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65100000007

第7章 爱是一种方式(6)

责任心这个词的本来意义是一件完全自觉的行动,是我对另一个生命表达出来或尚未表达出来的愿望的答复。

——弗洛姆《爱的艺术》

关心和关怀还包括爱情的另一方面,即责任心。今天人们常常把责任心理解为是义务,是外部强加的东西。但是责任心这个词的本来意义是一件完全自觉的行动,是我对另一个生命表达出来或尚未表达出来的愿望的答复。“有责任”意味着有能力并准备对这些愿望给予回答。约拿对尼尼微的居民没有责任心,像该隐一样,他同样会提出这一问题:“难道我应该是我弟弟的看守吗?”一个爱的人的回答是,我兄弟的生命不仅与他自己有关,而且也同我有关。我应对其他的人负责,就像对自己负责一样。这种责任心在母子关系中主要表现在母亲对孩子生理上的要求的关心。在成人之间则也包括关心对方的精神要求。

没有责任的爱如同流星,转瞬陨落,也像雨后的彩虹,短暂的绽放之后,是再不复见的悲凉,没有责任的爱不会长久!

——网易微博栀子花开

尊重他人

如果不以了解为基础,关心和责任心都会是盲目的,而如果不是从关怀的角度出发去了解对方,这种了解也是无益的。

——弗洛姆《爱的艺术》

如果爱情没有第三个要素:尊重,那责任心就很容易变成控制别人和奴役别人。尊重别人不是惧怕对方。尊重这个词的出处就是有能力实事求是地正视对方和认识他独有的个性。尊重就是要努力地使对方能成长和发展自己,因此尊重决无剥削之意。我希望一个被我爱的人应该以他自己的方式和为了自己去成长、发展,而不是服务于我。如果我爱他人,我应该感到和他一致,而且接受他本来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为我希望的样子,以便使我能把他当作使用的对象。只有当我自己达到独立,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独立地走自己的路,即不想去控制和利用别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尊重对方才成为可能。只有在自由的基础上才会有爱情,正像在一首古老的法国歌曲中唱的那样,“爱情是自由之子,永远不会是控制的产物”。

尊重别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尊重自己才能赢得别人的好感,而爱情往往源自好感。

——新浪微博喻雨于生

认识对方

这时我眼中的他不再是一个发怒的人,而是一个处在恐惧和惶恐不安之中的受苦的人。

——弗洛姆《爱的艺术》

人们只有认识对方,了解对方才能尊重对方。如果不以了解为基础,关心和责任心都会是盲目的,而如果不是从关怀的角度出发去了解对方,这种了解也是无益的。了解的方式多种多样。成为爱情这一要素的了解是要深入事物的内部,而不是满足于一知半解。我只有用他人的眼光看待他人,而把对自己的兴趣退居二位,我才能了解对方。譬如:我可以知道这个人在生气,即使他自己不表露出来。但我还可以更进一步地去了解他,然后就知道,他很害怕和不安,他感到孤独和受到良心的谴责。这样我就明白他的生气只是他内部更深的东西的反映,这时我眼中的他不再是一个发怒的人,而是一个处在恐惧和惶恐不安之中的受苦的人。

认识对方不仅是认识对方的外貌与形象,更重要的是要认知对方的心灵,也就是他(她)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值不值得你爱!

——网易网友心灵之旅

人的秘密

我们对自己是一个谜,别人对我们来说也永远会是一个谜。

——弗洛姆《爱的艺术》

生命从其纯生物的角度来看是一个奇迹和秘密,而在人的范围内每个人对自己和对别人都是一个不可解答的秘密。我们认识自己,但尽管做了一切努力还是不认识自己,我们认识他人,但我们还是不认识他们,因为我们和他们都不是一回事。我们越深入我们生命的深处或另一个人的生命深处,我们离认识生命的目标就越远。尽管如此,我们不能阻止这种深入了解人的灵魂的秘密、了解人的核心,即“自我”的愿望将继续存在。

