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55100000012

第12章 山林寺院和都市寺院(3)

比丘尼僧团也在这段时期成立,不但个个戒行精峻,且活跃于京师都城,建立了不少“都市寺院”。西晋的净检尼是中国第一位比丘尼,出家后与二十四位比丘尼在建康宫城西门共建竹林寺;后赵的安令首尼从佛图澄及净检尼受戒之后,仿效净检尼,在都城洛阳建了一座建贤寺,后来随其披剃者达两百余人,所造精舍多达五十六座;前秦的智贤尼因志节高超,苻坚闻名,特地为她绣制袈裟,三年始成,而在她座下出家者有百余人;东晋的道馨尼,是第一位公开讲经的比丘尼,因遭嫉被人下毒,临终前说此乃业力所致,要人不必追究,说罢安详而亡,德操可见一斑;另如僧基尼、昙备尼、道容尼、明感尼、慧湛尼等在当时道誉隆盛,均为诸朝王室所钦敬,并为她们营建尼寺安居弘法。能上与诸王同座,下与众生同行,可见当时的比丘尼素质均齐,不让须眉,也应列于“人间比丘”之列,凡此都是佛教传来之初即能兴盛于中土的原因。

总之,“都市寺院”的兴起对于中土佛教的发展助益良多,已被大家所公认,而佛教最初传来时,住锡京师的僧尼本身戒行高超,诚然也是十分重要的原因。

此外,历史上有不少高僧大德因德学兼具而被帝王迎入都城,乃至建寺供养。众鸟依大树而居,人也是如此,有贤僧住锡的地方,必能广招徕者,此即所谓的“人杰地灵”,这也是为何历来“都市寺院”繁兴,僧人也喜欢聚集都市的原因之一。像东晋道安因逃难而率众一路来到襄阳,十五年后被苻坚迎去长安,临行前命五百名弟子分散各地弘法,但到了长安五重寺之后,各地僧人闻名而来者竟有数千众之多,道誉感人若此,无怪乎有“印手菩萨”之美称。鸠摩罗什被姚兴迎请至长安西明阁及逍遥园主持译业,从学者三千,长安一时之间成为当时佛教的重镇。与鸠摩罗什并列为“中国四大译师”之一的玄奘,在西行取经回国后,为唐太宗、高宗所钦重,供养于大内,并先后敕住弘福寺、大慈恩寺、玉华宫寺等处,请其译经,一时之间,也是俊彦翕从。像这些高僧大德在当时被尊为国师,实则乃今之“国策顾问”,在法务倥偬,领众熏修之余,还得不时跟随帝王巡幸各处,其辛苦可想而知,若非深具菩萨悲愿的“人间比丘”,何能行此难事!

尽管“都市寺院”人文荟萃,众僧聚集,但世间上也有这么一群“兰若比丘”,他们视法界为家,以穹苍为屋顶,以大地为床铺,以鸟兽为道侣,以林木为良友。他们一心向往任性逍遥的悟道生活,因此红尘世俗的一切,在他们看来,有如片云点太虚,不值得在意。像梁朝的道超,独处一房,屏绝宾侣,有人怪他屋子里“虫鸣聒耳,尘土埋膝,安能对此而无忤耶?”他却潇洒地说:“时闻此声,足代箫管;尘随风来,我未暇扫。”(《续高僧传》卷六,《大正藏》第五十册,第四七二页中——下)另如唐朝的左溪,“洗钵则群猿争捧,诵经则众禽交翔”(《佛祖统纪》卷七,《大正藏》第四十九册,第一八八页上),这么美好的天地,也难怪他要几次拒绝刺史邀约入城的美意了;而法常,不仅辞却盐官的招请,甚至唯恐行踪再度外泄,将茅篷又往深山迁移,留下一首意境超然的偈子:“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有余食;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古今禅藻集》卷七)你说他们不通情理,不晓事故吗?但看晋代的僧群为了保护独木桥上一只折断翅膀的野鸭,不惜在桥的那头绝饮而终;隋代的智舜为了挽救一只山雉的性命,割下自己的耳朵给猎人。他们不觉得自己是在牺牲奉献,因为他们已经和大自然的一切合而为一了。

