物史观与李达中国经济问题、唯物史观与李达社会主义理论等。
  • 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本书选取了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的精华,内容有:人格的力量、财产与人的关系、幸福是什么、人生痛苦论、生存的本质等。
  • 中庸全鉴

    中庸全鉴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传统文化之“经学”中“立天下之大本”的学问,对中华文明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它虽然《四书》中篇幅最小的一部,但却是其中最富意蕴、最具理论和最见气象的著作,最能淋漓尽致地展现中国人的智慧和哲学洞见。本书以《中庸》中的至理名言作导言,从处世和人生经验的角度出发,阐发了蕴藏其中的智慧,并以人生处世中的经典案例加以印证,帮助读者深化理解《中庸》这一传世经典所包含的智慧。
热门推荐
  •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

    本书主要指道教历史与道教文化。包括道教、道教绘画、道教雕塑,其中图文并茂,图解图注,形象直观,赏心悦目,彩色制作,丰富多彩,设计精美,格调高雅,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珍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和陈列。
  • 仙道逆

    仙道逆

    一缕丝,虚空来,太古妖祖天地埋;一块石,镇九幽,尸山血海万骨枯;一柄剑,星辰出,上古剑灵战异族;一个人,踏苍天,漫漫岁月独成仙;……太古、仙古、远古、上古,一个又一个的元纪,留下了种种的谜团,平凡的山村小子陈默,发现自己爱喝酒的爷爷竟然是个绝世高手,在这万族林立的世界中,让他如何一步一步解开自己的身世之谜,踏上巅峰……吾命死与生,天要奈我何!
  • 巅峰权臣

    巅峰权臣

    周世平,小公务员,犯错弃世,穿越来到大周朝,凭借着过人的认知,特殊的运气,纵横四方,且看他掌握权柄,辅佐皇室、振兴家族、对抗世家、统一中原,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博弈,直至巅峰。权臣是什么,上可以挟天子令诸侯,下可以护全家人,享受荣华富贵,醉卧美人膝,醒掌杀人权,快意人生,谁人不羡慕。
  • 上下五千年3(经典故事丛书)

    上下五千年3(经典故事丛书)

    本套丛书包括十四册:《佛教·佛经故事》、《希腊神话》、《中国神话》、《一千零一夜》、《圣经故事》、《中国经典历史故事(上中下册)》、《伊索寓言》、《成语故事》《世界经典历史故事(上中下册)》、《安徒生童话》。
  • 圆舞剑术

    圆舞剑术

    无论是刀枪剑棒,亦或是拳脚奇术,修行者总是无穷无尽。弱者渴望成为强者,强者渴望变成天地。层出不穷的冒险竞争,畅快淋漓的战斗节奏,真正的圆舞剑术与永不后悔的心,忌逍遥突然意外地发现,自己的女人缘还真是不错!
  • 老头子的春天

    老头子的春天

    老头子在七里村当了一辈子的村长,今年他本想退下来颐养天年,过点消停日子,可谁曾想村委会里的明争暗斗,附权夺势,却让他在开完镇里换届选举会后更是忧心忡忡。老头子为了换届选举的事儿和小儿子的婚事烦心,杜晓东和宗灵灵因为没孩子伤心,杜晓春和ROSE想怀个宝宝奉子完婚而灰心,刘玉芝娶不上儿媳妇抱不上孙子忧心,方雅洁选不好姑爷怕女儿嫁错男人痛心,王茂才在村里掌不上权生邪心,吴俊当不上村长闹心,李淑琴怕落选而违心;与此同时,老头子家的承包田里发现了古墓,这让老头子的亲家老幺两口子彻夜难眠,为了发财寻宝而不断折腾着老头子一家人。于是乎,七里村的老少爷们、大妈小媳妇们,上演了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欢喜闹剧。
  • 簪缨录

    簪缨录

    这一世的刘鎏,命很好,生在一等公爵之家,世代簪缨。她身份高贵,衣有华服,食有八珍,住有金屋,行有宝马。可是运气不大好……这是个以胖为美的世界,她偏生怎么吃都不胖,那自然是嫁不出去的。好在老爹纨绔却护短,老娘精明却开明。反正不缺钱花,谁稀罕嫁人?可是最后不知怎地,她就和那么个凑不要脸的二货世子,谈起了没羞没臊的恋爱……许劭前半辈子命很苦,刚出生娘就没了,爹虽然是王爷,却好酒色不慈祥。一屋子后妈还个个想着神不知鬼不觉地弄死他。千险万难地长大了,却娶不着老婆。因为他有病,精神病:别人都爱肥美人,他却欣赏不来!直到遇上那个瘦得嫁不出去的姑娘……
  • 萌狐报恩:傲娇总裁你别逃

    萌狐报恩:傲娇总裁你别逃

    呆萌狐妖唐洛依被师傅赶下山,美曰其名,下山报恩。历来狐狸精报恩都是化身美艳女子,唐洛依偏不,化作一只猫,让恩人去当铲屎官。只是这报恩报恩,一着不慎,化成人形的唐洛依就报恩抱到床上了。“昨晚只是个意外,咱们就当什么都发生过就行了。”唐洛依躲在被子里,满脸通红。“明明是你睡了我,你得负责。”穆谨年伸手搂住她,笑的一脸邪魅。唐洛依:混蛋,明明之前是个外表冰山内心温和的超级大暖男,怎么睡过之后变成了大色狼。“老婆,天黑了,该睡觉了。”穆谨年站在床边,冲着唐洛依笑着,眼里划过一丝莫名的光芒。“不要。”唐洛依瘪嘴,伸手揉了揉酸痛的腰肢。夜夜缠绵什么的太累了,这么如饥似渴,到底谁才是狐狸精啊!
  • 夜夜承欢:独霸冷皇弃妃笑

    夜夜承欢:独霸冷皇弃妃笑

    穿越时空,来到这个不属于她的金丝笼,且爱,且恨,且喜,且悲。尔虞我诈,妃子争宠,一个帝王之家,几千年循环反复。看她如何从一个现代呆萌女逆袭成满腹心机,独霸皇恩的宠妃……放不下的爱情,割不断的亲情,偿不起的友情。可怜身在帝王家,坐着皇位看梦里花落,曾经伴他左右的人也不过雾里看花。看他如何从一个傀儡逆袭成唯他独尊的帝王……时光变迁,再回首已是物是人非,原来曾经的一切也不过是镜花水月。
  • 治愈系心理学

    治愈系心理学

    本书精心为读者开设心理自助课,深入人的从欲望、内心、灵魂、人际、生活习惯等方面,帮读者疗愈心灵,拥抱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