有一种可以认识这一秘密的令人绝望的可能性——那就是拥有掌握对方的全部权力,利用这种权力我可以随心所欲地支配他,让他按照我的意志去感受,去思想,把他变成一样东西,变成我的东西,我的财产。在这方面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施虐淫者的极端做法,施虐淫者要求并能使一个人受苦,他折磨和迫使那个人泄露他的秘密。要求发现人的秘密是恣意暴行和破坏狂的基本动机。艾萨克·巴别尔很清楚地表达了这一思想。他摘引俄国国内战争时一个军官的话,这个军官刚刚把他过去的主人踩死。军官说:“用一颗子弹——我想说——用一颗子弹只能把这个家伙干掉……开枪是永远不能深入他的灵魂,到达他作为一个人和有灵魂的地方。但我毫无顾忌,我已经不止一次踩死敌人,每次都超过一个小时。你知道吗——我想知道,生命到底是什么,我们天天遇到的生命到底是什么?”

在孩子身上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条通向知识的捷径。孩子随手拿起一样东西,把它弄坏,以便认识这样东西。譬如他抓到一个蝴蝶,就很残忍地把翅膀折断,他要认识蝴蝶,迫使它交出自己的秘密。在这儿残暴有一个较深的动机:那就是希望认识事物和生命的秘密。

认识秘密的另一条途径是爱情。爱情是积极深入对方的表现。在这一过程中,我希望了解秘密的要求通过结合得到满足。在结合的过程中,我认识对方,认识自己,认识所有的人,但还是“一无所知”。我对生命的了解不是通过思想传导的知识,而是通过人唯一可以使用的方式——通过人与人的结合。施虐癖的产生是为了了解秘密,但却一无所得。我把一个生命一块一块地解体,我所能达到的就是这一生命被破坏。只有爱情才能带给我知识,在结合的过程中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在爱情中,在献身中,在深入对方中,我找到了自己,发现了自己,发现了我们双方,发现了人。

我们会抑郁、我们会高兴、我们会爱、我们会吃饭、我们从何而来、我们到哪里去等等这样的问题若不是依托于某一件事,我们是无法解答的。我们无法读懂自己,也能为我们根本就不了解自己!这就是人的秘密,有一句话说的很对,我们越是往生命的深处走,我们离认识生命的目标就越远。或许哲学就是一个错误的学科,已经为它研究的全是“过犹不及”的事情!

——腾讯网友爱的乱弹

爱是性的本能

这一说法性要求就像是一种使人引起痒感的刺激,而性满足就是要消除这种刺激。按照这种性理论,最理想的性满足就可能会是****。

——弗洛姆《爱的艺术》

弗洛伊德认为爱情只是性本能的表现或升华,而没有认识到性要求是人渴望爱情和与人结合的一种表现。但是弗洛伊德的错误还不仅限于这一点。弗洛伊德根据他的生理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性本能是体内化学反应引起的一种压力的结果,这种压力会引起不适,所以要得到释放。性要求的目的就是要消除这种折磨人的压力。按照这一说法性要求就像是一种使人引起痒感的刺激,而性满足就是要消除这种刺激。按照这种性理论,最理想的性满足就可能会是****,是性的自我满足。但弗洛伊德没有看到性的心理——生物性一面,没有看到阴阳两极以及要求通过结合消除这两极对立的要求。弗洛伊德之所以会犯这一奇怪的错误是同他的极端父权思想有关,这一思想促使他得出性本身是阳性的结论,以至于使他认识不到性的阴性成分。他的这一观点在他的《性学十三论》中得到阐明。他认为****一般来说具有“阳性的性质”,不管是男子的****,还是女子的****。他的这一观点还以更简单的形式出现在他如下的理论中。他认为一个男孩体验到的女人是一个被阉割生殖器的男人,而女人只是通过不同的方式企图寻找她丢失的男性器官的代用品。但是女人不是一个被阉割生殖器的男人,女性的****不是阳性的性质,而是阴性的性质。

爱是性的体现,性是爱的体现,到底谁是谁的体现,到底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这种无稽的问题是爱情正常发展的绝对障碍。

——网易网友潜入海底

性的阴阳

阴性和阳性这两极也表现在每个男子和每个女子身上。从生理上来看,男子和女子都有异性的荷尔蒙,与此相适应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他们也都是双性的。