此外,还有另一类“人间比丘”,他们远离都市,建立“山林寺院”,甚至一辈子影不出山,拒不付诏。他们看来好像是不问世事的“兰若比丘”,实则怀抱远大的理想,平日过着“六和敬”的群体生活,心心念念都是众生,由于行持高洁,自然也吸引了一批有志之士,同来学习。著名者如禅宗四祖道信为了接引学僧,在双峰山开创道场,一住三十载,从学者五百余众。唐太宗曾三次诏请入京,道信均以老辞。帝再遣使,谓若不起,将取首级。道信却引颈就刃,神色俨然。五祖弘忍继承道信的禅风,二十年不出山门,拒受皇帝的诏请。禅宗之所以能在长江流域奠定发展的基础,道信和弘忍不慕荣利,默默培才的苦心功不可没。

或曰僧人出家,虽爱教,但不爱国。在此暂不说他们净化人心、安定社会的贡献,但看历史上,刘宋武帝西伐长安时,僧导不负重托,以身命保护其子之安全,使免于后顾之忧;唐太宗率军征讨王世充时,仰赖嵩山少林寺十三位武僧下山助战,才得以反败为胜(见《赐少林寺柏谷庄御书碑记》);安禄山叛变时,两京板荡,情势危急,荆州开元寺的神会号召教界以发度牒来筹募款项,解决了军资的问题;对日抗战,政府西迁时,栖霞山寂然成立难民收容所,许多将领均在此受到掩护;乃至太虚则组团宣扬国风,揭穿日本的虚伪宣传,获得英、美、锡、缅之支持,他们对抗战大业,可谓助益良多……

凡此均可看出,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佛教界里挺身而出的,往往也是这许多敢作敢为的“人间比丘”。有一句话说:“覆巢之下无完卵。”“出家”不是“出国”,爱国不分彼此,住在“山林寺院”或“都市寺院”的方外比丘,无论是“人间比丘”或“兰若比丘”,都应该奉献身心,为国效力。

总之,不管是有为有守的“人间比丘”,或涤尽俗尘的“兰若比丘”,他们有独立的人格,也有冲天的气概;他们有所为,也有所不为。他们的许多行径往往出乎常人的肉眼凡心之外,必须要用另一种深邃的心思,方能体悟他们超然的境界。

虽说僧人有志一同,为兴隆圣教而携手努力,乃人生一大乐事,但也会有因故生变而走离他乡者,尤其“我执易消,法执难除”,即使证得阿罗汉果的比丘仍有法执余习,是以早在佛灭之初于王舍城七叶窟结集三藏时,被公认为“人间比丘”典范之一的富楼那,因与深具“兰若比丘”性格的主事者——大迦叶在戒律上意见不同,僵持不下,转而赴往他处弘法;后来阿育王在位时,因判定大天所提之“五事”为合法,不同意之比丘悉迁往迦湿弥罗,自此僧团分裂为大众部及上座部,之后又繁衍出枝枝叶叶的二十部派,这也是“人间比丘”与“兰若比丘”处事方式不同有以致之。

佛法流传中土之初,由于中、印两地风俗习性不同,在法执上所引致的冲突自然比较明显些,例如倾向于“兰若比丘”作风的佛驮跋陀罗远从印度来华参与译经,虽与鸠摩罗什也曾几次促膝畅议佛法,但终因不习长安世俗,又与罗什门下的“人间比丘”思想不合,故而率领弟子慧观等四十余人远走庐山慧远处,继续未竟之译业,但只住了一年就下山了,后又应刘裕之请,到建康的道场寺译出《华严经》六十卷。于此可见僧人移居外地宣教,实大不易也,若无过人的毅力,难以完成悲愿。因此对于那些前往海外弘法的僧侣,无论他们是“兰若比丘”或是“人间比丘”,我们都应该予以礼敬,因为若非他们携手努力,法水哪能遍流十方,润泽有情?

