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55100000010

第10章 山林寺院和都市寺院(1)

寺院是佛教的主体,因为寺院不但是供养佛法僧三宝的场所,更是熏修戒定慧三学的地方。僧伽是佛教的主导,因为僧伽不但是真理的弘扬者,更是社会的化导师。所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寺院的各种设施固然离不开僧伽的规划,祖师大德们的风范更是活生生的法义,不仅以其言行对当代社会有净化之功,在战乱、毁佛的时代,仰仗着他们的慈心悲愿,不惜以一己的生命来护法卫教,在安抚众生心灵的同时,也换取了佛教亘古长存的法身慧命。

佛世时,僧人有“人间比丘”与“兰若比丘”两种类型,道场也有“都市寺院”与“山林寺院”两种型态。近十年来高楼大厦中道场精舍林立,越来越多的僧人走向五光十色的尘世,纷纷和社会资源结合,举办活动,宣说法义,甚至在公共场所陈述己见。这样的情况是否合乎佛制?对社会带来什么冲击?对佛教的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未来将何去何从?……这些都是当今学界与教界讨论的重要话题之一。

本文拟从历史的沿革、社会的变迁、教育的原理、性格的差异等方面来厘清这些问题,进而探讨未来佛教的发展方向。

一、沿袭传统,继往开来

“阿兰若”,是梵语aranya的音译,意译为无诤、空闲处,指远离村落之安静场所,通常简称为“兰若”。佛陀和他的弟子们最初沿袭沙门传统,居住在山林、水边、冢间、树下的“兰若”处,但他们并非像一般苦行外道一样,以折磨自己为修持;亦非如顺世外道一样,以放纵形骸来度日。

无论栖止在宁静的“兰若”,或托钵于聚落的闹市,佛陀都教导弟子们以观心为本,将修持落实在生活当中,并且藉托钵走入人群,以言教身行来化世度众。不久,佛陀的道誉便远播整个印度。

频婆娑罗王首先在王舍城兴建竹林精舍。两三年后,拘萨罗国的给孤独长者也发愿出资,在舍卫城起造祇园精舍。有了这两座位于城郊的精舍,佛陀在恒河南北各有一处弘法据点,便经常率领弟子南北往返,四处游化,各地的信众在闻法之后,欢喜踊跃,争相舍宅献地,作为佛教僧团修持之用。此时耶输迦童子随佛出家,佛陀应其父迎请供养及施衣,从此开始接受信众布施田亩、果园、卧具、医药,佛教僧团遂逐渐脱离传统的兰若苦行色彩,而走向人间化。

当时佛教著名的道场有:拘睒弥城的瞿史罗精舍、毗舍离城的大林重阁讲堂、中印度舍卫城的鹿子母讲堂、舍卫城的灵鹫山等,其他散见诸经及佛典者,还有普会讲堂、鸡林精舍、美园精舍、不穿耳精舍、加罗释精舍、迦罗差摩释精舍、仙人聚落精舍、丛林精舍、猕猴池岸精舍、庵罗树精舍等等。

由于“都市寺院”的信众素质整齐、交通发达,对于日后教法的发展及僧团的集训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祇园精舍与鹿子母讲堂分别由舍利弗与目犍连监工,他们两位不但修持精进,勤于说法,而且通晓世典,擅于行政,可以说是当时“人间比丘”的代表。

根据《大智度论》卷三记载,王舍城是一块福地,像佛世时在中印度的道场光是在王舍城就有五处,余如舍婆提(舍卫城)有二处,波罗奈斯城有一处,毗耶离城有二处,鸠睒弥城(拘睒弥城)有一处。不但佛陀多住于王舍城,大迦叶也喜欢在此地托钵乞食,盖由于国主频婆娑罗王十分护持佛法、居民广学博识且贤达可度者多、雨量适中、国土丰饶、乞食容易等诸多原因,诚所谓“天时,地利,人和”也。

灵鹫山位于王舍城郊,当然上述王舍城的优点它都同样具备了,此外,也由于“近城而山难上,以是故杂人不来;近城故,乞食不疲”(《大智度论》卷三,《大正藏》第二十五册,第七十八页中),因此佛陀经常安居于此,广说妙法,乃至佛灭后的初次结集也在此地召开。《大唐西域记》卷九则记载,频婆娑罗王为了便于闻佛说法,还特地大兴工程,自山腰至山顶,“跨谷凌岩,编石为阶,广十余步,长约五、六里”(《大唐西域记》卷九,《大正藏》第五十一册,第九二一页上)。可见自古至今,经济、人文、风土等都是考量道场地点的重要因素,连佛世时的“山林寺院”也不例外。