——弗洛姆《爱的艺术》

两性之间的性吸引力仅仅只有一部分是以消除生理上的压力为动力的,但主要的动力是两性都有同另一个性别相结合的要求。事实上性爱的吸引力决不仅仅表现在两性的吸引力上。****的性质以及性作用都是既具有阳性也具有阴性。阳性的特点是渗透、指导、积极、守纪律和善于冒险,而阴性则具有接受、保护、求实、忍耐和母性的特点。(不应该忘记这两种性质的标志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出现,只是侧重点不一,有的阳性特点多,有的阴性特点多。)如果一个男子的男性特质从感情角度来看始终保持一个孩子的水平,他就会想方设法通过在性生活方面过分强调他的男性而平衡这一缺陷。唐·璜就是一个例子。他总要在性方面证明他男子的力量,这恰恰是因为他对自己的男性产生怀疑。如果这种男性的衰竭变成极端,那施虐癖——施用武力——就会以一种变态方式取代男性。如果女性特质减弱或者变态,就会出现受虐癖。

亚当是夏娃身上的一根肋骨,夏娃必须找到亚当才不会感到胸口疼,亚当和夏娃都互为所属,这便是性的阴阳,缺一不可!

——新浪微博征战阿凡达

神爱之意

对神的爱既不是从思想上了解神,也不是指自己爱神的思想,而是在爱的体验中体验自己同神的一致。

——弗洛姆《爱的艺术》

我们之所以追求爱是因为我们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因此就要求通过人与人的结合去消除这种隔膜。爱的宗教形式,对神的爱从心理学来看亦无两样,也出自于消除隔膜,要求统一的追求。事实上对神的爱同对人的爱一样,也有多种形式,同时这些形式之间的区别很大一部分也与各种爱情形式之间的区别雷同。

在所有的信神宗教中,无论是在一神教还是在多神教中,神体现最高价值,体现至善至美。人把他自己的力量和技能反射到自己制作的物体上去,并以一种异化的形式礼拜他自己的力量和财物。在更后一个阶段人赋予他的神以人的形象。看起来只有当人对自己的了解深刻了,并且发现了人是世界上最伟大、最高贵的“物体”时,才可能这么做。在这个神人同形的阶段,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发展有两种趋势。一种趋势同神的阴性和阳性的发展有关,另一种趋势同人所达到的成熟程度有关,人的成熟程度决定了人的诸神的本质以及人对神的爱的形式。

一切信神的体系以及非“神学”的神秘主义体系是以一种精神实体为前提,这一精神实体超越人,并对人的精神力量以及追求拯救和新生的努力赋予意义和价值。在非信神的宗教体系中,不存在什么置身于人体之外和超越人的精神实体。爱、理智和正义的范畴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在进化的过程中有能力发展他内心的力量。从这一观点出发,生活除了人赋予的意义外是没有别的“意义”的。

人的全部生活,每一件微不足道和每一件事关重大的行动都取决于对神的了解,但这种了解不是通过正确的思考,而是通过正确的行动得来的。这一点在东方宗教中表现尤为明显。无论是婆罗门教,佛教还是道教,宗教的最终目的不是正确的信仰,而是正确的行动。在犹太教中也可以找到这一点。在犹太教的传统中,几乎没有出现过由信仰引起的教会分裂。

在占统治地位的西方宗教中,对神的爱基本上就是相信神,相信神的存在,相信神的正义和神的爱。对神的爱基本上是一种思想上的体验。在东方宗教中和在西方的神秘主义中,对神的爱是一种对统一和爱的强烈感情体验,这种体验同生活中的每一种爱神的表现不可分割。爱克哈特最为极端地描绘了这一状态:

“我将会变成神,神会让我像他的存在那样起作用,而且我们将成为一体,而不是两体;在活生生的神身上确实看不到神和人的任何区别……有一些头脑简单的人说,他们看见了神,就好像神站在那里,他们站在这里。神不会这样,神和我是一体。通过认识我把神纳入心中,通过爱我进人神身中。”