另如“什门四杰”中高居首位的道生,原本被刘宋武帝延至首都建康住锡佛法,因他“孤明先发,独见忤众”,首先宣扬“阐提人皆得成佛”之说,与当时译出之经文不符,乃遭僧团摈逐,他悲愤之余,走投苏州虎丘山建光寺,“旬日之中,学徒数百”,而且留下“生公说法,顽石点头”之美谈,不久“投迹庐山,销影岩岫”,在此埋首博研经论。后来昙无谶所译之《大般涅槃经》传至南方,内容果如其说,大众始对他的卓见叹服不已(以上见《高僧传》卷七,《大正藏》第五十册,第三六六页下——三六七页上)。其实,姑不论道生慧解超人之处,即以其对真理的坚持,对弘法的热忱,便令人钦佩不已!由上述的例子亦可得知,古来的高僧大德无论从“都市寺院”走入“山林寺院”,或从“山林寺院”赴往“都市寺院”,往往是为了随顺当时的因缘,以便圣教的开展。

身为“人间比丘”,不仅要具备“宁教老僧堕地狱,不拿佛法作人情”的精神与“言所当言,为所当为”的勇气,有时也得善观时变,委曲求全。像达摩从南天竺泛海来到中土,与出城躬迎的梁武帝话不投机,故而远涉山海,来到魏地,另谋法缘,但“取相存见之流,乃生讥谤”(《楞伽师资记》,《大正藏》第八十五册,第一二八五页上),甚至根据《历代法宝记》卷一之说,他曾遭人毒害达六次之多。为了找寻上善根器的徒众来承接衣钵,他坚此百忍,终于,慧可前来受业。而慧可,为了宣扬妙谛,也是历经沧桑,他在达摩圆寂后,应信众请求出来弘法,无奈“滞文之徒,是非纷举”,诬其所言皆是“魔法”(《续高僧传》卷十六,《大正藏》第五十册,第五五二页上),甚至中通官府,欲杀之为快。他只好忍辱负重,佯装癫狂,将心要寄托于歌谣,直到将禅法嘱于僧璨,才遁入司空山中。惠能则在接受弘忍的衣钵之后,因遭到门人追赶,一路南下,命如悬丝,遂隐入猎人群中达十六年之久,等待法缘成熟,才大事举扬禅法。天台二祖慧思也曾被人下毒多次,几至死地,他在隐忍之余,仍无畏于恶势力之嚣张,在河南一带游走说法,二十年后觅得智顗为徒,视为难得的瑰宝,这时才入南岳,建寺安僧,专意课徒。依史传所述,达摩、慧可、慧思避居山林,过的是头陀苦行的“兰若比丘”生活,但如果我们深究其言教身行,将发现:他们一如后来把禅风普及大众的惠能,都是充满悲愿的“人间比丘”!可见“兰若比丘”与“人间比丘”,非仅从修持生活或住锡地方来决定,更要从他们的实际作为来判断。

天灾人祸也是迫使僧人迁徙的主因之一,而在其中能够留名青史,为后人所歌颂的,也多为深具使命感的“人间比丘”。最具代表者如道安,他之所以率众到襄阳建立檀溪寺,正是为了躲避兵燹。在离开邺都之后,他先到太行恒山创立寺塔,后遇冉闵之乱,故迁至王屋女杌山,再往陆浑,遇天灾旱魃,只得“木食修学”(《高僧传》卷五,《大正藏》第五十册,第三五二页上),这时又逢兵乱,遂取道新野,命同学竺法汰往扬州弘法,嘱法和到蜀地习禅,再率慧远等五百名弟子渡河,夜宿晓行终于到达襄阳。虽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但他每到一地,均聚众讲学,未曾稍懈。真谛也是胸怀弘法壮志,他应梁武帝之邀,千里迢迢从扶南来到建康从事翻译。不意侯景叛国,举兵破城,又逢疾疫流行,真谛只得移往富春,两年后应侯景招请再来建康,不久侯景被杀,真谛遂潜行南归,辗转游历今苏、浙、赣、闽、广州等地。尽管居无定所,生活艰苦,他仍译经不辍,未曾间断。除此之外,在烽火连天的时代里,当然还有许多默默耕耘、不为人知的“人间比丘”,他们无惧艰辛困苦,只望圣教能兴隆。