佛陀虽然沿袭沙门传统,却不拘泥于此,当佛陀的弟子越来越多,而一间间的寺院又逐渐设立之后,僧众的生活方式渐由零星独居演进为团体共住。在授戒、布萨、安居结束时,信众前来听经闻法,定期的****于焉形成。一些阿兰若甚至建在聚落里,供游方僧人结夏安居之用,平时则由信众管理,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八“阿兰若六夜学处”云:

彼有长者大富饶财,多诸仆使……于此住处请六十苾刍,夏安居竟,作随意已,随缘而去。时彼施主见寺空虚,令人守护,勿使贼徒盗床褥等,是时复有六十苾刍人间游行,届斯聚落求觅停处。(《大正藏》第二十三册,第七五五页上)

由信众担任当家,多么开明的作风!今人承袭,遂开展出“四众共有”的道场,再度将佛陀的平等精神展现无遗!

由于佛世时的道场十分注重教化功能,带动当地文化、经济的发展,佛教社区的形成乃成为时势所趋,如《十诵律》卷三十四云:

去竹园不远,立作净人聚落。(《大正藏》第二十三册,第二五一页上)

在寺院与社区两相裨益的良性互动下,聚落日益扩大,城市兴起,献地建寺或舍宅为寺者渐增,僧众的修道场所也渐由“阿兰若”演进到“近聚落”,乃至“聚落中”,而寺院也由城郊建到城内。所谓的“阿兰若”在定义上也渐起转变,由树下空地的寂静处演变为“去村五百弓,有一拘卢舍”(《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二十四,《大正藏》第二十三册,第七五六页下;拘卢舍即大牛吼声或鼓声可至之处,又一弓等于四“肘”,一肘等于一尺八寸,故一拘卢舍即三千六百尺),遂有了“兰若比丘”(或称“无事比丘”)和“人间比丘”(或称“聚落比丘”)之分别。由于“兰若比丘”多在僻静处独修,而“人间比丘”与社会大众有所联系,修行生活方式自然有些不同,一些规章制度也就应运而生了。例如,在佛律中不乏明定阿兰若比丘必须注意储水、备火、知时、知处、注意安全等问题的条文,举凡进入聚落的时、处,及两种比丘的相处办法在律藏中也时有所见。此外,佛陀还特别嘱咐:对于阿兰若比丘的“受戒、忏罪、问法、布萨、自恣、自病、看疾、问经疑处”,“人间比丘”负有教导和照顾的责任。(《解脱道论》卷二,《大正藏》第三十二册,第四○六页中)从经济上看,这固然是因为“人间比丘”的住所接近乡镇城邑,生活上比较丰裕;从教化方面来看,也是由于“人间比丘”在闹市行道,在度众的经验及修持的体验上更有独到之处。

事实上,无论是“兰若比丘”或“人间比丘”,最终的行持仍应归摄于“人间佛教”的内涵,例如在《十诵律》卷五十七中,佛陀曾分别告诫“兰若比丘”及“人间比丘”均应做到:

应常一心先问讯人,喜心和视共语,舍离颦蹙,赞言善来,应畜火及火炉,少多办食及食器,常畜水及水器,洗足水器常令有水,净澡罐厕澡罐中亦应令有水,应善知道径,善知日数,善知夜,善知夜分,善知星宿,读诵星宿经,善知修妒路毗尼阿毗昙,若善知初禅、二、三、四禅,应善知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果,若不能得修学,当问知,当读诵,不应畜日爱珠、月爱珠,……所畜物皆随顺道,如俱尼舍经广说……(《大正藏》第二十三册,第四一九页下四二○页上)

在经文同段中,佛陀还殷殷垂示“兰若比丘”应——

若诸居士至,应为说甚深法,应示正道邪道,应说知见,若诸居士去者善,若不去,少多与食,应作是言,我唯有是食。(《大正藏》第二十三册,第四二○页上)

在人间社会,无法离群索居,因此一切的修持都应以“人”为本,要重视别人的存在,重视别人的需要,重视别人的苦乐,重视别人的安危。太虚大师曾说:“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人道圆满,佛道庶几也能够成就了。佛陀制定这条戒律的精神,即我一贯所主张的:“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

佛陀修行在人间,成道在人间,说法在人间,入灭也在人间,可说是“人间比丘”的典范。他不辞辛苦,直至八十高龄仍在恒河两岸行化不辍,临入灭时,还担心众生将来无所依怙。念及“人”是有情众生,他告诉阿难:在他荼毗之后,应当——