对人的爱是人与人在搞团结,对神的爱就好像是在拍领导的马屁,跟领导拉近关系,知道领导在想什么,让自己有个底,对神的爱,就是对未知的自然有个底。

——网易网友笑侃everyone

爱之区别

对神的爱一开始是完全依赖同母神的联系,然后发展到无条件的服从一个像父亲那样的神,最后发展到成熟的阶段。

——弗洛姆《爱的艺术》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开始感到母亲是“一切存在的基础”而与之紧紧相连。他感到自己弱小无力,需要包罗万象的母爱。然后孩子又转向父亲,把父亲看作是他的偏爱的新的中心,父亲成了他的思想和行动的准则。在这个阶段,孩子的动机是要求得到父亲的赞扬和避免父亲对他的不悦。在全面成熟的阶段,人从母亲和父亲这两个保护和发号施令的权力形象中解放出来,他在自己身上建立起父亲和母亲的原则。他成为自己的父亲和他自己的母亲,他是父亲又是母亲。

在人类历史上我们看到,或可以预知这一发展:对神的爱一开始是完全依赖同母神的联系,然后发展到无条件地服从一个像父亲那样的神,最后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神不再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势力,人自己就体现了爱和正义的原则并同神合二为一,而且人只是在一种充满诗意的象征意义上谈及神。

从以上的考虑中可以得出对神的爱不能脱离对父母的爱。如果一个人不能超越他同母亲、部族、民族的乱伦的联系,如果他继续停留在依赖一个惩罚他或者赞赏他的父亲的阶段,或者依赖别人的权威的阶段。他的信仰只可能是宗教的早期阶段的信神形式,也就是他体验到的神不是一个能保护他的母亲,就是一个赏罚分明的父亲。

他对神的爱的本质符合他对人的爱的本质——因为这种本质被掩盖起来而且被越来越先进的爱情理论合理化了。此外对人的爱虽然直接表现在同家庭的联系上,但最终还是由人所生活的社会的结构所决定。如果社会结构要求人服从一种权威——服从市场或者舆论的公开的或者匿名的权威——那么对神和对人的爱必定是幼稚的,并且远远脱离其根源可以在单神宗教的历史中找到的成熟的思想。

任何事都非偶然,看似毫不相干的两件事情,其实必然存在因果关系,对神的爱肯定是从对人的爱繁衍出来的,因为人的爱就那么几种,不可能单独为神发明出一种爱!

——腾讯网友只是个飘逸

同类推荐
  • 找到意想不到的自己:萨提亚模式与自我成长

    找到意想不到的自己:萨提亚模式与自我成长

    “丛氏萨提亚模式”帮助你学会萨提亚基本工具的使用方法,让你获得关于自我成长、亲密关系的改善、更好的沟通等问题的全新认识。萨提亚模式到底是什么?萨提亚对我会有什么改变?我应该怎么用它?——《萨提亚模式与自我成长》里有最可读的答案。
  • 图解心理学

    图解心理学

    心理学是探索人的心理活动的科学。它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着不可替代的实用价值,不管是消除生活和工作压力,还是改善人际关系,甚至是进行疾病的治疗,心理学都能够给人们带来很多益处。因此心理学渐渐地受到了人们的青睐,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它产生兴趣,并积极地对它进行了解和学习。
  • 中国式寂莫

    中国式寂莫

    “贾君鹏事件”引发专家热议,谁在窥探虚拟世界? 犀利哥红遍全球,网络暴民从监督走向关怀! 微博热引爆“140码信息风暴”,宅文化之下人与人形成微妙距离。 当父母不了解孩子,专家不了解生活! 蚁族的声音,谁有心倾听?! 当寂寞成为全社会疾病,号脉断症,问题究竟是什么?
  • 关心青少年心理健康(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丛书)

    关心青少年心理健康(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丛书)

    你也许对“心理健康”这个词感到生疏。人们在日常生活里,经常谈论和使用“身体健康”这个词语,而很少说“心理健康”;长期以来,人们只注意到生理上存在着健康问题,而忽视了心理上同样也存在着健康问题。比如说,在日常生活里,许多人都体验过在学习、工作、婚姻、家庭、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许许多多的心理学问题,这些问题如若处理不当,就会造成人们的心理矛盾、情绪紧张、忧愁苦闷等等。如果人们对这些来自身体内部与外部的刺激,适应能力很差,那么,这些刺激便会成为恶性刺激,损害身心健康,并可导致心理上的失常,甚至会引起心理疾病。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健康”的意义,只着眼于生理上的、身体上的健康,而忽略了心理上的健康。
  • 心理的象征与成功