再观历史上三武一宗的法难,也都是“人间比丘”以大无畏的精神,或挺身而出,护法卫教;或率众他去,等待因缘。正法就因为他们的刻苦坚持而得以继绝存亡。暂不说那些以身殉道的高僧大德们如何秉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勇敢谏诤,藉死明志,即以那些忍辱藏身,以待来时的事例而言,著名者如北周武帝灭佛,师贤化身为从事医术的俗人掩蔽身份,昙曜携带三衣一钵躲入山中,他们两人在北魏文成帝下诏复佛之后,返回平城,相继担任“道人统”,负起复兴佛教的工作。北周武帝毁佛时,灵裕身披丧服,率同参二十余人,昼读俗书,夜谈佛理,继续在暗中弘法宣教,复佛后至各处行化;那连提黎耶舍在四处避难的同时,不忘扶助老幼,减食施人,隋初被迎至大兴善寺,担任外国僧主;昙迁南奔建康,钻读佛理,隋初入彭城讲经说法,允为高僧,对于当时的佛教建设卓有贡献。后周世宗排佛,幸因道丕的力谏,没有造成太大的灾难。唐武宗废佛时,宣鉴避难于独浮山之石室,复佛后应武陵太守之请,至德山大搧宗风;寰中隐居于戴氏之别墅,复佛后出来举扬禅法……佛教之所以能在颓圮的瓦片中再度复兴起来,“人间比丘”的种种努力居功至伟。此外,由于废佛的缘故,僧人如灵裕、静宛等一俟复佛之后,仍存危机意识,相继在河南宝山、河北房山开窟刻经,在当时交通、物资不甚发达的年代里,能在山上凿窟已大不易也,更何况镌刻石经、佛像,可以想见他们的悲心愿力!

反观每次劫难来临时,一些僧人躲避不前,甚至舍道易服,变节改宗,所幸还有这许许多多的“人间比丘”,他们将一己的色身性命置之度外,翻山越岭,涉河渡海,只为了延续众生的法身慧命。不仅“山林寺院”里有他们度众的身影,“都市寺院”中也有他们弘法的足迹,佛教就在他们的努力奋斗下,如浴火凤凰般一次又一次地再现新生,更加茁壮。

日本的楠正成将军临终时,在他的衣服上留下“非,理,法,权,天”五个字,所谓“权”是王权,“天”是因果;因果业报是人生最后的判决,而王权却凌驾于一切法理之上,仅次于因果业报。这五个字可说道尽了人间的实相。尤其在君主极权时代,国家一个政令颁布下来,僧人往往也是身不由己。法难固然是其中为害最烈者,另有一些政令虽未明显毁佛,但对于佛教也造成了莫大的伤害,其中尤以明代的宗教政策为祸最深,其次就是民初期间差一点通过的“庙产兴学案”。

明太祖朱元璋早年曾出家为僧,后来藉明教、道教的力量完成统一大业,因此登基之后,除诏禁白莲社与明尊教之外,为恐佛教与民众结合,更颁令种种政策,采取僧俗隔离政策,将僧人分成禅、讲、教(瑜伽佛事之流)三类,“各承宗派,集众为寺”,其中,唯有“教僧”才能应世俗要求而作佛事,从此出现以赴应为专业的教僧,此即“赴应僧”之由来。此外他还颁令:僧俗不得杂处,僧人若潜住民间,不入丛林者,枭首示众,收留者流放三千里;僧人不许以化缘为由,奔走市村;不许住持、散僧等结交官府,悦俗为朋;僧处于市者,定要三十人以上聚成一寺;一、二人幽隐于崇山深谷,必欲修行者,方可允准,三、四人则不许;有讨度牒者,发去乌蛮、曲靖等边远地区,每三十里造一座庵,自耕自食,教化当地的人;不准僧道妄为论议等等,并制定条款,鼓励僧人“忍辱不居市廛,不混时俗,深入崇山,刀耕火种,侣影伴灯,甘苦空寂寞于林泉之下”。(以上见《释氏稽古略续集》卷二,《大正藏》第四十九册)凡此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明代政府为遂其管理控制之实,鼓励僧人成为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兰若比丘”,或希望他们成为没有思想,而徒以经忏为业的“赴应僧”。久而久之,遂形成所谓的“山林佛教”、“经忏佛教”、“死人佛教”,不仅“山林寺院”丧失了原有的度众功能,成为远离大众的“阿兰若处”,以致藏诸崇岭的“兰若比丘”正如《维摩诘经》卷二所言:“根败之士……于佛法中无所复益,永不志愿”(《大正藏》第十四册,第五四九页中);“都市寺院”即使位于通都大邑,也因为僧人们畏于政令,不敢怀有远大的利生抱负,或沦为痴聚的地方,或沦为经忏的场所。僧人堕落至此,佛化事业随之消沉不彰,成为社会失去活力的原因之一。明末袾宏、智旭、真可、憨山等“人间比丘”目睹于此,虽极力挽救,但终究还是敌不过王权的力量及教界的流风。