收舍利,于四衢道起立塔庙,表刹悬缯,使诸行人皆见佛塔,思慕如来法王道化……(《佛光藏 阿含藏 长阿含经一》第一三○页)

实际上,大圣佛陀并不需要别人礼拜供养,但人间的众生需要藉此来启发善念,净化心灵,从而希圣希贤,慕灭向道。

透过礼拜佛塔,与佛陀的法身接触,得以将思慕之情升华到精神层面,进而忆念佛德,行于日常。是以,舍利塔原本由在家居士建造、护持,后来出家僧众也从善如流,纷纷在寺内起塔供养,一时之间成为风气。再加上此时的印度,佛陀的传记及本生谭也透过诗歌文学的传颂而大为盛行,六度四摄、自利利他的思想于焉滋长,深植人心,为佛陀时代“人间佛教”的再现埋下伏笔。

尤其佛灭之后,部派兴起,各自建构繁复的理论,久而久之,遂与佛陀的人间本怀渐行渐远,崇尚实践的大乘佛教乃应运而兴,龙树、提婆等“人间比丘”相继挺身而出,他们本着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的悲心,不仅著书立说,从理论上破除异论,显扬佛陀的人间正法,更躬身力行,利生不辍。像龙树因当时“南天竺王甚邪见,承事外道,毁谤正法”,故设法“赤旛在王前行,经历七年”,终于引起国王的注意而藉机度化,最后“王乃稽首伏其法化,殿上有万婆罗门,皆弃束发,受成就戒”(《龙树菩萨传》,《大正藏》第五十册,第一八六页上中);提婆则追随老师龙树的脚步,为度化国王而“应募为其将,荷戟前驱”,因军纪严明,获得国王的器重,之后由上而下度化国人也就不难了,据史传记载,三个月之内竟有百余万人皈信佛教,但他也因此遭到邪道弟子的嫉恨而引来杀机。当他遇害的时候,为恐门下复仇而告诉杀手:“吾有三衣钵釪,在吾坐处,汝可取之!急上山去,慎勿下,就平道!”临终之际,还谆谆教诲号哭的弟子们:“言诸法之实,谁冤?谁酷?谁割?谁截?诸法之实,实无受者,亦无害者。谁亲?谁怨?谁贼?谁害?汝为痴毒所欺,妄生着见而大号咷,种不善业。彼人所害,害诸业报,非害我也。汝等思之……”(《提婆菩萨传》,《大正藏》第五十册,第一八七页上——一八八页上)慈心感人,于此可见他是一位有修有证的“人间比丘”!

公元五世纪以降,以那烂陀寺为首的僧院以高等学府的姿态出现,根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三记载的那烂陀寺:

主客常有万人,并学大乘兼十八部,爰至俗典吠陀等书、因明、声明、医方、术数,亦俱研习。凡解经论二十部者,一千余人;三十部者,五百余人;五十部者,并法师十人。唯戒贤法师一切穷览,德秀年耆,为众宗匠。寺内讲座日百杂所,学徒修习无弃寸阴,德众所居,自然严肃,建立已来七百余载,未有一人犯讥过者。(《大正藏》第五十册,第二三七页中——下)

义净晚玄奘约四十年后西行取经,从他的《南海寄归内法传》,亦可想见那烂陀寺当年的盛况:

那烂陀寺人众殷繁,僧徒数出三千,造次难为详集。寺有八院,房有三百,但可随时当处自为礼诵。然此寺法差一能唱导师,每至晡西,巡行礼赞,净人童子持杂香花,引前而去,院院悉过,殿殿皆礼,每礼拜时,高声赞叹,三颂五颂,响皆遍彻,迄乎日暮,方始言周。(《大正藏》第五十四册,第二二七页上——中)

每日举行寺讲百场,万人聚集研习经论,通解者达千余人之多;而光是每天的礼诵,便有数千人行动,仪式之进行,热闹中不失庄严,活泼中不失威仪。凡此显见佛法与文教结合无间,僧众与后众水乳交融,遥想当年的那烂陀寺没有现代进步的交通及种种设施,却能够将人间道场的活力发挥到极致,实非易事,也难怪培养出来的僧人个个都是解行并重的“人间比丘”,而非仅滞于学解之徒了!