    心理的象征与成功

    本书围绕心理的象征与成功的内涵展开,阐述了人格分成三个层次,即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在人性中的意义,从而揭示了人类心灵的奥秘。该书是荣格的分析心理学重要代表作之一。
热门推荐
  • 命盘师

    命盘师

    一个有着无敌的剑术,缜密的思维,绝高的智慧,无限的冷漠,宇内独尊气质的人,因为某种不可抵御的因素穿越到异界的人能够创造怎样的奇迹?改变被暴力支配的世界?解密神秘莫测的远古遗迹?找到穿越的真因,抑或再登巅峰,再战苍穹?不不不,我,德里亚·艾斯克,要做到全部!来吧!无敌神话,异界重生,逆天而行,主宰乾坤!!!!
  • 你知道或不知道的俄罗斯史

    你知道或不知道的俄罗斯史

    俄罗斯,这个世界上幅员最广大的国家,几个世纪以来,孕育出了无数伟大的思想家、艺术家、科学家。在人类的发展史上,诸多巨大的进步与飞跃都起源于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的划时代改革乃至伟大的革命,至今依然影响着人类的文明。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第一个载人空间站……它是一个与第一结缘的国度,它拥有广袤的国土、丰富的资源、庞大的人口,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多民族之邦,在经历了战火硝烟的灾难与磨砺后,它依然巍峨屹立。
  • 榆关悲歌

    榆关悲歌

    《题山海关》苍茫渤海地,远岫立城台。瘦马西风烈,残阳古道折。红颜哭乱世,赤血染金戈。注定家国破,冲冠又奈何?新浪微博:米罗Carol
  • 妄想天师

    妄想天师

    人生如戏,这话用在杨墨的身上倒是贴切。因为在每一个睡梦里,他都要被迫参加一个真人版游戏。仙侠、历史、科幻、悬疑,各式各样的梦境接踵而来。只是无论哪一个梦境,杨墨都不是主角,更糟糕的是,他还必须站在真正主角的对立面,完成艰难的逆袭任务。嘛,废话了一堆,为的是凑字数,事实上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这是一本教导大家如何击败主角的书。
  • 重生之毒女祸妃

    重生之毒女祸妃

    我这一生一共嫁过九个男人,他们个个因我而死……直到他出现,永劫沉沦的路上,他朝我伸出了一双手……
  • 完美保镖

    完美保镖

    “假装当我的男朋友,好吗?我会付给你工资的。”突然遭到这样的表白,还是一个校花的表白,唐重就叹声连连了。唉,长得帅真是没有办法啊!像他这样纯洁的男人,当然不会答应,不过,偶尔的助人为乐,倒是可以地。还有哦,咱也是有原则的人——坚决不能陪床,不信你就试试!
  • 天降灵犀宠爱

    天降灵犀宠爱

    是有多么愚蠢多么执迷不悟才会被现实蒙蔽了双眼,是有多么善良多么单纯简单才会被世事感动了眼眸。但愿现在把曾经深爱的人从心里划去还不算太晚,亲爱的灵熙,与你有生之年,狭路相逢。
  • 宋家小陆不一般

    宋家小陆不一般

    一个女追男的校园故事,高冷对高冷,小心我“KISS”你欧。当男女主人公碰撞在一起时,又将发生什么
  • 作风就是战斗力

    作风就是战斗力

    世界500强企业基业长青的核心理念,中国企业打造卓越团队的首选读本!作风是一支军队优良传统与文化结晶,正是它决定了一支军队的生命力和战斗力。让我们走进军队,感受其优良的作风,学习它的战斗精神,实现自我升级,决胜人生与职业的战场!
  • 像大海一样沉默

    像大海一样沉默

    我所在的地方,北纬4.23度,东经112.31度。在这里,我失去了我的所有:我的师傅,我的爱人。现在我以退任老兵的身份守在这岛上。在这条蓝色国度境线上,太多回忆徘徊远去,海上的黑夜是冰冷的,正如那深蓝的海底。我最火红的爱情就埋葬于此,我守着这条祖国的蓝色国境线,也守着我最亲爱的你,我沉默着,像大海一样沉默。——《像大海一样沉默》大连海事学子著