同类推荐
  • 善待自己,宽容他人

    善待自己,宽容他人

    一部改变几代人,生活观念的心灵读物。刘墉、席幕容首次联袂推荐。也许自私是每个人的天性,也许忌妒是每个人的本能,可是,当我们选择放下心灵的包袱时,自私就会转化成奉献的基石,忌妒也会转化为向上超越的动力。打开心窗,与世界相拥,与快乐同行。我们的人生会因为忘掉不愉快而变得春光灿烂。
  • 人情世故练达术:掌控主动权的人际潜规则

    人情世故练达术:掌控主动权的人际潜规则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当下这个以人情和关系为纽带的社会里,我们若想处处通达,就不能一味地棱角毕现、率性而为,而是要注意圆通,懂得“吃亏是福”,要通世故、懂人情。这就是“洞明世事”、“人情练达”。当然,这里并不是让大家去学厚黑,而是要学会拿捏处世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智慧灵活地待人接物,这才是最高妙的处世学问。
  • 健康成长的力量(启迪学生思考人生的故事全集)

    健康成长的力量(启迪学生思考人生的故事全集)

    人生仿佛是四季的轮回,生命的状态便是这四季的写照。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春、夏、秋、冬,不必为沐浴春风而得意,也不必为置身冬季而叹息,人生中的每一个季节都是我们必经的过程,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都是值得我们珍藏的记忆。
  • 命是因果在捣鬼

    命是因果在捣鬼

    为什么世界总难两全?为什么聚合又要离散?为什么恶人也能命长?为什么好人总会遭殃?为什么恶梦难醒好梦难圆?为什么幸福总伴随着苦难?难道这一切都是人生的无奈,命运的必然?什么是命运?谁能了解自己的命运?命运究竟由谁来掌管?命运是否被上天安排好了?缘分又是什么?人一生中所有遭遇的事情,是不是都是命中注定?看手相真能算得准命吗?看面相真能算得准命吗?算八字真能算得准命吗?周易八卦的确能算得准命吗?佛教的因果报应灵吗?为什么许多恶人得不到恶报?……本书就是为回答上面这一系列问题专门而写!
  • L.O.V.E.经营

    L.O.V.E.经营

    人生在某一瞬间留着天真烂漫的金发,某一瞬间又留着成熟的黑发。某一瞬间不由自主地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六个月来吃了一顿像样的好饭,夜里感激得睡不着觉,某一瞬间又成为有超高人气的实力人物。越是吃力,越是困难,越是悲伤,越是一无所有时,我们越是期待像过山车向上冲的那个时刻。
热门推荐
  • 后会无期:如果没有遇见你