遗憾的是,自玄奘大师返国、戒贤论师圆寂之后,乏人传承,导致后期的大乘佛教走入经院的胡同。佛教一旦缺乏了人间的实践,既如同截断源头的江河,丧失了向前迈进的动能;又好比斩除根部的草木,禁不起风吹雨打的冲击。再加上融入印度教色彩的金刚乘佛教兴起之后,天乘思想浓厚,繁华缛丽的祝祷仪式固然也能启发道念,但一味借助他力来求得自己的幸福,反而忘失了自己身而为人的力量。最后佛教终究敌不过******教的传人,在印度的国土中逐渐消失。

幸而早在公元前三世纪顷阿育王在位时,曾大量派遣僧尼、使节到海外弘传佛法,建寺度众,佛教的慧命乃得以在其他国家地区延续下来。尤其在汉地,不但保存了最多的佛教典籍,而且至今仍是人间佛教最活跃的地区,之所以如此,“人间比丘”辈出,承先启后,且代有阐发,是其主要的原因。

根据正史记载,佛教是在东汉末年时传入中土,自此一直到魏晋南北朝结束是中国最动荡不安的时期,但说也奇怪,这五百年间却是佛教发展最快的关键时期,究其原因,不外是因为佛教能在此一开始传来中土之际,就能融入当地的传统,所以很快便被人们所接受。

最明显的例子如寺院的建筑在一开始的时候,便承袭传统宫廷、官署、民宅的形式,将佛教的主体建筑设在中轴线上,且檐瓦翻飞,院落分明,后来历经不同朝代,虽在格局上稍有变更,但总体而言,仍维持着中国传统样式,予人熟悉亲切而庄严古雅的美感。有人曾说,相较于其他宗教,这就是佛教得以在中土迅速传播的原因之一,想来也有几分道理。

在弘法的方式上,由于佛教在中土弘传的初期,南方盛行清谈,当地的僧人为弘传佛法,遂迎其所好,创立“法社”,与之对话,因此吸收了不少名流士子作为佛法的后盾;至于高僧大德如在高邑立寺授徒的竺法雅、于中山开座讲法的康法朗等,常以老庄思想来解释佛理,形成所谓的“格义佛教”,虽然后人非其“迂而乖本”(僧睿《毗摩罗诘提经义疏序》,《大正藏》第五十五册,第五十九页),难达佛法真髓,但毕竟不失为引导时人进入佛法堂奥的门槛。而北人则崇尚神异方术及建塔造寺,当地僧侣也从其所好,成立“义邑”,率领在家邑子学佛熏修,同时以种种方便摄受帝王同来护持,尤其在沙门统昙曜建议下所设立的僧祇户、佛图户,不但解决了北魏的社会问题,繁荣了当时的民间经济,而且扩大了民众的信仰层面。“法社”和“义邑”,类似现在的“布教所”,可以看成是迷你型的“都市寺院”。试想若非这些担任先锋的“人间比丘”深入城镇乡邑,融入百姓的生活,佛法在中土生根可能都很困难,遑论开展了。

唐宋以降,为适应一般民众的需要,寺院的讲经说法除了正式的大座开示之外,更发展出俗讲、变文、变相等,是为戏曲、小说之****,不但对于佛法的大众化、普及化、艺文化助益甚多,而且使得寺院成为当地文教活动的中心,对于佛教地位之提升、社会人心之净化也有很大的贡献。凡此也应归功于“人间比丘”所作的种种努力。

同类推荐
  • 正能量:用信念改变自己

    正能量:用信念改变自己

    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负能量,当你状态不佳时就很容易让负能量入侵,这就是你需要修炼的时候,要尽量缩短将负能量转化为正能量的时间。你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训练方法,提升我们内在的信任、豁达、愉悦、进取等正能量;规避自私、猜疑、沮丧、消沉等负能量。
  • 口才手册(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

    口才手册(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

    本文主要讲述的是如何说话,通过举例分析来教大家在各种场合的说话技巧。
  • 名人的金钱哲学(走进名人世界)

    名人的金钱哲学(走进名人世界)

    对于金钱,我们首先会想到一句话,那就是“风险无处不在。”那么,究竟什么是风险呢?《名人金钱哲学》将会给我们介绍一些中外各界名人拥有的金钱哲学观,并告诉我们什么是风险,在金钱的投资里,风险扮演的又是一个怎样的角色,另外还为我们全面解读金钱哲学。只有洞悉金钱哲学,我们方能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处理好金钱与人生、财富与梦想的关系,让自己成为一个快乐、幸福,而又成功的人。
  • 让心行驶它的自由意志