    后会无期:如果没有遇见你

    顾甜甜犯了一个天大的错她竟然爱上了自己的哥哥从小到大哥哥总是宠着她什么东西只要她要只要他有就算没有也会想尽办法给她弄来而她也心机算计的将她身边的女人赶尽杀绝然而有一天顾瑞希发现了她的小心思便二话不说的飞去法国她在他走的当天晚上去酒吧喝的一塌糊涂他一走就是三年三年后他回来她满心欢喜的去机场接他却看见他和另一个女人相拥而出没过几天他和沈落订婚的消息传得到处都是她备受打击她为了不让他订婚亲自开车在马路上超速行驶撞向了那个与他订婚的沈落...那一天宠她爱她的他居然打了她一巴掌还不顾爸妈的哀求亲手将她推进了监狱...五年她早已经看淡了或许她对他只是一种依赖?是吗?真的是一种依赖吗?她一遍又一遍的问自己。
  • 腹黑系统诱拐冷情女

    腹黑系统诱拐冷情女

    她,冷情冷心;他,邪肆腹黑。她誓要杀尽天下负心人,他倾尽一切改变她的心。看腹黑系统如何让EQ欠费的冷情女走进他步好的陷阱,如何走进她的心?(简介无能,请看正文)
  • 在最好的年华遇见最好的你

    在最好的年华遇见最好的你

    安子萱是个乖乖女,前不久他们班来了一个转校生——冷逸辰,大多数女生都被冷逸辰吸引,连安子萱的闺蜜小月也是对冷逸辰抱有好感。但谁也不知道,有趣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 情窦

    情窦

    问世间情为何物,只叫人生死相许。可以为你付出生命算不算爱,为你做任何事情的算不算,爱情究竟是什么?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依盼故人心,何首惧然离,可以默默的守候只要她开心付出再多也值得,也许最平淡的才是真爱吧......
  • 劫石前传

    劫石前传

    从小被种下天诡之术,遭到各方势力的争夺,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陈叶,遇到了星际旅途的荷昇,当荷昇重新给他选择的自由的时候,陈叶却无法选择,因为他早已忘记了自己。他将如何填写自己的人生,他又将能否找到突破常规的人生意义?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对自己做着选择,然而所有的选择加起来又会不会是自己想选择的人生……?
  • 冥王第九子

    冥王第九子

    地府有冥王,冥王有十子,统称十殿阎王。冥王第九子——陆,千年前飞跃冥海,以血为媒催落女娲圣石,导致魔甬破碎,妖魔四溢,地府大乱。冥王一怒之下,把第九子投入冥海,永受苦寒地火焚灼。千年前的因,结下千年前的果。Ta被天界投入六道轮回,历经十世轮转,只为偿还千年恶果。有一魂兮,忘川河畔徘徊千年,手执曼珠沙华不堕轮回,等Ta冥海而归。有一魂妖,愿受罚于曝寒雪峰,静守千年睡莲花开,等Ta十世轮回苏醒。冥王悲悯,曰:“汝等,何不人间寻去?”
  • 奈何,誓言

    奈何,誓言

    人死后,便会走上黄泉。故而在黄泉路上有着无数的魂灵匆匆来去。黄泉的尽头,有一条满是血污的腥臭的河蜿蜒流过。
  • 弘一法师全集之佛学·杂记(01)

    弘一法师全集之佛学·杂记(01)

    弘一法师出家前名李叔同。皈依佛门之前,他已在文学、律学等等各方面都颇有造诣。人生的一个转折让悟性极高的李叔同出家归隐。从此佛门多了一位修为甚高的法师。弘一法师的智慧与超然让世人敬仰,他的定力与慈悲让世人敬重。
  • 一念轻安

    一念轻安

    爱恨嗔痴怨,不过一念间;前世今生孽,放下即为安。兜兜转转间,揭开一段尘封的历史。
  • 仗剑之武林穿越录

    仗剑之武林穿越录

    某姑娘从21世纪穿越到一个武侠世界,从此乐不思蜀,一心只想学武功,闯江湖,无奈——东边走来个冷面高手:“对不起,资质平庸之辈,我不收徒。”西边走来个清瘦书生:“对不起,我不会武功,我只是来打酱油的。”南边走来个浪子帅哥:“来来来,跟我走——”刚走两步,就被人扁成了猪头。武功这么烂,也好意思收徒!北边……据说北边将会出现一个绝世高手,只是该高手已经失踪多年,据说不是隐居深山,就是被人干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