    让心行驶它的自由意志

    孔子(公元前55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中国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圣人。《孔子说为人》一书对孔子的精彩思想做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将孔子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世事的体察和经验加以展示,结合记载孔子言行的《论语》进行解说,书中对孔子的思想有较为透切的观察,文字之美和思想之深有机结合,内容明白晓畅、妙语连珠、精彩观点随意而出。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本书开启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灵感,警醒我们的意识,使我们神游天际。
  • 激励孩子一生的88个励志故事

    激励孩子一生的88个励志故事

    人的一生就像天气,永远不可能一成不变,每日艳阳高照。我们总会遭遇各种各样的狂风暴雨、历经千千万万的坎坷不平。然而,只要自己内心拥有着坚定的目标与不变的坚持,灿烂的阳光总会在风雨之后到来。本书精选古今中外众多名人的励志、成功故事,希望向所有读者们传递更多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在追寻梦想的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热门推荐
  • 此爱绵绵

    此爱绵绵

    一个天资聪慧、理性又充满热情女孩、她的爱给予每一个人!亲情、爱情和爱国情结让她为之付出一切!!!!
  • 重生盗墓

    重生盗墓

    盗墓是探寻财富和寻求死亡的秘密,这种活动象征着人类最原本的欲望。而盗墓贼就是这种活动的执行者,他们受人唾弃、不屑一顾、嗤之以鼻。但是不可否认他们掌握是距离历史和诡秘最近的人!一个盗墓贼在古墓中走投无路之下使用的秦朝时期的古丹,然后他回来了十三年前。他的人生和那些古墓会像原来的轨迹那样前进?
  • 暖之格调

    暖之格调

    有玩奇迹暖暖的玩家们,应该知道故事情节…吧而我只是在情节里加了一些元素而已,可能有很多变动,希望大家喜欢哦~\^O^/
  • 大剑之远方来客

    大剑之远方来客

    无名无姓,不知来历,独自流浪的黑发女孩娇蛮残忍,外形却清纯可爱的西之深渊相遇于血色黄昏这是故事的开端风儿在耳边低语,带来异世的轻吟ps:这只是某只萝莉的萝莉养成计划罢了,清水百合类
  • 军婚在上:面瘫中校难扑倒

    军婚在上:面瘫中校难扑倒

    小时候:“我长大了要做你的新娘”小女孩天真般的一句话让少年脸瞬间黑了下来。长大后:老首长家最头疼的长孙,军区最年轻的中校大人,两杠二星,让京都人都知道司空战这个面瘫加木头的剩男。而她一个叫陈莎莎的女孩子却是闯入他的生活,用尽各种招数要当他的老婆,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你娶我吧!你看我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还暖的了床。”瞬间让他面瘫的脸黑了下来,感叹真是一个小女孩。N久之后“我这么爱你,可你一点也不喜欢我,我不要在爱你了!”女孩哭着跑了,独留下男人僵硬的身子矗立在原地。“战哥哥我要结婚了”一句话让木头加面瘫的中校大人不淡定了,黑着脸扛起女孩就走。“干嘛?”“去民政局领证,军婚在上,你休想嫁给别人。”
  • 美女上司的贴身高手

    美女上司的贴身高手

    邂逅绝色美女,偶得上古巫道传承,公司小职员命运大翻身,修玄术,通阴阳,习古武医术,成为一代超级高手,救美女,揍恶人,清理邪恶道士,获得众美青睐,从此艳遇不断,美女总裁,火爆警花,刁蛮大小姐,极品白富美,一个也不放过……
  • 苗疆异冢

    苗疆异冢

    堆里埋藏的恐怖传说,一段不为人知的民国秘密。神秘的盗墓人,行踪飘忽不定,时隐时现。他们犹如墓里游魂,来来回回穿梭。他们,有好有坏。他们不为财,只为爱。只为拯救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他们的人数是很少,但他们各个都能以一敌百。别人听了都心惊胆战的僵尸,就是他们练习的把子。他们,就是盗墓人……
  • 猎龙笔记

    猎龙笔记

    我要成为一个猎人,可以猎龙的猎人。我要成为猎人榜单上的第一个神位,赌上我伊恩之名,挑战所有的龙类!
  • 王爷你别跑:赠君以天下

    王爷你别跑:赠君以天下

    他想护她一世安稳,她却想成全他的家国天下,这段感情的开始便是同床异梦,在最后如何选择才能不负天下不负卿?
  • 女人使用手册

    女人使用手册

    该书讲述的最重要的事,包括事先确定最重要的事,与上司交往最重要的事,与下属交往最重要的事,与同事交往最重要的事等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